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安徽省蚌埠市二中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安徽省蚌埠市二中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及范文)

ID:715265

大小:166.5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1-06-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届高三最后一卷 语文试题 (满分:150 分时间: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文明是与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文明、印度河文明齐名于世的大河文明,其求新求变的文化精神, 使它在人类古文明史中独树一帜。而以往,变革精神这个黄河文明的显著特色一直未被重视,人们总是给 这种平原流域文明冠以保守性的特征。 这种认识误区,主要源自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认为:“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 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这便是将平原流域的农业文明打上保守性特征的基础性论述。 人类早期文明受到地理环境很深的影响,是没有异议的;平原流域文明有其保守性的一面,也可以找 到不少例证。但我们也必须明白,对一种文明历史属性的判断,最根本的还是要回到实证的历史中。而一 旦回到实证的研究领域,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那就是在中国黄河文明的古老基因中,持续活跃 着求新求变的思想要素。 黄河文明的经典之作、出于周初人之手的《周易》的第四十九卦是“革卦”,意为推行变革并取信于 民众,前景就至为亨通。解释革卦的《彖传》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不 仅表达了求变之意,而且倡导顺乎天而应乎人的革命性变革。后世对“革卦”及其传文的阐释,也都强调 了变革、革命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这样一种强调求新求变的思想,既是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也反过来催生历史的变革和发展。中国早 期文明道路,就证实了这种历史的变革。就核心观念而言,夏代尊崇君主,殷代尊崇鬼神,周代尊崇礼法, 三代各有不同的治国原则,文化观念的变迁也清晰可见。 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同人类早期文明史上著名的几大文明相比也是较为突出的。譬如作为古埃及文 明基本标志之一的象形文字,在长达三四千年的历史中并没有大的进展。而作为黄河文明主要标志的汉字, 从殷商的甲骨文,经过金文、大篆、小篆到隶书,即从类似象形文字的甲骨文,发展到接近今天汉字形态 的隶书,只有千余年的时间。 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政治文明的进程及其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革,正是这种文 明内生性的历史巨变。即使在秦统一中国之后,中国的政治体制也不是一成不变,不管是其政治体制的核 心官僚制度,还是经济制度、选官制度等方面,从秦到清发展变化的脉络也清晰可循。以往有一个说法, 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停滞不前,这可以看作是黄河文明保守性的例证。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认识误区。事实 上,古代中国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上,创造了早于西方千余年的中央集权制度、公平选才的科举制度、 取代贵族世袭的官僚制度,更是创造了直接影响西方政治进程的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马克思曾说:“火 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 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这无疑是对黄河文明求新求变及其创造 能力的最高褒扬! 对于黄河文明中求新求变的思想要素,我们要特别重视。它既是这种具有鲜明地城特色的大河文明的 独特之处,也是身处新的大变革时代的当代国人需要从先民身上汲取的思想营养和宝贵品格。 (摘编自李振宏《谈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黑格尔认为黄河文明极具保守性,他的观点对后人如何评价黄河文明影响甚大。 B. 黄河文明尽管存在受地理环境影响深、具有保守性等不足,但创新精神更为显著。 C. 《周易》中的“革卦”肯定了推行变革的重要性,并用汤武革命的史实予以阐释。 D. 《周易》传达的变革思想,是三代历史变迁的观念反映,也影响了先秦的历史巨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指出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一直被人们忽视,这为本文立论提供了事实基础。 B. 文章以黑格尔的看法和埃及象形文字为论据,从反面论证了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C. 文章既纵向展现中国历史发展,又横向将黄河文明与几大文明比较,增强了说服力。 D. 文章从历史事实和权威论断两方面入手,反驳了中国从秦到清停滞不前的传统看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一种悠久的文明,历史实证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它所包含的求新求变的思想要素。 B. 从汉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发展历史来看,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作用不尽相同。 C. 商鞅说"五霸不同法而霸",他所说的史实,可视为《周易》中变革思想的实践。 D. 如果认为黄河文明意味着保守,就无法解释古代中国长期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事实。 【答案】1. D 2. B 3. A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偷换概念。“黑格尔认为黄河文明极具保守性”有误,根据第二段所引黑格尔的话语“黑格尔在《历史 哲学》中认为:‘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可知,他评论 的是“平原流域的农业文明”,而非“黄河文明”。 