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复习题库
加入VIP免费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复习题库

ID:726381

大小:117.5 KB

页数:26页

时间:2021-06-1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系统复习资料 重点篇目精彩语段阅读篇 一、《背影》 (一)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 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 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a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b ;他肥 胖的身子向左微 c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流下来了。(1)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过铁道时,他先将 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 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 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 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蹒.跚.(pán shán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 的样子) 2. 文段划横线句采用了 外貌 描写手法,为什么要写父亲的穿戴?(突出家 中景况惨淡,照应了开头;同时与“我”贵重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对“我”的 关爱) 3.选文中两次写到"我"流泪,其感情分别是:第一次 感动得流泪 ;第二次 离别伤感的泪 。 4.在文中空白处填上相应词语。(攀、缩、倾) 5.《背影》一文中,写父亲的语言不多,选文部分只有两句,简要分析这两 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情。 (1)“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父亲惦记着儿子旅途是否平安。] (2)“进去吧,里边没人。” [父亲不让儿子送,怕儿子离开座位后丢失行李。] 4.概括本段内容。[望父买橘] 5.这段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通过具体细致地描写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背影,表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 6.选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父亲的背影?这位父亲给你的印象和感受怎样?(3 分) [外貌(衣着)、行动、语言;艰难时世的充满慈爱的父亲。(意对即可)] 7.品味语言。(4 分) (1)选文中说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出了父亲怎样心 理? [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尽管十分辛苦,心里也是高兴的,越是尽到了父亲的责任,心里越 踏实。] (2)第二段中,“我”的两次流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次流泪是因为感动。父亲买橘子的经过表现了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 泪盈眶;第二次流泪是因为离别。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别情绪,又 催人泪下。] 8.在你的记忆宝库中,是否也留存着上文一样精彩瞬间?是否也有平凡而伟 大的形象(母亲、父亲或其他)定格?请用你的笔告诉我们吧,那一定是很感 动人心的。(3 分) [提示:描写一个小镜头,表现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 9..选文中刻画父亲形象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动作)描写。 10.选文中写“父亲”外貌后,先后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 对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因为才替祖母办完丧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 B、家境惨淡,父亲老境颓唐,“黑布”刚好反映了家境的困顿。 C、着力刻画父亲生活古板,表明我要继承这种家风。 D、黑色色调暗淡阴沉,与全文气氛一致。 11.画浪线的句子(1)的正确含义是( B ) A、“我”怕被别人看见自己流泪而羞愧。 B、“我”怕父亲因为“我”流泪而伤心。 C、“我”为自己这么大了还流泪而惭愧。 D、“我”担心父亲笑我意志不坚强。 12.画浪线的句子(2)正确的含义是( B ) A、因为在儿子将要与自己告别之际,买了橘子,心里感到十分高兴。 B、因为尽到了父亲关怀照顾儿子的心意,所以感到轻松,表现出父亲含蓄 深沉的爱子之心。 C、因为橘子买回来了,身上扑打干净了,所以感到轻松。 D、因为儿子长大了,能自谋生路,所以心里轻松。 13.这段文字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前一次写得详细,后一次写得简略的 原因是什么? [前一次是父亲艰难地爬过铁道,给我买橘子,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我的深沉关爱, 所以详细地写。后一次是写我留恋父亲,可简单地写写。] 14..选文中写父亲走路“蹒跚”,这是因为父亲(年老体衰,身体肥胖,腿脚不灵 便)文中有三个动词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不容易,它们是(攀)(缩)(倾)。 (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 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 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 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 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 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 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 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 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 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又认得 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 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送“我”上火车。] 2.父亲为什么要坚持亲自送我上车? [因为他爱子情深,别人去他不放心。] 3、南京的景点很多,像夫子庙、玄武湖等,作者为什么不写在南京的见闻? [与中心关系不大,故略写。] 4.第一段两次用“终于”,有什么作用? [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情切。]新-课 -标-第-一-网 5、第二段中两个“聪明”各有什么含义?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两个“聪明”的意思都是糊涂,饰反语。表明作者恨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 6、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 [例一:会。因为年轻气盛,与父亲之间存在代沟。 例二:不会。既然读了这篇文章, 就不会让这种事情重演。] 7.以上两个语段作者(朱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学者、民主 战士。 二、《芦花荡》 (一)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 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 子 在 水 里 qiú( )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 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 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 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 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还是望着荷花淀 dèng( )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 ( )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 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 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 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 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 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 ),乱转着身 子,抓上抓下。Xkb1. com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 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 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 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 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 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 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语段选自小说《 芦花荡 》,作者是著名作家 孙犁 。 2.读文段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qiú( 泅 ) dèng( 瞪 ) 剥( bāo ) 藏( cáng ) 3.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了老头子机智勇敢的性格。]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语段的主题思想。 [记叙了老头子用计将鬼子引进陷阱,并消灭鬼子,替大菱报了亿的壮举,歌颂了老头 子智勇双全,爱憎分明的英雄行为。] 5.“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这里是老头子为了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害怕的样 子,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 6.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新-课-标-第-一-网 [为后面写水下藏有钩子埋下伏笔。] 7.“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 什么? [用“找”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阱 的巧妙,也写出敌人的胆怯和愚蠢。] 8.