四川绵阳高高三语文第三次诊断考试阅卷报告
加入VIP免费下载

四川绵阳高高三语文第三次诊断考试阅卷报告

ID:733500

大小:47

页数:12页

时间:2021-06-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绵阳高 18 级语文第三次诊断考试阅卷报告 实用类文本第 6 题 考试题目: 6.如何更好地筑牢粮食安全之基?请根据材料内容,从粮食生产角度简要回答。(6 分) 参考答案及分析: ①确保耕地数量:要有底线思维,让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 【立足于耕地】 ②提高单产数量:要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加强育种研究,提升粮食单产量; 【立足于科技】 ③调动生产积极性:要健全政策体系,让种粮人有奔头,进而调动生产积极性; 【立足于种粮人】 ④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如在灌溉设施和技术上实现突破,以更好地利用水利等资源。【立足于政府做好基础 设施】 (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三点得满分;意思接近即可) 参考答案角度清晰,针对 如何做好“粮食生产”与确保“粮食安全”(关系),很好地解答。 回归材料,三则材料落款均涉及到“安全”,所以答案来自: 材料一第 3 段:“必须确保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提到粮食生产的要素“耕地”,“还需要调动和保 护好广大种粮人的生产积极性……有奔头”提到粮食生产的要素“种粮人”; 材料二第 4 段,“应对全球粮食安全风险,短期……,长期来看,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以及……的发展”。 材料三第 2 段,“安徽省虽连年丰收,但持续……,同时……,此外,安徽……水资源制约”。第 3 段,“需 要发挥政府的作用……需要加大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对粮食主产区的布局。” 特别注意:题干立足于“粮食生产”角度来谈“筑牢粮食安全之基。”不能放大范围或偏离这个关键词。 考生存在的问题: 1. 不归纳不概括不整合,分点超过 5 点,甚至达到 11 点; 2. 答案不能定准“粮食生产”相关因素,而是放大了范围,偏离关键词; 3. 学生重复要点,彼此覆盖;找不完整,仅仅看到局部; 4. 缺乏细部推敲,导致部分得分在 4--5 分徘徊(需要抓住问题,精心打磨思维) 5. 书写很有部分比较差。 后期复习建议: 1. 着力读懂材料,兼顾落款信息,比如“安全”; 2. 看清题干关键词和考查类型,注意逻辑关系,如:针对如何做好“粮食生产”与确保“粮食安全”(关 系); 3. 学会归纳概括,整合分散的信息; 4. 养成复查的习惯,写出答案要点,看看有没有可以合并的项,或者在不在针对题干问题作答,也可以从 自己的答案反推设问方式等。 文学类文本阅读 补充摘录:1.罗强烈《略论何士光小说的艺术特色》 何世光非常注重短篇小说反映时代风貌的独具的艺术特色,注意艺术视角的选择,善于把握政治风云 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大与小辩证关系,大中取小,对日常琐事进行精心选择和提炼,使之放射出一定历史 时期的时代折光,收到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他观察细致,文笔细腻,以日常生活作为创作题材,做到淡 而有味,平中见深,极易引发读者思想深处的共鸣。 《喜悦》写的是年轻媳妇惠回娘家的早晨情景:挑水、抱草、端碗、换衣、看礼、回娘家,文本以惠 对自然景物和对婆婆的细腻感受这一心理过程来结构情节,作者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展现惠的勤劳善良、 羞涩淳朴、温顺谨慎、纯净美丽,流露出她感受到的生活的喜悦,写出动人的人情美和人性美。读《喜悦》 也令人感到烦闷、迷茫和忧郁,弥漫着淡淡的哀愁:请看文中“惠的心又跳了。如果她暗暗地盼着什么, 就是盼着丈夫和自己一道上路,不是为了恩爱,而是为了让自家的爹娘看见高兴,觉得婆家并没有亏待她, 觉得小夫妻还和睦;觉得他们当初并没有将她嫁错人家,于是很放心,脸上也很光彩。”这是写喜悦吗?写 心酸吗?作者都写了。那喜悦中有辛酸,而辛酸中有喜悦,其味强烈有深沉。从惠的喜悦中,会令人产生 一种抑郁的美感和含泪的欣慰! 2.何士光的小说注重以自然散淡但并不缺乏语言张力,反倒韵味十足,滋性丰盈的笔风去探索琐细的 生活和平凡的日子,表达对人的关怀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对人生的觉醒及生命进程的思索。 “我很喜欢这部作品,这是我最早接触、翻译的汉语文学作品,语言简单朴实,重点是它所描绘的画面, 就好像是一幅乡村油画。