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第13课《短文两篇》练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语文九年级第13课《短文两篇》练习

ID:724407

大小:106

页数:10页

时间:2021-06-1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第十三课 短文两篇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推敲.(qiāo) 藻.饰(zǎo) 诘.难(jié) 咬文嚼.字(jué) B.矫.揉造作(jiāo) 睾.肾(gāo) 阐.证(chǎn) 狂妄.自大(wàng) C.统筹.(chóu) 狡黠.(xiá) 提倡.(chàng) 吹毛求疵.(zī) D.滞.碍(zhì) 要诀.(jué) 伦.理(lún) 豁.然贯通(huò)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其逸情也,最见于独处悠居之时。( )( ) (2)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烂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意。( )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读书不能只寻章摘句....,而要深刻思考,分析研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B.由于厂家对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吹毛求疵....,因而产品销量越来越好。 C.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D.杨绛先生为人谦逊低调,做学问孜孜不倦....,钱锺书先生评价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书籍是全人类分途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 ,就全靠有书籍记 载流传下来。 (2)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 了。 (3)我的朋友中有专门读冷僻书籍, 正经正史从未过问的,他在文学上虽有造就,但不 能算是专门学者。 A.湮没 耽搁 关于 B.淹没 耽误 关于 C.湮没 耽误 对于 D.淹没 耽搁 对于 5.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B.常识课程总共不过十数种,每种选读要籍三、五种,总计应读的书也不过五十部左右。 C.许多学系所设的科目“专”到不近情理,在外国大学研究院里也不一定有。这好像逼吃奶的 小孩去嚼肉骨,岂不是误人子弟? D.这种储藏室在从前是笔记,在现代是卡片。记笔记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 别类订成《目录》。 6.综合性学习活动。 为纪念“世界读书日”的到来,学校开展以“走进读书馆,阅读经典书”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 动。假如你是其中一员,请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下面是学校阅览室流程示意图,请用一段简明的文字转述这个流程图。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 贯,不超过 60 字。 (2)根据示例,将下表空缺处的读书方法填充完整。 名人主张 读书方法 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思结合法 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①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 ② 朱熹:“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 精思。” 循序渐进法 (3)下面是某同学摘抄的读书名言,请你依照这句名言的形式,仿写一个句子。 名言:一本好书像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打开知识的迷宫。 仿写:一本好书像 。 二、课内精读 (一)阅读《谈读书》,回答问题。 7. 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的大意。 8. 作者论述了读书的重要性,为什么又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9.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 味同嚼蜡矣。”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0.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 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这段话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 什么作用? (二)阅读《不求甚解》,回答下列问题。 11.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12.围绕如何读书,作者主要谈了哪些观点? 13.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段中的两处加粗成分叫插入语,它们有什么作用? 14.作者说“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15.作者是如何证明“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这一观点的? 16.长期以来,对于读书就有“博览”与“精通”的争论,你持什么观点?说明理由。 17.有关读书,你还知道哪些名言,试写出一则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体会。 三、中考演练 (一)【2019 年中考菏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的三种姿势 孙绍振 ①读书的姿势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躺着读,这是陶渊明所标榜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但是他自己 并不一定实行的办法;而大多数文学爱好者就是这样读得,其特点是没有固定的目的,真所谓博览群 书。这种读书姿势联系着一种态度,那就是读着玩的,读得顺就读下去,读不顺干脆就睡着了也无所 谓。这种读法,是一种休息、消遣,也许还是一种享受。日积月累自然也可以增长知识,丰富精神生 活,领悟人生的意义。但是,除非是天赋特别好的个别人,一般人要想迅速有效地提高自己某一方面 的水平,是不可能这样轻松地达到目的的。 ②要真正提高自己的水平,就得采取另一种姿势,就是要坐着读。古人讲的“正襟危坐”,不但 是一种姿势,而且是一种心境、态度,一种目的。那就是求知的态度,通常我们说求学问,为什么要 说“求”呢,那是意味着追求。要追求就得认真、严肃,注意力非常地集中,和躺着相比,这里有强 制自己心无旁骛的意味。这是最基本的一种读书方法。大中小学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这种方法。 ③这种方法的要领是对于书中的每一句乃至每一个字,都一丝不苟反复钻研,甚至背诵。上下左 右联系,前后贯通思考,力求全面、准确掌握。正襟危坐的姿势表现出一种精神,那就是钻研,不满 足停留在表面上。一般说文字的表面是很完整的,甚至给你一种天衣无缝的感觉。如果你没有刻苦钻 研的精神,即使坐着,也可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坐着读的关键是开放心灵,让它像海绵一样 吸收书中全盘的精义。古人说的虚怀若谷,大致可以形容这种心灵状态。 ④这种读书的方法虽然很好,但还不是最好。因为坐着钻研,全盘吸收,就意味着你承认所读的 书本是绝对正确的,不包括任何错误的。但是这样囊括绝对真理的书是没有的。任何作品都免不了有 某种历史和个人的局限。毛泽东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犯错误,一种是已经死了的人,一种是还 没有生出来的人。对于书,也可以这样说。坐着钻研的时候,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你的思路是被动 的。读书是为了认识世界和人生,而这主要靠你自己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书本只是一种向导和坐标。 因而你要主动地用你自己的体验和智慧去检验它,或者用马克思的术语说,“批判”它。