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三)语文试题(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三)语文试题(含答案)

ID:684381

大小:64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1-05-0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三)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将试卷类 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 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 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一定时间后,通过扫描二维码查看讲解试题的视频。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这个重要论断,既具有深邃的理 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值得每一个文艺工作者深思。 从起源上看,人民才是文艺的真正创造者。文字是文学的载体,而文字正是劳动者的发明。造字的方 法最初就是象形、会意。 史官出于记事的需要,将民间的文字采集起来,以代替之前的“结绳而治”,文 字开始被专门化。至于文学家用文字来写“佳句”,完全是坐享其成。 当然,也存在不依赖文字的文学和不识字的作家。鲁迅说过:“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 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 发表,其中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 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诗经》里的 很多诗作原都是无名氏的创作,经文人采录和润色后,留传下来的。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是对 文艺创作方法的高度概括。人民是文艺的创造者,不仅是指人民是狭义的作家、画家、表演艺术家。更是 指人民及其实践活动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中外文艺创作实践表明。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来自人民群 众生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不可能是关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的产物。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并非其作为作家的“创作”成果,而是其深入农村的“副产品”。抗战胜利后,丁玲主动请缨,先后赴河 北怀来、涿鹿农村深入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她感受到广大农民对土地的渴望,领略了农民的淳朴、热情, 积累了大量生动的素材,并产生了写作一部小说的冲动。当丁玲从涿鹿县离开时,一幅当时中国农村的壮 丽图景在她的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来。在后来的写作过程中,丁玲又数次参加深入农村的活动,以检验自 己的构思是否妥当,判断是否准确,人物刻画是否真实。 古今中外,有名目繁多的文艺评判机制。表面上看,充当“审判员”的往往是专家学者和学术机构, 但历史证明,只有经得起人民评判的作品,才能够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成为经典作品。杜甫是中国 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但他生前并没有获得应有的评价。杜甫 42 岁时,殷璠编纂的《河岳英灵集》 出版,共收录 24 位唐代诗人的 234 首诗,没有杜甫的一首诗。杜甫去世九年以后,高仲武编纂的《中兴间 气集》,依然没有收录杜甫的任何一首诗歌。直到中唐时,杜甫才引起诗坛有限的注意。毫无疑问,是贯穿 于以“三吏”“三别”为代表的“诗史”之作中的人民性思想,最终为杜甫赢得“诗圣”的地位。 人民文艺观既是一种崭新的文学实践,也是一种崭新的文化和政治实践。当代中国作家艺术家需要虚 心拜人民为师,沉潜到生活深处,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 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与幸福放在心上,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笔端, 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华彩篇章。 (摘编自李茂增《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字是人民创造出的,作家用文字进行创作,是无视人民创造成果的表现。 B. 《诗经》中有很多无名氏的创作,可见,中国古代较早时期还没有文人创作。 C. 作家深入农村生活,与农民交朋友,积累大量的素材,就能写出伟大的作品。 D. 