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及范文)

ID:715279

大小:105 KB

页数:25页

时间:2021-06-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三仿真试题 语 文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 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 2B 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 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 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了解一位哲学家是如何推理的,往往比了解由此推出的结论更重要。这大概是因为不论何种观点或理 论总有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或理论存在,也或许是因为缺乏论证的思想终究是无效的。推论关系是一种逻辑 关系,它可以以一种认识上透明的方式被一劳永逸地确立。它不会因推理链条的冗长复杂,或因年代的久 远而使推论的有效性有丝毫的减损,即便推理存在着错误,也可以通过主体间性的公认方式被纠正。 有效性是逻辑推理力量的根本来源,逻辑的一切问题都与有效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诸如蕴涵、一 致性与哲学、数学乃至日常思维联系密切的重要的逻辑性质与关系的定义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涉及有效性 问题,对有效性的不同理解与处理从根本上塑造了逻辑的版图。 对逻辑研究对象和使用方法的考察,充分揭示出这门学科的科学特征。它是求真的科学,尽管它探求 的不是实在的真知,但它探求负载知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逻辑不涉及具体的科学发现却涉及科学 发现的程序和方法。逻辑并不是一种实用的知识,也不是论证和推理的结构的知识,而是识别和判断思想 和思想的联系正确与否、有效与否的科学。逻辑也没有一个实在的研究对象,其对象只是一种理性的存在, 是只以心灵所赋予的存在方式而存在着。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 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 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 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 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 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 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从这种意义上说,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艺术,逻辑指导理性 生产出定义、推理和证明的规则,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理论作品。作为科学,它又是一种有论证的、关于思 想的正确性的知识。 逻辑不仅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 人们将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 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 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 疑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一个确 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 逻辑的一个总体特征是与哲学的密切联系。逻辑与哲学有着很强的互动,每当哲学观念出现变化,逻 辑理论和实践也倾向于相应的变化;反过来,每当逻辑的方法和程序发生变化,也倾向于引起哲学探索方 法和结论的变化。逻辑透过哲学而与科学、宗教、伦理和法律等理智活动联系起来。哲学中的概念分析、 论证建构、假设和预设、内涵与外延等基本方法,都是逻辑杂货店中供哲学家所用的必备品。逻辑之于哲 学犹如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犹如显微镜之于生物学家。 (摘编自朱建平《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 材料二: 中华文化不仅有逻辑,而且蔚为大观。春秋战国时期,邓析、墨子等人深入探讨了与“辩”有关的诸 多问题,形成了“名家”,邓析提出“刑名之辩”和“两可之说”;墨子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强调“辩”是 一门专门的技术,指出“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荀子系统地建 立了正名学说;韩非子提出了著名的“矛盾之说”。尤其是后期墨家,集先秦名辩之大成,完成了中国逻 辑的标志性著作《墨经》,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逻辑学体系。 中国逻辑注重概念分析,以表达最为基本的逻辑关系的“否定”为例,早在先秦典籍《诗经》中就有 “不”“弗”“靡”“莫”等十余个,并且这只是单独表达的否定,还不算组合式的否定,这在其他语言 中是极其罕见的,充分体现了汉语在否定表达方面的丰富和精微。这导致了中国逻辑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 即重视名辩析辞,相关的学派也被称为“名家”。如邓析提出“刑名之辩”,墨子区分了名的种类。 中国逻辑强调概念的辩证转化,与西方逻辑强调概念确定性的静态分析不同,中国逻辑重视概念内涵 的生成和变动发展、重视概念之间的关联性及其相互转化,重视对概念进行动态分析。这与中华文明的传 统密切相关。在《易》中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阴阳五行”学说更是重视概念的相互生发和矛盾转化。 中国逻辑以名、辞、说、辩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最一般的抽象研究不同,是应用逻辑。另外,逻 辑可以区分为不同的层次,既有纯粹的推理理论研究,又包括对推理规则和方法的应用探索。《道德经》中 的归纳与推类,《韩非子》等著作中的反证与归谬以及《黄帝内经》中的类比推理,都体现了对说辩方法应 用的高度自觉意识,这与偶尔切合逻辑的不自觉应用有着明显的区别,彰显了中国逻辑的应用特质。 中国逻辑是道器结合的逻辑。西方逻辑的主要目的,其内是求真,其外是作为探求知识的工具,亚里 士多德逻辑著述汇编时名之曰《工具论》。中国逻辑其内的目的是作为论辩的工具,是为了说理,与西方逻 辑无显著差异,但其外部功用则相去甚远。中国逻辑对名辩重要性的认识是极其深刻的,他们将“名”的 作用提升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认为社会的法律规范、纲纪礼仪、国运民祉,甚至是天道人和都依靠“名”。 当子路问孔子“为政奚先”时,孔子明确指出“必也正名乎”,强调“正名”是治国理政的首要前提:“名 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摘编自杜国平《中国逻辑的特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逻辑的一切问题都涉及有效性问题,推论的有效性不因复杂的推理链条和时间的久远而减损。 B. 逻辑与哲学联系密切,互动性强,任何一方的变化都会使对方的理论与实践产生相应的改变。 C. 否定表达最基本的逻辑关系,汉语对“否定”丰富与精微的表达表明了中国逻辑注重概念分析。 D. 西方逻辑强调静态分析概念确定性,而中国逻辑重视对概念动态分析,这与中华文明传统有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一种逻辑关系,推论关系可以被一劳永逸地确立,我们要关注推论过程,而不是结论。 B. 