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吉林省长春市东高三五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吉林省长春市东高三五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及范文)

ID:715269

大小:141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1-06-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切磋砥砺足千日 紫电龙光助鹰扬 东 2018 级 高三年级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学科试题 注意: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艺术创作生产中,接受者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接受者的地位、意义极大彰显, 使创作者必须高度关注接受者及其审美趣味、爱好,并自觉与之保持良好互动。尤其是,基于庞大的数量、 强劲的消费能力和巨大的影响力,“年轻”受众日益扮演着带动、示范乃至引领的角色,其作用已覆盖艺 术创作、传播、接受等各环节,渗透到题材选择、人物塑造、主题意旨等各层面,成为了艺术创作生产中 举足轻重的要素。 如果说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电子文化是对以语言文字为代表的印刷文化的超越,那么,以互联网为代 表的数字文化则带来了更剧烈、更深刻的范式转换和嬗变,而“年轻态”恰是数字文化范式中艺术创作生 产的一种鲜明突出的特征和发展趋向,并极大地突显了年轻化、时尚化等在艺术创作生产中的比重与价值。 “年轻态”创作生产有其艺术规律的内在理路和审美判断的价值标准,在近年来一些抗日题材或革命 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生产中,那种将青春偶像剧的叙事逻辑无边界泛化、无辨别同化,乃至假“致敬”之 名、行娱乐之实,或假“年轻态”之名、行违背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实的做法,着实需要我们高度警醒、 深入思考。 在抗日题材或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发挥 IP 效能、翻拍经典没有问题,创新艺术表现方式理所当然, 选用流量明星扮演革命战士也无可厚非。合适、得体的“年轻态”创作生产,既在主流价值叙事的诸多方 面实现了创新发展,还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审美感受。比如,电视剧《隐秘而伟大》将人物置于乱世背景 下,让怀揣“匡扶正义”理想的年轻人在正义与非正义的对峙中做出忠于信仰的选择。 然而,同为“年轻态”创作生产的《雷霆战将》缘何遭多方诟病?在个案所折射的普遍性、反思性意 义上,“雷剧”标签、偶像剧套路等都是症候,依据“症候”,我们可以深究其审美迷误的内在思维和逻 辑。择要说来,有三方面突出表现: 一是对年轻受众审美趣味、爱好的浅表性误判。对年轻受众审美趣味、爱好的鉴别和表达不可想当然, 不可将青春元素标签式粘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审美时尚的当代性和艺术表达更多地在于优秀的创作 者依凭敏锐的感觉,通过对时代生活中诸多片段、瞬间、偶然的捕捉,洞察时代生活的主题,使片段牵挂 着整体、瞬间系缚着时代、生活表层的偶然现象折射生命意蕴的内在光辉。 二是对历史真实、艺术真实的悬浮式误解。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孕育出了伟大的抗战精神,然而一 些抗日题材的艺术作品脑洞大开,或脱离史实,或违背常理,致使艺术创作悬浮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之 上。事实表明,展现历史真实的前提是正确了解历史,呈现艺术真实的前提是尊重历史真实,“年轻态” 创作生产理应顺应势之所至,讲求“事、理、情之所为用”,使作品充盈抗战精神的浩瀚之气。 三是资本逻辑的僭越性误植。近年来一些“年轻态”创作生产存在不少怪现象,尽管原因多种多样, 但资本逻辑的侵蚀、僭越显而易见。这不仅是对艺术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在这 种意义上说,“年轻态”创作生产越是渐成主流、越是具有发展的潜能,就越需要自觉恪守“美”的规定 性,越需要有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双重烛照,以免创作生产陷入商品拜物教的资本逻辑,也以免艺术在 舍本求末中沦为蛋糕上的酥皮。 (彭文祥《“年轻态”艺术创作生产的审美迷误与价值复位》)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互联网时代,艺术创作接受者的地位、意义得到了极大彰显,接受者必须高度关注创作者并自觉与之保 持良好互动。 B. “年轻”受众数量庞大、消费能力强劲、影响力巨大,日益发挥带动、示范、引领作用,其作用覆盖面 广,渗透层面多。 C. 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电子文化超越了以语言文字为代表的印刷文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文化则引起 了文化范式的彻底转换。 D.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创作者因为拥有敏锐的感觉,能够洞察时代生活的主题,使片段牵挂着整体、瞬 间的表象折射着生命的光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整体采用递进式结构,论述逐层深入;在探究审美迷误的内在思维和逻辑的三个表现部分,亦是层 层深入,从现象到本质。 B. 文章四、五段在论证“年轻态”创作生产有其艺术规律的内在理路和审美判断的价值标准时,运用了对 比论证的手法,富有说服力。 C. 文章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揭示现象的基础上,也具体阐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照应了题目中的“价 值复位”。 D. 文章末尾处用“蛋糕上的酥皮”为喻,生动形象地批判了创作生产陷入商品拜物教的资本逻辑、艺术创 作舍本求末的现象。 3. 下列关于原文艺术创作“年轻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年轻态”是数字文化范式中艺术创作生产的一种突出而鲜明的特征和发展趋向,极大地突显了年轻化、 时尚化等在艺术创作生产中的比重与价值。 B. 在抗日题材或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生产中,要警惕那些假“致敬”之名、行娱乐之实,或假“年轻 态”之名、行违背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实的做法。 C. 在抗日题材或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发挥 IP 效能、翻拍经典、启用流量明星扮演革命战士等做法一定程 度上实现了创新发展,让人耳目一新。 