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加入VIP免费下载

历史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ID:726498

大小:121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1-06-1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八 年 级 历 史 下 册 复 习 提 纲 第一单元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第 1 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考考点 48.了解开国大典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49.简述西藏和平解放基本史实。 相关内容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目的:筹建新中国) 时间:1949 年 9 月 地点:北平 内容: 1、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1)新中国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 (2)新中国的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 国家的主人。 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政府主席 3、大会确定:国旗为五星红旗;代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首都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4、大会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充分准备。 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 (一)中央政府第一次会议(1949 年 10 月 1 日下午 2 时) 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解放军总司令。 (二)大典盛况 1、时间:1949 年 10 月 1 日下午 3 时 2、毛泽东宣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 政府。 (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 2、中国人民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3、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三、西藏解放 1、歼灭国民党残余军队:向西北、中南和西南进军; 2、1951 年同西藏签订和平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3、意义: (1):祖国统一大业基本完成 (2):西藏和平解放,使西藏人民免受战争之苦,有利于人民生活的稳定和经济发展。 第 2 课 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中考考点 2 50.知道《中华人世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意义。 51.了解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相关内容 一、土地改革 1、时间:1950--1952 年底 文件:《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作用(意义):彻底废除了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 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二、抗美援朝(1950---1953 年 7 月) 1、原因: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 境的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为保家卫国(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 援朝。 2、总司令:彭德怀 3、结束:1953 年 7 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4、英雄人物: 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他用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邱少云(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直至壮烈牺牲) 5、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际主义 6、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 ①志愿军战士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舍生忘死、英勇奋战, ②支援了朝鲜人民的爱国斗争,也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 3 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中考考点 52.知道 1954 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60.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史实。 相关内容 一、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会议名称: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时间 1954 年 9 月 ,地点:北京) 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宪法内容: ①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②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选举毛泽东为主席,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4、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几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 ①有资产阶级国和国宪法性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②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法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③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二、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 年中印谈判; 3 (2)倡导:中国、印度、缅甸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亚非万隆会议: ①1955 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 ②性质(特点)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或者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 3、会议的主题: 主要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4、周恩来对万隆会议的贡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背景: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及与会国之间的矛盾错纵复杂。 5、意义: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 6、万隆精神: 平等、协商、求同存异 第 4 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中考考点 53.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 国建立的标志。 相关内容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年)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 年公布) ①时间: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1949——1956) ②内容: (一化三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过渡指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2、一五计划:(时间:1953---1957 年) (1)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内容: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②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③继续 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④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3)结果:到 1957 年底,一五计划的主要工业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二、三大改造(1953---1956 年底) 1、1955 年,全国出现农业合作化高潮。 2、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政策:利用、限制、改造。 3、概况: 改造的内 容 改造的途径 结果 历史意义 存在问题 实质 农业 走合作化道路 1956 年 底 基 本 完 成 三 大改造 三大改造的基本 完成,标志着社 会主义公有制形 式在国民经济中 占主导地位,社 会主义制度在我 国 基 本 建 立 起 来,我国进入社 会 主 义 初 级 阶 由于发展速 度迅猛,工 作过于急促 和粗糙,在 实际工作中 出现了一些 偏差。 变革生产资 料私有制为 公有制。 手工业 走合作化道路 资本主义 工商业 从加工订货为主 逐步向公私合营 过渡 4 段。 三、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建立的? 政治:通过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剥削阶级消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法律: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中华民共和国宪法》制定。 经济: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 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四、20 世纪中国的 2 次历史性巨变 1、辛亥革命 2、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 5 课 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 中考考点 57.