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第3课《短诗五首》知识梳理与练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语文九年级第3课《短诗五首》知识梳理与练习

ID:725583

大小:46

页数:23页

时间:2021-06-1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 3 课《短诗五首》知识梳理与练习 新诗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 歌体裁。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曾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诗 歌的创作逐渐走向僵化,“滥调套语”充斥,“无病呻吟”的倾向相当普遍,古 典诗歌所使用的词汇与现代口语严重脱节,它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对仗用 典以及平仄韵律上)的种种严格限制,对诗歌表现不断变化而日益复杂的社会生 活,表达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造成极大的束缚。因此,新诗革命成了“五四” 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诗诗体介绍新诗初创阶段的 努力,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 为主要内容。因此,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钱 玄同《〈尝试集〉序》、胡适《谈新诗》、康白情《新诗底我见》)。1917 年 2 月,《新青年》2 卷 6 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 8 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 一批白话新诗。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而最早从思想艺术 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 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这对新诗艺术方法的形成 起了积极的作用。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有益营养的基 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 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众多诗人的探索和一些杰出诗人的创造,使新诗逐渐 走向成熟和多样化。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早期 新诗主要流派起始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湖畔派——因该流派诗人多聚集在西子湖 畔而得名,是中国新诗最早的一个流派。爱情,是湖畔派吟唱的主要内容。代表 诗人是冯雪峰、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等。代表作品:冯雪峰《伊在》《卖花 少女》,汪静之《蕙的风》《我是死寂的海水》,应修人《含苞》,潘漠华《离 家》等。新月派——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写作。代表诗人是徐志摩、方令儒、 朱湘、陈梦家、闻一多、林徽因等。代表作品:徐志摩《沙扬娜拉》《再别康桥》, 闻一多《死水》《静夜》,朱湘《采莲曲》等。象征派——早期现代诗歌的一个 分支,更具有独立的象征主义特征。代表诗人是李金发、王独清、穆木天、冯乃 超、胡也频、蓬子等。代表作品:王独清《但丁墓旁》,李金发《弃妇》《我背 负了……》《里昂的车中》,胡也频《旷野》,穆木天《落花》《烟雨中》等。 现代派——这一流派的诗歌成就较大,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深远。他们坚持 “纯诗”的概念,主张借鉴西方现代艺术手法,重视诗的思维、情绪,但并不注 重诗的音乐性和外在的格律形式。代表诗人有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废名、 徐迟、林庚、金克木、玲君、施蛰存、路易士等。代表作品:卞之琳《断章》, 戴望舒《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何其芳《预言》《花环》,废名《十二月 十九夜》等。 七月派——这一流派的诗人大多经历过人生的重大起落沉浮,新时期得以 “鲜花重放”,是跨越了三个时代的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牛汉、艾青、罗洛、 曾卓、绿原、鲁藜、彭燕郊、邹荻帆、胡风等。代表作品:牛汉《我的家》《半 棵树》《华南虎》,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礁 石》,邹荻帆《花与果实》《走向北方》,曾卓《栏杆与火》《悬崖边的树》, 胡风《为祖国而歌》,绿原《惊蛰》,鲁藜《泥土》,彭燕郊《冬日》等。 九叶派——顾名思义由九位诗人组成。他们努力融合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现 代诗歌的语言风格,追求诗歌的现实性、象征性和哲理性,注重诗人内心独特的 感受。代表诗人有辛笛、陈敬容、郑敏、杜运燮、唐祈、穆旦、袁可嘉等。代表 作品:陈敬容《珠和觅珠人》,穆旦《赞美》《森林之魅》等。 一、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 家。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 家,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因《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被称为 “雨巷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主 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 《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 1971 年诺贝尔文学奖。1917 年 7 月在 特木科《晨报》发表题为《热情与恒心》的文章,这是诗人第一次发表作品。主 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二、故事背景 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 1918 年 1 月出版的四卷一号《新青年》杂志上,从当 时的时代背景来看,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 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 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 年 1 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 年仅 31 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 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 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断章》创作于 1935 年 10 月,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 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这首诗虽只有短 短 4 行,却试图用简明的意象阐释深刻的道理。 