D. “年轻态”创作生产越是渐成主流、越是具有发展潜能,自觉恪守“美”的规定性、重视历史理性和人 文关怀,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答案】1. B 2. A 3. C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接受者者必须高度关注创作者并自觉与之保持良好互动”错,原文是“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接受者 的地位、意义极大彰显,使创作者必须高度关注接受者及其审美趣味、爱好,并自觉与之保持良好互动”, 可见是创作者必须高度关注接受者; C.“彻底转换”错,原文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文化则带来了更剧烈、更深刻的范式转换和嬗变”; D.“创作者”以偏概全,原文是“优秀的创作者”;“瞬间的表象折射着生命的光辉”与原文不符,原文 是“使片段牵挂着整体、瞬间系缚着时代、生活表层的偶然现象折射生命意蕴的内在光辉”。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在探究审美迷误的内在思维和逻辑的三个表现部分,亦是层层深入”错,文章中审美迷误的内在思维 和逻辑的三个表现部分分别为“一是对年轻受众审美趣味、爱好的浅表性误判”“二是对历史真实、艺术 真实的悬浮式误解”“三是资本逻辑的僭越性误植”,是并列关系。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创新发展,让人耳目一新”的不是抗日题材或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生产。原文 是“合适、得体的‘年轻态’创作生产,既在主流价值叙事的诸多方面实现了创新发展,还带给人们耳目 一新的审美感受”,可见应是“合适、得体的‘年轻态’创作生产”。 故选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3 月 1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 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 实现 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那么,何谓“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并逐渐下降; “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产业调整、节能减排、植树造林 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排放量,达到相对“零排放”。我们早就有碳达峰目标,而把碳中和跟碳达峰 放在一块,它的约束力就比较强,简单说就是碳中和使得碳达峰的意义比以前更加明显。 (摘编自 2021 年 3 月 16 日央视财经新闻) 材料二: 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发达国家大体上需要 50 至 60 年的时间,而我国仅有 30 年左右的时间。我国能源 消费以煤为主,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实现碳中和,需要逐渐改变现实,进行能源结构的低碳转型,大幅增 加非化石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绿色低碳能源)比例。中国“十四五”规划对碳减排有一些明确 的目标和部署,提出非化石燃料使用量占比要提高到 20%。五年规划中,还提出森林覆盖率要提高到 24.1%, 要在未来 5 年提高 0.9 个百分点,意味着国土上要增加约 9 万平方公里的森林覆盖面积。 从相关数据看,中国碳排放占比最高的是电力部门,因为中国的电力部门煤炭发电还是主体,然后依 次为工业部门、交通运输、人类居住等。为此,中国进行科学研究,制定长远目标,进一步强化实施举措。 最重要的是加快绿色能源替代,这是未来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主要出路。它的重点在光伏发电、风力发电、 内陆核电、燃料电池以及新能源相关材料领域的先进技术突破和广泛应用等方面,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 体的现代绿色低碳能源体系,以完成结构性替代。 (摘编自徐林《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举措与政策机制》) 材料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就碳达峰、碳中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接受了记者采访。 记者: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3%左右,“十四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 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 13.5%、18%。怎样理解这些目标?实现这些目标有我们自己的做法吗? 周宏春:确定 2021 年降低 3%的目标是符合客观规律的。13.5%的目标是通过年度降低比例关系折算得 出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18%的目标,涵盖了节能、新能源碳汇等方面的作用,是整合多方面数据得出的, 具体到地方指标也和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公众消费等密切相关。 碳循环经济是值得关注的新领域。通过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技术可以把发电、工业生产等过程中排放 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净化之后加以综合利用。比如,通过把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净化后用于生产 炭基肥料、发展富碳农业,可以提高作物品质,可以让土壤增加吸收保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在鄂尔多斯调 研时我们发现有一种做法:把一种枯死的树或树枝砍下来后做生物发电原料,把发电产生的烟气收集起来 通过净化引到水塘里,用来养殖螺旋藻。这种碳循环经济模式能实现循环利用、变废为宝。 (摘编自 2021 年 3 月 17 日《中国环境报》》 材料四: 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实则是以倒逼机制推进制造业零碳转型,加快构 建中国零碳新工业体系。以汽车生产为例,如果要实现“碳中和”,负责汽车整车制造的企业,提供零部 件的企业,汽车生产涉及的钢铁、冶金、塑料等原材料行业,以及电子、电器等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 要实现“碳中和”。