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解析版)-2021年新高考历史最新模拟题分项汇编(第四期 4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 04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2021·江苏盐城市高三二模)“五四事件”以后不久,上海商业区的 52 条街道的商人和居民组建了 52 个 街道联合会。不久,他们又组建了“上海马路联合会总会”的中心组织,成为了上海最有影响的社会组织之一。 后来,它领导了上海居民要求民权的一些运动。这反映了五四运动 A.发展了劳工组织 B.传播了社会主义 C.团结了社会力量 D.扩大了民权运动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19 年 6 月 3 日后,五四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上海,包括商人和居民在内的街道联 合会、上海马路联合会总会等社会组织的成立,反映了五四运动团结了社会力量,获得社会力量的大力支 持,故选 C;材料没有涉及劳工组织的信息,排除 A;材料信息与社会主义无关,排除 B;材料无法体现民 权运动的扩大,排除 D。 2.(2021·辽宁鞍山市高三模拟)抗战时期,抗战宣传队在根据地教唱百姓顺口溜:“懂了民族国家事,打 倒日本心更坚。提笔墙上写大字,大家要知持久战。”晋察冀边区中学课程内容包括,研究中国社会性质、 中国革命的性质、抗战策略、边区政权及其基本政策。这些措施旨在 A.巩固扩大抗日民主政权 B.提高民众文化知识水平 C.壮大抗日反蒋的力量 D.完善学校思想教育体系 【答案】A 【解析】抗战宣传队在根据地教唱百姓顺口溜,晋察冀边区中学课程包括边区政权及其基本政策等,可知, 这些措施的目的是让百姓了解抗战、坚持抗战、懂得抗战策略以及边区政府政策等,从而巩固扩大抗日民 主政权,故选 A;这些措施应该结合抗战的时代背景分析,B、D 不是主要目的,排除;抗战时期,国共实 现了合作,C 项“反蒋”错误,排除。 3.(2021·辽宁朝阳高三模拟)20 世纪初的学者林懈认为:“有洪杨内乱为之因,遂生曾、胡、左、李迭握 朝权之果。”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B.使清朝的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 C.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在洪杨事件后出现了重大转折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洪杨内乱”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曾、胡、左、李迭握朝权”指的是汉族官僚 地位上升。由此可知,材料意在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晚清传统的政治权力结构,故 B 项正确;材料中 没有提现清政府的被打击,故排除 A;材料表述侧重于政治方面,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不大,故排除 C; 材料说的是清政府的变化,而不是太平天国的变化,故排除 D。 4.(2021·广东肇庆市高三二模)武昌起义后,革命所需的各种开销急剧膨胀,但各国公使团强行决定,将 中国各海关净存税款汇解上海,存入汇丰等三家外国银行,作为偿还外债之用。这反映出当时 A.列强明确支持清朝政府 B.西方列强武装干涉中国革命 C.革命党否认不平等条约 D.财政拮据致使革命面临危机 【答案】D 【解析】 武昌起义后,革命所需的开销急剧膨胀,但各国公使团却将中国各海关净存税款作为偿还外债之 用,加剧了革命政府的财政拮据局面,使革命面临危机,故选 D;A、B、C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5.(2021·广东肇庆市高三二模)忻口战役是抗战初期太原会战的中心战役。该战役由第二战区司令阎锡山 统一指挥,战部队包括晋绥军、国民党中央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共计 20 余万人。战役历时二十一 天,中国军队伤亡十余万,首创歼敌逾万的纪录。忻口战役突出反映了 A.中日两国的军事实力对比悬殊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作用 C.正面战场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D.持久抗战方针产生了积极效果 【答案】B 【解析】 忻口战役参与作战部队有国民党中央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战役首创歼敌逾万的纪录, 说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重要作用,故选 B;材料没有中日两国的军事实力对比的信息,排除 A;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也参与了战役,无法体现正面战场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排除 C;材料信息与持久抗战方 针无关,排除 D。 6.(2021·广东深圳市高三一模)中共“一大”通过的第一个决议规定:“党在当前的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 会,要派党员到工会去工作。”这说明,中国共产党成立时 A.注意建立与工人阶级的密切联系 B.确定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C.重视发动工人参加国民革命运动 D.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基本国情 【答案】A 【解析】 根据“党在当前的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要派党员到工会去工作。”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 党成立制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材料反映了中共注意建立与工人阶级的密切联系,故选 A;材 料没有涉及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信息,排除 B;1921 年召开中共“一大”,1924 年国民革命运动开始,排 除 C;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没有认真分析中国国情,排除 D。 7.(2021·广东佛山市高三模拟)《时局全图》(《远东的局势》)是 19 世纪末近代革命宣传者谢缵泰生参 照西方的“瓜分图”修改或翻译而成的时事漫画。该漫画 A.全面展示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局面 B.给国人以“亡国灭种”的危机感 C.直接引发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 D.反映了作者变法维新的爱国情怀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时局图》是 19 世纪近代革命者参照西方的“瓜分图”所作的时事漫画, 反映了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瓜分的严重危机,故 B 选项正确;“全面展示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说法过于绝 对,没有全面反映,故排除 A;义和团运动的直接原因是外国教会势力猖獗,肆意横行,故排除 C;由材料 “近代革命宣传者谢缵泰”可知,作者是革命派,而不是维新派,故排除 D。 8.(2021·江苏南通市高三二模)据 1947 年《人民日报》报道,华北根据地的市集上,毛主席与朱总司令 肖像供不应求,仅新华书店半月来即销售四千多份。翻身农民情愿多花二十块钱购买新的印有毛主席像的 农家历,旧历书少有人问津。该报道折射出华北根据地 A.旧式历书不再流通 B.文化教育得到普及 C.农民拥护土地革命 D.革命动员成效显著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 年,随着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展开,毛主席、朱总司令的肖像供不应 求,反映出翻身农民对共产党的真心拥戴,折射出当地在解放战争中的革命动员成效显著,D 项正确;旧 式历书不再流通与“旧历书少有人问津”不符,A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解放前华北地区的文化教育得到了普 及,B 项错误;农民拥护土地革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 项错误。 9.(2021·江苏常州市高三一模)1912 年 10 月,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大学令》22 条:规定大学“以文、 理科为主,文科兼法、商二科者;理科兼医、农、工三科或二科一科者”。还规定只要符合大学办学要求, “私人亦得设立大学”。这些规定旨在 A.发展民办高等教育 B.培养学生个性自由 C.适应国家建设需要 D.