一场暴风雨把大地变得天昏地暗,这里的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 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风”“雨”指当时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诗人 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 下了《风雨吟》这首短诗。 三、理解词义 漫漫:(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 舵手:掌舵的人,常用以比喻领导者。 四、问题归纳 月夜 1.《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霜风猛烈地吹刮着,月光明亮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 立不倚的“我” 并排站立,充满美的意蕴。 2.诗歌中的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冬夜的“霜风”“月光”代表着环境的萧森,象征着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处境, “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和传统,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 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追求独立,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 奋斗精神。 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 在孤独中不退缩, 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 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3.《月夜》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我”是一个五四运动前期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我”不畏惧当时的社会环境, 有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我”期 待通过诗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 萧红墓畔口占 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为了说明什么? “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 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2.诗中写“我等待着”,“我”等待的究竟是什么? 等待的是革命的曙光涌现, 民族解放斗争取得胜利。 3.如何理解“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所表达的情感? ①有伤悼之情,感伤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生命;②有惋惜之情, 叹惋萧红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③有羡慕之情,羡慕 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她是不幸的,又是 幸福的。 断 章 1.《断 章》这首诗虽短,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 请找出这些景象。 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的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 “楼”“明月”“窗子”等。 2.这首诗中有四幅画面,请你说说这四幅画面之间的联系。 前两幅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 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 系。后两幅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 “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 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3.四幅画面相互联系,说明了什么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 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世间万物是相互关联, 相互依存的。 4.《断章》一诗给予你怎样的人生启迪? 示例 1:物与我,我与他,他与你之间都有着内在的关系,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 在的,我们在被别人影响,同样也影响着别人。 示例 2:静静地看风景,静静地让自己成为别人的风景,不也很快乐吗? 示例 3:“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不必追问,无须深究,此时无声胜有声,只是此刻,就很 美。 示例 4:若能成为你眼中的风景,若能装饰你的梦,也是我小小的价值的体现。 风雨吟 1.《风雨吟》诗的前两行中的“卷”和“奔”,有什么妙处? “卷”和“奔”, 极为生动、颇有气势地写出了风、雨的动态。 2.“郊原如海,房舍如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郊原”比喻成“海”,把“房舍”比喻成“舟”, 不仅写出了无边无际、没有尽头、汹涌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写 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象征着中国局势的动荡不安。 3.诗中的“我”是怎样的形象? “我”作为一个有志向、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 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4.《风雨吟》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它们还有什么象征意义? “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统 一 1.