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 绒,正在迎风飘撒”? [这里的景物描写烘托了老头子为大菱报仇后的轻松,愉悦的心情。也表明美丽的荷花 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犯,必然没有好下场。] 9.试揣摩藏在芦花下的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并写出来。 [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 我真是小看了他。你看他,毫不畏惧、足智多谋。 剥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水上有血,水下顶有机关!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 鼻子在转。他真有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 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 故事,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二)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 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 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 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 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 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 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 一南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 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 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 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 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 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 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 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 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11.选文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 环境描写,既点明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又为人物出场作铺垫,点明人物活动的场所。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 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12.文中加点的“敌人的愿望”指什么? [防止有人给苇塘的队伍运送粮草,企图扼杀苇塘内的抗日队伍。] 13.文中划浪线的句子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性格? [充满自信的性格。] 14.选文写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主要表现在什么上?用自己的话概括。 [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15.请在选文中画出“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语句,并且说说这句话在 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 险。”“每天夜里……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 点明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 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功过都是由这一点发出来的。] 16.概括选文的内容 [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及老头子这一英雄形象。] 17.加横线的段落对人物进行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外貌、神态;写出老头子老当益壮,充满活力。] 18.“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这句话中的“干瘦得 像老了的鱼鹰”,可否换成“干瘦得像老了的枯树”?为什么? [不能。原句表明老头子虽瘦却精神饱满,充满活力、无所畏惧;改句贬义色彩太浓, 有损人物形象。] 4.怎样理解“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一句? [通过交代老头子的眼睛特点,赞美白洋淀人民。] 5.加点词语“过于”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是否含有贬义?“老头子过于自信 和自尊”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 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 致有点麻痹的表现。“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 6. 结合全文,分析一下“老头子”为什么能“像没事人”一样,心情悠 闲地“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其中的“事情”指的是什么? [老头子乐观、自信。“事情”指如何消灭鬼子,保障部队供给等。] 7.选文最后一段,“敌人发了愁”的原因是什么? [他们的封锁落了空:“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 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 8.苇塘里传出的歌声表现了苇塘中的人什么样的精神风貌?据此,你有什 么感受? [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只有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取得胜 利。] 三、《大自然的语言》 (一) 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 关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 地区的春天的 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 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 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 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2) 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①__句,这段文字是按 概括到具体(逻辑)顺 序解说事理的。 (3) 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 [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 (4)文中运用了___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___等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二)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 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 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荣枯 去来] (4) 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 (5)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 下面横线上。 [①传语 ②暗示 ③唱歌 ]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 )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 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 )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 √ )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 是同一类事物。( × ) (6)本段说明的内容是:[以实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 候的关系? [①杏花开了…… ②桃花开了…… ③布谷鸟开始唱歌……] (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 逻辑顺序 ) (三)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 B.苏醒;C.醒悟;D.复 苏)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 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 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 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 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 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B A C]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 [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翩然 [动作轻快的样子。] 3.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 )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 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6.本段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这样写好在哪里? [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 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 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7.本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 [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以“大自然的语言” 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8.揣摩本文两个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次第”是什么意思? [次第,一个接一个。]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 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 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四、《老王》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 )在门框里。