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细菌教师招聘面试教案总结
加入VIP免费下载

初中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细菌教师招聘面试教案总结

ID:722261

大小:330

页数:85页

时间:2021-06-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面试教案:细菌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细菌是单细胞的生物,所以必须以前面学过的动植物细胞的知识为基 础,细菌的营养方式需要植物体内的叶绿体以及光合作用的知识来引导,细菌的 个体微小, 需要借助显微镜,又必须有显微镜的知识,而学习了细菌的形态、 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才能为理解细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 起到了续前辅后的 作用。本课安排在学习了动物、植物细胞的基础上来进行, 通过与动物植物细胞的比较来进一步学习细菌的结构。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菌 类是分解者,菌类虽然多 数个体较小但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菌类和 动物植物一起构成了整个生物界。 (二)、本节的学习目标及依据: 依据: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及学生实际。 知识目标: 1、让学生掌握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现需要以技术的进步和 精细的实验 做基础;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 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思考,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德育目标: 1、通过点出日本侵略者惨无人寰的行径激起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 情感 2、通过对细菌繁殖速度的认识,减少细菌的感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本节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二、教材处理: (一)学情分析: 由于班内学生成绩相差悬殊,且初二学生的形象思维仍占优势,注意力容易 转移,学生对细菌的发现史、形态结构较为陌生,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 教学中要 注意直观性原则,用不同层次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不失时机的作出 鼓励的肯定,使全体学生能保持较大的学习兴趣,从而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能力。 (二)教学设计: 本节课安排一课时;课堂教学中,应通过阅读细菌的发现史,让学生了解显 微镜的出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的进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 作用;同 时通过介绍巴斯德的科学研究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新发现是建 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的讨论题“你对科 学的发现有什么 新的认识?”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在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时,教师可以有目的地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有关的 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在进行观察与思考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 过对比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描述出细菌的基本结构特点。同时要让学生在 讨论中交流对“细菌营养方式”的推测。 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是通过分裂完成生殖后,教师可以利用技能训练的内 容,加深学生对“细菌个体小但数量很多”这个说法的认识。在学生了解了细菌 是如何度 过恶劣环境的内容后,可引导学生完成练习第一、二题的讨论和交流, 然后,让学生回忆人的呼吸等内容,思考并回答练习第三题,发展学生利用已有 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教法: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本节课采用 观察法,结合比较归纳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二)学法: 1、通过学生对“细菌的发现”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在上述教法的指导下,利用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发现 知识,归纳知识结构,思考分析,得出结论,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掌握 学习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的实施: (一)新课导入:采用抗战期间日本人以细菌作为生化武器导入新课:日本 人用抓来的中国人来做细菌试验,使无数的中国军民惨遭毒害;从来引起学生对 本节课的兴趣。 (二)细菌的发现:从学生阅读书本资料入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 注意小结,引起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通过对列文•虎克发现细菌和巴斯德的 “鹅颈瓶”实验这段的阅读,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成功需要以技术的进步和精细的 实验做基础,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三)细菌的形态结构: 本部分通过观察挂图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细菌的三型,通过具体的数字形象 的比喻理解细菌个体的大小。通过和老师一起绘细菌结构图,加深对细菌结构的 认识,然后再通过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和细菌的比较来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四)细菌的生殖: 通过计算让学生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之快,四个小时后 100 个细菌将繁殖成 25600 个通过这一活生生的数字引起学生注意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并了解细菌 的 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强调芽孢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而是休眠体,是对不 良环境的适应,从而认识细菌的适应能力强,分布广泛。 (五)练习巩固 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了细菌相关知识,为了反馈课堂掌握情况,让学生对课 后 P61 的技能训练和练习进行知识巩固。最后让学生绘制细菌结构图,加深对细 菌结构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细菌 一、细菌的发现 1、列文•虎克:发现细菌 2、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 的细菌产生的 二、细菌和形态和结构 1、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 2、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 集中区 特殊结构:荚膜(保护)、鞭毛(运动) 3、营养方式:异养(寄生、腐生、共生) 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芽孢:细菌的休眠体 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面试教案:开花和结果 一、教材分析 有关开花和结果的知识,在教材中,占一节课的内容,知识高度浓缩, 突出了花与果的关系以及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这给教师和学生留下更多的时间 和空间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本课怎样才能突破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知 识概念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思考与接受,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结论、自己 获取知 识?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把握课文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贴近学生 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开花和结果现象比较熟悉,但对花的基本结构以及果实和种子的如何 形成知道得并不多,尤其是传粉和受精的过程比较复杂抽象,如果单凭讲解,学 生是难以理解的,因此可采用多种方式,例如模型、多媒体课件等,使抽象知识 形象化,以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另外由于季节原因,找不到正在盛开的桃花,一可以启发学生回忆平时见到 的被子植物的花,二是让每生准备一支康乃馨,三是结合教科书以及多媒体课件 中展示的彩图进行联想和观察。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标、教材及学生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说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 义,养成爱花习惯 重点:概述花的主要结构,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难点: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四、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教具模型、实物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具模型桃花的模 型;实物教具指各类果实种子等。(学生自备)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知识点小标题分别是: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这三个小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要把它们串成一条线才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和探 究。经过认 真分析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课文重点是花与果的关系。 若在导言中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开花和结果”提出问题,学生很自 然就会提出:“开 花和结果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些 问题恰是本课要学生解决的重点问题,而在上课伊始阶段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 能激起学生的学习 兴趣,使其明确学习目标,自主进行探究。 为了使学生带着问题一步步地探究性学习,我把每个小标题改为以问题的形 式提出:“你知道花的各部分名称吗?”“从花到果要经历哪些重要过程?”“果实 和种子由什么发育而成?”这些问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符合他们的思维 特点,使他们能更有兴趣地带着问题学习。 在课文第一个知识点“花的结构”中有一个“观察与思考”的学生活动,其 中要讨论两个问题:1、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2、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 说,花 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这两个问题在学习了花的结构之后,学生不一定 能完全正确回答。此时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掌握正确答案,而是对学生的答案不 置可否,让 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在学完后面两个知识点后,再次讨论这两 个问题。这个时候,学生基本能回答出正确答案:1、子房发育成果实。2、对于 繁衍后代来说, 花的雄蕊和雌蕊都重要。我再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雄蕊和雌 蕊都重要?在植物繁衍后代的过程中,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这样使学生进一步 理解传粉和受精的知 识。 六、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个环节:导入 1、多媒体展示几种美丽的花朵—(向日葵、月季、桃花)以及桃花落后枝满 桃的情形,并同时提出问题,向日葵的花漂亮么?月季?桃花?这些花很美丽,只 是为 了赏心悦目么?对植物本身有什么意义呢?植物开花到结果必须经历哪些过 程?自然界中也有一些花并不漂亮,并不能吸引昆虫,那么这些花怎样传粉和受 精呢? 说明:首先学生被那些美丽的图片吸引住了,从开花到结果非常感性的展现 在学生面前,对提出的问题加以思考,很自然联想到花开的美丽更重要是为了吸 引昆虫为 它传粉,这又为传粉和受精的提出打下了基础。同时提出自然界中也 有一些花并不漂亮,并不能吸引昆虫,那么这些花怎样传粉和受精呢?这为后面 的学习传粉的方 式打下基础。 第二个环节:新授 Ⅰ.提出思考的问题:你知道花的各部分结构么? 说明:采用问题的形式给出知识点,使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1、利用多媒 体展示本知识点的要求,并展示桃花的模型。 观察和思考 对照图观察桃花的模型,观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 讨论:(1)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 (2)对于植物的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 2、指导学生观察花的顺序,使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 3、、赛一赛: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花的各种结构,比赛辨认花的基本结构, 并利用可拆开的桃花模型重点认识雄蕊和雌蕊的结构。 4、讨论:四人一组,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共同讨论、归纳总结提出的两 个问题。 说明:这两个问题在学习了花的结构之后,学生不一定能完全正确回答。此 时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掌握正确答案,而是对学生的答案不置可否,让学生带着 问题继续 学习,在学完后面两个知识点后,再次讨论这两个问题。这个时候, 学生基本能回答出正确答案:1、子房发育成果实。2、对于繁衍后代来说,花的 雄蕊和雌蕊都 重要。我再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雄蕊和雌蕊都重要?在植物繁衍 后代的过程中,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这样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传粉和受精的知 识。 5、小结:通过观察可以看出,一朵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 等组成,雌蕊、雄蕊是一朵花中最重要部分。 Ⅱ.从花到果实要经历哪些过程? 说明:通过标题让学生思考,花到果实必经的途径——传粉和受精 1、多媒体展示雌蕊的放大结构,并出示阅读提纲。 2、讨论交流阅读结果,在总结传粉方式时,用多媒体展示玉米用风传粉(即 风媒花)和桃花用昆虫传粉(虫媒花),使学生对自然界中花的传粉方式有了较为深 入地了解。 3、受精过程十分抽象,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过程,使学 生对受精的过程更易理解。 4、小结: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在柱头黏液的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花粉 管、花粉管穿出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随着花粉管的 伸长而向下移动,最终进入胚珠内部。胚珠里面有卵细胞,与精子结合形成受精 卵。 Ⅲ.果实和种子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 1、多媒体展示花到果实的过程。 2、讨论后总结果实和种子的由来。 3、拿出自备材料,区分哪些是果实,哪些是种子。 3、小结:受精完成后,花瓣、雄蕊柱头花柱凋落、子房发育成果实。 其中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里面的受精卵发育成胚 Ⅳ.分析推理: 我们吃的玉米,常会看到玉米穗缺粒现象,向日葵子粒也会出现空瘪的现象, 这是什么原因?怎样预防? 说明:不仅可以引出人工辅助授粉,而且让学生有一种熟悉感,让他们以更 多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 讨论并总结:玉米穗缺粒现象,向日葵子粒也会出现空瘪的现象,主要是传 粉不足造成的,为了弥补自然状态下传粉的不足,人们常给植物进行人工辅助授 粉。 第三个环节:课堂小结。 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学生的归纳为主,老师主要进行学习方法的总结,并鼓 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为下一节的学习作好铺垫。 第四个环节:检测反馈 Ⅰ.判断 1、花冠是花最明显的部分,也是花最主要的部分。( ) 2、只要有雌蕊就能结出果实和种子,因为雌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 3、一般情况下,一枚雌蕊的子房中只有一个胚珠。( ) 4、受精完成后,除雌蕊以外,花的其它部分全部凋落。( ) 说明:让学生区分明确易错、易混淆点。 Ⅱ.拓展和延伸: 1、一朵豆角花里有 6 个胚珠,若 6 个胚珠都能发育成六个种子,至少需要 花粉( ) A、1 个 B、6 个 C、3 个 D、12 个 2、有一个描述花生的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麻屋 子、红帐子、白胖子分别指的是( ) A、外果皮、内果皮和果实 B、外层种皮、内层种 皮、种子 C、果皮、种皮和胚 D、果皮、种皮、种子 3、如果在开花前,把桃花甲去掉雌蕊,把桃花乙去掉雄蕊,都用塑料袋分 别罩起来,扎好袋口。其结果是( ) A、甲不结实,乙结实 B、甲能结实,乙不结实 C、甲、乙都结实 D、甲、乙都不能结实 七、课后反思: 本课的理论知识较多,也较枯燥,怎样才能使学生不觉得“闷”?我认为设 计多种教学活动形式,运用多种媒体非常重要。在讲解“传粉和受精”时,请“小 老师” 上台讲解,使学生有新鲜感;在讲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时,让学生观 看视频,使学生看到平时看不到的生命现象。活动多样化,能不断吸引学生的注 意力,提高 学习兴趣,他们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而在此过程中,也要注意书 本的充分运用,媒体不能滥用,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本自学的,就给时间他们阅 读自学,在书中寻 找答案。 新课标还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本课教学过程 中也要不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爱护花的情感、珍爱生命的态度。如上 课伊始给 学生欣赏美丽的鲜花照片,再听着美妙的音乐,欣赏花开的过程,学 生不仅注意力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在看“果实的形成”视频时,有一 段话教育学生 “在品尝美味的果时,别忘了说声感谢你,花朵”;在上课结束时, 让学生齐声朗读“当我们欣赏着美丽的花,品尝着香甜的果时,别忘了平时要注 意爱护身边的一 草一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初中生物教案:单细胞生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观察到的草履虫的形态结构,说明草履虫整个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 成。 (2)识别草履虫的细部特征,依据观察到的影像,把握草履虫的结构与生命 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认同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资料分析,提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草履虫为例认同生物(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并初步形成生物的形 态结构与其生活相适应。 (2)通过学习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激发热爱生物学的情感,增强保护 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树立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PPT 展示: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图片和显微镜下口腔上皮细胞 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和细胞的基本结构。思考两 个问题: 问题 1:如果将一个口腔上皮细胞从人体中剥离出来,放到自然界中,这个 细胞能否像一个动物体一样独立生活? 问题 2:自然界中有没有这样的单个细胞,它可以像一个生物体一样独立生 活?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使学生明白:从理论上讲,如果一个生物体只由一个细 胞构成,那么这个生物体全部的生命活动一定也必然是由这个细胞来独立完成 的。 书写板书: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引入单细胞生物的概念 身体只有一个细胞所构成,我们把它们称为单细胞生物。 (过渡:我们以草履虫为例来具体探讨一下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以及它 们是怎样生活的。) 2.演示实验:观察草履虫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观察草履虫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 1:通过观察你能确定草履虫是单细胞的吗? 问题 2:草履虫的外形像什么?如何运动的? 问题 3:草履虫通过什么结构进行呼吸? 问题 4:草履虫以什么为食物?食物由什么结构进入体内?食物残渣由什么 结构排出? 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草履虫的外形、运动状态及细部特征。教师根 据学生的表述在黑板上画出草履虫结构的板画并进行标注,同时补充各部分结构 的功能。最终,引导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提炼和归纳,确认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 (总结:通过实验观察,我们知道草履虫是一种由一个细胞所构成的生物, 它可以进行与多细胞动物相同的生命活动,比如:运动靠纤毛来进行,取食及消 化由口 沟、食物泡来完成。呼吸通过表膜、排泄由伸缩泡及胞肛完成。这一切 显示:草履虫这一个细胞相当于一个多细胞动物的生物体。) (过渡:我们为什么要来专门研究这么一个小小的单细胞生物呢?) Ppt 展示资料,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总结草履虫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总结:单细胞动物个体虽小,但其所起的作用非常大,可以直接或间接 地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单细胞动物的特征以此来更好地 为人类服务。 (三)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进行习题当堂巩固。 1.草履虫消化食物的结构是( )。 A.口沟 B.细胞质 C.食物泡 D.伸缩泡 答案:C 2.制作草履虫装片时,放少许棉花纤维是为( )。 A.将盖玻片垫高,使草履虫不易死亡 B.限制草履虫的运动,便于观察 C.限制颜色的反差度,可以进行对比观察 D.与草履虫比大小 答案:B 3.草履虫体内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是通过( )。 A.收集管 B.伸缩泡 C.表膜 D.胞肛 答案:D 4.草履虫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的途径是( )。 A.食物泡 B.伸缩泡 C.胞肛 D.口沟 答案:B 5.草履虫借着__________的摆动,在水中__________前进。 答案:纤毛、旋转 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初中生物教案:植株的生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根的生长。 2.锻炼观察、测量、解读实验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关注一种植物的根的生长的过程,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初步学会记录数 据、解读数据的方法; 2.学习收集信息、筛选信息、交流及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实验的艰辛与快乐,树立持之以恒的科学意志, 领悟科学方法; 2.学会倾听与感受,提高人文素养; 3.通过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记录实验数据的方法。 难点:在探究实验中,耐心、细致、求实地完成测量和解读实验数据的工作。 三、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本自己设计方案观察根尖伸长最快的 部位,做好观察记录以备交流。 2.教学课件:根尖生长过程的各部分细胞动态变化的多媒体课件、根尖的结 构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贺知章《咏柳》诗歌,引出课题:展示古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 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说明这个咏春风绿柳的诗句中 蕴含着生物学知识,引出万千枝条及绿叶都是芽发育成的,从而导出本节课的学 习。 (二)新课教学 1.幼根的生长 (1)小组展示,交流探究:课外小组同学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并描述 2 种靠根 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本组的实验方案,包括如何选材和画线、观 察记 录、结果分析等。各小组汇报交流测量的结果。指导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鼓励学生积极动脑,互相质疑,针对有疑惑的地方后期展开讨论。 讨论:各小组的测量数据出现差异的原因?如何处理? 如果探究活动只有你一个人做,只用一株幼苗够不够?为什么?互相交流, 解答疑惑。 (2)观察根尖生长过程的各部分细胞动态变化多媒体课件:在学生充分讨论, 对本部分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教师出示根尖生长过程的各部分细胞动态变 化多 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对比之前讨论的探究实验的结果,展开进 一步的学习。学生最后对于根尖的总结认识是:根尖有分区,可以有 4 部分的划 分,每一部 分职责不同。 (3)观察根尖的结构挂图,区分根尖的 4 部分细胞的数量和体积的大小。 通过前两个环节的学习,在学生对于根尖的生长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的基础上,出示根尖的静态结构挂图,指导学生观察根尖 4 部分细胞的数量和体 积大小, 通过提问的形式展开此部分的学习。最后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得出根尖 四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的不同及关系。再次观察根尖生长过程 的各部分细胞 抽拉活动教具,由学生操作和最后总结出:幼根的生长一方面要 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来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的体积的增 大。 (4)角色扮演根尖 4 部分,巩固提高。 组织学生扮演根尖 4 部分,并向其他人介绍“自己”,同时游戏结束后,邀 请未参加游戏者对参加者做评价、谈感受。 (三)课外思考、探索 植株的生长需要哪些营养物质?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 五、板书设计 植株的生长 一、幼根的生长 1.分生区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目 2.伸长区的细胞增长,增加细胞体积 六、教学反思 略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流动的组织——血液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到 生物圈中,都必须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血液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 习循环系统的基础。 2、教材内容:本课教学包括: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血浆的成分和功能;三种 血细胞的特点及功能;有关人造血液、造血干细胞的研究。 3、重点难点分析及确定的依据:分析教学内容,与老教材不同的是,降低 了知识难度,减少了过多的专业术语,避免学生学习过细过难的生理学知识。所 以我把重点难点放在以下几方面: 教学重点: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里循环流动,带动着物质的运输, 保障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掌握这部分内容是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图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血红 蛋白的特性 借助显微镜来观察人血的涂片,可以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血液,加深 学生的理解,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4、学情分析:学生对血液既熟悉又陌生。虽有流血、验血的经历,但对血 液含有哪些成分,以及各成分有什么作用,还知之甚少。 5、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 标: 知识目标:A、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B、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 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C、了解有关人造血液、造血干细胞的知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显微镜观察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激励学生将来从事医学研究,解决医学难题,造 福人类。 二、教法学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 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座大楼房,那么教师应提供给学生的只 是建筑材料——砖头、石灰等,把这一切堆砌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为了充分 体现教师 是引导着,学生是主体,我在这堂课的设计过程中运用先学后教、合 作探究、问题探究等教学手段,运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激趣式等教学方法, 让学生参与整个 课堂活动,即发挥了集体的作用,也能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学会 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1.热点问题引入法: 通过“白血病”这一热点,引出什么是血液?血液由哪些功能?如果出现异常 会有什么严重后果,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2、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利用多媒体,真实形象的展示血液,并安排指导学生实验,给与学生表现的 空间,活动的空间,自由探究的空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获取及处理信息等各方面的能力。 3.读图分析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读图析图,获取信息,让学生认识显微镜下的血细胞,进一步提出问题, 并尝试解决来巩固问题、深入问题。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 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同学们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 了与人合作和交流。 