怎样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作者先写到了叶,又写到了花,然而叶、花不论拥有怎样的万千姿态,它们的本 质都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 叶、花、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的传递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 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 2.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体现“统一”这一思想的。 所有的叶和一片叶,所有的花和一朵花,所有的树和一棵树,它们都是“多”与 “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 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五、课文主题 《月夜》表现了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追求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 神与人格。 《萧红墓畔口占》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去拜谒萧红墓的经历和感想,表达了对逝去 友人的怀念之情。 《断章》 诗人通过描绘四幅人物与事物的剪影,带给我们丰富的哲思,启迪我 们: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可以相互转化的,并不是绝对和孤立存在的。 《风雨吟》通过描绘暴风骤雨摧折下大地被淹没的景象,展现了“我”愿做年轻 舵手的决心,充分体现了“我”面对风雨的勇气和责任感。 《统一》通过对“多”与“一”的关系的论证,意在告诉我们:对立之中存在统 一,透过繁多的表象就能窥见单一的本质。 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大师为我们描绘了很多奇妙的世界。那里有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月夜,有痛快了山河、 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有能及时纠正错误,继续保持 jiān 默的主红雀,有古代动物走过 的脚印和天旱时龟裂的泥土。阅读大师的作品,为我们打开一扇大门,吸引我们探索斑澜的 世界;阅读大师的作品,为我们点亮一盏明灯,吸引我们迈向辉潢的未来。阅读大师的作 品, , 。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蕴藻.______ 龟.裂______ jiān 默______ (2)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在横线处续写句子,使之与前后构成一组排比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2.阅读下面两首杜甫的诗,请回答问题 春望 月夜 [唐] 杜甫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今夜鄜州月,闺中①只独看。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香雾云鬟②湿,清辉③玉臂寒。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何时倚虚幌④,双照⑤泪痕干。 注解: ①闺中:指作者的妻子。闺,闺房,旧时称女子居住的内室。②云鬟:女子乌黑 浓密的头发。③清辉:月光。 ④虚幌:薄到透明的窗帷。 ⑤双照:共照两人。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望》想象之词较少,主要是融情于景,将对国家败亡的悲痛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甚至 让花、鸟都沾染了悲伤的情绪。 B.《月夜》全诗均用实写,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实际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C.写作手法方面,两首诗都很能体现杜诗“写实”的风格,《春望》“事实”,《月夜》“情 实”,都带着时代的烙印。 D.思想感情方面,《春望》的感情沉郁,《月夜》的感情深挚。 3.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诫子书》是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作者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 B.明代小说家吴敬梓所作的《儒林外史》,被鲁迅称之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 C.《萧红墓畔口占》是我国现代诗人、翻译家戴望舒即兴创作的一首情思隽永的短诗。 D.雨果是 19 世纪法国作家。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4.(独家原创试题)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统一》---诗的作者是匈牙利诗人聂鲁达,他曾获 1971 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 《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B.《萧红墓畔口占》---诗的作者戴望舒被称为“雨巷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 《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C.《风雨吟》---诗的作者芦荻,原名陈培迪,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 等。 D.卡之琳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与李广田、何其芳合称“汉园三诗人”。主要作品有诗 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等。 5.下列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月夜》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 B.《风雨吟》一诗中,“大地风雨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它实际上是诗人用主观情绪 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 C.《断章》虽然只有四句,但它却写出了世间人事的相互独立、相互作用的关系。 D.《萧红墓畔口古》一诗中,首句中诗人“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专程来拜谒萧红墓,足 见诗人对她友情之深挚。 6.