B.曲解文意。原文是“人类早期文明受到地理环境很深的影响,是没有异议的;平原流域文明有其保守性 的一面,也可以找到不少例证”,可见“受地理环境影响深”是人类早期文明的特点,并非“不足”。 C.内容混淆。原文是“解释革卦的《彖传》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可见“用汤武革命的史实予以阐释”的是“解释革卦的《彖传》”,而非“革卦”本身。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 B. 材料和观点不一致。原文是“这种认识误区,主要源自黑格尔的影响”,可见文章引用黑格尔的论断, 意在指出对黄河文明的认识误区主要源自黑格尔的影响,而非从反面论证“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 推断不当。原文是说对“中国黄河文明”的历史实证研究,能发现其“古老基因中,持续活跃着求新求 变的思想要素”,不能由此得出对于别的文明进行历史实证研究,也能“发现它所包含的求新求变的思想 要素”。 故选 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 月 20 日,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100 年前,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会聚上海法租界望志路 106 号。数天后,他们又来到了浙江嘉兴南湖的 一条船上,纵论天下大事,谋划建党之策,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 个初心和使命,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历程和全部活动。 (摘编自《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21 年 2 月 23 日) 材料二 党史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 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这是对党史内涵所作的高度概括。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学党史,就 是要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 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在一百年的奋斗中,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 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 习近平指出: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正当其时”,是指这次党史学 习教育恰逢建党百年的重大时刻,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十分必要”,即 习近平强调的 3 个“必然要求”: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是坚定 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 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全党学党史,深意何在?》,学习强国 2021 年 02 月 21 日) 材料三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任何一段历史背后都 是厚重的文化基因,从一穷二白、破败不堪的旧中国,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中国,经历 了整整一百年的奋斗与洗礼。青少年要把学习党史作为自己了解中国共产党奋斗史的必经之路,把这一百 年党史上的重要事件了解清楚,知晓无数先烈感人至深的故事,感悟先烈的革命精神,将红色种子播撒进 心田。 “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 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任务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是 为了人民。通过学党史,青少年从小建立起对人民的深厚情感,树立长大也要为人民事业出一份力、发一 分光的理想信念。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学史增信”,从小增强青少年为人民做实事的信仰与信念, 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 爱国主义情怀是一种最真挚、最质朴的情怀,正确对待历史是爱国的前提和基础。青少年学习党史, 正确认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才能增强底气、骨气,在回望与缅怀中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激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形成爱国的理性认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个个优秀共 产党员勇敢地担负起历史使命,以自己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忠诚、热爱、信仰、担当、奉献、牺牲, 挺起中华民族坚强的脊梁。 (摘编自《学党史,帮助青少年扣好第一粒扣子》,《鄂州日报》2021 年 3 月 5 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一叶红船到“中国巨轮”,从望志路到“复兴路”,中国共产党始终都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 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 B. 恰逢建党百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学习党史意义深远,也体现了党对历史发展 规律和大势的准确把握。 C. 历史发展自有其规律,但人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我们学习党史,把握规律,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 系,进而改变历史发展大势。 D. 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整整一百年的奋斗与洗礼,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 一部最好的教科书。