高扬民主科学旗帜 【答案】C 【解析】《大学令》规定大学“文科兼法、商二科者,理科兼医、农、工三科或二科一科者”,说明中华民国 重视大学实用性人才的培养,该规定旨在适应当时国家建设对实用人才的需要,故选 C;材料说明只要符合 大学办学要求,“私人亦得设立大学”,无法体现这是中华民国大学教育的主旨,排除 A;材料无法体现“培 养学生个性自由”的信息,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民主的信息,排除 D。 10.(2021·江苏常州市高三一模)清政府在某战争中的惨败彻底暴露了它的腐朽与虚弱,从此西方列强再 也不把中国视为东亚“睡狮”,而把它视作可以任人宰割的猎物,并立即掀起了一片瓜分中国的叫嚣。这场“战 争” A.扭转了中外贸易逆差 B.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C.导致了社会性质转变 D.揭开了清末新政序幕 【答案】B 【解析】根据“立即掀起了一片瓜分中国的叫嚣”,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甲午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故选 B; 材料中的战争是甲午战争,甲午战争没有扭转中外贸易逆差,排除 A;甲午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 地化程度,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末新政,排除 D。 11.(2021·江苏常州市高三一模)叶剑英说:“敢不敢打我军从来没有打过的大仗,敢不敢攻克敌人的大城 市,敢不敢歼灭敌军的强大兵团,敢不敢夺取更大的胜利……已成为我军当时战略决策的重大问题。”当时 “我军战略决策”的主要目的是 A.歼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B.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C.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地区 D.摧垮国民党军队长江防线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 年下半年开始的战略决战,与材料中分析的人民军队尝试打“大仗”,攻 克“大城市”,歼灭敌军的强大兵团等问题一致,当时“我军战略决策”的主要目的是歼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A 项正确;1947 年春天即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之前,人民军队不具备打大仗,歼灭敌人大兵团、攻 打大城市的条件,B 项错误;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地区是 1947 年夏天人民军队战略反攻的目的, C 项错 误;在摧垮国民党军队长江防线之前,人民军队经过三次大规模战略决战,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D 项错误。 12.(2021·江苏常州市高三一模)下表是近代某部著作的内容概要,对其理解和认识正确的是 一、用人察失,严禁朋奸 “治国必先立政”“因时制宜,审势而行”,反对“结盟联党之事” 二、革除腐朽习俗 反对传统迷信;禁止饮酒及“一切生熟黄烟鸦片” 三、实行新的社会经济政策 造火车、轮船,以兴车马和舟楫之利,办理邮政等 四、采用新的刑法制度 以法制为先,以遵行为要,……有法制而后有国家 A.旨在满足农民追求财富平均的理想 B.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向何处去的问题 C.推动实现了农民阶级政权鼎故革新 D.标志农民阶级开始实践资本主义方案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强调的治国必先立政、反对传统迷信、禁止饮酒及吸食鸦片、造火车、 轮船、法制为先等是《资政新篇》中的主张,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后期,领导人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向何 处去的问题,B 项正确;旨在满足农民追求财富平均理想的是《天朝田亩制度》不是《资政新篇》,A 项错 误;《资政新篇》没有实行,未能推动农民阶级政权鼎故革新,C 项错误;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太平天国运动并未实践资本主义方案,D 项错误。 13.(2021·辽宁铁岭市高三一模)19 世纪末,清政府派出的留学生归国后在政府就职,是清政府的拥护者。 1905 年前后留日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是 A.民族危机加剧 B.清廷腐朽的加深 C.科举制的废除 D.立宪希望的破产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留学生从清朝的拥护者到反对者,反映出清廷腐朽的加深,逐步认清了清政府 的本质,B 项正确;材料针对的是清政府,民族危机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A;CD 项与材料的主旨没有直接 的关系,排除。 14.(2021·河北衡水中学高三模拟)下图是美国学者提出了美国对中国认知的大致编年史顺序。其对中国“钦 佩”的原因是中国 A.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B.改革开放政策取得的成功 C.古代科技成就长期领先世界 D.冲破苏联阻碍与美国建交 【答案】A 【解析】题目要求回答美国对中国“钦佩”的原因,根据题目中表格可知,钦佩时期是 1937 年至 1944 年,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阶段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东方主战场, 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故 A 正确;改革开放是从 1978 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时间与题意 不符,故排除 B;题目中“钦佩时期”属于中国近代史内容,不属于中国古代史,C 项时间与题意不符,故排 除 C;中美建立是在 1979 年,时间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D。 15.(2021·湖南高三模拟)下图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革命发展形势示意图。据此可知,该革命形势 A.加速了满清政府的垮台 B.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D.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序幕 【答案】B 【解析】图示革命形势从广州出发,迅速发展到长江流域,可知是国民革命运动,B 项正确;武昌起义加速 了清朝统治的垮台,A 项不选;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农村地区,C 项错误;1947 年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 略反攻序幕,D 项错误。 16.(2021·湖南衡阳市高三一模)1938 年春,国民政府决定设置国民参政会为战时最高民意机关。7 月, 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在武汉正式召开,包括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在内的 160 多位参政员参加会议。会议 通过了中共参政员提出的《拥护国民政府实施抗战建国纲领案)等系列决议案。这有助于 A.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提高共产党的政治地位 C.削弱国民党的统治基础 D.全面抗战路线普遍实施 【答案】B 【解析】根据“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在武汉正式召开,包括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在内的 160 多位参政员参 加会议。”可以看出,在合作期间中共也参与到战时最高民意机关之中,这有利于提高中共的政治地位,B 正确;A 项 1937 年已经建立,排除 A;议案是国民党提出的,并不会削弱其地位,排除 C;D 项与主旨无 关,排除 D。 17.(2021·湖北武汉市高三模拟)近代西方的战争条约,其固定格式是将战胜者置于战败者之前。而《南 京条约》中文原件序言第一句是“兹因大清皇帝,大英君主……”,该条约所有涉及中英双方的地方,清政府 均把中国排在第一位。这表明清政府 A.坚持闭关自守政策 B.固守天朝上国理念 C.融入国际条约体系 D.维护民族国家利益 【答案】B 【解析】西方条约中都是将战胜者置于战败者之前,而清政府作为战败国坚持将中国排在英国之前体现了 英国在礼仪上追求天朝上国的地位,固守天朝上国的理念,故选 B;《南京条约》的签订已经意味着清政府 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排除 A;仅根据材料内容无法说明清政府融入国际条约体系,排除 C;清政府的行为 并没有能够维护民族国家利益,排除 D。 