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萧红墓畔口占》是一首意蕴丰富的新诗,作者戴望舒,原名戴梦欧,现代诗人、翻译 家,其主要作品有《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B.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代家乡。《范进中举》中张乡绅称与范进 “同在桑梓”的意思就是说他与范进是同乡人。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英雄形象。小说 写人物主要以叙事和议论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格言警句、书信和日记等。 D.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左传》《战国策》《史记》分别是编年 体、国别体、纪传体史书;《水浒传》《红楼梦》都是章回体长篇小说。 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卞之琳和戴望舒都是现代诗人,代表作分别为《我爱这土地》和《萧红葛畔口占》。 B.小说往往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C.西汉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和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均为国别体史学著作。 D.茨威格,美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传记《三位大师》《人类群星闪耀时》。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古典美学讲和谐。 ,可高度概括为阴阳统一,刚柔统一。 ,而强调你中 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感统一。 ,所以又称之为“中和”,“中”,恰当之谓也。 , 孔子观东流之水,喟然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①这种和谐由于做到恰到好处 ②和谐不是同一重复,而是众多因素对立的统一 ③中华民族十分重视天人合一之美 ④这种统一不强调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统一 A.②③④① B.①④②③ C.③④②① D.②④①③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向匠人致敬 ①气象学家竺可桢一生记下了千万字的日记,其中气象方面的内容就占了较大的比例。 无论走到哪里,像桃树开花了、柳树长出叶子了、燕子从北方飞来了等,他都有记录。正是 凭了这样的“笨功夫”,他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与计算机时代把历 史资料经过整编后概括出来的世界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大趋势,竟是同一个方向。 ②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年轻时为应对陈独秀“字则其俗在骨”的批评,他琢磨出了这样一 个“笨办法”:每天,准备一尺见方的纸,百张;先用淡墨临习汉碑,等写完后,前面纸也 干了,再折四格写;最后用此纸写行草。如此,他苦练了两年才告一段落;后来,在北京又 续练各种碑帖;直到 1930 年前后,才算是能稳准地运用悬腕。苦练了 20 年,沈尹默终成一 代大家。 ③从表面上看,无论是竺可桢还是沈尹默,确乎够“笨”够“拙”,他们几乎是用了一 生的时间投入于自己的事业和兴趣爱好。虽然,他们最后成功了,但是从投入产出的绩效比 看,似乎太差劲了。如果他们能够走点捷径,再玩些诸如自我包装之类的花样,不也能够早 早成名吗?何必如此折腾自己呢!殊不知,缺少了时间的积淀,缺少了艰辛的努力,谁能保 证其气象研究和书法创作的质量? ④由此观之,所谓“笨人”,那只是“明白人”的代名词而已。事实上,只有下过“笨 功夫”的人,才知道“笨功夫”的意义所在。 ⑤“笨功夫”,不是平庸,不是呆板,更不是不动脑筋,而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尊重。 一万小时定律是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的作品《异数》中提出来的,其理论核心为量的积累, 可应用于所有领域、所有学科。一万小时定律解释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 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 1 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 变成超凡;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 10000 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 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否则,不愿辛勤耕耘,总想 着一蹴而就、一鸣惊人,企盼天上掉馅饼;不想凭自身努力证明自己,总想着投机取巧,那 注定走投无路。 ⑥做肯下“笨功夫”的“笨人”,做专注于事物本身、“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 好”的人。说到底,就是要做弘扬工匠精神的“匠人”。 9.文章开头从竺可桢和沈尹默的事例写起,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面哪些..材料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说说理由。 材料一 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方成鸿篇巨制《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 十年辛苦不寻常。” 材料二 川航机长刘传健,在机舱玻璃突然爆碎的情况下,凭着惊人的意志力,克服高 空失压和零下四十多摄氏度的低温,成功让飞机迫降在了成都双流机场,挽救了 119 位乘客 和 9 名机组人员的生命,这一壮举被民航业界专家称为“奇迹”。 材料三 当今娱乐圈出现了许多所谓的“网红”,他们靠精心设计包装,网络海量传播, 一夜成名,但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却又都销声匿迹了。 11.下面各项与本文表达观点不符..的一项是( ) A.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B.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小偷、车夫和老头 萧红 ①木柈车在石路上发着隆隆的重响。出了木柈场,这满车的木柈使老马拉得吃力了!但 不能满足我,大木柈堆对于这一车木柈,真象在牛背上拔了一根毛,我好象嫌这柈子太少。 ②“ ……十块八块木柈也能丢。” ③我被车夫提醒了!觉得一块木柈也不该丢,木柈对我才恢复了它的重要性。小偷眼睛 发着光又来抢时,车夫在招呼我们:“来了啊!又来啦!” ④郎华招呼一声,那竖着头发的人跑了! ⑤“这些东西顶没有脸,拉两块就得啦吧!贪多不厌,把这一车都送给你好不好?……” 打着鞭子的车夫,反复地在说那个小偷的坏话,说他贪多不厌。 ⑥在院心把木柈一块块推下车来,那还没有推完,车夫就不再动手了!