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在大力减排之路上已经走了很远,但是低碳、零碳之路走得并不轻松。我国 气候资金缺口较大,若想兑现 2030 年前“碳达峰”的国际承诺,每年资金需求约为 3.1-3.6 万亿元,而政 府财政资金只是杯水车薪。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是中国制造摆脱碳约束“扼喉”命运的重 要节点,背后彰显的是中国对于未来发展模式“不破不立”的决心,中国制造唯有自强才能不息。 (摘编自澎湃网 2021 年 3 月 16 日《“碳达峰”“碳中和”火爆背后》) 4. 下列对“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碳达峰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数值到达顶峰,并逐渐下降;碳中和目标的加入,使得碳达峰的意义比以前 更加明显。 B. 碳中和要解决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需要通过产业调整、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最终达到不排放 二氧化碳的目标,即“零排放”。 C. 实现碳中和关涉我国能源结构的低碳转型,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内陆核电、燃料电池以及新能源相关 材料领域的先进技术突破和广泛应用等是重点。 D. 政府拟定“十四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依次降低 13.5%、18%的目标,是通过折 算、整合数据得出的。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与中国实现目标的时间短、能源消费以煤为主导致 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现实状况有关。 B. 中国“十四五”规划提出森林覆盖率要提高到 24.1%,增加约 9 万平方公里的森林覆盖面积,这对解决 碳排放问题有决定性作用。 C. 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18%的目标,具体到地方指标也和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公众消费等密切相关,因此 这需要地方政府、企业以及个人的积极参与。 D. 对中国而言,“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以倒逼机制推进制造业零碳转型,相关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 都要实现“碳中和”。 6. 我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主要采取了哪些策略?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B 6. ①宏观规划:把实现碳中和跟碳达峰的目标放在一起,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设定了具体时间节 点;②具体目标:设定具体的碳减排的目标,加快绿色能源替代;③利用方式:关注到碳循环经济模式, 把发电、工业生产等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概念以及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最终达到不排放二氧化碳的目标”错误,根据材料一“以抵消自身产生的排放量,达到相对“零排放” 可知,是“抵消”“达到相对”,并非“不排放”。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这对解决碳排放问题有决定性作用”错误,文中写道“五年规划中,还提出森林覆盖率要提高到 24.1%, 要在未来 5 年提高 0.9 个百分点,意味着国土上要增加约 9 万平方公里的森林覆盖面积”,可以说这对解决 碳排放问题有积极作用,但并不能说“有决定性作用”。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 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 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可知把实现 碳中和跟碳达峰的目标放在一起,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设定了具体时间节点; 由材料二“中国“十四五”规划对碳减排有一些明确的目标和部暑,提出非化石燃料使用量占比要提高到 20%”“它的重点在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内陆核电、燃料电池以及新能源相关材料领城的先进技术突破和 广泛应用等方面,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现代绿色低碳能源体系,以完成结构性替代。”可知设定了 具体的碳减排的目标,加快绿色能源替代; 由材料三“碳循环经济是值得关注的新领域。通过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技术可以把发电、工业生产等过程 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净化之后加以综合利用”“这种碳循环经济模式能实现循环利用、变废为宝” 可知关注到碳循环经济模式,把发电、工业生产等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之书 【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线是由一系列的点组成的,无数的线组成了面,无数的面形成体积,庞大的体积则包括无数体积…… 不,这些几何学概念绝对不是开始我的故事的最好方式。如今人们讲虚构的故事时总是声明它千真万确, 不过我的故事一点不假。 我单身住在贝尔格拉诺街一幢房子的五楼。几个月前的一天傍晚,我听到门上有剥啄声。我开了门, 进来的是个陌生人。他身材很高,面目模糊不清。也许是我近视,看得不清楚。他的外表整洁,但透出一 股寒酸。他一身灰色的衣服,手里提着一个灰色的小箱子。乍一见面,我就觉得他是外国人。开头我认为 他上了年纪,后来发现并非如此,只是他那斯堪的那维亚人似的稀疏的、几乎泛白的金黄色头发给了我错 误的印象。我们谈话的时间不到一小时,从谈话中我知道他是奥尔卡达群岛人。 我请他坐下。那人过了一会儿才开口说话。他散发着悲哀的气息,就像我现在一样。 “我卖《圣经》。”他对我说。 他沉默了片刻,然后搭腔说: “我不光卖《圣经》。我可以给你看看另一部圣书,你或许会感兴趣。” 他打开手提箱,把书放在桌上。那是一本八开大小、布面精装的书。显然已有多人翻阅过。我拿起来 看看,异乎寻常的重量使我吃惊。书脊上面印的是“圣书”,下面是“孟买”。 我信手翻开。里面的文字是我不认识的。书页磨损得很旧,印刷粗糙,像《圣经》一样,每页两栏。 版面分段,排得很挤。每页上角有阿拉伯数字。页码的排列引起了我注意,比如说,逢双的一页印的是 40, 514,接下去却是 999。我翻过那一页,背面的页码有八位数。