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三轮冲刺】近五年全国卷古代诗文阅读命题趋势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近五年全国卷古代诗文阅读命题趋势

ID:688083

大小:97.63 KB

页数:47页

时间:2021-05-0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近五年全国卷古代诗文阅读命题趋势 近五年文言文一览表 年份 卷别 选文出处及类别 考点 考查能力 2020 新高考 I 《明史·左光 斗传》/史传 断句/文化 常识/内容概 括分析/翻译/ 内容概括分析 理解/理解/分 析综合/理解/ 分析综合 课标全国 I 《宋史·苏轼 传》/史传 断句/文化 常识/内容概 括分析/翻译 断句/文化常识 内容概括分析/ 翻译 课标全国Ⅱ 《宋史·王安 中传》史传 断句/文化 常识内容概括 分析/翻译 断句/文化常识 内容概括分析/ 翻译 课标全国Ⅲ 《晋书·王彪 之传》/史传 断句/文化 常识/内容概 括分析/翻译 理解 理解/理解/分 析综合/理解 2019 课标全国 I 《史记·屈原 贾生列传》/史传 断句/文化 常识/内容概 括分析/翻译 理解/理解/分 析综合/理解 课标全国Ⅱ 《史记·商君 列传》史传 断句/文化 常识/内容概 括分析/翻译 理解/理解/分 析综合/理解 课标全国Ⅲ 《史记·孙子 吴起列传》/史传 断句/文化 常识内容概括 分析/翻译 理解/理解/分 析综合/理解 2018 课标全国 I 《晋书·鲁芝 传》/史传 断句/文化 常识内容概括 分析/翻译 理解/理解/分 析综合/理解 课标全国Ⅱ 《后汉书王涣 传》/史传 断句/文化 常识内容概括 分析/翻译 理解/理解/分 析综合/理解 课标全国Ⅲ 《宋史·范纯 礼传》/史传 断句/文化 常识内容概括 分析/翻译 理解/理解/分 析综合/理解 2017 课标全国 I 《宋书·谢弘 微传》/史传 断句/文化 常识内容概括 分析/翻译 理解/理解/分 析综合/理解 课标全国Ⅱ 《后汉书·赵 憙传》/史传 断句/文化 常识内容概括 分析/翻译 理解/理解/分 析综合/理解 课标全国Ⅲ 《宋史·许将 传》/史传 断句/文化 常识内容概括 分析/翻译 理解/理解/分 析综合/理解 2016 课标全国 I 《宋史·曾公 亮传》/史传 断句/文化 常识内容概括 分析/翻译 理解/理解/分 析综合/理解 课标全国Ⅱ 《明史·陈登 云传》/史传 断句/文化 常识内容概括 分析/翻译 理解/理解/分 析综合/理解 课标全国Ⅲ 《明史·傅珪 传》/史传 断句/文化 常识内容概括 分析/翻译 理解/理解/分 析综合/理解 一、命题角度 1.断句 一、综观五年试题,探究命题规律 全国卷对文言文断句设题考查始于 2015 年,综观五年来的高考真题,我们可以探 寻出 2020 年高考文言文断句题在命题上的两个基本规律: 1. 命题方式——趋于稳定 (1)命题立意: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尤其是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 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 (2)题型:客观题。用客观题的方式考查断句,可以避免主观题断句中的混乱以 及阅卷场上评分时的困扰,对考生来说也有降低难度的含意。 (3)字数:45 字左右。 (4)断句之处:8 处左右。 (5)赋分:3 分。 2. 选项设计——稳中有变 2015 年至 2018 年高考全国卷在命题时的具体做法是,先预设要求考生断句的整段 文字中的两处断句错误,有两个选项各安排一处错误,一个选项安排两个错误,另一 个选项没有错误。2019 年以后高考全国卷在命题时的具体做法是,先预设要求考生断 句的整段文字中的三处断句错误,有三个选项各安排一处错误,另一个选项没有错误。 预设的断句错误从两处增加到三处,干扰增多,难度加大。 二、剖析错误预设,把握考查重点 命题者对断句错误的预设有着一定的迷惑性,它往往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从字面 来看讲得通,但从文理来看则讲不通;二是从局部来看讲得通,但从全文来看则讲不通。 这些断句错误常常设计在如下两个纠结点上: 1.纠结点:“当断”还是“不断”?如: (1)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 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2017 年全国卷第 10 题 C 项) (2)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 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2019 年全国卷第 10 题 D 项) (1)句画波浪线部分的“初”字应点断,表示开始时多次有此错误而不是一次, 这才引起下文的“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等一系列事情。如果“初” 字不点断,就成了“第一次选人调拟”之意,与文意相悖。所以(1)句就犯了“当断 而不断”的错误。(2)句画波浪线部分意为“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公孙鞅) 处理”,“而”是一个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它连接的是状语“(以)举国”和中心 语“听”,不可点断。所以(2)句就犯了“不当断而断”的错误。 2.纠结点:“属上”还是“属下”?如: (1)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 才/召置/门下甚幸爱/(2019 年全国卷第 10 题 B 项) (2)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 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2017 年全国卷第 10 题 B 项) (1)句画波浪线部分的“(于)门下”应该属上,作为动词“召置”的补语,补 充说明吴廷尉对贾谊的安置情况。如果属下,就将下一句的主语“吴廷尉”换成了“门 下(吴廷尉的门客)”,与文意相悖。所以(1)句就犯了“当属上而属下”的错误。 (2)句画波浪线部分的“时然后言”是说谢弘微的性格成熟,并不急于发表自己看法, 而不是表示向所继叔父说话。所以“所继叔父”不应属上,而应属下,与“混名知人” 合为一读,意为“过继家的叔父谢混有知人之名”。所以(2)句就犯了“当属下而属 上”的错误。 为此,考生在备考时必须将上述两个纠结点确定为复习和训练的重点,加以专题 性指导和针对性训练。 三、熟习五种方法,提升断句技能 根据文言文断句题的命题立意,破解“当断”还是“不断”、“属上”还是“属 下”的难题,可以运用如下五种方法: 1. 研判实词含义。对文言实词含义的不同理解,有时影响着语段的断句,这就 需要分析句子,确定其含义,进而判定语段的断句。如: 【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019 年全国卷第 10 题) A.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 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 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对文言实词“少”含义的不同理解影响着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如果理解为“数 量少”(读 sho),那么“少有”就讲得通;如果理解为“年纪轻”(读 shào),那么 “少有”就讲不通。审视该句,“少”的陈述对象是“公孙鞅年(年龄,岁数)”, 所以其义应取后者,据此可以判定,A 项断句有误,B 项断句正确。 2. 研判虚词用法。对文言虚词用法的不同理解,有时影响着语段的断句,这就 需要结合句子,确定其用法,进而判定语段的断句。如: 【例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016 年全国卷第 4 题) A.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 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 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对文言虚词“且”用法的不同理解影响着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且”作为连词 使用时,如果连接的是两个词语,不需要断开,如“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石钟山记》);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句子,则需要断开,如“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 楚也”(《烛之武退秦师》)。在“例 2”中,“且”是一个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它连接的是两个句子,均为陈登云所列举郑承宪罪状,应予断开,据此可以判定,A 项断句有误,C 项断句正确。 3. 研判句式特点。对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考生在断句时必须遵循 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即“以古断古”,而不能“以今断古”。如: 【例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019 年全国卷第 10 题) C.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 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 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在古汉语中,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 语的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所以这类句式被称为“状语后置”或“介宾短语 后置”。在“例 3”中,介词结构“于郡中”置于谓语动词“闻”之后,是“闻”的 补语,补充说明贾谊闻名的范围,所以应紧跟“闻”,而不应断开,据此可以判定, D 项断句有误,C 项断句正确。 4. 研判句子结构。断句应兼顾到上下两个句子的结构,如果断错位置,往往会 造成其中的一个句子成分残缺,而另一个句子成分赘余。如: 【例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018 年全国卷第 10 题) A.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 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D.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 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在 A 项画波浪线部分,“永昭陵建”应单独一读,意思是“修建永昭陵(时)”, 如果再续上“京西转运使”,则无义可说。其实,“京西转运使”是下一个句子“配 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的主语,二者应合为一读,如果断开,就造成了下一个句子 主语残缺。据此可以判定,A 项断句有误,D 项断句正确。 5. 研判语境意思。有些句子的意思比较复杂,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加以理解。 只有理清了上下文的语意逻辑和事理逻辑,才能准确地断句。如: 【例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019 年全国卷第 10 题) A.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 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 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对“例 5”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需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鲁君起用吴起会产生什么 后果?二是谁对这个后果心存疑虑?根据上文语境“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鲁 卫兄弟之国也”可知,鲁君如果起用友好国家卫国的武将吴起担任鲁国的将领,势必 会得罪卫国,从而失去卫国这个友好国家(“弃卫”)。这个后果危及鲁国安全,因 而鲁君对其心存疑虑(“鲁君疑之”),他在权衡“失一将”与“失一国”的利害关 系之后,自然会作出“谢(罢免)吴起”而保持与卫国的友好关系的选择。据此可以 判定,A 项断句有误,B 项断句正确。 四、调换方法检验,确认所选答案 断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提升断句题解答的精准度,在运用一种断句方法选 出答案之后,可以再调换另一种方法加以检验。