4、模拟转换角色法: 通过角色的互换,进一步体验血液及各种成分的功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并能加深巩固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兴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程序 分六个步骤 1、热点问题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有关白血病的有关报道,由学生说出对白血病的认识与看法,引出 学生对血液的兴趣。教师出示几组图片,明确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 生进一步认识探究血液的积极性。 2、读图实验 自主探究 首先,教师出示血液分层图,血常规化验单,血浆成分示意图提出下列问题: a、试管中的血液分为几层?各层呈什么颜色?各层的比例大致是多少? b、综合上 面的资料,你认为血液可能由那几部分组成的?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 分别应在什么层次?c、血浆的主要成分是什么?d、为什么把血液称为 “流动的 组织”? 指导学生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红细胞 和白细胞,并且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对照显微镜下的血细胞的图片回答问题: a、你所 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细胞具有什么特点?这是什么细胞?b、 你是怎样区别红细胞和白细胞的?c、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利用你认识我吗这个 活动巩 固新知,激发学生兴趣。 然后,教师播放一段有关血红蛋白的影片,血红蛋白的特性增强学生的感性 认识,把难点易化 3、角色互换 知识再现 通过我是小医生、角色互换等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与 竞争意识,并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使知识得以再现。 4、巩固小结 自我评价 通过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图表,加深巩固基础知识,形成网络体系,增加 整体记忆。 5、前沿科技 思想升华 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人造血液”和“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研究”,激励学生 致力于科学研究,造福人类,实现学生思想的升华。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一、教材分析 1、综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是初中生物教学的传统内容,集合了生 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研究方法为一体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大纲教 学还是新课标教学都要求教授的内容。在前面 学习了“绿色植物的生理现象 ------光合作用”之后,又一植物体生理知识,同时也是集重点和难点为一体的 一个部分。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又能进一步理 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时提升 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关系的实质性的认识。 2、教学目标: 课标对于此内容的知识要求是:“能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隶属于了 解的水平,能够达到识别、回忆、举出实例即可。 即:“说明呼吸作用的过程。” “阐明有机物对于植物体的作用”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以及对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知识的类 比能力。 渗透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引导合作意识。 3、知识主线:整个教学过程不能偏离以下主线。 4、难点、重点分析: 实验设计。 呼吸的概念和实质。 光合与呼吸的关系。 实际应用的理论依据。 由表象呼吸的过渡到概念和实质。 实验中涵盖的基本思想。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 实际应用中的理论依据。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定位: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视教学的达成度要 以学生为主要的评价标准,论教学的时效性也应以学生为主要的验证尺码。如不 能真正认 识和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范围和性情趋向,那么教师的教学就 会失去方向而变得徒劳,甚至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准确、科学的对学生 进行分析是教师 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和必要过程。 2、知识基础:虽然教材的版本不同,但是这部分内容一般都安排到 7 年级 上册讲述。学习的群体是刚刚跨入初中的学生,小学只是通过实例,较表浅的了 解到植物的呼吸现象,前期的知识储备有限。 3、能力定位:观察力可以,但是对于较为抽象的实质性知识的认知能力有 限,从现象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还需要培养,尤其是同类知识的类 比能力,内在关系等的分析还需借助教师的指引和帮助。 4、性情特点:性情趋向活泼、热情、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敏感,但是易 被学习中的障碍击退,学习中的依赖情绪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度,学生对 教师的期望,学生热衷的层面这些都应是教师课前了解的方面。 5、教师自身分析:由于实际教学经验丰富,善于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和 沟通,所以能较好的驾御开放式的课堂。 三、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以及教育学、心理学和新课改的理 论依据,将本节课基本定位为:开放性、实践性强、具备一定知识容量的课堂, 充分发挥 学生主体,学生会做的、能做到的,教师不要包办代替,但决不能由 此而淡化教师的指导作用,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的及时引导是关键。 2、基本方式: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动手操作,引发争论,互助学习。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性,生生互平,组祖互评,师生互评。 3、难、重点的突破: 借助学生已有知识突破难点,层层深入。由表象引发推测,借助已有经验思 考推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而探讨实 重点以不同的呈现形式多次重复,加以巩固。 4、几个关键: (1)、{导入} 的创设要生活化、含一定思维量的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2)、{氛围} 的创设要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全体积极参与、轻松和谐的气 氛。尽量给学生减少压力,用评价激励学生。 (3)、{师生交流} 要真正的平等、教师对学生态度要充分的尊重。教师和蔼、 机智、民主的情愫要感染学生。 5、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教师在课前带领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装置 准备好。 (一)导入:用一生活实例---------“夜晚,把花草放入卧室内是否科学?” 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在生活经验或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基本可以做出正确的 判断,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不科学的原因,逐渐涉及到植物的呼吸作用的 现象,引发学生探究的愿望: “植物的呼吸是否与人一样,也是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二)设计实验:渗透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 这个环节要充分放给学生,包括给学生的思维空间要充分、时间要充分,让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填写实验方案设计稿,强调合作意识,注重集体的智慧。结合 学生的特 点,既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画示意图,使学习的形式灵活、多样。为 了能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有限时间,每小组自选一个方面进行实验设计即可。这时 教师要真正深入 到学生之中,了解学生,也可以与他们共同设计,体现生生合 作、师生合作,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展示、交流、观察、提升、延伸: 1、依据两个不同的研究内容,用实物投影仪,让学生展示实验方案设计稿, 体现生生互动,其他学生就实验的可行性、合理性进行评价。 预测:学生也许会在以下三个方面遇到困难,而不能考虑周全。 (1) 实验材料的选择。 (2) 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进行对照实验、结果的验证方式。 2、由生物兴趣小组展示他们课前设计的实验,当场操作,演示实验结果, 其他学生质疑。学生可能会存在以下疑问: (1)为什么用“活种子”和“死种子”? (2)为什么用四个保温瓶? (3)这时学生遇到了学习障碍,教师的点拨要及时到位。 3、及时渗透实验基本思想-----“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更具有 说服力。同时引发学生思考:这个实验的变量?四个装置研究了三个问题,这种 设计的巧妙之处?由此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4、关于植物呼吸释放热量是学生不易注意到的,教师在课前准备一些新鲜 的绿叶蔬菜,放入黑色塑料袋中密封,课上让学生将手伸到塑料袋中,感觉到微 热。为进一步引申实验和理解呼吸的含义打下基础。 5、让学生总结植物呼吸现象,教师用板书汇总,为下一步出示植物的呼吸 作用公式打下基础。切忌在教学中只重过程而轻视结论的总结,学生能力培养与 知识掌握 同等重要。再回归到导入的实例中,使学生真正明确,夜晚卧室内的 植物呼吸会与人争夺氧气,从而影响人体健康。因为以上问题的研究,是由导入 的实例引发而来 的,所以要前后呼应。 6、提升、引申-:假如用绿色植物的叶做为实验材料应怎样进行?并且注意 什么?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 (四)引出概念: 1、 由表象过渡到实质是个难点,虽然初一的学生不一定能真正的从生理的 角度去理解透彻,但是如果利用前面光合作用的知识,进一步理解呼吸作用的实 质,就可以降 低难度。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光合作用的公式入手,分 析呼吸释放的热量是能量的一种形式,能量来自于有机物。 2、 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要在氧的参与下,有机物释放能量后,要产生简单 的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 (五)引出实质:教师设问:植物为什么呼吸?学生讨论? 预测:植物呼吸是为了释放二氧化碳;植物呼吸是为了释放热量; 教师指导:用实验室的材料“活种子”引导学生分析呼吸是生命活动的具体 表现,是生命的特征。生命活动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因此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初 呼吸的实质。进而学生就容易明白了是“活细胞呼吸”,呼吸是每时每刻都进行 的。 这样难点就突破了。 整节课的主要内容基本完成,但是学生是否能进一步的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 还要通过运用来验证和巩固。 因此题目的选择要注重培养学生辩证的理解和运 用知识的能力。对于植物呼吸作用的实际应用从“促进呼吸和抑制呼吸”两个角 度去分析。 “促进呼吸强调旺盛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的提供,促能够呼吸要为其提供利 于呼吸的条件”。 “抑制呼吸要强调减少有机物的分解以及必要的环境条件”。(六)知识内在 联系:重点就是理解光合与呼吸作用的关系。还是应从实质入手,从能量进行分 析。教学方式以学生分析为主,也许学生只是从浅层面分析,但是教 师不要替 代,可以逐步的引导,使学生最终理解光合与呼吸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不同,而 是植物获取生命活动的动力不可缺少的两个密切象过渡过程。也许此部分的 内 容在本节课没有时间完成,可以布置学生课后思考。第二课是在进行探讨。 (七)巩固提升: 1、设计可行的小实践活动--------选择同样成熟的水果两个,一直只放入 冰箱储存,另一只在室温下保存(注意防止****)。几天后感受水果的口味变化。 2、习题的选择要少而精,多层面训练,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 四、教学反思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虽然增加了学生思考的兴趣,但是对于一般的学生也 增加了思考的难度。尽量使学生从生物学的学习中获得知识和研究方法是本节课 的贯穿始终的宗旨。 由于受教材的限制,一节课完成教学流程的七个过程,相对来说容量较大, 往往在个别环节的处理上不是太精细,在衔接上不太从容,感觉较仓促。但是教 学的目的 性体现较明确,就是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从而进一步感悟和领 会生物学的研究方式,通过对知识的内在联系的探讨和分析,同类知识的类比和 从新组合,使学 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但是由于学生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 过程,所以一节课的效果不是太明显,但是教师要不断地努力,最终会达到理想 的结果。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性非常高,争先恐后地阐述各自的设计方案,显示 了极大的探究热情,智慧的火花随处可见。但是,在实验原理的领悟和实验步骤 的设计方 面暴露出许多的漏洞,表现出初一学生思想的活跃性与思维的局限性 并存,同时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待于培养,对实验结果预测的科学性不强,需 要在教师的启发 引导下,完善设计。逐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提高实验设计 水平,一次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既注重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态度,更应注重 学生获去基础知识与基 本技能能力培养。 注重生生参与、师生交流、平等和谐,学生合作学习,共享集体智慧是本节 课的重要培养目标。虽然师生间较陌生,由于教学过程较合理的设计,所以学生 和教师很快的进入了状态,形成了融洽的课堂分为,但是还是有些学生放不开, 较为拘谨,也许与平时缺少此方面的训练有关。 本节课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又不拘泥于教材,同时对教材也进行 了再加工。突出了教材背后隐含的,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虽然学生对 于实验的 设计较幼稚、分析能力较浮浅,但是教师的教学尝试,学生的学习体 验是最重要的。教学永远是件遗憾的事情,绝对没有完美的课堂,但是会有不断 创新的课堂,这 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观察动物细胞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单元主 要是引导学生在细胞水平上认识生物体,教学上会有一定困难。这是因为细胞结 构微 小,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因此,应当多给学生提供用显微镜观察细 胞的机会,增加学生对细胞的感性认识。本节课尽管内容比较抽象,但是学生有 了前面的植 物细胞的观察作为基础,学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2、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① 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 的基本结构。 ② 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能力目标 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和 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在“模拟制作”活动中, 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3、重点和难点 重点: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首次观察自己身体上的细胞,学生感到 既新鲜又好奇,取材关系到实验效果) 细胞结构的观察(与植物细胞相比不易观察,略有难度); 设计实验(应用以往的学习经验,是较高层次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还是处于一个好动的年龄,在学生已经观察了植物细胞的结构 并有一定的了解下,这节课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动手中进一步了解动 物细胞的 结构。而且在学生实验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下,还不是很强,所 以只有充分的感性认识才能吸引学生兴趣,把握课堂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就是要把我们在教学中只注重对学 生科学知识的传授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强调学生在生物学知识、 科学探究 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领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 “从做中学,学中做”的原则,运用实验法、比较法、多媒体演示法等方法进行 教学,学生在教 师的指导下可以运用小组合作法、比较法、观察法等方法学习。 四、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复习: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温故而知新,提出问题: ①想看看自己身上的细胞吗? ②人的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提出问题,创设学习情境,引入新课。 (二)组织实验,合作交流 出示题目,交流:“看到题目,你有何疑问? 疑问: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在哪?怎样取材?引导、分析。 ①设计:根据已有的经验,设计实验方案(注意取材、方法、染色剂的变化); ②制作:同组同学尽量选择不同的方案制作临时装片,增加对比性。 ③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然后同学间交换观察。 (三)归纳反思,学以致用 绘制细胞的基本结构图,感知动物(人)细胞的形态结构,注意绘图要领。多 媒体演示不同种类的动物细胞。 (四)模拟制作,能力拓展 策略①:按照书中方法分组制作。 策略②:改进。利用现成的果冻,将一枚糖粒放入其中表示细胞核,果冻表 示细胞质,包装果冻的塑料壳表示细胞膜。 (五)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1、人体或动物体的各种细胞虽然形态不同,基本结构却是一样的,都有 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2、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相比较,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结构。 答案: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3、回忆所做的《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 (1)实验中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制作的玻片标本叫 __________。 (2)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中,开始在载玻片上分 别用滴管滴一滴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相比,共同的结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还 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及黄瓜表皮果肉细胞的__________是植物细胞 特有 的结构。 (4)《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中染色使用的染 料都是__________? (5)回忆《制作动物细胞模型》的过程,你认为细胞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 答案:(1)临时装片(2)清水生理盐水(3)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液泡叶 绿体(4)稀碘液(5)立体的 4、采取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需要用的工具是 A.消毒牙签 B.消毒棉球 C.消毒镊子 D.消毒玻璃棒 答案:A 5、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在载玻片上先滴一滴 A.清水 B.稀碘液 C.生理盐水 D.盐水 答案:C 6、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是 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细胞质④细胞核⑤液泡⑥叶绿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⑤⑥ 答案:B 五、板书设计 观察动物细胞 (一) 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方法步骤 擦→滴→刮→涂→盖→染→吸 (二)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三) 动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生态系统”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四节内容。课时安排:2 课时。 本节课从宏观的生态学角度展示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 互制约的关系。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的观点。 通过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学习,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本 节课是在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的基础上 的 提升与总结,第五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 本节课也为初二《生物》“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高中《生物》必修三 中 “生态系统”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据以上分析及生物课标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图片分析 ,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 分析能力和思维迁移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讨论,角色扮演,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环境、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二、教法与学法设计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容量,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所画的 食物链。 2.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自学、阅读、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启发、引领相结合, 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3.角色扮演法:通过学生扮演生态系统中不同的成分,进行辩论“谁最重要”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分析概念的核心;指导书写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要点,如箭号方向的 意义,食物链的起点和止点,食物网书写顺序等;指导学生辩论进行的准备、角 色扮演中的分工组织等;指导学生进行分析资料、观察与阅读等。 三、教学程序 一、 本节课的导课环节。 情景引入: 1.初识生态系统: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观察几幅学生熟悉的校园图片、 厦门市区、国家景点图片,说说看到哪些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熟 悉的图片不仅亲切,也更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导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3.概念辨析: (1)生态系统范围可大可小:大到生物圈,小到一滴水滴。 (2)类型多种多样: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个湖泊 (3)概念的核心: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 通过以上由表及里、环环相扣的分析,使学生对生态系统形成一个整体的印 象。 二、小至一个水滴、一块草地,大至整个海洋、整个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 是一个生态系统。那么,生态系统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这也是高中的一个学 习重点,要打好基础。 1.让学生观察 P23 的“资料分析”,阅读课文,讨论,并回答问题。学生在 完成以上学习后初步了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名字来由及三者之间的 关系。 2.教师引导:如果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可能发生什么现象?没有消费者 或生产者呢?没有非生物部分呢?为角色扮演作准备。 3.角色扮演与辩论——“谁更重要?“:四个小组分别承担一种角色,每个 组先用 1—2 分钟说出自己重要的理由,在““过把演员瘾”:几个学生扮演一 个生态 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说出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每个组用 2-3 分钟相互攻击,相互辩论。通过该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并使学生在辩论中 的过程学 会倾听他人,而且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想象等智能。 4.师生归纳:通过辩论显而易见归纳出各种生物无法独立生存,生态系统是 个统一的整体,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组成的理解。 课堂小结: 提问: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学学习什么? 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点评。 以上内容为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引入: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出示螳螂、蝉、黄雀的图片),提出问题:蝉吃什么?黄雀会成为谁的食物?(展 示蝉 吸树叶的汁液的图片、鹰的图片)。让学生明确即取食与被取食的食物关系。 按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出相应的箭头“→”。(提醒学生注意箭头要从被取 食者指 向取食者,代表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学生易错。) 新知识部分: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1.认识食物链 通过以上铺垫,让学生在充分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食物 链”概念的抽象 。 2.阅读课本 25 页的观察与思考,对学生进行阅图指导: (1)“图中有哪些动植物?你能说出这几种动物和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吗?你 能用箭头“→”表示出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吗?看哪些同学连得又快又好。” (2)教师指导:以兔子为例,与兔子有关的 2 条食物链。 (3)连线时由下至上,由左至右,逐个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 (4)请 3 位同学上台板书:1 个写与老鼠有关的食物链,2 个写与食草昆虫有 关的食物链 (5)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思考:这几条食物链是从什么开始的? 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提醒学生注意:每条食物 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 的环节。 讨论交流:你画的食物链是否合理?这些食物链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许多 食物链会互相交错?大家看这幅图象不象一张网?(板书)食物网 3.让学生阅读课文 88 页第一段,明确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拓展探究:你有没有想到我们自己在食物网中处于什么位置呢?请学生探究 人在食物网中的位置。把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并激起学生的好奇 心。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阅读课本 26 页,分析以上所学食物网,讨论“兔子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制 的增加呢?” “放养的牲畜太多,草场会发生那些变化” 2.教师展示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图片 3.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生态系统被破坏 4.归纳: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有一定限 度的。 与上一节课内容相呼应:生态系统是统一的整体,其中的生物种类、生物数 量发生了变化,都会对其他的生物产生影响。 5.“资料分析”,通过学生的讨论,认识有毒物质的“富集作用”,并引导 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破坏,而一旦生态系统被破坏, 那么最终受到危害的正是我们人类自己。 通过阅读日本水俣病的资料(一个著名的有毒物质富集,而造成人身伤害的 事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生物富集现象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加深了学生对环 境污染的 危害的认识,使学生自然产生同情受害者的美好情感和对环境污染现 象深恶痛绝的情感,进而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美 好情感。 课堂小结 本节课采取边学边练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而且练习的形 式灵活性大、开放性强、趣味浓、注重应用,使学生参与度高。 课后活动:课后活动的设计注重对课堂的延伸。通过搜集环境污染的资料,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加深对目前的环境污染现状的了解,激 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吸收作用 1 教材分析 1、1 教学内容 本节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 5 章第 3 节“吸收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围绕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这一知识点,进一步解释根吸水、 失水的原理,合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和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1、2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在贯彻北师大版《生物学》教材以生物圈为主线的思路,力求引 导学生在生物圈这个大的背景下学习各种生物的作用,是整个教材的重要组成部 分。