现在我依然可以想象到,田埂上,一男一女,一前一后。人都是小小的,很美好, 很宁静。我很喜欢这样的宁静感觉。” ——安妮女士(法国)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 8 题 考试题目: 小说有多处对雾和阳光的描写,其功能(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审题要求: “其功能是什么?”“功能”即作用,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从景物描写自身、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 考虑。“文中有多处对雾和阳光的描写”, “多处”应整体分析作用,不应单独一处一处分析,还应注意前 后写景的冷暖色彩变化,揣摩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评分细则 ①映衬(烘托)人物心理转变。雾气渐消,阳光渐明,暗示婆婆态度转变和惠的喜悦不断加深。 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以时间变化巧妙串联情节,使情节发展的脉络更加清晰。 ③暗示当时社会环境。阳光明媚,雾气消散,暗示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会越来越好。 ④深化主题。当时农村生活非常艰辛与贫穷,文中用阳光明媚消散雾气象征随着社会的健康发展,人们的 生活也逐渐向好,表达了对丰富美好的人性的赞美以及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每点 2 分,共 6 分,4 点任选 3 点。意思接近即可) 说明:此次部分学生答为“自然景物描写,营造了欢乐气氛”只能得 1 分,因为学生没有关注到景物的变 化,未必都有“欢乐的气氛”。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①提供自然背景,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暗示社会环境。 ②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烘托人物性格或表现某种心理。 ③展开情节、推动情节发展。 ④暗示、象征作用,揭示或深化主题。 考生存在的问题: 1.将文中写景单独一处一处地答。如第一处、第二处、第三处(或第三段、第五段)。没有注意到题干“多 处”与“各处”的区别。 2.将作用题替换成了含义题,如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仅答雾象征什么,阳光象征什么。或将作用题替换 为赏析题,用手法术语如比喻、情景交融、以景结情。 3.答题规范不够。有的先分后总,有的只有分没有总,或只有概括没有分析,造成扣分。学生答题不规范, 逻辑混乱。 4.人物分析简单化。如天未亮,迷雾重重,惠却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劳作,表现了惠的勤劳。 5.误读主题。如“对落后乡村人们思想落后的同情”,“婆媳关系紧张”,“在丈夫家生活的不易,回家还要 看婆婆的脸色”。 6.答错位置,将 9 题答在 8 题处。 7.不分点作答。 后期教学建议: 1.强化读懂文本的方法和耐心。有一部分学生读文标签化、概念化,不看文本的时代背景,如将婆媳关系 回归到封建社会,比如刘兰芝和焦母;或结合到当下,回娘家还要看婆婆的脸色。 2.强化审题训练。读懂题干的关键词,有时关键词是几个,如“功能”“多处”“分析”。 3.强化规范答题。如分点意识,总分意识,先概括后分析,小说各类作用题从哪些角度答。 第 9 题 考试题目: 小说虽名为“喜悦”,但为什么读来却有一种“抑郁的美感和含泪的欣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解题思考: 立足于文本——谁的喜悦? 因什么而喜悦?人(们)如何表达喜悦? 是真的喜悦吗? 立足于题干—— 读谁(什么)让人(读者)产生抑郁的美感和含泪的欣慰?“抑郁(蕴藏着深沉)的美感 和含泪的欣慰(为何欣慰)”指的是什么?顺着题干方向,从感受“喜悦”到“抑郁的美感和含泪的欣慰” 语言怎么表述呢。 看两者联系,题干明确指出“读”的情感审美体验结果,就需要结合文本相关内容,找准角度: 1.人物关系的角度 2.从人物形象 婆婆角度 3.从人物形象 惠的角度 4.从时代背景角度 5.从作者创作意 图、读者阅读感受和主题表达的角度。 评分细则: ① 惠的情绪变化取决于婆婆的态度,好在婆婆对她的态度已经向好的方向转变。 【从人物之间的关系角度:惠感受到婆婆的态度——文中第 4 段、第 6 段、第 10 段、第 14 段】 ② 作为遭受过穷困的婆婆,她的喜悦是时代太平田里有收成日子慢慢好了,能努力为媳妇回娘家备的礼物, 比起过去因为太穷没法备像样的礼物而言体面了不少,然而也还是简单了点,善良的她心有歉疚。 