往常他 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 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 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 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 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 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 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 送我们的。 我( )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 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 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 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 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 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1.《老王》的作者是 杨绛 ,她的丈夫 钱钟书 是我国著名学者和作家,他 影响最大的作品是小说《 围城 》 2.前 3 段使用的描写手法有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其中着笔最 多的是 神 态 , 这样描写的作用是 突 出 老 王 极 差 的 健 康 状 态 , 暗 示 他 不 久 于 人 世。 。 2.填上文中空缺的两处词语,并体会其含义。 [镶嵌:本文指一物嵌入另一物里,突出老王瘦弱无力,行动不灵活,僵直的状态。强 笑:(qiǎnɡ)勉强做出笑容。含义:对他给“我”送鸡蛋、香油,表示感激;“我”看到形 容枯槁的老王害怕、同情。] 3.选段画线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老王在重病的情况下仍然拿鸡蛋来给我,报答我对他的关照,令我非常的感动,而这 份情谊是无法用鸡蛋的数目来衡量的。] 4.作者的善良是如何表现的? [接了鸡蛋、香油后给老王钱,担心他摔倒,对没请他坐下喝茶感到抱歉。心上不安。] 5.“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为什么? [因为他病得皮包骨头、浑身无力,滞笨地转身,直着脚走路。我想像着他都要散架了。] 6.概括文段的中心意思。 [老王死的前一天给“我”家送香油和鸡蛋,“我”给他钱,表现了老王和作者的善良。] 7.学了本文,你有怎样的感悟? [提示:从个人如何对待善良的不幸者的角度。从政策如何倾向善良的不幸者的角度。 从善良者个人如何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角度。] 8.揣摩下列句子特点,并仿写句子,理解划线句含义。(心理描写:概括+具 体+结论)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 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 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 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 怍”。] 9.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 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 理解人、关心人? [ 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再是人道主义精神。] 10.老王的性格,命运。用一句话概括:“老王是一个______的人”。 [孤苦伶仃、生活窘迫,凄凉艰难;但老实厚道,心地良心,关心人、讲感情、讲仁 义,知恩图报。] 11.揣摩加点词语好处。 ①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 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②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 身体僵直的形态。] 五、《苏州园林》 (一)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 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 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 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 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 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 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1.《苏州园林》作者 叶圣陶 ,名 绍钧 ,著名的 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2.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 的图画”。 3.结合上下文,试分析下列语句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a.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列数字) b.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屈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举例子、打 比方) c.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作比较 ) 4.“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中 “败笔”是什么意思?改为“地方”可否?为什么? [“败笔”:原指写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文章中写得不好的词句。 文中指影响园林整体美观的设计上的缺憾。 不可以。因为句中的“败笔”是与上半句中 的“图画”相照应,换成“地方”,则没有这层照应了。] 5.最后一句要是改为“每一个心里想着口里说着‘如在画图中’。”效果会怎 样?哪种说法好? [效果不好。第一种说法好。第一种说法是双重否定句,语气强烈,强调了苏州园林设 计的成功,确实能够做到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后一种是 肯定句,语气不如前一种双重否定句强。] 6.文段中四个“讲究”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四“讲究”是总写,后面的 3、4、5、6 四个自然段就是按这四句话的 顺序来安排的,在内容是前后一一对应。] 7.文段中有一个词贯穿全篇,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这个词是[ 图画] 。 8.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 务必 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带点的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 不能删去。“似乎”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些园林都是古代修建的,设计者和匠 师们都已故去。作者没法直接听他们说,只能是推测。用“似乎”,更令人信服,表 意更准确,更严密。“务必”表明设计者们坚定的追求。在这里“务必”对游览者的 观察点起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作者在说明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时,连用两个看似矛 盾的词语,通过联系语境仔细体味,我们发现这不仅不矛盾,而且使表意更为准确。] (二)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 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 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 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 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 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 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 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 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 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苏州园林里的假山和池沼],其中又以[池沼]为主。 2、首句的“假山和池沼”能否换成“池沼和假山”?为什么? [不能,这句是中心句,后文是按照先假山后池沼的顺序介绍的。] 3、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讲究自然之趣,从各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画。] 4、文中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一句是[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 是技术。] 5、池沼的相同点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不同点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有的 宽畅,就作为全园中心,有的成河道,就安排桥梁。] 。 6、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配合着意于图画美)。 7、“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与“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相呼应, 说明假山的堆叠的艺术美。 8、第二句话中的“艺术”与“技术”的词序能否对调?为什么? [不能。因为一对调,就变成了强调技术而把建设艺术放到了次要的地位,这与本段说 明苏州园林艺术的中心不一致。(区别:艺术是一种精神的创造,是体现个性的审美 活动;而技术则是在长期重复劳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知识或技巧,二者有层次高下 之别)] 9、为什么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用简明的话来回答。 [因为假山的堆叠,体现了设计者独创性的劳动,给人以审美愉悦。] 10.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总分 ) 11.游览者“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 答) [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12.“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是怎样配合布置的? ①成河道模样的水面与桥梁配合;②池沼河道的石岸与石头、花草配合; ③池沼养的鱼与 荷花、睡莲配合。 13.作者将苏州园林的池沼设计分为两类,一类是:成河道模样,另一类是:宽敞 。 两类的共同点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不整齐划一。 14.句中“鱼戏莲叶间”加引号的作用是(表示引用 ) 15.这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分类别) 16.