吸收 作用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一起,构成了绿色植物生活对物质和能量 需要的全部内容,这对学生全面理解植物生活方式是十分有利的。同时,教材还 安排了“探究植 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探究活动,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了 良好素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而在教材中占有较高的地位。 基于以上教材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3 教学目标 1、3、1 知识目标 (1) 通过实验观察说出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2) 识别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结构基础――根毛; (3) 理解并能阐述植物细胞及根毛的吸水和失水原理; (4) 说出氮、磷、钾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5) 说出无土栽培的要领和发展前景。 1、3、2 能力目标 (1) 通过演示实验、过程分析,尝试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分析问题, 锻炼并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掌握运用科学探究的技能; (3) 通过对无土栽培资料的收集和学习,锻炼参与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 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3 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感受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提高对自我价值的认识,迸发创 新精神,形成合作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4 教学重点和难点 1、4、1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根毛的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和过程是这一节的教 学重点。因为根是通过根毛完成吸水功能的,而根毛细胞是植物细胞的一种。所 以只有理解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才能由此及彼,推理出根毛吸水的原理。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是这一节的难点。因为这部分内容涉及到一 些物理、化学知识,而七年级的学生此时还不具备这些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 困难。且这部分内容相对抽象,教师如何形象简明地使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故成为教学难点。 1、4、2.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 (1)通过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实验使学生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然 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及多媒体课件的辅助,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2)从感性知识入手,充分利用初中学生已经具有判别溶液浓度大和小的生 活体验,精心设计实验,进行观察对比后得出结论,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1、5 课程资源整合 1、5、1 利用相关的图片、实物等课程资源,特别是“小孩拔河”的 Flash 动画的加入,直观、形象的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1、5、2 在课外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材料、信息,为学生的探究 性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 1、5、3 本节课涉及的活动较多,教师必须事先制作相关的课件,为课堂上 的探究活动提供素材。 2 学法分析 学生在生活实践及小学的自然课中,已对“根的吸收作用”有一定的了解, 本节内容将从更深的理论层次来探讨“根的吸收作用”这个问题。而这一部分内 容对于初 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较抽象的,且涉及到一些物理化学知识,理解起 来有一定的困难。故在教学中从感性知识入手,充分利用初中学生已经具有判别 溶液溶液浓度大 和小的生活体验,先讲清“溶液”“浓度”的含义,再引导学 生自主探究。同时,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 从而加深学生对这部 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 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潜能。 此外,通过近一学期的学习、实践,同学们已学会和体验了探究性实验的一 般科学方法和过程,因此,学生完全有能力对“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进行自 主探究,设计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实验方案来。 由于我校具有较好的硬件设施,所以,这节课中有很多知识点都可以通过实 验展开,让学生从感性知识入手,进行观察、对比后得出结论,同时辅以多媒体 教学,使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得到发展和升华。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强调设计真实、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 探究、思考,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实现课程目标。本节采用探究学习的教学 策略,创 设教学情景,模拟科学研究工作,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 案等,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科学研究过程,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 科学素养。同 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设计适于学生学习的计算机课件, 通过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始终能主动地参与学习, 成为学习的主人。 4 教学程序 4、1 看物激趣 在进行“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前,先请一位同学来试一试烧杯里 水的味道,向学生提出“植物组织吸水是细胞吸水还是细胞间隙吸水”“植物细 胞在什么 条件下失水”等问题,引起学生争论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再启发 学生用实验取证的方式证明自己的观点,为学生完成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4、2 合作探究 本活动为学生独立活动,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设计,以保证实 验方案的有效性。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方案时,要提醒学生设置实验对照。 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时,要引导学生准确 阐述本组的观点(假设),实验设计 计划要有利于检验本组的假设。 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引导学生树立定量实验的意识,想办法获得实验的具体 数据,通过实验数据来检验假设。 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并提供多种实验材料:萝卜、胡萝卜、马铃 薯等。 在学生执行实验计划的全过程中,要提醒他们关注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是否 一致,使学生总是处在探究的欲望中。 实验完成后,要启发学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并准确地表述本组得出的实验 结论。 4、3 自主探究 进行“观察根毛”的实验时,首先诱导学生思考:植物体的哪些器官具有吸 水功能?进而举例说出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然后,引导学生将“根毛是植物吸 水的结构 基础”作为假设来进行验证,从而将问题转化为“根毛与吸水功能相 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的探究课题。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探究根毛数目、 形态、结构与其 吸收水分的适应特征,以及根毛细胞吸水的原理。 4 、4 知识迁移 在“无机盐的吸收”部分,结合“观察土壤浸出液培养的幼苗”的演示实验, 引导学生思考“幼苗的不同生长状况说明了什么”“如何探究某种无机盐对植物 的生理作用”,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无机盐的生理作用。 “无土栽培”是植物生理方面的应用性知识,植物为什么可以“无土”栽培? 这个问题不仅激发学生探究无土栽培原理的兴趣,而且使他们产生参观或尝试进 行水培、沙培或砾培的实践活动的欲望。 4、5 拓展深化 多媒体的应用真正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如: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以“小 孩拔河”的动画,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在愉悦、轻松、诙谐的氛围中理解和掌 握细胞 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而影片《焦裕禄》片段的播放,则把学生带入与该 课知识相关的特定历史背景中,不仅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情境(盐碱地 不宜种庄稼) 中,而且使学生看到一个为改变环境(改良土壤、治风、治沙)、造 福人民而鞠躬尽瘁的人民公仆形象,从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焦裕禄精神”的教 育,这充分体现 了新课程中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5、板书设计 6、教学小结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将由居高临 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 体。本节 课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获取知识,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因而教师对问 题的预设、生成 与对策要准备充分。 1、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建立接纳、支持、 宽容的课堂气氛,在课堂中与学生分享着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2、探究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的教学设计是合理的,教学是成功的。 3、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提高了对自 我价值的认识,迸发了创新的精神,形成了合作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分析和说明,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专家、 老师批评指正。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一、教材分析 该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的一个探究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以来接触的第三个科学探究,是本章第一 节 “种子的萌发”的重点。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而探 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进一步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对学 生科学方 法的训练上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活动, 能够描述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但对于学生而言,此探究活动有较大的难度,一是因为距前两次探究活动的 时间比较长,二是要探究的条件不止一个,要设置的对照组也不止一个,等一系 列困难。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拟订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 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说出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2、能力方面: (1)通过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掌握对照实 验这一方法,培养设计对照实验方案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 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树 立生态学的观点,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重点: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本课知识重点。 2.设计对照实验是本课技能训练重点。 (三)难点: 对照实验的设计训练是本课难点。 二、教学策略 根据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是为了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 科学方 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的 要求,本堂课安排的研究活动的重点为“实验方案的设计”同时,按照学生能力 发展的水平和 需要,本堂课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先安排设计种子萌发必要条件 的实验方案,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其他条件。 另外,“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活动,需要若干天的时间才能完成, 本堂课的做法是在课内完成探究活动的方案设计、交流、确定等,而在课后去完 成管 理、观察、记录、整理数据、得出结论等工作;再在另外的课上进行交流讨 论。既不加重学生课外负担,也较合理地利用了课堂时间。 三、教学设想: 基于以上的教学策略,我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利用课件 1 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1)观看课件 1,欣赏奇花异草图片---(奇花异草由种子萌发而 来)(2)明确主题,明确学习主题: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利用课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启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并能创设 问题情境。 第二环节:作出假设 提问课前布置的问题:如果给你一些种子你希望把它们播种到什么样的环境 中呢?学生通过课前请教长辈、查找资料等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师引导点拨, 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同 学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 明确本课探究重点: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温度。 第三环节:制定计划 讨论提纲,制定计划:参照提纲(演示课件 2)和课本的方案,以实验小组为 单位制定实验计划。 (一)设计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温度的探究方案。 (1)个人设计方案。 引导学生复习设计对照实验的要点,分析课本的方案,复习设计对照实验的 要点: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时,实验条件中除了要研究的问题外,其他的应 该保持一致。 ① 出示讨论提纲:提纲主要依据课本 92 页讨论题设计。 ②演示课件 3,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图: 种子:大豆、菜豆、绿豆、小麦、水稻、芥菜子 器皿:罐头瓶、培养皿、酒瓶、盘子、塑料桶 材料:、泥土、餐巾纸、粘土、棉花、滤纸。 全班分成 3 个大组,分别针对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种子的萌发需要空气、种 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这三个假设开展探究,每名同学作为大组成员之一,针 对本组研讨主题,参照讨论提纲,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③鼓励学生不要局限于课本、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材料 用具进行实验并用简图画出实验装置。 (2)小组讨论方案。每个大组内部分成若干小组(以 4 人为 1 小组),各成员 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修订计划,推出最佳方案,准备小组间交流, 讨 论结果。(3)小组交流。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教师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 胆创新,设计出简便易行的方案。组织学生间的交流与自评,参与互评。学生修 订、 完善计划。(4)小组再次讨论方案。(5)再次小组交流,小组之间交流,进 一步修订、完善计划。 在以上工作完成很好情况下,进行如下设计: (二)设计种子的萌发需要其他条件的探究方案。 演示课件 4,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图: 材料:泥土、餐巾纸、粘土、棉花、滤纸、清水,牛奶、洗涤剂、醋等。 提示学生:你还想知道哪些条件对种子萌发有影响吗? 鼓励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条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光照?糖、洗涤剂、牛奶 对种子萌发有什么影响?等)设计对照实验。 对有创意的给与肯定,不科学的帮助分析原因,鼓励改进或重新设计。 (4)总结全课,提出课后探究要点。评论中让学生明白: ①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时,实验条件中除了要研究的问题外,其他的应 该保持一致。 ②实验材料的选择要避免偶然性和减少误差,实验要有共性。 针对本堂课的难点是对照实验的设计训练,通过出示讨论提纲、课件展示教 师提供的材料用具图等指导学生设计,突破难点,组织和引导同学设计方案;在 协作性小 组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工作,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 帮助,给予各个小组报告他们的工作及其成果平等的机会,所以多次组织小组内、 小组之间的交 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计划。 第四环节实验探究为课外活动,第五环节得出结论和第六环节表达和交流在 下节课中完成。 设计这节课,我力求做到:通过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从学生的 生活经验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让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学 会生物学实验的一般方法,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探索科学的乐趣。 在整个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平等中的个体,不仅仅是单纯的教, 而且也通过与学生对话被教,而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整个教学过程 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虽然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上侧重训练设置 对照实验,但“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不仅应让学生参加科学探究 的某些方 面的活动,也应该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 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设计以上环节的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 并进一步加以 指导和鼓励。 讨论提纲: 1、你想探究的是什么问题? 2、课后你将立即实施本计划,在此前提下,你认为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比较 好? 3、每一组应当有多少种子?每一组只有一粒种子可以吗? 4、实验探究时需要哪些材料工具?(请你思考如何使用) 5、你准备怎样设置实验对照组时,实验对照组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对每 一个实验组的处理,除了所研究的环境外,其他环境是否应当与对照组相同? 6、实验中应如何操作?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7、明确分工 组长:主持讨论每一个问题,作好分工 讨论内容记录员:简单记录讨论结果,准备大组交流 实验主操作人:负责实验的操作,其他人辅助 观察记录员:负责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2、 请设计实验方案,并用简图或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比一比, 看谁的方案最优秀,看谁的记录最精彩!) 教学评价 教师和学生可以参照下列各项给予评价: ☆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假设? ☆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探究假设的实验方案,包括设计对照实验? ☆能否按照实验计划准备实验材料,有步骤地进行实验? ☆能否按照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完成实验? ☆能否安全地使用各种实验器具? ☆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 ☆能否分析实验数据的相关性并得出结论? ☆能否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对于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其他能力也应给予恰当的评价。这些评价内容 包括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尤其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态 度与价值 观方面的评价。教师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正面导向作用,就 可以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能力。通过教学评价,教师 可以获得有关学 生学习生物课程情况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学生可以了解自己 的 学习情况,促进自己更好地发展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种子的萌发 一、课标解读 《种子的萌发》是生物新课标中第四个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里二级主题《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的第一节,课标中具体的内容标准是“描述 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二、本节具体内容介绍 本节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和 种子萌发的过程;第一个内容里安排的是“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第 二个内容 里安排的是“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实验,但这两个探究实验中,重点 是第一个实验,教参确定本节的课时是两个课时,所以我这样安排本节内容:“种 子萌发的环境 条件”一个课时,后面两个内容合用一个课时。今天我要说课的 内容就是第一个课时《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三、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本课时实际就是一个探究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 条件,这个实验是七(上)教材安排的第三个探究实验。第一个探究实验重在展 示探究的 一般过程,向学生介绍关于变量和对照实验知识,里面控制的变量只 有一个,设计的对照实验是一组;第二个探究实验,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和处理 数据表格的能 力。这第三个探究实验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控制变量,设计对 照实验的能力,而且本实验一下子考虑的是三个变量,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会设计 对照、控制变量。可 以说,这个实验是七(上)探究实验的核心实验,一旦学 生学会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对后面的探究实验就尊定了良好的基础。 2、重点、难点的确定:在本节课中,关于变量和对照实验学生有了一定的 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学会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难点就是学会 利用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初步明确对照组和实验组。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 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进一步复习变量和对照实验的概念。 2、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作假设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会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 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如何达到) a、利用本教材的第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情景再现,进一步认识变量和对 照实验这两个概念。 b、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平时的观察及耳濡目染的生产实践,让学生自主 做出假设,并找出合理的依据,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尝试控制变量,设计三 组对照实验。 c、通过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培 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学生在尝试中学会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 如何在尝试中完善方案,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是本节课的难点。 六、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 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大胆的改 变了课 堂教学模式,采用了“在尝试中学会制定计划和完善计划”的新型模式。 充分利用提供的材料用具,采用了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 极探索设计 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在 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 动探究式教学理 念。 七、学习方法 “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 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在本节 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尝 试操作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模式。 八、教学策略 本课时主要采取以下策略来实施教学: 1、以旧带新,让学生增强知识的衔接性,系统性; 2、充分利用学生耳濡目染的生活经验,训练学生作假设的能力; 3、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尝试由控制一个变量,设计对照,然后设计三组, 同时控制三个变量; 4、采用启发引导式,在学生尝试操作中,完善实验计划。 九、教学程序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a.处理:提问导入: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可以分为哪四大类群?种子植物根 据种子外面是否有果皮包被,又分为哪两类?师以问题 2 导入章节的新课。 (这样设计,意在增加学生知识的衔接性和系统性) b.尝试根据学生生活经验,描述被子植物一生所经历的阶段。从而导入本课 时的学习。 2、学习新课: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a.复习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回忆本教材中的第一个实验,引入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的复习。 b.学生根据探究主题,提出问题。 c.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日常观察,作出假设,并说出假设的合理依据。 d.师出示相关的实验用具,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会控制变量。 第一步:师引导学生回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情景再现,回忆控制变 量,设计对照实验的知识; 第二步:根据本实验的假设,明确本实验控制的变量; 第三步:让学生在讨论和亲自操作中,学会分开设计三组对照实验,分别控 制三个变量; 第四步:由易到难,综合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让学生尝试操 作中完善方案。第五步:学生在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考虑方案中的每一个细节, 进一步完善计划方案。 e.学生设计完后,让学生结合具体实验设计,说出三组对照实验,并且要在 具体分析中,明确对照实验中的唯一变量,从而预测结果,学会做出结论。 5、创新实验设计,开阔学生思路。 教师提供相关实验材料,让学生在讨论中设计三组对照实验,从而布置学生 课外创新设计本实验,利用不同的实验用具,控制三个变量,设计三个变量。使 学生思路开阔化。 十、综述 以上是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一课时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本着改 变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材 料用具, 让学生充分在尝试中,在热切的观察和热烈的讨论中,使学生主动而 轻松的掌握了本次实验的设计,成功的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种子的结构 一、 教材分析 1、种子是绿色开花植物的六种器官之一,而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总是由种 子发育成幼苗,再依次长出其它器官,所以教材把《种子的结构》安排在学习了 植物体的基本结构之后学习,既为学习种子的萌发打下基础,又对学好其它各章 节内容有重要作用。 2、本节教材的编写是以“学习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比较菜豆 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归纳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的概念”为线索。按此 线索授 课,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 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较易地掌握本节的知识。 