【从婆婆这个人物的角度,注意看婆婆言行和作者叙述语言】 ③ 惠的喜悦有来自一年一次能回娘家;而婆婆对她对她回娘家也不再使难看的脸色,还温和地备了早饭和 礼物,特别让丈夫长顺陪着回娘家,婆婆的这些做法就极大地满足了惠单纯而美好的期望。 【从惠的角度,体察惠的细腻的情感心理变化】 ④ 那个时代的人们勤劳艰辛,但农村普遍贫穷;好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也逐渐得到改善, 不再像过去那样窘迫紧张,虽还不富裕,从心情到神情也放松了不少。 【从社会背景的角度入手,注意落款 1981 年,和小说中第 2 段第 8 段第 10 段句子,关注人们从物质状况 到心情状态。】 ⑤ 当时中国的农村人们观念相对落后、传统和保守,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在慢慢改变,这样的变化触动了作 者,(惠的勤劳能干、善良朴实、羞涩温顺、理解体贴、细致美丽等)丰富美好的人性也打动读者。。 【从主旨角度作答:要立足于 1981 年中国农村里观念普遍相对落后、传统和保守,表现在——婆婆家婆婆 作主,做媳妇的在婆家的地位和行事,媳妇回娘家带什么礼物由婆婆决定,丈夫是否陪着媳妇回娘家也由 婆婆决定,小两口走在路上不能亲近亲密等; 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也有慢慢的改变— —惠能够体察到婆婆情感态度变化,夫妻关系微妙变化,体察自己当下获得的喜悦和幸福、对未来的生活 带着朴实的憧憬】 (每点 2 分,共 6 分;意思接近即可) 考生存在的问题 学生不明题目,不知道考什么,将题目替换为“作用题”“语言题”“情感变化题”“结构题”“对比手法题” 等; 1. 审题不准,把题干关键词拆解“喜悦”“抑郁”“美感”“欣慰”,或者“抑郁的美感”“含泪的欣慰”表 现在哪里;还有部分学生理解为“惠的……值得读者同情、流泪,惠的……又让读者感叹、欣慰”;部分学 生将惠和婆婆关系对立,理解为严苛冷酷的婆婆让勤劳能干的惠抑郁、压抑、驯服,23 年过着悲惨的生活, 终于要回娘家了,解脱了,含泪的欣慰等; 2. 答题角度单一,学生眼里只有惠,反复去答惠的喜悦和惠的心理感受; 呈现 2 个问题例子: 运用欲扬先抑,文章开头描写的是一幅清冷的画面,后文再描写喜悦的画面;运用衬托的手法,文章以 婆婆由以前暴戾转变为现在的高兴温柔。给人一种为主人公的不平以及一丝欣慰感;人物描写,文章刻 画主人公的丈夫唯母是从但依旧爱护妻子,婆婆乖戾变得温柔,以及主人公的善良,都表现出抑郁的美 感以及含泪的微笑;运用细节描写,丈夫细心以及惠的动作以及婆婆的话都给人一种抑郁的美感和含泪 的微笑。 “抑郁的美感”指的是惠常年辛劳、害怕婆婆、丈夫怯懦,被婆婆用难看的脸色对待,连毛线衣也无法 拥有,这些细节刻画出农村妇女被传统落后观念所束缚,生活艰难,读来让人抑郁;“含泪的欣慰”,婆 婆与丈夫送惠回娘家,帮她干活,体现家人之间的点滴亲情,令人欣慰;惠吃苦终日生活清贫任劳任怨 让人同情怜悯伤感;惠后来感受到了喜悦的幸福,让人泪中带笑,感同身受为她开心。小说取名“喜悦” 可惠的喜悦朴实简单,让人五味杂陈,有抑郁的美感和带泪的微笑。 后期复习建议 1. 多看高考题和诊断题文学类文本阅读在 9 题位置的设题,见多识广并做好积累,有体系地分类; 2. 近年来这个位置出题多打破常规,有些变化,如: “小说中历史和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有人说这是一个悲 剧故事,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小说结尾谈谈你的看法” “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 处理有什么好处?” “阿城曾强调其写作风格是一种‘平静的状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种‘平静’ 的理解”“里柯克被认为是继马克吐温之后最受欢迎的幽默讽刺作家,而里柯克的幽默讽刺是一种淡淡的、 含蓄的幽默讽刺。请结合文本说一说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等,师生都要有意识去关注。 3. 训练有时,训练有素,训练有得。三轮复习特别需要定时训练精选板块或套题,对题型、考法、设问方 式、关键词、答题格式、分点合理性、答案要点的逻辑以及答卷书写排版,都应研究。 文言文阅读第 13 题 考试试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既莅事,号令严明,赏罚不妄,麾下宿将皆敬服之。(5 分) (2)元振释戎服,从数骑,与整联辔而入,饮燕至醉,整心服焉。(5 分) 参考答案 13.(1)(刘元振)任职以后,号令严明,不随意赏罚,部下老将都很敬重他。 (画线处各 1 分,大意 1 分,共 5 分) (2)刘元振脱下军衣,让几个骑兵跟着,与刘整并驾而入城,饮酒到大醉,刘整内心很敬服他。 (画线处各 1 分,大意 1 分,共 5 分) 评分细则 13.(1) 给分点:①补充主语(1 分) ②莅事:“视事,处理公务”,译作 到任,到职(1 分) ③妄:“违背规则”,译作 胡乱,随意(1 分) ④宿:“长时间从事某项工作”,译作 长时间征战的,久经沙场的(1 分) 大意: A 既:……之后,……以后 B 号令严明:命令明确,要求严格 C 敬服:尊敬、信服 D 麾下:部下 给分点,每点 1 分,正确或大意接近即得分;大意,重点看“号令严明”,此处错译不给分 13.(2) 给分点:①释:“脱掉,解下”,译作 脱下,换下,换掉(1 分) ②从:“使……跟从”,译作 率领,带领,使跟从(1 分) ③联辔:“骑马并行”,译作 并驾,骑马并行(1 分) ④饮燕:“饮宴”,译作 一起吃饭喝酒,喝酒,饮酒(1) 大意: A 数骑:少量骑兵 B 焉:代词,他(刘元振) 一个短句 1 分,前四个短句看关键词,后一个短句看代词“焉” 考生存在的问题及后期复习建议 建议老师提醒学生关注 1 古代汉语句式及其他特殊结构,翻译第一题有不少考生没有补出主语; 2 准确选择用来替换古代汉语的现代汉语词,很多同学翻译“莅事”“联辔”时生造词; 3 仍然活跃在现代汉语中的古代汉语词,很多同学错译“号令严明”、漏译“宿将”; 4 古代汉语常见的特殊用法词,很多同学没有意识到“从”的使动用法而导致翻译时主被动失误,没 有意识到“饮燕”中“燕”通“䜩”或“宴”。 诗歌鉴赏题第 15 题 考试试题 15.诗歌的第二联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考试答案 15. ①内容上:呈现雨前和雨时之景,雨前的风让世间顿感清凉,大雨的声势如海涛翻涌。②结构上:“清 风卷地换尘世”承接上联“旱天云物何萧骚”;“白雨入林翻海涛”引出后两联的感慨和想象,同时也照应 题目中的“雨”字。③情感上:借风之清凉,雨势的浩大,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久旱逢雨的喜悦。 (每点 2 分,共 6 分;意思接近即可) 评分细则 15. ①内容上:写雨前和雨时之景(1 分),雨前大风让世间顿感清凉,大雨声势如海涛翻涌(1 分)。②结 构上:承上启下,照应题目(1), “清风卷地”写雨前风来景象,“白雨入林翻海涛”正面写雨,承上句 “旱天云物何萧骚”而来又与之形成对照,写足“换尘世”三字,照应题目中“雨”字;又引出后两联感 慨和想象,暗扣题目中的“喜”字(1 分)。③情感上:寓情于景(1 分),借风之清凉、雨势浩大,含蓄表 达诗人久旱逢雨的喜悦(1 分)。 思考方向有“套路”可循;答案结构为“观点+分析”,每点“观点”“分析”各 1 分。 考生存在的问题及复习建议: 1 诗句内容的理解,即诗句所描述景物、事件的还原,亦即诗句的翻译或散文化改写,本题就涉及诗 歌第二联、第三联的理解; 2 答题思考方向,本题问“第二联”的“作用”,那么就必须思考第二联写了什么、第二联对整首诗 及阅读者的价值这三个问题; 3 答案层次和构成,答案层次和构成来自题干的暗示和限制,本题问作用并要求分析,那么答案就应 该是几个“观点+举例论证”结构。 语言文字运用第 20 题 试题情境 试题以“藻类”为微情境,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解题思路 横线位置 情境分析 第一空 情境中,由横线前句“藻类有可能成为高价值生物燃料的可持续来源。”和后文 “当压力解除后,藻类退出休眠状态”两个句子可知,此处应填“当承受压力 时”类的内容 第二空 情境中,对应横线前“会进入休眠状态,停止生长和分裂功能,以淀粉和三酰 基甘油的形式存储能量”和横线后 “开始消耗能量储备”两个句子可知,此处 应填“恢复生长和分裂”类的内容 第三空 情境中,由横线前“用藻类制造生物燃料的困境”总领及横线后“无压力的藻 类不能产生足够的三酰基甘油”两个句子可知,此处应填“受到压力的藻类能 产生更多的三酰基甘油”类的内容 评分细则 每点 2 分,共 6 分;意思接近即可;每点超过 18 字扣 1 分 1 当承受压力时 形式和内容各 1 分:形式上介词短语“当……时”,内容上“承受压力 ”“承担/经受/受到/保留压力、有 压力”或者“压力来临” 2 恢复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 继续生长和分裂模式 / 重启生长和分裂 / 唤醒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谓语动词 1 分,意思相近即可 ; 宾语“生长和分裂”关键词 1 分。 谓语动词用“开始”扣 1 分,句式写成“生长和分裂功能恢复”这类主谓短语扣 1 分 3 受到压力的藻类能产生更多的三酰基甘油 /(虽然)压力使藻类产生更多的三酰基甘油 短语“受到压力的藻类 ”“产生更多的三酰基甘油”各 1 分 考生存在的问题 ①忽略了对语段的整体把握。材料主要讲了藻类有可能成为高价值生物燃料的原因和制造生物燃料的困境 两个大的方面。两大方面内部层次均为并列关系,部分学生没有读懂导致失分。 ②忽略语句标志词与句子逻辑关系的准确对应(含内容和句式)。 