作为科学,逻辑是关于思想正确性的知识,可以指导理性生产出定义、推理和证明的规则。 C. 邓析提出刑名之辩、墨子区分名的种类,都是中国逻辑重视名辩析辞这一特色的具体表现。 D. 中国逻辑强调名辩的重要性,与西方逻辑没有显著差异,都是论辩的工具,都是为了说理。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中国逻辑特质的一项是( ) A. 《道德经》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相关表述。 B. 《论语》中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C. 荀子系统地论述了正名理论,提出了“约定俗成”等观点。 D. 韩非子认为治国之道,正名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徙”。 4. 材料二画线语段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材料一说逻辑不是“实用知识”,而材料二则认为中国逻辑是“应用逻辑”,二者观点是否矛盾?请结 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B 2. C 3. B 4. (1)画线语段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指出中西逻辑内部功用基本类似,但外部 功用不同,并列举了亚里士多德与孔子的事例,引用了孔子语句,分析了中国逻辑对名辩重要性的重视。 使认证更真实、科学、直观,更具说服力。(2)语段首先提出观点,然后进行对比分析、举例论证等,使 论证结构严密,论证有力。 5. (1)二者观点不矛盾。(2)分析角度不同,材料一是从逻辑的科学特征来分析的,逻辑探求的不是实在 的真知,不涉及具体的科学发现,关注科学发现的程序和方法;材料二是从名、辞、说、辩等来强调中国逻辑 的特质。(3)研究对象不同,材料一是从研究内容是否具体为标准,逻辑研究对象只是一种理性的存在, 是只以心灵所赋予的存在方式而存在着。而材料二从中国逻辑具体的体现入手,分析中国逻辑对推理规则和 方法应用探索、对说辩方法应用的高度自觉意识,体现出了实用的特质。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都会使对方的理论与实践产生相应的改变”说法有误,原文中“哲学观念出现变化,逻辑理论和实践 也倾向于相应的变化”“逻辑的方法和程序发生变化,也倾向于引起哲学探索方法和结论的变化”。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A.“而不是结论”说法错误,原文为“了解一位哲学家是如何推理的,往往比了解由此推出的结论更重 要”。 B.“指导理性生产出定义、推理和证明等的规则”是逻辑作为艺术的功能。 D.“中国逻辑强调名辩的重要性,与西方逻辑没有显著差异”错误,“中国逻辑强调名辩的重要性”是与 西方逻辑的不同之处。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A.体现中国逻辑强调概念的辩证转化。 B.表现孔子“仁”的思想。 C.体现中国逻辑注重概念分析。 D.体现中国逻辑的道器结合。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及论证特点的能力。 这段话开头先提出观点“中国逻辑是道器结合的逻辑”。 接着以西方逻辑的目的与中国逻辑的目的进行对比,说“中国逻辑其内的目的是作为论辩的工具,是为了 说理,与西方逻辑无显著差异,但其外部功用则相去甚远”,采用对比论证手法。 在论证过程中,列举“亚里士多德逻辑著述汇编时名之曰《工具论》”和“当子路问孔子‘为政奚先’时, 孔子明确指出‘必也正名乎’,强调‘正名’是治国理政的首要前提”的事例进行论证;同时还引用了孔 子的语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采用引用论证手法,证明中 国逻辑对“名辩重要性的认识是极其深刻的”。 结构严谨,逻辑严密。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多个信息及观点的能力。 从材料一“对逻辑研究对象和使用方法的考察,充分揭示出这门学科的科学特征……逻辑不涉及具体的科 学发现却涉及科学发现的程序和方法。逻辑并不是一种实用的知识,也不是论证和推理的结构的知识,而 是识别和判断思想和思想的联系正确与否、有效与否的科学”可见,材料一主要是从逻辑学科的“科学特 征”来分析逻辑“不是一种实用的知识”,材料二说“中国逻辑以名、辞、说、辩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与最一般的抽象研究不同,是应用逻辑”可见,是从名、辞、说、辩等来强调中国逻辑的特质。 材料一“逻辑也没有一个实在的研究对象,其对象只是一种理性的存在,是只以心灵所赋予的存在方式而 存在着”可见,是从研究对象是否实在的角度来分析的;材料二则说“逻辑可以区分为不同的层次,既有 纯粹的推理理论研究,又包括对推理规则和方法的应用探索……都体现了对说辩方法应用的高度自觉意识, 这与偶尔切合逻辑的不自觉应用有着明显的区别,彰显了中国逻辑的应用特质”可见,从中国逻辑具体的 体现入手,分析中国逻辑对推理规则和方法应用探索、对说辩方法应用的高度自觉意识,体现出了实用的 特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拿起新的武器 [苏联]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冬天过去了,春天推开了紧闭的窗户。失血过多的保尔挺过了最后一次手术,他觉得再也不能待在医 院里了。保尔对医生说:“我的一部分鲜血已经献给科学,剩下的一些,我还有别的用处呢。” 于是,保尔出院了。 保尔的医生朋友巴扎诺娃到莫斯科出差,前来探望保尔。他们谈了很久。保尔热情洋溢地告诉她,他 选择了一条道路,不久的将来就可以重新回到战士的行列。 巴扎诺娃注意到保尔两鬓已经出现了白发,她低声对他说:“我看得出,您是经受了不少痛苦。您仍 然没有失去那永不熄灭的热情。还有什么比这更可贵呢?您做了五年准备,现在您决定动笔了,这很好。 不过,您怎么写呢?” 保尔浅浅一笑,让她放心:“明天会给我送来一块挖出几条长格子的硬纸板,没有这东西我写不了字。 我琢磨了好久,才想出这个办法——在硬纸板上挖出一条长格子。这样,写字的时候就不会出格了,我试 过了,结果相当不错。” 保尔开始工作了。 他打算写一部描述英雄的中篇小说。书名是《暴风雨中诞生》。 保尔开始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小说的创作中。他缓慢地写,写了一行又一行,写成一页又一页。他苦思 冥想,把他的全部心思都放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可是尽管他心中的形象是鲜活的,但写在纸上的一行行词 句却有些苍白无力,缺乏烈火和激情。这种时候,他才头一次体味到创作的艰辛。 已经写好的东西,他必须逐字逐句地记住,否则,线索一断,工作就会停顿。母亲惴惴不安地注视着 儿子的工作。 写作过程中,保尔往往要凭记忆整页整页地,甚至整章整章地背诵,母亲有时觉得他好像疯了。儿子 写作的时候,她不敢走近他,只有乘着替他把落在地上的手稿拣起来的机会,才胆怯地说:“你干点别的 不好吗,保夫鲁沙?哪有你这样的,写起来就没完没了……” 对母亲的担心,他总是会心地笑一笑,并且告诉老人家,他还没有到完全“发疯”的程度。 小说已经写完了三章。保尔寄给老战友们看,征求他们的意见。他很快就收到了回信,大家都称赞他 的小说写得好。但是原稿在邮回的途中被邮局弄丢了。六个月的心血白费了。这对保尔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他非常懊悔没有复制一份,而把唯一的一份手稿寄了出去。 一切不得不重新开始。一个半月之后,第一章又脱稿了。 保尔邻居家的女儿名叫加莉亚,十八岁,刚从技工学校毕业。这是个朝气蓬勃的姑娘。保尔让母亲跟 她商量,看她是不是愿意帮助他,做他的“秘书”。加莉亚非常愉快地答应了。 从这天起,创作的进度加快了一倍。加莉亚那支铅笔在纸上沙沙地响,遇到特别欣赏的段落,她就连 念几遍,她打心眼儿里为保尔的成功高兴。在这幢楼房里,几乎只有她一个人对保尔的创作充满信心。 加莉亚经常来,她那支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字字句句都描绘着难忘的昔日。在这种时刻,保尔心驰神 往,沉浸在回忆中。加莉亚观察他睫毛的颤抖、眼神的变幻,可以捉摸出他的思想活动。有时候,加莉娅 真不相信他是视而不见的,因为他那对瞳孔清澈而明亮,毫无斑痕,充满生气。 一天的工作结束了,加莉亚把记下来的东西念给保尔听,她发现保尔全神贯注地倾听着,时而皱起眉 头。 “您干嘛皱眉头呢,柯察金同志?写得挺好呀!” “不,加莉亚,写得不好。” 他认为写得不成功的地方,就亲自动手重写。纸板上的狭长格子限制着他,有时候他忍受不了,扔下 不写了。这种时候,他会对失去视力的生活怒不可遏,他一支支地折断铅笔,嘴唇也被咬出血来。 最后一章终于写完了。加莉亚花了几天工夫,把整部小说念给保尔听。 明天,书稿就要寄往列宁格勒,寄给州委文化宣传部审阅。如果他们给书稿开“出生证”,就送交出 版社,那样的话…… 保尔想到这儿,紧张得心头乱跳。那样的话……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 书的命运决定着保尔的命运。万一书稿被彻底否定,那他的日子也到头了。如果失败是局部的,只要 进一步修改还能挽救,他会立即发起新的进攻。 一包沉甸甸的书稿,由母亲送进了邮局。紧张的等待开始了。一天又一天。保尔一生中还从没像现在 这样痛苦而焦急地等待过来信。 出版社的沉默在渐渐转化成一种威胁。失败的预感越来越强烈。保尔明白,书稿如果被一退了之,那 就意味着他的毁灭。这段时间,他不止一次地回想起海滨的郊区公园,并且一次次地问自己:“为了冲破 铁环,为了归队,为了让生命变得有价值,你是不是竭尽全力了呢?” 日子在期待与失望中一天天过去了。一天,就在保尔对这一切无法忍受的时候,母亲——和他同样焦 虑的母亲,跑进房间大喊:“列宁格勒来信了!” 这是州委打来的电报。电报上只有寥寥数语:小说备受赞赏,即将出版,祝贺成功。 保尔的心在狂跳。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铁环已经被砸碎,他拿起新的武器,终于回到了战斗的队 伍中,开始了新的生活。 (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删改) 文本二: 当一位英国记者问作者为什么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书名时,奥斯特洛夫斯基回答说:“钢是在 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只有这样它才能成为坚硬的,什么都不惧怕,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这样的斗争 中、在艰苦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面前不颓废。”这个书名,形象地概括了他所要表达 的思想内容。通过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小说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 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 铁战士。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通过巴扎诺娃的视角写保尔“两鬓已经出现了白发”“经受了不少痛苦”,可是热情不减,准备以 文学创作作为自己重新工作的方式。 B. 看到保尔疯狂写作的状态,母亲既担心又心疼,在多次劝说保尔放弃写作未果的情况下,只好找加莉亚 做保尔的“秘书”帮助保尔工作。 C. 由于邮局工作人员的疏忽大意,小说的原稿在邮回时被弄丢,“六个月的心血白费了”,这对保尔打击 不小,他非常懊悔没有复制一份。 D. “紧张得心头乱跳”“心在狂跳”两次描写保尔心跳,第一次是写保尔想象小说成功的紧张激动心情, 第二次是写小说获准出版的兴奋心情。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冬天过去了,春天推开了紧闭的窗户”形象地交代了季节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也暗示保尔身体逐渐 康复、事业取得成功并即将归队。 B. 面对朋友担心自己如何写作的问题,双目失明的保尔介绍了用“挖出几条长格子的硬纸板”写字的方 法,也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C. “为了冲破铁环,为了归队,为了让生命变得有价值,你是不是竭尽全力了呢”一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 手法,表现了保尔的心理活动。 D. “铁环已经被砸碎,他拿起新的武器”中,“铁环”比喻保尔生活中困难和恶运,“武器”比喻他手中 的笔,指文学创作活动。 8. 小说中加莉亚这一人物对保尔形象的塑造有重要作用,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9. 文本二对“钢铁战士”进行了解读,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保尔是如何成为钢铁战士的。 【答案】6. B 7. A 8. 通过加莉亚的视角表现保尔,使保尔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侧面描写)。比如,她对保尔的文学创作充满 信心,暗示了保尔文学创作的成功;她对保尔创作状态的观察,表现了保尔的创作时心驰神往的痴迷状态; 她觉得“写得挺好”而保尔却要重写,表现了保尔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 9. (1)钢铁战士是指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在烈火与骤冷中锻炼出来的革命斗士;(2)保尔因伤失明并瘫 痪后,并没有颓废而是选择拿起文学创作这个新的武器,根据自己的战斗经历,讲述英雄的故事,宣传英 雄的事迹;(3)为了创作,他做了长时间的准备工作,用挖出长条格子的硬纸板写字创作;(4)凭借着超 人的毅力和严谨的创作态度,取得了创作的成功,开始了新的生活,又回到了战士的行列。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B.母亲“在多次劝说保尔放弃写作未果的情况下,只好找加莉亚做保尔的‘秘书’帮助保尔工作”错误。 从“保尔让母亲跟她商量,看她是不是愿意帮助他,做他的‘秘书’”来看,是保尔主动请母亲找加莉亚 做秘书的。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A.“也暗示保尔身体逐渐康复、事业取得成功并即将归队”错误,过度解读,从这段环境后的情节和时间 来看,他创作出第一部手稿就花了“六个月的心血”,重新开始“一个半月之后,第一章又脱稿了”,寄 出手稿后“日子在期待与失望中一天天过去了”,这之后才收到成功的消息,此时距离第一段春天的描写, 早已经过去了将近一年,显然不存在暗示作用。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 加莉亚是次要人物,通过她的眼光来看待保尔,能够从侧面烘托出保尔的形象,如“加莉亚观察他睫毛的 颤抖、眼神的变幻,可以捉摸出他的思想活动。有时候,加莉娅真不相信他是视而不见的,因为他那对瞳 孔清澈而明亮,毫无斑痕,充满生气”,可见,保尔全身心沉浸在创作中。 “她发现保尔全神贯注地倾听着,时而皱起眉头”“您干嘛皱眉头呢,柯察金同志?写得挺好呀”“不, 加莉亚,写得不好”可见,加莉亚认为写得很好了,保尔却觉得还不够好,反复修改,体现了他创作时精 益求精的态度。 也能够为后文做铺垫,如“遇到特别欣赏的段落,她就连念几遍,她打心眼儿里为保尔的成功高兴。在这 幢楼房里,几乎只有她一个人对保尔的创作充满信心”,她对保尔创作的信心,为最后保尔的小说即将出 版做了铺垫,暗示他创作的成功。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有创意阅读的能力。 首先提取出文本二中关于“钢铁战士”的关键句“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 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 再看文本一的保尔,“失血过多的保尔挺过了最后一次手术”“加莉娅真不相信他是视而不见的,因为他 那对瞳孔清澈而明亮,毫无斑痕,充满生气”可见,他因为受伤而失明,经受过艰难困苦;而在这种处境 中,他却并没有绝望,而是对生活充满希望,如“我的一部分鲜血已经献给科学,剩下的一些,我还有别 的用处呢”“保尔热情洋溢地告诉她,他选择了一条道路,不久的将来就可以重新回到战士的行列”“保 尔开始工作了。他打算写一部描述英雄的中篇小说。书名是《暴风雨中诞生》”可见,他根据自己的战斗 经历,讲述英雄的故事,宣传英雄的事迹。 从“您做了五年准备,现在您决定动笔了”“明天会给我送来一块挖出几条长格子的硬纸板,没有这东西 我写不了字。我琢磨了好久,才想出这个办法——在硬纸板上挖出一条长格子。