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习近平强调全党同志要深入学习党史,是为了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 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B. 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学习党 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 C.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百年诞辰,风华正茂。我们学习党史,能够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生注入昂扬的精神。 D. 环顾当今世界,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相互交织,只有正确把握历史,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 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 6. 青少年如何利用党史学习的契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C 5. A 6. ①学习党史,了解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史,知晓先烈故事,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 ②学习党史,深刻领悟党的初心和使命,建立起对人民的深厚情感,树立为人民做实事的信仰与信念。 ③学习党史,正确对待历史,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的崇高品质,以英雄为榜样,激发正能量,形成 爱国的理性认同。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曲解文意,“进而改变历史发展大势”错误。由原文“学党史,就是要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 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可知,应为“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而不是“改变”历史 发展大势。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A.“是为了”错误,概括不全,以偏概全。由原文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 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可知,还有“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 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由原文“青少年要把学习党史作为自己了解中国共产党奋斗史的必经之路,把这一百年党史上的重要事件 了解清楚,知晓无数先烈感人至深的故事,感悟先烈的革命精神,将红色种子播撒进心田”可知,学习党 史,了解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史,知晓先烈故事,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 由原文“通过学党史,青少年从小建立起对人民的深厚情感,树立长大也要为人民事业出一份力、发一分 光的理想信念。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学史增信’,从小增强青少年为人民做实事的信仰与信念, 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可知,学习党史,深刻领悟党的初心和使命,建立起对人民的深厚情感,树立 为人民做实事的信仰与信念。 由原文“青少年学习党史,正确认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才能增强底气、骨气,在回望与缅怀中感受中国 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形成爱国的理性认同”可知,学 习党史,正确对待历史,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的崇高品质,以英雄为榜样,激发正能量,形成爱国 的理性认同。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泅渡兹勃鲁契河 [俄]伊萨克•巴别尔 ①六师师长电告,诺沃格拉德-沃伦斯克市已于今日拂晓攻克。师部当即由克拉毕夫诺开拔,向该市进 发。我们辎重车队殿后,沿着尼古拉一世用庄稼汉的白骨由布列斯特铺至华沙的公路,一字几排开,喧声 辚鳞地向前驶去。 ②我们四周的田野里,盛开着紫红色的罂粟花,下午的熏风拂弄着日见黄熟的黑麦,而荞麦则宛若处 子,伫立天陲,像是远方修道院的粉墙。静静的沃伦逶迤西行,离开我们,朝白桦林珍珠般亮闪闪的雾霭 而去,随后又爬上野花似锦的山冈,将困乏的双手胡乱地伸进啤酒草的草丛。橙黄色的太阳浮游天际,活 像一颗被砍下的头颅,云缝中闪耀着柔和的夕晖,落霞好似一面面军旗,在我们头顶猎猎飘拂。在傍晚的 凉意中,昨天血战的腥味和死马的尸臭滴滴答答地落下未。黑下来的兹勃鲁契河水声滔滔,正在将它的一 道道急流和石滩的浪花之结扎紧。桥梁都已毁坏,我们只得泅渡过河。庄严的朗月横卧于波涛之上。马匹 下到河里,水一直没至胸口,哗哗的水流从数以百计的马腿间奔腾而过。有人眼看要没顶了,死命地咒骂 着圣母。河里满是黑乎乎的大车,在金蛇一般的月影和闪亮的浪谷之上,喧声、口哨声和歌声混作一团。 ③深夜,我们抵达诺沃格拉德市。我在拨给我住的那间屋里,看到了一个孕妇和两个红头发、细脖子 的犹太男人,还有个犹太男人贴着墙在蒙头大睡。在拨给我住的这间屋里,几个柜子全给兜底翻过,好几 件女式皮袄撕成了破布片,撂得一地都是,地上还有人粪和瓷器的碎片,这都是犹太人视为至宝的瓷器, 每年过逾越节才拿出来用一次。 ④“打扫一下,”我对那女人说,“你们怎么过日子的,这么脏,一家子好几口人……” ⑤两个犹太男人应声而动。他们穿着毡底鞋,一蹦一跳地走动着,收拾掉在地上的垃圾。他们像猴子 那样不发一声地蹦跳着,活像玩杂耍的日本人,他们的脖子一个劲地转动,红涨起来。他们把一条破烂的 羽绒褥子铺在地板上,让我靠墙睡在第三个犹太人身旁。怯生生的贫因在我们地铺上方汇聚拢来。 ⑥万籁俱寂,只有月亮用它青色的双手抱住它亮晶晶的、无忧无虑的圆滚滚的脑袋在窗外徜徉。我揉 着肿胀的腿,躺到破褥子上,睡着了。我梦见了六师师长。他骑着一匹高大的牡马追赶旅长,朝他的眼睛 连开两枪。子弹打穿了旅长的脑袋,他的两颗眼珠掉到地上。“你为什么带着你的旅掉转枪头?”六师师 长萨维茨基冲着脑袋瓜开花的旅长怒吼道,就在这时我醒了过来,原来那个孕妇在用手指摩挲我的脸。 ⑦“老爷,”她对我说,“您在梦里又是叫又是踢。