像字典一样,还有插画:一个钢笔绘制的铁 锚,笔法笨拙,仿佛小孩画的。 那时候,陌生人对我说: “仔细瞧瞧。以后再也看不到了。” 声调很平和,但话说得很绝。 我记住地方,合上书。随即又打开。尽管一页页的翻阅,铁锚图案却再也找不到了。 然后,他像是向我透露一个秘密似的压低声音说: “我是在平原上一个村子里用几个卢比和一部《圣经》换来的。书的主人不识字,我想他把圣书当做 护身符,他属于最下层的种姓,谁踩着他的影子都认为是晦气。他告诉我,他那本书叫“沙之书”,因为 那本书像沙一样,无始无终。” 他让我找找第一页。 我把左手按在封面上,大拇指几乎贴着食指去揭书页。白费劲,封面和手之间总是有好几页,仿佛是 从书里冒出来的。 “现在再找找最后一页。” 我照样失败。我目瞪口呆,说话的声音都变得不像是自己的: “这不可能。” 那个《圣经》推销员还是低声说: “不可能,但事实如此。这本书的页码是无穷尽的。没有首页,也没有末页。我不明白为什么要用这 种荒诞的编码办法。也许是想说明一个无穷大的系列允许任何数项的出现。” 随后,他像是自言自语地说: “如果空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空间的任何一点;如果时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时间的任何一点。” 我和他谈话时,继续翻弄那本无限的书。我假装兴趣不大,问他说: “你打算把这本怪书卖给不列颠博物馆吗?” “不,我卖给你。”他说着,开了一个高价。 我老实告诉他,我付不起这笔钱。想了几分钟之后,我有了办法。 “我提议交换,”我对他说,“你用几个卢比和一部《圣经》换来这本书,我现在把我刚领到的退休 金和花体字的威克利夫版《圣经》和你交换。这部《圣经》是我家祖传。” “花体字的威克利夫版!”他咕哝说。 我从卧室里取来钱和书。我像藏书家似的恋恋不舍地翻翻书页,欣赏封面。 “好吧,就这么定了。”他对我说。 我从不向任何人出示这件宝贝。随着占有它的幸福感而来的是怕它被偷掉,然后又担心它并不真正无 限。我本来生性孤僻,这两层忧虑更使我反常。我有少数几个朋友,现在不往来了。我成了那本书的俘虏, 几乎不再上街。晚上,我多半失眠,偶尔入睡就梦见那本书。 夏季已近尾声,我领悟到那本书是个可怕的怪物。我觉得它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是一件诋毁和败坏现 实的下流东西。 我想把它付之一炬,但怕一本无限的书烧起来也无休无止,使整个地球乌烟瘴气。 我想起有人写过这么一句话: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的地点是树林。我退休之前在藏书有九十万册的国 立图书馆任职,我知道门厅右边有一道弧形的梯级通向地下室,地下室里存放报纸和地图。我趁工作人员 不注意的时候,把那本沙之书偷偷地放在一个阴暗的搁架上。我竭力不去记住搁架的哪一层,离门口有多 远。 我觉得心里稍稍踏实一点,以后我连图书馆所在的墨西哥街都不想去了。 (有删节) 7. 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比起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它显得更真实,仿佛这个 荒谬的故事是叙述者亲身经历的。 B. “我”面对这本无尽之书时,起初因为好奇而被吸引,然后发现对它探究得越多,不了解的部分也就越 多,然后迷失于无法自拔的敬畏,最终产生恐惧而逃避。 C. 小说《沙之书》运用曲折深奥的隐喻,让读者犹如走进了一个迷宫,既有迷失方向的困惑,又有发现的 新奇,彰显了作者对社会具体问题的思考。 D. 小说中的“我”单身住在一间屋子里,如果他有一家老小,这故事或许无法完成,单身意味着主人公是 一粒沙,而芸芸众生都是一粒沙一样的存在。 8. 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说题目“沙之书”的含义及作用。 9. 请结合小说三要素,分析《沙之书》与传统小说不同的地方。 【答案】7. C 8. 表层含义:书像沙一样,无始无终。 深层含义:“沙之书” 象征无始无终的时间和 无穷无尽的空间。 作用:①情节结构上:既交代了写作对象是“沙之书”,又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② 主题表达上:《沙之书》象征了无限的时间与空间,暗示了人类在无限之物前的渺小与恐惧。③艺术手法上: 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9. ①人物:传统小说人物形象鲜明,性格突出,而这篇小说淡化人物形象,文中两个人物一个“面目模糊 不清”一个只是“单身”,都是不能给人留下鲜明印象的形象。②情节:传统小说围绕人物有鲜明的矛盾 冲突,情节一波三折。而这篇小说围绕卖书、买书、迷恋书、恐惧书、藏书。没有人与人的冲突。③环境: 传统小说的环境通常有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有揭示人物性格,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本 篇小说环境描写简单,开头结尾,寥寥数语。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彰显了作者对社会具体问题的思考”表述错误,文章写了一个退休的图书馆员从陌生的《圣经》推销 员手里买下了本“沙之书”,沉迷于它的神秘并陷入了对不可知的恐惧,最终把这本书藏在了图书馆的阴 暗角落的故事。用《沙之书》象征了无限的时间与空间,暗示了人类在无限之物前的渺小与恐惧,而不是 “社会具体问题的思考”。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题目的含义及作用的能力。 分析小说题目的含义,要从表层和深层来分析。从表层分析,书像沙一样,无始无终,如文中写道“他告 诉我,他那本书叫‘沙之书’,因为那本书像沙一样,无始无终”。 从深层分析:“沙之书” 象征无穷 无尽的时间和的空间。 分析小说题目的作用,要从情节、主题和艺术手法等方面入手。 首先,从情节结构上看,“沙之书”贯穿文章始末,文章写了一个退休的图书馆员从陌生的《圣经》推销 员手里买下了本“沙之书”,沉迷于它的神秘并陷入了对不可知的恐惧,最终把这本书藏在了图书馆的阴 暗角落的故事。可见,“沙之书”是文章的线索,推动了文章情节的一步步发展。当然,“沙之书”很直 观地交代了写作对象。 其次,从主题表达上看,“沙之书”象征了无限的时间与空间,暗示了人类在无限之物前的渺小与恐惧。 小说题目为“沙之书”,通过虚构,运用象征,使无穷无尽这一概念形象地展现出来,将人们面对无限的 那些无所适从的心理真实地从小说中凸现出来。 最后,从艺术手法上看:“沙之书”运用比喻的手法,将“书”比喻成“流沙”,生动形象地设置悬念, 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的能力。 小说三要素包括:人物、情节、环境。 首先,从人物设置上看:传统小说人物形象鲜明,性格突出,而这篇小说淡化人物形象,如文中写道“他 身材很高,面目模糊不清……开头我认为他上了年纪,后来发现并非如此,只是他那斯堪的那维亚人似的 稀疏的、几乎泛白的金黄色头发给了我错误的印象”,可见,来者 “面目模糊不清”。文中又写道“我单 身住在贝尔格拉诺街一幢房子的五楼”,可见,对于“我”的描写,只是一个“单身”。这两个人物形象 都是不能给人留下鲜明印象的形象,不同于传统小说。 其次,从情节上看:传统小说围绕人物有鲜明的矛盾冲突,情节一波三折。而这篇小说写了一个退休的图 书馆员从陌生的《圣经》推销员手里买下了本“沙之书”,沉迷于它的神秘并陷入了对不可知的恐惧,最 终把这本书藏在了图书馆的阴暗角落的故事。