《苏州园林》一文中说苏州园林有很多特点,其中最主要的是:游览者 无论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三) (甲)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决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 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一道同样的回 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 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乙)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 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 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 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 回廊.( láng ) ○2 镂.空( lòu ) 9、甲段说明的中心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说出两种说明 方法) [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作比较 ,打比方。] 10.乙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苏州园林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举例子。] 11.“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 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 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 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致繁复、有层次了。] 12、苏州园林的花墙和廊子各有什么特点? [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 13.“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地沼”,“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放意 避免似的”。这两句中的“都有”、“可绝不”可否删去? [这两句中的“都有”、“可绝不”表意肯定,一点都不含糊,用词准确。使用这些表意 肯定的词语时,建立在对所说明的情况了解掌握得非常全面、非常准确的基础上。] (三)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 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 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 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 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给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将选定义项的序号填在括号中。 (1)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D ) A.着力 B.着重 C.下手 D.考虑 (2)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 到寂寞..。 ( A ) A.单调 B.冷清 C.孤独 D.清闲 (3)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 C ) A.曲折 B.缠绕 C.突兀 D.蔓延 2.这段话正确的层次划分应为( B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3.这段话说明中穿插的表达方式是( B )。 A.记叙和描写 B.描写和议论 C.描写、 抒情和议论 4.这段话所说的事物的特征是:[苏州园林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5.这段话中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B、D 、E )。 A.下定义 B.打比方 C.分类别 D.举例子 E.作比较 F.列 数字 6.把本段中起描写作用的词句写在横线上:俯仰生姿 盘曲嶙峋的枝干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作用是:说明苏州园林的树木不讲究整齐划一,而讲 究自然画意。 7. 本段说明的是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8.“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中的“这”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9.文中使用的说明顺序是:(从概括到具体)。 10.“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一句运用 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 。这句是为了说明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 [苏州园 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11.文中的“中国画的审美观点”是指:[讲究自然之美] ,用“没有修剪得像 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一句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苏州园林 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六、《中国石拱桥》 (一)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 50.82 米,两端宽 9.6 米,中部略窄,宽 9 米。桥的 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 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 37.4 米, 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 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 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 也更美观。(三)大拱由 28 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 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 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 石拦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 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 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 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 他的名字。 1.文引用了张嘉贞和张鷟的赞语,所起的作用分别是(为了说明赵州桥设计 施工的精巧和形式优美 ) 2.下面的说法有错误的是(B ) A 选文的结构是先总说后分说再总结,这种结构能给人完整清晰的印象。 B.选文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 C.选文在介绍赵州桥的特点时,紧紧围绕桥的设计和施工技术进行说 明。 D.选文的最后一句是对赵州桥特点的概括总结。 3.下面这句话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赵州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三十七点四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 石拱。 [“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经过限定的结论才更符合实 际情况,符合说明文要求语言准确的特点。] 4. 这段文字的中心是:赞美赵州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 绝伦。 5. 本段开头部分运用了许多数字,有什么作用? [使用科学测量得来的数据,准确地说明了桥的规模,给人以具体明晰的印象。] 6. 本段介绍赵州桥特点,是依照大拱的长度、小拱的作用、大拱拱圈的特点、全桥结 构特色与四周景色的配合顺序写的。为什么不按照由大到小的说明顺序,先把大拱 的两个特点介绍完,再介绍小拱的特点呢? [作者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介绍的。] 7. 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赵州桥结构特点、艺术价值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 力量。] (二)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 1189 到 1192 年间。桥长 265 米,由 11 个半圆 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 16 米到 21.6 米。桥宽约 8 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 11 个 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永定河发水时, 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 惟妙惟肖。 1、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卢沟桥] 2、划线的三个句子分别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列数据、下定义、作比较 ] 3、把这段文字分为四层,简述各层意思 [……年间//桥长……联拱石桥//永定河……坚固//桥面……①建桥时间②结构特点③结 构坚固④形式优美。] 4、文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作者引用“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不能去掉,“几乎”是表程度,去掉后就成了完全与河面平行了,与实际不符,不准 确。] 七、《故宫博物院》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 28 米,面积 2380 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 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 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 12 根红色大圆柱,金锁窗、朱漆门, 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 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 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 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 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 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1. 选文第二段按空间顺序来说明,请从中找出所有的方位词? [正面、正中、上面、背后、两旁、中央、周围、下面] 2. 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重点? [太和殿与中和殿、保和殿,是紫禁城的中心。