我这就给您的地铺揶个角落,省得您踢着我爹……” ⑧她的两条骨瘦如柴的腿,支着她的大肚子,打地板上站了起来。她把那个睡着的人身上的被子掀开。 只见一个死了的老头儿仰面朝天地躺在那里,他的喉咙给切开了,脸砍成了两半,大胡子上沾满了血污, 藏青色的,沉得像块铅。 ⑨“老爷,”犹太女人一边抖搂着褥子,一边说,“波兰人砍他的时候,他求他们说:‘把我拉到后 门去杀掉,别让我女儿看到我活活死去。’可他们才不管呢,爱怎么干就怎么干,——他是在这间屋里断 气的,临死还念着我……现在我想知道,”那女人突然放开嗓门,声震屋宇地说,“我想知道,在整个世 界上,你们还能在哪儿找到像我爹这样的父亲……”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运用了如“攻克”、“开拔”等军事术语,以战报式的叙事开头,交代了战争背景。 B. 文中画线句把两个可怜的犹太人的动作写得滑稽可笑,却让读者倍感悲哀,心生同情。 C. 作者通过对六师师长枪杀旅长的描写,刻画了一个残暴、滥杀,令人恐惧的军官形象。 D. 文章结尾处作者借犹太孕妇之口表达了对战争无情的控诉和对美好、兽良人性的赞美。 8. 文章第②段堪称小说中写景的经典段落,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9. 巴别尔的小说结构不同寻常,请场景设定和情节安排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答案】7. C 8. ①前文对花与庄稼、白桦林等的描写,美丽明艳,温暖恬静,而后文对太阳和河水的描 写则充满血腥味,两相对比,渲染了战争的惨烈氛围,反衬战争之痛。②通过对一些景物的描写,加上一 些限定词,较完整也较清晰地反映了行军途中时间、地点的变迁。③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描写景物,渲染战 争场面,形象生动,凄惨的场面给读者心灵的震撼。 9. ①场景设定:作者在内容安排上讲究详略得当,文中渡河的分量很小,渡河后所见却详,突出了战争给 普通百姓带来的伤害与痛苦。②情节安排:结尾出人意料,睡在我身旁的居然是个死人,而这在前文多有 伏笔,这样的安排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凸显了反战的主题。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刻画了一个残暴、滥杀,令人恐惧的军官形象”分析错误,依据原文师长对旅长怒吼“你为什么带着 你的旅掉转枪头”可知,师长之所以枪杀旅长是因为旅长“掉转枪头”,旅长背叛了自己的国家,由此可 知,作者通过对六师师长枪杀旅长的描写,暗示了师长的威严,不能容忍部下的推却、背叛,具有残忍和 忠贞的双面性。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首先,第二自然段中,依据“盛开着紫红色的罂粟花”“熏风拂弄着日见黄熟的黑麦,而荞麦则宛若处子, 伫立天陲”“白桦林珍珠般亮闪闪的雾霭”“橙黄色的太阳浮游天际,活像一颗被砍下的头颅”“昨天血 战的腥味和死马的尸臭淌滴答答地落下未”“黑下来的兹勃鲁契河水声滔滔”等内容可知,作者对罂粟花 与庄稼、白桦林的描写,美丽明艳,温暖恬静,给人以宁静之感,而太阳“活像一颗被砍下的头颅”,河 水混着“昨天血战的腥味和死马的尸臭”则充满血腥味。两相对比,渲染了战争的惨烈氛围,宁静的美景 与残酷的战争场景相对比,反衬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其次,第 2 自然段基本上由描述句组成∶第 1 自然句描写田野上的植物,第 2 自然句描述沃伦的远景,第 3 自然句描绘天空的景象,第 4 自然句把气味用通感的手法加以描述,第 5 自然句起到结束描写了兹勃鲁契 河及渡河的情形。整个自然段未有意地交待时间、地点,不涉及行军队伍及沿途事件的叙述,而只通过对 一些景物的关注,通过一些限定词,较完整也较清晰地反映了行军途中时间、地点的变迁。第 1-2 自然句可 以认为是对同一时间段的景色描写,通过对拂弄黑麦的熏风加上“下午”的限定词来体现。第 3-4 自然句不 仅通过对“凉意”加以“傍晚”的限定词,还以对落霞的形容表明了时间的推移。从第 5 自然句起到结束, 则通过“黑下来”的兹勃鲁契河及河上的月影来表明这时已是夜晚。 最后,依据文中“荞麦则宛若处子,伫立天陲,像是远方修道院的粉墙”“静静的沃伦逶迤西行,离开我 们”“白桦林珍珠般亮闪闪的雾霭”“太阳浮游天际,活像一颗被砍下的头颅”“落霞好似一面面军 旗”“血战的腥味和死马的尸臭淌滴答答地落下未”“将它的一道道急流和石滩的浪花之结扎紧”“在金 蛇一般的月影和闪亮的浪谷之上”等内容可知,该段的景物描写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对比等多种艺 术手法,形象生动地渲染出战争场面的惨烈,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首先,从场景设定来分析,文章题目为“泅渡兹勃鲁契河”,内容分为两大块:渡河前和渡河后。渡河前 是一幅宏大的部队开拔场面,场面宏大而用墨相对较少;渡河后则是一间房屋内两三个人之间发生的事情, 场面狭窄却着墨现对较多。空间由广阔转入到狭窄却没有头重脚轻之感,这种结构使得小说对于战争的描 述从宏观转入微观,从外观事物深入到了人物的内心情感,从而使这场战争的画面也因此变得清晰、立体, 毕竟,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与痛苦,总是要分配至具体的、有思想情感的个人。文章这种写作内容详略得当 的安排,突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与痛苦。 其次,情节安排上,结尾处“省得您踢着我爹”“她把那个睡着的人身上的被子掀开。只见一个死了的老 头儿仰面朝天地躺在那里”,睡在我身边的竟然是犹太孕妇死去的父亲,这一情节安排出人意料,文中虽 然没有正面的战争场面的描写,死者的出现在前文有多处伏笔,如拨给我住的房间“几个柜子全给兜底翻 过,好几件女式皮袄撕成了破布片,撂得一地都是,地上还有人类和瓷器的碎片”,而“有个犹太男人贴 着墙在蒙头大睡”等叙述,作者这样安排情节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说明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种 种伤害,凸显了小说反战的主题。 二、古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伯行 张伯行,字孝先,河南仪封人。康熙二十四年进士,考授内阁中书,改中书科中书。 四十八年,调江苏巡抚..,赈淮、扬、徐三府饥。会布政使宜思恭以司库亏空为总督噶礼劾罢,上遣尚. 书.张鹏翮按治。陈鹏年以苏州知府署.布政使,议司库亏三十四万,分扣官俸役食抵补,伯行咨噶礼会题, 不应。伯行疏上闻,上命鹏翮并按。别疏陈噶礼异议状,上谕廷臣曰:“览伯行此疏知与噶礼不和为人臣 者当以国事为重朕综理机务垂五十年未尝令一人得逞其私此疏宜置不问。”伯行寻乞病,上不许。鹏翮请 责前任巡抚于准及思恭偿十六万,馀以官俸役食抵补。上曰:“江南亏空钱粮,非官吏侵蚀。朕南巡时, 督抚肆意挪用而不敢言。若责新任官补偿,朕心实有不忍。”命察明南巡时用款具奏。伯行又疏奏各府州 县无著钱粮十万八千,上命并予豁免。 噶礼贪横,伯行与之迕。五十年,江南乡试..