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要史实。 相关内容 1、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P26) 2、5 个民族自治区, 1947 年 内蒙古自治区 1955 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8 年 广西藏族自治区 1958 年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65 年 西藏自治区 注:最早成立的是内蒙古自治区,最晚的是西藏自治区。(参阅书 P28“自治区成立时间表”) 第二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 8 课 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 中考考点 63.知道“两弹一星”成功研制 相关内容 (1)原子弹:1964 年 10 月(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核技术) (2)导弹核武器试验:1966 年 10 月,(实现导弹和原子弹的结合) (3)氢弹:1967 年(成为美、苏、英第四个能够自己研制氢弹的国家) (4)“东方红一号”:1970 年 4 月(空间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5)四大军种: 陆 军 1927.8.1 海 军 1949.4 空 军 1949.11 5 导弹部队(第二炮兵) 1966.7 (6)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 地地战略导弹部队(受中央军委直接指挥)、 海军潜地战略 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通常被成为“二炮”的部队是导弹部队) (7)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8)两弹一星精神(P45 每课一得):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 (9) 邓稼先: 两弹元勋 钱学森: 导弹之父、航天之父、火箭之王 钱三强: 原子弹之父 (10)我国使用核武器坚持的原则 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会对无核国家和地区使用 核武器。 第 9 课 新国中走向世界舞台 中考考点 61.简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相关内容 一、重返联合国: 1、联合国建立:1945 年,五大常任理事国:中、美、苏(俄)、英、法 2、重返联合国:1971 年 10 月第 26 届联大(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 3、意义: ①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成为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加强了对国际事务的影响, ③在联合国组织内,为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做出了自己不懈的努力。 二、中美建交: 1、乒乓球外交:1971 年,第 31 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 2、基辛格访华:1971 年 7 月 3、尼克松访华: 1972.2,在上海签定《中美联合公报》, 1978 年 12 月发表《建交公报》; 1979 年 1 月 1 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进入正常化发展阶段。 6 三、与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0 世纪 70 年代) 1、中日本建交:1972.9,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中日联合声明》 2、中国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意大利、加拿大、德意志、澳大利亚、英国 3、中国与亚非拉国家:坦赞铁路是中国最大援外项目。 四、其他知识点 1、近代中日关系回顾: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抗日战争——1972 年邦交 正常 2、中美关系最敏感、最核心的问题是:台湾问题。 3、与中国建交前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份。 4、20 世纪七十年代的外交成就: 重返联合国、中美建交、中日建交、 与西方国家建交、与亚非拉更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第 10 课 走进创业年代的英雄 中考考点 54.知道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相关内容 一、“铁人”王进喜——拼命的石油工人 二、“两弹元勋”邓稼先——献身核武、兢兢业业、甘做无名、呕心沥血 三、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县委书记的榜样 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 11 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中考考点 55.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56.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内容。 相关内容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 年 12 月)-----改革开放的开始 1、内容: (1)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2)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和实行改革开放;(3)形成以邓小 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4)决定进行拨乱反正。 2、意义: (1)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7 (3)是共和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内容: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由农户家庭长期承包集体所有的土地,其收成在完成上交给国 家和集体的任务后,剩余的归农户所有。 2、意义: ①明确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 ②空前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③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崛起,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注:建国后四次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四次土地改革) 50 年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广东、福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0 年)、海南省(1985 年); 2、沿海开放城市:大(连)秦(皇岛)青(岛)烟(台)连(云港)天(津);江(湛江) 海(北海、上海)通(南通)南北;宁波三州(广州、温州、福州)。 3、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上海浦东新区。 第 12 课 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 中考考点 63.“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以及“863”计划的制定 64.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 位; 相关内容 一、科技 1、1973 年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 2、1986 年 3 月“八六三计划”《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 3、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 战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努力实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二、科教兴国战略 1、战略:科教兴国 2、任务:大量培养通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3、举措: (1)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①198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 ②20 世纪末,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 80% 。 (2)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①1977 年底,高考得到恢复 ②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大幅增加 ③我国设立学位制度,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层 次专业人才。 三、其它: 8 1、20 世纪五六十年代:《青春之歌》《红旗谱》《创业史》《红岩》 2、1981 年茅盾文学奖设立; 3、1991 年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4、1984 年第 23 届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 第 13 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中考考点 58.简述香港、澳门回归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 方针。 59.了解祖国大陆和台湾经济文化交往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关内容 一、一国两制(邓小平)(P70) 1、提出:首先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邓小平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出“一国两制”,是在 1982 年,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 2、主要内容: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中国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是我国不可分 离的一部分,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3、目的:实现祖国统一 4、意义:有利于保持港、澳、台的稳定,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开辟了一条现实的道路的基 本方针,也为国际上 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借鉴。 