那些经得起时间以及历史的考验、经得起人民评判的文学作品才是好作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人民性的科学论断置于首段,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B. 文章主体部分从文艺创造者、创作源泉、评判者的角度论述文艺的人民性。 C. 文章以鲁迅、丁玲和杜甫的创作实践为典型事例,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D. 文章末段阐明了当代中国作家、艺术家要担当起深入人民、表现人民等责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文艺创作是缺乏人民性的,而文艺创作一旦脱离了人民,其作品也就失去了 生命力。 B. 人民及人民的实践活动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作家、艺术家只有秉承这种理念,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 品。 C. 杜甫之所以没有被历史埋没反而赢得“诗圣”的地位,是因为他在作品中贯穿着人民性思想,这是关键 之所在。 D. 人民的口碑代表作品的质量,因此,那些名目繁多的文艺评判机制、专家学者和学术机构也就失去了权 威性。 【答案】1. D 2. C 3. 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久前,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和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朱永 新在直播平台上展开了一场关于未来教育的对话。在对话中,他们认为,疫情已经成为教育变革的加速器, 教育正以看得见的变化走向未来。 俞敏洪:大约在 20 年前,朱老师就开始推广不同于应试教育的中国新教育实验。很想知道是什么促使 您搞新教育实验的? 朱永新:我在苏州当副市长的时候分管教育,当时我就考虑怎样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新教育实验是 源于想探索一条教育改革的道路。2000 年,我写了《我的教育理想》这本书,把我心中美好的教育愿景描 绘出来。我当时提出的教育理想,很多人都认为那是梦想,不可能实现。于是我就从一个学校开始做新教 育实验,现在全国已经有 5200 多所学校参与进来。 俞敏洪:新教育实验的目标是什么?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的核心价值就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现在孩子们学得很苦,其实教育应该是一 件很幸福的事情,应该把幸福还给学生。所以新教育实验提出,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开始,包括让他的整个 人生都要有一种幸福感。 俞敏洪:怎么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幸福感呢? 朱永新: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假设每个学生都是一样的,要学一样的课程,要达到一样的目标,然后 用一样的标准来评价。这样的教育理念显然有问题,因为人本来是不一样的。 用一个标准、一种模式去要求所有学生,会不断挫伤很多学生的自信心,破坏他们内在的成长力量, 也会使绝大部分学生失去自我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在设计新教育的理想目标和课程的时候,会大幅度 降低学校学习的难度,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掌握那么多、那么深、那么难的知识。新教育的目标就是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俞敏洪:您在《未来学校》一书中提出,未来教育要以学习中心为核心,而不再以学校为核心,不再 把学生塞进学校这种统一的教育体系中。您描绘的未来学校,是希望走出一条中国教育的新路吗? 朱永新:我坚信,在未来,所谓的学校终将消亡。因为学校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学校的整体设计就 是一个标准化的生产模式。 我提出的学习中心就不一样,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都可以通过学习中心来解决。比如择校问题,因为 你可以在不同的学习中心里学习,所以你不需要择校。未来的学习中心是“课程为王”,你在哪里学习并 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学什么课程。 俞敏洪:法国有一所著名的厨师学院叫蓝带学院。很多法国人宁可不上大学,也要去那个学院学习。 经过蓝带学院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仅收入高,而且还受人尊敬。未来的学习中心,是不是也像蓝带学院一 样? 朱永新:我在《未来学校》这本书里专门提到,未来会进入一个“能者为师”的时代。什么叫“能者 为师”? 也就是社会上最优秀的精英群体来当教师,就像蓝带学院一样,它是由这个领域顶尖的厨师来当 教师。在未来的学习中心体系中,需要建立一个大的教育资源平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把优秀的 课程无偿提供给所有的学生学习。总而言之,未来的社会一定是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多元、更加重视真才 实学的社会。 (摘编自徐蓓《未来的教育,究竟会怎样》)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于为何在中国推广新教育实验的问题,朱永新表示自己担任过主管教育的领导职务,对办让人民满意 的教育有所考虑,试图探索教育改革。 B. 被问到如何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幸福感时,朱永新分析了当下教育用一个标准评价学生的弊端,明确指 出新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做最好的自己。 C. 面对“未来学校”是否意在探索中国教育新路的提问,朱永新以择校为例明确了“未来学校”与现在学 校的区别,坚信未来教育将以“课程为王”。 D. 关于未来“学习中心”是否与蓝带学院一样的问题,朱永新表示未来“学习中心”将汇聚最优秀的教 师,这些教师会直接将优秀课程提供给学生。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俞敏洪与朱永新并非面对面进行访谈,而是利用直播平台进行对话,他们对新冠疫情客观上促使了教育 变革及带来的显著成果达成共识。 B. 俞敏洪作为对话的一方和教育界知名人士,关心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对朱永新的教育专著《未来 学校》和外国教育有一定的了解。 C. 朱永新作为对话的另一方和教育专家,既有“新教育实验”的理论研究,又有使众多学校参与的实践, 以期探索与当下学校教育不同的教育模式。 D. 尽管朱永新的“未来学校”尚带有较强的理想色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网络平台 的完善,“未来学校”模式将有望实现。 6. 在后三个环节的对话中,俞敏洪的提问方式分别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A 6. 第三句问话:单刀直入,直接问对方“怎么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轮福感”。第四句问话:立足对方, 先着眼于对方的教育论著《未来学校》,然后引出对“未来学校”愿景的问题。第五句问话:案例先导,从 法国蓝带学院的成功案例引出关于“未来的学习中心”的问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喜荔枝红 蒋子龙 2020 年是荔枝的“大年”。 何见其“大”? 登上广东省广州市萝岗区的牛首山顶,俯瞰满山遍野的荔枝林,一片片翠绿、浓绿, 挤成一团团瓷实的绿疙瘩。无涯无际的绿海中,浮荡着密密麻麻的珍珠般的红色颗粒,恰似“朱弹星丸粲 日光”——这就是已经成熟的名为“桂味”的荔枝。 然而,漫步荔枝林,却是另一种景象。荔枝林深处,并非像在高空鸟瞰那样密不透风。荔枝累累垂挂, 一层一层,拉开了荔树的枝叶,使荔枝林里阳光缕缕,清风徐徐。清澈的山涧水,自上而下,迂回曲折, 时缓时急,给荔枝林增添了一种清凉的韵致。采摘荔枝的人,将保险绳系在较结实的树枝上,然后爬上荔 树顶端,在晃晃悠悠的树梢上,将一挂挂结满荔枝的小枝剪下来,装进挂在树上的竹筐,然后一筐筐地用 绳子吊下去。从采剪到装筐、装箱、装车,无不小心翼翼。成熟季节,外地的大客户,每天单是从萝岗, 就要买走七八万斤荔枝。 任何水果都有人爱吃,有人不爱吃,却很少听说有人不爱吃荔枝。但是,天下人都道荔枝好,却又有 多少人真正了解荔枝? 荔枝首先是历史之果。广州市建城两千年,荔枝的栽培历史也是两千多年,萝峰寺至今还生长着一株 一千三百年的古荔树,大多数年份还能硕果累累。《后汉书》中说,旧南海献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喉”, 路途险阻,前赴后继。汉武帝不想这么麻烦,干脆在长安修建了“扶荔宫”,将一百株荔枝树移栽至皇宫 庭院,可惜最终一株也没有成活。 后来的唐玄宗、杨贵妃使荔枝的声名大振,“年年驿使走红尘,贡入骊宫色尚新”。据传是身为广东 高州人的高力士,向唐玄宗和杨贵妃推荐了这种他家乡的特产。荔枝在古代是贡品,大臣们也不一定能吃 上。广东人张九龄,身为唐朝开元名相,一边吟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边写《荔枝赋》聊以 解馋:“百果之中无一可比。” “荔枝”的名字就是诗。其品种很多,如“水晶丸”,俗称“糯米糍”,名字来自宋朝杨万里的“甘 露落来鸡子大,晓风冻作水晶团”;再如“十八娘”“宋家香”,名字来自清朝顾贞观的“碧桃争比得, 鹤顶真珠液。好在宋家香,刚逢十八娘”;还有桂花香味馥郁的“桂味”,肉质滑软、清甜多汁的“秀玉”, 成熟后红紫相间、缝合处一条绿线直贯到底的名贵品种“挂绿”,果皮鲜红、果肩隆起、果肉厚实的“双 肩朱砂红”…… 岭南民谚;“天下荔枝在广东。广东珍品在萝岗。”被誉为荔枝中“三宝”的“水晶丸”“桂味”“挂 绿”,以及被尊称为“荔枝皇后”的“水西碧玉”,皆在萝岗。 这里有一座荔枝山,还有一个“果村乡”——可见当地对荔枝的看重。村委会和乡政府都全力为栽种 荔枝服务。有的村子,是一个巨大的圆圈,圆圈中间是茂密的荔枝园,这叫“人跟着荔枝走”,为守护荔 枝而建房居住,从而形成村落。还有的村子,是“荔枝跟着人走”,如建于明代的水西村,四周都是荔枝 林,计有一千五百余亩,光是古荔树就有一万两千多棵。自古以来,村里人就与荔枝相依为命,数百年的 荔枝树至今不改其味,甚至果实的味道越来越甘醇,真是福荫后人。 走进这样的地方,就像进入荔枝的博览园,或者说是进入荔枝的原始森林。萝岗有百年以上的荔枝林 三万多亩,其中半数以上的树龄在三百年以上,树龄五百年以上的有二十七株,这些经历了数百年风雨的 古荔树,至今仍硕果累累,皆属于“红壳大果品系”,肉厚核细,即便在岭南也较为罕见。 荔枝的神奇还不止这些。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说,荔果离枝之后,其变甚速,“一日而色变,二 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所以采摘荔枝时不是直接摘果,而是连带着树枝一 同剪下,果不离枝,以保其鲜。