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九年级化学期末模拟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九年级化学期末模拟题

ID:710778

大小:131

页数:12页

时间:2021-06-0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 1 页,共 12 页 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模拟 一、单选题 1.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的学问,生活中充满着变化。下列之“变”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 A. 玉石“变”印章 B. 树根“变”根雕 C. 葡萄“变”美酒 D. 铁杵“变”细针 2. 下列关于气体受热膨胀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构成气体的粒子的体积变大 B. 构成气体的粒子的质量变小 C. 构成气体的粒子的种类改变 D. 构成气体的粒子的间隔变大 3. 用下列几个步骤转化为可饮用水:①化学沉降 ( 用明矾 ) ②消毒杀菌③活性炭吸附④加热煮沸。以上处 理过程合理的是 (      ) A. ③②①④ B. ①③②④ C. ③①④② D. ①③④② 4. 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水与冰块混合得到混合物 B. 水的蒸发和水通电分解都属于物理变化 C. 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D. 水电解时产生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 2:1 5. 2010 年 2 月 19 日德国重粒子研究中心宣布原子序数为 112 号的元素符号为 Cn,其相对原子质量为 277.下列有关 112 号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277 B. 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 165 C. 该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为 112 D. 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112 6. 图中①、②分别为锂元素的结构示意图和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③为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 说正确的是 (      ) A. ③属于非金属元素 B. 锂元素和③所属元素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C. 锂元素化学反应中均易得电子 D. 锂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6.941g 7. 铬是制造高铁的重要材料,工业上可用镁铬矿 (MgCr2O4) 冶炼铬,镁铬矿中铬元素的化合价为 (      ) A. + 3 B. + 4 C. + 5 D. + 6 8. 类推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类推正确的是 (      ) A. 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则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B. 金属元素有正化合价,因此非金属元素一定没有正化合价 C. 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同种元素可以组成纯净物,则不同种元素也可以组成纯净物 D. 原子和分子均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则分子也不能再分 9. 碳酸乙烯酯 (C3H4O3) 可用作锂电池电解液,下列有关碳酸乙烯酯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碳酸乙烯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88g B. 碳酸乙烯酯中 C、H、O 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12:1:16 C. 碳酸乙烯酯是由 3 个碳原子、4 个氢原子、3 个氧原子构成的 D. 碳酸乙烯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0.9% 10. 下列有关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该实验中的红磷不可以用硫粉代替 B. 该实验能够证明氮气的物理性质是:不易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C. 该实验中瓶底放水的目的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D. 如果没有等到装置冷却就打开止水夹,会导致进入集气瓶的水大于 1 5 11.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 A.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B. 光亮的铜丝在空气中灼烧后表面变黑 C. 蜡烛在足量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黑烟 D.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12. 某密闭容器中有 X、氧气、二氧化碳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的数据 记录如下: 第 2 页,共 12 页 物质 X O2 CO2 H2O 反应前的质量 /g 46 128 1 0 反应后的质量 /g 0 待测 89 54 在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 物质 X 由碳、氢元素组成 B. 物质 X 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C. 充分反应后剩余氧气质量为 16 克 D. 生成 CO2 与 H2O 的质量比是 89:54 13. 下列有关物质的除杂、鉴别的实验方案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 CaO 固体中的 CaCO3 加水溶解、过滤 B. 除去 CO2 中少量的 CO 通入氧气后点燃 C. 除去 FeSO4 溶液中少量的 CuSO4 向该溶液中加入过量的 Mg 粉,过滤 D. 鉴别 CaCO3 、NaCl、 CuSO4 三种固体 分别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观察 固体是否溶解以及所得溶液的颜色 A. A B. B C. C D. D 14. 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才安全 B. 蜡烛用嘴一吹即灭,是因为吹出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 C. 如图 a,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D. 由图 b 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15. 下面是某同学进行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时记录的实验现象,其中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      ) A. 