把车钱给了他, 他才说:“先生,这两块给我吧!拉家去好烘火,孩子小,屋子又冷。” ⑦“好吧!你拉走吧!”我看一看那是五块顶大的他留在车上。 ⑧这时候他又弯下腰,去弄一些碎的,把一些木皮扬上车去,而后拉起马来走了。 ⑨只要有木柈车进院,铁门栏外就有人向院里看着问:“柈子拉(锯)不拉?” ⑩那些人带着锯,有两个老头也扒着门扇。 ⑪ 这些柈子就讲妥归两个老头来锯,老头有了工作在眼前,才对那个伙伴说:“吃点 么?” ⑫ 我去买给他们面包吃。 ⑬ 柈子拉完又送到柈子房去。整个下午我不能安定下来,好象我从未见过木柈,木柈 给我这样的大欢喜,使我坐也坐不定,一会跑出去看看。最后老头子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的 了!这时候,我给他们工钱。 ⑭ 我先用碎木皮来烘着火。夜晚在三月里也是冷一点,玻璃窗上挂着蒸气。没有点灯, 炉火颗颗星星地发着爆炸,炉门打开着,火光照红我的脸,我感到例外的安宁。 ⑮ 我又到窗外去拾木皮,我吃惊了!老头子的斧子和锯都背好在肩上,另一个背着架柈 子的木架,可是他们还没有走。这许多的时候,为什么不走呢 ? ⑯ “太太,多给了钱啦?” ⑰ “怎么多给的!不多,七角五分不是吗?” ⑱ “太太,吃面包钱没有扣去!”那几角工钱,老头子并没放入衣袋,仍 在他的 手上,他借着离得很远的门灯在考察钱数。 ⑲ 我说:“吃面包不要钱,拿着走吧!” ⑳ “谢谢,太太。”感恩似的,他们转过身走去了,觉得吃面包是我的恩情。 ㉑我愧得立刻心上烧起来,望着那两个背影停了好久,羞恨的眼泪就要流出来。已经是 祖父的年纪了,吃块面包还要感恩吗? (注)该篇创作于一九三五年三月至五月间,之前萧红从封建地主家庭出走,在哈尔滨过着 饥寒交迫、漂泊无定的生活。柈:bàn,大块木柴。 12.读完文章,如果请你用批注的方法来写阅读本文的感受,你觉得下面哪句更恰当?为什 么? A.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3.下面的句子和词语分别是从原文第②段和第 ⑱ 段中摘录出来的,结合上下文仔细推敲, 从下面选择合适的句子或词语填在文章相应的空白处,并说出理由。 (1)原文第②段空白处: A.“丢了两块茎木柈!小偷来抢的,没看见?要好好看着!小偷常偷柈子” B.“丢了两块茎木柈?小偷来抢的,没看见,要好好看着,小偷常偷柈子” (2)原文第 ⑱ 段空白处: A.攥 B.拿 C.呈 14.文章描写非常简洁,但第 ⑭ 段画横线的句子描写却很细腻,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夜晚在三月里也是冷一点,玻璃窗上挂着蒸气。没有点灯,炉火颗颗星星地发着爆炸,炉门 打开着,火光照红我的脸,我感到例外的安宁。 15.萧红在文章结尾处写到了“愧”,从她的“愧”中你读到了什么? 16.作品标题为“小偷、车夫和老头”,语言简洁却意蕴丰富,请说说标题的巧妙之处。 17.萧红去世后,诗人戴望舒作了一首悼亡诗《萧红墓畔口占》,一诗中写道:“走六小时 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如果有一天你站在史铁生或杨绛的墓前,你会选择送 什么花?结合作者的生平或作品简要陈述理由。 四、诗歌鉴赏 18.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月 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亮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1)这首诗形象鲜明,意境__________,写的是__________季节的一个夜晚,北风呼啸,寒 霜浓重,明月高照,寒气袭人。诗人在严寒中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显示出“五四”前 夕一代青年_____________的精神和_____________的思想。 (2)如何理解“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这两句诗的深刻含意 1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首句强调“走六小时”“长途”表明了什么? (2)谈谈你对“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一句含意的理解。 (3)赏析结尾句中“却”字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20.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写了两组意象,第二组意象的意思是:明月的银光装饰了你的窗户,而你的形象或 许又进入他人梦中装饰了他人的梦。 B.诗人如同与读者面对面的聊天,“你”指的是读者,全诗明白如话,但又蕴含深意,耐 人寻味。 C.诗歌把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 D.诗中主要词语(“你”“看”“风景”“装饰”等)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情 调。这不使人动情,却令人深思。 21.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22.说说对《月夜》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23.朗读诗歌,体会诗《萧红墓畔口占》中“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的情感表达。 24.找出诗歌《断章》中出现的意象。 25.《风雨吟》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 “卷”“奔”“海”“舟”“舵手”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26.朗读诗歌《统一》,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参考答案 1.(1)zǎo jūn 缄 (2)澜改为斓 潢改为煌 (3)事例一:为我们扬起 一张风帆,吸引我们畅游蔚蓝的王国。事例二:为我们插上一双翅膀,吸引我们翱翔自由的 天空。 【详解】 (1)龟裂,jūn liè,皮肤因寒冷或干燥而破裂。注意不要读“乌龟”的读音。缄默,jiān mò, 闭口不说话。 (2)“斑澜”应改为“斑斓”,“辉潢”应改为“辉煌”。注意识记字形。 (3)本题考查学生续写句子的能力。作答此类题,学生要从被仿句的句式,修辞,语意等 方面把握特点后作答。写出的句子必须跟前面句式对称。此题仿写句式为:阅读大师的作品, 为我们……,吸引我们……。 2.B 【详解】 B“《月夜》全诗均用实写”错误,“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站在妻子的角度展 开想象,借着妻子的担忧焦虑,衬托出当时自己身陷险境生死难卜的处境;“独看”一词写 出了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的情景。作者借用想象,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在长安“独 看”明月对妻儿的深切思念。 3.B 【详解】 B.吴敬梓是清代小说家;故选 B。 4.A 【详解】 A.有误。聂鲁达是智利诗人。故选 A。 5.C 【详解】 C.《断章》虽然只有四句,但它却蕴含着世间人事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哲理,选项 表述错误; 故选 C。 6.C 【详解】 C.表述有误,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人物主要以叙事和描写为主。