除了上述五种基本断句方法可以彼此 印证之外,如下一些小技法也可以用来检验: 1. 以课文例句检验。考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了 100 多篇文言文,这些篇目都 是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其中的句子可以用来检验有些答案。如对上文“例 3”答案中 的“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一句的断句,就可以用所学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 的句子“以勇气闻于诸侯”加以印证。 2. 以语言现象检验。古人讲究对称美,文言文中的对偶句、排比句等对举的语 言现象非常多。文言文这种结构相似、句式整齐的语言现象,可以用来检验有些答案。 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018 年全国卷第 10 题) B.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 /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C.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 /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018 年全国卷第 10 题) A.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 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B.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 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第(1)题 C 项是答案,在它的画波浪线部分,“口”与“志”对举,其结构就比 B 项匀称。第(2)题 B 项是答案,在它的画波浪线部分,均为三字句,其句式就比 A 项整齐。据此可以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3. 以表述习惯检验。文言文行文简练,有许多表述习惯,如多用单音节词,主 语常常承前省略等,这些表述习惯可以用来检验有些答案。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017 年全国卷第 10 题) A.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 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 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來诉者/士无留难/ 按照文言文表述习惯,A 项“又不得诉长吏”的主语应为承上句省略的“吏”,如 此断句就形成了“属吏一方面据文行奸,另一方面又想向长吏申诉”之意,有悖常理, 据此可以判定,A 项断句有误。D 项画波浪线部分在“缘文为奸”之后断开,让“选 者”属下,如此断句就形成了“属吏能够据文行奸,而被选者又无法向长吏申诉”之 意,符合常理,据此可以判定,D 项断句正确。再如文言文中凡倒叙其事时多是“初” 字单独为读,据此可以印证上文所举例子中的“初/选人调拟”一句断句正确。 从对高考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我们复习文言断句,就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从句意入手,把握语句意思。解答断句题,最根本的办法是整体把握语句的 意思,然后根据句意进行断句,这就要求我们要关注文言文的词语意思等,能够正确 翻译语句。 (2)从语法入手,确定句子成分。从一个相对完整的语句'(定语)+主语+【状语】 +谓语+(定语)+宾语'的结构形式入手分析,这个完整的句子的定语前、宾语后才能 停顿,那么在判断断句正误时就可以根据语法特点进行。具体操作上,可以从谓语入 手,一般担任语句谓语的是动词或形容词。如果谓语是动词承担,并且这个动词是及 物动词,那么就要找到这个动词的主语、宾语;如果这个语句没有状语后置现象,那 么主语前、宾语后就可以停顿。如果谓语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承担,加上没有状语 后置现象,那么这个谓语后就可以停顿。 (3)从词性入手,确定中性词语。分析词语的词性,除了从语法的角度判断停顿 点外,还可以分析偏正短语中的修饰限制语和中心词的问题,无论什么情况下,修饰 限制语后或中心词前是不能停顿的,这就可以判断选项中停顿点正误。 (4)从句式入手,确定倒装成分。要关注文言语句的特殊句式,特别是倒装句。 比如状语倒装句,语句的停顿点只能是主语前(如果语句没有主语,停顿点应该放在 谓语或谓语修饰限制语前)、状语后。主谓倒装句,停顿点应该在主语前后(或者谓 语前后)等。 以上是高考文言文断句题备考的大致要点,旨在把握命题规律,明确考查重点, 指点破解方法,提升答题技能。十年磨一剑,我们坚信,广大学生只要科学施策,苦 练内功,定能亮剑高考,精准断句。 2.文化常识 由上图可知,有关“皇帝、京都、官职、礼仪、称谓”的内容占比最大,这是因为文 言文选段多为史传类文本,几乎每一篇都会与这些内容相关,自然成为命题的首选内 容。 以下就是全国卷中近五年的文化常识试题。 2019 年三套全国卷 ◆ (2019•卷 I)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非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答案:A 解析:“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而且汉代董仲舒倡导“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可知影响最深远的三家应该是“儒、法、道”而非“农”,故选 A。 ◆ (2019•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答案:B 解析:“汤武”指的是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易·革》中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汤武革命是指商汤与周武王以武力推翻前朝的革命。商汤王起兵打败夏桀王于鸣条之 野,一举灭夏。商纣王时的牧野之战,武王伐纣成功。后人把夏商周之间的两场革命 称为汤武革命。故选 B。 ◆ (2019•卷Ⅲ)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答案:C 解析:三晋指春秋末韩、赵、魏三家分晋。故选 C。 2018 年三套全国卷 ◆ (2018•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 “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作为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入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 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答案:C 解析:践祚:走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无“用武力打败敌 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之意。 ◆ (2018•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 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 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 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答案:D 解析:“京师”两个字分开,“师”没有“国都”的意思。 ◆ (2018•卷Ⅲ)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 “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 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D. 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答案:C 解析:“尹”会意字,左边一撇表示笔,右边是“又”(手),象手拿笔,以表示治事;本 义为治理,是官的通称。“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京兆尹”为古 代京师的地方长官。都不是“知府”的简称。 2017 年三套全国卷 ◆(2017•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答案:B 解析: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血亲是基于血统关系的亲属。二者性 质完全不同。 ◆ (2017•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答案:B 解析:“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错误。考通“拷”,是“拷问”之意。 ◆ (2017•卷Ⅲ)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答案:C 解析:“近侍”的官职未必就高,对帝王的影响也不一定大。 2016 年三套全国卷 ◆(2016•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答案:C 解析:“有司”是官吏的通称,可译为“有关官员”,例如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言 “召有司案图”。 ◆ (2016•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答案:D 解析:移疾是指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不一定是受到权臣诋毁。 ◆(2016•卷Ⅲ)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挤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答案:A 解析:礼部掌管礼仪、祭祀、宴飨、科举等,掌管土地、户籍的是户部。 2015 年高考两套卷 ◆(2015•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答案:D 解析:“太子”专指已确定继承皇位或帝位的帝王的儿子。 ◆(2015•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答案:C 解析:C 项错在“长子继承”,应为“嫡长子继承”。 古代文化常识题是高考高频考点。2017 年全国高考,全国Ⅰ卷、Ⅱ卷、Ⅲ卷和江 苏卷四套试卷,均考到了这一题型。这与 2016 年 10 月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发的《关于 2017 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列为 考查内容是一致的。其实,古代文化常识在 2014 年全国大纲卷第 9 题就已经开始考 了,2015、2016 年连续两年全国卷也考到了古代文化常识。可以说,古代文化常识 并不是新增的考核内容,只不过 2014 至 2016 三年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中没有提到 罢了。 中学阶段涉及到的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分散在各篇古诗文中,没有专题介绍或 讲解,零散琐碎,杂乱无章,很难识记,给高考复习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况且中国传 统文化博大精深,古代文化常识内容涉及面极广,需要识记的内容非常丰富,年代久 远,社会变迁,很多历史事件已难于理解。所以,同学们平时一定要加强积累 2017 年全国三套试卷考到的“字与名的关系、姻亲与血亲的区别、母忧、私禄、下车、收考、 车驾、京师、状元、上元、近侍、告老”等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到古代的官职制度、礼 仪制度、科举考试、古人称谓、地理知识、历史知识、血缘关系等,可谓五花八门。 因此,把握这类题型的出题规律,了解在解答这类题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形成 正确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了解考题特点 这几年文化常识题的考查方式都是选择题,都是考查对文言文中词汇的理解,具 有以下四个特点: 1.考查形式固定不变。 命题者在所阅读的文言材料中,选取四个具有古代传统文化内涵的词语,对相关 内容进行解释,反映其中的文化意义,要求同学们选择出不正确的一项。将古代文化 常识题放到文言文試卷中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解读。