副考官赵晋交通关节,榜发,士论哗然,舆财神入学宫。 伯行疏上其事,正考官左必蕃亦以实闻,命尚书张鹏翮、侍郎赫寿按治,伯行与噶礼会鞫,得举人吴泌、 程光奎通贿状,词连噶礼。伯行请解噶礼任付严审,噶礼不自安,亦摭伯行七罪讦奏。上命俱解任,鹏翮 等寻奏晋与泌、光奎通贿俱实,拟罪如律;噶礼交通事诬,伯行应夺官。上曰:“伯行居官清正,天下所 知。噶礼才虽有馀而喜生事,无清正名。此议是非颠倒,命九卿、詹事、科道再议。”明日,召九卿等谕 曰:“伯行居官清廉,噶礼操守朕不能信。若无伯行,则江南必受其朘削几半矣。此互参一案,初遣官往 审,为噶礼所制,致不能得其情;再遣官往审,与前无异。尔等能体朕保全清官之意,使正人无所疑惧, 则海宇升平矣。”遂夺噶礼官,命伯行复任。 伯行方成进士,归构精舍於南郊,陈书数千卷纵观之,及小学、近思录,程、朱语类,曰:“入圣门 庭在是矣。”尽发濂、洛、关、闽诸大儒之书,口诵手抄者七年。始赴官,尝曰:“千圣之学,括于一敬, 故学莫先于主敬。”因自号曰敬庵。 -------(《清史稿》卷二六五)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览伯行/此疏知与噶礼不和/为人臣者/当以国事为重/朕综理机务垂五十年/未尝令一人得逞其私/此疏 宜置不问 B. 览伯行此疏/知与噶礼不和/为人臣者当以国事为重/朕综理机务/垂五十年未尝/令一人得逞其私/此疏 宜置不问 C. 览伯行此疏/知与噶礼不和/为人臣者/当以国事为重/朕综理机务垂五十年/未尝令一人得逞/其私此疏 宜置不问 D. 览伯行此疏/知与噶礼不和/为人臣者/当以国事为重/朕综理机务垂五十年/未尝令一人得逞其私/此疏 宜置不问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 布政使为巡抚的僚属 B. 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 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贡士”。 C. “署”在文章中意思为代理或暂任、试任某一官职。“调”的意思为调动、调任。“改”的意思为“改 任”。 D. 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高官名称。在清朝,六部和理藩院等部门的主官称为尚书。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南乡试的副考官赵晋暗中交接考生,接受贿赂。张伯行和正考官左必蕃上疏奏明这件事,并请求解除 噶礼的职务。 B. 张伯行任江苏巡抚时,因布政司库存亏空,代理布政使职务的陈鹏年建议分别扣除官员的俸银及使用差 役的费用来抵补,张伯行亲自上疏奏明此事。 C. 张伯行,康熙二十四年进士,他学宗“程朱”,积极传播程朱理学;他居官清正廉明,深得康熙皇帝称 赞。 D. 因江南乡试一事,噶礼和张伯行均被解职。而康熙帝认为伯行居官清正廉洁,噶礼的操行我不能相信, 于是夺去噶礼的官位,命张伯行复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布政使宜思恭以司库亏空为总督噶礼劾罢,上遣尚书张鹏翮按治。 (2)始赴官,尝曰:“千圣之学,括于一敬,故学莫先于主敬。” 【答案】10. D 11. B 12. A 13. (1)适逢布政使宜思恭因布政司库存亏空被总督噶礼弹劾罢免,皇上派尚书张鹏翮查处。 (2)(张伯行)最初任官时曾说:“圣人们的学问,概括为一个‘敬’字,所以学习没有比掌握敬更重要 的。”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 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 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代词“伯行”“疏”“噶礼”“人臣”“国 事”“朕”“机务”“人”“私(私欲)”,虚词“与”“为”“者”“以”“其”,“此疏”是“览”的宾语,“伯行” 限定修饰“此疏”,意思是“看了张伯行的这个上疏”,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 项。 “朕”是主语,“综理” 为谓语动词,“机务”为宾语,““垂”意思是“将近”,垂五十年”是对“综理机务”进行补充说明, 意思是“我办理机务将近五十年”,意思独立,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 B 项,“其私”作“逞”的宾语, 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 项,再结合本句大概意思:看了张伯行的这个上疏,知道他与噶礼不和。作为臣子, 应该以国事为重。我办理机务将近五十年,未曾让一个人施展他的私欲。这个上疏应当放置不予理睬。句 子可以断开为:览伯行此疏/知与噶礼不和/为人臣者/当以国事为重/朕综理机务垂五十年/未尝令一人得逞其 私/此疏宜置不问。故选 D。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 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 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 答。题中 B 项,“乡试,考中者称‘贡士’”说法错误,考中者称“举人”,会试考中者称“贡士”。故 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 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A 项,“张伯行和正考官左必蕃上疏奏明这件事”说法错误,是张伯行上疏奏明这件事, 正考官左必蕃也把实际情况上报。“请求解除噶礼的职务”的是张伯行。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 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 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会”,适逢;“以”,因为; “为”,被;“劾罢”,弹劾罢免;“以司库亏空为总督噶礼劾罢”,被动句,因布政司库存亏空被总督噶礼弹 劾罢免;“上”,皇上;“遣”,派,派遣;“按治”,查处。(2)中“始赴官”省略主语“张伯行”,翻译时 补齐;“始”,最初;“尝”,曾经;“之”,结构助词,的;“学”,学问;“千圣之学”,圣人们的学问;“括”, 概括;“于”,引出动词“括”的结果;“括于一敬”,概括为一个“敬”字;“故”,所以;“学”,学习;“先”, 这里是重视的意思;“故学莫先于主敬”,状语后置句,为“故学莫于主敬先”,所以学习没有比掌握敬更重 要的。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 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 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 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 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张伯行,字孝先,河南仪封人,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后经考选,授内阁中书,又改任中书科中书。 