这样,写字的时候就不会 出格了”可见,他做了长时间的准备工作,用挖出长条格子的硬纸板写字创作。 从“他缓慢地写,写了一行又一行,写成一页又一页”“已经写好的东西,他必须逐字逐句地记住,否则, 线索一断,工作就会停顿”“写作过程中,保尔往往要凭记忆整页整页地,甚至整章整章地背诵”“原稿 在邮回的途中被邮局弄丢了。六个月的心血白费了。这对保尔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一切不得不重新开始” 可见,他在创作中也遇到了各种困难,但他都凭着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克服了。 从“保尔全神贯注地倾听着,时而皱起眉头”“他认为写得不成功的地方,就亲自动手重写……他一支支 地折断铅笔,嘴唇也被咬出血来”可见,他以严谨的创作态度,取得了创作的成功,“小说备受赞赏,即 将出版,祝贺成功”,从而“铁环已经被砸碎,他拿起新的武器,终于回到了战斗的队伍中,开始了新的 生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顺之,字应德,武进人。祖贵,户科给事中。父宝,永州知府。顺之生有异禀,稍长,洽贯群籍。 年二十三,举嘉靖八年会试..第一。调兵部主事。引疾归。倭躏江南北。赵文华出视师,疏荐顺之。起南京 兵部主事。丁父忧...,未终,不果出。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 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蓟总督王忬以下俱贬秩。寻命往南畿、浙江视师,与胡宗宪协谋讨贼。 顺之以御贼上策,当邀之海外,纵使登陆,则内地咸受祸。乃躬泛海,自江阴抵蛟门大洋,一昼夜行六七 百里。从者咸惊呕,顺之意气自如。倭泊崇明三沙,督舟师邀之海外,斩贼一百二十,沉其舟十三。擢太 仆少卿。宗宪言顺之权轻,乃加右通政。顺之闻贼犯江北..,急令总兵官卢镗拒三沙,自率副总兵刘显驰援, 与凤阳巡抚李遂大破之姚家荡。贼窘,退巢庙湾。顺之薄之,杀伤相当。遂欲围困贼,顺之以为非计,麾 兵薄其营,攻之不克。三沙又屡告急,顺之乃复援三沙,督镗、显进击,再失利。顺之愤,亲跃马布阵。 贼构高楼望官军,见顺之军整,坚壁不出。显请退师,顺之不可,持刀直前,去贼营百余步。镗、显惧失 利,固要顺之还。时盛暑,居海舟两月,因得疾,返太仓。嘉靖三十九年春,汛期至。以疾泛海,度焦山, 至通州卒,年五十四。讣闻,予祭葬。故事..,四品但赐祭,顺之以劳得赐葬云。顺之于学无所不窥于天文 乐律地理兵法勾股莫不究极原委尽取古今载籍剖析补缀区分部类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又闻良知 说于王畿,闭户兀坐,期月忘寝,多有所得。为古文,洸洋纡折有大家之风。生平苦节自厉,辍扉为床, 不饰裀褥。 (节选自《明史·唐顺之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顺之于学无所不窥/于天文/乐律/地理/兵法/勾股/莫不究极原委/尽取古今/载籍/剖析补缀/区分部类/ 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B. 顺之于学无所不窥/于天文/乐律/地理/兵法/勾股/莫不究极原委/尽取古今/载籍/剖析补缀/区分部类/ 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C. 顺之于学无所不窥/于天文/乐律/地理/兵法/勾股/莫不究极原委/尽取古今载籍/剖析补缀/区分部类/ 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D. 顺之于学无所不窥/于天文/乐律/地理/兵法/勾股/莫不究极原委/尽取古今载籍/剖析补缀/区分部类/ 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试,古代科举考试名目之一,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称“解元”。 B. 丁父忧,亦称“丁外艰”,遭遇父亲去世。丁,遭遇;父忧,父亲丧事。 C. 江北,古汉语中“江”一般指“长江”,文中“江北”即长江以北地区。 D. 故事,文中指旧事、先例,现代一般用来指真实的或虚构的事情或情节。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顺之博览群书,年少有成。他生来禀赋就超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广泛浏览众多典籍,二十三岁就 参加了会试,并考取第一。 B. 唐顺之忠于职守,不辞辛苦。他为抗击倭寇,曾经一昼夜行军六七百里;曾经冒着盛夏酷暑在海船上待 了两个月,并且因此得病。 C. 唐顺之作战勇敢,不惧生死。三沙之战多次失利,他亲自骑马布阵。敌人坚守不出,他和刘显持刀直闯 敌营,距敌营仅有一百多步。 D. 唐顺之苦节自厉,求学忘我。他用门板作床,不设坐卧垫具,生活很不讲究,但研究学问十分投入,为 参悟良知说甚至忘记睡觉。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之以御贼上策,当邀之海外,纵使登陆,则内地咸受祸。 (2)遂欲围困贼,顺之以为非计,麾兵薄其营,攻之不克。 14. 蓟镇总督王忬以下诸将为何都受到降级处罚?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D 11. A 12. C 13. (1)唐顺之认为抵御海盗的上策,应该将海盗阻截在海岸线外,如果放纵他们让其登上陆地,那么内 地就都会受到祸害。 (2)李遂意欲将敌人围困起来,唐顺之认为这不是办法,于是指挥军队迫近敌营,攻打他们但没有成功。 14. 因为蓟镇兵员缺额三万多,在籍兵员也没有什么战斗力,他们作为军队长官失职。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唐顺之对于各门学问无不涉猎。对于天文、乐律、地理、兵法、弧矢、勾股,无不穷根寻源。 他还搜集大量古今典籍,剖析补遗,分门别类,分为六编传播于世,读书人都不能理解其中奥妙。 “古今载籍”是“尽取”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B; “为六编传于世”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 “会试……第一名称‘解元’”错。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解元”为乡试第一名。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他和刘显持刀直闯敌营”错,原文是“显请退师,顺之不可,持刀直前,去贼营百余步”,唐顺之自 己持刀直闯敌营,并非和刘显一起。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1)得分点有:“以”,认为;“邀”,半路拦击;“纵”,放纵;“咸”,都。 本题(2)得分点有:“以为”,认为;“麾”,指挥;“薄”,迫近;“克”,战胜。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题目要求分析蓟镇总督王忬以下诸将为何都受到降级处罚。 结合原文“出核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蓟总督王忬以下俱贬秩”, 可见是因为“缺伍三万有奇”,蓟镇兵员缺额三万多;“兵亦不任战”,在籍兵员也没有什么战斗力;他 们作为军队长官失职。 参考译文: 唐顺之,字应德,江苏武进人。祖父唐贵,曾任户科给事中。父亲唐宝,做过永州知府。唐顺之生来 禀赋超常,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博览了众多的文献典籍。在二十三岁时,他参加了嘉靖八年(1529)的会试, 荣登榜首。后调任兵部主事。不久称病辞官回乡。当倭寇蹂躏长江南北时,赵文华出京巡视军队,上疏推 荐了唐顺之。唐顺之被起用为南京兵部主事。由于父丧期限未满,唐顺之没有出任。丧期结束后,朝廷召 用为职方员外郎,晋升为兵部郎中。兵部派唐顺之到蓟镇查核军籍情况。回京后,唐顺之上奏报告说该镇 缺额三万多员,在籍兵员也没有什么战斗力,为此他上书提出了九条解决办法。由于唐顺之的上奏,蓟镇 总督王忬以下诸将都受到降级处罚。不久又派唐顺之到南京、浙江督察军务,与胡宗宪一同商议讨伐海盗。 唐顺之认为抵御海盗的上策,应该将海盗阻截在海岸线外,如果放纵他们让其登上陆地,那么内地就都会 受到祸害。于是唐顺之亲自出海,从江阴抵达蛟门山处的大海,一昼夜行驶六、七百里,随从人员都惊恐 呕吐,唐顺之依然精神抖擞。倭寇屯集在崇明三沙岛,唐顺之亲自督水军出海截击,斩敌一百二十人,沉 敌船十三艘。