3、本节是本章的重点节。本节内容分三部分:①菜豆种子的结构; ② 玉米 种子的结构;③ 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比较。本节的教学重点是:① 菜豆种子 和玉米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作用;② 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的概念。 教学难点为:① 玉米种子的子叶观察; ②玉米种子的果皮和种皮的识别与观察。 因为观察玉米种子的子叶以及区分果皮与种皮均较难。 4、本节教学目标可确定是:① 理解有关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的基础知识;② 掌握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概念; ③通过不同类型种子的 解剖、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④ 通过对比与分析,培养学生 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5 通过学习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功能,向学生渗透结构 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法构想 采用目标教学法模式,通过讲、练、自学、实验及讨论相结合形式实施。 通过前提测评,诊断同学们对有关种子知识的了解情况。通过认定目标,使 同学们明确本节课的要求与努力方向。 导学达标过程中,介绍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学。 因为种子各部分的名称虽然较多,但学生平时已接触过种子,围绕思考题纲阅读 课文与尝 试解剖观察显得不难。在学生了解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的基础上, 组织观看“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的电脑动画,从声、色、画等多角度、 全方位地刺激 学生的各种感官,再进行解剖方法、识别子叶,区分果皮和种皮 的讲解,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解剖观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作巡视指导,解 决疑难问题。 在学生对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已有较深刻的了解后, 可采用分组讨论法来认识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点。 在学生知道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后,老师可引导学生用比较归纳 法讲授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概念。 通过达标测试,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巩固新知识并获得反馈信息,及 时矫正遗漏问题。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自已阅读课文,尝试观察、解剖种子,围绕提纲思考与回答问 题,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和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如指导学生解剖菜豆种子时,可问: 如何观察菜豆种子呢?如何解剖菜豆种子呢?通过学生思考与老师点拔,使学生认 识从外到内的观察方法和从上到下的纵剖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如学生 对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有了 一定的认识后,运用分组讨论法来比较两类种子的异同点。 4、指导学生抓住重点,抓住关键。如指导学生抓住种子的结构这一重点和 双子叶植物的种子都具有二片子叶的这一关键。 四、教学安排 1、组织前提测评;认定学习目标。(用投影展示) 2、进行导学达标 下面就本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问题提出的处理思路与程序:(1)让学生围绕 思考题,自学菜豆种子(或玉米种子)的结构,然后老师提问 中下层生回答,加 以鼓励性评价。(2) 组织观看“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 ”的电脑动画。(3) 利用模型配合手势进行解剖演示。(4)指导学生进行解剖观察实验。(5)组织同学 分组讨论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的异同点,并指定小组 代表回答。(6)为使学生 理解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概念, 特别强调此分类是根据种子中子叶数目 的不同来划分的,且通过思考题:①如何识别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②列举 几个分别属于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例 子,来加深对这二个概念的内涵和 外延的理解。 3、组织达标测试,进行课堂小结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环境对生物影响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目前人类关注的热点,大家都知道:全球变暖给人们的 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关注环境,造福于人类自身,是我们的美好愿望。 这节课就是让学生认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从而树立环保观念。 本节课的最大特点是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使学生明确学会探究实验是生物 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引 导学 生理解对照实验的作用、条件。从而让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学会探究的方 法,培养生物科研能力。教师应通过灵活设计,使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我国教育改 革的思想, 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基于这节课的设计目的,本节课的重点是(1)理解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 (2)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虽然这是初中生物的第一个实验,但它要求学 生能够理解对照实验的作用,总结实验的条件,并尝试设计实验。所以实验既是 重点又是难点。经深入研究教材后,我把本节课的知识目标点列为三个:(1)举 例说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3)举例说明 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情感目标培养合作探究精神和科学求实的态度。在能力上 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究教材后我又分析了学情:初学生物,学生在学习方法和要求上需要及时 指导。他们好奇心强,形象思维活跃,乐于动手和表现自我。 因此本节课实施以实验探究法、直观教学法为主,运用启发式教学、讨论、 多媒体教学为辅助的多种教学方法。在学法指导上 :1、使学生初步掌握自学的 方式;2、让学生初步学会探究生物科学的一般学法。教学过程为五步:课前准备、 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学生小结、反馈练习;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 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是:让学生 (一)预习本 节课内容并查阅资料;(二)根据书上内容分组做实验;我(一)课下做两个实验,引 导学生认识对照实验的条件;(二)制作多媒体课件,使授课直观、形象。 在导入新课这个环节,我首先打出四副图片,在轻松的气氛中引导复习:请 同学们看屏幕,这四种生物分别是……?学生说:“羊、毛毛虫、螳螂、蛙。” 我指着螳 螂和蛙说:“这两种生物和我们这儿的就不一样,可以看出生物是多 种多样的,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哪些内容?生物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我请学 生再看图片, 问:这些生物生活的环境一样吗?对!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环 境中。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是:理解概念;认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课文一开始就给出“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这些生物术语,学生不 易理解, 我从直观图片入手,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抽象概念。 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讲的:请大家看这个图片,这是个什么生态系统?学生刚复 习过生态系统 的多样性,立刻答出:草原生态系统。“咱们来找找其中的影响 羊的生活的因素有哪些?学生纷纷回答:“有阳光、空气、土壤、湿度、狼、羊、 草、水分、温度 等。”这些因素哪些具有生物的特征?哪些没有?学生把它们分 列出来。我总结:这些因素没有生物的特征,叫非生物特征,这些因素具有生物 的特征,叫生物因 素,它们都属于生态因素。然后请学生们在书上找出生态因 素的概念,并读读。(定义)板书列出,加深记忆。对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 响”的学习,因为书上 列举的例子比较常见,让学生阅读书上 16 页第一段,自 学通过。为了加深理解程度,我又让学生自己说说对“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 认识,学生根据以上学习说 出:“没有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羊不能生存, 大部分生物也是如此。生物的生活依赖于非生物因素。”这样使知识贴近生活, 得到“消化”和迁移。同时让学生 形成这种观点,为下一节的“生物要适应环 境”的学习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第二个知识点是探究实验。在以往的教学中,有许多学生对对照实 验的作用、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的条件都很迷惑。我想通过三个实验、两个对 比,促进 学生理解。这三个实验中一个是让学生按书上的实验步骤分小组提前 三天做的,这个实验容易操作。另两个是我提前做的。两个对比是(1)把变量不 同的两个对照 实验作对比,让学生认识对照实验的条件;(2)把以上两个对照实 验和有两个变量的实验作对比,让学生认识变量和对照实验的作用。这部分是这 样讲的:“刚才 我们学习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现在我们用实验来证明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实验是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请把你们小组的 实验展示出来,我来看 看”。首先表扬各小组都积极做了。然后对学生做的实 验做了简单的评价。再选择实验现象很明显的小组,请他们的代表说说实验分工、 过程和结论。一个小组代表 介绍:“把松软的馍片分两组,使它们温度不同, 其它因素一样,三天后,30℃的馍片长满了霉菌。我们得出结论:30℃的条件适 合霉菌的生长”。我置疑:你 们做的实验是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那么湿度 对霉菌的生活有影响吗?这正是我的探究实验。我来介绍介绍:松软的馍片分两 组,使它们湿度不同,一组馍片在塑 料袋中,一组馍片露在外面,温度都在 30℃, 其它因素也一样,三天后湿度大的馍片长满了霉菌。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回答: 湿度大的条件适合霉菌的生长。我 引导提问:你们的实验和我的实验有什么相 同点呢?”学生讨论后说:“都只有一个不同的因素,其它因素相同,现象明显”。 我又提出新的问题:“如果让两组馍 片的温度和湿度都不同,馍片会有什么现 象呢?”请大家看我三天前做的另一组实验;把相同的馍片分成两个实验组,使它 们分别在 30℃干燥条件和 0℃潮湿条件 中放三天,发现这两组馍片都没有长出 很多霉菌。这个实验中一组馍片有 30 度的条件,一组有潮湿的条件,却没有出 现前面实验的现象,这是怎么回事?激发学生 的好奇心后让学生对比讨论,我引 导分析,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最后总结归纳出: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都适合霉菌 的生长,但要研究温度和湿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时,必须象前两个实验一样, 分开来研究。要么只研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要么只研究湿度对霉菌生活的 影响。如果在实验中设置两个不同的因素,将得不到科 学结论。在研究温度对 霉菌生活的影响时,应设置两个实验组,让其它因素一样,温度不同,观察哪种 温度更适合霉菌的生长。就会得出“30℃适合霉菌生长”的 科学结论。我立即 强调:这样的实验就是对照实验,其中的温度是变量,0℃是 30℃的对照条件。 通过三个实验的分析对比,学生理解了对照实验。并总结出对照 实验的条件。 因为第二章第二节中的实验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本节就应让学生尝 试设计实验方案。因此我提出要求:反思你们做过的实验,总结一下一个实验方 案应包括 哪些内容?学生预习过本节内容,又经自己做实验,很快回答出设计实 验方案的内容。为了继续锻炼学生能力,预计课堂时间紧张,因此我布置课下练 习:让学生以 小组为单位,在课下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探究湿度对霉菌生活的 影响”,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并记录下来,下节课说说。 这样通过学生做一个 难度不大的实验,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由老师引导对比分 析,总结出对照实验的条件;再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方案。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得 以突破。 本节的第三个知识点是生物因素。为了让学生对书上的“种内互助、种间互 惠互利”等术语有直观印象,理解记忆,先让学生看四段录像,要求学生讨论其 中的生物 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在播放蝗虫啃食庄稼的录像时,提醒学生要注意后 果是什么。四段录像让学生看到了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及时回答了问题:录 像中有蚂蚁的 互助关系和大象、棕熊的争斗关系,还有蝗虫和植物、狮子和角 马的捕食关系;大批蝗虫过后,绿色植物所剩无几,庄稼颗粒无收,直接了破坏 环境。蝗虫的录像为 下一节的“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学习埋好伏笔。第二步: 让学生观察书上 16 页的四个彩图,说说其中的生物关系分别是什么?学生争先恐 后的说:“有海葵和蟹 的互惠互利关系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学书上内容, 总结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哪些?学生总结出(板书内容)。通过活生生动态的录像和 形象的图片,书上的概念 不用老师解释学生就理解了。本节全部内容讲完后, 我让学生自己小结。这是一组学生的小结:全面、直观而形象。说明他们经过做 实验、对比分析、看录像,自学 印证,把直观感性的知识提炼成抽象概念,充 分理解了本节内容。通过教师和学生互动,至此已圆满地完成了本节的教学任务。 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湿度 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实验方案;预习下节课 内容: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影响和改变作用;2、课下分组做书上 17 页的实验, 要求认真记录数据。 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我设计了反馈练习题。这是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详细清晰,便于记忆。 本节课的时间安排是:复习旧知用 4 分钟;第一个知识点约用 8 分钟;第二个 知识点约用 16 分钟;第三个知识点约用 8 分钟,小结 5 分钟;反馈练习 4 分。 本节课的教学特点是气氛活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认识规律, 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并用,使知识由直观到抽象,深入浅出。 上完课后,我反思本节课的得失:这节课根据以往学生的掌握情况,没有局 限于书上的一个实验,通过大家做的三个实验的对比,使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 解决了以 往学生对对照实验的迷惑。从反馈信息中了解到效果较好。在指导学 生学习方法上,使学生懂得学习理论是求知的途径,通过探究也能获得知识。最 后我鼓励学生: 只要你执着探究,也许将来你会有意外发现,解决人类的重大 问题,永载史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科学 七年级 下 册》中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第三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及各 种生命活动的调节时刻都离不开神经系统的作用。在教材中介绍了反射、反射弧、 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等基础知识。文章内图文并茂的举了一个“望梅止渴” 的例子,加深了学生对“人由语言刺激而产生复杂反射”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而 且还 渗透了语文学科。在本节课中没有出现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这一专有名 词,而是以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来表述,这正是以课标为依据,体现了课标中的 要求——是 “概述了解”这一层次。 在本节中有一个“膝跳反射”的实验和“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活动,通过 膝跳反射可引出反射的定义和反射弧的组成。“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活动,不 需要任何 复杂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只是需要二至三人一组,相互配合来完成, 从而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充满情趣。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培养学生乐 于探索生命的奥 秘,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本节课的内容都是以生活事例来引出相关知识的。而且这些事例都是生活中 常见的,学生们容易理解。本节课以课标为依据减少了一些名词术语。例举了“望 梅止 渴”的例子,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利用这些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由浅入深的将知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认知规律。我旨在通过学 习让学生掌 握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出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能够举例说出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3、简单说出反射弧的构成。 (二)技能性目标:本节课推出了一个实验和一个探究活动,这更加丰富了课 堂内容。通过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还能加强多种能力的培 养。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中来理解知识,更体现了素质教育。 因此,确定能力目标如下: 1、模仿教师的演示,学习膝跳反射实验的方法。 2、体验科学探究活动。 3、通过小组学习,来逐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归纳整理及表达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由于我校教学条件有限,通过学习、做实验和参与探究活动,在情感、态度、 价值观方面确定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激发学生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描述出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学难点:识别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教材教法:教师采用学导式教学方法,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学习。 三、教学预设 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教材内容的容量和参考书的要求,我将本课课时预定为 2 课时。现将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和活动预设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亲身经历,亲身感受,紧扣 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主题。 以小实验活动进入新课。 在讲解新课之前让学生配合教师完成一个小实验:一名学生被蒙住眼睛,教 师用一个牙签刺其手指,其他学生观察该学生做出的反应。只是该名学生感受到 了,为了 让其他学生也亲身经历、亲自去感受,我又让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去完 成一个小活动——打手板:甲学生去打乙学生的手掌,乙学生迅速躲避。每位学 生进行十次,看 看谁被打到的次数是最少的。 学生做完小活动之后,给学生设立一个问题:这两个活动是在人体什么系统 的调节下完成的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又继续设疑:该系统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调 节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方面的问题。利用计算机展示出本课的课题“神 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很自然的引出新课。 由亲身感受实验和对事例的分析,总结出反射的概念。 师说“面对课题学 生可能会产生疑问:反射!什么是反射呀?先不急于知道,我们再来做一个小实验。 该实验是医学上常用来了解人体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 的情况的,这就 是——膝跳反射”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出“膝跳反射”的实验要求、步骤及注意事 项,并请一位学生配合教师进行演示。由两名学生组合成一个小组去 进行该实 验。实验后请学生分别来谈谈感受,并继续又举出排尿反射和课上的缩手反射, 请学生们以前后两人为一个讨论小组进行分析:这几个活动都称之为“反 射”, 那么反射是由人体的哪个系统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具有什么特点的反应活动呢?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尝试着自己来总结、归纳出反射的定义,最后由教师用计 算 机展示出反射的定义,这样使得学生对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 (二)融会贯通,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事例,突破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中的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理念, 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学或合作学习总结归纳出相应的知识点,并且能够学以致用。 如果学到 了一些知识,而不能将它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我想这 应该是教育的一个遗憾。通过学习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整理归纳的能力。 运用反射的概念来解释一些人的活动,从而说出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 方式,从而解决教学重点。 “既然我们现在知道了反射的定义,那么谁还能举出其它反射的例子呢?并 说明为什么这些事例是属于反射活动?”学生讨论并回答。这样不但是学以致用, 而且还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分析事例,找出本质上的区别,识别出哪些是简单的反射,哪些是复杂的反 射,从而解决教学难点。 “对方才大家所举出的例子,我们来分析以下,看哪些是人类生来就会的、 比较简单的反射活动呢?哪些又是人类经过长期的生活经验积累起来形成的比较 复杂的反射呢?”教师和学生一同进行分析,促使学生又能举出其它反射的例子。 (三)学科整合、寓教于乐,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体现学科整合的教育机制,使活跃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我们在前面所举出的例子都是人类的一些反射的例子,那么动物是否也具 有反射活动呢?请举例说明!”学生举例后,教师设问“人和动物都具有反射活动, 哪些 反射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呢?”进而引出“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反射”是人类 所特有的这一知识点,对于该知识点除了教材中的“望梅止渴”的成语典故,教 师又用计 算机展示出“画饼充饥”和“杯弓蛇影”成语典故的例子,让学生来 进行翻译和分析。又加进了“听口令,做相反动作”的小游戏。 (四)以问题的形式,为下一课留下伏笔,设置铺垫。 “方才我们在做听口令的游戏的时候,,有的同学做的快一些,有的同学慢 一些,有的做得正确,有的做得有些失误,你们是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呢?”学生 发表各自 的看法后,教师“有的同学说到反应速度的问题了,那么我们就来做 一个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活动。大家在课下阅读 104 页的探究活动方案,复习一 下探究活动的 一般过程是什么?你能否将书中的提出问题和做出假设这一部分 填完整,形成一个完整的探究实验计划呢?如果有的同学认为你的小组还有其它 较好可行的方法也能 “测定反应速度”的快慢,请你写出你的探究计划,在下 一节课我们进行交流后并去实施。” (五)表达交流,畅谈心得 “在本节课中我们做了许多活动,通过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呢?”学 生发表各自的看法。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说教材: 教材特点:1、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 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2、当今社会,由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 的影 响越来越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因此,关注人类 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3、从学生 的认知水 平来看,从宏观而不是微观角度来开始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从学生熟 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生物课标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本节从生物 圈的角度介绍人和其他生物,先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便于后续内容的学习。 学习内容:本节课的学习是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 态系统的认识,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重点:1、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 统。3、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难点: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说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 统。 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角色扮演,提高小组合作能力,提 升语言表达能力。2、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初步 认识课题报告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说教法: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角色扮演,阅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向学生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那么你能 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什么是生态系统吗?”让学生用自己的 语言描述出生态系统特点:有植物、动物、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在某一个区域 内;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是一个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类型:地球的表面并不是都一样的,而且各地的气候也不一 样,因此生物的种类也不尽相同,那么开动你们的思维,你认为在生物圈中都有 哪些生态 系统呢?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来认识各种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草原 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荒漠 生态系统等。 三、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我爱我家”。两个 学习小组(每个班级均有 10 个学习小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分成 5 组分别扮演 森林、 草原、海洋、淡水、农田,发挥你们的想像力,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你 们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达出来,向其他同学展示一下你们的“家”。学生畅所欲言 将各自的生态 系统表达出来,在表达的过程中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略) 四、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同学们把各自的生态系统都表达出来了,而 且表达得非常好,看来同学们都以自己的家为荣,都非常爱自己的家,这种情感 非常可 贵。刚才同学们都是以自己的家为中心来谈的,那么生态系统是独立存 在的吗?与其他的生态系统有关系吗?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讨论,分析自己的生态系 统与其他的 生态系统的联系:农田生态系统需要淡水浇灌;森林生态系统可以为 地球大气提供清新的空气;海洋生态系统为我们提供海产品;等等。通过同学们的 分析,我们发 现各个生态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于生物圈中的,他们都与其他的 生态系统产生联系,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互相依存,当其中的某一个生态系统 遭到破坏的时候,会 影响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态系统。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 从整个生物圈来说你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各个生态系统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 响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 破坏,其他的生态系统也会受到影响,生物圈就是 一个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包括各种生物,还有光、水、大气等 非生物,当某一部分发生变化时, 都会影响整个生物圈,所以我们说生物圈它 就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五、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在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生态系统遭到轻度破坏时 能依靠自我调节能力调节过来,但是当遭到严重破坏时,生态系统就无法恢复了。 