18.(2021·河北唐山市高三一模)1922 年,中共二大决议指出,“人民”包括“资产阶级、工人或农民”,而 敌人是指“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既是与“人民”相对立的群体,也是“民族”的敌人。这反映 出当时 A.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 B.中共结合国情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C.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认识的深化 D.官僚资本主义成为了革命的对象 【答案】B 【解析】中共认识到“人民”包括“资产阶级”,而敌人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说明中国已 经认识到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反映出中共结合国情做出了正确的判 断,故答案为 B 项;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既有民族矛盾也有阶级矛盾,排除 A 项;1924 年国共合作实 现,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排除 C 项;1927 年国民政府统治下出现官僚资本主义,排除 D 项。 19.(2021·河北保定市高三模拟)如图是 1941 年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政治部印制的宣传画《军民合作, 保卫华南》。该宣传画 A.适应了中国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 B.客观描绘了相持阶段前的抗战形势 C.表明国民党抗战路线发生重大变化 D.反映出民众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参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因此“宣传画《军民合作,保卫华南》”表达的 是国民政府希望军民团结一致抵御外辱,适应了中国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A 正确;宣传画有政治色彩在 里面,客观的说法错误,B 排除;国民党并未改变抗战路线,仍然属于片面抗战路线,C 排除;D 与材料无 关,排除。故选 A。 20.(2021·河北衡水中学高三模拟)1926 年 12 月,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国形 势的决议》,突出强调无产阶级在民族革命中同资产阶级联合的必要性,“甚至大资产阶级的某些力量,也 还能在一定时间内成为革命的同路人”。共产国际这一决议 A.对中国革命形势的分析出现偏差 B.有力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实现 C.导致中国国民革命运动走向失败 D.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答案】A 【解析】根据“突出强调无产阶级在民族革命中同资产阶级联合的必要性”“甚至大资产阶级的某些力量,也 还能在一定时间内成为革命的同路人”可以得出,当时中共还没有认识到资产阶级的本质,没有认识到革命 的群众基础问题,因此对革命的形势判断存在一定的偏差,故 A 项正确,排除 D;国共已经合作,排除 B; 材料中的原因并不是国共合作失败的原因,排除 C。 21.(2021·河北高三模拟)1935 年 12 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把苏维埃工农共 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6 年 9 月,又将"人民共和国"改为"民主共和国"。这一变化旨在 A.扩大民主的范围 B.贯彻"三三制"原则 C.争取长征的胜利 D.适应抗日救亡的需要 【答案】D 【解析】首先注意材料中的时空信息——“1935 年 12 月”“陕北瓦窑堡”“1936 年 9 月”,然后根据“把苏维埃 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将‘人民共和国’改为‘民主共和国’”等信息可知:随着民族矛盾的上升, 中共主动调整政策,意味着政权不再仅仅归属于工农阶级,而应归属于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党派,从 而争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故 D 项正确;A 项只是表象,其目的还是为抗战服务;B 项不符合史实, 因为“三三制”原则在当时尚未提出;C 项可根据时空信息进行排除。 22.(2021·河北高三模拟)义和团运动期间,《清议报》发表了一系列的专文∶"……有志者乘其(义和团 运动)机而导之以国民之义务……那么可望 20 世纪之中国将'张自由之旗鼓''夺回自由之民权''扫专制之颓风 ''开共和之善政'。"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A.改良了中国政治体制 B.有利于民主思想发展 C.提倡民主与自由思想 D.挽救了清王朝的统治 【答案】B 【解析】根据“那么可望 20 世纪之中国将'张自由之旗鼓''夺回自由之民权''扫专制之颓风''开共和之善政'”可得 以看出,其强调进步人士可以借用义和团运动来宣扬国民义务,宣扬民主思想,因此反映出义和团运动有 利于民主思想的发展,故 B 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宣传思想,并没有强调真正改良政治体制,排除 A;材 料中提倡民主与自由思想的并不是义和团,排除 C;材料的主旨是借义和团反对清王朝,排除 D。 23.(2021·广东广州市高三一模)1928 年 11 月,毛泽东提出“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 的问题。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 毛泽东的分析主要是基于 A.近代社会性质的变化 B.国民革命运动的需要 C.工人阶级意识的觉醒 D.土地革命时期的形势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 1928 年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结合所学可知,土地革命时期,中国 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热情和入党积极性,所以出现了“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的现象, 毛泽东基于此形势的判断,认为要给以它们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故选 D;1928 年中国社会性质未发生变 化,故排除 A;1928 年国民大革命已经结束,故排除 B;五四运动时期工人阶级意识就已经觉醒,而材料 强调的是农民需要无产阶级阶级的思想领导,故排除 C。 24.(2021·广东江门市高三一模)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解放》《时代杂志》《学习》等报刊 将纪念恩格斯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相联系,阐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这一系列活动 A.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B.旨在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C.提高了民众对革命前途的信心 D.表明经济建设成为工作重心 【答案】C 【解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种报刊上通过纪念恩格斯来宣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这一系列活动会提高民众对革命前途的信心,故 C 正确;材料不涉及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故 A 错误; 材料没有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的信息,故 B 错误;此时的经济建设不是工作重心,故 D 错误。 25.(2021·广东佛山市·西樵高中高三模拟)1931 年 11 月,北京《妇女界》日刊发表《妇女救国方略》, 提出经济绝交和武力准备两种抗日 救国策略,认为抗日救国“是中国人的唯一天职,女子占人民的半数, 所以我们中国的女子,应该同男子一样负起责任,做撑起半壁山河的救国军"。这反映了 A.团结抗战成为社会各界共识 B.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C.