文章情节围绕卖书、买书、迷恋书、恐惧书、藏书展开,并 没有人与人的冲突,不同于传统小说。 最后,从环境上看:传统小说的环境通常有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有揭示人物性格,渲染气氛,推动故事 情节发展等作用。本篇小说环境描写简单,如开头写道“我单身住在贝尔格拉诺街一幢房子的五楼”,结 尾写道“我退休之前在藏书有九十万册的国立图书馆任职,我知道门厅右边有一道弧形的梯级通向地下室, 地下室里存放报纸和地图”,可见,即使有环境描写,也是寥寥数语,不同于传统小说。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束皙,字广微,阳平元城人,汉太子太傅踈广之后也。王莽末,广曾孙孟达避难,自东海徙居沙鹿山 南,因去“踈”之“足”,遂改姓焉。皙博学多闻,与兄璆俱知名。少游国学,或问博士曹志曰:“当今 好学者谁乎?”志曰:“阳平束广微好学不倦,人莫及也。”还乡里,察孝廉,举茂才..,皆不就。太康中, 郡界大旱,皙为邑人请雨,三日而雨注,众谓皙诚感。皙与卫恒厚善,闻恒遇祸,自本郡赴丧。尝为《劝 农》及《䴵》诸赋,文颇鄙俗,时人薄之。而性沈退,不慕荣利,作《玄居释》以拟《客难》,张华见而奇 之。华召皙为掾,华为司空,复以为贼曹..属。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厘王冢, 得竹书数十车。大凡七十五篇,七篇简书折坏,不识名题。冢中又得铜剑一枚,长二尺五寸。漆书皆科斗.. 字.。初发冢者烧策照取宝物,及官收之,多烬简断札。文既残缺,不复诠次。武帝以其书付秘书校缀次第, 寻考指归,而以今文写之。皙在著作,得观竹书,随疑分释,皆有义证。迁尚书郎。武帝尝问挚虞三日曲. 水.之义,皙进曰:“虞小生,不足以知,臣请言之。昔周公成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又秦昭 王以三日置酒河曲见金人奉水心之剑曰令君制有西夏乃霸诸侯因此立为曲水二汉相缘皆为盛集”帝大悦, 赐皙金五十斤。时有人于嵩山下得竹简一枚,上两行科斗书,传以相示,莫有知者。司空张华以问皙,皙 曰:“此汉明帝显节陵中策文也。”检验果然,时人伏其博识。赵王伦为相国,请为记室。皙辞疾罢归, 教授门徒。年四十卒,元城市里为之废业,门生故人立碑墓侧。 (节选自《晋书·束皙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昔周公成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又秦昭王以三日/置酒河曲见金人奉水心之剑/曰/令 君制有西夏/乃霸诸侯/因此立为曲水/二汉相缘/皆为盛集/ B. 昔周公成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又秦昭王以三日置酒河曲/见金人奉水心之剑/曰/令 君制有西夏乃霸诸侯/因此立为曲水/二汉相缘/皆为盛集/ C. 昔周公成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又秦昭王以三日置酒河曲/见金人奉水心之剑/曰/令 君制有西夏/乃霸诸侯/因此立为曲水/二汉相缘/皆为盛集/ D. 昔周公成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又秦昭王以三日/置酒河曲见金人奉水心之剑/曰/令 君制有西夏乃霸诸侯/因此立为曲水/二汉相缘/皆为盛集/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茂才,又称秀才,意思是有美才之人,是汉代察举科目,明清时指称入府州县学的生员。 B. 贼曹,官署名,西汉初置,主管郡国事,东汉改掌盗贼、词讼、罪罚等,亦为官职名。 C. 科斗字,古文字书体,笔画起止皆以尖锋书写,因字形头圆大尾细长,状似蝌蚪而得名。 D. 曲水,是指引溪水环曲成渠,专供古人祭祀时流觞饮酒,以攘除灾祸,祈求国泰民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束皙出身世家,年少即知名。他的先祖踈广曾身居高位;他博学多闻,在太学游学之时,博士曹志称赞 他好学不倦,认为无人能比得上他。 B. 束皙宅心仁厚,又重情重义。他曾在郡里大旱时为乡人求雨,天降甘霖,众人认为是他的诚心感动上天; 与他交好的卫恒遭祸,他从郡里赶去赴丧。 C. 束皙接受皇命,准确考校古书。他探求古墓残存简札的主旨,并用当时的文字抄写;又辨明嵩山下所获 竹简上的字是汉明帝刘庄显节陵中的策书文字。 D. 束皙才华出众,受到举荐提拔。他起初在乡里被推荐并未就任,接着受张华赏识成为其下属官吏,后又 任著作郎、尚书郎,赵王伦也曾请他做记室。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性沈退,不慕荣利,作《玄居释》以拟《客难》,张华见而奇之。 (2)初发冢者烧策照取宝物,及官收之,多烬简断札。 【答案】10. C 11. D 12. C 13. (1)他生性沉静恬退,不羡慕荣华名利,作《玄居释》来模拟《客难》(东方朔所作),张华见此赋而 认为他是奇才。 (2)当初盗墓的人烧竹简照亮取宝物,等到官府收存时,多是烧坏(毁坏)的竹简书札。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过去周公建成洛邑,随着流水漂浮酒杯饮酒,所以逸诗上说‘酌酒于杯,浮于流水,随波 传送’。另外秦昭王在河曲用三天时间设置酒宴,见金人献上水心之剑,说:‘让你拥有西夏。’牙是昭 王便称霸诸侯,因此设立曲水。西汉和东汉相沿袭,都是盛大的集会。” “秦昭王以三日置酒河曲”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能断开,在“河曲”后断开,排除 AD; “乃”是虚词,一般用于句首,应在“乃”前断开,排除 B。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祈求国泰民安”错。曲水并非祭祀仪式,古代风俗,于农历三月上巳日(上旬的巳日,魏晋以后始固定 为三月三日)就水滨宴饮,认为可祓除不祥,后人因引水环曲成渠,流觞取饮,相与为乐,称为曲水。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 “他探求古墓残存简札的主旨,并用当时的文字抄写”错,原文是“武帝以其书付秘书校缀次第,寻考 指归,而以今文写之”,可见“探求古墓残存简札的主旨,并用当时的文字抄写”的并非束皙。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1)得分点有:“沈退”,沉静恬退;“拟”,模拟;“奇”,认为……是奇才。 本题(2)得分点有:“发”,打开;“收”,收存;“烬简”,烧毁的竹简。 参考译文: 束皙字广微,阳平元城人。汉代太子太傅踈广的后代。王莽末年,踈广的曾孙孟达躲避战乱,从东海 迁居到沙鹿山的南边,于是去掉“踈”字的“足”旁,便改姓束。束皙博学多闻,与哥哥束璆都很有名。 年少时在太学求学,有人问博士曹志:“当今好学的人是谁呀?”曹志说:“阳平的束广微好学不倦,没 人能赶得上他。”(束皙)回到乡里,被察举为孝廉,又被推荐为茂才,都不就任。太康年间,郡境内大 旱,束皙替同乡人求雨,三天后雨下如注,大家说是束皙的至诚感应(的缘故)。束皙与卫恒交好,听说卫 恒遇害,从本乡去奔丧。他曾经作《劝农》和《䴵》等赋,文辞很通俗,当时的人(因此)轻视他。他生 性沉静恬退,不羡慕荣华名利,作《玄居释》来模拟《客难》(东方朔所作),张华见此赋而认为他是奇才。 张华召束皙做他的属官,后来张华担任司空,又让束皙做他官署辅佐的官吏。