因战功唐顺之升为太仆少卿。胡宗宪说唐顺之权力过轻,朝廷又提升他的职务为右通政。唐 顺之听说海寇将进犯江北,于是急令总兵官卢镗在三沙岛阻击,自己率副总兵刘显迅速增援,与凤阳巡抚 李遂合力大败海寇于姚家荡。海寇困窘,退驻庙湾。唐顺之乘势迫近,敌我伤亡相当。李遂意欲将敌人围 困起来,唐顺之觉得这不是办法,于是指挥军队迫近敌营,攻打他们但没有成功。三沙岛的官军又频频告 急,唐顺之于是又率兵增援三沙,督率卢镗、刘显进攻,却先后两次失利。唐顺之十分愤恨,亲自跃马布 阵。海寇构筑了高楼瞭望官军,看见唐顺之的军队整齐,因而坚守阵地而不出战。见此情形,刘显请求退 兵,唐顺之不同意,他手提战刀,冲到距敌人营地一百多步远的地方,卢镗、刘显担心出事,坚决请唐顺 之退回。这时正值酷暑,唐顺之在海船中居留两月之久,因此染上了疾病,于是返回太仓。嘉靖三十九年(1560) 春天,汛期到了,唐顺之带病巡视海上,过焦山,至通州病逝,时年五十四岁。讣告传到京师,皇帝令公 祭安葬。按常规,四品官只赐祭,而不赐葬,唐顺之因为国辛劳而死,所以得到皇帝赐葬的礼遇。唐顺之 对于各门学问无不涉猎。对于天文、乐律、地理、兵法、弧矢、勾股,无不穷根寻源。他还搜集大量古今 典籍,剖析补遗,分门别类,分为六编传播于世,读书人都不能理解其中奥妙。他曾师从王畿学习良知之 学,闭门独坐,整月都忘掉睡觉,在静坐中颇有所得。唐顺之作的古文,汪洋恣肆有大家风范。平生艰苦 自励,用门板作为床榻,不设坐卧垫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远 杜牧 两叶愁眉愁不开,独含惆怅上层台。 碧云空断雁行处,红叶已凋人未来。 塞外音书无信息,道傍车马起尘埃。 功名待寄凌烟阁①,力尽辽城不肯回。 [注]①凌烟阁是唐代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描摹了双眉不展的愁态,两个“愁”字为整首诗笼上了一层愁绪。 B. 抒情主人公心怀惆怅,独上高台,见雁影已逝、红叶凋零,而征人未归。 C. 颈联写了车马飞扬、尘埃漫天的战场场景,“塞外”暗合“寄远”二字。 D. 诗人以思妇的视角进行写作,全诗既写了登台所见,又寄托了登台所思。 16. 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善用“掉尾一波”,意为其诗文“虽有悲慨之情,却往往能于结尾处呈现豪爽俊健 之风”。请结合这首诗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答案】15. C 16. ①前三联写抒情主人公在惆怅中独登高台,大雁远去,红叶凋零,塞外音书不至,道 旁尘埃四起,描绘了渺远寂寥之景,衬托了自己的孤独落寞,表达了对征人的思念之感。②尾联抒发了远 征之人建功立业之志,写出了不灭敌寇不回乡的报国之心,豪爽俊健。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 “写了车马飞扬、尘埃漫天的战场场景”不妥。“道傍车马起尘埃”只是描写过往车马带起的尘埃,表 达思妇对征人的盼归之情。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联“两叶愁眉愁不开,独含惆怅上层台”,描写女主人愁眉不展,独上层台,两个“愁”字加上“惆怅”, 渲染了人物愁绪满怀的情态; 颔联写女主人眼前看到的景色,碧空广阔无边,好容易盼到一行大雁飞来,多么希望有那个人的音信到来 啊,可惜女子目送大雁飞走,直到再也看不见大雁的影子,依然没有得到半点音信;此刻已是深秋,满树 红叶已经凋零,又一年快要过去,人还是不见回来。渺远寂寥的景色衬托了人物的孤单落寞; 颈联直接写音书断绝,道旁尘埃四起,一辆辆马车来了又走,空剩下荡起的尘埃。女子目送车马远去,空 有对征人的思念。 前三联通过叙事、写景、抒情,表现了女子对征人的思念和因此而起的满腹愁绪。 尾联“功名待寄凌烟阁,力尽辽城不肯回”转为从征人角度抒情,征人有满腔抱负,他想要在凌烟阁上占 有一席之地,因此“力尽辽城”也不肯回。书写了远征之人建功立业之志,写出了不灭敌寇不回乡的报国 之心,豪爽俊健。 这首诗的确属于“掉尾一波”的写法,尾联的情感一反前文的哀愁苦闷,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呈现豪爽 俊健之风。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种树郭橐驼传》中讲到种树的经验,郭橐驼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两个比喻句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如何才能使树木顺应天性按其本性生长。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动静结合,色彩对比鲜明,描绘了 一幅美丽的金陵秋景图。 (3)“酒”是古代诗歌常用意象,诗人常借酒怡情,或解愁忘忧,或送友饯行,或感叹人生。唐代诗人李 白就写过很多这样的诗句,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其莳也若子 (2). 其置也若弃 (3). 彩舟云淡 (4). 星河鹭起 (5). 陈王昔时宴 平乐 (6). 斗酒十千恣欢谑/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莳、鹭、恣、谑、销、樽、羞、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空竹,以竹木为材料制成,中空,因而得名。空竹为圆盘状,中有木轴,以竹棍系线绳缠绕木轴拽拉 抖动。圆盘四周有哨口。拽拉抖动空竹时,各哨同时发音,高亢雄浑,如同松涛海浪。 抖空竹历史悠久,群众基础稳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 ),出现了“蚂蚁上树”“鹞子翻身”等新 动作。抖空竹是靠四肢巧妙配合完成的运动项目,当双手握杆抖动空竹做各种花样技巧时,上肢与下肢的 很多关节,再加上颈椎、腰椎,都在不同程度地运动着,因此抖空竹有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①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与城市的飞速发展,②空竹存续的文化空间面临萎缩,③因此,有关部门有必要 采取有效措施对空竹进行保护刻不容缓。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继承和发展成为了今天的主要任务,抖空竹的技术技巧成熟完备 B. 抖空竹的技术技巧成熟完备,很多技术在今天又有继承和创新 C. 抖空竹的技术技巧成熟完备,继承和发展成为了今天的主要任务 D. 很多技术在今天又有继承和创新,抖空竹的技术技巧成熟完备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D.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并修改。 【答案】18. B 19. A 20. ①中“生活方式”改为“生活方式的变化”②将“面临”改为“逐渐”“日益”,或“萎缩”改为“萎 缩的现状”③删除“刻不容缓”。 【解析】 【分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根据前文“经过……的发展”可见,其后要写发展的成果,故“抖空竹的技术技巧成熟完备”应放在前面 与之衔接,排除 AD。 根据后文“出现了……等新动作”可见,主语应该是“抖空竹的技术技巧”而不是“继承和发展”,排除 C。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原文把哨音比喻成“松涛海浪”,采用比喻手法。 A.把“愁”比作“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比喻手法。 B.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夸大了黄河来源的神奇,是夸张手法。 C.该句对仗工整,采用了庄周梦蝶、望帝化鹃的典故,采用用典、对偶。 D.说“花不语”,仿佛花能“语”一般,把花当做人来写为拟人。“乱红”代指被风吹散的花瓣,是借代 手法。 故选 A。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一为搭配不当,“生活方式”与“飞速发展”无法搭配,应把“生活方式”改为“生活方式的 变化”。 二为成分残缺,“面临”应该搭配名词,而“萎缩”是形容词,应将“面临”改为“逐渐”“日益”,则 可修饰形容词谓语;或“萎缩”改为“萎缩的现状”,与“面临”搭配。 三为结构混乱,“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句意已经完整,在宾语后再加“刻不容缓”显得黏连不清,应 删除“刻不容缓”。