四十八年,张伯行调任江苏巡抚,救济淮安、扬州、徐州三府的灾荒。适逢布政使宜思恭因布政司库 存亏空被总督噶礼弹劾罢免,皇上派尚书张鹏翮查处。陈鹏年以苏州知府的身份代理布政使职务,建议布 政司库所亏空的三十四万,以分别扣除官员的俸银及使用差役的费用来抵补。张伯行行文噶礼要求联名上 疏,没有被答应。张伯行便自己上疏,皇上得知后命张鹏翮一并调查。张伯行另外又上疏说明了噶礼的不 同意见。皇上对廷臣说:“看了张伯行的这个上疏,知道他与噶礼不和。作为臣子,应该以国事为重。我 办理机务将近五十年,未曾让一个人施展他的私欲。这个上疏应当放置不予理睬。”不久,张伯行以身体 多病为由提出辞官,皇上没有允许。张鹏翮请求责成张伯行的前任巡抚于准及直思恭赔偿十六万,其余用 官员俸银及使用差役的费用来抵补。皇上说:“江南亏空钱粮,并不是因为官吏侵吞。我南巡时,总督、 巡抚随意挪用公款而下级官吏不敢议论。如果责成新任官吏来补偿,我实在于心不忍,”于是让查明南巡 时用款情况上报。张伯行又上疏,奏明各府州县现无着落的钱粮十万八千,皇上命令一律免于赔偿。 噶礼贪婪横行,张伯行与他相反。康熙五十年,江南乡试的副考官赵晋暗中交接考生,接受贿赂。发 榜以后,读书人议论喧哗,抬着财神进入学宫。张伯行上疏奏明这件事,正考官左必蕃也把实际情况上报。 皇上命尚书张鹏翮、侍郎赫寿查处,张伯行与噶礼会审。后得到举人吴泌、程光奎暗中贿赂的情况,供词 中牵连噶礼,张伯行请求解除噶礼的职务,交有关部门严肃审理。噶礼心中不安,也找出张伯行的所谓七 条罪状上奏。皇上命二人都解职。张鹏翮等不久奏报:赵晋与吴泌、程光奎行贿受贿事均属实,应按刑律 治罪;噶礼暗中受贿事属诬告,张伯行应撤职。皇上说:“伯行任官清正,这是天下所了解的。噶礼才干 虽有余,但喜好无事生非,并没有清正的名声,这个意见是非颠倒。”于是,命九卿、詹事、科道官再议。 第二天,召九卿等说:“伯行居官清正廉洁,噶礼的操行我不能相信,如果没有张伯行,那么江南必然受 到他的盘剥,大概要达到一半地区。这次二人互相参奏的案子,起初派官去审理,被噶礼阻挠,以致不能 得到其中的真实情况;再派官去审理,与前面的意见没有区别。你们应能体会我保全清官的心意,要使正 直的人没有什么疑虑和恐惧,那么天下将会出现安定的局面。”于是夺去噶礼的官位,命张伯行复职。 张伯行刚成进士时,回家乡南郊建造了一座精制的房屋,摆上了数千卷书以供纵情观览,看到《小学》、 《近思录》,以及程、朱的《语类》,说:“进入圣人的门庭在这里呀!”他曾全力找到宋代理学四大学派 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各位大儒的书,一边诵读一边抄录,前后共七年。最初任官时曾说:“圣 人们的学问,概括为一个‘敬’字,所以学习没有比掌握敬更重要的。”因此他自号为“敬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亭子言怀① 张谓 数丛芳草在堂阴,几处闲花映竹林。 攀树玄猿呼郡吏,傍溪白鸟应家禽。 青山看景知高下,流水闻声觉浅深。 官属②不令拘礼数,时时缓步一相寻。 [注]①本诗约作于诗人大历年间任潭州刺史时。②官属:主要官员的属吏。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的“数丛芳草”“几处闲花"写西亭子景致之清丽,流露出诗人的恬适之情。 B. “玄猿呼郡吏”是人们到西亭子游玩时所看到的情景,这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C. 诗人以看景知高下、闻声知水深,突出了自己的赏景经验之丰富与观察力之敏锐。 D. 这首诗的语言朴素平淡,而平淡中又有着深远的情致,与陶渊明的诗歌语言相似。 15. 尾联的意思是什么?它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尾联的意思:不时地带着属吏从容、闲适地到西亭子来寻景散心。②形象:诗人是 一个平易近人、闲适自在且热爱自然的官员。他身为刺史,却不让自己和属下被礼数拘束,不分尊卑、高 下:时时缓步寻景,透露出诗人对西亭子一带风景的喜爱之情。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突出了自己的赏景经验之丰富与观察力之敏锐”错误,诗人突出的不是自己的赏景经验与观察力,而 是那种悠然自得的乐趣。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先看尾联的意思。 “官属不令拘礼数”的正常语序应为“不令官属拘礼数”,也就是说不让大小官员受礼数拘束;“时时缓 步一相寻”的主语是自己和“官属”,“缓步”是寻赏美景的行为举止,可以看出心情之闲适。合起来是 说自己要不时地带着不分尊卑的属吏从容、闲适地到西亭子来寻景散心。 再看刻画的人物形象。 诗人身为刺史,没有一点官架子,没有高高在上,不让自己和属下被礼数拘束,不分尊卑、高下;一起去 缓步寻景,既看出诗人的闲时,诗句中又透露出诗人对西亭子一带风景的喜爱之情。由此看出这是一为平 易近人、闲适自在且热爱自然的官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以问答式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了虽居 住在人世间,但不受世俗影响的原因。 (2)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钉头与米粒作对比,突出了 阿房宫建筑用料之多,暗含着对秦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批判。 (3)“月亮”这一意象在古代诗人的心中有 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美好、永恒、凄凉悲欢离合, 等等。北宋词人苏轼在填词时就写过许多有关“月亮”的句子,如“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问君何能尔 (2). 心远地自偏 (3). 钉头磷磷 (4). 多于在庾之粟粒 (5). 人有 悲欢离合 (6). 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尔、磷、庾、粟、合、尊、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论是广大的劳动妇女,还是走街串巷的民间剪纸艺人,他们只用几片常见的彩纸,一把普通的剪刀, ( )就能随心所欲地剪出各种花样。这种巧夺天工的剪纸艺术,不需用炭笔勾稿,也不需有粉本画稿, 全凭( )便可完成一件件艺术品,不能不令中外艺术家( )。 剪纸艺术的独特艺术形式及蕴藏其中的纯真情感,吸引、打动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成为深受广大人 民群众所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春节时,红艳艳的窗花吐送春光,花花绿绿的门笺迎风飘扬,元宵节上,品种繁多的灯花锦绣生辉, 新房上的顶棚花金碧相映,它们不仅美化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向人们( )着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祝寿婚庆等特殊场合张贴的剪纸,多传达安康吉祥、万事如意的内容。