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考前复习高频考点专题练习:《平行线性质》(五)
加入VIP免费下载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考前复习高频考点专题练习:《平行线性质》(五)

ID:711652

大小:229

页数:18页

时间:2021-06-0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八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考前复习高频考点专题练习一遍过: 《平行线性质》(五) 1.探究:如图①,AB∥CD∥EF,试说明∠BCF=∠B+∠F.下面给出了这道题的解题过程, 请在下列解答中,填上适当的理由. 解:∵AB∥CD,(已知) ∴∠B=∠1.( ) 同理可证,∠F=∠2. ∵∠BCF=∠1+∠2, ∴∠BCF=∠B+∠F.( ) 应用:如图②,AB∥CD,点 F 在 AB、CD 之间,FE 与 AB 交于点 M,FG 与 CD 交于点 N.若 ∠EFG=115°,∠EMB=55°,则∠DNG 的大小为 度. 拓展:如图③,直线 CD 在直线 AB、EF 之间,且 AB∥CD∥EF,点 G、H 分别在直线 AB、 EF 上,点 Q 是直线 CD 上的一个动点,且不在直线 GH 上,连结 QG、QH.若∠GQH=70°, 则∠AGQ+∠EHQ= 度. 2.综合与探究 如图,已知 AM∥BN,∠A=60°,点 P 是射线 AM 上一动点(与点 A 不重合).BC,BD 分 别平分∠ABP 和∠PBN,分别交射线 AM 于点 C,D. (1)求∠ABN、∠CBD 的度数;根据下列求解过程填空. 解:∵AM∥BN, ∴∠ABN+∠A=180° ∵∠A=60°, ∴∠ABN= , ∴∠ABP+∠PBN=120°, ∵BC 平分∠ABP,BD 平分∠PBN, ∴∠ABP=2∠CBP、∠PBN= ,( ) ∴2∠CBP+2∠DBP=120°, ∴∠CBD=∠CBP+∠DBP= . (2)当点 P 运动时,∠APB 与∠ADB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随之发生变化?若不变化,请 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若变化,请写出变化规律. (3)当点 P 运动到使∠ACB=∠ABD 时,直接写出∠ABC 的度数. 3.探究:如图①,AB∥CD∥EF,点 G、P、H 分别在直线 AB、CD、EF 上,连结 PG、PH,当 点 P 在直线 GH 的左侧时,试说明∠AGP+∠EHP=∠GPH.下面给出了这道题的解题过程, 请完成下面的解题过程,并填空(理由或数学式). 解:如图①,∵AB∥CD( ) ∴∠AGP=∠GPD ∵CD∥EF ∴∠DPH=∠EHP( ) ∵∠GPD+∠DPH=∠GPH, ∴∠AGP+∠EHP=∠GPH( ) 拓展:将图①的点 P 移动到直线 GH 的右侧,其他条件不变,如图②.试探究∠AGP、∠ EHP、∠GPH 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应用:如图③,AB∥CD∥EF,点 G、H 分别在直线 AB、EF 上,点 Q 是直线 CD 上的一个动 点,且不在直线 GH 上,连结 QG、QH.若∠GQH=70°,则∠AGQ+∠EHQ= 度. 4.问题情境 在综合与实践课上,同学们以“一个含 30°的直角三角尺和两条平行线”为背景开展数 学活动如图 1,已知两直线 a,b 且 a∥b 和直角三角形 ABC,∠BCA=90°,∠BAC=30°, ∠ABC=60°. 操作发现: (1)在图 1 中,∠1=46°,求∠2 的度数; (2)如图 2,创新小组的同学把直线 a 向上平移,并把∠2 的位置改变,发现∠2﹣∠1 =120°,说明理由; 实践探究 (3)缜密小组在创新小组发现结论的基础上,将图 2 中的图形继续变化得到图 3,AC 平 分∠BAM,此时发现∠1 与∠2 又存在新的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1 与∠2 的数量关系. 