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乌托邦平原位于火星的北半球。火星南北半球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差异巨大。火星南部为高地, 这些高地 60%的面积遍布着“瘢痕累累”的陨石坑; ① ,这些平原都是被火山熔岩填平的,陨石坑 较少且地质年龄较轻,因此理所当然选择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为着陆区。 天问一号整个降落过程大致分为进入——减速——软着陆三步。天问一号在进入火星大气层以后,首 先借助火星大气进行气动减速,紧接着打开降落伞进行伞系减速,在距离火星表面 100 米时,进入悬停阶 段,完成避障和缓速下降后,着陆巡视器抵达火星表面。虽然此前中国已有月表着陆经验, ② : 一方面火星环境比月球更复杂,另一方面火星离地球距离更加遥远。 天问一号探测器携带了 13 个科学载荷,这些科学载荷有着五大使命,主要涉及火星空间环境、地表形 貌特征、土壤表层结构等研究。长期以来,大众对火星充满好奇,相信,随着研究的陆续展开, ③ 。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22. 请在每一段前面加上一个问句,引导并概括出所在文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 15 个字。 【答案】21. ①火星北部为平原②但天问一号着陆更加艰难③大众的好奇心将逐渐满足 22. 为什么选择乌托邦平原为着陆区?天问一号的降落过程是怎样的?天问一号将开展哪些科研探测? 【解析】 【分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前文“火星南北半球的地形地貌……火星南部为高地”可见,此处要写“火星北部”,再从后文“这 些平原都是”可知,“这些平原”即火星北部是平原,故填写为“火星北部为平原”。 ②前句是“虽然”,可见此处要写“但是”;与“有经验”形成转折,说明此次着陆不容易,再结合后文 “火星环境比月球更复杂”“火星离地球距离更加遥远”可见,着陆比月球更难;故填写为“但天问一号 着陆更加艰难”。 ③根据“大众对火星充满好奇”可知,“随着研究的陆续展开”,“好奇心”将会得到满足。故填写为“大 众的好奇心将逐渐满足”。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及选用句式的能力。 首先概括每段大意,第一段从“因此理所当然选择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为着陆区”可知,本段讲的是为什 么要选择乌托邦平原为着陆区。 第二段从“天问一号整个降落过程大致分为进入——减速——软着陆三步”以及后文对于着陆情况更加复 杂、艰难的介绍,可知本段是讲天问一号的降落着陆情况,故可写“天问一号的降落过程是怎样的”。 第三段从“这些科学载荷有着五大使命,主要涉及……等研究”可知,本段主要介绍天问一号探测器的研 究使命,故可概括为“天问一号将开展哪些科研探测。 四、写作(60 分)请从下面提供的三个作文题中,选择一个题目写作。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是建党 100 周年,100 年来,无数共产党员为了信仰,抛头颅,洒热血。作为当代青年,正准备投 入“十四五”规划,奋斗 2035 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请给优秀共产党员李大钊、赵一曼、董存瑞、雷锋、黄文秀、黄大年、 钟扬中的一位写一封信。 要求:整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致敬赵一曼女士 敬爱的赵一曼女士: 今夜无月,只有繁星。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我冒昧地写下这封信。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儿时的我,是读着革命先烈的故事长大的,当时还小,对“牺 牲”一词的理解还觉得晦涩难懂。如今的我已经是一名从事妇女工作十余年的人民公仆,肩负着“为人民 服务”的使命,我愈发能理解“牺牲”一词的含义,也更加对您的英勇义举感到深深的敬佩。 1935 年秋天,您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二团政委,由于第三军主力已转移,您率领第二团依然 留守在珠河根据地,继续开展游击战争,以牵制敌人的兵力。您在困难中表现出的那份镇定从容和英勇善 战,让我们感到万分佩服。您带领的部队在滨绥铁路北边的一个山沟里作战时被敌人包围,经过一整天的 浴血奋战,您和战士们英勇击退敌人的多次进攻。但最终因寡不敌众,您被俘虏了。由于伤势严重,敌人 怕您死去,便连夜审讯。敌人问不出个所以然,就抽打您。看到这里,泪水已遮住了我的双眼,我恨不得 飞到您的身边,替您报仇雪恨。您宁死不屈,怒斥敌人。可恶的敌人并不死心,为了得到您的口供,他们 把您送进了医院。在医院里,您忍受痛苦,耐心地对护士和看守进行宣传教育,终于把他们争取到自己一 边。 1936 年 6 月 28 日,您与护士、看守一起逃了出去,不幸又被敌人追捕回去敌人竟然用各种酷刑折磨您。 在淫威下,您始终没有泄露一点点党的机密。敌人从您嘴里得不到任何东西,他们决定把您押解回珠河。 1936 年 8 月 2 日,您被杀害了,但您却留下了一份永久可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细细去品味。 赵一曼女士,您的精神绽放出的金色光芒,至今仍然照亮我的心灵。是一位位像您这样的民族的脊梁, 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在山河将倾之时,抛头颅、洒热血,是您们用生命和鲜血肩负起民族独立的重托, 换来了我们如今的太平盛世。我总是会想起书中描绘的那战火纷飞的岁月,想起影视剧中那战天斗地的豪 情,想起您们曾经受过的苦,再想起今日盛世中国的美丽画卷,我非常想对您说:这盛世,如您所愿! 敬爱的赵一曼女士,您知道吗?今年是建党 100 周年,全中国的妇女同胞都在踏着“巾帼心向党,奋 斗新征程”的赞歌阔步前行。我们的祖国刚刚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已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进入 2021 年, 我们开启了“十四五”规划的新局面,已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想,如果您能 看到祖国繁荣昌盛的今天,您一定会生出“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的欣慰和慨叹。 如今的中国,老有所养,住有所依,百姓安居乐业。“寸寸山河梦,昭昭赤子心”,多年前是您们这 些革命先辈用血泪为我们开辟了新的道路,现在让我们用祖国繁荣昌盛之景来告慰您们! “蜀中巾帼富英雄,石柱犹有良玉踪。四海今歌赵一曼,万民永忆女英雄。青春换得山河壮,碧血染 将天地红。东北西南齐仰首,珠河亿载漾东风。”读着郭沫若为了纪念您这位伟大的英雄而留下的神笔, 带着对您万分敬重的心情,我们后人定当践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 不叛党!”入党誓词,以您为榜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此致 敬礼! 一个敬仰您的青年 2021 年 5 月 28 日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审材料:材料给出了建党百年的时间背景,再总说共产党员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牺牲精神,然后写 青年在当下和未来需要承担的国家责任。这段文字虽然不多,却涉及到了很长的时间跨度,涉及到很多大 事,其中有已经过去的 100 年的时间,有当下的“十四五”规划,有未来 2035 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材料还 涉及到“共产党员”和“当代青年”两类人物,其中共产党员主要强调其革命年代的付出和牺牲,而当代 青年则主要着眼于当下和未来在国家重大任务中承担的责任。 