本题三个空的补写均涉及并列的逻辑关系,上下文均有对应语句标志。 第一空对应后文“当压力解除后”,但个别同学想当然地把第一空补写为“相关研究表明,藻类有存储 能量的功能”“藻类体内含有三酰基甘油”等,内容句式均不对应,扣 2 分。 第二空对应前文“停止生长和分裂功能”,个别同学找到了对应的内容,但是忽略了句式上的统一,写 成“生长和分裂功能的重新恢复”,扣 1 分。 第三空对应后文“无压力的藻类不能产生足够的三酰基甘油”。个别在同学对应时忽略了“足够多或者 更多的”这一必要的限制成分,对应不够精准,扣 1 分。 ③忽略标点符号在梳理层次关系上的作用。本题弄懂冒号、分号、逗号的作用就能准确补写,但个别同学 在第一空填写“藻类为什么会成为高价值生物燃料呢?”错把第一空后逗号当做问号。 ④概括不精准。如第一空内容上本应强调“压力有无”,学生误解为“压力大小”,第三空本应比较“产生 三酰基甘油的多少”,学生误解为“是否产生三酰基甘油”,第二空“恢复生长和分裂”,学生误解为“开始 生长和分裂”。要么用词不准确,要么句式不对应,甚至写成病句。 后期复习建议 1、培养学生梳理句子逻辑关系的意识。逻辑是解题的基本诉求,每空补写均诉诸分析,不可以诉诸感觉, 必须严谨分析。这个题相对简单,障碍在于思维的粗陋。 2、关注小标点的大作用。不管是在补写句子还是选择题里面,标点作用都不可小觑,所以对几个重要的 标点(如:冒号、分号、问号、破折号、引号等)我们还是要复习。 3、培养学生精准概括优化答案的意识。关照补写的句子在内容和句式上的精准度,精准还原原来的语段。 语言文字运用第 21 题 试题情境 本题以“三星堆”的新闻报道为情境,考查考生对情境关键信息获取、整合的能力及压缩语段的能力。 解题思路 语句 信息获取 第一句 交代《四川日报》推出报道时间和名称 第二句 交代报道的主题。 第三——六句 分别交代四大主题的颜色、内容 第七句 交代报道退出后的影响 整合上述信息:3 月 22 日,四川日报推出特别报道《三星堆——再醒惊天下》,聚焦“宝”“人”“魂”“谜” 四大主题,每个主题以不同颜色代表,讲述不同内容,报道引发考古界、媒体界关注。 评分细则 画线处各 1 分,共 5 分;字数超过 80 字,扣 1 分;语言简洁流畅,逻辑合理 ①3 月 22 日,②四川日报推出特别报道《三星堆——再醒惊天下》,③聚焦“宝”“人”“魂”“谜”四 大主题,④每个主题以不同颜色代表,⑤报道引发考古界、媒体界关注。 注意: 第②点必须出现报道的名称《三星堆——再醒惊天下》 第③点必须出现四大主题的名称 第④点概括为“主题颜色不同,讲述内容不同”也可 考生存在的问题 ①提取信息时逻辑混乱,几个信息要点不能构成有机的整体,做不到题干要求的“句子简洁流畅”。本题七 个句子分为四个层次,依次压缩五个要点即可,但部分同学把前四个要点糅合在一个句子中,显得复杂冗 长,令人费解。举例略 ②信息提取不完整,不会按分值来整合成五个关键信息:部分同学漏掉了第四个信息点——每个主题以不 同颜色代表。 ③只有筛选的观念缺乏合并概括的意识。如第四个得分点部分同学筛选信息为“‘宝’卷讲新出土保障,‘人’ 卷讲寻宝人,‘魂’卷讲古蜀文明,‘谜’卷讲探寻史”;第五点合并概括为“该报道引发各界关注”“该报 道在中外获得极大反响”,“各界”“中外”概括不准,扩大范围。 4 做答不规范。或在答案中标注数字序号,或划线明示阅卷老师,或标点占格不规范…… 后期复习建议 ①指导学生梳理清楚语段内部层次关系。做到提取信息时候条理清楚、要点完整。 ②强化不同类型语段压缩题的解题方法。 新闻报道类压缩:时间+对象(人物)+事件(经过、结果)+影响 概括内容类压缩 说明类压缩:对象+特征、功能+过程 阐释性压缩:中心+过渡句+语段要点 描写类压缩:主体+特征+情感、目的 记叙类压缩:主体+经过、特征+意义 ③训练学生提取信息、合并信息、去次留主、概括整合信息的能力。 作文第 22 题 作文试题分析 本次作文紧扣当代青年的自我认知与定位,并将自己置身于时代之中,进而理解他人。本次写作能促 使学生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反思自身,学生有话可说,能较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审题中需要注意的是,作文题目有明确的要求:请写一篇文章,为他们解“惑”。 在此,需要明确“他们”指谁?他们既可指材料中的 60、70 后,也可指材料中的 90、00 后,同时也 包含材料中提到的这两代人。 “惑”是什么?“惑”既可以指 60、70 后的困惑“为什么当年能够激励自己奋斗的,却激励不了年轻 一代”,也可以指 90、00 后的困惑“为什么自己的想法往往得不到上一代的理解和支持”。“惑”实质是两 代人对自我价值路径的实现有不同的看法。 “惑”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有原文:60、70 后生于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有较强的忧患意识, 驱动他们的是“贫穷动力”,他们更像是“登山者”,追求的是“会当凌绝顶”式的成功;而 90、00 后生 于物质富足的年代,他们自我意识强,驱动他们的是“嗨动力”,即“兴趣动力”,他们更像是“探险者”, 向往的是“一路风景一路歌”式的生活。