5.在综合与实践课上,老师让同学们以“两条平行线 AB,CD 和一块含 60°角的直角三角 尺 EFG(∠EFG=90°,∠EGF=60°)”为主题开展数学活动. (1)如图(1),若三角尺的 60°角的顶点 G 放在 CD 上,若∠2=2∠1,求∠1 的度数; (2)如图(2),小颖把三角尺的两个锐角的顶点 E、G 分别放在 AB 和 CD 上,请你探索 并说明∠AEF 与∠FGC 间的数量关系; (3)如图(3),小亮把三角尺的直角顶点 F 放在 CD 上,30°角的顶点 E 落在 AB 上.若 ∠AEG=α,∠CFG=β,则∠AEG 与∠CFG 的数量关系是什么?用含α,β的式子表示(不 写理由). 6.问题情境 (1)如图 1,已知 AB∥CD,∠PBA=125°,∠PCD=155°,求∠BPC 的度数. 佩佩同学的思路:过点 P 作 PG∥AB,进而 PG∥CD,由平行线的性质来求∠BPC,求得∠ BPC= . 问题迁移 (2)图 2.图 3 均是由一块三角板和一把直尺拼成的图形,三角板的两直角边与直尺的 两边重合,∠ACB=90°,DF∥CG,AB 与 FD 相交于点 E,有一动点 P 在边 BC 上运动,连 接 PE,PA,记∠PED=∠α,∠PAC=∠β. ①如图 2,当点 P 在 C,D 两点之间运动时,请直接写出∠APE 与∠α,∠β之间的数量 关系; ②如图 3,当点 P 在 B,D 两点之间运动时,∠APE 与∠α,∠β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 判断并说明理由; 拓展延伸 (3)当点 P 在 C,D 两点之间运动时,若∠PED,∠PAC 的角平分线 EN,AN 相交于点 N, 请直接写出∠ANE 与∠α,∠β之间的数量关系. 7.如图 1,已知直线 CD∥EF,点 A、B 分别在直线 CD 与 EF 上.P 为两平行线间一点. (1)若∠DAP=40°,∠FBP=70°,则∠APB= . (2)猜想∠DAP,∠FBP,∠APB 之间有什么关系?并说明理由. (3)利用(2)的结论解答: ①如图 2,AP1、BP1 分别平分∠DAP、∠FBP,请你写出∠P 与∠P1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 由. ②如图 3,AP2、BP2 分别平分∠CAP、∠EBP,若∠APB=β,求∠AP2B(用含β的代数式表 示). 8.如图,已知 AB∥CD,∠B=30°,∠D=120°. (1)若∠E=60°,则∠F= . (2)请探索∠E 与∠F 之间满足何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如图 2,已知 EP 平分∠BEF,FG 平分∠EFD,反向延长 FG 交 EP 于点 P,求∠P 的度 数. 9.【原题】已知直线 AB∥CD,点 P 为平行线 AB,CD 之间的一点.如图 1,若∠ABP=50°, ∠CDP=60°,BE 平分∠ABP,DE 平分∠CDP,则∠BED= . 【探究】如图 2,当点 P 在直线 AB 的上方时,若∠ABP=α,∠CDP=β,∠ABP 和∠CDP 的平分线交于点 E1,∠ABE1 与∠CDE1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 E2,∠ABE2 与∠CDE2 的角平分线 交于点 E3,…以此类推,求∠En 的度数. 【变式】如图 3,∠ABP 的角平分线的反向延长线和∠CDP 的补角的角平分线交于点 E, 试猜想∠P 与∠E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10.问题情景: 如图 1,AB∥CD,∠PAB=130°,∠PCD=120°,求∠APC 的度数. 