中国民众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巩固 【答案】C 【解析】《妇女界》刊文认为妇女也应该是抗日救国的重要力量,这说明民众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故选 C; 材料只反映了妇女救国的表现和思想,“成为各界共识”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当时的主要 矛盾的变化,排除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在 1936 年以后,排除 D。 26.(2021·广东高三一模)1941—1942 年,日军集中大量兵力在华北地区开展疯狂的“扫荡”“清乡”运动, 并实行严密的封锁,强调“彻底肃正华北治安”。此举的直接目的在于 A.迫使中国政府迅速投降 B.消灭敌后的抗日武装 C.为发动太平洋战争作准备 D.分化中国的抗日力量 【答案】B 【解析】1941—1942 年正值抗战相持阶段,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抗战的中流砥柱,日军在华北地区开展疯狂 的“扫荡”“清乡”运动,目的是为了消灭敌后的抗日武装力量,B 正确;当时的中国政府是南京国民政府,地 点不是在华北地区,排除 A;太平洋战争在 1941 年 12 月爆发,排除 C;题干中的日本直接针对中共部队, 因此不存在分化中国抗日力量之说,排除 D。 27.(2021·福建泉州市高三模拟)1893 年,日本大量的从军记者、政治家认为∶清朝妄自尊大的华夷思想 心封建性的军制、中国人无近代国家思想、吏治腐败、文弱的民族性情,可以轻易被日本征服。这些观点 A.加速了清王朝的战败 B.助长了日本侵华的野心 C.推动清朝向西方学习 D.引发中国反日情绪高涨 【答案】B 【解析】1893 年日本的从军记者、政治家对于中国的评价结论是中国可以被日本轻易征服,这一论调必然 助长日本侵华的野心,B 正确;清王朝的战败不是日本一方论调导致的,排除 A;清王朝向西方学习在 19 世纪 60 年代就已经开始,排除 C;1893 年民族意识尚未觉醒,部分日本人对中国的认识并不能引发中国的 反日情绪高涨,而且当时中国人对日本持有轻视态度,排除 D。 28.(2021·福建厦门市高三一模)20 世纪初,御史萧丙炎指出:“各省办理地方自治……多印中公正賺明之 士,往往視为畏途,而劣监刁生,运动投票得为职员及议员与意事者,转居多数。”多数劣监刁生,平日不 谱自治章程,“是其鱼肉乡民之故技,以之办理自治”。摒此可知,当时的地方自治运动 A.促进了地方绅权急剧膨胀 B.阻碍了城乡之间人才流动 C.加速了清末统治秩序瓦解 D.引发了地方士绅严重分化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在清末地方自治运动过程中,参与者多为品行低劣的士绅,他们不了解自治章程, 往往借机压榨百姓,这会激化阶级矛盾,引发民众的不满,从而加速清廷统治秩序的瓦解,故选 C 项;地方 绅权膨胀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 A 项;材料只是反映出参与地方自治的士绅多是品行低劣者,不能体现 城乡之间人才流动受阻,故排除 B 项;材料表明在地方自治过程中,具有较高道德素质的人往往不愿意参 与,而参与者大多是通过贿赂等不法手段获取议员或董事的,这反映了地方士绅的分化,但“引发”的说法与 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D 项。 29.(2021·福建厦门市高三一模)1940 年,国民政府颁布《抗敌殉难忠烈官民祠祀及建立纪念坊碑办法大 纲》,对入祀、公祭、公察管理等做出详细规定,明确各项入祀规则、以往烈士对象涉及“"官兵”,新¨办法 大纲”则明确包括人民,删除以往“剿赤”类条文。国民政所这些举措 A.适应了全民族抗成的需求 B.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C.旨在维护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D.加强了对意识形态的控制 【答案】A 【解析】新办法大纲“刑除以往“剿赤'类条文”,将普通民众亦纳入范围,降低了入祀标准,这有利于激发国 人的抗战精神,适应了国共合作抗日的需要,故选 A 项;当时抗日民族统一战已经建立,故排除 B 项;材 料中新“办法大纲”明确各项人祀规则,目的是激发国人的抗战精神,而不是意识形态的控制或维护国民党一 党专政,故排除 C、D 两项。 30.(2021·福建省高三模拟)下表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白银外流一览表。据此可知 年份 白银外流量(单位:银元) 1838 13877144 1839 2189829 1840 —3519872 1841 1662381 1842 9798644 1843 22826398 A.战前英国贸易逆差严重 B.鸦片输入危害深重 C.战后英国倾销工业产品 D.中国丧失关税主权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使中国出现“银贵钱贱”的现象,给中国百姓带来 巨大灾难,B 正确;A 与材料无关,排除;鸦片战争后英国商品仍然出现滞销问题,这主要和中国的经济形 态有关,C 排除;D 是《南京条约》的危害,与材无关,排除。故选 B。 31.(2021·福建省高三模拟)下表为 1937-1943 年间陕甘宁边区盐税收入统计情况。其中盐税占 工商税收比重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年度 税款(单位:券币) 占工商税收比重(指教:1937100) 1937 1,868.50 100 1938 49,247.50 68.5 1939 29,895.50 67.3 1940 44,060.00 56.8 1941 372,084.00 46.3 1942 489,576.00 12.8 1943 4,471,490.00 15.6 A.日本残酷的经济掠夺 B.“双减双交”政策的实施 C.民族工业大量内迁 D.自力更生运动成效逐渐显现 【答案】D 【解析】根据“1937-1943 年间陕甘宁边区盐税收入统计情况”可以看出,边区政府的盐税占工商税收比重不 断降低,而盐税税款总体不断增加,说明边区经济得到了发展,结合所学可知,此时边区正在开展自力更 生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故 D 项正确;A、C 项与边区政府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 项主要涉及的是农 业税,与材料的信息不符合,排除。 32.(2021·福建莆田市高三二模)1902 年至武昌起义爆发,内地 18 省共发生民变事件 1200 多起,其中超 过 41%涉及农民暴动、饥民和灾民骚乱等,超过 30%涉及抗捐税的罢市或要求增加工资的罢工行为。由此 可见 A.反对帝国主义成为国人共识 B.清末新政无法挽救统治危机 C.革命党人积极发动民众反清 D.清朝重农抑商政策愈加强化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 1902 年-1911 年民变事件频发,多为农民暴动、商人罢市和工人罢工等事件;结合所 学可知,此时正值清末新政推行之时,其效果微弱,社会问题依旧严重,这说明清政府统治危机并没有因 为新政而的挽救,故选 B;材料没有体现各阶层的反帝活动,故排除 A;材料无法体现民变事件是由革命党 人策划和发动的,故排除 C;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 D。 33.(2021·福建莆田市高三二模)校歌是时代的记忆。创作于 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的莆田某校校歌写道: 伟哉中山兮遗教辉煌,……争民族独立,谋国家自强。致力科学之建设,拥护民主之宪章。校歌中的“争民 族独立,谋国家自强。……拥护民主之宪章”的运动 A.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深入发展 B.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C.适应了近代救亡图存的需要 D.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 20 世纪 20 年代莆田学校通过校歌表达了对“争民族独立,谋国家自强”“拥护民主之宪 章”运动的拥护,结合所学可知,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掀起复辟帝制的逆流,孙中山等人发起 了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维护民主宪章,孙中山等人的活动适应了近代救亡图存的需要,所以莆田学校 校歌表达了对护国、护法等运动的拥护,故选 C;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等人的政治运动,无法体现新文化运 动深入发展,故排除 A;新中国成立后才完成了反帝反封建历史任务,故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出俄国对中 国革命的影响情况,故排除 D。 34.(2021·福建高三其他模拟)道光十九年,林则徐在虎门收缴鸦片时曾作出论断:“即其(英国)船坚炮 利,亦只能取胜于外洋,而不能施技于内港。……即除却鸦片一项,专做正经买卖,彼亦断不肯舍此马头。” 据此可知,林则徐 A.错误判断了战争形势 B.高度肯定了清军实力 C.客观分析了战争诱因 D.积极践行了商战理念 【答案】A 【解析】林则徐认为,英军虽“船坚炮利”,但“不能施技于内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错误地判断了英 军的实力,A 选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林则徐对英军实力的轻视,B 选项错误;林则徐认为,英军来犯是“专 做正经买卖”,并没有认识到其侵略本质,C 选项错误;与列强商战是早期维新派的主张,且在材料中无法 体现,D 选项错误。 