概括起来即是: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社会环境造成两类人不同的 思维方式和价值实现路径。但仅仅是这点吗?深入思考下去,会发现“惑”产生的主观原因:只是囿于“自 己”的世界,不能换位思考,局限于自身的生活方式,忽略了彼此的共同点。 “解惑”解什么?如果仅仅是解“惑”产生的原因,未免显得浅了。还应解决“惑”,即对“惑” 的正确的态度、方式。以下几个角度可供参考: 1、对代际间的“惑”要理解、认同。不同的时代催生不同的生活方式,两代人都有各自的精彩。 2、代际间有“惑”要沟通。要理解并主动沟通,化解彼此之间的代沟。 3、对代际间的“惑”要认识到两者有共同的东西。生活理念与方式不同,但同样都有奋斗精神,都在 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奋斗的精神在当下也应提倡。 4、代际间的“惑”一定是矛盾的吗?就不能结合起来吗?新时代既需“贫穷动力”也需“兴趣驱动”, 两者在当今时代下都有重要意义。 5、(作为 90 后的学生)要认识到自己今天的生活是建立在上一代人的丰富的物质基础之上的。正因 为有他们,我们才有更好的条件去通过兴趣驱动实现个体价值。 考生存在问题 1. 完全就材料写作 材料给的角度是“惑”产生的原因,本身没错,但若只谈这点,无非是把材料重说了一遍,并没有更多 的意义。这个材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写作反思我们该怎么办。 2. 脱离解惑谈奋斗,缺乏问题意识。 错误例子: 分论点一:忆往昔峥嵘岁月,内忧外患凌绝登顶。 分论点二:看今朝来者风云,探寻远方,新意迭出。 分论点三:前人风骨点为灯,少年烧魂赴以追,肝胆一心为华夏,时代星河熠生辉! 正确例子: 分论点一:上辈之惑,实则为期盼之忧,青年需理解接受。 分论点二:青年之惑,实则为渴求理解之呼声,上辈须倾听与理解。 分论点三:时代之惑,实则为时代发展的差异,各辈须理解携手并进。 正确例子: 分论点一:树榜样,传家风,以理解之姿助后浪腾飞。 分论点二:守初心,勇担责,以尊重之态传前浪之志。 分论点三:前浪与后浪并不是矛盾体。曾经的前浪也会寻求后浪的帮助,而今的后浪也会在奋斗时寻 求指点。而我们所需要的,是承认而非否认差异,是理解而非扩大分歧。 3、其他问题。文面差、残篇、错别字、病句等情况。 优秀片段 1、行藏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如果说“求同”使“代”之间更深刻地认识彼此,那么包容则使“共进” 添上了一丝新的色彩。包容的力量,深刻表现在社会百态中:台湾作家林清玄在还是记者时,对某惯偷的报道 含一丝欣赏与包容,惯偷由此洗心革面,终成为食品连锁店的经理;英国小伙包容使衣裳的车马,得到女王 的赏识。陌生人间,尚有如此大的包容力量,几代之间存在深刻的亲缘,不更该相互包容、共谱共进之歌吗? (如果没有横线句,就会被认为是脱离时代谈“包容”,有了横线句就扣要求了) 2、登人生之峰,与日月星辰对话;探人生之乐,与山川大地晤谈。惟有两代人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 借鉴,才能探寻出多种更好的生活方式,才能以更自信的姿态,去追导生命与人生的奥秘。(一句大白话“两 代人要互相理解、尊重、借鉴,才有更好的未来”,通过意象的使用让文章视野开阔,对称句的使用让文 章有文采。) 3、上辈之人生于贫困饥饿年代,时代赋予 60、70 后以极强忧患意识以披荆斩棘开险途。激励上辈的是敢 闯敢拼的意识和勤于实践的头脑。作为青年一辈,我们应该知道“忧豫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若无 先辈之拼搏何以见得深圳波涛?若无先辈之拼搏何以见得上海浦江之潮涌?若无先辈之拼搏何以见得中国 无数春天的故事?60、70 后们对 90、00 后的教导不是啰嗦不是牢骚,而是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青年一 代只有理解贫穷年代之艰辛方能化为前进之动力。(见解深刻,论据充实,解释为什么要理解 60、70 后的 忧患意识、贫穷动力) 4、前辈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唯念物力维艰”的节约精神值得后辈学习;前辈们“撸起袖子 加油干”的激情和尽职值得后辈学习;前辈们“为了祖国,捐躯赴国难”的爱国精神值得后辈敬仰。后辈们 勇于探险敢于创新的品质值得前辈们肯定;后辈们敢于梦想、忠于使命的品质值得前辈理解与支持。各代各 有千秋,勿将自身份值观念生硬地植入年轻一代并强迫其吸收;勿将前辈的观念过度排斥,只思考自身价值 是前后代共赢的基本准则。(论据充实,阐释互相学习) 5、两代人的变化虽大但仍有许多相同之处。