故选 C。 7.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A.《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 1938 年写的一首现代诗。B. 正确。C.《资 治通鉴》是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D. 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诗 人家,剧作家。据此,答案为 B。 8.D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 各句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可利用总写分写的写作顺序以及句式特点,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 序语、衔接语。②为总写句,④解说统一为何,③为总结性句子。综合以上所述,固选 D。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9.用具体事例引发议论;作为事实论据,证明本文观点。(大意对即可) 10.材料一和材料三 因为两则材料分别能从正反两方面证明文章的观点。= 11.D 【分析】 9.本题考查分析开头段作用。作为议论文的开头两段,这两个段落从摆出竺可桢和沈尹默 两个事例入手,引出“笨功夫”“笨办法”的话题。下文通过围绕“笨功夫”“笨人”的分 析论证,最终在篇末推论出中心论点。所以这两个段落有引发议论的作用,另外围绕中心论 点,竺可桢和沈尹默的事例,还起着证明本文观点的作用。 10.本题考查筛选事实论据的能力。筛选论据,要在分析选文论点和论据类型的基础上进行。 结合选文最后一段,围绕“肯下‘笨功夫’的‘笨人’,做专注于事物本身、‘为了把事情 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等关键词句,分析三则材料,明确曹雪芹写《红楼梦》的事例符合论 点,能够证明论点;娱乐圈“网红”昙花一现的经历与选文③⑤段的内容相符,属于反面证 明论点的事实论据。而材料二中刘传健的例子属于艺高胆大、胆大心细、惊人毅力等角度的 论据,对证明本文的论点无意义。 11.本题考查提炼和筛选道理论据的能力。本文的论点在文末,抓住论点中的“肯下‘笨功 夫’的‘笨人’,做专注于事物本身、‘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等关键词句来分 析。 A.“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强调肯下“笨功夫”、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内涵,符合本文 观点; B.该选项强调“有恒”,这与“笨功夫”、专注于事物本身的说法也是相符的; C.“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与“笨功夫”、专注于事物本身的说法也 是相符的; D.“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表达战胜困境、经历磨难才能成功的内涵,与本文论证的 论点不符合。 故选 D。 【点睛】 议论文的首段常有引出论题或论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并作为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证明论 点的作用。 12.选 A,萧红和杜甫一生都遭遇了诸多的坎坷和波折,作品中都蕴含着浓厚的悲悯情怀。 选 C,两个老头的诚实淳朴善良,感动了我,让我产生了愧疚感。(能围绕老头的诚实淳朴 善良对我的感染力谈即可) 13.(1)A,车夫的话中有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他从容运用各种句式,显得居高临下, 没有把主顾放在眼中,可以看出车夫的世故、精明。 (2)C“呈”带有恭敬之意,已经是祖父的年纪的老人,还对我如此尊重,表现出一个底层劳 动者的诚实淳朴善良。 14.为下文事情的继续发展蓄势,让文章起伏有致。寥寥数语描绘的画面,表现了“我“在 饥寒交迫的生活中片刻的安宁与满足,显得格外珍贵,令人感动。 15.第一层级:示例 1:萧红虽然自己处境艰难,但她却竭力帮助其他穷苦人。当善良的老 人为一口食物向她感恩时,她羞愧难当,觉得不该领受如此沉重的感恩,为自己无力帮肋他 们自责羞恨。当萧红羞愧时,我感受到了她伟大的悲悯情怀。 示例 2:萧红面对弱者,仲出援手却不自诩,受到感恩反而更警醒自责,表现了最为珍贵的 良知。 第二层级:示例 2:我觉得理所应当或者根本不需放在心上的事,在别人看来却是莫大的恩 情,并且感恩不尽,懂得无论大小,凡是别人给予的帮助,要懂得感恩。 示例 3:老头懂得满足,懂得感恩生活中的温暖,而我却还是有贪婪的一面,文章开头提到 车子的沉重,我的嫌少的心理。 第三层级:示例:为了一点钱,让老头在寒冷的外面等了很长时间,而我没有发现,一直在 屋中取暖。 16.(1)点明三个写作对象:小偷,车夫,老头;(2)两组对比:小偷和车夫与老头的对比, 用不同手段得到别人的东西,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自私的,贪婪的。老头首先不多拿别 人的一点东西,老实厚道,淳朴真诚,而且感恩别人的一点点给予。另外小偷和车夫的对比, 小偷是明着偷,抢别人的东西,而车夫是暗着、变相拿别人的东西,拿的心安理得,理所当 然,正大光明。(3)前两者之间用顿号,与老头之间用“和”,表明作者对老头的肯定与赞 扬,对老头的态度与前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17.示例 1:送给史铁生一支梅花,他用残缺的身体写出了睿智的言辞,经历风雪,却依旧 芬芳。 示例 2:送给杨绛一朵菊花,她潜心学术、心怀恬淡、与世无争,像菊花一样历经风霜、傲 岸高洁。(理由充分,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 12.本题考查对文本主旨的理解掌握。作答时,需结合文本内容和作者的写作背景来具体分 析。 选 A.“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意思是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 子,普遍地庇护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这句话体现了杜甫推己及人的博大 胸怀和忧国忧民之情。本文结合文下【注】可知,本文创作于一九三五年三月至五月间,之 前萧红从封建地主家庭出走,在哈尔滨过着饥寒交迫、漂泊无定的生活。文中的两位老人为 了生计四处奔波,无安身之所,作者期盼他们能有温暖的地方安身。故萧红和杜甫一生都遭 遇了诸多的坎坷和波折,他们的作品中都蕴含着对他人的同情与悲悯。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 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此句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 和本文主旨无关。 选 C.“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为人品德高尚、诚实、正直,用不着自我宣传,就自然 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这句话强调的是人要具有美好的品格。