起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 准(人名)盗魏襄王坟墓,有人说是安厘王的坟,获得竹简几十车。总共七十五篇,有七篇竹简损坏,不 能识别题目名称。墓内又得到一把铜剑,长二尺五寸。用漆写的字都是蝌蚪文。当初盗墓的人烧竹简照亮 取宝物,等到官府收存时,多是烧坏(毁坏)的竹简书札,文字已经残缺,不能再编纂次第。晋武帝把这 些书简交付秘书校订排列次序,探求主旨,并用当时文字抄写。束皙任著作郎,得以看到这些竹简,按疑 问分别解释,都有例证。升为尚书郎。武帝曾问挚虞三日曲水的意义,束皙进言:“挚虞是后学小生,不 知道这些,请允许我说一说。过去周公建成洛邑,随着流水漂浮酒杯饮酒,所以逸诗上说‘酌酒于杯,浮 于流水,随波传送’。另外秦昭王在河曲用三天时间设置酒宴,见金人献上水心之剑,说:‘让你拥有西 夏。’牙是昭王便称霸诸侯,因此设立曲水。西汉和东汉相沿袭,都是盛大的集会。”武帝十分高兴,赐 给束皙五十斤金子。当时有人在嵩山下面得到一片竹简,上有两行蝌蚪文,互相传看,没有谁知道内容。 司空张华问束皙,束皙说:“这是汉明帝刘庄显节陵中的策书文字。”检查对照果真如此,当时人佩服他 知识渊博。赵王伦当相国,请他当记室。束皙推辞有病弃官回家,教授门徒。四十岁去世,元城市区内为 此停业,门生和故人为他在墓旁立了碑。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九)① 陶潜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②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注]①义熙末年,朝廷曾征召陶渊明做著作郎,被其拒绝,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拒绝征召的情形。②汩:搅 混。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采用主客对答的叙述方式,形象地展现了诗人不愿“违己从俗”的志趣。 B. 田父劝作者“尚同”“汩其泥”,就是希望诗人能同于流俗,不必清高孤傲。 C. 诗歌卒章显志,后六句既是诗人的自勉之语,又不露声色地表达了对田父的不满。 D. 本诗语言质朴、亲切、自然,“开门迎客”“对酒谈天”等细节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15. 比较分析“吾驾不可回”与《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两句在旨趣上的不同之处。 【答案】14. C 15. ①“吾驾不可回”意为我的车子不能掉头,强调不愿意同流合污的主观意愿和拒绝征 召做官的决绝态度;②“回朕车以复路兮”意为“掉转车头回到自己以前的道路”,强调回复自己修持高 洁品质的初心。 【解析】 【分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表达了对田父的不满”错。文中有“深感父老言”“且共欢此饮”,诗人明白父老是一片好心,只是 自己有自己的人生准则,不能听他的劝告。没有对田父的不满。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吾驾不可回”,“吾驾”是“我的车驾”,“不可回”表示绝不掉头回去。此句是针对田父的劝告“一 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的回答,田父这句话的意思是“举世同流以为贵,愿君随俗莫认真”,而诗人此 句表达了不愿意同流合污的主观意愿;再联系注释“义熙末年,朝廷曾征召陶渊明做著作郎,被其拒绝,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拒绝征召的情形”可知,此句也表明拒绝征召做官的决绝态度。 而“回朕车以复路兮”意思是“掉转车头回到自己以前的道路”。“以前的老路”代表以前的理想,代表 初心,这是屈原在美政理想遭受挫折之后的选择,强调回复自己修持高洁品质的初心。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生活中表达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可是唐代“士大夫之族”却不愿从师学习,韩愈在《师说》中揭示其荒 谬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秋水》有言:“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逍遥游》中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择其善者而从之 (2). 其不善者而改之 (3). 位卑则足羞 (4). 官盛则近谀 (5). 朝菌不知晦朔 (6). 蟪蛄不知春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重点字有:善、卑、羞、谀、晦朔、蟪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因为我的某些批评性文章,有读者问我为什么不多写些“光明的东西”,好让他有力量。如果我是一 个卖手电筒的,我会立即赠送他几节电池。 对于一个以思考为业的人来说,什么是光明却不容易 判断。他唯一确定并能为之尽力的本分是 以明辨是非。而明辨是非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这些年,我写过不少或明或暗的文章。总结起来,我对社会的批评是基于事实的世界,不能 ; 而我对人生的思考,是基于意义的世界,可以颠倒黑白。我这样说并不是要 ,( )。人心 是个奇妙的东西,同一种境遇,有人视之为地狱,有人则视之为天堂;同一首诗歌,有人看到光辉,有人 看到颓丧。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然而 挖空心思 指鹿为马 故弄玄虚 B. 但是 殚精竭虑 搬弄是非 弄虚作假 C. 然而 殚精竭虑 指鹿为马 故弄玄虚 D. 但是 挖空心思 搬弄是非 弄虚作假 18. 下列各句的引号,和文中“光明的东西”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文明”的面具。 B. 他大概姓李,单位里上了年纪的人都叫他“小李子”。 C. 古人所谓“有物有序”是指写文章既要有内容,也要有条理。 D.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而是强调既要在主观上看到人心的价值,又要在客观上尊重事实 B. 而是强调在客观上既要尊重事实,又要在主观上看到人心的价值 C. 而是强调在主观上既要看到人心的价值,又要在客观上尊重事实 D. 而是强调既要在客观上尊重事实,又要在主观上看到人心的价值 【答案】17. C 18. C 19. D 【解析】 【分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然而:引起下一话题,表示转折关系。但是:用在后半句,表示转折的语气。后文有“对于一个 以思考为业的人来说”,这里另起话题,表示转折。此处,二者都可以。 第二空,挖空心思:比喻费尽心思,想尽一切办法,多为贬义。殚精竭虑:形容用尽心思。前句为“他唯 一确定并能为之尽力的本分是……”,可见此处无贬义,应填“殚精竭虑”。 第三空,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搬弄是非:把别人背后说的话传来传去,蓄意挑拨, 或在别人背后乱加议论,引起纠纷。