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大一轮复习地理鲁教版第七单元第二节城镇化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新高考大一轮复习地理鲁教版第七单元第二节城镇化课件

ID:715631

大小:2

页数:41页

时间:2021-06-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 二 部 分  人 文 地 理 第二节 城镇化 地 理 内 容 索 引 必备知识 自主诊断  关键能力 整合突破 必备知识 自主诊断 一、城镇化及其过程 1.城镇化 (1)概念:又称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变为 非农业人口 、农村地区转 变为 城镇地区 、农业活动转变为 非农业活动 的过程。  (2)描述指示:非农人口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变化、 城市数量变化 、城 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水平等。  (3)衡量标志: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  (4)推动力: 社会经济 的发展。  2.城镇化过程:缓慢发展阶段、 加速发展 阶段、成熟阶段。  3.意义 (1)有利于乡村剩余劳动力向第 二、三 产业转移。  (2)有利于改善地区 产业结构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3)有利于推动 科技进步 ,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4)有利于居民文化和思想观念的提高,促进城乡交流,缩小 城乡发展差距  。  4.问题: 资源问题 、污染问题、交通拥堵问题、社会问题等。  二、不同地区的城镇化 1.发达国家城镇化 (1)起步 早 、总体水平 高 ,处于城镇化发展的 成熟阶段 。  (2)主要表现 ①大城市和 特大 城市进一步扩展。  ②重视城镇创新和城镇 质量 改善。  2.发展中国家城镇化 (1)起步 晚 ,总体水平 低 、地区差异 大 ,处于城镇化 加速发展  阶段。  (2) 城镇化率 及城镇化发展质量差异显著。  三、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1.新型城镇化的含义:以城乡统筹、 城乡一体 、产业与城镇互动、资 源节约和集约利用、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 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 协调发展 与互相促进的城镇化。  2.新型城镇化的作用: 增加农民收入 ;进一步开拓市场;缩小工农差别和 城乡差别 。  关键能力 整合突破 考向一 考向二 规律•深化整合 考向一 城镇化及其过程 1.判断城镇化进程及阶段的方法 (1)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判断 随着城市发展,市中心人口密度先 增大后减小。如下图城镇化进程 为a—b—c—d。 考向一 考向二 (2)根据城镇人口比例判断 城镇人口比例小于30%为缓慢发展阶段,30%—70%为加速发展阶段,大于 70%为成熟阶段。城镇人口比例总体大于70%,且出现下降现象,可以判断 出现逆城市化。 (3)根据产业构成判断 所处阶段 产业构成 缓慢发展阶段 以第一产业为主 加速发展阶段 以第二产业为主 成熟阶段 以第三产业为主 考向一 考向二 2.城镇化的利弊 (1)城镇化的有利影响 考向一 考向二 (2)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  产生的问题 表现形式 资源问题 城镇发展占用大量土地,导致耕地减少 城镇人口增加,用水量激增,造成水资源短缺等 污染 问题 大气污染 生活、工业、交通等燃烧煤、石油,排放大量烟尘、 废气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水源 固体废弃 物污染 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产生噪声 考向一 考向二 产生的问题 表现形式 交通拥 堵问题 大城市人口和规模过度膨胀,导致道路和交通设施长期超 负荷 机动车辆的过快增长,进一步加剧交通拥堵,加剧大气污 染和噪声污染 社会问题 就业困难、贫困人口增加、住房紧张、房价过高、管理 粗放、应急设施滞后、犯罪率上升等;一些发达国家的种 族纠纷、社会秩序混乱等 考向一 考向二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1】 (2019浙江选考,7~8)下图为浙江省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与城镇 人口比重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考向一 考向二 (1)表示城镇人口比重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折线反映了(  ) A.城镇人口比重显著下降 B.第一产业产值逐年下降 C.第三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D.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与城镇化正相关 【素养解读】试题以浙江省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统计 图为材料信息,考查区域城镇化的表现,对题中四条折线进行区分和判断, 体现了对综合思维的考查。 考向一 考向二 【思路导引】第(1)题,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 较高 ,其城镇人口比重呈 上升趋势 ,故可排除③④两折线;结合同一年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之和为 100% 的规律可判断①折线不可能为三次产业产值之一,②折线应为三 次产业产值之一,故①折线应为城镇人口比重。第(2)题,①折线为城镇人 口比重,呈 上升 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比重会略有 下降 ,但 由于科技的提高,产值会 增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比重呈 下降 趋势 ,第三产业比重呈 上升趋势 ,也就是说三次产业中只有第三产业 比重和城镇化水平同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即 第三产业 发展是城镇化 的主要动力;经济发展后期第二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与城镇化趋势呈 负相关 。  考向一 考向二 答案 (1)A (2)C  考向一 考向二 题组•训练突破 (2020广东广州检测)下图是世界及部分国家城镇化率变化曲线图。读图, 完成第1~2题。 角度1 借助统计图表分析,考查城镇化的进程及影响因素 考向一 考向二 1.2010年与1950年相比,城镇化率增加值最大的国家是(  ) A.日本 B.中国 C.美国 D.马来西亚 2.下列因素中,对我国城镇化率偏低影响最小的是(  ) A.自然条件 B.人口政策 C.经济政策 D.户籍制度 考向一 考向二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1950年到2010年,马来西亚的曲线数值变化最大,故 其城镇化率增加值最大。第2题,城镇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主要受社会经 济因素的影响,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小。 考向一 考向二 角度2 城市河道水渠化考查城镇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城市渠化是指将城市内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 或混凝土墙,把天然河道变成人工明渠。据此完成第3~4题。 考向一 考向二 3.我国各地在城镇化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渠化现象,其主要作用 是(  ) A.改善城市供水条件 B.增加休憩娱乐场所 C.提升内河航运能力 D.增强排污排涝能力 4.城市渠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  ) A.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重 B.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C.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水位上升 D.河道取直,水质恶化 考向一 考向二 答案  3.D 4.B  解析 第3题,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建筑地面越来越多,绿地越来越少,降水 多时会导致城市地表大量积水,若排水不畅,会造成城市内涝。