本文中,老人认为“我”多 给了钱,于是寒冷天气中一直在外面等“我”,老人的善良淳朴的品质感动了“我”。 13.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 (1)根据上文“我被车夫提醒了!觉得一块木柈也不该丢”可知,车夫提醒“我”小心小偷, 不要让小偷偷很多木柈子,车夫说话不应该是问句,而是表示强调。故“丢了两块茎木柈!” 后面应用感叹号。结合下文车夫索要木柈子可知,车夫是贪得无厌的,从“那还没有推完, 车夫就不再动手了”“我看一看那是五块顶大的他留在车上”可看出车夫没有把“我”放 在眼里,所以说话时应是“小偷来抢的,没看见?”“要好好看着!”用反问句和祈使句来表 示出他的居高临下。故选 A。 (2)从“感恩似的,他们转过身走去了,觉得吃面包是我的恩情”可看出老头的淳朴善良; 从“太太,吃面包钱没有扣去!”可看出老头对“我”的尊敬甚至恭敬,“呈”有恭敬之意, 故选 C。 1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结合句子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从情节发展来看,这句的描写写出 了天气的寒冷,为下文事情的继续发展蓄势,写老人为了还钱一直在寒冷中等“我”;“火 光照红我的脸,我感到例外的安宁”表明我在当时饥寒交迫的生活中得到的片刻的安宁与满 足,这是因为我看到人性中不仅有车夫的狡猾和贪婪,还有这两位老人的善良与淳朴,让我 在乱世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所以心里是安宁的。 15.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老头因为一个面包而对“我”感恩时,“我”觉得羞愧, 是因为“我”想帮他们更多却无能为力;根据“已经是祖父的年纪了,吃块面包还要感恩 吗”可知,“我”认为给予苦难者以帮助,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事,他们反而来感谢自己,这 让“我”良心有愧;结合“可是他们还没有走。这许多的时候,为什么不走呢”可知,外面 很冷,老人在外面等了很长时间,“我”却没有发现,“我”为此感到愧疚;老人如此容易 满足,懂得感恩,想到自己拉木柈子还嫌少,“我”为自己的不知足而羞愧。 16.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文中出现了“小偷,车夫,老头”这三个人物,故本标题点明了 主要人物;三个人物各有各的性格,小偷是明目张胆的偷,车夫是变相的要,老人是认为给 多了钱在寒冷的屋外等待归还,老人的淳朴善良和小偷车夫二人的自私贪婪形成了对比,题 目把小偷车夫二人和老人中间用“和”连接,表明了前后是对比关系,也表明了作者对三人 的态度是不同的,对小偷车夫二人是讽刺否定,对老头是赞美肯定。 17.本题考查对人物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史铁生双腿瘫痪,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 3 次透析维持生命,他的写作与 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 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就像梅花一样顽强,所以应送给史 铁生一支梅花。 杨绛先生淡泊名利,一生豁然,自己成名后还能沉下心来继续读书,自己被别人误会还能继 续做自己,面对乡下的艰苦生活还能继续生活下去,她潜心学术与世无争,就像菊花一样高 洁傲岸,所以可送杨绛一朵菊花。 18.(1) 答案:含蓄(深远) 秋冬(深秋、寒冬) 独立奋进 个性解放(“霜风”点明 了季节,“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显示出诗人的精神追求。) (2) “我”和“顶高的树并排立着”,互为风景,互为映衬。“我”处在寒风孤独中,却并 不靠那高树,显示出“我”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自我意识。(“没有靠着”表明了“我”的 独立意识。) 【解析】试题分析:(1) 此诗写的是一个冬夜,北风呼啸,寒霜浓重;明月高照, 冷气袭人。环境是萧森的,人物孤独的,正好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 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面对这样的人世,这样的处境, 诗人表现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2)与高树并排立着,而不是靠着。 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正显示出“五四”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 醒。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进而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 醒,乃是那里先进青年的奋斗目标。 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 的角度进行分析。 19.(1)强调“走六小时”“长途”既是写实,更隐含着诗人对已故者友情的深厚与诚挚。 (2)此句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含着对萧红早逝的痛惜。“茶花”一直被赋予高 洁、自然、清纯、朴素、秀逸等内涵,“放一束红山茶”,以寄托对她的深情悼念,也象征 她山茶花般热烈、红艳的生命,传达了诗人对萧红的赞美与欣赏。 (3)一个“却”字表示天人永隔,表达了诗人的伤悼之情,也表明诗人体悟到了逝者自有 其看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详解】 (1)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这首诗,是戴望舒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 这是出口吟成。首句,“走六小时长途”专程来拜谒萧红墓,足见诗人对她友情之深挚。“寂 寞”写出自己生活在敌占区又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战友,心境无比孤寂、悲凉。 (2)本题考查对诗句含意的理解。本首诗的次句,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 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而且,还 表示萧红长眠地下,已无法慰解自己的寂寞。“放一束红山茶”,以一束红艳如火的山茶花, 寄托对她的深情悼念,也象征她山茶花般热烈、红艳的生命。 (3)考查赏析重点字词的表达效果。诗中第三句“我等待着”,进一步抒写自己等待曙光 涌观、盼望民族解放斗争胜利的急切心情。“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 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结句“你却卧听着海 涛闲话”,含蕴的感情最丰富。这里有伤悼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了生命;有 惋惜萧红因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不能在革命文坛上创造更多更 出色的作品,还有羡慕,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 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可据此作答。 