文言材料大 都选自《二十四史》,例如 2017 年全国Ⅰ卷的《宋书·谢弘微传》、全国Ⅱ卷的《后 汉书·赵熹传》、全国Ⅲ卷的《宋史·许将传》,所选材料都是正面历史人物,篇幅在 700 字以内。文化常识题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位于客观题的第二题,要求“下列对文 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判断错误选项,四个选项的词 语都出自该文言文,分值三分。题干措辞几年没有变化。 2.大都与教材内容相关联。 这几年所考古代文化常识以取材于初、高中必修、选修教材中经典篇目为主,与 教材内容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例如 2017 年高考全国Ⅰ卷第 11 题 A 选项“下车,古 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一句中的“下车”,在课 文《张衡传》“衡下车,治威严”就有出现。再如 2017 年高考全国Ⅱ卷第 11 题 A 选项: “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2015 高考全国Ⅱ卷第 11 题 A 项:“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 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这都是正确的选项。我们可以参看必修五“梳理探究·古代文 化常识·姓名字号”专题。还有 2016 年高考全国Ⅰ卷第 11 题 C 选项:“古代朝廷中分职 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一句中的“有司”,也在教材 《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一句和教材《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一句中出 现。书下注解为:[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 司”。C 选项中的“有司”只是“官吏的通称”,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3.部分来自课外文言文练习语段。 尽管所考古代文化常识大都取材于初、高中必修、选修教材中经典篇目,但部分 古代文化常识取材于我们平时所做的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同学们最好准备一个笔 记本,将平日做课外训练时教师讲解或自己发现的文化常识按姓名称谓、官职科举、 天文地理、宗法礼俗、历法刑法、音乐典籍等类别记录整理下来,并加以理解和识记, 以备高考。 例如:(2015 高考全国Ⅰ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 一项是()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从阅读材料中选出的“登进士第”“兵部”“庙号”“太子”这四个词,同学们知道但又不甚 透彻了解,“太子”在历史课本、影视作品中经常接触。太子又称“皇储”“储君”或“皇太子”, 是我国封建王朝中皇位的继承人,不能指其他儿子。其他儿子称“皇子”。 4.所选择的文化常识是“常识”。 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发的考试大纲和考试早已说明“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 识”,是“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也就是说,古代文化常识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般的常 识性知识。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通常包含古代政治制度、古代官职名称、天文历法、 古代地理、风俗礼仪、文史典籍、饮食器物等方面的常识。能力层级属于“识记理解”。 例如:(2017 年高考江苏卷)第 7 题“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A.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 东。 B.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 C.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 D.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根据语境,B 选项中的“三代”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 填报三代履历”显然说不通,应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况且, 在“三代”之前有“博考”一词,是“广泛考察研究”之意,并不指曾祖父三代。此题不管从 哪方面来说,都是极简单之题。 目前,各种复习资料铺天盖地,海量专题讲练纷至沓来,我们备考负担与思想压 力成倍增加。这种题海战术增大识记分量,需平时注意积累,有备无患。 二、掌握备考策略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姓名字号、宗法礼仪、 典章制度、官职俸禄、国号年号、科举考试、宫殿建筑、行政区划、姻亲关系、五谷 杂粮等。有时候甚至和文言实词的理解结合在一起考查,如 2017 年高考全国Ⅱ卷的“收 考”,原题是“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 证工作”,这里的“考”是通假字,拘捕拷问的意思。 1.将古代文化常识融入课堂文言字词讲解中。 教师讲解字词时,应有意识将古代文化常识的知识介绍,穿插于基础知识的梳理 过程中,使学生有意识掌握传统文化常识。如讲解“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荆 轲刺秦王》)一句中“陛下”一词时,让学生牢记书下注释——“陛下的本义是殿前的台 阶。”同时教师要进一步将“陛下”与古代的官职称谓联系起来,告诉学生这个词后来引 申为对帝王的尊称。当考生面对 2016 高考全国Ⅱ卷第五题 B 项“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 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这一选项时,就能准确 判断了。又如讲解“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一句时,教师 要讲解清楚“教坊”一词的含义。当同学面对 2016 高考全国Ⅲ卷第五题 B 项“教坊司是 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这一选项时,就 知道是正确的。 教师在高一、高二课堂文言文教学时,应辅以传统文化知识,重视古代传统文化 常识知识的落实。此外,文中出现较多古代官职及古代官职迁谪知识的文言文需要格 外重视,如《张衡传》《陈情表》《苏武传》等。《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中出现的“孝廉”“秀 才”“郎中”“洗马”等,都是很好地进行古代官职教学的内容;“察”“举”“拜”“除”则是很好的 古代官职迁谪用词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内文言文教学时可以有所侧重,辅以传统文 化知识,将古代传统文化常识知识真正落到实处。 2.立足课本,注重积累,“对接”高考。 既然所考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与教材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那么,我们就应对课 本给予特别关注,平时复习要扎根于课本。对于课文中和课下注释所涉及到的文化常 识,要多积累,并加以延伸。由对文言文的学习,上升到对古代传统文化的学习。教 师要引导学生揭示文字背后的生活文化,为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体会文章情感奠定 文化基础。只要把课本中介绍的文化常识内容加以延伸,上升到古代传统文化学习的 高度,就足以应对高考了。 比如教材《烛之武退秦师》公、侯、伯、子、男等爵位和执事、寡人等敬称谦称 的人物称谓常识;《荆轲刺秦王》中庶子、郎中等官职名称和变徵等音乐知识;《鸿 门宴》中涉及到座次排序等礼俗方面的常识和关中、山东、河南、河北等古代地理知 识。《兰亭集序》课下注释涉及到的天干地支的常识。《陈情表》中出现的“孝廉”“秀 才”“郎中”“洗马”等官职知识和“察”“举”“拜”“除”等官职迁谪用词;《师说》课下注释涉及 到古文运动等文学方面的常识。第四册的《张衡传》课下注释多处涉及到官职调动和 天文历法的相关内容,重点掌握三辅、两都、二京等地理知识,太学、五经、六艺、 孝廉等科举考试知识,辟、迁、出等官职变动知识以及下车、视事、乞骸骨等官职任 免知识。《滕王阁序》中介绍了星宿等天文方面的内容。 除了总结积累以外,更重要的是学会融会贯通和迁移延伸使用,这样才能在高考 时面对文言文试卷时准确地理解和运用,做出精准的判断。大家知道,古代文化常识 内容较多,繁芜丛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纵向联系,由一个点到一个面,再到一张 网,形成知识体系。 官职的变化是比较复杂的,同学们不能依赖参考书,最好自己动手,进行类的梳 理,例如授官、罢官、升官、调动、兼任、代理、辞官。称谓也是复杂的,同样一条 线纵向梳理,例如基本称呼、特殊称呼、个性称呼、群体称呼等。比如复习《张衡传》 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积累、延伸。弄清文中提到的“二京”“下 车”(官吏初到任)“视事”(官员到职工作)“乞骸骨”(官员年老请求辞职)几个词的 基本含义后,可以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近义词、反义词。官吏到任可以称为“下车”“视 事”,那么,古代官员要求隐退又用什么词表述?查相关资料,可以找到“告老”(封建 时代臣子或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移病”(为官者上书称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移 疾”(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之类的 词语;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找到“乞骸骨”的近义词“致仕”(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 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如果我们平时善于由一个点到一个面,再到一张网,形成知识体系,那么,2016 年高考全国Ⅱ卷的“移疾”、全国Ⅲ卷的“致仕”“二京”、2017 年高考全国Ⅱ卷的“下车”、 全国Ⅲ卷的“告老”也就能够准确判断了。这样,同学们在复习《张衡传》时,掌握的 不仅是张衡的一生经历,还能从记录传主张衡的文字里感受到其生活时代的特征,认 识到张衡是一位不慕当世功名富贵,严整法纪,打击豪强,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了不起 的科学家、政治家。如此,我们不知不觉提升了自己的文化素养。 3.要善于分门别类比较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高考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主要有如下类别:古代官职、人物称谓、教育科举、宗 法礼俗、天文歷法、古代地理、文学艺术、器物服饰等。中国古代文化浩如烟海,皓 首穷经亦只能见其冰山一角。因此,我们在梳理探究某一文化现象的时候,还是要尽 量、尽可能多的掌握,知其一也要知其二。 比如教材中“河内、河外、河东、河西、河南、河北”,一定要分清楚是指黄河流域 的哪个地区”。“河内”,古代指黄河以北的地区;“河外”,春秋晋人指河西与河南地区; “河东”,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指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河西”,春 秋、战国时指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之西;“河南”,指黄河以南地区,具体所 指范围广狭有异,秦汉时代称今河套以南地区;“河北”,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这样“将 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以及“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 国也》)中的相关概念就迎刃而解了。 再如教材中的“左”与“右”。不同时代、不同场合,其含义也不相同,需要同学们特 别留意,比较归纳。汉代以前,古人常以“右”为尊,即所谓的右尊左卑。周、秦、汉 时以右为尊,故皇亲贵族称为右戚,世家大族称右族或右姓。右尊左卑表现在建筑上, 豪门世家必居市区之右,平民百姓则居市区之左。在官位上,我们学习《廉颇蔺相如 列传》这篇课文时,文中有一句“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右”即为之 上。