前文为“我对社会的批评是基于事实的世界,不能……”,即不能故 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应填“指鹿为马”。 第四空,故弄玄虚:故意玩弄让人捉摸不透,使人迷惑。弄虚作假:搞虚假,欺骗别人。前文为“我这样 说并不是要……”,意思是不想让人捉摸不透。应填“故弄玄虚”。 故选 C。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光明的东西”引号表引用。 A.“秩序”引号表反讽。 B.“小李子”引号表特殊称谓。 C.“有物有序”引号表引用。 D.“之”引号表强调。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根据前文“我这样说并不是要指鹿为马”是指对事实不能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讲的是事实,后文“人 心是个奇妙的东西”讲的是人心,所以补写的句子要先说事实再谈人心,据此排出 AC 两项;“尊重事实” 是客观方面,“看到人心的价值”属于主观方面,是两个不同做法,既主语不同,所以关联词语“既要” 和“又要”应分别放在者两个做法之前,据此排出 B 项。 故选 D。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 15 个字。 中国人对荷花有着异乎寻常的爱。从乐府的《采莲曲》到周敦颐的《爱莲说》再到朱自清的《荷塘月 色》,①____________________。荷花之所以能够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②___________________,其姿态 的优雅与古典,气质的淡雅与清新,给人以美的享受;二是因为它的象征意义,荷花亭亭玉立,卓尔不群, 有如谦谦君子一般。③_________________,我以为,人们喜爱荷花还有第三个原因,那便是荷花在文学作 品中的同生产品——藕和莲子。 【答案】 (1). 荷花频频得到中国文人的青睐(喜爱) (2). 一是因为美好的姿态和不俗的气质 (3). 除此之外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由上文“中国人对荷花有着异乎寻常的爱。从乐府的《采莲曲》到周敦颐的《爱莲说》再到朱自 清的《荷塘月色》”可见,文人多写莲,再结合下文“荷花之所以能够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应填入“荷 花频频得到中国文人的青睐(喜爱)”。 第二空,结合上文“荷花之所以能够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此处应填喜爱的原因,再结合后文“二是因 为……”,此处应填“一是因为……”,结合横线后的语句“其姿态的优雅与古典,气质的淡雅与清新, 给人以美的享受”进行总结,故填“一是因为美好的姿态和不俗的气质”。 第三空,结合后文“我以为,人们喜爱荷花还有第三个原因”可知,作者补充了人们爱莲的第三个原因, 前文已提到两个原因,此处故填“除此之外”。 21. 2021 年 5 月 15 日早上 7 点 18 分,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登陆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这标志着我 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成功在这个红色星球实现软着陆的国家。中国的第一次火星探测,就完成了“绕、落、 巡”三大目标,这是美国、俄罗斯、欧洲和印度等任何一个进行过火星探测的国家都没做到的。 请将下面三个名词扩展成一条短信发给中国的航天英雄们。 要求:①以“航天英雄们”为称谓;②语言连贯;③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④不得多于 80 个字。 祝融 火星 火种 【答案】示例: 中国航天英雄们,你们好! 欣闻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我们倍感骄傲,并向你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祝融是一个神,一种 精神,更是一颗点燃我们追求理想的火种。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扩展及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题目以新闻事件为背景,给出了中国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登陆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事件,并分析 了中国“探火”的意义。要求将“祝融”“火星”“火种”三个名词扩展成一条短信发给中国的航天英雄 们。哈有称谓、修辞要求及字数限制。 这三个词语中“火种”一词需要学生分析,找出其与另外两个词语的联系。由中国“探火”的精神出发, “火种”可以代表追求理想的精神;由“探火”事件对中国的影响,“火种”可代表爱国激情……。 编辑短信也要注意称呼和格式,称呼题目中已经给出,后面应有问候语;内容可以利用前两个词语概括成 功登陆火星事件,再表达对航天员的祝贺,表达对他们的崇敬之情;然后利用第三个词语,从事件意义角 度歌颂探索精神,追求理想的执著等。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从时速 60 公里到 350 公里,人们的出行速度越来越快,出行距离越来越远,但是,仍有 81 对“慢火 车”行驶在祖国的大地上。这 81 对公益性“慢火车”,惠及 600 多个边远山区。它们是当地百姓的上学车、 赶集车、运输车,更是“梦想车”“脱贫车”“致富车”。有不少“带货车长”长期活跃在这些“慢吞吞” 的列车上,给旅客推荐扶贫产品,帮助当地百姓脱贫致富。 钢轨为他们编织起日益方便与美好的出行之路。比如,在成昆线上的大凉山“慢火车”,使用彝语和 汉语广播方便少数民族旅客乘车;在枝柳线上湘西境内的“慢火车”,20 余年票价未涨,减轻山区百姓出 行成本;在辛泰铁路线上山东地区的“慢火车”,既是城里人的“旅游车”,也是山里人的“致富车”…… “慢火车”上不仅有旅客,还有农产品,有时为方便“带货”,还会把列车上的座位去掉。虽然是绿 皮火车,但内在设施和乘坐体验却不断完善,座椅、餐食、时速等,早已不是“旧模样”。如果说一日千 里的高铁体现了中国发展的速度,那么“慢火车”传递的就是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温度。 读了以上关于“慢火车”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结合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幸福慢火车,见证时代的温暖 在山东省临淄辛店至泰安间的辛泰线上,7053/7054 次网红“慢火车”每天穿越崇山峻岭间,这趟最 高票价 11.5 元的列车上随处可见中国驰名商标——“海之情”,这也是第一个中国旅客列车服务品牌, 7053/7054 次列车,原本只是铁路职工的内部通勤车。后来,为了方便沿线百姓出行,才对外售票运营。 