35.(2021·高三模拟)抗战时期,在“七七事变”后长达近 4 年的战争中,国民政府都没有对 日宣战。直到 1941 年 12 月,国民政府才正式对日本宣战。发生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维护自身利益需要 B.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C.日本放弃诱降国民政府的企图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建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抗日战争时期战时外交。日本从“九一八”事变开始,逐渐侵入我国大部分地区,在“七七” 事变后长达近 4 年的事实战争中,中国没有对日宣战,在国际法意义上处于非战争状态,然而这是中国政 府基于战略的考虑,利用这一国际法律规则,在抗战初期的困难局势下,积极争取到国际同情和援助的手 段,1941 年 12 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参战,它使得整个世界战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扩大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此时中国也是出于对“宣战”所能带来的法律后果的考虑对日宣战,以便在战后赢 得胜利成果,故选 A;太平洋战争爆发是促进因素但并非最主要原因,故 B 错误;日本并未放弃诱降国民 政府,故 C 错误;D 选项的时间是 1942 年,所以不选。 36.(2021·重庆高三模拟)1945 年 11 月,中国共产党发布《减租和生产是保卫解放区的两件大事》;1946 年 5 月 4 日,中国共产党发布《五四指示》大力推进土地改革;1947 年 10 月,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 法大纲》,提出进行彻底的土地均分政策。这说明 A.土改政策适应了形势和时局变化 B.土改政策意在团结不同阶级力量 C.土改政策呈现出了差异性的特点 D.土改中农民获得了政治独立权力 【答案】A 【解析】由减租到土地改革再到彻底的土地均分政策。这说明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土改政策适应了形势 和时局变化,故 A 正确;“土地均分政策”体现不出团结不同阶级力量,故 B 错误;这不是强调差异性,故 C 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农民的政治独立权力,故 D 错误。 37.(2021·高三模拟)李秀成自述:“取到其炮,取到车炮架,寻好匠人,照其样式一一制造。…… 我在太仓抢得炮样,业经制造,与其一样无差,今南京城内上(尚)有此样。”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A.传统的华夷观念彻底变化 B.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 C.民族矛盾演变成主要矛盾 D.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领导人李秀成自述曾经仿制洋炮,表明太平天国向西方 学习军事技术,D 项正确;华夷观念“彻底”变化说法绝对,A 项错误;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的是制造和使 用机器,取得一定成效的洋务运动,不是李秀成自述的“抢得炮样”“照其样式一一制造”,B 项错误;材料不 能说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民族矛盾代替阶级矛盾成为了主要矛盾,C 项错误。 38.(2021·高三模拟)1965 年,毛泽东写下了“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过 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对井冈山记忆 深刻的原因是 A.胜利会师壮大革命武装力量 B.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创建 C.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 D.其作为长征起点意义重大 【答案】B 【解析】1927 年 10 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 政权,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故选 B 项;三十八年过去,指的是 1927 年于井冈山发生的重大事件, 井冈山会师发生于 1928 年,时间不符,A 项错误;1927 年在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方针, C 项错误;长征的起点是江西瑞金,不是井冈山,D 项错误。 39.(2021·重庆复旦中学高三模拟)1841 年,琦善在定海期间,面对英军的武力威胁,私自妥协,道光帝 斥责他违反朝廷规制;1842 年,伊里布赴定海办理“夷务”期间,擅自收受英国俘虏的礼品,道光帝“告以天 朝定制”“着将全数发还”。这反映出当时道光帝 A.外交思想仍受华夷观念影响 B.已具有维护民族权益的意识 C.试图维护中英正常贸易关系 D.注重规范外交官的政治行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外交,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由材料 可知,1841 年,琦善面对英军的武力威胁,私自妥协,道光帝斥责他违反朝廷规制,这说明道光帝认为琦 善的妥协影响了清朝天朝上国的地位:1842 年,伊里布赴定海期间,擅自收受英国俘虏的礼品,道光帝“告 以天朝定制”“着将全数发还”,这说明道光帝同样认为伊里布擅自收受英国俘虏的礼品有失天朝颜面,故选 A 项;中英鸦片战争时期,道光帝并不具有维护民族权益的意识,故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中英贸易关 系的确立故排除 C 项;19 世纪 40 年代初期,清朝政府没有专门的外交机构,也没有专门的外交官员,规范 外交官员的政治行为也不是本题的主旨,故排除 D 项。 40.(2021·重庆复旦中学高三模拟)1929 年,鄂豫皖苏区政府在《苏维埃问题决议案》中规定:乡级代表 中,工人每 5 人选 1 位代表,农民每 50 人选 1 位代表,兵士每 10 人选 1 位代表;各级苏维埃代表大会中 工人应占五分之二,农民及其他群众应占五分之三。这一规定 A.体现了工农政权的民主性质 B.扩大了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基础 C.反映了党对苏区的坚强领导 D.推动了敌后抗日民主政权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 能力。据材料可知,鄂豫皖根据地在《苏维埃问题决议案》中规定的乡级代表选举比例以及各级苏维埃代 表大会中工人、农民应该占有的比例,充分体现了苏维埃工农政权的民主性质,故选 A 项:1929 年,国民 革命统战线已经破裂,故排除 B 项;材料没有反映党对苏区的坚强领导,故排除 C 项;鄂豫皖苏区属于革 命根据地工农民主政权,不属于抗日民主政权,故排除 D 项。 41.(2021·广东佛山市高三模拟)甲午战争期间,《申报》作为当时有一定影响力的报纸,对这场战争进 行了报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为朝鲜必当与日本力争,断不可稍有退让。”“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伸历年之积忿,快薄 海之人心,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 ——李新军《甲午战争前夕的與论》 材料二 《申报》关于甲午战争的相关报告 材料三 《申报》关于甲午战争消息的来源构成 ——摘编自曾庆雪《中日甲午战争期间的失实报道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争前夕《申报》对战争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态度的历史与现实原 因。 (2)根据材料二中《申报》关于甲午战争的报道,可以确定的史实有哪些?哪些属于失实报道?依据材料三 分析失实报道出现的原因。 (3)对《申报》关于甲午战争的态度与报道,应该如何评价? 【答案】(1)态度:主张对日采取强硬态度,甚至战争。 历史原因:传统天朝上国观念,轻视日本。 现 实原因:洋务运动取得一定成效,国力有所增强;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认识不足。 (2)确定的史实:中日在黄海、辽东确实发生了战争。 失实报道:在黄海和辽东海战中,中国获胜。 原 因:战争消息来源众多,真假难辨;清政府封锁消息,报道较少;报纸编辑的政治立 场或主观意图;消息 多来自外界或社会舆论,权威性不高。 (3)评价:反映了国人希望国家走向强盛的爱国热情;但是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民众; 给后世的历史研究 带来一定的干扰。 