在 Ca(OH)2 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变化 B. 在 NaOH 溶液中通入 CO2 气体,有白色沉淀生成 C. 在 Ca(OH)2 溶液中加入几滴石蕊溶液,溶液呈蓝色 D. 在 NaOH 溶液中加入 CuSO4 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 16. 将下列物质同时加入到水中,能大量共存且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 A. FeCl2 、NaCl、 KNO3 B. K2CO3 、 Mg   (NO3)2 、NaOH C. CaCl2 、HCl、 NaNO3 D. NaCl、KOH、 (NH4)2SO4 17. 欲将粗盐提纯并用所得精盐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粗盐过滤时,用玻璃棒搅拌加快过滤的速度 B. 蒸发滤液时,待蒸发皿中滤液蒸干时停止加热 C. 配制溶液需要经过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标签等步骤 D. 配制溶液时必须使用的仪器有托盘天平、酒精灯、量筒、烧杯、玻璃棒等 18. 下列图象不合理的是 (      ) A. 等质量的镁粉和铁粉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B. 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C. 向一定质量二氧化锰中不断加入双氧水 D. 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19. 茜茜同学体检时发现骨密度偏低,应该服用 A. 葡萄糖酸锌口服液 B. 维 D 钙片 C. 乳酸亚铁糖浆 D. 维生素 C 第 3 页,共 12 页 2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区别羊毛纤维、棉花纤维,用灼烧、闻燃烧产生的气味,观察燃烧后的灰烬进行区分 B. 糖类、蛋白质、脂肪是人体内基本的有机物 C. 废旧轮胎没有回收价值,可以直接烧掉 D. 可利用乙炔和氧气燃烧产生的氧炔焰焊接和切割金属 二、填空题 21. 春节期间我国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公共场所常用“84”消毒液或 75% 酒精溶液 消毒杀菌。 (1) “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 (NaClO) ,其中 Cl 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阴离子的符号为 ______; (2) 酒精 (C2H5OH) :其中碳、氢原子个数之比是______,酒精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______; (3) 如图是酒精完全燃烧的微观示意图。 酒精燃烧的符号表达式是______。如果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分子个数比为 3:2,则它们的质量比是 ______。 22. 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监测报告揭露了这样一个事件,不法奸商为使腌肉制品的色泽更吸引顾客,用超 量的亚硝酸钠 (NaNO2) 腌制。亚硝酸钠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质,过量或长期食用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由于亚硝酸钠有咸味,外观与氯化钠相似,曾多次发生过因误食而导致中毒的事件。经过查阅有关资 料,我们了解到以下信息:亚硝酸钠的水溶液呈碱性,亚硝酸钠能将 Fe 2+ 转化为 Fe 3+ 。请回答以下问 题: (1) 亚硝酸钠 (NaNO2) 所属物质类别是________,其氮元素化合价为________; (2) 下列方法中,能用来区别 NaNO2 与 NaCl 固体的是________; A.观察颜色 B. 品尝味道 C.用水溶解 D. 分别溶于水,测其 pH (3) 人体正常的血红蛋白中含 Fe 2+ 。若误食亚硝酸钠,就会导致血红蛋白中毒 ( 失去运输氧的功能 ) ,服 用维生素 C 可以解毒。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亚硝酸钠腌肉时发生了化学反应 B.维生素主要存在于蔬菜与水果中 C.维生素 C 可将 Fe 3+ 转化成 Fe 2+ D.亚硝酸钠可代替食盐作调味剂 三、推断题 23. 如图所示, A ~ H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 和 B 可发生中和反应,X 常用作食品干燥剂,Y 为单质。 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B 的俗称为___________。 (2)H 的化学式为_________ (3) 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流程题 24. 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发明的“联合制碱法”主要原理是: Ⅰ . 向浓氨水中通入足量的 CO2 ,使氨气、水和 CO2 发生化合反应而生成 NH4HCO3 溶液; Ⅱ . 向所得溶液中加入食盐细粒,充分搅拌,会析出溶解度较小的小苏打固体并得到化肥溶液; Ⅲ . 加热析出的固体制取纯碱。 此法经过调整并应用于化工产业,某化工企业的工艺流程示意图如下,请完成下列填空: 第 4 页,共 12 页 (1) “联合制碱法”原理Ⅱ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该反应能够发生的原因是______。 (2) 在如图所示的流程中,先加过量的 Ca(OH)2 溶液是为了除去______离子 ( 写符号 ) ,再加入 A 溶液的 化学式是______,两种溶液加入的先后顺序能否颠倒?说明理由______。 (3) “操作 1”需用的玻璃仪器有______,“氨化溶液”后,溶液的 pH______ 7( 填“大于”、“小于” 或“等于” ) ,从而有利于吸收“气体 B”。 (4) 该工艺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为______。 五、实验题 25.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来探究炼铁的原理,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有关问题: (1) 为避免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并回收利用一氧化碳,方框中连接的是 C 和 D,导管接口的连接顺序为 a →______→______→______。C 装置中 NaOH 的作用是______。 (2) 实验开始时,应______ ( 填“先加热再通 CO”或“先通 CO 再加热” ) ,目的是______。 (3) 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玻璃管 A 中出现的现象为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 除 CO 外,还有哪些物质可以还原 Fe2O3 ______ ( 请写一物质的化学式 ) 。 六、探究题 26. 某化学小组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图所示的两个实验。 (1) 写出 A 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 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 A、B 两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同一洁净的烧杯,烧杯中出现蓝色沉淀。