小明的思路是: 过点 P 作 PE∥AB, ∴∠PAB+∠APE=180°. ∵∠PAB=130°,∴∠APE=50° ∵AB∥CD,PE∥AB,∴PE∥CD, ∴∠PCD+∠CPE=180°. ∵∠PCD=120°,∴∠CPE=60° ∴∠APC=∠APE+∠CPE=110°. 问题迁移: 如果 AB 与 CD 平行关系不变,动点 P 在直线 AB、CD 所夹区域内部运动时,∠PAB,∠PCD 的度数会跟着发生变化. (1)如图 3,当动点 P 运动到直线 AC 右侧时,请写出∠PAB,∠PCD 和∠APC 之间的数量 关系?并说明理由 (2)如图 4,AQ,CQ 分别平分∠PAB,∠PCD,那么∠AQC 和角∠APC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3)如图 5,点 P 在直线 AC 的左侧时,AQ,CQ 仍然平分∠PAB,∠PCD,请直接写出∠ AQC 和角∠APC 的数量关系 . 参考答案 1.解:探究:∵AB∥CD, ∴∠B=∠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同理可证,∠F=∠2. ∵∠BCF=∠1+∠2, ∴∠BCF=∠B+∠F.(等量代换) 故答案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等量代换. 应用:由探究可知:∠MFN=∠AMF+∠CNF, ∴∠CNF=∠DNG=115°﹣55°=60°. 故答案为 60. 拓展:如图③中,当的 Q 在直线 GH 的右侧时,∠AGQ+∠EHQ=360°﹣70°=290°, 当点 Q′在直线 GH 的左侧时,∠AGQ′+∠EHQ′=∠GQ′H=70°. 故答案为 70 或 290. 2.解:(1)∵AM∥BN, ∴∠ABN+∠A=180°, ∵∠A=60°, ∴∠ABN=120° ∴∠ABP+∠PBN=120°, ∵BC 平分∠ABP,BD 平分∠PBN, ∴∠ABP=2∠CBP、∠PBN=2∠PBD,(角平分线的定义), ∴2∠CBP+2∠DBP=120°, ∴∠CBD=∠CBP+∠DBP=60°. 故答案为 120°,2∠PBD,角平分线的定义,60°. (2)∠APB 与∠ADB 之间数量关系是:∠APB=2∠ADB.不随点 P 运动变化. 理由是:∵AM∥BN, ∴∠APB=∠PBN,∠ADB=∠DBN(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D 平分∠PBN(已知), ∴∠PBN=2∠DBN(角平分线的定义), ∴∠APB=∠PBN═2∠DBN=2∠ADB(等量代换), 即∠APB=2∠ADB. (3)结论:∠ABC=30°. 理由:∵AM∥BN,∴∠ACB=∠CBN, 当∠ACB=∠ABD 时,则有∠CBN=∠ABD, ∴∠ABC+∠CBD=∠CBD+∠DBN, ∴∠ABC=∠DBN, 由(1)可知∠ABN=120°,∠CBD=60°, ∴∠ABC+∠DBN=60°, ∴∠ABC=30° 3.解:∵AB∥CD(已知) ∴∠AGP=∠GPD, ∵CD∥EF, ∴∠DPH=∠EHP(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GPD+∠DPH=∠GPH ∴∠AGP+∠EHP=∠GPH(等量代换). 故答案分别为:已知;两直线平行,等量代换; 探究:当点 P 在直线 GH 的右侧时,其他条件不变,如图 2,∠AGP+∠EHP+∠GPH=360°. 理由如下: ∵AB∥CD, ∴∠AGP+∠GPC=180°, ∵CD∥EF, ∴∠CPH+∠EHP=180°, ∴∠AGP+∠GPC+∠CPH+∠EHP=360°,即∠AGP+∠GPH+∠EHP=360°; 应用:①当点 Q 在直线 GH 的左侧时,则有∠AGQ+∠EHQ=∠GQH. 若∠GQH=70°,则∠AGQ+∠EHQ=70°; ②当点 Q 在直线 GH 的右侧时,则有∠AGQ+∠EHQ+∠GQH=360° . 若∠GQH=70°,则∠AGQ+∠EHQ=360°﹣70°=290°. 综上所述:若∠GQH=70°,则∠AGQ+∠EHQ=70°或 290°. 故答案为 70 或 290. 