荔枝的成熟也不是渐渐变红,而是一夜骤红。这可能也是荔枝之所以格外 珍贵的一个原因。 植物学家蒲垫龙曾说:“古荔树是岭南至宝,倾家荡产也要保护好。”现在,古荔树不仅保护得很好, 而且径直成为当地人的摇钱树。当代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达,文化之果荔枝已变成“金果”,含金量极 高。萝岗又获得了“国际无公害产地认证”,每到荔枝成熟期,采购者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每年外销荔 枝可达数千万斤,进账也以数千万元计。 如今的荔枝既是珍品佳果,又是大众鲜果;既高级,又普通,饶是“人见人爱”。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标题“最喜荔枝红”,既表现了荔枝最突出的特点,又表达了作者对荔枝由衷的喜爱之情;结构上, 还起到统摄全文的作用。 B. 文章写开元名相张九龄在一天中吟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同时,创作《荔枝赋》,侧面表现 荔枝既名贵又普通的特点。 C. 文章用大量笔墨写萝岗荔枝,具有以点带面的效果,作者不必把岭南的荔枝都详尽铺陈,读者也可窥萝 岗“一斑”而见岭南“全豹”了。 D. 文章引用很多关于荔枝的文献资料和诗句,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既让读者了解了荔枝的历史内涵, 又丰富了文章内容。 8. 文章写了荔枝的哪几个侧面?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9. 文章总体上是如何围绕“荔枝”布局谋篇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7. B 8. ①荔枝是丰收之果:文章开始三段具体写了“2020 年是荔枝的‘大年’”,“大年” 即丰收之年。②荔枝是历史之果:文中汉武帝、唐玄宗,杨贵妃、张九龄等都与荔枝有缘,突出荔枝的历 史内涵。③荔枝是诗意之果:荔枝的许多名字取自古代诗句。④荔枝是神奇之果:荔枝树树龄高,荔枝肉 厚核细,带枝采摘等。⑤荔枝是财富之果:荔枝已然成为岭南 一带的摇钱树。 9. ①文章总体上按照荔枝的“现实——历史——现实”的框架布局谋篇。②先写 2020 年是荔枝丰收年,再 写荔枝与历史人物的关系,荔枝名称的来历等,最后写当下荔枝的经济效益。③这种布局谋篇的方式即使 行文富于变化,又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层次脉络非常清晰。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梁国桥 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卓废帝为弘 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建安元年 冬十月,吕布袭刘备,取下邳。备来奔。程昱说公曰:“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军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 图之。”公曰:“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七年春正月,公军谯,令曰:“吾起 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其举义兵已来,将 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魂而有灵, 吾百年之后何恨哉!”十三年春正月,公还邺,作玄武池以肄舟师。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 备,至巴丘,遣张熹救合肥。权闻熹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 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 天下者乎! 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 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二十一年春二月,公还邺。三月壬寅..,公亲耕籍田..。 夏五月,天子进公爵为魏王,命王女为公主,食汤沐邑...。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 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 B. 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 C. 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敛/以时服/无藏金玉 珍宝/ D. 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讳,依照古代避讳礼法,若提及已故皇帝或尊长不得不称名字时,须加“讳”字。 B. 壬寅,古代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用以纪年、纪月和纪日,文中是指壬寅年。 C. 籍田,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每逢春耕前,天子、诸侯到籍田亲耕。 D. 汤沐邑,周制,诸侯朝见天子时,天子在王畿内赐其封邑,供其膳宿和斋戒沐浴。