审任务:要求部分列举了中国共产党的优秀代表人物,这些人物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他们中有面对 敌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不为所动的革命前辈,如李大钊、赵一曼;有为了维护和平和保卫国家不惜牺 牲自己的生命的革命战士,如董存瑞;有为了国家利益而做出卓越成就的专家,如黄大年、钟扬等;有在 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的普通人,如雷锋、黄秀文等。他们的所作所为既彰显着个人高尚品德, 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我们目前应该继承发扬的。 给这些人中的一个写一封信。书信一定要注意格式,称呼顶格、问候语空两格、敬礼顶格、署名与日期居 右。其次,书信要注意人称与用语。选择一个人物写信,要选择自己熟悉的人来写,比如赵一曼面对日军 的严刑拷打始终不曾屈服;黄文秀牺牲在了脱贫攻坚的战场上;钟扬一心为民,不幸以身殉职。他们都展 现出共产党人为了信念而忘我的精神,写信时可以表达对他们精神的敬仰,表达继承其精神的决心。 【立意】1.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2. 胸怀信仰,风华百年; 3. 担起时代责任,共圆美丽中国梦。 【素材】1. 李大钊同志,今天的中国当向您致敬。今天的美好生活来源于谁?父母?不是,是来源于舍身 就义的革命战士们。您就是其中的一位。我始终相信,没有你们抛头颅,洒热血。是永远不会有我们今天 祖国的繁荣昌盛!没有明亮的白昼灯,没有完好无损的书桌,没有崭新的书本……革命战士们如同太阳一 般,照亮着我们祖国的大地,照亮了前方的路,滋养着中华民族共和国的千千万万的含苞未绽的花苞,让 我们得到知识,可以为祖国奉献。爱国,现在不再变得那样虚无。爱国,以前是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 现在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我要向您学习,学习您的大公无私,学习您的无私奉献,学习您对祖国的信心。 2. 自从您去世后,大家都很怀念您。朱德元帅为您题词“学习雷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周恩来总理为您 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工厂主义风格,奋不顾 身的无产阶级斗志。”就连毛主席都为您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还有好多人,包括您的亲人朋 友,都在惋惜您的逝去。为了纪念您,我们把每年的 3 月 5 日定为了雷锋纪念日!虽然您已经离我们而去, 可是您的事迹在中华大地上永远流传,您的精神在共产党人的心中薪火相传!您从未从这片中华大地上离 开! 3. 文秀,百坭村的雨停了,路也在大家的努力下顺利通车了,乡亲们也过上了正常的生活,风雨过后百坭 村的风景更加迷人。你听到了吗?习总书记对你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中宣部 7 月 1 日向全社会宣传 发布你的先进事迹,追授你“时代楷模”称号。我们这些远方的青年通过学习你的事迹,更加坚定信念, 给自己加油鼓劲,将来会有更多的青年在基层一线、脱贫一线继续着你的事业。你放心,脱贫攻坚有我们, 乡村振兴有我们,伟大复兴有我们。我们初心不变,我们青春无悔。 24.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49 年 3 月 23 日,毛泽东和周恩来等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时,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赶考 的日子。”周恩来回答说:“我们应当都能考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2013 年 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时指出,“我们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 起来了,但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我们面临的‘赶考’还远未结束”。 什么是“赶考”精神?“赶考”精神,就是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是清 正廉洁、克已奉公的精神,就是不畏困难、锐意进取的精神。时代出考题,人民是考官,我们是答卷人。 面对新时代之问、新时代之考,“赶考”精神依然放射着真理的光芒。 学校团委拟举办“‘赶考’精神大家谈”座谈会,邀请你作为高三学生代表参会,并以“我眼中的‘赶 考’精神”为副标题,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整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赶考精神铸辉煌 ——我眼中的“赶考”精神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赶考精神铸辉煌”。 人,在什么时候最紧张,要上好发条绷紧弦,咬定青山不放松?在赶考路上。人,在什么时候最充实, 要把握点滴光阴,不断丰盈自己,锤炼出一副钢铁似肌骨,准备好面对历练与挑战,接受考验与检阅?答 案仍是在赶考路上。学子赶考酬壮志,国家赶考谋复兴,时代风云变幻,历史大浪淘沙,而“赶考精神” 仍是铸就辉煌的不二法门。 赶考精神是什么?它是一种目标感,一种使命感,一种责任感。因为清醒知道面前静待的考验,所以 马不停蹄,惜时如金,勉力奋搏,超越自己;因为志于“拿下”这场考验,所以壮志满怀,雄心勃勃,拥 有强大内驱力,昂扬的斗志与信心。 赶考精神,助个体取得非凡成就。古时科举,万千寒窗苦读数十载的寒门子弟将赶考精神进行到底, 终于突破门第局限,一展骄人绝艳才,踏上仕途,为国效力。今日之高考亦然,青年人心怀“赶考精神”, 勤学精思,伏案饱读圣贤书,举目纵览天下事,只待鲤鱼龙门跃,伸手摘星,实现梦想,不负青春好时年。 不仅在学习上,科研领域,是什么让一代代核工业人扎根大漠,埋名隐姓,甚至割断与亲友、爱人的联系? 是赶考精神,在军事装备的角力中,他们心怀让一穷二白的中国从此挺直脊梁的赶考精神,排除万难,潜 心研究,终于以一朵朵爆响于青穹的蘑菇云交上了他们的满分答卷。钱学森、邓稼先……这些赶考路上奋 不顾身的奋斗者,成为了共和国永远的功臣。 赶考精神,更是一个国家迎来繁昌之局面,一个民族走上复兴之通途的有力助推。刚刚过去的七十周 年华诞,雄赳赳气昂昂驶过长安街的东风导弹,英姿飒爽,步履如一的无数官兵,昭示大国利刃,仍如新 发于硎。这是过往七十年赶考的辉煌成就,足慰先烈之灵。亦让世人一睹东方雄狮的无限伟力。然而,正 如习总书记所说,接续奋斗,才能创造奇迹,这条赶考之途,征程尚远。供给侧改革,高质量发展,从中 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三大攻坚战捷报频传,反腐雷霆万钧,机构改革不断深化、持续……面对百年 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挑战、新局面,今日之中国仍奔跑在赶考路上,贯彻着赶考精神,唯有如此,方能与霸 权主义、强权政治抗争到底,让古老文明之新声永远嘹亮。让中华民族永不再受近代之屈辱,而岿立在世 界民族之林。 作为新时代青年,如今的我们重任在肩。面对无限的机遇,站在前所未有的广阔平台,我们更应不断 用知识武装自己,有朝一日成为国家发展之先锋,时代进步之砥柱。心怀赶考精神,我们必将抛去“佛 系”“丧”文化的借口空壳,脚踏实地,努力奋斗。 赶考路上,谱写锦绣华章。谢谢大家!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本题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考生以高三学生的身份,写一篇在“‘赶考’精神大家谈”座 谈会上的发言稿。且规定了作文的副标题“我眼中的‘赶考’精神”。 本题的审题难度并不大,所给材料有三段,第一段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等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时的对话,第 二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时的讲话。两段材料都提到了“赶考”。时间的跨度提示我们,中国一 直在“赶考”的路上,也一直保持着“赶考”的心态,践行着“赶考”的精神。那么“赶考”的含义是什 么呢?