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4张PPT)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4张PPT)

ID:731919

大小:1

页数:24页

时间:2021-06-1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要点回顾 1、把握中心论点 2、辨析论据类型,分析其作用 3、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4、理清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5、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6、联系实际,开放拓展谈看法 议论文三要素: 、 、 。 论据的类型: 、 。 常见论证方法 : 、 、 、 、 。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 、 。 论证的方式: 、 。 论点 、论据、 论证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比喻论证,类比论证, 因果论证。 引论,本论,结论。 立论,驳论 丁肇中 学习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格物致知”注释补充:格: 推究。致:获得。《礼记•大 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 后知至。”意谓推究事物,方 能获得事物的知识。 课题分析 1、 注音 肇( ) 埋没( ) 彷徨( ) 嘹望( ) 授予( ) 2、理解词义 格物: 致知: 彷徨: 修身: 清谈: 诚意: 正心: 齐家: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1、找出文中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 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 的关键句等,并找出本文论点,给课文 划分段落层次。 合作探究: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 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 的意义是什么? 格物致知的含义是:推究事物获 得知识;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 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 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 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 什么弊端? 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 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 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 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 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 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 神?有何现实意义? 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 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 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 ,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第 13段)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 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 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 重要的指导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 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 ”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 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 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 说的“努力探索”、“勇于实践”、 “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 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二、聚焦论证方法。 1、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 论证和 论证 2、作者在列举事实时,采用正面事例和反面 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完 成下列表格。 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 列举事例 阐述道理 论述角度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 “格”竹子,苦思头 痛而失败的事例。 传统儒家对实验的 态度是把探察外界 误认为探讨自己。 反面事例 通过实验了解竹 子性质的事例。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 极的观察,而是积 极、有计划的探测。 正面事例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 好,面临研究工作 束手无策的事例。 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 轻视实验,偏向于抽 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反面事例 作者在美国大学念 物理时的亲身经历。 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 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 帮助。 正面事例 一、论点: 三、论证方法: 二、论证结构: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3---12) (13) 提出论题 首先,指出传统中国教育的弊端。 然后,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1---2)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论证思路 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 ——伽利略 除了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 ——狄德罗 拓展延伸 1、积累有关实验的名言。 治学的必由之路   ①在科学上有成就的人,他们的治学大多走过一条共同的道路。由博返约, 精修一门,是治学的真谛。各种学科都应该了解一些,但________学科应 该知道其中的一切。正如鲁迅所说:“读书‘浏览’是重要的,但光‘浏 览’不行,那样会成为‘杂耍’,是不会有成就的。应该在‘浏览’的基 础上,然后抉择而入自己所爱的较擅长的一门或几门。”在这方面,列宁 是个极好的范例。列宁从小就有广泛的读书兴趣,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都有研究。但当他投身革命后,便在博学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社会科学, 积极参加革命实践,终于成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由此可知,博是弓, 专是箭。只博不专,弓便无用;只专不博,箭飞不远;既博又专,弓响箭 飞,才能准确中的。 ②当今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出现“通才取胜”的局面。所谓通才, 是指精通一二门专业而又知识面广博、基础扎实的人才,美国曾对1311位 科学家的论文、成果和晋级过程等方面作了五年调查,发现他们很少是仅 仅精通一门专业的人才,而多是以博学取胜的通才。无数事实证明,世界 上有卓越贡献的巨人,多是广博与专精的典范。 ③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就不难懂得什么是治学的必由之路。 1、从文中找出“博”的三个反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在“准确中的”里,“中”读为________,是________词。 3、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在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填上具有限制作用的 词语,然后简述填写这个词语的理由。 “各种学科都应该了解一些,但________学科应该知道其中的一 切。” 理由是________ 。 4、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一段中“由此可知”的“此”指代的内容。 _______ _ 5、第一段中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A.________,B.____ ____。它们在文中的作用。A是_______ _,B是________ 。 6、这篇议论文中引用的鲁迅的一段话属于________ 论据。 7、再举一个和列宁事例性质相同的用以证明本文论点的事实论据。 ________ 。 8、这篇短文告诉我们_______ _是治学的必由之路。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