其中太和殿又是中心的中心,它是皇帝 的宝座所在,是举行重大典礼皇帝受朝贺的地方。] 3. 在这部分里,为什么对龙的描述有 10 次之多? [故宫的建筑突出龙,因此对故宫的说明也突出龙。龙是皇帝的化身,皇帝自命“真龙 天子”,也是皇权的象征,突出龙,也就是突出皇权的威严。] 4.强调太和殿建筑在中轴线上,用意是什么? [用意在突出皇权这个核心。] 5.体现太和殿特点的语句是:[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6.第二段作者的立足点是:[朱漆方台]。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八、《阿长与〈山海经〉》 (一)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 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 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 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 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给选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①‖②③④‖⑤ 第一层:作者给阿长简说《山海经》。第二层:记叙阿长买来《山 海经》及作者感受。第三层:《山海经》是我心爱的宝书。] 2.“我”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的原因是什么?试用原文回答。 [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 3.当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我时,“高兴地说”的原因是:[能满足“我”渴望 已久的愿望]。 4.为什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我”被她的热忱深深地打动了。] 5.“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指什么? (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 力”?)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敬佩与爱 戴。] 6.从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这件事上,你看出了她什么性格特征? [ 对“我”极其疼爱,表明她善良朴实。] 7.选文部分“我”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变化的,试写出其变化轨迹。 [不抱任何希望——惊讶和震撼——产生新的敬意。] 8.请说一说画“ ”线句子的含义。 [这是议论句,表达了“我”对长妈妈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9.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明了“我” 的什么心理? [“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看不起。] 10.文中画“ ”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比喻。形象地表达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震惊的情态,强化了“出乎意料” 的表达效果。] 11.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却是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很大的 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二) 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一年中最高兴的 时节,自然要数除夕了。辞岁之后,从长辈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边, 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意使用。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 枪,泥人,糖菩萨……。然而她进来,又将又将一个福橘放在床头了。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 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 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 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 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 “阿妈,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 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 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 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 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 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 常麻烦的事情。 1.给加点字注音:规矩.(jǚ ) 惶.急(huáng) 磨难.(mó )辟.头(pì ) 2.选文写长妈妈“懂得许多规矩”, “我”对这些规矩的态度怎样? [认为“不耐烦”,“烦琐之至”,“非常麻烦”。] 3.作者写这些规矩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长妈妈有着跟千百万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普通劳动者一样的特点:麻木与迷 信。] 4.文段详写长妈妈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从文中找出写长妈妈 动作的几个动词和有代表性的语言。 动词: [伸出,按住,摇,笑,塞 ] 语言: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 阿长的心情:[高兴,兴奋]; 作用是:[表现阿长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同时反映了阿长守旧的一面。]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系统复习 课内文言文阅读篇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 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 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 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⒈解释加点字 ⑴具.答之( ) 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⑶ 屋舍俨然.. ( ) ⑷各复延.至其家( ) ⑸乃.不知有汉( ) ⑹便要.还家 ( ) ⒉下列加点字与“皆叹惋”句中的“皆”字意义不同的是(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⒊有些成语出自本文,请写出两个 、 ⒋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阡陌交通..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无论..魏晋 D、设酒杀鸡..作 食 ⒌翻译句子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 ⒍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 许多想像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 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⒈《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采用了 的写 法。 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有仙则名.( ) (2)斯是陋.室( ) (3)惟吾德馨.( ) (4)无案牍之劳.形( ) ⒊“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字与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策之.不以其道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⒋翻译下面的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⒌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 ) A.自己和诸葛亮、扬雄一样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D.表明作者怀念诸葛亮、扬子云。 (三)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 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 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 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⒈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可爱者甚蕃.( ) ⑵濯清涟而不妖.( ) ⑶香远益.清( ) ⑷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⒉ 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⒊ 选文第 1 节从 、 、 三个方面对莲花进行了 描写。 ⒋ 短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 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对 待的?请简述理由。 ⒌ 模仿例句,用同样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 ,因为 它 。 (四)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 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 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 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⒈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为.宫室、器皿、人物 ( ) ⑵中轩敞者为.舱( ) ⑶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 ⑷高可二黍许.( ) ⒉翻译下面句子 ⑴尝贻余核舟一 ⑵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⒊选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⒋这件雕刻作品的主题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⒌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别刻在船窗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五)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 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 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 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⒈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⑴不独亲.