在整个 生物圈中,谁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最大?是人类的活动。那么在你们身 边,有没有破坏环境的行为呢?学生畅所欲言将身边人类的破坏活动揭示出来, 并表现出极 大的愤慨:白色污染;随意堆放垃圾;滥砍滥伐;浪费淡水资源;湖泊、 河流受到污染;工厂随意排放废气,污染空气,产生温室效应…… 六、保护我们的生物圈: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 告(《电池对水体的污染》链接)后,同学们你们认为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该做哪 些力 所能及的事情呢?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达成共识:我们要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不随意乱扔垃圾;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影响我们周围的人,带动其他人共同保护我 们的环 境;我们要多种树,绿化环境。 七、教师总结:生物圈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家,而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如果生物圈遭到了破坏,就很难恢复,那么地球上的生物也就无法生存了。所以 我们要记住一句话:地球不仅是我们人类的,它也是那些美丽植物和可爱动物的 共同家园。 八、课下作业: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题,写一篇文章。 说学法: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所以更多的是让 学生深入体验。1、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可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体验到 生态系统 的类型及特点,体验到各生态系统是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互相依存, 当其中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时候,会影响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态系统。 2、观看课件 里的环境污染图片,让学习认识到地球上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 污染状况。体验环境污染的危害。3、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 课题报告,让 学生明白莲花镇电池污染的严重性及前景是不容乐观的。同时也 可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应从我做起,人小事做起。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一)教学内容及地位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是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的内容。这章的内容在七年级下 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第 8 章、10 章、11 章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此同 时本章内容还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这节复习课就是针对巩固学过的基础 知识和运用已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而设计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关于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知识,理解人 体内物质的运输必须要依靠血液循环来完成,也知道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 管和血液 三部分。但是血液、血管和心脏都具有各自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是相 对独立的知识点,可它们却共同构成了整个血液循环系统,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 有一定难度。所 以,本节课就是把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把零散的知识点穿起 来,通过复习让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 (2)掌握血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血液循环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2)通过教师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复习能力。 (3)通过实际问题的考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课堂学习目标的共同探索,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2)联系实际,鼓励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鼓励学生勤思考,做到学以致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 (2)血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意义。 难点:血液循环的途径,意义 (五)课前准备 教师:1.收集相关的素材。 2.制作多媒体的课件 学生:复习巩固已学过的有关血液循环系统的知识 二、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章内容,在教学中我以学生熟悉的话题创设情景引 入复习课,再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回忆血液的成分及功能、血 管,心脏 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最后通过习题巩固知识,从 而解决本章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达到让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有一个清晰、完 整的认识的目 的。 三、学法引领 学生已具有了一些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运 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我选用的学法指导是分析法、迁移法。四、教学流程 (一)课的导入 多媒体展示并讲述:“最近万州的天气变化得特别快,一会儿艳阳高照天气 热得不得了,过了几天又下起大雨来,温度又随之降低。你瞧,这一不小心小明 生病了, 痛苦的小明又是咳嗽又是流鼻涕,更要命的是让小明英俊的形象都没 有了,没有办法的小明只有去医院看医生,医生再了解了小明的情况后,先让小 明去做个血液化 验,看看小明的血液各项指标是否符合标准。” 学生在听到这件与自己生活相关的事情和看到这些有趣的图片时,个个脸上 露出想知道小明血液化验的结果,这时我适时提出质疑:“那大家知道,在进行 血液化验的时候要化验血液中的哪些成分吗?还能回忆起血液的组成吗?”学生略 加思考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通过这样的设计,开端引趣,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参与到课堂上来,为他们创 设教学情景。 (1)知识重现,合作复习 复习一:血液的组成 1、小明生病看医生,医生要其做血液化验的事情引入血液组成的复习。我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生活中的病例引起学生的关注,进一步唤起学生对血液成 分的记忆(注重生物学源于生活,生物学教学要贴近生活)。 2、对血液的成分及其功能与学生进行合作复习。 3、通过列举相关习题巩固知识,达到复习的目的。 复习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1、 课件展示小明的血液化验单并出示男士血液成分的正常值范围,同时讲 述:“这是小明的血液化验单,看看小明的各项指标和正常值比较起来哪一项不 符合标准?你 来做做医生小明可能身体出现了什么问题?”学生通过数值的比较 后快速做出回答:“白细胞数量大于正常值,小明身体可能出现炎症。”此时我 继续讲述:“这个 时候护士小姐就出来,对小明说你有炎症需要进行输液治疗。 一般的输液采用的是静脉输液,那同学们知道输液时针头是插在哪里的吗?”同 学们积极做答:“手臂 的青筋。”“手臂的青筋是静脉血管,血管其实除了静 脉之外还有…..”“还有动脉和毛细血管”“那现在我们就来对血管进行一下复 习。” 在这里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科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同时通过对 数据的观察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 1、对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管壁、管腔及其血流速度和功能与学生合作 复习。 2、通过列举相关习题巩固知识,达到复习的目的。 复习三:心脏与血液循环 1、教师设问:输液时,药物要通过什么方式才能被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分? 学生会通过已学知识作出通过血液循环,我继续追问那血液循环是由哪些部分构 成的 呢?(血管和心脏构成的管道系统和在其中流动的血液三个部分组成)。血 液、心脏和血管是三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通过这样的设计就可以把三个零散的 知识点串 起来,让学生对血液循环有个清楚的认识。 2、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血液循环的途径及意义进行复习。 3、通过列举相关习题巩固知识,达到复习的目的。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血液循环途径 一、【教 材 分 析 】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血液循环途径》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 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三节的第二课时内容,课时安排为一 课 时,在学习了血管,血液,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 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 体才能维 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节 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中用整页篇幅特意安排了一幅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形象地表现了血液 在封闭式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学生能否读懂这幅图,标志着是否掌握了本 节知识。教材中还设计了两个讨论和两道课堂练习,都从不同的层面体现了本节 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二) 教 学 重 难 点: 教 学 重 点 : 1.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 学 难 点 : 1. 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二、【 教 学 目 标】 (一)知 识 目 标 : 1. 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 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地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二)能 力 目 标 : 1.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 2.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情 感 目 标 : 通过学习有关知识, 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 观点。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确定依据】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 力,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 法 和 学 法】 【确定依据】1、学情: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 略显 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好表现,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 强加给他们。 2、生物新课程标准。 (一)说教法 1)导课: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突破重点与难点:1、 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 直观式——多媒体演示。 3、 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 (二)说学法 —— 1)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4)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游戏巩固。 四、【教 学过 程】 (一)课前准备 : 学生:1)直尺、水彩笔、课本。 2)阅读 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 教师:1)血液循环教学光盘。 2)一杯凝固的血液。 3)血液循环中各结构头饰 。 4)代表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气球。 5) 《血液循环》学案 (二)导 入 新 课 :(大约 5 分钟) “疑,思之始,学之端。”先请同学们看扁鹊切脉图片(进行爱国思想教育) →学习测量脉搏(亲身体验中华医学传统)→提出疑问“心脏为什么在不停地跳 动?”→导出新课→探究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这样置学生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 使学生注意力开始集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新问题的解决过程。) 【设想依据】教师准备大量的图片,为学生探究设置情境,既符合新课标的 理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重点: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大约 10 分钟) 教学光盘展示体循环途径和和肺循环途径(必要时多放几遍,为探究性学习 创设情境)→总结两条循环的路线图→设置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问题 1:两 条循环途 径的交汇点在哪里?问题 2:两条循环途径的相同点和区别点?→学生 仔细观察总结出的循环途径→思考,寻找规律→找出规律后进行实战演练,亲手 绘制循环图→ 课堂游戏《找朋友》→思维升华,突出重点。 【实施依据】新课标中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生物科学 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实现知识目标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 之终身受益。 (四)突破难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大约 13 分钟) 观察课前准备的一杯凝固的血液→学生探究思考→得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 定义→再观察血液循环图片→学生寻找出循环途经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发生变 化关键部位→ 设置悬疑,“为什么在这些部位血液成分会发生改变?”→学生带 着问题观看“血液的变化”的教学光盘→完成活动“锦上添花”和课堂游戏《小 小旅行家》→设置 探究问题“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 【实施依据】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以旧为新,有抽象的知识到具 体的实际问题,再有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完成整个知识点的教学,使学生的 学习热情高涨,并使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感。 (五)重点和难点的延伸:血液循环的意义。(大约 5 分钟) 学生归纳总结→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实现重点和难点的延伸。 (六)、课堂拓展延伸:冠脉循环,为心脏提供营养,发生障碍时容易引起冠 心病和心肌梗塞。(2 分钟) (七)、课堂知识反馈(大约 3 分钟) 1、下列血管中流静脉血的是( B ) A 肺静脉 B 上腔静脉 C 主动脉 D 肺动脉 2、小明得了支气管炎,医生给他输液,消炎药从手部静脉打入,怎样到达 支气管的发炎部位? 答: 消炎药——各级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参与肺循环—左心房—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支气管发炎部位。 【设置依据】以习题反馈知识要点,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八)、 课 外 活动(大约 2 分钟): 1、小组探究活动:血压受什么因素影响? 2、关爱家人活动:了解自己和家人的血型。(为下节课作准备)。 【设置依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性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学会使 用多种途径尤其是网络资源来获取新知识,并使课本知识得以充分的延伸。 四、【板 书 设 计】 标题:人体的血液循环 (一)、血液循环途径: 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血液变化:动脉血变为静脉血,血液颜色由鲜红变为暗红。 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血液变化:静脉血变为动脉血,血液颜色由暗红变为鲜红。 (二)、 血液循环的意义:为全身各部分的细胞带来氧气和养料,带走细胞 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为出发点,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理论联系实 际的讲解让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科学、处处用科学,并运用探究式、启发式、直 观式等多 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为他们创设思维的空间,思想的时 间,并适时穿插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和有趣的课堂游戏,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 了课堂知识,还 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 效果。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引导不同层次的 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 活动,以实现共同进步。在此仅作抛砖引玉,还希望各位 专家和老师多加指导,谢谢。 《人体的血液循环》学案 一、请你填一填: 1、你的心率:( )次/分. 二、请绘制血液循环图 : 三、知识拓展 课堂拓展: 心脏自身的营养由( )循环供应,这个循环受阻时,容易引起( )病和( )梗 塞。 课外拓展: 1、小组探究活动:血压受什么因素影响?(制定探究方案----作出假设---- 设置对照组-----统计-------验证假设) 2、关爱家人活动:你的血型————( ), 你家人的血型———— ( ),( ),( ) 班 级 ———————————— 自我评价 ———————— 课堂评价 ———————————— 课外评价 ————————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真菌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三节《真菌》。本章第一节内容是《细 菌和真菌的分布》第二节内容是《细菌》,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 真 菌分布十分广泛的概念,并通过细菌的学习了解微生物一些特点。但是对于 真菌区别于细菌的特点,真菌是怎样生活的这些问题却模糊不清。通过本节学习 学生可以 在心中明确真菌这一类型生物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班级为初二,初二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 动手实践的能力,课外知识也较丰富。所以本节教学充分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入 手,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望,在师生互助,生生互动中不断的发展自己、 完善自己。 三、教学理念 营造开放的课堂教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体现了学 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角色转变。 四、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A、了解各种食用真菌的形态,识记青霉、曲霉的形态结构。 B、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霉菌和新鲜蘑菇及蘑菇的营养菌丝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和科 学探究能力。通过小组探究、汇报探究结果等活动,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合作交往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团结与互助精神,认同真菌在生活中的作用。激 发学生热爱学习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及积极探索的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说出蘑菇和霉菌的营养方式,描述霉菌的形态结构。 重点: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认识常见真菌。 3、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述法 4、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CAI:通过长毛的水果和各种蘑菇引入主题欣赏图片创设情景,在轻松愉悦 的气氛中巧妙的导入新课 展示生活中常见真菌在已有生活经验上,辨认真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达到知识的顺向迁移和正迁移。 用“问题广角”形式激发学生提问,达到要教学生认识真菌的目的。积极提 出自己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不同梯度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达到面 向全体学生的目的。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角色转变。营造开放的教学 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 梳理问题,从认识真菌结构方面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小组 合作,结合“观察指导”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表 达、合作能力。体现自主合作的精神。 适时引导,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有关真菌的营养方式的 问题。观察发霉食品里的营养菌丝和蘑菇培养基中的营养菌丝,想到真菌的营养 方式是异养。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引发思考,由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来 解决问题。 步步深入,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真菌繁殖方式的问题。观察 思考,想到真菌是靠孢子来繁殖自己的,说出孢子适于繁殖的种种好处。通过多 媒体展示,观察孢子的释放过程,确认蘑菇的繁殖过程。畅想思维空间。激发学 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将知识回归生活。 生活帖士,结合学生提出有关真菌联系生活的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细心观察及积极探索的精神。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总结知识,归纳真菌的主要特征。做屏幕上的选择题 对知识回顾和整理 以真菌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效益为由,鼓励学生学以至用,为社会多做贡献。 让学生感到学以致用,学有所长,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热情。 【教学反思】 新课程倡导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本 着这一理念,我打造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以“问题广角”的形式将课堂还给学 生,让学 生做课堂的主人。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多种教学情景, 让学生通过动手、观察、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和理 解知识的产生 和发展过程。本节课注重探究性学习,将探究精神贯穿课的始终。 本节课我认为我的亮点之一在于新课的引入方式,用新鲜水果和长霉的水果 形成鲜明对比,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热情。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亮点之二在于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到了所学知识的价值,感受到了成 就感,从而更加热爱学习。 不足之处,对学生认知程度估计过高,课堂预设内容没有充分展开,下课时 间提前了一点点。如能在问题预设方面再做些改进,课堂效果会更好。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绿色植物对有机物利用 一、教材分析 本节的内容是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的第二节。 前面一节学习了有机物是光合作用制造来的,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绿色植物 如何利 用有机物。这两节知识是连贯的,顺接起来也非常自然。内容上本节主 要阐明了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在新课标中,它属于理解层次。贯穿教材里有三 个演示实验, 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知识结构上分析有三个方面内 容:一、有机物对生物体的作用;二、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三、呼吸作用是 生物的共同特征。 二、目标设定 依据新课标,紧扣单元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 目标订为如下三方面: 1、知识目标: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说出有机物对于生物体的重要作 用。 2、能力目标:强化技能训练,发展推理能力。落实动手实验并进行实验现 象的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和人类的 重要意义。 本节课的课型模式是探究式教学。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 点是:理解并能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 生物圈和人类的重要意义。 三、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节课首先组织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设置 问题让学生推测:制造这么多有机物有什么用?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应该能够答 出有机物 的用途,这时我会顺着学生的思路,设置思维的障碍:从哪些方面可 以看出有机物可用来构建植物体?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请学生一起总结。至于 有机物为植物的 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这部分内容,则是由学生讨论交流,并上台 演示实验,在演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炼。 为了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我采用探究式教学,组织学生参与分析,通过质 疑,探究,交流,总结,实现教学目标。 我将教材中的三个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演示实验,分小组自学加讨论,研 究实验原理,分析实验现象,选拔学生上讲台实际操作,其他学生观察,组内讨 论,得出 结论。把以教师为主导的演示实验变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实验, 教师只是个引导组织者。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课件,采用启发学生总结,根据 学生的分步演示 的过程,总结出呼吸作用的公式并推论到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 的对于生物圈子的重要意义。 学法指导。在学生已初步了解观察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观察要有一定 的目的,观察时要伴随思考。给学生质疑。我们在实验中采用的是萌发的种子作 为实验素 材,提出可不可以改用其它材料?引导大家讨论,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 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在小组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发扬团队精神,引导 学生善于合 作,从他人的身上学到长处,交流方法。在学完呼吸作用后,立即 列表比较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区别,让学生体会二者的分别,也让他们看到比 较法简洁实用的优 势。在技能训练中,让学生认识到推理的方法也是学习生物 学的重要方法之一等等。其实,学法的指导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只要坚持, 就会有收获! 本节课的课堂上我设计的是利用 12 分种的时间来完成课后练习和伴随的习 题,在这当中,有问题随时提问,讨论,交流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 灵活运用 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达到当堂知识当堂消化,努力不留死 角。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将指导学生课外实践,给家中的植物松土,并请家长对自 己孩子的动手能 力给予评价。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体内物质循环说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体体内物质的运输是依靠人体循环系统来完成的。人体循环系统包括 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两部分。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包括心脏、血管构 成的管道 系统和管道内流动的血液三部分。其中心脏是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重 要动力结构,所以血管和心脏一节的重点 是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这节内容为学 习“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的和要求: (1)基础知识: 了解:人体心脏的位置 理解:人体心脏的活动规律 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特点,以及与其相连的血管 (2)能力培养: 识图能力:通过观察、识别人体心脏的外形图、解剖图、示意图和图示的方 位,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观察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观看多媒体大屏幕,使学生掌握观察心脏结 构的方法和步骤。 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心脏瓣膜与心脏内血液流动的关 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思想教育: 理想教育:通过有关内容的教学,激励学生将来从事医学研究、解决医学难 题,造福人类。 