小组同 学将烧杯中的物质进行了过滤,对滤液中成分有如下猜想: 【提出猜想】甲:滤液中的溶质是 Na2SO4乙:滤液中的溶质是 Na2SO4 、 H2SO4丙:滤液中的溶质是 Na2SO4  、 CuSO4丁:滤液中的溶质是______。 【交流讨论】同学们对以上的猜想提出质疑,认为猜想______不合理,理由是______。 【设计实验】同学们通过以下的实验对猜想进行验证,请你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 预计现象 预计结论 ①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观察 溶液呈无色 猜想 ______ 不成立 ②继续在上述试管中加入 ______ ______ 猜想丁成立 七、计算题 27. 有两种外观类似黄金的① Cu − Zn 合金和② Cu − Ag 制品,若实验室只提供一瓶稀硫酸和必要仪器。 (1) 你认为能测出合金________ ( 填序号 ) 中铜的质量分数; (2) 取上述 (1) 中合金粉末 20g 放入烧杯中,加入 50g 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测得烧杯内剩余物质 的质量为 69.8g 。 求:①产生氢气的质量; ②求出该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 第 5 页,共 12 页 ③求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 6 页,共 12 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玉石“变”印章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树根“变”根雕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葡萄“变”美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铁杵“变”细针过程中只是大小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 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 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答案】D 【解析】解:气体受热体积膨胀,是因为温度升高,构成气体的粒子间的间隔 ( 而不是大小 ) 增大; 故选:D。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 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解答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碱的化学性质扥是解 答本题的关键。 3.【答案】B 【解析】解:净化水时,先通过自然沉降使较大的颗粒沉淀,再通过化学沉降使较小的颗粒沉淀,通过过 滤把沉淀除去;利用活性炭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再用漂白粉对水进行消毒,最后通过加热煮沸再次进 行消毒,并且把部分钙离子、镁离子除去。 故选:B。 水中含有不溶于水的杂质,可以通过自然沉降、化学沉降等方法除去; 活性炭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用消毒剂可以杀灭水中的病菌; 加热煮沸既可以消毒,又可以把水中过多的钙离子、镁离子除去. 本题主要考查净化水的方法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注意净化水的顺序,如果顺序颠倒,则净化水的效果不 好. 4.【答案】C 【解析】解:A、冰是固态的水,水与冰块混合得到的是纯净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水的蒸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说 法错误。 C、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水电解时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 2:1,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A、根据冰是固态的水,进行分析判断。 B、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C、根据硬水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硬水的特征、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别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 的关键。 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原子组成和结构,题目难度不大,明确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A.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可得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112,故 A 错误; B.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可知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 112,故 B 错误; C.根据在原子中,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因此该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为: 277 − 112 = 165 ,故 C 错误; D.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可得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112,故 D 正确。 故选 D。 6.【答案】B 【解析】解:A、③的核内质子数为 11,为钠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③是原子失去 1 个电子得到的,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1,锂原子和③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 锂元素和③所属元素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第 7 页,共 12 页 C、锂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 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 1 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6.941 , 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A、根据③的核内质子数为 11,进行分析判断。 B、③是原子失去 1 个电子得到的,进行分析判断。 C、若最外层电子数≥ 4 ,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 < 4 ,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D、根据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 ( 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 ) 、粒 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答案】A 【解析】解:镁元素显 + 2 价,氧元素显− 2 价,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 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 和为零,可得: ( + 2) + 2x + ( − 2) × 4 = 0 ,则 x =+ 3 价. 