20.B 21.A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仔细阅读这首诗全诗,理解每句诗的内容, 把握诗意,逐一分析各个选项,辨析正误。A 项表述正确;B 项表述错误,“你”指的是读 者,表述错误,“你”是指看风景的人;C 项表述正确;D 项表述正确。故选 B。 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A 项“这首诗 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做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错,诗中并没有表现出深沉的人生 悲哀,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折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 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诗人在下节诗 里以别开生面的浪漫之笔营造了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诗人以超然而珍惜的感 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写出了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暗示着人生许多“相对”的关系。 22.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某种 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 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23.“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 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 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24.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 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25.“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 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 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26.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 “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 “统一”的思想。 【分析】 2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象征意义和主旨的理解。这首诗写于 1917 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者的生存环境和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面对这样的人世, 这样的处境,诗人表现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其中,“树”具有象征意义,象 征古老迂腐的旧思想;“并排立着”,象征作者与旧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象征作者在 恶劣的环境中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显示出青年一代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解放的意 识。 2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情感的理解。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这是戴望舒 1944 年所 作的一首悼亡诗,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战争中,在战乱的环境中,诗人走了六个小 时去给亡故的友人上坟。“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一句中,“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 途”说明路途遥远,“寂寞”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心境,也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 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友人的深切怀念。 2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提炼能力。意象,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 意蕴与情调的东西,在诗歌中常常作为抒情的载体。仔细阅读《断章》一诗,作者写到了“站 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这几个 意象,表达出了刹那间的感悟。 2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画面的描绘。首先要了解诗歌的意思,然后发挥合理的想象,生动 描写画面的内容。这首诗描绘的自然景观极有气势,“卷”字充分体现了自然的力量,而 “海”与“舟”在空间、力量之间的对比又给人带来极大的视觉及精神冲击,“我有年轻舵 手的忧怀”一句,充分体现了“我”面对风雨的勇气和责任感,也暗示出“我”所面对的不 仅仅是自然的风雨,更是社会的、人生的风雨。据此分析,根据诗歌意思进行描绘,如:风 雨狂卷而来,大地变得一片昏暗,就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地上的房屋,如同飘摇在大海上 的小船,起伏不定,面对汹涌大海一般的大地,“我”就像一个没有阅历的年轻舵手,不知 道如何把握小船的方向。 2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 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花、叶不论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 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 质,就生命传承而言,这本质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 是统一的。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