卫生保健教育:说明体育锻炼对心脏有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 提高心脏潜力、增强体质。 3、教学重点: 人体心脏结构和与其相连的血管关系复杂,它们共同构成血液流动的管道。 心脏是促使血液在这个管道中流动的重要动力器官,掌握这部分知识为下一节 “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因此,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的血管是本节课的重点。 4、教学难点: 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即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 而不能倒流,这是由于心脏内具瓣膜,心脏瓣膜只能朝一个方向开启,从而控制 血液在 心脏内按一定方向流动。那么,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 内血流方向的关系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是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为本节课的 难点。 二、教学方法: 配合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启发、观察、对比和综合的方法,采用展 开式网络知识结构教学法进行教学。利用电脑多媒体教学,把电、声、光结合起 来,实现 声、像、图、文相统一。真实、形象、生动地展示生物体,把抽象的 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而网络式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科学、简洁,符合生物学逻辑体 系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课堂设计: Ⅰ、复习提问,引入新课(约 2 分钟) Ⅱ、讲授新知识(约 35 分钟) 1、利用电脑多媒体课件,真实生动地展现心脏的位置,通过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思维、总结归纳出心脏的位置。教师把人体胸透的 X 光照片在银 幕上播 放,由于学生是首次看到人体胸透的真实情况,因而学生注意力能立即 被吸引住,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获得了生动的感性认识。同时,配合放映人体心 脏位置的绘画 复合片,通过启发式教学,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引导学生积极思 维,最后用三句话归纳出心脏的确切位置(板书),紧接着,介绍个别心脏位置异 常的现象(如:右 位心),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2、利用电脑多媒体课件以及人体心脏模型,观察心脏的形态。教师将人体 心脏外形的正面观、背面观放大在银幕上显示,指导学生观察、观看,识别人体 心脏的各 个方位,然后,教师打开人体半身解剖模型的胸腔,摘取心脏,让学 生观察心脏的形态,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板书)。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总结能力。 3、利用电脑多媒体课件及简易黑板图,讲授心脏的结构。教师先将人体心 脏解剖图放大显示到银幕上,指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人体四种基本 组织,让 学生讲出心脏的组成(板书),然后,教师再播放人体心脏彩色解剖绘 画复合片的课件,分部观察人体心脏的四个腔(板书)。接着单片分部放映和心脏 相连的几条 大血管,并指导学生分层观察,最后,教师边讲边画出心脏结构简 易黑板图。示心房、心室及相连的血管,并用箭头标明血液流动的方向。这样的 教学,由分解到综 合最后形成整体概念,重点突出,促进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清楚地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浓度酒精对水蚤的影响 一、教材分析 本实验是《生物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最后一个探究实验。我之所以选取 这个探究实验作为教学内容,是基于以下几点: 1.本实验以水蚤为材料,由于受一些条件的限制,难以在中学广泛开展,选 取本节课内容,尽管难度较大,但是很有意义。 2.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容易认同酗酒有害健康,富有教育意义。 3.通过对本实验进行适当拓展,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为此,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浓度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2.了解水蚤的分类地位、生活环境、结构特点等; 3.掌握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探究能力;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到酗酒对人体的危害; 2.懂得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教学理念: 在教学设计中,我始终强调“STS”教育思想,贯彻新课程教育理念,尽可 能多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具 体做法如下: 1.遵循探究性学习的一般原则,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前进: 实验方案指导着实验的进行并影响实验结果,因此,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 实验方案的设计。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意识,将学 生分组, 选出小组长,分组讨论本组的实验方案,小组之间再互评,在教师的 点拨下,最终设计出完善可行的实验方案。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 体现,探究目标 逐步实现。 2.重点培养学生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多组实验数据取平均值来减小实验误差, 采取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连线等方法来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实验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例如设计实验方案时必须遵循的原则,解决水蚤的心率高(200 次至 300 次/每 分钟)、难计数、易产生误差等。 实验结束后,及时引导学生认识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等,使学生对事物的 认识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人们常说:酗酒有害健康,这句话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开门见山的引入,体现了关注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 (二)设计和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环节,教师稍作引导,突出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 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完善实验方案环节,师生互动,强调设计实验必须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和设 置对照原则等,体现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实施实验方案: 选取实验材料环节,创建“材料自选超市”,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设计的方 案按需取材,充分体现学生开展实验的自主性。 实施实验方案阶段:注重实验细节,力求使得实验更加科学、准确: ①使用凹玻片,确保酒精能够充分影响水蚤; ②针对学生在计数水蚤心率过程中遇到的水蚤心率过快,难以准确计数的问 题,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讨论。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了更为准确的“打点计数 法”,大大提高了计数水蚤心率的准确度。 (四)整理、分析实验数据: 学生分组汇报实验数据,师生互动,共同分析实验误差。同时,针对数据较 多难以直接得出结论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折线图,化繁为简,培养解决问 题的能力。 (五)得出实验结论: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准确、科学的实验结论。 五、教学反思: 本堂课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语言较为平淡,不够柔和;学生的讨论环节 中教师的主导意识较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等等。 总之,我的这堂实验课只是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一点尝试,敬请各位领导、 专家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 一、指导思想 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因此本节 课的指导思想是:走进新课程,运用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 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病毒》是人教版幼师教材全一册第二 部分微生物中第三章。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前两章细菌、真菌等有关微生物 的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及将来的 幼教工作息息相关。因此,在教材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2、教学重点 (1) 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3、教学难点 病毒的结构和繁殖。 三、学情分析 本节的教学对象为学前二年级学生。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 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植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等知识;已学会初步的观察、 分析、比 较 等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具备了独立学习本节部分内容的知识和能力 基础。她们对本节课涉及的有关病毒与人类关系,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对病毒的形态 结构、生命活动的知识,难以理解。 四、教学目标设计 1、基础知识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 (2) 通过学习让学生识记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 (3)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病毒对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危害以及病毒在生物防 治上的作用。 (4) 通过学习让学生识记细菌病毒——噬菌体的有关知识。 2、能力训练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 力。 3、思想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五、教法设计 1、直观教学法 通过动画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创设生物微观世界,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 获得生动的表象,使学生能比较全面地掌握知识,比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教学内 容。 2、探究式教学 使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六、学法指导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 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本节课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在课前以组为单位,针对教师提出 的问题,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查找有关资料,进一步通过小组讨论、协商,得出 研究报告。最后在课堂交流。 七、 教学程序设计 1、教师设疑: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 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原 由。 2、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内容:病毒的发现;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有害);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有利)。 (1)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学生代表阐述本组的研究报告;做好听课纪录,思考 并提出相关问题,讨论得出结论;展示本组设计的《健康周报》。 (2)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教学主线,创设问题情景,聆听学生讲解,归纳 教学内容。完成学生的测评。 八、媒体的选择 本节课的知识较为抽象,难以理解。因此我们采用网络、课件的现代教育技 术手段,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形象化、立体化、 动态化; 把 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的病毒结构及生命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清晰地 展现在学生面前,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使难点迎刃而解,重点得以突出,充 分体现了计算机多 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物质运输的路线 一、说教材 《物质的运输路线》是河北少儿出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爱护心脏 确保运 输》的第三节,血液循环的途径这部分知识是教学的重点。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的 血液,血管、心脏等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呼吸、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 键。 这部分内容是《生物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第五部分----生物圈中的人》的知 识,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经过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 人 体所产产生的废物也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排出体 外,因此本章内容起到了联系各部分知识的作用,而第三节又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课程目标中》指出: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 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我把以下四个知识点作为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1.分析血液循环的途径;说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 2.概述血液循环的组成和路线。 3.描述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和血液循环的意义。 4.说出血液、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及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关系。 ●能力目标指出,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表达交流的科 学探究能力,发展合作能力。因此我把以下三点作为这节课的能力目标: 1.提高表达和相互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能始终贯穿情感态度教育,确立本课的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 2.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找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本节课所确立的知识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把血液循环的 路线和循环的意义以及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确立为本课的重点。使学生能深刻 正确的认识血液循环及其意义。 血液循环的知识比较抽象,理解血液循环的整体过程和体循环及肺循环环的 关系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把二者作为本节的难点,希望能使学生理解体循环和肺 循环是独立进行的,汇合于心脏,组成完整的循环途径。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的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和确立的重点、难点,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教 法、学法,如多媒体教学法能直观的把一些抽象问题形象化、生动化,易于理解; 讨论法 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启发式教 学法可以发挥学生的探究的潜能,自主地进行学习。在教学中综合运用这些教学 方法可以实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说教学准备: 1.老师的准备:制作的课件,把血液循环以动画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 理解,增强形象生动性。给每位学生复印一张探究活动报告单,供学生上课自己 画出血液循环的途径。 2.学生的准备:复习心脏的结构,和心脏相连的血管的名称及血液流动的方 向。为循环途径的学习打下知识基础,便于理解血液流动的方向。 六、说教学设计: (一)复习:(启动课件,出示心脏的结构图) 心脏的四腔中血液流动的方向,及和每个腔连通的血管分别是什么? 通过复 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顺利的完成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 (二)引入: 通过身边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活动设计: 1. 提出问题(展示血液循环模式图课件 flash 动画): 假设有个红细胞,随着血流在人体内周游,如果以左心室为出发点,那么它 旅行的路线是怎样的?如果让你对它的旅程进行划分,你认为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多媒体课件内容,在学生活动报告单中标注血液循环的途径。 设计这一活动,可以使同学积极去探究血液循环的途径,通过已有知识,在 小组同学的努力下共同完成血液循环途径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为进一 步突破血 液循环途径这一难点问题打下基础。通过学生上台发布结论,提高学 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发布完结论,要给学生一种积极的评价,肯定他们的成果,同时指出存 在的问题。 2 结合学生的结论,进一步巩固血液循环途径,结合课件,强化循环途径的 学习。 师:为了便于我们研究,我们把血液循环的途径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是血液在心脏与全身各组织器官之间的循环。动脉血由左心室射入主 动脉,经各级动脉,到毛细血管网处进行气体交换变成静脉血,再经各级静脉, 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 肺循环是血液在心脏和肺之间的循环。静脉血由右心室射入肺动脉,在肺泡 毛细血管处进行气体交换变成动脉血,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完成了第一个教学重点的——血液循环的路线的学 习,同时也突破了这一难点问题。 3.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这一种重点的学习: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研究和讨论,我们了解了血液循环的途径,我们提到了 动脉血和静脉血,学生必然会有疑问,通过自己查阅《小辞典》,就会明白这两 个概念,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进一步强调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 在提出有关的问题(教材中“大家谈”栏目的内容) (1)“动脉中流的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这种说法对吗? 回答:这种说法不对,从概念上看,动脉血、静脉血的划分是从含氧量的多 少和血液的颜色来区分的,而不是以血液所在的血管名称来划分的。从循环途径 上可以看 出,肺静脉中流动的是动脉血,肺动脉中流动的是静脉血。因此说“动 脉中流动的是动脉血,经脉中流动的是静脉血”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通过前边的学习,在讨论这个问题学生会很有自信,容易做出结论,同时巩 固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实现了第二个教学重点的学习。 (2)肺循环和体循环途径分别有什么意义? 学习了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结合课件,通过老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努力就 能够说出这个问题。 肺循环把体循环带来的一部分代谢终产物运输到肺部,进而排出体外,并把 含氧多的动脉血运回心脏。体循环把含氧多的动脉血运输到全身组织各处,并把 全身组织处的静脉血运回心脏。 演示课件:体循环和肺循环独立进行,在心脏处连通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 血液循环途径,保证了体内物质运输和交换,使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得以正常的 进行。 在此,实现了本节课的第三个教学重点,同时也使一个难点得到了突破。 4.血液、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课件演示淋巴的形成) 学生描述三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三者关系后,进一步通过课件来说明,组织液一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形 成淋巴。淋巴流经各级淋巴管及大小不等淋巴结,最后汇入锁骨下静脉,进入血 液循环,这个过程叫淋巴循环。淋巴循环不仅可以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平衡, 还有回收蛋白质和脂肪的作用。 使学生了解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的关系。实现了第四个知识目标。 5.进行小结: 总结循环系统的作用,同时强调应该加强循环系统的保健,才能有健康的身 体。 6.思考题的设计: 首先呼应课题引入时的问题,通过学习,学生很容易回答,然后讨论课本中 想一想的问题,可以帮助理解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关系,也体现了物质运输这 一内容的重要性。 7.说练习题的设计: 通过练习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第一题主要体现了血液循环过程中物质交换 的过程;第二题复习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第三题即是一个输液的常识问题,输 液是通过静脉输入的;第四题是循环路线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 能力。 七:说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应该有利于学生多主动发展,注意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 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 变学习方 式,提高终身学习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定性评价,在活 动中充分给与学生肯定的评价,同时指出努力的方向;而且在学习过程中给每个 学生展示自己的 机会。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一、教材 第九章生态环境的保护包括二个内容,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对环境的保 护。环境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是国际和国内环境保护形势的发展所趋,这两个 内容应 该是相互相承的。而现实中人们对于前者的了解远没有后者那么广泛, 故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介绍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和环境的保护 之间关系即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第八章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根据大纲和课程目标,本课内容要求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了 解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和面临形势。 2.情感态度目标: ①通过对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理解,掌握局部和整体的统一观念及对生物 多样性的概念有更深刻的把握。 ②通过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与形势的分析,增强爱国情感和建设祖国的 社会责任感并且建立起完整而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 3.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收集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环保宣传资料,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 三、重点、难点 重点:①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知识重点)。这个知识点是建立科学环 保意识的理论基础,只有在了解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才具有科学的态度和饱满的 热情投 入行动,而保护措施就是我们能够起而行的具体体现。②我国多样性的 概况及形势(情感重点)。此是本文的情感重点,只有知道我国面临的严峻形势, 才增强学生 社会责任感及能让我们对环保事业坚持下去的源动力。 难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这个知识点需要对第八章的生态系统的 成分、结构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些已学知识相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理解,而且无 法用具体的感性材料可以帮助学生的理解,比较抽象,故将其列为难点。 四: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课我采用的是讲述法,但不是传统的注入式,而是结合了直观教 具(图片),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由此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要的是让学生充分体现其主体性。让学生读— —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的能力,增强理解力。 让学生讲——讨论分析信息,让能表达出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想——在讨论、分析、综合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并得到其所需信息, 培养归纳、比较、综合能力。 让学生做——学生在收集对生物多样性的宣传资料中得到实践,培养实际收 集信息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以一句广告词来引入本文。画面是一双黑猩猩纯真无邪的眼睛,所提出的 口号就是“我们不想孤独的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2.引出课题: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从三个层次上来理解生物多样性这个概念:基因,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 3.进入教学过程: (1)设计问题情境: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组织讨论,得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通过这种学生 自学和讨论来体现本文的重点内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增强阅读能力,并可以提高分析、归纳其所得信息能力及 交流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对本文的难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让学生来 说明自己 对其的理解,从而带动学生回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的理解,并 请学生比较生物多样性的三种使用价值的侧重点。以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让 学生自己处理所 面对的难题来解决本文的难题。 (2)展示资料,探讨问题:我国的生物资源和面临威胁。 用图片(有条件的可以用录象)来展示我国存在的各种美丽生物和濒临生物, 了解大自然的美,并且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来感受到我国 的生物资源之丰富。 让学生表达出自己收集起来的资料(包括图片、数据),由这些直观感性材料 中须生可以强烈感觉到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迫切需要(比如:大批藏羚羊被剥 光皮赤裸裸的弃于在山谷中,如此触目惊心!),就引出一个问题:如何保护这些 美丽的生灵? 由此展开讨论,包括以下几个内容:①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什么威胁?②这 些威胁来自于什么?③为消除这些威胁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让学生从生活中得到启示,并举出例子。(比如对于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可 以举出几个例子来加深理解) 六:作业 最后留下思考题:我们在生活日常中可以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做些什么? 七:板书设计 第九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2、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 3、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使用价值 三、我国生物多样的概况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我国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威胁 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就地保护 迁地保护 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设计依据与构思】 本课题是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八年级上册第 5 单元 “生物圈中的稳定与协调”第 14 章“维持生物体内平衡” 第 2 节“人体内废物 的排出”第 1 课时。本节课是本章的开始部分,本节中的知识和能力的养成,能 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教材以图片及文字内容直接呈现了相关知识,让学生通 过阅读、分析图片和文字信息,能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尿液的形成。 【教学分析】 设计思路:在本节课中,概述尿液的形成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 的难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那么课堂既要有知识性还要 有趣 味性,在设计教学时,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一则广告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然后把整节课分为两大块:一是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二是尿液的形成过程。