城市渠化通 过裁弯取直和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原来蜿 蜒多变、流动缓慢的天然河道改造成为外形平直、水流顺畅的人工明渠, 以达到稳定河势,加大过流能力,尽快排泄洪水的目的,能及时排地表积水 到水渠中,增强排污排涝能力。第4题,城市渠化使河流流速加快,减少了泥 沙淤积;河道硬化破坏了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一些生物难以生存,生物多 样性减少;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阻断了地下水位的补充来源,地下水位 下降;河道取直、水流加快,河流水质净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快。 考向一 考向二 规律•深化整合 考向二 不同地区的城镇化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差异 国家类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 晚 目前水平 总体水平高,城镇化率一般 在70%以上 总体水平低,地区差异大,城 镇化率多在50%以下 目前所处阶段 成熟阶段 加速发展阶段 预计2030年 的城镇化率 超过80% 可达到60%左右 考向一 考向二 国家类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发展特点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城市和 特大城市进一步扩展。在一些城 市密集地区,城市不断向四周蔓延, 使城市与城市间的分界日渐模糊, 城市在地域上出现连成一片的趋 势,从而形成大城市带。②十分重 视城镇创新和城镇质量改善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 展中国家政治独立、经 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 ②城镇化率及城镇化发 展质量差异显著。③有 些国家存在过度城镇化、 滞后城镇化问题 考向一 考向二 2.中国新型城镇化 (1)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 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 城镇人口比例增大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 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 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考向一 考向二 (2)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意义  考向一 考向二 思维拓展城镇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及再城市化的表现、成因与联系 项目 城镇化 郊区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表现 人口由乡村 转向城镇,农 村地区转变 为城镇地区 人口、产业由市区 迁往郊区及郊区农 业人口转变为非农 业人口,市中心衰落, 城镇总人口增加 人口继续迁往 郊区以及中小 城镇和乡村,大 城市人口出现 负增长 人口迁回 市区 考向一 考向二 项目 城镇化 郊区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成因 生产力的发展, 尤其是工业革 命促使人口和 产业向城镇集 中,城镇数量和 规模逐渐扩大 市区人口激增, 地价上涨,交通 拥挤 城市人口追求更 好的生活环境,中 小城镇和乡村基 础设施较完善,环 境优美 开发市中心 衰落区,调整 产业结构,积 极发展高新 技术产业和 第三产业  考向一 考向二 项目 城镇化 郊区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图解 联系 ①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②它们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 段出现郊区化,随后出现逆城市化,最后为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 展,又出现再城市化 考向一 考向二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2】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 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考向一 考向二 (1)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农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A.20%—30% B.30%—40% C.40%—50%D.60%—70% (2)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率增大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考向一 考向二 【素养解读】试题借助曲线图考查不同国家的城镇化差异,学生需要结合 示意图中的数值判断出农村人口比重,结合不同国家的工业化、城镇化状 况分析差异,体现了对学生综合思维及区域认知的考查。 【思路导引】 考向一 考向二 答案 (1)B (2)A  考向一 考向二 题组•训练突破 角度1 不同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差异 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 及其变化趋势。读图,完成第1~2题。  考向一 考向二 1.图中代表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折线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 C.城镇环境趋于恶化 D.城镇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 考向一 考向二 答案  1.D 2.A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世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中国城镇 化进程的特点。第1题,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最高,对应着图中甲折线;中 国城镇化具有起步晚、速度快的特点,对应着图中的丁折线;世界城镇化水 平应介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对应图中乙折线;则丙折线对应发展 中国家城镇化水平。第2题,2000年以后发达国家进入城镇化停滞阶段,出 现逆城市化现象,城镇中心的人口有所减少,环境有所改善。相对应的发达 国家的产业构成特征是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在区域经济中的比例最高,而工 业产值比例相对下降。 考向一 考向二 角度2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根据中国新型城镇化内涵将城镇化细分为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 会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其中土地城镇化以城镇建成区面积为载体,人口 城镇化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表征。下图示意我国湖北省土地城 镇化与人口城镇化指数。据此完成第3~4题。 考向一 考向二 3.2010年后湖北省因土地、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可能出现(  ) A.城市热岛效应减弱 B.市民通勤成本下降 C.城乡均衡发展缩小 D.“城中村”现象加剧 4.为了避免湖北省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不协调发展,该 省应该(  ) A.调控城镇规模 B.加速经济增长 C.控制人口流动 D.发展第三产业 考向一 考向二 答案  3.D 4.B  解析 第3题,2010年以后湖北省土地城镇化指数比人口城镇化指数高且有 拉大差距的趋势,反映出城镇扩张增强,“城中村”现象加剧。第4题,为了 避免湖北省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不协调,湖北省应调整 和控制城镇规模的扩展,使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