这时候,你 就用不着虚怀若谷了,你也不用把书上的每一句话都当作天条,在追求真理的时候,任何的自卑感都 是多余的。 ⑤这时,你得改变一下读书的姿势,当然绝对不能躺着读,也不能满足于坐着读,你得站起来, 也就是用俯视的姿态,把书上的东西用实际情况去检验,去分析,用你自己的头脑去批判。当你发现 书中所说哪怕是有一点与实际不符时,你就要揪住不放,因为这就意味着你的认识有了提高,你已经 发现了问题,而发现问题往往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这就是说在这一点上,你已经比书本 的作者稍稍高明了一点。这时你当然还要反复思考,但是千万千万不要轻易放弃,不要有任何的谦虚, 这时候用得上孔夫子一句话,叫做当仁不让。这是一个机遇,你和权威平等了,你在真理面前站起来 了。也许你当时还意识不到,但是当你日后回想起来的时候你会感到幸福的,甚至你的脸上会出现无 声的微笑。 18.通读全文,指出文章题目中“三种姿势”的含义。 19.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 20.结合下面材料,联系选文,说说你应该采用文中的哪种读书方法。 材料:XX 在(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一在中央党校 2009 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 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引用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要求“领导干部要同时 防止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这两种现象”。 (二) 【四川省德阳市 2020 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 不要秘诀的秘诀 邓拓 ①以前在书店里常常可以看见有所谓《读书秘诀》《作文秘诀》之类的小册子,内容大致相似, 其实没什么绝对的制胜法宝。但是,有些读者贪图省力,不肯下苦工夫,抱着找秘诀的心理,结果就 不免上当。因此,向他们敲一下警钟还是必要的。 ②历来真正做学问有成就的学者,都不懂得什么秘诀。你即便问他,他实在也说不出。明代 的学者吴梦祥自己定了一份学规,上面写着: “古人读书,皆须专心致志,不出门户。如此痛下工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或作或辍, 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 ③看来这个学规中,除了“不出门户”的关门读书的态度不值得提倡以外,一般都是很好的见解。 事实的确是这样。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工夫,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 会有收获。最怕的是不能坚持学习和研究,抓一阵子又放松了,这就是“或作或辍,一暴十寒”的状 态,必须注意克服。吴梦祥的这个学规对我们今天仍然有一些用处。 ④这种学规早在宋代就十分流行,特别是朱熹等理学家总喜欢搞这一套。但是其中也有的不是学 规,而是一些经验谈。如陈善的《扪虱新话》一书写道: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 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 也。” ⑤我们要知道,陈善是南宋淳熙年间,即公元十二世纪后半期的人。在那个时候他就能够提出这 样鲜明的主张,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他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要知入知出;要体会古 人著作的精神和实质而不要死背一些字句,就是说要体会古人用心处而不可死在言下。不但这样,他 还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倾向。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即所谓“透脱”。你看他 的这些主张,难道不是一种反教条主义的主张吗?他的这个主张,过去很少有人注意,因为他的声名 远不如朱熹等人,但是他根据自己读书的经验而提出了这种主张,我想这还是值得推荐的。 ⑥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中,如陆九渊的读书经验也有可取之处。《陆象山语录》有一则写道:“如 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接着,他又举出下面的一首诗: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⑦这就是所谓“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本来说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主张 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扣住不放。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 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的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 ⑧至于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主张古代的读书人却没 有胆量提出。古代只有一个没有机会读书的木匠,曾经有过类似这种思想的萌芽。这个人就是齐国的 轮扁。据《庄子》《天道篇》记载:“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 敢问公之所读何言耶?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 人之糟粕已夫!”接着,轮扁还介绍了他自己进行生产劳动的经验。他的话虽然不免有很大的片面性, 他不该把一切所谓“圣人”之言全部否定了;但是,他反对读古人的糟粕,强调要从生产劳动中去体 会,这一点却有独到的见地。 ⑨我们现在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从根本上说,也不过如此。而这些又算得是什么秘诀呢?!如果 一定要说秘诀,那么,不要秘诀也就是秘诀了。 (有删改) 21. 下列对作者文中观点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 A. 要有专心致志的读书态度。 B. 要读书更要灵活地实际运用。 C. “不求甚解”也是读书的一种好方法。 D. 在生产劳动中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2. 下列对选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选文第①段例举现实生活中关于读书的现象,其目的是为了引出自己的观点和论述。表明写作本 文有极强的针对性。 B. 选文第⑤段紧扣第④段,先叙后议,叙议结合,强调了我们在读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实际运用, 更要用得灵活。 C. 综观全文,选文的主体部分是四则引文,以及作者结合引文进行的多角度阐释,所以,这四个部 分可以颠倒顺序。 D. 作为论述类文本,选文最大的特色是大量使用了举例论证。所选四个例子精要贴切,角度各不相 同,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2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题目“不要秘诀的秘诀”,前一个“秘诀”指的是专心致志的读书态度和科学的读书方法;后一 个“秘诀”指的是不下苦功就会读书、作文的方法。 B. 选文在第⑥⑦段阐明的是:在读书的过程中,限于自身的知识和阅历,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 去,不死抠住不放,恰好是科学的读书方法。 C. 作者在最后一段明确地告诉人们:读书其实是没有秘诀的,关键在于要放弃贪图省力、不下苦功 的念头,以专心致志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去读书。 D. “我觉得……”“我想……”“我们观在读书……”,选文中大量出现这样的语句,使得整篇文 章语言不温不火,娓娓道来,特别具有亲和力和说服力。 (三) 【2018 年中考海南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林语堂曾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读书可以使人 增长学问见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即“开茅塞,除鄙见”,这是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 处。