第 一块内容 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然后再借助直观的图片, 让学生更形象地弄清泌尿系统的组成。第二块内容主要抓住滤过和重吸收两个过 程。对于这两 个具体过程本课设计了一个资料分析并播放一段动画,通过同学 们相互的讨论和总结,培养分析、合作学习的能力。最后,通过两个实际问题的 解决,使得学生能灵 活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这样安排,学生应该很乐于参与, 学生的各种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和各个器官的功能。 2.能概述尿液的形成过程。 能力目标 通过资料分析,培养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情感目标 1.形成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 2.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体会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肾脏的结构及尿液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1、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 2、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教学过程: 略 教学反思: 1、新课程倡导学生主体性教学,要求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 式,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引导作用,而不是灌输,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体 验整个学习过程。本节课的设计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现了这一特征。 2、`本节课从学生实际生活入手,主要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优 化了课堂教学,用丰富的表现形式保证了学生的视听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 官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产生深刻的体验,从而使直观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达 到了和谐的统一,提高了教学质量。 3、本节课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方面、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观察能力等方面 得到了加强,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关爱别人的情感得 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免疫与计划免疫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讲的是免疫的基础知识。学习免疫知识,对于增强自身抵抗力,预 防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增进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帮 助。 1、本节主要内容的特点和地位 本节课是在认识了传染病的基础上,来进行探究的,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了 解免疫和传染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增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这 节课的学习又为下一章《用药和急救》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这节课在本单元 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2)说出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抗原、抗体的概念; (3)描述免疫的功能; (4)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 的能力。 (2)溶入对学生进行科学史观的教育,使其感受到人们对某一个问题的认 识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认知水平上,这需要对科学不懈的努力与追求,从而培养 学生对科学不断追求与探索的能力。 情感目标 结合学生打预防针的亲身经历,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党和国家关心下一代健 康成长,为提高人口素质进行计划免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是我国在医药卫 生事业上的巨大成就,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内容由三道防线、免疫的功能、计划免疫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第三 道防线的内容是整个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一是因为学生对免疫的基础知识比较生 疏;二是 因为这节内容基本概念多,有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对此,教师应结 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利用教材中的实例:天花病毒进入人体后,人体的变化及 结果来说明抗 原、抗体及特异性免疫等这几个基本概念来突破这节课的难点。 4.教学准备 教师:(1)多媒体教学课件(2)预防接种证。 学生:(1)调查自己或他人打预防针的情况(2)预防接种证。 二、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 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和启发式教学。通过一些直观手段和启发性的问 题,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 2.说学法: 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观察图片和分析资料相结合,掌握人体三道防线的组 成、功能、作用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感冒流行的季节里,有的同学能始终很健康的学习、生活,而有的同学却 未能幸免,为什么?吃同样的鱼、虾等食物,多数人安然无恙,有的人却出现全 身发痒、 起泡等过敏症状,这又是为什么?有的病人因肾脏功能衰竭而急需肾移 植时,必须找到一个与之相“匹配”的肾脏,肾移植才有可能成功,这又是为什 么?要了解这 些,首先从人体的三道防线讲起。 师生活动主干线: (一)人体的三道防线 资料分析一: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把一种致病的链球菌涂在健康人的清洁皮肤上, 2 小时以后再检查,发现 90%以上的链球菌都被消灭了。 问题一: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会很快死亡?这说明皮肤具有什么作 用? 教师出示“皮肤的保护作用”的图片及 FLASH 动画和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 扫作用的图片,引导学生归纳第一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资料分析二: 当病菌侵入人体内时,吞噬细胞(一种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会赶到病菌入 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消灭。 问题二:病菌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侵入人体内?人体的哪些组织器官中分布有 吞噬细胞? 出示溶菌酶的作用的图片及 FLASH 动画和吞噬细胞的作用的图片及 FLASH 动画,引导学生归纳第二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你说我说:生活中常见狗、牛用自己的舌头舔伤口,这是怎么回事? 试一试,我能行: 组成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对病原体的作用有何特点? 师生共同小节:这两道防线的共同特点是人人生来都有,对多种病原体起作 用,是非特异性免疫。 资料分析三: 当水痘流行时,已经提前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会安然无恙;而没有接种疫苗 或没有出过水痘的人则往往患病。 问题三:为什么接种过水痘疫苗或出过水痘的人能够抵抗水痘病毒的侵袭 呢? 让学生阅读课本,自己总结第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然后出示图片,帮助 学生理解第三道防线组成及天花病毒侵染人体的过程,并总结出抗体、抗原的概 念,最后引导学生归纳第三道防线的作用特点和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我来试一试:组成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与前两道防线的作用特点相同吗?有何 独特的特点? 我们来总结: (二)免疫的功能 自读提示: 1、人为什么能在许多病原体存在的情况下健康的生活? 2、人体对衰老、死亡或死亡的细胞是如何解决的? 3、人体如何对付异常细胞? 出示免疫的功能示意图,根据图片,引导学生总结: 免疫的功能: 1、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防御保护) 2、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自我稳定) 3、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免疫监视) (三)计划免疫 还记得小时候你打过哪些预防针吗?让带预防接种证的同学说出自己接种 疫苗的时间和预防疾病的类型。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计划免疫的原理、概念。 最后出示 “预防接种和免疫程序卡”,让学生认识计划免疫的意义。教师根据 课本插图向学生渗透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国家对儿童的健康成长的关心。 归纳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同桌交流一下吧! 能力展示台: 比一比,谁的课堂效率高: 1、某人与甲肝患者接触过,而他后来并没有患甲肝,你知道为什么吗? 2、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在我国刚刚出生的婴儿, 就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你知道从免疫学的角度看,卡介苗和婴儿体内相应产 生的物质分别称为什么吗? 3、2001 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曾发生了利用邮件传播炭疽 病的事件,造成人员死亡。早在 19 世纪法国著名科学家巴斯德就对牲口炭疽病 进行了研究。他进行了如下实验:将绵羊分为甲、乙两组。甲组绵羊用毒性已削 弱的炭疽病的病原菌注射,它们感染后没有发病;乙组没有注射。10 天后,对 甲、 乙两组绵羊同时注射毒性极强的炭疽病病原菌,经过一段时间,甲组的绵 羊全部正常生活,而乙组的绵羊全部死亡,你能说出其中的奥秘吗? 4、严重烧伤的病人植皮时,要用自己的健康的皮肤,而不用别人的皮肤, 这是为什么? 5、若某儿童口服“糖丸”后,此地流行流行性腮腺炎,此儿童是否不患此 病?请你说出原因。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观察植物细胞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 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能力目标】了解出临时装片制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 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情感目标】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2、难点: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使用显微镜的技能,这时要满足他们观 察微小细胞的愿望,引导他们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同时由于学生没有看到过细胞, 因此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制作较好的临时装片。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1)、复习上节课内容,创设情境导入。 (2)、讲授新课:如何制作临时装片。 (3)、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4)、练习。 (5)、小结。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多媒体、实验探究。 2、教学手段: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并采用复习、展示导入、 教师演示与辅导为辅的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与情境导入: 1、显微镜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2、显微镜的使用分哪几个步骤? (二)、制作临时装片。 1、多媒体演示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1)准备: 擦:必须将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目的是避免杂质出现于视野中。 滴:滴加清水时应适量:过多,水会溢出;过少,制片容易产生气泡。 (2)制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葱鳞茎叶内表皮,不要将叶肉一起带下来。 展:充分将取下的洋葱表皮展开,避免重叠。 盖:盖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边缘,然后将另一侧缓缓放下。。 (3)染色: 滴: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时适量:多了,会溢出来污染实验台;少了, 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纸应有另一侧吸引,使稀碘液均匀扩散到盖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2、学生练习制作临时装片 3、学生观察自制的临时装片。 (三)、学生动手制作,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让学生明确: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细胞壁:保护和支持作用 (2)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的进出。 (3)叶绿体:含有叶绿素,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部位。 (4)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5)细胞质:内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细胞液。 (四)、技能训练:绘植物细胞结构图 强调绘图要领: 真实;大小、位置、点线结构;名称标注齐全。 (五)、课堂小结: 1、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2、植物细胞的结构。 (六)、作业布置: 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要求标注功能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最后一章,其主要内容为: 1.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2.我国植被面临的问题; 3.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4.课外实践活动。 教材在知识方面要求不高,其编著目的更多是体现了培养学生调查、分析和 综合知识的能力及教材的完整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本节课要求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及其特点。通过对各种植被类型的 特点的比较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比较的基本技能。 2)让学生了解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 收集信息,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后让学生调查我们生活环境中的植被状况,以及造成目前局面的 原因,认识到作为公民应尽的责任。培养学生调查、记录、分析问题查找原因、 团结合作动手实践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如何写调查报告。 4)通过课后让学生尝试“校园的绿化设计”,培养学生学会设计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设计学会查找有关常见花卉、林木、草皮的相关知识的能力,培养学 生小组合作的能力。学生通过发散思维,设计出自己别具一格的方案,通过教师 对其的认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体验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为我们自己的校园设计一个绿化方案, 在设计中溶入自己的爱心在里面,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2)在实践调查的过程中,通过调查当地植被状况,认清当前存在的主要问 题的同时,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的公民也需尽一部分责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感。 3)渗透人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德意识,排除人类的中心主义。 4)在人文思想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爱护环境,尊重生命,热爱大自然。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情景导入 给出多媒体课件:由于乱伐森林,水土流失,大量泥沙被冲入黄河,造成下 游河床逐年增高,形成世界罕见的“悬河”,极易造成洪涝灾害。观看完录像,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第二部分自主探究 教师: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我们国家主要植被有哪些类型?各种植被类型有什么特点? 2.森林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哪些作用呢? 3.我们应该怎样来保护森林? 4.草原的利用主要在哪些方面? 5.草原的不合理利用,一般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利用草原? 6.目前我国对于植被的保护采取了哪些措施,你认为这些措施有用吗?你是 怎么保护你身边的植物或者是植被的呢? 第四部分归纳小结 我们进行自然保护,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反对无计划地开发和 利用。我们只有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以长远观点和整体观点来综合考虑问 题,才能有效地保护自然,才能使自然更好地为我们人类服务。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一、教材及学生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是第五章《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二节,本节内容主要 涉及的是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有益的方面,即人类利用细菌和真菌制作发酵食品以 及如何控 制细菌和真菌来保存食品等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极为密切,它使 学生知道了我们平时吃的很多东西以及它们的保存方法,都是由于细菌和真菌的 作用。在本章第 一节已经学习了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但接触的都是 它们对人类有害的一面,因此,学生不仅对本节课内容感到新颖、好奇,而且对 制作发酵食品还有一种 跃跃欲试的冲动。本节虽然知识结构并不复杂,但从科 学技术与生活实际的角度看,内容和形式不容忽视,因为它为提高同学的实践能 力、体验知识与技术在实际生 活中的应用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和机会。 本课时主要学习两方面的内容:其一为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包括演示 发酵实验、制作甜酒、制作泡菜、制作酸奶。其二为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 (二)学生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二年级学生,初二年级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 动手实践的能力方面尚有点欠缺,课外知识也不够丰富。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 生已经有 一定的学习主动性,有一定的求知欲望,有一定的探究问题的兴趣, 能够和老师配合,可以通过师生互助,不断的在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通过对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有重要作 用,对于人和动植物也是既有危害又有益处。但是,对于正确认识细菌和真菌在 人类生活和 生产中的价值,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同学们了解的还不是很 多,还存在一定认知缺陷,本节重点从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方面进行学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加深对这方面的了解,旨在体现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密 切关系,表明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 的重要性,增强感性认识 以及理性认识。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拟订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并尝试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2)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方法。 (3)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及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做发酵实验和尝试制作甜酒、泡菜、酸奶等食品,提高学生的动 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通过观察、探究、收集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合作 交往的能力。 (3)通过学习和应用食品保存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多项实践活动,体验知识与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 (2)关注基因技术在医药生产上的应用。 其中举例并尝试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以及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 方法是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的原理是这节课的学习难点。 初二学生还没有接触化学课程,缺乏对于微观物质的感性认识,所以对于抽象的 原理是难以理解的。 二、教学策略 我设计本课的指导思想是这样的:《人类对真菌和细菌的利用》科普性比较 强,容易使课堂教学变成知识点的堆砌,从而显得枯燥乏味。营造宽松和谐的课 堂氛围, 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参与、积极互动”的原则,倡 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激发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通 过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全面而正确的认识人类对细菌和 真菌的利用,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 设计意图:本节课从“老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理念出发,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了有助于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 助于让 学生体验知识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教学方式。我认为生物教学, 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主动融入探究情 境,解放学生 的大脑,释放学生的四肢五官,在课堂与生活之间架起一道彩虹, 要让他们“走出”课堂,“跳出”文本内容,愉悦地进入自我学习中,从而自觉 地探究,提升认知 水平。既可以使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互结合,又实现了 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不断超越。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采用的教学策略是:遵循从理性到感性的认知规律, 创设媒体情境、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在情境学习中讨论研究,达成共识,培养 实践能 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参与到活动 中来,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在活动中理解知识,在活动中应用技能,在活动中 解决问题,在 活动中提升认知。 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内”和“课外”两个组成部分。课内介绍人类在 食品制作与保存、疾病防治与药品生产以及环保等方面对细菌和真菌利用。本节 从日常生 活中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的关系讲起,首先分析了日常生活中它们与食 品制作的关系,然后又分析了细菌和真菌与食品保存的密切关系。这两个方面都 是与人类的 “吃”有关的,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学习, 同学们会认识到,细菌和真菌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然后,教材又由浅入深讲 述了细菌和真菌 与疾病防治的关系和细菌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从最基本的“吃” 上升到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高度,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观念:细菌和真菌 与我们生活和社会的 方方面面都具有密切的关系,课外安排学生实践活动“制 作发酵食品”,收集资料(抗生素今昔和药品说明书),调查本地人们在处理生 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对细菌 的利用情况。从而产生对细菌和真菌的研究欲望, 求知欲望。 三、教学程序: 基于这样的教学策略,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情引趣,让学生“心”动 2、自主探究,互动交流,深入了解,让学生“行”动 3、资料剖析,扩展引申,理解内涵,让学生“会”动 4、真实写照,情感旅程,人生实践,让学生“爱”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情引趣,让学生“心”动 在第一环节中,我是这样展开的:“在我国的漫长历史中,酒文化源源流长。 许多脍炙人口的美丽诗句都与酒有关的。如“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 明月, 对影成三人”“借问酒家何处有,路人遥指杏花村”,现在众所周知的 国宴用酒“茅台”更是享誉五湖四海。同学们课前在家长的帮助下都尝试制作了 甜酒,现在就 请大家分享彼此的美酒吧!”学生相互品尝,气氛活跃,接着交 流制作甜酒心得,引出课题。 古希腊学者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 点燃的火把。”通过创设情境,从学生已有的实践经历和经验出发,使学生有话 可说,能说,想说,激发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促使学生的思维一开始就处于活跃 状态。 (二)自主探究,互动交流,深入了解,让学生“行”动 对于这个环节,我采用“问题——讨论——认知”的教学模式。 首先,提出问题:“美酒的制作主要依靠发酵原理,许多食品的制作都离不 开细菌和真菌。发酵是怎样产生的呢?”接着演示发酵实验,然后设问“你能解 释这一过程吗?”学生通过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发酵原理的应用过程, 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接下来,继续设问:“超市内的食品种类繁多,不同的食品保存方法也各有 区别,你知道哪些保存食品的方法?这样做的原理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在 老师的指导下达成共识:保存食品的方法都是建立在利用杀菌以及抑菌原理基础 上的。 (三)资料剖析,扩展引申,理解内涵,让学生“会”动 首先引入:“真菌和细菌既会给人类带来许多疾病,有些真菌也能造福人类。 抗生素是人类的伟大发明,可以用来治疗相应的疾病。但是,人们是否就可以随 意使用 呢?”学生思考并交流课前收集的药品说明书,从而明确合理用药的必 要性,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学会正确看待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布置课前资料收集,能提高学生收集和辩析知识的能力,使学生 逐步“会学习”。学生结合已知的生物知识,指导应该如何正确的生活,可进一 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生物知识”。 (四)真实写照,情感旅程,人生实践,让学生“爱”动 最后一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就目前所了解的“人类对真菌和细菌 的利用原理”和课前调查,谈谈环境保护方面的利用情况。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 谈谈对本地建设和发展有何设想和建议。进而呼吁人们应该保护环境,确立“人 与生物圈”应和谐相处意识。 在最后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是考虑到:学生是一个个生动的个体,有着鲜亮 的个性和智慧,独特性是个性本质的特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独立的个体来对待, 就要给 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锻炼独立思考和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由设想触发情感认知,引导学生自 身在生活和未 来工作中努力的方向,意识提升。 我设计这节课,力图体现这样几个特点: 1、由境促情,境中生情。媒体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问题 情境,具有探究性,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2、学生应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课外实践活动,能使学生感悟真菌和细菌的 独特之处,激发探索生物奥妙的兴趣。 3、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堂展示交流,能使学生体验到生物知识和资源无 处不在,要做“有心人”,学会关注和善于分析发生在身边的事物,培养正确全 面看待事物的能力。 总之这节课,我力求做到:通过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从学生的 生活经验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从 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注:教学说明 1、教学准备: 提前在教室内安排发酵现象实验;准备部分食品包装(食品保存部分用来观 察);部分抗生素包装;污水处理视频。 2、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学习时间安排一课时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Ⅰ、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 本单元贯彻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构建框架的思路,力求引导学生在生 物圈这个大的背景下思考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这部分内容不仅与上册教材有 密切的联系,而且又是本册的开头,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容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 趣,同时又是人类史上科学与伪科学斗争的一个过程,因此探索这个问题具有重 要的意义。