【解析】(1)态度:根据材料一“断不可稍有退让”“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可知,主张对日采取强硬态度, 甚至战争。 历史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中国人传统观念(天朝上国)角度回答; 现实原因:从洋 务运动的成果、对日本的认识等方面回答。 (2)确定的史实:根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日在黄海、辽东确实发生了战争。 失实报道: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黄海和辽东海战中,中国获胜是失实的报道,中国在两次战役中都失败了。 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从消息来源多、清政府封锁消息、报纸编辑的政治立场等方面分析回答。 (3)评价:从正反两这方面进行评价。肯定:从国人的爱国热情角度回答;弊端:从对民众的误导、对后 世的历史研究的干扰等方面回答。 42.(2021·湖北高三模拟)近代教育 材料一 1898 年,清廷下令各省府厅州县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堂,奖励绅民办 学。在维新思潮推动下,各地乡村士绅陆续将当地义塾、书院改为新式小学堂,或利用闲置的庵庙、祠堂 等兴办小学。1905 年,绵延千余年的科举制度最终废止,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在城乡社会涌现,人们竞 相捐款办学,甚至出现人力车夫、孤寡遗孀捐款兴学的现象。 材料二 办学经费主要依赖抽捐,而办学之官绅“籍学为由,擅收肥己,致教育之声日堕,毁学之风,由此 而滋”。面对勃兴的近代学堂,顽绅冥士哀叹:“书院去久矣,才人信当年。”1904 年无锡还发生寺庙米捐改 用于学堂而引发民变的事例。清末十年乡民毁学行为在各地屡屡发生,几有遍及全国之势,1910 年发展到 顶峰。从抗拒学款、消极抵制,到诉诸暴力、捣毁学堂,乡村冲突不断升级,甚至劝学官署也被列为捣毁 对象。恐惧感弥漫于乡村社会,学界人人自危,愈来愈多的乡绅因生命财产受到不同程度威胁而涌入城市。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涛《传统乡村士绅的“嬗变”与疏离》 (1)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新式学堂创办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末乡村毁学风潮。 【答案】(1)国家政权力量推动;受维新思潮影响;受清末教育体制变革的影响;民间捐款办学涌现;地 方士绅在乡村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继承传统书院和宗族产业。 (2)毁学风潮作为一种群体性的民变事件,与民众经济利益受损密切相关;反映农村中西文化的冲突,传 统思想在乡村根深蒂固,近代思潮渗透非常缓慢;打击了乡村近代教育,加剧了城乡之间的教育失衡;打 击了传统乡绅阶层,加速了乡绅阶层的分化;客观上有助于推动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打击了清政府地方 基层组织,加速清王朝的覆灭。 【解析】(1)“特点”,据材料一信息“1898 年,清廷下令各省府厅州县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 学、西学之学堂,奖励绅民办学”得出:国家政权力量推动;由材料信息“在维新思潮推动下,各地乡村士绅 陆续将当地义塾、书院改为新式小学堂,或利用闲置的庵庙、祠堂等兴办小学”得出:受维新思潮影响、地 方士绅在乡村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继承传统书院和宗族产业;由材料信息“1905 年,绵延千余年的科举制 度最终废止,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在城乡社会涌现,人们竞相捐款办学,甚至出现人力车夫、孤寡遗孀 捐款兴学的现象”概括得出:受清末教育体制变革的影响、民间捐款办学涌现等。 (2)“评价”,据材料二信息“办学经费主要依赖抽捐,而办学之官绅‘籍学为由,擅收肥己,致教育之声日 堕,毁学之风,由此而滋’”、“面对勃兴的近代学堂,顽绅冥士哀叹:‘书院去久矣,才人信当年’”、“恐惧感 弥漫于乡村社会,学界人人自危,愈来愈多的乡绅因生命财产受到不同程度威胁而涌入城市”并结合所学知 识从毁学风潮的性质、原因、影响等角度评价,如毁学风潮作为一种群体性的民变事件,与民众经济利益 受损密切相关;反映农村中西文化的冲突;打击了乡村近代教育,加剧了城乡之间的教育失衡;打击了传 统乡绅阶层,加速了乡绅阶层的分化;客观上有助于推动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打击了清政府地方基层组 织,加速清王朝的覆灭等。 43.(2021·河北保定市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7 年 8 月 18 日,毛泽东提出“红军充任战略的游击支队”;“执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发挥红军 特长”。随着战争的进行,毛泽东很快意识到华北战场正面抵抗势难持久,游击战将有可能成为中共在华北 持久抵抗的不二法门,对游击战的判断已经逐渐向着战略方向提升。1937 年 9 月毛泽东写道:“甲、整个华 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一切工作,例如兵运、统一战线等等,应环绕于游击战争。华北正规 战如失败,我们不负责任;但游击战争如失败,我们须负严重的责任。乙、除山西部署已告外,应令河北 党注全力于游击战争,借着红军抗战的声威,发动全华北党(包括山东在内)动员群众,收编散兵散枪, 普遍地但是有计划地组成游击队。……丙、为此目的,应着重于高级干部之分配及独立领导的党政军集体 机关之组织。要设想在敌整个占领华北后,我们能坚持广泛有力的游击战争。要告诉全党(要发动党内党 外),今后没有别的工作,唯一的就是游击战争。为此目的,红军应给予一切可能的助力。” ——摘编自黄道炫《中共抗战持久的“三驾马车”:游击战、根据地、正规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强调开展华北游击战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开展华北游击战的重大意义。 【答案】(1)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华北正面战场的失利;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 抗战路线,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2)配合支援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提升了共产党的威望和地位;为抗日战争最终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有其它表述合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1)根据“毛泽东很快意识到华北战场正面抵抗势难持久,游击战将有可能成为中共在华北持久 抵抗的不二法门,对游击战的判断已经逐渐向着战略方向提升”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毛泽东强调开展华北游 击战的背景主要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华北正面战场的失利;中国共产党坚持 全面抗战路线,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2)根据“借着红军抗战的声威,发动全华北党(包括山东在内)动员群众,收编散兵散枪,普遍地但是 有计划地组成游击队”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共产党的游击战配合支援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提升了共产 党的威望和地位;为抗日战争最终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44.(2021·河北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5 年 12 月,毛泽东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强调国际援助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取得 胜利的一个必要条件"。1937 年,毛泽东和史沫特莱联名致函罗斯福,呼吁美国派遣医疗人员援助中国。1938 年,因武汉形势危急,宋庆龄请克拉克夫人告知美国援华会请求医疗支援,此后,英国保卫中国同盟、美 国与中国人民之友社和美国援华会等多个国际民间组织为抗日根据地提供过医疗援助。1942 年以后,马海 德、巴苏、傅莱等外国医生还定期撰写、发送抗日根据地的医疗情况调研报告,使国际援华机构对根据地 的医疗项目执行情况做出客观绩效评估的同时,也帮助中共建立了坚持抗战、实干清廉的良好国际形象。 ——摘编自张牧云《抗战时期中共与保卫中国同盟、美国援华会的医疗援助互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时期国际医疗队援华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际医疗队援华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1)原因∶国共两党的争取;抗战形势的严峻;国际友人的帮助;国际医生的努力。 (2)影响∶搭建了国际交流平台;宣传了中国的抗战事实;树立了抗日根据地和中共良好的国际形象;为 抗战赢得了国际支持。 【解析】(1)原因∶根据“毛泽东和史沫特莱联名致函罗斯福,呼吁美国派遣医疗人员援助中国”“宋庆龄请 克拉克夫人告知美国援华会请求医疗支援”可得出国共两党的争取;根据“毛泽东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 上强调国际援助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个必要条件"”可得出抗战形势的严峻;根据“此 后,英国保卫中国同盟、美国与中国人民之友社和美国援华会等多个国际民间组织为抗日根据地提供过医 疗援助”可得出国际友人的帮助;根据“马海德、巴苏、傅莱等外国医生还定期撰写……也帮助中共建立了坚 持抗战、实干清廉的良好国际形象。”可得出国际医生的努力。 (2)影响∶根据材料可从搭建了国际交流平台,宣传了中国的抗战事实等方面概括;根据“也帮助中共建 立了坚持抗战、实干清廉的良好国际形象。”得出树立了抗日根据地和中共良好的国际形象,为抗战赢得了 国际支持。 45.(2021·广东湛江市高三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材料 1937 年 9 月 6 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宣告成立,《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除汉奸、经法庭判决 被剥夺公民权的人和精神病患者以外,“凡居住陕甘宁边区区域的人民,在选举之日,年满 16 岁的,无男 女、宗教、民族、财产、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了民主集中制下的参 议会制度,行使各项监督选举权利。1940 年 3 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抗日根据地政权问题》的党 内指示,对抗日战争时期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作了重申,并提出了建设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原则。在中 共中央提出“三三制”政权以后,扁鹊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是历史期。边区还进行了 大刀阔斧的法制建设。据统计,中共中央、边区参议会和边区政府曾先后制定、颁布了五六十种、1000 多 件法律法规。 ——摘编自刘路平《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建设探析》 (1)根据材料,概括陕甘宁边区政府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学所学知识,简析陕由宁边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意义。 【答案】(1)措施:推行普选制;成立参议会制度;按照“三三制”原则组建民主政权;进行法制建设。 (2)重大意义:调动边区人民群众抗日的积极性,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了边区的经济发 展,巩固了边区的民主政权;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为当时其他敌后抗 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和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借鉴。 【解析】(1)措施:据材料“‘凡居住陕甘宁边区区域的人民,在选举之日,年满 16 岁的,无男女、宗教、 民族、财产、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可得出推行普选制;据材料“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了民 主集中制下的参议会制度,行使各项监督选举权利”可得出成立参议会制度;据材料提出了建设抗日民主政 权的采 5 制’原则”可得出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权;据材料“边区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法制建设。据统计,中 共中央、边区参议会和边区政府曾先后制定颁布了五六十种、1000 多件法律法规”可得出进行法制建设。 (2)重大意义:普选制有助于调动边区人民群众抗日的积极性,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当 家作主能够促进了边区的经济发展,巩固了边区的民主政权;当时正处于抗战时期,边区政府的举措为抗 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边区政府的举措为当时其他敌后 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和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借鉴。 46.(2021·广东深圳市高三一模)“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桥梁。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汉唐丝绸之路研究的史料 材料二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苏联合开辟了西北国际通道。该通道从苏联萨雷奥泽克到中国境内的霍尔果 斯口岸,全长 2925 公里。据统计,1937 年到 1941 年,中国向苏联购买飞机 997 架,坦克 82 辆,火炮 1000 余门,机枪 5 万余挺,汽车 1000 余辆。这些物资 90%以上是通过西北国际通道运抵中国。1937-1944 年, 中国运交苏联的产品有钨砂、纯锑、锡、铅等矿产,还有大量的茶叶、桐油、生丝、羊毛、驼毛及羊绒、 皮张等,这些物资大部分在星星峡、哈密等处交货。西北国际通道是中国境内延伸距离最长、运行时间最 长、也是最安全的国际交通线。这一通道的开辟使古老的丝绸之路重现昔日的荣光。 ——摘编自尚季芳《论西北抗战大后方的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北国际通道”运行的背景及其意义。 【答案】(1)图 3(二手史料)可用于研究西汉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情况。 图 4(一手史料)可用于研 究敦煌壁画艺术特色(或答可用于研究唐朝丝路贸易情况,或佛教传播情况。) 综合两则史料,可说明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促进了中原与西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丰富了 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背景: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相继占领中国东部大片国土,国外援华物资运输受阻;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爆发与扩大,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给世界人民带来灾难;苏德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意义:对中国抗战:苏联物资援助增强了中国抗战能力;对西北边疆:为巩固边疆、开发西北起到了重要 作用。对苏联:客观上援助了苏联军工发展和卫国战争;对世界:巩固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解析】(1)上述材料对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史料价值,根据所学可知,图 3 属于二手史料,可用于研究 西汉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情况; 图 4 属于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敦煌壁画艺术特色。两则史料结合在一 起,可以用来研究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对促进中原与西域地区的交流、丰富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物质 精神生活、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影响。 (2)“西北国际通道”运行的背景,根据“全面抗战爆发后”并联系所学,从日军占领中国东部大片国土导致 国外援华物资运输受阻、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给世界人民带来灾难、苏德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建立等方面来回答。