4.解:(1)∵∠BCA=90°, ∴∠3=90°﹣∠1=44°, ∵a∥b, ∴∠2=∠3=44°; (2)理由如下:过点 B 作 BD∥a, 则∠ABD=180°﹣∠2, ∵a∥b,BD∥a, ∴BD∥b, ∴∠DBC=∠1, ∵∠ABC=60°, ∴180°﹣∠2+∠1=60°, ∴∠2﹣∠1=120°; (3)∠1=∠2, 理由如下:∵AC 平分∠BAM, ∴∠BAM=2∠BAC=60°, 过点 C 作 CE∥a, ∴∠2=∠BCE, ∵a∥b,CE∥a, ∴CE∥b,∠1=∠BAM=60°, ∴∠ECA=∠CAM=30°, ∴∠2=∠BCE=60°, ∴∠1=∠2. 5.解:(1)∵AB∥CD, ∴∠1=∠EGD. ∵∠2+∠FGE+∠EGD=180°,∠2=2∠1, ∴2∠1+60°+∠1=180°,解得∠1=40°; (2)如图,过点 F 作 FP∥AB, ∵CD∥AB, ∴FP∥AB∥CD. ∴∠AEF=∠EFP,∠FGC=∠GFP. ∴∠AEF+∠FGC=∠EFP+∠GFP=∠EFG. ∵∠EFG=90°, ∴∠AEF+∠FGC=90°; (3)α+β=300°.理由如下: ∵AB∥CD, ∴∠AEF+∠CFE=180°. 即α﹣30°+β﹣90°=180°, 整理得α+β=180°+120°=300°. 6.解:(1)如图 1,过点 P 作 PG∥AB,则 PG∥CD, 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B+∠BPG=180°,∠C+∠CPG=180°, 又∵∠PBA=125°,∠PCD=155°, ∴∠BPC=360°﹣125°﹣155°=80°, 故答案为:80°; (2)①如图 2,∠APE 与∠α,∠β之间的数量关系为∠APE=∠α+∠β; ②如图 3,∠APE 与∠α,∠β之间的数量关系为∠APE=∠β﹣∠α;理由: 过 P 作 PQ∥DF, ∵DF∥CG, ∴PQ∥CG, ∴∠β=∠QPA,∠α=∠QPE, ∴∠APE=∠APQ﹣∠EPQ=∠β﹣∠α; (3)如图 2,∠ANE 与∠α,∠β之间的数量关系为∠ANE= (∠α+∠β). 7.(1)证明:过 P 作 PM∥CD, ∴∠APM=∠DAP.(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CD∥EF(已知), ∴PM∥CD(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MPB=∠FBP.(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APM+∠MPB=∠DAP+∠FBP.(等式性质) 即∠APB=∠DAP+∠FBP=40°+70°=110°. (2)结论:∠APB=∠DAP+∠FBP. 理由:见(1)中证明. (3)①结论:∠P=2∠P1; 理由:由(2)可知:∠P=∠DAP+∠FBP,∠P1=∠ADP1+∠FBP1, ∵∠DAP=2∠DAP1,∠FBP=2∠FBP1, ∴∠P=2∠P1. ②由①得∠APB=∠DAP+∠FBP,∠AP2B=∠CAP2+∠EBP2, ∵AP2、BP2 分别平分∠CAP、∠EBP, ∴∠CAP2= ∠CAP,∠EBP2= ∠EBP, ∴∠AP2B= ∠CAP+ ∠EBP, = (180°﹣∠DAP)+ (180°﹣∠FBP), =180°﹣ (∠DAP+∠FBP), =180°﹣ ∠APB, =180°﹣ β. 8.解:(1)如图 1,分别过点 E,F 作 EM∥AB,FN∥AB, ∴EM∥AB∥FN, ∴∠B=∠BEM=30°,∠MEF=∠EFN, 又∵AB∥CD,AB∥FN, ∴CD∥FN, ∴∠D+∠DFN=180°, 又∵∠D=120°, ∴∠DFN=60°, ∴∠BEF=∠MEF+30°,∠EFD=∠EFN+60°, ∴∠EFD=∠MEF+60° ∴∠EFD=∠BEF+30°=90°; 故答案为:90°; (2)如图 1,分别过点 E,F 作 EM∥AB,FN∥AB, ∴EM∥AB∥FN, ∴∠B=∠BEM=30°,∠MEF=∠EFN, 