无论是《觉醒年代》中民族危难之际挺立潮头冲决网罗的新青 年,还是《山海情》中接受现实扎根生活顽强拼搏的联革奋斗者,这些人物受到热捧都向我们证明了无论哪 个年代,人们追求美好而奋斗的精神是一致的,我们缺少的只是沟通的途径与方式罢了。试想如果年轻人 多几分耐心,长辈们少几分指点,我们何尝不能促膝长谈呢?差异不是阻隔人与人之间的墙壁,傲慢与偏见 才是。那些在热血与奋斗中浸染的青春岁月,无论何种驱动力,它都是闪闪发光的。我们何不借以新时代 的东风,把每一代人的时代故事传播出去,搭起沟通的桥梁,让每一代人的想法与价值观求同有异,达到时 代的共鸣?(举例论证、假设论证) 后期复习备考建议 1、继续抓好各类作文的审题训练 2、整体卷面整洁训练 3、继续积累素材,关注热点材料并指导怎么梳理、利用 针对优秀学生提升: 1、针对优秀片段的拆分、仿写。 2、好标题的拟题训练 《奋斗路有别,责任在众代》《续前辈薪火,点时代明灯》《时代之风起,携手向远方》《时代风骨一脉 相承》《做不同时代的弄潮儿》《怀包容之心,填代际沟壑》《各执光明火,共唱中华魂》 针对一般学生提升: 1、扣题训练 要求中有明确任务的一定要完成。要求中明确指出“结合材料”。材料“如何引用”“如何分析”“如何 延伸”,这些问题都需要老师给予学生指导。 2、成篇训练 这篇文章的基本行文结构是:惑是什么?为什么会有惑?怎么解决惑?让学生以回答问题的方式列出要求, 并结合自己阅读及生活来充实。如果能这样写,思路清晰,不会是差文章。 优秀作文 长征路漫漫,接续奋力行 有人认为,60、70 后生于物质匮乏的年代,受“贫穷动力”驱动,忧患意识强;而 90、00 后生于物质 富足的年代,受“嗨动力"(兴趣动力)驱动,自我意识强。由此引发了双方的困感:为什么你们不被忧患激 励?又为什么你们不理解我们?双方僵持难下。 然而,“惑”果真难解?其实不然。依我观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担 当。长征路漫漫,你我并非冰与炭,而是水与乳,宜接续奋力行。 透过表象,洞悉真相,我们不难发现“惑”的实质。一是光阴流转,时代更迭。科技创新,生活日新 月异,人与人、辈与辈的距离也被无限放大。粮食生产“十七连丰”的今日,又何须困于饥饿桎梏?二是 交流甚少,缺乏沟通。年轻一代终日徜徉虚拟世界,所遇之人皆称缘,随心所欲吐露心扉。而当回归现实, 面对父母,却又朱唇禁闭,不曾轻启。如此,又谈何理解与支持? 时代变迁与沟通不力造成“代沟”之“惑”,但并非无解之“惑”。 我们当看见,前辈光辉意志、崇高美德仍激励青年一辈。少年投身革命,青年扎根一线, 离休后又一 头扎进教育脱贫的伟大事业中。耄耋老人夏森省吃俭用,资助贫困大学生圆梦。在大学生的联名信中,他们 动情写道:“我们感恩您的奉献,自始自终,永不忘记。我们定当努力学习,学成报效祖国。”由此可见, 老人的殷殷爱国情、拳拳赤子心,已然浇灌出了时代之花。奔赴边疆,教书育人;继续深造,攻艰克难。这 是青年用生命赴使命的回复,对时代的回应。 当知晓,坦诚相待、敞露心扉,才能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我们不难看见长江护鱼青年坚守大江,与 非法捕鱼者斗智斗勇,誓要精灵永留大江;卫士青年任晓媛访遍干余村庄,绘制水质地图,以挚爱护神州。 但或许是为了不让父母担心的嘴硬:“江边安逸,白领太辛苦”;又或是路遥工作重,始终久缺的交代:"来 不及回家,他们不清楚我的工作。”加缪曾道:“沟通是两颗心灵的桥梁。”生下来,谈一谈,这是释感,亦是 解脱,更是蓄能、再出发。 人与人的悲欢不尽相通,奋斗的背影却又何其相似。跑起来,去追赶时代的变化;张开手,拥抱默默守 护我们的人,“惑”解矣。 “青松寒不落,碧海澄渝阔。”长征路漫漫,若你我携手并进、接续奋斗,民族复兴便指日可待。 时节如流、志各不一、梦是同途 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坚守,一代人亦有一代人之长征,时节如流,志各不一,梦是同途。 ———题记。 物质匮乏,生活窘迫,贫穷动力,忧患意识是 60 后 70 后的时代记忆。故惑曰:“凡此 4 种,为何不能 激励年轻一代?” 物质富足,自我意识,多元兴趣,探索精神是 90 后 00 后的时代记忆,故惑曰:“为何不被理解支持?” 惑矣,终可解矣。答曰:“时节如流,志各不一,梦是同途。” 时代烙印之于个人,铭刻于骨,融化于血,身处时代的洪流之中,人的价值观亦被时代所塑造,亦作 时代精神。“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是二十年 代救亡图存之时代呐喊;“宁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是建设时代之时代呐喊;“不管黑猫、白猫, 抓到耗子,就是好猫”是改革时代之觉醒思想;“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是新时代之后,浪奔涌,岁月 不居,时代如流。风物长易放眼量。贫穷意识与忧患意识之于 60、 70 后,如同兴趣意识和自我意识之于 90、00 后,皆为时代印记,用发展的眼光审视,二者皆无过错。 