其意义可以根据“西北国际通道是中国境内延伸距离最长、运行时间最长、也是最安全 的国际交通线。这一通道的开辟使古老的丝绸之路重现昔日的荣光”等信息并联系所学,从对中国抗战、对 西北边疆的巩固和开发、对苏联军工发展和卫国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巩固等方面的影响来回答。 47.(2021·江苏常州市高三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摘录) 时间 会议 名称 主要内容概要 1921.7 一大 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明确党的奋斗目标和今后党的中心工作,成立党的中央机 构—中央局。 1922.7 二大 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当 前阶段的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1923.6 三大 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 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1927.8 八七 会议 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1935.1 遵义 会议 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 的领导地位。 1935.12 瓦窑 堡会 议 提出党的抗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决定“人民共和国”口号 替代“工农共和国”。 1937.8 洛川 会议 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 成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 1945.4 中共 七大 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9.3 中共 七届 二中 全会 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 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个方面的基本政策。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上册) 依据表格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的有关信息,从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予以 论证。(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调整工作策略。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能够依据不同的历史条件,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策略。如,中共二大针 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明确提出了当前阶段的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 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八七会议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实 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确立以毛泽东 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九一八事变后,针对中日矛盾逐步成为中国社会的 主要矛盾,瓦窑堡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洛川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七届 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个方面的基本政策等,最终 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总之,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国情,解放 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工作策略,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示例 2: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在这场历时 14 年的抗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如,1935 年瓦窑堡会议,提出党的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1937 年洛川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 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即全民族抗战路线。此后,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敌后,广 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了抗日的前线。1940 年的百团大战,是 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1945 的中共七大提出了党 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总之,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解析】根据瓦窑堡会议、洛川会议、中共七大的内容,可提出观点: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 柱。论证:根据“提出党的抗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 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 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瓦窑堡会议中共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洛川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了抗日的前线;百团大战沉 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为 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方向等史实进行论证。最后总结说明,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 坚持抗战,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其他观点,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即可。) 48.(2021·广东肇庆市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刘大鹏(1857-1942 年),山西省太原县赤桥村人。他 1890 年开始写日记,连续记了 51 年,现尚存 有 41 年的日记,编成《退想斋日记》一书。 ——摘编自刘大鹏《退想斋日记》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信息有关联,阐 述合理并有史实依据) 【答案】信息:在清亡后第二年,他出仕民国,并且接二连三地出任了一系列地方官职。在任职期间﹐他依 然标榜自己的遗民立场,日夜期盼复辟帝制。 论题:民国初年的社会转型充满矛盾性、复杂性。 阐述:辛亥革命前,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思想动员不足﹐群众基础薄弱,导致民国建立后的社会转型充满 矛盾性、复杂性。刘大鹏的表现就是当时社会转型的一个缩影。他自称“大清遗民”,守护纲常伦理,对民国 政府口诛笔伐;但同时为自身利益考虑,又出任民国地方官职,投资实业,逐步接受阳历,表明其已慢慢向 现代社会靠拢。这种矛盾性导致了民国时期近代化道路的坎坷。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关于本题作答需要结合材料信息及辛亥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 的影响及近代化转型的艰难性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