至于在交际场合,其座次则以左为尊。因为古人坐北朝南,则左为东,右为西, 故座次上以左为尊。再推而广之讲到古代把南视为至尊,而把北象征为失败、臣服。 宫殿和庙宇都是正面朝向正南,帝王的座位都是坐北朝南,当上皇帝称“南面称尊”; 打了败仗、臣服他人为“败北”、“北面称臣”。再有,古人把贬职称为“左迁”也是一个证 明。在车座上,古人乘车以左为尊,故常空出左边位置以待宾客。在身份方面,古时 把贵族称为“右族”,把贫贱者称为“闾左”。同时,在不同的朝代,人们对于“左”“右”的 尊卑认识也并不一致。对于这种情况,同学们应分门别类比较归纳,建立起清晰的知 识体系。 此外,还可以采用文体记忆法,着重识记语录体、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等文 史典籍;称谓记忆法,着重识记尊称、谦称、雅称、婉称等人物称谓;年龄记忆法, 着重识记孩提、总角、童龀、豆蔻、及笄、弱冠、耳顺、期颐等年龄称谓;科举记忆 法,着重识记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及进士、状元、会元、解元、鼎甲、贡士、举 人等科举考试称号;佳节记忆法,着重识记元旦、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礼 仪习俗;时辰记忆法,着重识记夜半、鸡鸣、平旦、隅中、日中、日昳、晡时、人定 等时辰称谓;天文历法记忆法,着重识记星宿、分野、流火、北斗、天罡、节气、干 支等天文历法;行政区划记忆法,着重识记海内、六合、八荒、江表、淮左、关中、 朔漠、京畿、三辅等地区简称。 总之,对于古代文化常识这一高考高频考点,我们应舍弃对基础知识的简单整理和 机械记忆,运用有效、合理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融会贯通和迁移延伸使用。 这样才能在高考面对文言文试卷时调动平时所学,仔细甄别比对,做出精准的判断。 复习策略: 对古代文化常识专门设题考查,在近几年全国新课标三套卷中皆有出现。就目 前常考题型分析,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1.梳理常见的文化常识 对于史传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和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了的古代文化常识进行分类 梳理,并且追求精准的记忆,这是解决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试题的关键。 2.分析高考试题设误方式 仔细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已经使用了的设误方式,并且预测来年高考试卷有可 能出现的新的设误方式,有利于识别陷阱,准确答题。 3.掌握几种常见的设误方式 (1)扩大范围。例如,解说“太子”,扩大范围说成“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2)跳脱背景。例如,解说“嗣位”本来是指嫡长子继位,却解说成“最年长的 儿子”继位,忽略嫡庶。 (3)张冠李戴。例如将对“庙号”的解说错弄成对“谥号”的解说。 (4)以今释古。例如将“中国”的今义解说成“中国”的古义。 4.比较筛选错误选项 反复比较各选项的解说,可以用已知的文化常识对各项进行筛选排除,缩小确定 范围,推断出解说错误的一个选项。 3.内容概括分析 年份 卷别 内容概括与分析历年考法分析原 题重现 设误类型 2020 新高考 I D.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 反。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 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 魏忠贤被诛,他才受到追赠,谥为忠 毅。 于文无据 课标全国 I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 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 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 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曲解文意 课标全国Ⅱ C.王安中外放任职,仕途屡遭坎 坷。金人前来归顺,他自请燕山府任 职,与辽降将郭药师共事;靖康初, 因此前的行事备受指责,仕途随之沉 浮不定。 张冠李戴 课标全国Ⅲ C.彪之讲究实效,维护朝廷秩序。 永和末年流行传染病,他见各类官员 借口家中有人任办公,指出这样做的 危害,朝政因此恢复。 曲解文意 2019 课标全国 I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 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 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 曲解文意 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 上贾谊 课标全国Ⅱ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 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 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 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 人足。 时间与事件 错位 课标全国Ⅲ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 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 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 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 逃往楚国。 曲解原文 2018 课标全国 I 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 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 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 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 让他留任。 曲解原文 课标全国Ⅱ 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 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 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 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 无法分身。 张冠李戴 课标全国Ⅲ D 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 他的正直让曾布恐惧,曾挑唆驸马都 尉王诜诬告纯礼,王即借纯礼宴请辽 使事构陷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 遭到免职。 于文无据 2017 课标全国 I B 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 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 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 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 微子。 张冠李戴 2016 课标全国Ⅱ D 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 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 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 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 赈济灾民。 词语误解 (1)设误类型 于文无据、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时间与事件错位、曲 解原文、曲解原文、张冠李戴、于文无据、张冠李戴、词语误解 (2)规律及变化 ①题干均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②多在具体分析上设误。偏重对象、事件和时间的搭配考查,必须在准确理解文 意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判断。 (3)备考建议 平时训练中,认真阅读文本,准确理解文句意思;熟悉常见命题陷跳把选项还原到 文本中细心比对。 4.翻译 文言文阅读是高三复习专题的重中之重,尤以翻译题为主。通过大量的训练,翻译 专题是学生最易且最快提升的板块。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学生在遇到课外文言文阅读 中的“拦路虎”时往往容易手足无措,导致无谓丢分,这是非常可惜的。翻译题主要是 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在复习时要找准突破口,提 升精确度和正答率。文章将结合近几年高考考查点和近段时间的模拟考试,整理和归 纳学生在文言文翻译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同时针对此类现象提出几点切 实可行的建议,从而实现高效复习。 【关键词】翻译复习;典型问题;建议;高效 根据 2019 年高考考试大纲说明,要求考生能够读懂浅易文言文,翻译题主要考查 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 B 级。考查的是重要实词如一词多义词、词 类活用词、古今异义词、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等;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 省略句等;同时也考查一些文化常识、特殊虚词的用法等。这就要求学生要全面掌握相 关的知識点,找准得分点,以达到高分的目的。 一、纵观近三年全国卷Ⅰ高考真题,探究命题规律,找准复习突破口 从近三年的考查点可以看出,重要实词是必考点,再辅以虚词、特殊的句式。学 生要想在翻译题中取得高分,就必须把重要的实词、虚词的含义以及特殊的句式准确 译出,正确理解句意串联成句,那么句子的翻译就基本成功了。所以,在文言文复习 中,重点实词、虚词、特殊的句式是复习的要点。 二、了解学生在文言文翻译当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规避失分 有一种观点认为,高考文言文翻译不过是简单地“换个说法”,只要大意对就可以了, 没必要细究。这种观点有失偏颇。文言文翻译是一个综合考查文言基础、语法知识、 文化素养以及思辨能力的题型,语句是否通顺、句意是否贯通是直接影响文言文翻译 得分的关键因素。学生往往因为没有掌握相关的内容而丢失了分数。下面通过学生翻 译的一些实例,归纳学生在翻译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1.例题 (1)李吉甫自翰林承旨拜平章事,感出涕。谓垍曰:“吉甫落魄远地,更十年始相 天子,后进人物,罕所接识;且宰相职当进贤任能。君多精鉴,为我言之。”(选自 2019 年广东省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2)禄山乱,皇太子按军平凉,未知所适,议出萧关趣丰安。【选自广东省湛江 市 2019 年普通高考测试(二)】 (3)唐广明末,大盗犯阙,策遂返初服,奉父母逃难,君子多之。【选自 2019 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 2.学生翻译 (1)我落魄被流放到很远的地方,经历了十年才开始见到天子,后来升迁成大人 物,很少识得有可以提拔的人。 (2)裴垍唯独对休复说:“你与他们二人不一样,你是汲汲钻营献纳得到官职的人。” 休复十分惭愧。 (3)大的盗贼冒犯张策的家,张策于是回去穿上以前的衣服,带着父母一起逃难, 很多人都称呼他为君子。 3.失分分析 考生对于 “更”“相”“后进人物”“让”“阙”“初服”“多”等重要的实词含义和特殊句式没有 掌握到位,往往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去理解文言文中的字词意思,从而导致失分。 4.参考答案 (1)我被流放到远方,经历十多年才能(担任宰相)辅佐皇帝,近年来擢拔升迁 的人物,很少有我结交认识的。 (2)皇太子在平凉安定军队,还不知道该前往何处,议论后要出萧关前往丰安。 (3)大盗入犯朝廷,张策就恢复了俗人的身份,侍奉父母一起逃难,君子都称赞 他。 5.存在的典型翻译问题 (1)对重要的字词错译、漏译,以古律今。高考中的重要字词往往是命题人设置 的得分点,遇到常见或常考的重要实词时,学生没有能够准确地译出其含义致失分。 (2)语境不合、词不达意致失分。与现代汉语一样,古代汉语也要讲究语境。遵 循语境,则可为翻译带来便捷;脱离语境,就容易造成翻译的失误。 (3)“该补不补”易失分。古汉语常见主语、谓语、宾语及介词等成分省略的现象, 翻译时该补不补,整句话的意思就不能清晰连贯了。 (4)“该调不调”不合序。古汉语常见句子倒装现象,翻译时该调不调,语言不合 规范影响了句意的理解。 三、引导学生掌握复习的关键点,提升能力促高效 针对学生在专题方面存在的典型问题,加之高三的学习时间非常短暂,因此复习 的高效性就非常重要。为此,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和突破,以期切实提 升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1.抓住考点,深入课文,夯实文言基础 从近五年的高考题以及近段时间的模拟试题来看,我们发现,翻译考查的文言字 词,都是常见的,且绝大多数来自学过的课文。如 2017 年的“臧否”以及广州二模的“初 服”等。因此,学生在复习时首先要落实好课内的文言知识,可按照高考考查点进行系 统的整理归纳,把每一篇课文中的文言现象、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 复词、文言句式以及一些固定的句式等梳理好,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到专门的知识 本中,方便平时复习和运用。 2.掌握翻译方法,强化文言文翻译 4 个得分意识 文言文翻译题只要掌握好方法,有得分意识,相信文言文翻译拿高分不是梦。 (1)强化人物意识——理清人物关系和人事关系 在翻译句子时,学生容易把人物的名字,尤其是长而怪的名字当作实词或虚词来 翻译,理解失误致失分。例如 2018 年全国卷Ⅰ文言文阅读的“诸葛诞”,很多学生把它 切分成“诸葛/诞”来理解,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诞”译成诞生或者过生日的意思。另外, 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之后再出现就只提名而不提姓。如 2018 年全国卷Ⅰ文言文阅读的传主“鲁芝”,后面就变成了“芝”。有时在行文当中,根据人物 的表述,也会换成“名”或“字”来代替人物,例如《鸿门宴》当中的“不然,籍何以至此” 的“籍”是项羽的名,学生如果缺乏人物意识,不知“籍”为何物,就会造成理解障碍。 要实现文言文的高效复习,应强化人物意识,弄清人物关系、人物与事件的关系, 有利于句子的翻译。 (2)强化语境意识——揣摩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 利用一个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之内的语句表述连贯、语意密切的特点来 翻译句子。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的语境补充省略的成分,如量词、主谓宾等,例如 2017 年全国卷Ⅰ翻譯的第 1 小题;也可以通过语境突破翻译句子当中一些不熟悉的字词和 句子的大意。如广东省湛江市二模的翻译第 2 小题,“不足灭”的含义不能直接判断, 可以通过前文的“太子治兵长驱”和后文“太子喜”等语境即可推测“不堪一击”的意思。因 此,前后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灵活推断难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准确含义和用法。 (3)强化采分点意识——关注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考查是对整句的翻译,但命题人也会选择一些关键字词和带 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的句子来考查,并将其作为评 卷的采分点。这就要求学生翻译时要有强烈的采分意识,找准得分点,将其落实到位, 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对于重要的字词,学生可以通过联想法来落实其含义。一是联想教材中学过的相 关句子。例如广州二模的“初服”,学生通过屈原《离骚》中“退将复修吾初服”来落实其 含义;二是联想一些日常生活当中常用的成语或词语的意思。如深圳市一模的“更十年 始相天子”的“更”和成语“少不更事”的“更”为同义,译为“经历、经过”;湛江市二模的“朔 方天下劲兵”的“劲兵”和“劲敌”也可以进行意义的转换。 带有特殊语法现象的句子,则可以通过梳理常见常用的句子来归纳总结规律,进 行相关知识点的迁移运用。 (4)强化连贯意识——活用六字口诀 翻译句子时,如果出现了一些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词语搭配、语句不顺畅的现 象,就要根据留、换、调、删、补、变六字口诀等翻译技巧,让句子更加通畅合理。 四、结语 总之,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复习中的一大重点和难点,掌握得当的复习方法,依据课 文,联系生活,牢记采分意识,学以致用,再加强练习,就能达到高效复习的目的。 5.内容概括分析 考点解读: ◇高考要求 语文考试大纲中要求“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次为 C 级。 ◇考向分析 文言文阅读设置简答题是新高考语文卷的一个新亮点。主观题的加入,意在要求 学生不是通过取巧,而是通过自身的文言素养读懂文言文,考查较能体现考生的理解、 概括能力。同时,对于扭转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重言轻文”倾向,也是 一个很好的导向。 ◇命题思路 选材以传记类为主,未来的趋势文体会多样化;题量一般为一道,题型为简答题; 考查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它要求 大家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 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这种考查应用性、综合性强。 ◇题型分布 由 2020 新高考山东、海南卷,2019 山东海南高考模拟卷及江苏、上海、北京等地 的高考卷可以看出,这一题型涉及面广,提问形式多变,答案分散。文言文阅读简答 题常考题型: 1.概括人、事特点; 2.筛选概括原因; 3.概括作者观点态度。 ◇核心目标 1.培养学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内容进行筛选和分析、概括、归纳 进而作答。 2.掌握筛选和分析、概括的方法和技巧。 三、解题指津: 1.细读文段,分类圈点勾画。 2.确定区间,一网打尽要点。 3.审准题干,扣住要求避偏。 4.据分答题,词句简要规范。 5.比对分析,辨明差异答案。 此考点主要考查四种核心能力,一是定位能力,二是分层能力,三是概括能力, 四是区分能力。即根据题干或显或隐的要求先确定答题区间,再分清文段层次,再按 要求分析文段内容,再提取(用原文词句)提炼(概括内容)、再组织整合区分答案 概括中心意思,最后厘清概括的内容,答案要点之间不能杂糅。 四、知识方法: 1.细读文段,整体把握内容。 如文段写的哪些人,传主和次要人物分别是谁,人物的一般情况、性格特征、社 会经历(如为官经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写了哪些事,事件的主次关系,前 因后果怎样;作者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倾向性如何等等。这些内容可以在原文分类并用 不同记号圈点勾画,甚至在纸上记录。文段阅读需要耐心和细心,一字不可轻易放过, 最好能把人物的姓名补全(人物首次介绍时是姓名齐全的,以后出现往往省略了姓; 或者仅称字、号、官职、籍贯、谥号等,常迷惑人),谁说的话,做的事归归类。尽 可能用不同的记号标记。读懂文段这一步是解题的关键,要在平时养成耐心、细心阅 读,经常总结的习惯。 2.确定区间,不能遗漏要点。 有的题目题干就明确了“根据全文……”或“在第 X 段中……”,这样就明确了 答题区间,在全文或某段。有时,仅从题干难以确定答题区间,这时候就得细读全文, 依据题干要求,把文中各处所有符合条件的语句全都标记出,不可遗漏。还要根据句 读、标志词标明层次,以便分点作答。一般来说,题干涉及的内容在文中何处,答题 区间就在该处前后。如果能确认一些表示答题区间的标志词,找到答题区域相对容易 些。 3.审准题干,扣住要求作答。 以 2020 年江苏高考为例,第 8 题题干为“赵太夫人平居言语中的“识大义”体现 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审题要抓住“平居言语中”“识大义”两个关键点。文章写外大母事很多,展现 出的形象特点也很多,因此注意题干中的限制条件,仅要归纳其在“识大义”上的表 现。 对待“稚年丧母”的外孙,结合语句“外大母每见不肖,辄泪涔涔下,且泣且拊 曰:‘儿饥否?将无寒乎’”分析可知,太夫人心系幼孤,疼爱后辈。 结合语句“即逮今五十余年,而语及辄涕。居尝语子:‘吾今裕,故能施耳,不 若先姑贫而好施也。若所以有兹日,微先姑之德不及此,子孙无忘先姑哉!’”分析 可知,太夫人不仅对待公婆尽心竭力,而且还教育孩子要不忘祖德,施惠于人。 结合语句“彼盛怒易解耳,而生命难续,且若之何以人灼骨之痛,博已一快也” 分析可知,太夫人是一个善良的人,珍惜生命,宽仁悲悯。 结合对丈夫劝导的语言“且休矣!即不能爇琴燔鹤以饱,夫岂其无双田之毛,东 湖之水”分析可知,太夫人关心丈夫身体,对功名利禄很是淡然。 最后,结合以上分析,从四个方面概括她的“识大义”的表现。 扣住要求作答,答案要符合扣题性和适量性原则,答多(企图以多取胜)和答少 (漏项)都不合要求。 另外,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并用具有概括性的语言,概括的要 求是语言要精练,即字唯求少;意思要完备,即意唯求全。如无特别要求,则用自己 的话组织语言,予以全面概括,尽量不照抄原文,力求做到言简意赅。如根据“对待 外孙:心系幼孤,疼爱后辈等等)。 4.依据分值,据分分点作答。 一般地说,阅卷基本上采点赋分。答题时也要依据分值分点作答,答案一般都是 每点 1 分或 2 分,江苏高考第 8 题分值为 4 分,答案一般应有两点或四点。即每点 2 分或 1 分,很少只答一点就可以的,也不必答出五点以上。答案一般以带圈的阿拉伯 数字标出,即①②③④等,这样答案清晰有条理。 5.作答规范,词句完整规范。 答案应该是表意完整的句子或短语,不能有语病或错别字;答案也不能超出答题 卡上的答题区域;用笔用墨符合要求;书写要规范、清晰。尤其要注意的是,答案和 题目之间还要有内在的逻辑性,即答合所问,如“教育孩子要不忘祖德,施惠于人”。 6.辨明差异,分析比对答案。把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老师的讲解进行比对、 分析,总结自己和专家、老师在思路、方法、表达方面的差异和差距,这是逐步改进 和提升自己阅读能力、解题能力的非常有效途径。总结答案的产生过程,特别是高度 关注参考答案中的“命题意图”“考点解析”“思路点拨”等,提升应试能力。从自 己的错误中总结教训也非常重要。 五、增分必备,把握作答步骤: (一)“两意识” 1.要有精析题干关键词意识。 文言文简答题题干中的关键词明示了作答的角度和方向,而有的关键词需根据文 本信息斟酌方明其义。具备精析题干关键词意识,可确保作答方向正确。 2.要有转化文本词句意识。 转化文本词句是对文言文的浅显化处理,其包含两方面: (1)大致理解文言词句本意,相当于粗略翻译; (2)变成自己的语言概述词句意思。 较好地转化难懂的文言词句,能帮助我们找准题目对应区间和正确整合答案。 (二)“三步骤” 1、审清题干明方向,明确答题方向 先圈出题干中关键词,后据此明确答题方向。 2、回归文本找对应,明确答案要点 文言文简答题题干中 针对人物的行为或思想的关键提示词语,可根据题干中 关键词语的提示找出文本中对应的语段或词句。 找对应方式: ①找出文中与题干中关键词相同或相近的字眼,快速锁定文本显性信息对应区间; ②运用转化文本词句的方式准确锁定文本隐性信息对应区间。 3、提炼信息组答案 提炼组合方式:一是直接借用原文中的较通俗而归纳性强的词句,二是注重对 文言文中的相关词句的转化。 六、常考题型: 考法 1 概括人、事特点 [方法指导] 1.概括人物形象(行为)特点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或行为特点,并不是现代文阅读尤其是小说的专利,在文 言文阅读中,它也司空见惯,概括分析的方法同现代文的基本一致: ①从文中直接找出词语来概括;②从文中所写的具体事件概括;③从其他人物或 作者的评价中概括。 组织答案时可使用人物形象特点词,如诚实、勇敢、思维敏捷等;要概括出多重 特征;语言要简练。 2.概括事物(事件)特点 通常情况下,文本会全面介绍主要人物(传主),主要包括该人物治学、为人、为官 方面的情况。为了考查考生深入理解其中某一方面内容的情况,命题者会设置关于某 事件、某事物特点的题目,这类题有个特点,就是答案散落在文章中,没有明显的标 志,且缺乏一定的思考分析角度。 对于这类题,首先要精细筛选、精细阅读,把一切有可能的文字都勾画、筛选出 来,再仔细阅读,认真甄别,去掉无关信息,保留核心信息。其次要注意判断题干所 暗示的答题角度和表述答案应采用的表述方式。 [典题试做]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文本见步步高 P78 页),完成后面的题目。 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贾谊的形象特点。(3 分) [尝试解答] 第一步:审明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 本题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简要概括”“贾谊”“形象特点”。 