共同梦想之于个人与国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所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每代长征之路激励每 一代人的具体动力,因时而变,但共同目标和远大终点,却从未更改一实现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上世纪 末的下海潮,正是 60 、70 后锐意进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让改革的春风吹满全国,红利惠及人民,中 国之国力提升,经济建设成效显著,彪炳史册!看今朝,后浪奔涌,新时代的青年依旧“人不轻狂枉少年”, “一路风景一路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中国在未知的领域开疆拓土,拓宽边界,使国家的康庄 大道越走越宽。 至此,惑己解矣。惑解之后是使命,是号召,是行动!当今世界暗流涌动,恐怖主义,利己主义,贸 易保护主义抬头,形式日艰。60、70 后宜交好接力棒,90、00 后宜整装待发,快马加鞭。 愿吾辈亮剑,负梦前行,只争朝夕,时不我待。 代嬗变,同理同声 物质匮乏,计划供应,这是 60 、70 后的时代经济腾飞,市场繁荣,这是 90、00 后的时代,不同的时 代造就不同的人生理念,洇染历史的水墨。泅渡岁月的长河,我们的困惑也当于时代变迁中找到答案。 60、70 后的你们,生于一个不那么富裕的年代,立足当今或许理解与融入才是你们应该对年轻一代展 现的关怀。 改革开放的大潮唤醒东方的巨龙,机械运行的嘈杂声见证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巨变,青年一代有自己的 主见,你看两度登上《自然》封面的天才少年曹源,应热爱选择研究石墨烯,也因热爱使自己一朝成名, 你再看看谷歌顶级华人科学家李飞飞,凭依对自己兴趣的坚持,成为整个科学科技界举足轻重的人物,我 们所有向往的。早已不是《世说新语》中“会心处不必再远”的境界,而是一路风景一路歌,带着无穷的 热爱与理想生活。 无论是你们还是我们,正视时代变化,抓住含于其中的共同本质。便可见无论贫穷动力还是嗨动力, 都是对理想的追求与坚持。 青年一代的我们,渴望自由生活,永远走在寻求热爱的路上,中年的你们,或己经见到曾经想要的人 生图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你们不必担心我们会迷惘怠惰,我们也不担心你们会拒绝融入当代的世界。 屈原在《卜居》中写道;“用君子之心,行君子之意。”以手和之心对待你我,如若如此,何来困惑二字, 如三毛遇见荷西,如马克思遇见恩格斯,只要内理同声,我们便都是成功路上的伙伴。 前浪携手后浪 共铸时代新篇 五千年披荆斩棘,上下求索;七十年栉风沐雨,巨龙新生。今天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生于 忧患,前浪们坚毅卓绝,开创伟业;诞于盛世,后浪们不惧挑战,逐梦青春。我认为,对世界理解的差异, 不应成为二者的矛盾,应引尊重、理解之泉,疏代际之渠,一同携手,共铸时代新篇。 树榜样,传家风,以理解之姿助后浪腾飞。“苟利于今,不必法古”《淮南子》中的话强调了变的本质。 作为老一辈,应当理解因时代之变,与青年人的思维上存在差异的必然性,让青年人放手一搏,无论成败 都是重要的人生经验积累。老艺术相声演员郭德纲对徒弟的训练十分严格,尤其讲究规矩,但面对新生事 物,他鼓励学生上综艺,开直播,让青年一代自由发挥,相声这一百年艺术终得以在今日中国新生。同时, 老一辈对后辈认真负责,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努力值得肯定。上世纪的“两弹一星”精神与今天的“载 人航天”精神一脉相承,都以刻苦实干,敢为人先作为行动指南,以报效国家作为信仰,在今天平均年龄 不到三十的“火星天团”身上熠熠生辉的正是承自上一辈爱国科学家的精神。念前浪开先河之勇,传千古 华夏之魂,以理解之桥,贯古今之心,共谋复兴伟业。 守初心,勇担当,以尊重之态传前浪之志。面对分歧,理解尊重是一方良药,作为后浪的我们应给予 前辈应有的尊重与感激,理解他们对我们健康成长的关心。但我们不能一味闭目塞耳否认他们建议的价值, 也不能永远在前辈的庇护下长大。凤凰涅槃得以重生,雄鹰拔喙振翅高飞。不囿于古,不畏于今,方能不 止于行,不乱初心。比尔﹒盖茨不顾前人劝导,踏足互联网企业,终成一代伟人。今天的我们要尊重前辈, 继承优良精神,为自己正行,如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前浪与后浪始终不是一对矛盾。曾经前浪奋斗时也会寻求指点,今后后浪亦需关照后人。而我们所需 要的,是承认而非弥合差异,是理解而非扩大分歧。毕竟,为国家谋富强,为民族谋复兴,是每一个时代, 每一个个体的共同心声。让前浪后浪一同携手,共铸美好时代新篇。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