又∵AB∥CD,AB∥FN, ∴CD∥FN, ∴∠D+∠DFN=180°, 又∵∠D=120°, ∴∠DFN=60°, ∴∠BEF=∠MEF+30°,∠EFD=∠EFN+60°, ∴∠EFD=∠MEF+60°, ∴∠EFD=∠BEF+30°; (3)如图 2,过点 F 作 FH∥EP, 由(2)知,∠EFD=∠BEF+30°, 设∠BEF=2x°,则∠EFD=(2x+30)°, ∵EP 平分∠BEF,GF 平分∠EFD, ∴∠PEF= ∠BEF=x°,∠EFG= ∠EFD=(x+15)°, ∵FH∥EP, ∴∠PEF=∠EFH=x°,∠P=∠HFG, ∵∠HFG=∠EFG﹣∠EFH=15°, ∴∠P=15°. 9.解:(1)如图 1,过 E 作 EF∥AB,而 AB∥CD, ∴AB∥CD∥EF, ∴∠ABE=∠FEB,∠CDE=∠FED, ∴∠BED=∠BEF+∠DEF=∠ABE+∠CDE, 又∵∠ABP=50°,∠CDP=60°,BE 平分∠ABP,DE 平分∠CDP, ∴∠ABE= ∠ABP=25°,∠CDE= ∠CDP=30°, ∴∠BED=25°+30°=55°, 故答案为:55°; (2)如图 2,∵∠ABP 和∠CDP 的平分线交于点 E1, ∴∠ABE1= ∠ABP= α,∠CDE1= ∠CDP= , ∵AB∥CD, ∴∠CDF=∠AFE1= , ∴∠E1=∠AFE1﹣∠ABE1= ﹣ α= (β﹣α), ∵∠ABE1 与∠CDE1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 E2, ∴∠ABE2= ∠ABE1= α,∠CDE2= ∠CDE1= , ∵AB∥CD, ∴∠CDG=∠AGE2= , ∴∠E2=∠AGE2﹣∠ABE2= (β﹣α), 同理可得,∠E3= (β﹣α), 以此类推,∠En 的度数为 (β﹣α). (3)∠DEB=90°﹣ ∠P.理由如下: 如图 3,过 E 作 EG∥AB,而 AB∥CD, ∴AB∥CD∥EG, ∴∠MBE=∠BEG,∠FDE=∠GED, ∴∠DEB=∠BEG+∠DEG=∠MBE+∠FDE=∠ABQ+∠FDE, 又∵∠ABP 的角平分线的反向延长线和∠CDP 的补角的角平分线交于点 E, ∴∠FDE= ∠PDF= (180°﹣∠CDP),∠ABQ= ∠ABP, ∴∠DEB= ∠ABP+ (180°﹣∠CDP)=90°﹣ (∠CDP﹣∠ABP), ∵AB∥CD, ∴∠CDP=∠AHP, ∴∠DEB=90°﹣ (∠CDP﹣∠ABP)=90°﹣ (∠AHP﹣∠ABP)=90°﹣ ∠P. 10.解:(1)∠PAB+∠PCD=∠APC; 理由:如图 3,过点 P 作 PF∥AB, ∴∠PAB=∠APF, ∵AB∥CD,PF∥AB, ∴PF∥CD, ∴∠PCD=∠CPF, ∴∠PAB+∠PCD=∠APF+∠CPF=∠APC, 即∠PAB+∠PCD=∠APC; (2)∠AQC= ∠APC. 理由:如图 4,∵AQ,CQ 分别平分∠PAB,∠PCD, ∴∠QAB= ∠PAB,∠QCD= ∠PCD, ∴∠QAB+∠QCD= ∠PAB+ ∠PCD= (∠PAB+∠PCD), 由(1),可得∠PAB+∠PCD=∠APC, ∠QAB+∠QCD=∠AQC, ∴∠AQC= ∠APC; (3)2∠AQC+∠APC=360°; 理由:如图 5,过点 P 作 PG∥AB, ∴∠PAB+∠APG=180°, ∵AB∥CD,PG∥AB, ∴PG∥CD, ∴∠PCD+∠CPG=180°, ∴∠PAB+∠APG+∠PCD+∠CPG=360°, ∴∠PAB+∠PCD+∠APC=360°, ∵AQ,CQ 分别平分∠PAB,∠PCD, ∴∠QAB= ∠PAB,∠QCD= ∠PCD, ∴∠QAB+∠QCD= ∠PAB+ ∠PCD= (∠PAB+PCD), 由(1)知,∠QAB+∠QCD=∠AQC, ∴∠AQC= (∠PAB+∠PCD), 2∠AQC=∠PAB+∠PCD, ∵∠PAB+∠PCD+∠APC=360°, ∴2∠AQC+∠APC=360°. 故答案为:2∠AQC+∠APC=360°.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