第二步:回归文本找对应,明确答案要点 文本内容 答 案要 点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 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 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 悉更秦之法。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 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贾生谏, 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 之。 3、提炼信息组答案 [即时训练] (2020 届山东青岛实验高中 3 月阶段性模拟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 题。 梁彦光,字修芝。父显,周邢州刺史。彦光少岐嶷(幼年聪慧),有至性,其父每谓 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魏大统末,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 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周受禅,迁舍人上士。武帝时,累迁小驭下大夫。 母忧去职,毁瘠过礼。未几,起令视事,帝见其毁甚,嗟叹久之。宣帝即位,拜华州 刺史。 及高祖受禅,以为岐州刺史,甚有惠政。后数岁,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 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安,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 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坐免。岁余,拜赵州 刺史。彦光言于上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 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从之,复为 相州刺史。豪猾者闻彦光自请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摘奸隐,有若神明,狡猾 莫不潜窜,合境大骇。 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由是人 情险诐,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 大儒,每乡立学, 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 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于是人皆 克励,风俗大改。 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 孔子庙中。于时庙中有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衰,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悲 愧若无容者。彦光训喻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后数 岁,卒官。赠冀定瀛青四州刺史,谥曰襄。(节选自《隋史·梁彦光列传》) (对点题)梁彦光两次到相州任职,执政思想有什么区别?请简要说明。 考法 2 筛选概括原因 [方法指导] 原因与结果是无法割裂开的。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原因是造 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情发生的条件。就文言文中某一现象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文 本追溯原因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言文,应引起重视。对这种据果索因的概括题, 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准确理解题干中表示结果的词语的含义,有些“果”是直接从原文中摘用的, 本身就是一个文言词语,如不准确理解,几乎无法找到原因。 ②表示原因的词句有时集中在一段中,这时只要提取即可;有时分散在全文中, 需要认真、全面、仔细地筛选。 ③据果索因,其“因”肯定不止一个,有主观、客观原因,有主要、次要原因等, 注意多方面、多角度思考,筛选排查,找足、找全原因。 ④对文中带“原因”的词句,在转述概括时一定要忠实于原文,尤其是对于表示 原因的相对委婉、间接的词句,应注意转换说法,以求既符合原意,又符合题干要求。 [典题试做]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文本见步步高 P78 页),完成后面的题目。 结合文意,简要概括贾谊被疏远的原因。(3 分) [尝试解答] [技法演示] 第一步:审明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 本题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简要概括”“贾谊”“被疏远的原因”。 第二步:回归文本找对应,明确答案要点 文本内容 答案要点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 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 之……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 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 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文帝不听。 3、提炼信息组答案 [即时训练] 01. 2020 年全国卷(山东)模拟卷】阅读下列文段,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 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 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到。”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 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 置之田。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 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 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 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 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 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 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 季 布 能 摧 刚 为 柔 , 朱 家 亦 以 此 名 闻 当 世 。 季 布 召 见 , 谢 , 上 拜 为 郎 中。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对点题)刘邦为什么会赦免原本是仇人的季布?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3 分) 0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足下于仆,非有一日之好,而遽欲师之。仆自量文章道德,不足以为足下师,而 势力又不足以引拔足下。若欲藉仆以纳交一二巨公,俾少为援手,则仆之硁硁自守, 不干人以私,友朋所共知。仆固不欲自误,而亦何忍以误足下乎?如以仆粗通经史, 可备刍荛之询,他日以平交往还足矣。直谅多闻,谓之三益。不识仆之戆直,得附足 下益友之一否?惟足下裁察。 (节选自《与友人论师书》) (对点题)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友人”老师的原因。 考法 3 概括作者观点态度 [方法指导]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最高层次。在一般的记 叙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不会明确说出来,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 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等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还是憎,作品的倾向 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 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在议论文中,也要通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联系作 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 [典题试做]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文本见步步高 P78 页),完成后面的题目。 结合文意,简要分析司马迁对贾谊的情感态度。(3 分) [尝试解答] [技法演示] 第一步:审明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 本题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简要分析”“司马迁”“情感态度”。 第二步:回归文本找对应,明确答案要点 文本内容 答 案要 点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 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改正朔,易服色,法制 度,定官名,兴礼乐。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 不用其议……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数上疏……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 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3、提炼信息组答案 三.命题方向: 考查内容新高考卷、课标全国卷文言文选文都出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 选文难度不大,突出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核心目的;而且选文表现的都是正面人物 形象,都是从国家、民族的角度突出人物恪尽职守、坚持正义、正直守节、不畏权贵、 公私分明等高尚的精神品质。 命题上,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概括、分析评价能力,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 给文言语段断句的能力,以及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命题规律课标全国卷题型固定,一直是 3 道四选一的单选题,1 道翻译题,共 19 分。2020 年新高考卷增加了一道概括分析的简答题,占 3 分。翻译题改为 8 分,总分 变为 20 分。题目区分度相对较好,设误点清晰不为难考生。 命题趋势总体保持稳定,最近几年题量、题型、考点和分值基本没有变化。随着 新课标和新高考方案的深入推进,在立足考查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命题的综合性 和开放度会越来越高,不排除增加主观题的可能性。 四.复习策略 高考文言文考查的每一个知识点几乎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因此复习首先要立足于课 本,做好课本知识的积累、梳理与运用;同时要多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作品,培养语 感,增强理解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为了解决考生文言文阅读难题,结合教学重难点,本文提出了以下备考策略。 (一)咬文嚼字,积基树本 文言文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因此,在进行文言文学习之前,应重 视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高考考纲也有明确要求:“考生能够疏通文意,理解常见文 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与用法。”