故选:A。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 ( 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 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 可正确解答此类题. 8.【答案】C 【解析】解: A.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A 错误; B.在化合物中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而非金属元素可以显正价也可以显负价,如 H2O 中氢元素为 + 1 价, 氧元素为− 2 价,B 错误; C.依据物质分类可知,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同种元素组成纯净物为单质,不同种元素组成纯净物为 化合物,C 正确;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为新分子,所以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 分,D 错误; 故选:C。 A.依据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分析; B.依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分析; C.依据物质分类分析; D.依据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与原子的变化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化合价、物质分类、分子原子,主要是利用基本概念来分析和解决 有关问题,结合各方面的条件得出正确结论。 9.【答案】D 【解析】解: A. 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不是“g”而是“1”,通常省略不写,故错误; B.碳酸乙烯酯中 C、H、O 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12 × 3) : (1 × 4) : (16 × 3) ≠ 12 :1:16,故错误; C.碳酸乙烯酯是由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错误; D.碳酸乙烯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 12 × 3 12 × 3+1 × 4+16 × 3 ≈ 40.9% ,故正确。 故选:D。 A.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来分析; B.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来分析; C.根据物质的结构来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方法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 10.【答案】A 【解析】解:A、该实验中的红磷不可以用硫粉代替,因为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虽除去氧 气,而增加了新的气体,没有形成压强差,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选项说法正确。 B、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且进入的水约占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水不再继续进入,说明 氮气难溶于水,这是氮气的物理性质,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C、该实验中瓶底放水的目的是有利于容器内温度的降低,节约了实验的时间,同时能吸收生成的五氧化二 磷,防止污染空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D、如果没有等到装置冷却就打开止水夹,此时剩余的气体在受热状态下,处于膨胀状态,占据了部分水 的体积,会导致进入集气瓶的水小于 1 5 ,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欲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该实验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装置的气密 性好;②所用药品必须是足量;③读数时一定要冷却到原温度;④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本身能够 在空气中燃烧 ( 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 ;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生成的物质为非气态;据此进行分析解 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第 8 页,共 12 页 11.【答案】B 【解析】解: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只能烧至红热,不会发出白光,故选项说法错误. B、光亮的铜丝在空气中灼烧生成氧化铜,会观察到表面变黑,故选项说法正确。 C、蜡烛在足量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不会产生大量黑烟,故选项说法错误. 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A、根据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铜丝在空气中灼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蜡烛在足量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 烟和雾的区别。 12.【答案】B 【解析】解:由四种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可以看出,二氧化碳和水都是生成物;氧气不含碳元素和 氢元素,所以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和水中的氢元素都来自于 X,88g 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88g × 12 44 × 100% = 24g ;54g 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 54g × 2 18 × 100% = 6g , 24g + 6g = 30g < 46g ,故 X 中一定含 有氧元素; A、物质 X 由碳、氢、氧元素组成,A 错误; B、物质 X 由碳、氢、氧元素组成,正确; C、充分反应后剩余氧气质量为 32 克,C 错误 D、生成 CO2 与 H2O 的质量比是 88:54,D 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 是书写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13.【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 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而碳酸钙不溶于水,加水溶解、过滤,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 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 A 错误; B.