其亲 ( ) ⑵男有分.,女有归.( )( ) ⒉找出文中两个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通 解释 通 解释 ⒊翻译句子 (1)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⒋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 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 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 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⑴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⑵晴初霜旦.( ) 2. 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B.故:故.渔者歌曰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C.绝: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D.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⑵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 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 描写手法,其作用 是 。 5.文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很有特色。请从文中再选出两处景物,仿照例句进行 描写。 例:碧绿的潭水,怪异的松柏。 (七)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 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耳。 ⒈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 ) ⑵遂.至承天寺( ) ⑶怀民亦未寝.( ) ⑷相与..步于中庭( ) ⒉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⒊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 4 个字概括为: ⒋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八)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 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⒈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五色交辉..( ) ⑵晓雾将歇.( ) ⑶夕日欲颓.( ) ⑷沉鳞..竞跃( ) ⒉翻译文中画横线句 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⑵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⒊发挥想像,描述一下画浪线句子所呈现的景象。 ⒋这篇小品文写景富有特色,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请作简要的赏析。 (九)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 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 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 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 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1. 解释加点词的意义。 ⑴方.其远出海门( )⑵每岁.京尹( ) ⑶为火所焚.( ) ⑷四马塞.途( ) 2.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 A.为: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B.天:天.下之伟观也 吞天.沃日 C.百:艨艟数百. 腾身百.变 D.而:溯迎而.上 而.僦赁看幕 3. 选出加点字意义不同的一项( ) A.天下之伟.观也 势极雄.豪 B.则一舸.无迹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C.吴儿善泅.者数百 溯.迎而上 D.分列两岸.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⑵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十)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 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 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 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 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⑴是日更定.( ) ⑵余拿.一小船( ) ⑶拥.毳衣炉火( ) ⑷客.此( ) 2.用现代文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⑵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⑶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白: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B.余:余.住西湖 上下十余.里间 C.更: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及:及.下船 及.郡下 4.选出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 ) A.舟子:舟子..喃喃曰 左右舟子..各一人 B.是: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C.绝:湖中人鸟声俱绝. 哀转久绝. D.饮: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5.简答。 ①文章的文眼是 ②作者“雪”是按什么顺序? 6.请你写出两句写雪景的诗句。 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测试参考答案 (一)1.详细 类 整齐的样子 邀请 竟然 通“邀”,邀请 2.C 3. 世外桃源 无人问津等 4.D 5.⑴渔人把自己听到的时一一详细地告诉了 桃花源村的人,他们都感叹起来。 ⑵村里的人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逃避 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 6.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像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是桃花源 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二)1.托物言志 2.⑴出名 ⑵简陋 ⑶高尚、美好 ⑷使……劳累 3.B 4.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繁杂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5.C (三)1.⑴多 ⑵美丽而不端重 ⑶更加 ⑷亲近而不庄重 2. 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有人喜欢;对于莲的爱好,和我一 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 生长环境、体态香气、品格气质 4.言之成理即可。5.略 (四)1.⑴雕刻 ⑵是 ⑶零数 ⑷左右 2.(1)(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 (2)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 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3.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4. 大苏泛赤壁 5.构思的巧妙 说明是在泛游赤壁 五)1.⑴以……为亲 ⑵职业 女子出嫁 2.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与,通“举”。选拔 3.⑴(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 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 ⑵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 (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4.(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 人尽其力。 (六)1.⑴飞奔的马 ⑵早晨 2.B 3.⑴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 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⑵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 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4.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渲染出三峡秋景的凄清萧 瑟。 5.例:飞悬的瀑布,悲凉的渔歌 险峻的山峰,凄厉的猿啼 (七)1.⑴考虑,想到⑵于是,就⑶睡觉⑷共同,一起 2.只是缺少像我俩 这样的闲人罢了。 3. (即“庭下……盖竹柏影也”)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 如水、月色空明)(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 4.旷达、豁达 (八)1.⑴交相辉映 ⑵消散 ⑶坠落 ⑷潜游在水中的鱼 2.⑴ 山川景色的 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⑵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 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3.略 4.略 (九)1.⑴当……时 ⑵年 ⑶烧 ⑷堵塞 2.C 3.C 4.⑴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 随着波浪流走了。⑵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浑身刺着花绣 (十)1.⑴完了,结束 ⑵撑,划 ⑶穿 ⑷客居 2.⑴岸边树木早已是冰花一 片晶莹,湖面上到处是白气弥漫着,天空与云雾、山岭、湖水,上上下下全都白 了 ⑵仅仅只有那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也只看到那么一小 点,小船看起来如小草般,船上的人看起来只有两三粒米那样大小罢了 ⑶看见 我,十分高兴地说:“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3.D 4.B 5. ⑴痴 ⑵由面到点 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千山鸟飞绝,万径 人踪灭。 八年级上语文期末系统复习资料 背诵、默写篇 一、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一)直接默写。 1、问今是何世,_________,__________。 