只有打下坚实的文言文基础,才能在高考这一 紧急时刻做到游刃有余。并且,文言文翻译题一直要求落实到考查实词、虚词上,踩 点得分,找准重点字词、句式翻译出来,做到文从字顺,这也对文言文的掌握提出了 更高要求。 经过统计分析,高考试卷中对文言基础知识的考查主要以选择和翻译题形式出现, 并且分值所占比重相对较大。所以掌握好文言基础知识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所在。同 时,掌握好文言基础知识,使考生具备一定的文言文语感,从而在考试中做到游刃有 余、成竹在胸。 (二)整体解读,晓通文意 这一点是针对概括分析题而言,只有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才能够清楚把握文 本大意。文言文相对于白话文而言,更加生涩难懂,不易理解。但考生在做题时不需 要弄清楚文本中每一个字的意思,这与翻译题在答题策略上有本质的不同,只要求对 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即可。在答题时,考生需要理清叙事的前因后果,注重叙事过 程,对“咬文嚼字”不用做太多的要求。考生应注意采用“题文对照”策略,从文本 中快速找到具体涉及段落,然后逐句翻译,对叙事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因果、 递进、转折关系与文本所述进行比对,然后对照选项进行逐一排除,选择选项中最为 恰当的一项。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要从释义是否正确、表述是否错误、有无相关信息、内容是 否偷换、评论是否恰当等方面,对照选项,仔细筛选,最终方能沙里淘金。 (三)诵读经典,韦编三绝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被后人沿用了上千年。作为语言,语感就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深入体会到一种语言的魅力,更便于我们去学 习理解文本。鉴于此,我强调诵读经典文本,诵读的过程也是意会的过程。通过诵读 经典,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文言文读得多了,掌握的实词、 虚词也就多了,自然而然就会形成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高考文言文答题 时间需要控制在二十分钟以内,如何在短时间内发挥出自己最好的答题状态,就要求 考生必须将课内学习与课外拓展相结合,对流传千年的经典篇目,熟读成诵。如此一 来,不仅能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能有效提升写作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文言文学习不应被应试教育所压迫,而应注重培养阅读能力。在掌握文言文基础 知识之余,扩大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量,让他们用心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提升文言文 阅读能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言志载道,传承反思 文言文作为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担负着“传承”的使命。在 2019 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中的考点涉及到对传统文化的考查。这一题型要求考生注重文言 文常识的积累,并且要善于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识,有效拓展文言文学习的内涵与外延, 从而形成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 文章整编自网络,分享旨在服务教学,侵删。 近五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阅读分析 近五年诗歌一览表 年份 卷别 篇目/体裁/题材 考点 考向 2020 新高考 I 《赠别郑炼赴襄 阳》/唐诗五律/赠 别诗 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意 蕴、艺术风格、构思 综合考查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思想情感 课标全国 I 《奉和袭美抱疾 杜门见寄次韵》/ 唐诗七律/即事抒 怀 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意 蕴、艺术风格、构思 综合考查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思想情感 课标全国 Ⅱ 《读史》/宋诗七 律/说理诗 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意 蕴、艺术风格、构思 综合考查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情感态度 课标全国 Ⅲ 《苦笋》/宋诗七 律/咏物诗 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意 蕴、艺术风格、构思 综合考查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思想情感 2019 课标全国 I 《题许道宁画》/ 宋诗五律/题画诗 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 意蕴、艺术 风格、构思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尾联含意、 观点 课标全国 Ⅱ 《投长沙裴侍郎》 /唐诗七律/干谒 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 巧 句意理解 诗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抒情方式 课标全国 Ⅲ 《插田歌(节选)》 /唐诗五言/田园 诗 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 巧 诗句含义 鉴赏诗歌的语言 语言风格 2018 课标全国 I 《野歌》/唐诗七 律/即事抒怀 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 巧 诗句含意、 表达技巧、 思想情感 鉴赏诗歌的语言 尾联含意 课标全国 Ⅱ 《题醉中所作草 书卷后(节选)》/ 宋诗七言/即事抒 怀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诗句含意、 思想情感 鉴赏诗歌的形象 意象作用 课标全国 Ⅲ 《精卫词》/唐诗 七言/咏物诗 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 巧 诗句含意、 语言风格、 构思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构思 2017 课标全国 I 《礼部贡院阅进 士就试》/宋诗七 律/即事抒怀 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 巧 诗句含意、 表达技巧、 思想情感 鉴赏诗歌的语言 语言风格 课标全国 Ⅱ 《送子由使契丹》 /宋诗七律/送别 诗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典故理解 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人性格特 点 课标全国 Ⅲ 《编集拙诗,成一 十五卷,因题卷 末,戏赠元九、李 二十①》/唐诗七 律/即事抒怀 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 巧 诗句含意、 语言风格、 构思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情感态度 重要考点:比较鉴赏 2019 课标全国Ⅱ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 联直抒 同一首诗中不 同的抒情方式 及其作用的比 较鉴赏。 2019 课标全国Ⅲ 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 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同一诗人不同 诗歌的语言风 格比较鉴赏。 2018 课标全国 I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 八员外》相同,较 为常见。 不同诗歌描写 同一意象运用 的描写方式的 比较鉴赏。 2018 课标全国Ⅱ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宋诗七言/即事 抒怀 15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同一诗歌同一 意象不同作用 的比较鉴赏。 2018 课标全国Ⅲ D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 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不同诗人不同 诗歌相近语言 风格的比较鉴 赏。 规律及变化 ①比较鉴赏的内容,涉及诗歌的意象、语言风格、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等。 ②比较鉴赏的角度,有同一诗歌同一对象,也有不同诗歌同一对象;有同一诗人不同 诗歌,也有不同诗人同一题材或风格的诗歌。 ③比较的内容、角度都比较灵活,着重考查学生的古代诗歌阅读素养。 备考建议 ①注重提高整体阅读诗歌的能力,并能准确理解诗句。 ②根据题意要求,结合诗句加以分析、鉴赏。 ③用“相同”去鉴赏“不同”,即存“同”赏“异”。 1、命题角度 一、关于全国卷诗歌鉴赏试题的特征分析 1.朝代特征分析 近几年来全国卷中命题率最高的就是唐、宋两个朝代,以唐宋诗词为主,尤其是 宋朝。经过调查,自从运用新课程后,宋朝诗词就占了所有朝代的 56.34%,而唐朝则 占据了 26.76%,这说明了这两个朝代是受到高考诗歌鉴赏题型的极度青睐的。为何在 高考诗歌鉴赏中如此重视这两个朝代呢?归其原因主要是这两个朝代是我国诗歌发展 的巅峰时期,同时无论是在整体的表现手法上还是思想内容的展示上,都具有较高的 欣赏价值。尤其是宋代诗词,继唐朝的诗歌发展后,宋人在其基础上进行拓展,并将 自己的独特见解融入其中,另辟蹊径,进行多方面的尝试。2018 年高考全国卷就选了 唐朝李贺、王建和宋朝陆游的律诗,由此可以预见 2019 年延续律诗和宋词,尤其是宋 词的几率较大。 2.作者特征分析 通过将近六年高考语文卷中所出现的诗歌进行统计,有这样的发现——作者的重 复率极高,其中不乏学生在高中课堂了解的著名诗人,当然,也有高中课本中未出现 过、未涉及的诗人。综合统计近六年的高考语文考题发现,全国卷不会避开名家名作, 其中出现的诗人有杜甫、李白、岑参、李贺、欧阳修、苏轼、陆游等。这些诗人均是 学生较为了解的、课本中也经常出现的,所以高中阶段教师应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 作者。当然也有学生不熟悉的,但是进 3 年来,学生不熟悉的很少出现,即便出现, 也会在题干或注视做相应的暗示。这也就说明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虽不能只一味地 对名家、名篇进行关注,但不得不说的是名家、名篇必须重点关注。不然则会导致常 规思维陷入窘境。因此,为了避免在高考中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学生应该要拓展自 己的阅读视野,重视日积月累的功用,提前为高考做好准备。 3.选材特征分析 在近六年全国卷中,诗歌鉴赏的选材范围几乎将古代诗歌的所有类别都涵盖了, 而这其中,又以写景抒情居多。如 2014 年无名氏的《阮郎归》,2015 年岑参的《发 临洮将赴北庭留别》,2016 年李白的《金陵望汉江》等都是以写景抒情为主的。其中 2014 宋词是借眼前景,表现词人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2015 全国 I 卷是盛唐边 塞诗,既有忠君报国之志,又有思念故乡之情;2016 全国 I 卷既有對大唐一统天下、 开创盛世的伟绩的歌颂,同时,诗人觉得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 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2017 年全国 I 卷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 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018 年全国 I 卷李贺《野歌》流露出一种虽感 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由此可见,这些诗歌既有对“小我”的情感表达,又有对“大我”的关照,这也是 这几年诗歌考查的一个大方向。 综上可以预见,2019 年将延续这三年的情感方向,把个人置于家国之中,抒发文 人踌躇满志,报效朝廷的爱国之情,或者是歌颂国家政治清明,或是和“一带一路” 相关的边塞诗,或是虽“小我”一时不如意,但胸中依然是“大我”。 4.体裁特征分析 通过对高考语文卷中的诗歌调查,不然发现律诗所考的次数较多,占总数的 45.07%,律诗中包括五言、七言,紧接着则是词,占总数的 26.76%,而绝句近五年仅 出现过一次,2014 年全国卷出现两首绝句的对比阅读。