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操遭逢动荡,立志平乱。董卓废旧帝而立新帝,致使京城大乱,曹操于是改变姓名,偷偷回到故乡, 拿出家产,组织义兵,起事讨伐董卓。 B. 曹操目光远大,不谋一时。程昱认为刘备野心勃勃,劝曹操尽早将其除掉,曹操则认为当时正是招纳英 雄豪杰之时,杀掉刘备会失去天下人心。 C. 曹操厌恶战乱,怜悯将士。他在谯驻军时说,自己对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表示痛心,对那些断绝后代 的将士,提出诸多安慰他们的有效办法。 D. 曹操求贤若渴,下令荐才。他于建安十五年春颁布招贤令,强调了人才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让身 边谋士臣僚等去发现人才、任用人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2)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魂而有灵,吾百年之后何恨哉! 【答案】10. A 11. B 12. D 13. (1)天下将动荡不安,不是顺应天命而降世的人才是不能解救的,能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就是你吧! (2)替活着的人修立祠庙,使这些人能祭祀先人,如果死者有灵魂,我死之后还有什么遗憾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依韵和提刑太博嘉雪(节选) 范仲淹 昨宵天意聚回复 ,繁阴一布飘寒英。 裁成片片尽六出,化工造物何其精。 散乱狂飞若倚势,徘徊缓舞如今情。 千门竞扫明月色,万木都拆寒梅英。 天上风流忽尔在,人间险阻无不平。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始两句主要交代下雪的时间和情景,“天意”二字暗含着诗人强烈的盼雪心理。 B. “六出”指四面八方,意为雪下得广;“何其精”是赞美雪花的形态非常精致有型。 C. 五、六两句运用拟人手法,描写出雪花随着风势大小时而狂飞、时而缓舞的状态。 D. “人间险阻无不平”既写出人世间被雪覆盖的平坦状况,又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15. 请赏析“千门竞扫明月色,万木都拆寒梅英”两句的艺术特色。 【答案】14. B 15. ①两句构成对仗,整齐匀称,节奏鲜明;②“千门”“万木”,运用夸张,突出雪之 大;③“月色”“梅英”比喻冬雪,形象鲜明,富有美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两句以墨线和磨刀石为喻,形象地说明了学习可以提升完善 自我的道理。 (2)“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这副对联与韩愈《马说》中“_____,______”两句话的意 思是一样的。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人杰地灵”的特点,让人不由联想到 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人才、英雄。 【答案】 (1). (故)木受绳则直 (2). 金砺就则利 (3). 千里马常有 (4). 而伯乐不常有 (5). 江山如画 (6). 一时多少豪杰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党的号令”如定海神针,让军队________;“为了人民”似冲锋号角,催雄师_______。在革命、建 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人民解放军始终高举党的旗帜,肩负人民的重托,无论是在保家卫国的战场、 卫国戍边的阵地,( ),这支“迷彩绿”的队伍始终践行“听党话、跟党走”的________,始终秉持“爱 人民、得人心”的赤子情怀,因而获得了_______的内在驱力,同时也掌握了攻无不克的制胜法宝。 看往昔,从神州陆沉、九原板荡而来;望前路,向中华崛起、民族复兴而去。新时代的“迷彩绿”, 只有坚持听党指挥的军魂永不变,服务人民的宗旨永不变,才会有最坚强的意志、最坚韧的行进,才能够 筑牢立军之根本、踏平强军之大道,描绘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壮美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 献力量。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稳如泰山 乘胜追击 忠心耿耿 绵绵不绝 B. 稳如泰山 所向披靡 忠心耿耿 源源不绝 C. 坚如磐石 所向披靡 赤胆忠心 源源不绝 D. 坚如磐石 乘胜追击 赤胆忠心 绵绵不绝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还是在抗击“非典”、抗震救灾、抗击疫情、抗洪抢险的第一线 B. 或者在抗击“非典”、抗震救灾、抗击疫情、抗洪抢险的第一线 C. 还是在抗击“非典”、抗震救灾、抗击疫情、抗洪抢险的第一线奋战 D. 或者在抗击“非典”、抗震救灾、抗击疫情、抗洪抢险的第一线奋战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描绘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壮美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力量。 B. 续写无愧于对党和人民的壮美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力量。 