2、其间千二百里,__________,不以疾也。 3、青林翠竹,_________。 4、_____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土要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_。 6、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家书抵万金。 8、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 10、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 11、好峰随处改,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__,徙倚欲何依。 13、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 14、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 15、大道之行也,__________,选贤与能,______________. 16、______________,万物生光辉。 (二)理解性默写。 17、《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景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22、人说“近墨者黑”,但“近墨者未必黑”,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陋室铭》中运用比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 爱 莲 说 》 中 描 写 莲 美 好 形 象 的 句 子 是 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7、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核舟记》中介绍苏黄二人友好关系和相互切磋、谈论的神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9、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最能表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返归自然愿望的 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陆游的《游山西村》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 出光明前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崔颢的《黄鹤楼》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通过《春望》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 想见杜甫忧国、伤时、思家而造成的苍老之态。 33、《石壕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 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34、《归园田居》中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 者因久别田园、农艺荒疏,而流露出自惭之情。 35、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使 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 36、《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在说明农家酒味虽 薄,而好客情意却十分浓厚。 37、透过《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 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8、李白《渡荆门送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扣诗题,交代此行 的目的。 39、《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作者要按照 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 40、李白《渡荆门送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 写景物的变化。 41、《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即景设喻,以物自比,叙 事写景,一石二鸟。 42、《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仅写出山村山环水绕的美 景,而且让人从中悟到:锲而不舍就会产生希望,出现新的境界。 43、《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作者襟怀之浩荡,眼界之空阔的主观 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 44、《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 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45、《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 参天耸立的形象。 46、《春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望中之所见,也痛切地传达了 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47、《春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承上启下,表明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 感。 48、《春望》中写出战火连续不断,消息隔绝,音迅不至时迫切心情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春望》中表达作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 哀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0、《石壕吏》中全篇的提纲是______________,以下情节,都是从这里生发出 来的。 51、《石壕吏》中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尖锐矛盾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石壕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 也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 53、请写出《三峡》中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三峡》中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 、 《 三 峡 》 中 描 写 三 峡 春 冬 之 景 的 句 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三峡》中描写秋季三峡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7、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下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拓展性默写 58、请你从古代诗词中找出两句写春雨的句子(含“雨”字) 59、请写出你所喜欢的描写春天的古诗词。 60、请写出古代诗词中有关山的诗句。 61、请写出古代诗词中有关花的诗句。 62、古代诗歌中写水的句子不少,请你举出两例,课内课外不限。 一、(一)略 (二)17、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18、土地平旷,屋舍 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19、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0、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1、谈笑有鸿 儒,往来无白丁 2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26、香远益清 27 莲,花之 君子者也 28、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 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0、山重水复疑无 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2、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3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34、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35、大 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6、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37、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38、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39、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0、山 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4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4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 暗花明又一村 4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4、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45、 岱宗复如何,齐鲁青末了 4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47、感时花溅泪,恨别 鸟惊心 4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9、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0 有吏夜捉 人 5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52、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53、自三峡七百 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5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 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5、春冬之时……良多趣味 56、每至晴初霜量…… 猿鸣三声泪沾裳 5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二、58、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59、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60、会当凌绝顶,一 览众山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6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6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资料: 1207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