5、实践: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1997 年 7 月 1 日收回香港; 1999 年 12 月 20 日收回澳门。 二、两岸交流: 1、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原则:相互尊重、互补互利 三、其他重点 1、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性质一样吗? 不一样,历史遗留问题(被外国占领)V.S.内政问题。 2、下列事件标志着彻底结束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占领: ( ) A.澳门问题 B.台湾问题 C.香港问题 D.殖民问题 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①三国孙权派将军卫温等到达夷洲 ②隋朝隋炀帝三次派人到达了流求 ③元朝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琉球 ④明朝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⑤1684 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⑥1885 年清政府在台湾正式建立行省 4、近代历史上,台湾主权曾两次失而复得 ①1624 年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 1662 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②1895 年日本强占台湾 1945 年抗战胜利,收复台湾主权 9 5、英国占领香港 时间 条 约 割占地方 1842 年 《南京条约》 香港岛 1860 年 《北京条约》 九龙司地方一区 1898 年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新界 (1)春秋战国时期,香港地区属于楚国的领地 (2)秦朝,隶属于南海郡番禺县,鸦片战争后英国占领香港, (3)1919 年巴黎和会,中国提出归还租借等要求遭到拒绝。 (4)从香港岛被英国占领到香港回归祖国,相隔约 155 年。(1842—1997 年) 6、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中国最主要的原因: 新中国的国力和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7、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 (1)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2)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占领,洗雪了中华民族的耻辱,祖国统一大业又迈 出一大步。 第 14 课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考考点 62.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相关内容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982 年通过新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又通过《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 通则》----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二、市场经济体制 1993 年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规定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 1、1985 年 3 月,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2、1989 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建立, (1)宗旨:通过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 (2)中国 1991 年加入。 (3)并提出区域经济合作原则: “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彼此开放、共同繁荣”。 (4)2001 年中国加入 WTO(世界贸易组织) 四、高举伟大的旗帜 1997 年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 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旗帜。 第 15 课 展示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 中考考点 65.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 影响。 相关内容 10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用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极大地影 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生活正向文明和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第四单元 人类祖先的基业 第 17 课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中考考点 66.a 知道古代埃及及金字塔、古巴比伦《汉漠拉比法典》。 相关内容 一、古代埃及(非洲) 1、埃及是尼罗河的赠赐: 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公元前 3100 年埃及形成了统一的国家,最著名历史遗产是金字塔(法老的陵墓)。 最有名 的是胡夫金字塔。 2、评价: (1)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2)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体现了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创造力 二、古巴比伦(亚洲) 1、公元前 1894 年,叙利亚草原上阿摩利人建立古巴比伦王国, 2、汉谟拉比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分序言、正文、 结语三部分) 3、法典的实质:维护私有制和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第 18 课 蓝色的地中海文明(海洋文明) 中考考点 66.b 知道古希腊是西方文明发源地。 相关内容 一、海洋文明的特征 1、希腊的地理环境:多山靠海、地势崎岖不平,土地只适合种植葡萄、橄榄粮食不能自给; 海岸线曲折漫长,多良港。 2、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①形成众多小国寡民的城邦 ②粮食匮乏只能依靠海外贸易 ③城邦狭小经常向海外殖民。 3、希腊文明的特征:发达的商品经济、频繁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 4、为何说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 西方文明的特点:经济上以商品经济为主、政治上拥有议会体制.具有这一特点的海洋 文明最早出现在希腊半岛。 二、雅典(全希腊的学校) ——伯里克利 1、民主政治的由来: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及改革与立法。 2、民主政治的表现: 11 ①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以抽签的方式产生; ②公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构; ③每个公民都有机会成为陪审员、议员、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 ④国家为担任公职、参与政事的公民发放津贴。 3、评价: ①雅典民主政治所体现的民主和平等原则仅适用于雅典的男性成年公民,妇女和外邦人 无权享受这种民主. ②在盛行专制的古代社会开创了民主政制的典范,为后世留下一笔宝贵的政治遗产。 三、罗马 1、共和国时期 公元前 510 年建立共和国,在向地中海扩张过程中,与迦太基爆发了布匿战争。 布匿: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迦太基是腓尼基人的后裔。 2、帝国--------公元前 27 年,屋大维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罗马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希腊与罗马文明构成了地中海文明。 第 19 课 日出之国和新月之乡 中考考点 67.了解大化改新基本内容。 相关内容 一、日本的大化革新 1、时间:646 年 孝德天皇 2、内容: 经济:实行班田收授法;实行租庸调制; 政治: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 地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3、作用: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 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基础。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4、日本民族最显著的特点是:善于学习和模仿并加于吸收和创新 5、这段日本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1)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和先进文化并加以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 (2)坚持对外开放。 二、阿拉伯 1、伊斯兰教的创立:时间---7 世纪初;地点---麦加;人物---穆罕默德。 2、穆罕默德建立和统一阿拉伯 3、阿拉伯帝国的建立-------穆罕默德的继承者 第五单元 古代文明的冲撞与文化成就 第 23 课 文明的冲撞与交融 中考考点 68.知道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发明和传播等史实,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 的历史意义。 12 相关内容 一、古代文明之间的暴力冲撞 1、文明冲突的种类: 农业文明----游牧文明;(匈奴、蒙古) 区域文明(东方文明----西方文明) 2、文明冲突的表现: 希波战争(马拉松战役、萨拉米斯海战)、 亚历山大东征(使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冲撞与交融,开启了希腊化时代使自然科学飞跃 发展,著名的科学家:欧几里得、阿基米德)。 3、文明冲突的作用:客观上传播文化、扩展文明,但对社会和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二、古代文明的和平交流 1、阿拉伯数字:印度人发明,阿拉伯人传向世界 2、意大利马可•波罗 (1)在元朝元世祖忽必烈时到中国, (2)写了《东方见闻录》--《马可•波罗行纪》, (3)对西方人追求财富,在海上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产生了很大影响。 三、其他知识点 1、面对于数倍于自己的敌人,雅典军队的司令官米太雅得战士们说:“雅典是披上奴隶的枷 锁还是保持自由,关键就在你们身上。”结果雅典战士奋勇杀敌,以少胜多,取得了马拉松 战役的胜利。 2、亚历山大东征,灭亡了包括埃及、巴比伦在内的庞大波斯帝国,最远打到印度河流域。

资料: 1207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