这也就说明了在高考语文卷中 最常涉及的诗歌类型多是采用以上三种。通过这样的选择方式,对于学生而言,既利 于全面系统了解诗歌的类型,而且对于不同类型诗歌内容、形式的学习能够起到一定 程度的助力。虽然曾经在高考中也出现过一些非主流体裁,但并未广泛普及,当然这 一个偶然为之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广泛、全面地掌握不同的诗歌体裁。这几年全国卷 主要是以诗为主,或许延续这几年的风格,重点准备唐诗宋诗,特别是一些锐意改革 的唐宋诗人的律诗,可以作为备考重点。 5.题型特征分析 通过近五年的诗歌题型分析发现全国卷注重对情感的分析,2013-2016 这四年两 道主观题均有一道涉及情感分析;其次是内容和手法的分析,值得注意的是 2013 和 2016 这两年都出现了典故分析;再次是对比阅读题型,2014 年全国卷是两首绝句对比 阅读,2015 年是岑参两首边塞诗对比阅读,2017 年全国卷主观题也是对比阅读,2018 年全国卷的主观题考查也延续前几年的风格,但有所变化,特别是全国 2 卷,这也是 2019 年备考的一个方向。最后重点是今年诗歌的题型还是会延续 2018 年考查的方法, 客观题和主观题一起考,这样的命题方式适当降低考生理解的难度,考生可以借助选 项初步把握诗歌内容,帮助读懂诗歌。 二、 关于全国卷诗歌鉴赏题的教学思考 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 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的能力层级为 D 级,难度较大。那么高中阶段的诗 歌教学该教给学生什么?学生能从相隔千年的文字中得到什么?这是作为教师的我们 要面对的。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懂文本、有效答题是诗词教学的重点。 1.学会构思与理解诗歌中的画面、情感 纵观这六年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写景抒情诗,分析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依然是 复习教学的重点。诗歌意象是诗人寄托情感的载体,诗歌意境主要来源于作者的情感、 身处的环境,景物在诗人的主观情感下会被付以真实的感情,诗人借此来抒发自己的 感情,例如初高中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的意象就寄托着诗人特殊的情感。所以,要想最 大程度理解诗人创造的意象意境,就应该根据诗歌的情感着手进行分析,这样,才能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2016 年全国卷《金陵望汉江》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解析】李白的这首古诗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是 因为诗人要颂扬盛唐国运的兴盛,而正是诗人的这种积极昂扬的心态才能营造出如此 气势宏大的景象。 因此,高中阶段教师要注重分析景情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进行练习时,也应该在 欣赏的过程中将诗歌的画面与情感环环相扣,尽快进入诗境。 2.重视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 众所周知,我国的诗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而选入高考的诗歌文本通常具有叙 事性,可以透过有效信息,即题目、诗人、注解和诗句来合理展开想象,进入诗境。 但同时诗歌又具有特殊性,或情节跳跃,或有违常理。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具 有想象力,并且将其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作用,这样,才能够设身处地地去理解诗歌的 内容,并通过想象力将诗歌的情景还原,站在作者的角度上进行诗歌鉴赏,把握诗歌 的主旨。 《金陵望汉江》中作者展开了江水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因此,学生在进行鉴 赏时,首先要通过对题目的分析,了解《金陵望汉江》是以金陵为中心,眺望长江远 去引发的感想;其次对作者李白的了解,盛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擅长夸张和想象; 再次是注释,注释帮助理解诗歌内容,降低诗歌难度;最后通过对整首诗歌的阅读、 欣赏来展开对长江奔腾的雄壮气象的联想,全面想象作者所构造情境中的奇幻世界, 并且经过自身的想象进行真实风景的构造,领悟、品味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所拥有 的心情。所以,教师在进行诗歌鉴赏题练习上,应该要培养鼓励学生进行情景想象。 3.重视题目的有效训练及分析 综合近六年全国卷诗歌鉴赏出题方向,可以发现大都围绕内容、手法、情感这三 方面来命题,所以平时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梳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景法情三者 的关系,同时注重对此类题型的训练。 此外要特别关注今年高考的命题新方向,即主观加客观的方式,从去年的题目来看, 客观题注重对内容的考查,主观题注重对手法和情感的考查。所以,不管是主观还是 客观,都不能忽略对这三者的训练。当然还应注重诗歌手法的归纳整理,写景的手法, 抒情的手法及修辞手法,理清手法之间的关联及作用。 总而言之,诗歌赏鉴是高考语文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种较难掌握的题目类型。 因此,学生要想在高考中稳定发挥,就应该充分掌握课文中的诗歌及作者,并借助课 外阅读拓展自己的视野,同时进行诗歌鉴赏题目的有效训练,这样,在答题时,就能 够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迁移,从而从容、规范应答。 考查内容 ①从考点上看,涉及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评价思想内容、作者观 点态度。 ②从选材上看,主要取材于唐宋诗,以考查单首诗歌为主。 命题规律 ①文本选取以唐宋近体诗为主,也有七言古体诗和五言古体诗。 ②所选诗歌的思想内容积极向上,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③命题设置既注重对诗歌的整体理解与把握,设问时又往往限定范围,要求学生结 合诗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2、答题思路 近三年诗歌题的命题形式 根据下面表格,我们可以看出,近三年来,诗歌题的形式是“稳中有变”。“稳” 在于所选的诗歌都出自于唐宋两朝。众所周知,唐代的诗歌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时 期。宋代的诗歌在继承唐诗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对元、明以后诗歌发展有 深远影响。在高考的诗歌考察中,选择的是著名诗人的非名篇或者是非著名诗人的有 名诗篇。 虽然命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变”还是比较明顯的。其变化体现在: 1. 从分值上看变化 2016 年诗歌总分 11 分,2017 年依然是保持 11 分,2018 年把原来总分 11 分的诗 歌题变成了 9 分,将多出的 2 分分别给了文学类的主观问答题 1 分和默写题 1 分。 2. 从命题方式上看变化 2016 年是两道主观问答题,2017 年把 14 题的主观问答题变成了一道 5 分的双选题, 2018 年的命题形式是把 2017 年的双选题改为一道 3 分单选题,并保持一道 6 分主观 问答题。 3. 从整体变化看变化 2018 年的全国卷在诗歌题的设置上减少了选择题得分,减少了题目中出现过多的 信息,减少给考生蒙对或在主观题直接抄客观题而得分的可能性。这就要求备考时候 要认真落实诗歌的学习,把握好诗歌的基本方法,从整体上理解诗歌才是关键。 二、近五年诗歌题的情感取向变化 除了在形式上的变化,近三年所选的诗歌在思想感情上也有明显变化。我们以 15 题作为示范,理解命题思路的情感取向变化。 从 15 题的设题来看,主要考察的是人物性格、诗歌情感和诗歌主旨,个别兼顾考 察手法技巧。2016 年全国Ⅰ卷《金陵望汉江》呈现的是李白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的失 落。2016 年全国Ⅱ卷《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表现的是对曹霸高超技艺的赞美 这种积极的情感。2016 年全国Ⅲ卷选取了虽有平定江南战功,可数年未得升迁的曹翰 在内廷设宴时向太宗送呈的诗歌《内宴奉诏作》。诗中表达了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 之心犹存的情感。 2017 年全国卷诗歌呈现的积极情感更为明显。I 卷《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表达的 是身负国家选拔人才重任的欧阳修,在面对参加礼部会试的考生,面对有望成为国家 栋梁之才的考生时,流露出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 和使命感。II 卷苏轼的《送子由使契丹》,表达了兄弟之间的深厚情志,虽为送别, 但不会因为离别而流泪的豁达情感。III 卷里面稍有消极的情感,却也是在肯定了自 己文学成就而自得的基础上,流露出的一丝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2018 年三套全国卷均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情感。虽有 I 卷李贺在《野歌》中感叹不 遇于时,但整体情感还是积极的,最后表达的是诗人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李 贺的诗可以给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学生以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深刻的人生启迪,陆游的 诗旨在传达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爱国主义精神,王建的《精卫词》可以引起对“愚公 移山”故事中“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联想。 3、命题方向 命题趋势在现代文阅读整体难度下降的背景下,古代诗文阅读的题量、分值和难度 均有增加趋势,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考生需引起足够重视。 4、复习策略 根据上述的分析,在高三的备考中要注意备考的方向和策略。作为传统的考试内容, 诗歌的鉴赏是高考重点考查的方向。这不仅在于让考生理解诗歌的艺术效果,更是命 题者希望考生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因此,备考时应 该对高考的试题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找出发展的趋势。 1. 细致阅读诗歌的题目 细读题目是快速把握诗歌要点的重要方法。题目有的标明文章的内容,有的直接揭 示主题,有的暗指文章的主旨。如 2017 年全国 I 卷《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从题目 可知“礼部”是官署名,为六部之一,掌礼乐、祭祀、封建、宴乐及学校贡举的政令。 “贡院”是科举时代考试的场所。根据宋初的考试制度,大致承袭唐代,由州府举荐 考生,入京应试,由礼部主持其事。“阅”可知此诗为欧阳修以一考官的身份写出他 的见闻与感受。 2. 仔细研读提供的注释 高考试卷上没有一字多余。注释一般是解释原文中的写作背景、典故出处等较难懂 的地方,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理解作者思想的重要环节。2017 年高考全国Ⅱ卷《送 子由使契丹》注释有: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 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 “彼李揆,安肯来邪?”根据这一注释,可以选出选择项“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 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由典故中李揆因担心被扣 留,不承认自己是“第一人李揆”,可见诗人此时运用典故的目的应与李揆有相同之 处。苏轼告诫子由,出使契丹,须要小心谨慎,切勿追求盛名,以免横生祸患。 3. 站在诗歌本身读懂文本 应该站在作者的角度上对诗歌进行鉴赏,把握诗歌的主旨。部分考生习惯用惯性思 维代替诗人在诗歌中的表达,常常以自己的经历取代诗歌的理解,忽视诗歌实际的表 达。 备考策略 ①加强常识积累,如古代诗歌常见意象、题材类别以及鉴赏术语。 ②掌握诗歌解读方法,在读懂的前提下进行鉴赏。 ③立足教材,以教材中的诗词为基础,课内课外打通,提高鉴赏能力。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