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通氧气点燃,这是因为除去气体中的气体杂质不能使用气体,否则会 引入新的气体杂质,故 B 错误; C. CuSO4 、 FeSO4 溶液均能与过量的 Mg 粉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 故 C 错误; D.分别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不溶解的是碳酸钙,能溶于水形成蓝色溶液的是 CuSO4 ,能溶于 水形成无色溶液的是氯化钠,可以鉴别,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D。 14.【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燃烧与灭火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知识即可解答、 【解答】 A.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容易引起触电事故,应先关闭电源再进行灭火,故 A 错误; B.蜡烛用嘴一吹即灭,是因为空气流通带走热量,造成蜡烛温度低于其着火点而灭火,故 B 错误; C.如图 a,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能充分吸收燃烧放出的热量,使火柴梗温度更易达到着火点, 故 C 错误; D.由图 b 的现象可知,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因此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故 D 正确。 15.【答案】B 【解析】解:A、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现象不明显,故 A 与事实相符; B、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易溶于水,不是白色沉淀,故 B 与事实不相符; C、紫色石蕊试液遇碱变蓝色, Ca(OH)2 溶液属于碱溶液,所以在 Ca(OH)2 溶液中加入几滴石蕊溶液,溶液 呈蓝色,故 C 与事实相符; D、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有蓝色沉淀生成,故 D 与事实相符。 故选:B。 A、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再考虑实验现象; B、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考虑; 第 9 页,共 12 页 C、紫色石蕊试液遇碱变蓝色; D、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考虑.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判断反应后实验现象时要考虑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等. 16.【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物质的共存问题,判断物质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 淀、气体、水;还要注意特定离子的颜色。 【解答】 A.三者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但 FeCl2 溶于水呈浅绿色,故选项错误; B. Mg(NO3)2 和 NaOH 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和硝酸钠,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C.三者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选项正确; D.KOH 和 (NH4)2SO4 在溶液中交换成分生成硫酸钾、氨气和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选 C。 17.【答案】C 【解析】解:A、粗盐过滤时,不能用玻璃棒搅拌,以防止损坏滤纸,造成过滤失败,故选项说法错误。 B、蒸发时,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的固体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液体蒸干,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用所得精盐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 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装瓶贴标签,故选项说法正确。 D、托盘天平用于称取固体氯化钠、量筒用于准确量取水、烧杯用于完成溶解操作、玻璃棒用于溶解时的 搅拌,配制过程中不需要进行加热,则不需要使用酒精灯,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A、根据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蒸发滤液停止加热的时机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进行分析判断。 D、由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根据各操作所需要使用的仪器,判断所列仪器是否需要。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粗盐提纯的注意事项、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等是正确解答 本题的关键。 18.【答案】C 【解析】解:A、取等质量的镁和铁,同时投入到同浓度且足量的稀硫酸中,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等 质量的镁生成氢气比铁生成的氢气多,故正确; B、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反应需要一定的温度,一开始,没有氧气生成,氧气质量为 0,当达到 反应所需的温度时,可知生成氧气,反应停止后气体不再增加,故正确; C、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所以向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烧杯中不断加入双氧水,氧气质量 会逐渐增加,故错误; D、将水通电一段时间,水通电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 2:1,故正确。 故选:C。 A、根据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等质量的镁生成氢气比铁生成的氢气多进行分析; B、根据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一开始,没有氧气生成解答; C、根据催化剂的特点进行解答; D、根据电解水的实验中生成氢气和氧气质量关系进行解答。 此题是化学反应与图象知识的考查题,结合反应的过程与图象情况的走势联系起来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19.【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明确骨密度与钙元素有关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解答】 体检时发现骨密度偏低,是缺少钙元素导致的。 