如松鹤比寿,牡丹蝙蟠比富 贵,梅兰竹菊比君子,葫芦和石榴比多子多福等。这种托物寄意的手法,能够唤起人们感情的共鸣。 人们熟悉的当地流传的民间传说、戏曲神语等,比如“包青天断案”“穆桂英挂帅”,也常通过窗花、 灯花等形式被表现出来。这些艺术作品表达人们对是非曲直的评判,阐明一些道德伦理观念,往往让人驻 足沉思。 17.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组是( ) A. 转瞬间 丹青妙手 叹为观止 表现 B. 顷刻间 丹青妙手 自叹弗如 表现 C. 转瞬间 慧心巧手 自叹弗如 展示 D. 顷刻间 慧心巧手 叹为观止 展示 18. 文中画线部分有语病,正确的一项是( ) A. 剪纸艺术以其独特艺术形式及蕴藏其中的纯真情感,吸引、打动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成为深受广大人 民群众所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B. 剪纸艺术以其独特艺术形式及蕴藏其中的纯真情感,吸引打动着人们,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成为深受 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C. 剪纸艺术的独特艺术形式及蕴藏其中的纯真情感,吸引打动着人们,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成为深受广 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D. 剪纸艺术的独特艺术形式及蕴藏其中的纯真情感,吸引、打动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成为深受广大人民 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19.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概括剪纸艺术的文化价值。(每条不超过 6 个字) 【答案】17. D 18. B 19. 美化生活;托物寄意;道德教化。 【解析】 【分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运用近义词的能力。 第一空,转瞬间:形容极短的时间,带有一定的紧迫感,可营造紧张氛围。 顷刻间:形容速度很快,一眨眼就过去了。 语境说的是广大的劳动妇女或民间剪纸艺人剪纸的速度很快,但是不带有紧迫感,故选用“顷刻间”。 第二空,丹青妙手:丹青:原指丹砂和青欔两种作颜料的矿物,后泛指颜料。多指国画大师。 慧心巧手:心思敏慧,手艺灵巧。 结合语境说的“这种巧夺天工的剪纸艺术,不需用炭笔勾稿,也不需有粉本画稿”,故选用“慧心巧手”。 第三空,自叹弗如:比喻向高明者折服,而自己感叹自己不如此人。 叹为观止:形容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结合语境“这种巧夺天工的剪纸艺术,不需用炭笔勾稿,也不需有粉本画稿,全凭慧心巧手便可完成一件 件艺术品”分析,此处是说他们全凭自己的心灵手巧就能就剪出一件件艺术品,让中外艺术家赞叹,故选 用“叹为观止”。 第四空,表现:表示出来;表示出来的行为或作风;故意显示自己(含贬义)。 展示: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 语境说的对象是“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故选用“展示”比较好。 故选 D。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错误: (1)搭配不当,把“剪纸艺术的独特艺术形式”中的“的”去掉,改为“凭借”或“以其”,排除 C、D 项。 (2)语序不当“吸引打动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改为“吸引打动着人们,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排除 A 项。 (3)成分赘余,删去“成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中的“所”字。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 由“春节时,红艳艳的窗花吐送春光,花花绿绿的门笺迎风飘扬,元宵节上,品种繁多的灯花锦绣生辉, 新房上的顶棚花金碧相映,它们不仅美化了人们的生活”概括为:剪纸艺术可以美化生活。 由“在祝寿婚庆等特殊场合张贴的剪纸,多传达安康吉祥、万事如意的内容。如松鹤比寿,牡丹蝙蟠比富 贵,梅兰竹菊比君子,葫芦和石榴比多子多福等。这种托物寄意的手法,能够唤起人们感情的共鸣”概括 为:剪纸可以托物寄意。 由“人们熟悉的当地流传的民间传说、戏曲神语等,比如‘包青天断案’‘穆桂英挂帅’,也常通过窗花、 灯花等形式被表现出来。这些艺术作品表达人们对是非曲直的评判,阐明一些道德伦理观念,往往让人驻 足沉思”概括为:剪纸有利于道德教化。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车子行驶在油亮的马路上,道路两旁的树木一排排涌过来,如一群身着彩裙的女子。先入眼的是榆 树, 。有几头黑花奶牛早已等在那里,晃着短尾巴舔舐地上的树叶,一时半会儿还不能吃完。车子一 晃,一排白杨树金灿灿地压过来,杨树穿成黄金甲的模样,片片金叶的明艳,亮得我睁不开双眼。杨树的 枝条刺破天空幽蓝的包浆,有大朵的白云飘过来,任性地铺开。十月的北疆,太阳光在路面肆意地跳跃, 每走一步,就会掉进自然的画框。我的眼睛,还没有做好接受视觉盛宴的准备,目光竟有些惊慌。视野更 加宽阔起来,天和地,陡然大得无遮无拦。连路边的芦苇棵,都长成小树的样子,顶着满头锡白色的芦花 自由摇摆。胡杨树一片片长在荒野,躯干黧黑粗糙,看起来像一群不拘小节、胡子拉碴的汉子。即使枯黄 了枝叶,也挺拔地站立,一副不向寒秋低头的架势。 20. 下列各句填入文中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树干粗短②一棵棵敦实地站着③树下的绿荫也是圆圆的 ④风摇下青青黄黄的叶片⑤枝丫发育成一个蓬松的圆 A. ①③④②⑤ B. ①⑤③④② C. ②①⑤③④ D. ②⑤③①④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为:“十月的北疆,太阳光明亮充足,每走一步,就会被自然景色迷倒, 我的双眼都看不过来。”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好? 【答案】20. C 21. 原文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自然的画框”“视觉盛宴”“肆意跳跃”, 生动形象地写出北疆景色的优美以及给我的震撼;原文注重声韵之美,朗朗上口;原文富有采,与全篇整 体风格协调。改句则比较平俗。 