C. 续写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壮美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力量 D. 描绘无愧于对党和人民的壮美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力量。 【答案】17. C 18. A 19. C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今年身边少了患感冒、流感的人? _________,流感病毒与新冠病毒较一致的是传 播途径,它们都通过或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只是后者在相对封闭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 气溶胶情况下存在气溶胶传播的可能。由此可见,在防控新冠肺炎的同时, _______ 。为了防控新冠肺炎, 我们勤洗手,注意咳嗽礼仪,不乱摸眼、口、鼻,外出时尤其是乘坐公交车、地铁或在人流密集的地方佩 戴口罩,家里每天通风,还定期对家庭物品消毒……这些有效防护手段,___________。 【答案】 (1). 比较新冠肺炎与流感的异同得知 (2). 也预防了感冒、流感 (3). 同时切断了流感病 毒的传播途径 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5 个字。 据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最新消息,就在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并正式开通之前的一个多月,2020 年 6 月 23 日,国内首个海岛电力北斗地面基站在连云港开山岛建成。就此,附近海域的定位精度从米级跃 升到厘米级;而借助该基站,输配电巡检人员如同有了“千里眼”和“透视眼”,比如一旦发生地质灾害, 无需现场查看,就能了解变电站、输电铁塔等电网设施有无受损,特别是肉眼难以觉察的危险隐患,哪怕 只是几毫米的位移,也无法逃脱北斗的“法眼”。 【答案】①2020 年 6 月 23 日,②国内首个海岛电力北斗地面基站③在连云港开山岛建成,④附近海域定位 精度达到厘米级。⑤输配电巡检人员可借助基站精准了解灾情。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木棉树是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生长的落叶大乔木。它伟岸挺拔,高度可达 25 米。每年春季,木棉树便开 满鲜红硕大的花朵,就像熊熊燃烧的火焰,又似满腔热血,因此木棉花被誉为“英雄花”。躯干的挺拔和 花朵的鲜艳,离不开它那发达的根系,木棉的根密如蛛网,能广泛吸取地下水分;为在严酷干旱中得以生 存,它的根扎进地层深处,可谓“根深叶茂,本固枝荣”。木棉树的生长还有一个特征,即哪里有木棉树, 它一定要长得高过其他树木,以吸收最好的阳光,所以有“森林中的露头树”之称。 上面材料给了你怎样的联想和启发?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追求卓越 每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使命。有的人经过不懈努力将变得光芒四射,享受他人 的赞扬与掌声;而有的人虽同样努力却总不尽人意,成为了他人的陪衬。是的,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 有人坐在路边鼓掌,可我们难道一定要向现实妥协吗?当然不。 一时的平凡,不代表一辈子平凡。也许我们暂时居于人后,当英雄路过时,我们不得不居于身后来鼓 掌,但我们绝不能就此停下脚步,从此止步不前,自甘堕落。正如陈胜所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没有 人从一生下来,就注定是伟大的。只要我们不懈努力,总有一天我们会迎头赶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事业, 与英雄并肩,甚至超越他们成为更优秀的人。那时,我想,我们也将会赢得热烈的掌声。 一方面的平凡不代表彻底的平庸。要知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也许在某一方面技不如人,但 这并不影响我们继续追求属于自己的梦想。我觉得,只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将自己的事情做到最好,这 便是成功。 世界是由千千万万个努力的平凡人共同组成的,每一个奋斗的人都值得敬佩。当英雄路过的时候,若 所有人只为英雄鼓掌,甚至狂热围观,而不是去做自己的事情,我们的世界又将如何发展? 是的,我们应该为英雄鼓掌,但是,比鼓掌更重要的是追求卓越,做更好的自己。任何一个努力前行 的平凡人,都值得我们为他们鼓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达敬意。 英雄和路人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很多时候,他们是融合在一起的。在这个世界上,确实有着许许多多 在背后默默无闻地付出的人,他们默默地散发着人性伟大的光芒。就像感动中国人物张纪清,从 1987 年以 来,他一直署名“炎黄”进行捐款,不为名,不为利,捐款遍及全国各地的贫困学生,希望小学,敬老院 和灾区。捐助让他的生活越来越清贫,心灵却更加高贵。他是一个平凡的老人,更是一位朴素的英雄。 追求卓越,努力成为一个英雄吧!当英雄的门槛并不高。只要我们愿意付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