A.葡萄糖酸锌口服液不能补充钙元素,故不符合题意; B.维 D 钙片中含有钙元素,服用后能够为人体提供钙元素,故符合题意; C.乳酸亚铁糖浆不能补充钙元素,故不符合题意; D.维生素 C 不能补充钙元素,故不符合题意。 20.【答案】C 【解析】解:A、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区别羊毛纤维、棉花纤维,用灼烧、闻燃烧产生的气味,产 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观察燃烧后的灰烬,羊毛纤维接近火焰时先蜷缩,燃烧灰烬为带有光泽的硬块, 用手指轻轻挤压就变成粉末,故选项说法正确。 第 10 页,共 12 页 B、有机化合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糖类、蛋白质、脂肪是人体内基本的有机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C、废旧轮胎属于可回收物,有回收价值,不能直接烧掉,故选项说法错误。 D、乙炔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可利用乙炔和氧气燃烧产生的氧炔焰焊接和切割金属,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A、根据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有机化合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简称有机物,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废旧轮胎属于可回收物,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乙炔燃烧放出大量的热,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羊毛纤维、棉花纤维的鉴别方法、乙炔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1.【答案】 + 1 ClO − 1:3 12:3:8 C2H5OH + O2 → 点燃 CO2 + H2O 27:44 【解析】解: (1) “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 (NaClO) ,由于钠显 + 1 价,氧显− 2 价,可推出其中 Cl 元素的化合价是 + 1 ,阴离子的符号为: ClO −; (2) 酒精 (C2H5OH) :其中碳、氢原子个数之比是 2: 6 = 1 :3,酒精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 (12 × 2) : (1 × 6) : (16 × 1) = 12 :3:8; (3) 由酒精完全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可知,酒精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酒精燃烧的符号表达式是: C2H5OH + O2 → 点燃 CO2 + H2O 。如果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分子个数比为 3:2,则它们的质量比是 (18 × 3) : (44 × 2) = 27 :44。 故答案为: (1) + 1 ; ClO −。 (2)1 :3;12:3:8。 (3)C2H5OH + O2 → 点燃 CO2 + H2O ;27:44。 (1) 根据化合价原则计算出元素的化合价,根据离子符号的写法写出阴离子的符号; (2) 根据化学式的意义分析计算; (3) 根据酒精燃烧的反应写出符号表达式,根据化学式的意义计算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比。 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合价原则、化学式的意义、微粒模型图的意义,难度不大,准确理解其意义是解答本题 的基础。 22.【答案】 (1) 盐; + 3 ; (2)D ; (3)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分类,化合价,物质的鉴别及亚硝酸钠的危害和维生素的作用。 (1) 根据盐的定义和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计算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2) 根据硝酸钠和氯化钠都是无色无味能溶于水的固体,亚硝酸钠的水溶液呈碱性但氯化钠的水溶液呈中性 进行分析; (3) 根据题目所给信息分析选项是否正确。 【解答】 (1) 亚硝酸钠是由钠离子和亚硝酸根离子组成,属于盐,设 NaNO2 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x,所以 ( + 1) + x + ( − 2) × 2 = 0 , x =+ 3 ; (2) 硝酸钠和氯化钠都是无色无味能溶于水的固体,亚硝酸钠的水溶液呈碱性,氯化钠的水溶液呈中性,所 以可用溶于水,测其 pH 的方法区别 NaNO2 与 NaCl 固体; (3)A. 亚硝酸钠腌制食物时生成新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故 A 正确,不符合题意; B.蔬菜与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故 B 正确,不符合题意; C.维生素 C 可将 Fe 3+ 转化为 Fe 2+ ,故 C 正确,不符合题意; D.亚硝酸钠有毒不能代替食盐作调味剂,故 D 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 D。 故答案为: (1) 盐; + 3 ; (2)D ; (3)D 。 23.【答案】 (1) 熟石灰 ( 或消石灰 ) (2)Fe3O4 (3)CaO + H2O = Ca(OH)2 (4)2H2O 通电 2H2 ↑ + O2 ↑ 【解析】 【分析】 本题为框图式物质推断题,考查物质的推断,完成此题,关键是找准解题突破口,直接得出有关物质的化 学式,然后根据框图结合物质的性质,推断得出其他物质的化学式。 【解答】 由题意可知,A 和 B 可发生中和反应,生成了盐和水,初中以通电为条件的只有电解水,则 C 是水;由 X 常用作食品干燥剂,故 X 是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故 B 是氢氧化钙;由 A 和 B 可发生中和 第 11 页,共 12 页 反应,故 A 是酸,能与单质 Y 反应生成浅绿色溶液 G,则 Y 是铁,铁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 铁,故 H 是四氧化三铁,则 F 是氧气,E 是氢气,代入框图验证,推断合理。由此可知: (1)B 是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 (2)H 是四氧化三铁,化学式是: Fe3O4 ; (3) 反应②是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方程式是: CaO + H2O = Ca(OH)2 ; (4) 反应③是水通电生成了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 通电 2H2 ↑ + O2 ↑。 24.