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品读经典可以养成知识丰富、道德 高尚、情趣健康的性灵,可以让人生从浮躁走向宁静、从浅陋走向优雅。总之,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 尚心灵。 ②何谓经典?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他认为,古代圣贤所述所作的 就是经典。这个解释有些道理。圣贤的思想往往能够洞穿古今,必然是经典。但问题又来了,圣贤何 以成为圣贤?实际上,还是靠其著述留存后世,为后人所接受、认可、推崇。有学者曾总结过经典的 特性:传世性、权威性、耐读性、累积性。可以说,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其蕴含的思想精 髓能触及人们的心灵。它们代表着时代精神,能够穿越时空、启迪后人。因而,经典是历史选择出来 的最具价值的书籍。 ③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A 又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 历来为共产党人所推崇,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我们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引发 我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灵。 ④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B《史记》中 荆轲刺秦王,一番悲壮,一幕惊险。从《史记》中可以看出,作者司马迁的追求是“究天人之际,通 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将失败的英雄项羽列入“本纪”,为匈奴作列传,还专辟《货殖列传》 记录那些在当时为世人所不屑的商人。品读这部历史经典,我们可以读出并且学习司马迁的大气魄、 大胸怀。 ⑤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美景也美;“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让人感到清新、舒旷,意境悠长。阅读叙事文学作品,就如同步入历史人物长廊: 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让人感叹,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令人叹奇,梁山泊一百单八好汉的忠义令人 回肠荡气,等等。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书写了安史之乱的 历史场景。C 又如,一部《红楼梦》通过对贾家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大厦将倾的历史趋势。 ⑥品读经典未必能让人学会一项生存技能,但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D 经典蕴含的深刻哲思、美 妙文辞,给人带来的并非单一的启迪,而是多元的文化熏陶,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气质得到提升、心 灵得到洗礼、心胸变得开阔、见识更加高远。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24.通读全文,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 [来源:学,科,网] 25.文章开头引用林语堂的话,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是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 B.引出中心论点 C.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D.激发阅读兴趣 26.文章第③段说:“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请简要回 答。 27.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8.下面这句话放在文中 ABCD 哪一处最为合适?请简述理由。 孔子所强调的“仁者爱人”,一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D 2.(1)逸—怡 悠—幽 (2)烂—滥 意—议 3.B 4.D 5.C 6.(1)示例:读者入馆阅读书刊,阅毕后将书归还原处方可离馆;若需复印,须办理借印登记,印 后办理归还手续,之后才可离馆。 (2)①质疑读书法(或“独立思考法”) ②会意法(或“不求甚解法”) (3)示例一:一位智者,他能帮助我们打开智慧的大门 示例二:一盏明灯,它能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二、课内精读 7.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 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 的作用。 8. 书上的内容纷繁复杂,对读者来说也许有用,也许无用。不加分析,全盘吸收,效果不会好。 9.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好书一定要亲自阅读,细细揣摩、深入钻研才能读出味道。 10.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精神上的缺陷,可以借读书来弥补的观点。 (二)阅读《不求甚解》,回答下列问题。 11.【答案】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 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 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12.【答案】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 而必须活读;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3.【答案】开头的插入成分表明下面的观点是引用别人的,不代表自己的意见;结尾处表明下面的 结论是自己通过实践而得出的,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 14.【答案】此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同意。因为读书的目的就在于领会书中的真意, 形成人生的感悟。” 15.【答案】先由列宁对普列汉诺夫的批评引出自己的观点,接着举三国诸葛亮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 为例证明这一观点,最后又补充说明“活读”并不是不认真读,而是着眼于全局。 16.答案】此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赞同‘博览’,因为只有博,才能见多识广,才 能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17.【答案】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体会略。 三、中考演练 18.第一种是躺着读,第二种是坐着读,第三种是站起来读;三者是渐进的逐渐深入的关系。 19.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述了“坐着读”书的优点是认真钻研,一丝不苟,缺点是思路被动,全 盘吸收。 20.站着读,能批判性地接受知识。 21. D 22. C 23. A 24.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25.A 26.品读经典,可以引发思考,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27.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史记》中的史实为例,充分论证了“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 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这一分论点。 28.放在 A 处最为合适。因为孔子是古代圣贤,“仁者爱人”的思想富有哲理性,是典型论据,能论 证“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的分论点。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