在高铁网络发达的今天,慢火车显得并不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尤其是,今天八纵八横的高铁网络, 已经实现了每一个人“说走就走”的旅行,“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出行速度,让我们感受到了交通发达带 来的幸福生活。也正因为如此,许多人对铁路部门坚持开行慢火车表示并不理解,认为它们应该被时代所 淘汰。 但是,“慢火车”全承载着满满的民生情怀,为偏远地区的人们架起了一条出行的通道。如果,把高 铁比作畅通经济发展的大动脉。那么,那些深入偏远山区,保证偏远人民群众出行的“慢火车”,就可以 被称为是毛细血管。慢火车不仅为老百姓的脱贫攻坚贡献了重要的力量,更为如今的乡村振兴战略持续输 出动能,载着大山深处的特产品走向城市,激活了山区的特色产业发展,带着老百姓有活干、有钱赚,诠 释了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如果说风驰电掣的高铁上演的是我国铁路事业发展的“速度与激情”,那么公益“慢火车”则淋漓尽 致地展现了它独有的“坚守与温情”。低廉的票价、温馨的服务,将沿线的上百个村庄连接在了一起,满 足了老百姓赶集、探亲、求学等需求。对于山区的老百姓们说,趟趟都停的慢火车,正是人民铁路为人民 的生动展示,彰显了铁路为民的拳拳赤子之心。 7053/7054 次“慢火车”走乡串户,载着庄户人家走出了大山,沿线的农民早晨乘坐火车把山里的桃、 杏等水果带出来,兜售完后再回家,在列车的助力下,他们改善着自己的生活条件。如今,像这样的暖心 “慢火车”,全国还有 81 对,它们驰骋在需要自己的地方,架起了沿线老百姓和政府之间的连心桥。为持 续改善偏远地区交通出行条件贡献了重要力量,也为当地民生经济发展注入了磅礴的力量。慢火车并不慢, 它已经走入了老百姓的内心深处,载着他们向美好生活的未来前行。 中国铁路高速发展,快时代里的坚守更显温情。如今,高铁与慢火车构建起了中国铁路网络一快一慢 的格局,保证了全国人民的出行需求。向着未来进发,相信慢火车必定能承载着慢慢的民生情,不断提高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时评性质的材料作文。所给材料的关键词为“慢火车”,使用由现象看本质或者由果溯 因的方法确定立意,联系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来写作。提炼关键句子““慢火车”传递的就是小康路上‘不 让一个人掉队’的温度”来确定最佳立意。 【要点】“公益慢火车”允许山区旅客突破携带品重量限制、允许在车上开办集市、允许乘务人员为沿线 居民代购和捎带物品等 15 项惠民服务举措,积极主动为乘车的乡村百姓办实事、解难题,更有力彰显了“人 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可以说,一趟趟“慢火车”,既是老乡们出门乘坐的“公交车”,又是“便民车”、 “致富车”和“连心车”。公益“慢火车”,让山区百姓搭上了时代发展的幸福快车。“慢火车”虽慢, 但服务不慢。铁路部门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始终想到的是为老百姓谋幸福。为了提升旅客乘车体验,铁 路部门将“慢火车”升级为空调列车,让寒来暑往偏远山区百姓出行体验更美好。在列车上,列车员积极 为乡民们推销农产品,为山区人民设立“惠民助农”农副产品展示区,为山区特色农产品“带货”“带流 量”,让更多的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将众多山民带入“微商时代”。“公益性”慢火车的惠民服务,在 助力拉动当地经济的同时,也吸引着更多的游客享受慢生活。如今,有很多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的都市人, 特意来坐着慢火车在大山里穿梭迂回、翻山越岭,在慢节奏中,细细欣赏青山绿水、畅享鸟语花香,感受 着慢火车驶到哪里就在哪里品尝特色美食,体验一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暇和舒适。虽然没有高铁 的风驰电掣,但慢火车在翻山越岭中留下的一抹温情,托起了沿途人民的美好梦想,连接着边区人民的希 望,拉近了沿线百姓与美好生活的距离。 【立意】1.慢火车传递“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温度; 2.公益“慢火车”让百姓搭上“幸福快车”; 3.这样脱贫致富的“慢火车”多多益善。 【素材】1.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许多贫困山区的土特产品运不出去,百姓的收入一直都上不来。作为 交通扶贫的重要举措,国铁集团在这些地区保留了 81 对小慢车。近日,脱贫攻坚大型政论专题片《摆脱贫 困》在央视热播,一幅幅生动的脱贫攻坚画面,一张张幸福的脱贫群众笑脸,令人感动和喜悦。在第四集 《合力攻坚》中,“慢火车”的身影悄然出现,并迅速登上了热搜。81 对“慢火车”为盘活当地经济发展, 助力脱贫致富贡献力量,在保障当地交通正常运行的同时,也用温情浸润着你我。 2.发展的“快速路”上有“慢火车”的出现,就像一盏明灯守护初心,照亮前行的路。目前,全国各地开行 了 81 对公益性“慢火车”。 这些“慢火车”的票价并不符合市场规律,它见站就停,却深受偏远地区群 众的喜爱。因为,“慢火车”减轻了当地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是钢轨为他们编织起日益方便与美好的出行之路。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其中也有“慢火车” 的一份功劳,期待“慢火车”载着更多人“犇”向幸福生活。 3. 随着中国高铁的速度越来越令人惊叹,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然而,全国还有 81 对“公益慢火车”, 穿越在 21 个省、市、自治区的 35 个少数民族地区,停靠 530 个车站,深受沿线百姓欢迎,给百姓带来方 便路、致富路,更带来美好的幸福体验。 公益“慢火车”,让山区百姓搭上了致富快车。对于许多铁道沿线的村民们来说,坐慢车去卖东西是常事, 沿线哪里赶集就到哪里卖。每个站上车的旅客都是当地农民和他们辛苦劳作收获的农产品,慢火车不仅成 为了他们把农货销往城镇最快、最划算的交通工具,也打通了山区经济发展之路。近日,运行在通化至丹 东的 4318/7 次列车上,一节悬挂“列车大集”的车厢热闹非凡,吸引来不少旅客。车厢里售卖货品的都是 附近十里八村的山民,小小的车厢里堆满了山民们自家晒的山蘑菇、山楂皮、蕨菜,自酿蜂蜜等“山珍”。 不到一个小时,列车大集上的山货就全被旅客们买光了。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千百年来,小康生活一直是中国人民最朴素的愿望和憧憬。从革命老区的“红 色血脉”到边远山区的“绿色银行”,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春色满园关不住”,81 对“慢火车”, 满载着民生温度和人民情怀穿山越岭数十载。现如今,中国 83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 1 亿农村贫困人口 脱贫,公益“慢火车”见证了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脸上的幸福笑容越来越灿烂。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