【答案】 NH3 + NaCl + CO2 + H2O = NaHCO3 ↓ + NH4Cl 碳酸氢钠溶解度比较小,会形成晶体析 出 Mg 2+ Na2CO3 不能颠倒,否则溶液中会含有氢氧化钙 ( 合理即给分 ) 烧杯、漏斗、玻璃棒 大 于 CO2 【解析】解: (1) “联合制碱法”原理Ⅱ中发生反应是氯化钠、水、二氧化碳和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和碳酸 氢钠,此时碳酸氢钠溶解度比较小,会形成晶体析出;故填: NH3 + NaCl + CO2 + H2O = NaHCO3 ↓ + NH4Cl ; 碳酸氢钠溶解度比较小,会形成晶体析出; (2) 加入的氢氧化钙能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 ( 即除去镁离子 ) 和氯化钙,加入的碳酸钠能与氯化钙 和过量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而除去,所以氢氧化钙和碳酸钠溶液的加入的先后顺序不能颠倒, 否则否则溶液中会含有氢氧化钙;故填: Mg 2+ ; Na2CO3 ;不能颠倒,否则溶液中会含有氢氧化钙 ( 合理即 给分 ) ; (3) 经过操作Ⅰ得到了沉淀,故该操作是过滤,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氨化后的溶液呈碱 性,pH 大于 7,有利于吸收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故填:烧杯、漏斗、玻璃棒;大于; (4) 在本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碳。故填: CO2 。 (1)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氢氧化钙能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碳酸钠能与氯化钙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 淀; (3) 过滤是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方法,根据溶液的酸碱性来分析; (4) 根据工艺流程可以判断循环利用的物质种类。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 确的结论。 25.【答案】 (1)d ;b;e;吸收 B 中没反应掉的二氧化碳; (2) 先通 CO 再加热;赶尽玻璃管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爆炸; (3) 红色固体变为黑色; Fe2O3 + 3CO 2Fe + 3CO2 ; (4)C 或 H2 【解析】解: (1) 一氧化碳有毒,不能够排放到空气中去,要把一氧化碳收集起来,所以导管接口的连接顺 序为 a、d、b、e,排出的氢氧化钠溶液流到 D 中的烧杯中去。C 装置中 NaOH 的作用是吸收 B 中没反应掉 的二氧化碳; (2) 因为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和氧气混合在点燃的条件下会发生爆炸,所以实验开始时应先通一氧化碳再 加热,目的是赶尽玻璃管内的空气,防止加热爆炸; (3) 红色的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能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所以现象是红色固体变为黑色,化学 方程式是: Fe2O3 + 3CO 2Fe + 3CO2 ; (4) 具有还原性的物质主要有一氧化碳、木炭和氢气; 本题考查 CO 还原氧化铁实验,难度不大。 26.【答案】 2NaOH + CuSO4 = Cu(OH)2 ↓ + Na2SO4 NaOH、 Na2SO4 乙 如果滤液中含有稀硫酸,则 不可能出现蓝色沉淀 丙 硫酸铜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解析】解: (1)A 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 + CuSO4 = Cu(OH)2 ↓ + Na2SO4 。 故填: 2NaOH + CuSO4 = Cu(OH)2 ↓ + Na2SO4 。 (2) 【提出猜想】 如果氢氧化钠过量,则滤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钠。 故填:NaOH、 Na2SO4 。 【交流讨论】 猜想乙不合理,理由是如果滤液中含有稀硫酸,则不可能出现蓝色沉淀。 故填:乙;如果滤液中含有稀硫酸,则不可能出现蓝色沉淀。 【设计实验】 (1)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观察,溶液呈无色,说明溶液在不含有硫酸铜,猜想丙不成立。 故填:丙。 (2) 证明丁猜想成立,需要证明含有氢氧化钠,继续在上述试管中加入硫酸铜溶液 ( 或无色酚酞溶液等 ) ,产 生蓝色沉淀 ( 或溶液变成红色等 ) ,说明溶液中存在氢氧化钠,猜想丁成立。 故填:硫酸铜溶液 ( 或无色酚酞溶液等 ) ;产生蓝色沉淀 ( 或溶液变成红色等 ) 。 (1) 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 (2) 将 A、B 两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同一洁净的烧杯,烧杯中出现蓝色沉淀,说明甲中硫酸铜过量,乙中氢氧 化钠过量; 第 12 页,共 12 页 稀硫酸能和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 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 27.【答案】① (2) ①产生氢气的质量 = 20g + 50g − 69.8g = 0.2g ; ②设该合金中锌的质量为 x,参与反应的 H2SO4 的质量为 y, Zn + H2SO4 = ZnSO4 + H2 ↑ 65 98 2 X y 0.2g∴ 65 2 = x 0.2g , 98 2 = y 0.2g ∴ x = 65 × 0.2g 2 = 6.5g , y = 98 × 0.2g 2 = 9.8g ; 则该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为: 20g − 6.5g 20g × 100% = 67.5% ; ③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9.8g 50g × 100% = 19.6% . 答: (2) ①产生氢气的质量为 0.2g ; ②该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为 67.5% ; ③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9.6% 。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的认识,以及运用化学方程式和溶质质量分数公式综合分析和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1) 因为 Zn 的金属活动性在 (H) 之前,可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而 Cu 和 Ag 的金属活动性在 (H) 之后,不 能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 (2) 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 和.所以生成氢气的质量 = 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②根据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生成氢气的质量,列出比例式,就可计算出该合金中锌的质量,该 合金中铜的质量 = 合金质量−该合金中锌的质量,然后根据“合金中铜的质量 合金质量 × 100% ”计算即可; ③根据“溶质质量分数 =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 100% ”计算即可。 【解答】 (1)Cu − Ag 合金中的 Cu 和 Ag 都不能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 Cu − Zn 合金中的 Zn 可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 应,故能测出 Cu − Zn 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 故答案为①; (2) 见答案.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