【解析】 【分析】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由后面“有几头黑花奶牛早已等在那里,晃着短尾巴舔舐地上的树叶,一时半会儿还不能吃完”可知,前 面应提到榆树的树叶,只有④提到树叶, “风摇下青青黄黄的叶片”,所以④放在最后,排除 AB 两项。 分析剩下几个句子来看,“一棵棵敦实地站着”说的是“榆树”,横线前面说“先入眼的是榆树”,所以 ②应放在第一处;③说“树下的绿荫也是圆圆的”,“也”表明前面应该也提到“圆”,所以⑤“枝丫发 育成一个蓬松的圆”应放在③前面;①说“树干”,⑤说“枝丫”,③说“树下的绿荫”,④写地上的叶 片,按照描写的逻辑顺序来看,一般先说树干,接着说枝丫,最后说到树下的绿荫以及地上的叶片,这就 排除 D。 故选 C。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首先找到两句的不同之处,然后从修辞、句式、用词等方面分析效果。 文中写“太阳光”的时候说“在路面肆意地跳跃”,这“肆意”让太阳光有了人的特点,使用拟人的修辞; 写北疆的景象时,使用“自然的画框”“视觉盛宴”,这是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展现出北疆景色的优美; 写“我”看到北疆景象时的表现时,说“目光有些惊慌”,这展现出北疆景色给我带来的震撼。从音韵的 角度来看,“框”“慌”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因为修辞、富有表现力词语的运用以及句 式的变化,让这段话富有文采,和整个语段的风格一致。修改之后的句子就没有这些效果。 四、写作(60 分) 22. 认真观察下面这幅漫画,按要求作文。 要求:在认真观察漫画的基础上,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漫 画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不要仰望别人 自己亦是风景 有一句话说得好,你匍匐在地上仰视别人,就不能怪人家站得笔直俯视你。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一味 仰望别人,更要懂得欣赏自己。当你仰望自己时会蓦然发现,自己亦是风景。 不要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的确如此,当你仰望那些“富二代”时,你却不知道,他一直仰望着 你,他渴望像你一样平凡,一样快乐。当你沮丧时,你仰望着星空,你才发现,自己才是茫茫夜空中最亮 的星。 不要仰望别人,才能让别人仰望你。前些时,一部热播的电影《煎饼侠》生动展示了一位名叫大鹏的 大男孩追逐导演梦,其实他最初是仰望着当一个明星,可是又阴差阳错当了演员和导演,因为他发现自己 不是那块料,就不去仰望明星,而是从屌丝做起,成就了自己,这才被我们所仰望。 不要仰望别人,首先你要有充足的自信。俞敏洪曾说过:“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别人怎么会相信你。” 翻开历史的史册,漫步在那历史的长河中,你会发现,刘邦和项羽都曾是仰望秦始皇出游的人,但他们不 仅仅是仰望,而刘邦是充满自信地说:“大丈夫当如此。”而项羽自负地说:“彼可取而代之。”不管是 刘邦还是项羽,他们都有充足的自信,才被世人所仰望。又有刘备四处狼狈投主,他不过是仰望别人的人, 但他有充足的自信。三顾茅庐,诸葛出山,终成三国鼎立之势。 站在现实的大潮中,你会发现,马云三次高考,要拥有多么强的自信啊。创业艰辛,是自信贯穿于他, 让他克服种种困难,这才被世人所仰望。你还会发现,王蒙的《这边风景》获得茅盾文学奖,刘慈欣的《三 体》获得雨果奖,屠呦呦通过多年的努力发现青蒿素……不计其数,数不胜数,诚然,拥有自信是让别人 仰望自己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要仰望别人,还要有坚韧的意志。古有卫青勤奋苦读,成为一代名将。司马光“圆木”读书,终成 一代名相。苏格拉底曾说过,“患难与困苦是磨人格的最高学校。”如今一些青少年,尤其是高中生,他 们没有坚韧的意志,只会一味地仰望别人,忘记自己这道风景,从而有了优等生和差生的区别。没有行动, 不能患难,怎么可能破茧而出,让别人仰望呢? 不要仰望别人,正视自己,要让别人仰望;仰望自己,因为世界需要你这道风景。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是漫画型材料作文。漫画是一个人匍匐在地上仰视另一人,而另一个人站得笔直俯视着他。 画的寓意为:你匍匐在地上仰视别人,就不能怪人家站得笔直俯视你。这是站在匍匐在地上仰视别人的人 的角度来看的,“匍匐在地上”“仰视别人”说明姿态放得很低,看不到自身的优点,矮化自己,失去自 信,自卑、自厌、自暴自弃、自我放逐……也有些人迷恋别人,崇拜权威,盲从、迷失,失去自我判断。 “就不能怪人家站得笔直俯视你”,指这样的行为无法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要求我们要自信、别只一味 地否定自己抬高别人。 考生可以从个人角度写,也可以联系国家、社会来思考,如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等。 自选文体,并不是不要文体,而是把选择文体的权利交给了你,让你选择最擅长的一种文体来写。记叙文、 议论文、小说、散文、随笔、书信、日记等等体裁,任你选择一种。写成记叙文选材要贴近生活,内容要 充实,切忌大且空。切入的角度要小且巧,从小角度折射出一个大问题。一定要写出的典型细节,用细节 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由浅入深,有真情实感。写成议论文一定要观点鲜明,材料详实典型,论证严密, 说理透彻,切不可空发议论,牢骚满腹。写成散文要紧扣话题,时空转换自然得体,形式新巧,语言优美。 【立意】1.自己选择仰视别人,就休怪他人俯视你。 2.看得起自己,别只一味地否定自己抬高别人。 3.对自己要充满信心。 4.只仰望别人是虚无主义,无法得到别人的尊重。 【素材】1.烈日照耀大地,那是他对自己热情的自信;月光散向黑夜,那是她对自己温柔的自信;鸟儿高声 歌唱,那是她对自己歌声的自信;小草破土而出,那是她对自己绿色的自信……因有自信,他们活得精彩! 那我们呢?我们的自信在何处?那么,从现在开始寻找那被遗落的自信吧!带着它,开始新的生活。让我 们重拾那支名曰“自信”的画笔,绘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2.爱默生有句名言:“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拥有自信,就会激发我们的生命力量,这种能量如同日月, 可以驱散黑暗、寒冷,照亮人生的旅途。自信的人内心充满希望,能脚踏实地、一步步追逐梦想,慢慢向 梦想靠近。在春天,不断播种;到秋天,收获果实。 3.对于年轻一辈而言,中国已经强大起来了,中国不一定是差的,外国不一定就是好的。这样一个概念对于 很多人来说已经能接受。于出生于中国经济已经极大发展完成的 00 后,许多都是生活在一线城市,家境优 越,完全感受不到外国就一定好。移民到外国去,未必生活质量就能飞跃,说不定还在某些地方会下降(快 递、饮食、生活便利程度)这种情况下,崇洋媚外的土壤就渐渐失去了,较少了。中国人不再匍匐在地仰 视别人,我们已经能平视甚至俯视世界了。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