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是由于环境的改变,经过极其艰苦、漫长 的过程,通过劳动才进化来的。因而启发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不断变化 的环境, 形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同时也应意识到人既是生物圈 中的一分子,又是自然界的强者,人类已强大到能够影响生物圈的面貌,为此我 们应该处理好与 生物圈的关系。 从以上可知,本节教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认真上好。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人类与现代类人猿共同起源于森林古猿。 2、知道人类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在与自然环境的艰苦斗争过程中逐渐进化 来的。 3、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等,培养学生收集 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探究,打开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比较问题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人类的起源和进化问题,树立人类进化与发 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热爱劳动、爱惜我们的家园——生物圈及人类 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3、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来找出事物的异同点。 2、培养学生运用证据、事实来说明观点的科学方法。 3、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来学习生物学。 上述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体现了显性教育价值,而方法目标和 品格目标则体现了隐性教育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1、人类不仅依赖于生物圈的资源和环境,而且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因此 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爱惜我们的家园——生物圈。 2、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并且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要 珍爱生命。 3、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如图片、化石等)、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 题、语言表达等能力。 四、关键点: 1、处理好本节教材承上启下的关系。 2、注意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教育。 3、处理好基本观点及学术界中的争论的关系。 4、要注意强调环境的变化与生物的起源和进化的关系。 Ⅱ、说教法: 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 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本人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 和学生情况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精心整合教材。 本节教材中的资料丰富,但提出的问题中有一些不能紧扣教学目标,且由于 时间的关系也不能一一讨论,所以我对此进行了适当调整。如人与类人猿的数量 问题让学 生课前去查找资料并放在进化发展中去讲。而与教学目标无多大关系 的四种现代类人猿的分布问题课堂就省略不讲,布置学生课外时间去完成。另外 有一些与本节教 材关系密切的问题,如导言,因为关系到这册教材如何与上册 衔接,而且还关系到我们该如何思考人类与地球关系的情感教育问题,因而花了 较多时间,作为情感教 育的重点来讲。同时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还注意与本单元 第七章呼应,做到扣紧单元主题。 2、把握好这节教材中有关科学的基本观点及开放性的关系。 这节教材内容丰富,资料多,但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且许多问题是 学术界争论不休的。对这样悬而未解的问题,我们要在众多的争论中给出科学的 基本观 点,即生物是进化来的(即达尔文的进化论),而非由神创造的(即神 创论)。但由于历史久远,且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因此存在着不同的学术 观点,这是正 常的。由此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3、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教育。 本节教材的知识目标不是很多,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如观 察思考、技能训练、资料分析、信息查询、阅读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 中主动地 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从而 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发散性思维。另外情感教育也是本节教材不可缺少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 不论是开始的导言,还是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内容中的生物与环 境的关系,及教材的最后部分等,都涉及到情感教育问题,因此要注意这方面的 启迪教育。 4、应用好多媒体这个重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本节教材不仅资料多,且由于起源及进化的过程距离现代的生活极为遥远, 因而难度大,所以必须借助多媒体手段,达到高效、简洁、直观的效果,还可以 引发学生 的想象力,另外情感教育更是需要录相片段来展示说明,才能更加形 象生动。如将东非大裂谷这部分内容,先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再观察图片,这样 起到非常形象直 观的效果。 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效 果。 Ⅲ、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双边活动,在新教材中,更注重促进学生学 习方式的转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本 人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 1、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学习。 有关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观点虽然有多种争论,但归根结底人是从古猿进化 而来的,而绝不是如神创论中所说的人是由神创造而来的;另外生物的进化是由 于环境的 改变而引起的,且是经过极其漫长的过程;观点要通过证据、事实来 说明……总之,课文这方面的例子很多,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辨证唯物主义 观点来分析。 2、善于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不同的问题。 本节内容涉及的问题较多,因此要根据不同的问题,要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 决。如分析人与现代类人猿的相似之处、人类的起源及发展过程中人发生了哪些 变化等问题,要用观察比较法;而研究人的起源和发展的知识则要通过分析资料、 地质考察、寻找证据、观察阅读、思考讨论等方法。 3、重视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本节教材的篇幅不大,但内容丰富且高度概括。本节前后有近 8 面的内容, 不仅资料图片多,且活动也多,初看起来很繁杂。因此在注重营造活跃的课堂气 氛及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注意知识的梳理,这样才能对整节内容有一个清 晰的轮廓。而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就是一个极好的方式。 初中生物教师资格证考试《单细胞生物》教案 学习和了解初中生物《单细胞生物》教案对于参加生物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 试讲的学生来说是十分的重要的,而在掌握了这些内容之后,同学们能够轻松的 去应对考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观察到的草履虫的形态结构,说明草履虫整个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 成。 (2)识别草履虫的细部特征,依据观察到的影像,把握草履虫的结构与生命 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认同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资料分析,提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草履虫为例认同生物(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并初步形成生物的 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相适应。 (2)通过学习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激发热爱生物学的情感,增强保护 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树立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PPT 展示: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图片和显微镜下口腔上皮细胞 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和细胞的基本结构。思考两 个问题: 问题 1:如果将一个口腔上皮细胞从人体中剥离出来,放到自然界中,这个 细胞能否像一个动物体一样独立生活? 问题 2:自然界中有没有这样的单个细胞,它可以像一个生物体一样独立生 活?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使学生明白:从理论上讲,如果一个生物体只由一个细 胞构成,那么这个生物体全部的生命活动一定也必然是由这个细胞来独立完成 的。 书写板书: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引入单细胞生物的概念 身体只有一个细胞所构成,我们把它们称为单细胞生物。 (过渡:我们以草履虫为例来具体探讨一下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以及它 们是怎样生活的。) 相信同学们在学习和了解了关于初中生物《单细胞生物》教案的信息之后能 够做好充足的准备,让自己在考试中能够发挥出最好的状态和水平 初中生物教师资格证考试《食物链与食物网》教案 引入: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出示螳螂、蝉、黄雀的图片),提出问题:蝉吃什么?黄雀会成为谁的食 物?(展 示蝉吸树叶的汁液的图片、鹰的图片)。让学生明确即取食与被取食的食物关系。 按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出相应的箭头“→”。(提醒学生注意箭头要 从被取 食者指向取食者,代表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学生易错。) 食物链和食物网 1.认识食物链 通过以上铺垫,让学生在充分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食 物链”概念的抽象 。 2.阅读课本 25 页的观察与思考,对学生进行阅图指导: (1)“图中有哪些动植物?你能说出这几种动物和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吗? 你能用箭头“→”表示出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吗?看哪些同学连得又快又好。” (2)教师指导:以兔子为例,与兔子有关的 2 条食物链。 (3)连线时由下至上,由左至右,逐个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 (4)请 3 位同学上台板书:1 个写与老鼠有关的食物链,2 个写与食草昆虫有 关的食物链 (5)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思考:这几条食物链是从什么开始的? 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提醒学生注意:每条食物链的 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环 节。 讨论交流:你画的食物链是否合理?这些食物链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许多 食物链会互相交错?大家看这幅图象不象一张网?(板书)食物网 3.让学生阅读课文 88 页第一段,明确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拓展探究:你有没有想到我们自己在食物网中处于什么位置呢?请学生探究人在 食物网中的位置。把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并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阅读课本 26 页,分析以上所学食物网,讨论“兔子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制 的增加呢?” “放养的牲畜太多,草场会发生那些变化” 2.教师展示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图片 3.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生态系统被破坏 4.归纳: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有一定限 度的。 与上一节课内容相呼应:生态系统是统一的整体,其中的生物种类、生物数 量发生了变化,都会对其他的生物产生影响。 5.“资料分析”,通过学生的讨论,认识有毒物质的“富集作用”,并引导 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破坏,而一旦生态系统被破坏, 那么最终受到危害的正是我们人类自己。 通过阅读日本水俣病的资料(一个著名的有毒物质富集,而造成人身伤害的 事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生物富集现象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加深了学生对 环 境污染的危害的认识,使学生自然产生同情受害者的美好情感和对环境污染现象 深恶痛绝的情感,进而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美好 情 感。 课堂小结 本节课采取边学边练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而且练习的形 式灵活性大、开放性强、趣味浓、注重应用,使学生参与度高。 课后活动:课后活动的设计注重对课堂的延伸。通过搜集环境污染的资料,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加深对目前的环境污染现状的了解,激 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以上就是我们专门为大家提供的初中生物说课稿:食物链与食物网的范文, 你可以参照这个范文,自己去根据不同的文章准备说课稿,祝你成功! 初中生物说课稿教案:《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教材分析 ⑴教材内容、地位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 18 章“生物圈 中的微生物”中第 1 小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包括 3 个方面:1、微生物的特点;2、 微生物的种类;3、微生物的生活。 在初中生物学阶段,本节内容是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第一课,在课程标准中虽 没有独立的体现,却与今后授课的内容有着密切联系,特别对于十大主题中的《生 物技术》,有一种奠基的作用。 ⑵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什么是微生物,列举常见微生物的类型; 2.概述微生物的生活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3.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能力目标】 通过课外探究活动和收集相关的资料,培养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收 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课堂发言,提高语言表达和信息交流、归纳总结的能 力 【情感目标】 增强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学会辩证地分析事情、看待问题的 ⑶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微生物及其种类 2.微生物的代谢类型、繁殖特点 3.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2.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微生物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真正准确认识的学生并不 多。而本节知识涉及的几乎都是微观生物,对于学生的掌握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抽 象的理解有困难,但是形象的理解相对则比较容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 通过直观的图片演示,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可以纠正、加强他 们的认 识。对于教材中安排的探究性活动,平时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但是缺少足够的实践,虽然有探究的积极性,但探究的科学性把握不到位,需要 教师的帮助和引导。 三、教学准备 制作相关多媒体课件;提前准备分发实验材料;提前布置探究性活动 四、教法学法 【教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不是传统的注入式,而是结合了多媒体直观教学(特别是图 片),通过问题衔接知识点,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活动结 论,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学法】 小组合作:上课之前学生按事先分组,进行探究活动 课堂交流:师生交流,学生学会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总结知识点。 小组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分析选择,培养综合能力。 自主学习:课后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完成“假如地球上没有微生物”活 动,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程序 1.临境入兴,激发动机(预计耗时 5 分钟) 以情境图片、文章开篇,联系生活实际,展示部分生活中比较常见、常接触 的微生物现象。简要介绍、讨论这些微生物现象,让学生对微生物有一整体的了 解。以问题串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经历,激发学习的兴趣, 引入教学主题。 2.归纳小结,直击主题(预计耗时 10 分钟) 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归纳出“什么是微生物”,即生物圈中,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提示学生三个关于微生物的要点,突出重点。 同时进行知识延伸拓展,要求学生再举例,教师稍作评价。 通过比较不同的图片,提出微生物的分类。按细胞结构特点,分别展示单细 胞微生物、多细胞微生物、无细胞结构微生物。 ⑴单细胞微生物:展示其相关图片,提示学生注意只有一个细胞组成的特点, 最后展示细菌时,分别展示细菌的不同形态。 ⑵多细胞微生物:展示其相关图片,提示学生这类微生物细胞组成特点,解 释大型真菌和微生物的关系。 ⑶无细胞结构微生物:展示其相关图片,提示学生此类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 为简介其营寄生生活埋下伏笔。 问题再引入,提出微生物的生活场所,学生回答,教师简要评价小结。 微生物主要的活动场所--土壤;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场所--动植物的体表和体 内;其他恶劣环境。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微生物分布极其广泛。 3.动情晓理,深入钻研(活动预计耗时 17 分钟) 问题引入,处理本节第一个教学难点,即探究活动。 学生交流提前布置活动的结果,比较不同环境中实验材料的变化,小组提交 活动结论。小组提出活动中存在的疑问,师生讨论解决。通过学生的交流,教师 小结,验证我们身边绝大多数地方存在微生物。 通过本活动探究主题,可以提供学生亲身体验探究活动的机会,安排在课外 开展探究可让教师有更多时间安排其它教学内容,安排课堂交流,可让学生感受 获 得成果的快乐,培养学生的交流归纳能力。同时还可复习实验法七步骤,复 习变量和实验对照组的设置,科学探究的过程和要求。完成难点的突破。 再提出问题,引入微生物的多种生活方式,在生物圈中的多种作用,处理第 二、第三个教学重点及相应的教学难点。(预计耗时 10 分钟) 考虑到教学时间、学生一堂课的知识承载力,我对本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了 删减和详略处理。 分别展示相关图片,但重点介绍过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及其在生物圈充当分 解者的作用。对比大多数动物,简介充当消费者的微生物,特别提示病毒这类微 生物,过着寄生生活,充当消费者。可以自行合成有机物的微生物,在生物圈中 充当生产者。实现横向联系和旧知识的复习。 在展示完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图片后,教师进行小结:微生物的生活方式多种 多样、代谢类型多、代谢强度高。 最后由学生自行对比人和大肠杆菌的繁殖速度、肉牛和酵母菌合成蛋白质的 速度,得出结论:生物繁殖速度极快。 4.巩固知识,实际应用(预计耗时 3 分钟) 总结本堂课教学重点,布置课外活动和课后习题,给学生任务,培养收集处 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生物说课稿教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一、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 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 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 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 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 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 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 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 学生 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 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 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 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 目标 : (一)、认知目标 :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能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 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 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 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 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 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 流 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 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五、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 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 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 样导入有两个好处,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 容的紧密联系;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 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 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 一 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 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 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 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 遍 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 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 的观点, 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 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 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 1、有 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 ;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 5、 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 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 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 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 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 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 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 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 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 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 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引 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 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三)、作业练习:(见教材) 1、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 几个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组成的产品十分昂贵。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 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这是两道开放性题,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煅炼思维,体现知识 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 整个教学 过程的逻辑顺序就是这样安排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 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 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 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生物说课教案:人体的呼吸 、课程标准: 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 活动的能量供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3、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人体内的细胞是通过怎样的结构和过程与外界环境 进行气体交换的;探究空气质量状况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概述人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及肺部通 过呼吸运动和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了解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 并积极参与防治大气污染的活动。 本章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测量、取样和测算等基本方法,这些 都属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学生应当学会的。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 鲜清洁。 2、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学难点: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方法:分析法、综合法 教学安排:1 课时 课前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课堂练习: 1.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 ) A 口腔 B 咽 C 喉 D 食道 2.气管能保持敞开的原因是( ) A 有“C”形的软骨支架 B 肌肉较松弛 C 气管比较硬 D 周围有肌肉牵拉 3.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的结构有( ) ①声带②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③鼻黏膜④会厌软骨⑤鼻毛⑥嗅细胞 A ③⑤⑥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4.吃饭时说笑,若吞咽时_______来不及盖下,会使食物进入_______,引 起剧烈咳嗽 A 软腭 B 会厌软骨 C 气管 D 食道 5.平常所说得痰来自( ) A 鼻 B 咽 C 喉 D 气管支气管 6.北欧人的鼻子较大,其作用是 A 使人漂亮 B 使鼻孔较大 C 使鼻腔较长 D 使鼻毛较大 7.小英和平平在放学的路上遇到沙尘暴,小英马上戴上口罩,而平平没有 带,请问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比较,结果为( ) A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一样清洁 B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清洁 C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粉尘多 D 无法确定谁肺部的 气体清洁 9.呼吸系统由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后者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 ______的场所;前者由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 主要作用是将吸入的空气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减少对肺的刺激。 作业:书 46 页练习题 1、3。 板书设计:(略)

资料: 1.1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