“赶考”精神在当代有什么意义?考生应重点分析材料的第三段,“‘赶考’精神,就是永远保持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是清正廉洁、克已奉公的精神,就是不畏困难、锐意进取的精 神”“面对新时代之问、新时代之考,“赶考”精神依然放射着真理的光芒”。而作为一名高三的学生应 如何认识和理解“赶考”精神,如何践行“赶考”精神则应该是作文重点阐述的内容。 【立意】1.今日之“赶考”精神; 2.“赶考”精神永不过时; 3.做时代合格的“考生”; 4.“赶考”路上,我们风雨兼程。 【素材】1. 在古代,莘莘学子进京赶考,以谋仕途,求报国;到现代,毛主席将进京筹备建国作为“进京 赶考”,希望中国人能漂亮地“站起来”。赶考精神一个“赶”字,展现了一种紧迫感,一个“考”字, 代表了一个目标,一个前进的方向。时至今日面对国泰民安的盛世。很多人懈怠了,松弛了保有这种不断 前行的赶考精神,无论是对个人的成功,还是对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都有重大意义。 2. “赶考”精神是要为国家和民族递上满意答卷的态度和责任感。试看中科院院士马伟明,因攻克电磁发 射技术而年届 40 即被评为院士的他,仍然每年完成 2.5 人的工作量。他自己说:“倘若我不抓紧继续工作, 那国家选我这个年轻的院士有什么用?”倘若这种赶考精神只是为个人成就名声或荣誉,那对于他而言, 得到“院士”这一至高荣誉后,大可退居二线,坐享其成果。但他之所以继续拼搏,便是出于为国家打造 制胜深蓝的国之重器,使中国海洋科技发展得快些,再快些。赶考精神,亦可指这种不放弃一分一秒,将 为国家谋发展作为毕生目标的大情怀。在今天这样一个繁荣的时代,能始终看到自己能为国家所做的事, 并在这种情怀的指引下奋进,终将生发出超越小我、追求个人公民的力量,使国祖国发展更快更好。 3.赶考精神之所以能激发出如此大的能量,其本质在于一种对自己、对国家负责的态度,对自己负责,是 我们不懈追求,勇攀高峰,在有限的时间里催生出紧迫感,尽量接近目标;对国家负责,使我们在海晏河 清中洞见国家的隐患不足,使我们不坐享其成,在安乐中感受到压力和紧迫,最终提高效率,求得更好的 发展。我想,无论为谁,当今青年都应心有一种赶考精神,创造美好明天! 25.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报微博前段时间发布了题为“是不是字一多你就读不下去?”的博文,网友留言互动众多。有人说, 快餐式阅读让自己无法思考,这种碎片化阅读效果较差。有人说,快餐式阅读让自己失去了深度阅读的耐 心。也有人说,快餐式阅读可以缓解紧绷的神经,消减生活压力。还有人认为要减少快餐式阅读,重视整 本书阅读,增加“深度阅读”比重,要静下心来阅读。 班级拟举行阅读研讨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快餐式阅读不可取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快餐式阅读不可取”。 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然而当下时代,发达的互联网将一切信息都变得 如潮水袭来般。足不出户轻划屏幕,人们便可观遍大千世界,几分钟之内便可了解无数国际动态。 由此,谁还愿意捧着晦涩难懂的文学名著仔细品读?但是这反映的正是互联网时代下人们的浮躁、缺 乏耐心。总是摄取一些无用便捷的快餐,贪图一时精神的刺激,吸收不到任何营养。人们只是快速浏览过 屏幕上每一条被加工过的,配上图片于附着他人的思考的快餐,大脑并不需要运转。 然而不幸的是,古典一直有着精髓的不可撼动的价值。若想接近它最美好的内核,切忌只是习惯于表 面浅显的阅读方式。古典书籍中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人们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甚是不同。书读百遍其义 自见。如果不是耐心地摸索,恐怕也只是停留于表层。这种深入式的阅读是电子式阅读无法媲美的。 古典文学的阅读,更能培养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人们进行深入的阅读,才能与显现更好的交流,人 们推敲着,咀嚼着每一个好句,阐发的是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思考,消化的是真正的有营养的知识。在没有 他人干扰性配字与配图下,阅读者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独立思考、深入思考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并且 这样的阅读方式,带来的是长久的愉悦。也许一本书在不同的时期阅读,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快乐。 而朋友圈的大部分动态岂能深刻存于心中,成为自己的东西?相反,由于它们过于直白通俗而让人们变得 越来越浮躁,甚至会失去深度阅读和思考的耐心。只是贪图一时的刺激而阅读无用的烂文,这样的快乐是 短暂的,低廉的,后果是可怕的。 路是一步一步地走出来的,学习也是一点一积累起来的。如同行走与学习一样,阅读的国度里没有捷 径,虽然“快餐阅读”节省了时间,可失去了研究文化的原来意义,读再多的“文字”“图片”又有何用 呢? 每一个时代留下的古典,都矗立在永恒的宝座上。人们吸收优秀文化经典时应注重发扬其内涵,而现 今“快餐阅读”与这个标准相去其远,对文化的研究与吸收是一个“慢工出细活儿”的过程,所以“快餐 阅读”是不可取的。 谢谢大家!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本题是一篇任务驱动类作文,要求考生围绕材料写一篇在阅读研讨会上使用的发言稿。材料的关 键词是“快餐式阅读”,所以作文的内容要围绕如何看待“快餐式阅读”展开。材料中已列举了快餐文化 的优缺点:1.优点,快餐式阅读可以缓解紧绷的神经,消减生活压力;2.缺点,让自己无法思考,阅读效 果较差,让自己失去了深度阅读的耐心等。考生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感受讨论“快餐式阅读”的其他优缺点。 材料中还出现了“深度阅读”这一与“快餐式阅读”相对的概念,所以考生在写作时应结合“深度阅读” 来发表自己对“快餐式阅读”的感受与思考。 【立意】1.快餐阅读的利与弊; 2.快餐阅读令人忧; 3.快餐式阅读不能成为阅读主食。 【素材】1.中国的的哲学家们大都强调一种格物致知的精神,认为做学问就要把它弄明白,搞透彻,不能 浅尝辄止,似是而非,因而孔子韦编三绝而精通周易。今日之时,商业化的文化如快餐般呈现在我们面前 时,我们往往手足无措,我们确实失去了什么,也许就是文化的厚重感。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非常快,“浅 阅读”同样是快节奏生活的产物,我们也许根本就无法空出时间来一次真正的阅读,更不用说研习经典了。 但反思这种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生活,我们不一定快乐,相反却失去了很多趣味,难道生活本身就这样 吗? 2.南京师范大学陈章龙教授对学生阅读日趋快餐化带来的危害作了分析:同样是《三国演义》,有的大学生 宁愿看改编的动画片也不愿意仔细阅读原著。社会呈现的快餐式阅读的浮躁氛围渗透到学生甚至儿童群体 当中,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青少年正是汲取知识的时候,过多地接触武侠奇幻小说、流行杂志等快餐读物, 容易带来身心的浮躁、知识结构简单化,里面一些低级趣味内容甚至还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作家鲍 鹏山日前在南京作讲座时也指出:不读经典,一个人不可能进入文化的核心,也不能称之为“文化人”, 高质量的素质教育,不能不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 3.“快餐阅读”已逐渐成为一种休闲时尚,并越来越受到青少年的青睐。它以一种无目的的随意性浏览, 放弃思维的辅助,成为了填充大脑中暂时的空白状态的消遣。现在流行的书报、杂志等都是以快餐为主, 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新颖荒诞的视角、低级庸俗的幽默……都难掩其内容的贫乏与苍白。青少年长期 受“快餐阅读”的影响,难免变得浮躁,即使面对课堂语文学习,也只是浅尝辄止,而静不下心来走进文 本细嚼慢咽,获得精神的愉悦。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