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新教材】5 雷雨(含2课时)课件(共49张PPT )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新教材】5 雷雨(含2课时)课件(共49张PPT )

ID:677833

大小:55.06 KB

页数:26页

时间:2021-04-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届高考语文二轮精选新题专练:现代文阅读Ⅱ(两文本类)最新对点 专项训练(三—五) (三) 0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文本一: 诗文大家余光中 学富五车的人可以妙趣横生吗?儒雅冷静的人可以豪情万丈吗?矮小的人可以巨大 吗?水火可以同源吗?可以。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 身高不过五尺三寸,体重不足 50 公斤,散文家思果却形容他“全身每一钱都是脑”, 大女婿私下戏称他为“小巨人”。女儿姗姗说:“父亲那种外敛而内溢的个性,似乎一座冰 封的火山,只有在笔端引爆才安全。” 平时谨言慎行,自律甚严,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只要一杯红茶或普洱苦茶。 他的生活,距离清教徒可能不远,他是那种随时保持冷静的人。他说他的书房非常斯巴达, 并非艺术之宫、象牙之塔,而是苦练之地;又说他的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 这样潜心育人的人师,却也是极端浪漫的诗人。他看花事,总是“看到绝望才离开”。 他追逐美景,神魂颠倒。思果曾目睹他“为了追捕淡水河堤上日落前的片刻景致,赶着开 车前去,神魂都贯注进去了,口中还喃喃有词,有些恍惚,怪不得他诗思那么妙”。他是个 唯美主义者,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他的耳目所接,常成妙谛,美不胜收。 他自称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梁锡华说他“平常是冷静明澈像一泓秋水的人物”。杨牧早年就以“冷静文明”一词来 形容他。但是他热情起来,可以和朋友畅谈深宵,心情一好,就妙语如珠,让人应接不暇。 不过,据黄国彬的观察,“在一般的场合,余光中说话不多,碰见话不投机的人,更常 常正襟危坐,态度颇为严肃,完全遵守荀子的忠告……可是,一旦置身于可与言的朋友之间, 他就会慷慨地打开话匣,展现里面的珠玑了”。 余光中在《娓娓与喋喋》一文中曾说:“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识见相 当,而又彼此欣赏,那真是最快意的事了……真正的知己,就算是脉脉相对,无声也胜似有 声。”所以在宴会上,不幸和俗人相邻而坐,偏偏对方又喋喋不休,诗人就会“恨不得他忽 然被鱼刺梗住”。 西班牙哲人桑塔耶纳说:“雄辩滔滔是民主的艺术,清谈娓娓的艺术却属于贵族。”余 光中向往的显然是品位上的贵族的娓娓了。 余光中的字典里似乎没有“马虎”两个字,不论他做什么,即使是娱乐,都要全神贯 注。他不懂为什么有人能够一面听音乐,一面读书。在余家,平常是听不到音乐的。他说: “为了对音乐家的尊敬,听音乐就该正襟危坐,聚精会神。”所谓“背景音乐”在余家是不 受欢迎的。 以此类推,余光中做任何事情,都抱持同样的态度。珊珊说:“爸爸是不容许有错误的 人。”文章不能出错,生活不能出错,品德不能出错。他是个完美主义者。 (摘自《人物周刊》2019 年 10 期) 文本二 有意识的排比和对仗是余光中诗歌创作内在逻辑的表达,但又不屈于新月派所创作的 方块体式,从而可以称为“活”的形式。排比和对仗技巧本身的运用有利于作者在横向思 维的扩大,同时产生对应的关系。在余光中《夜读》中,第一段和第二段相对应,“只要桌 灯不拧亮黄昏”与“只要桌灯不熄灭今晚”,“夜”与“梦”,“曙色”与“晚霞”等,隐含 着比较的关系,从“海兽”到“梦”再到“船”,作者的意向不断变化,逐步发散。通过排 比形式的控制,又不至于诗的意向过于发散而引起生涩之感。 余光中说:“我写的最多的是从头到尾不分段的诗 ,不分段不能乱成眉毛,我的每一 行诗字数都有一个常态”,“少则九个字 ,多则十二三个字,差不多一口气念一行。如果长 的十二三个字,而短的只有三五个字,换句太短或太长,听觉和视觉上都很吃力 ,则令读 者望而生畏。”严格的字数控制,加强了创作者对字句的斟酌提炼,提炼本身增加了诗的情 感内涵。 余光中诗歌中的典故范围涉及中西方,如《沙浮投海》,沙浮是希腊女诗人,恋菲昂而 遭弃,投海而死用典也是诗歌的一种修辞手法,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还可给读者在诗 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 重典雅,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传统的力透纸背,掷地有声的效果。以上 三点都是余光中在创作时,将中西方文学逐步融合的尝试,寻求变而形神不散,同时也是 一种创作方式的整合。 (摘自范则言《论余光中的创作风格》) 相关链接 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黄维梁高度评价余光中,认为他有“五彩笔”:用紫色笔来写 诗,用金色笔来写散文,用黑色笔来写评论,用红色笔来编辑文学作品,用蓝色笔来翻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作者把一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放在一起,是为了 凸显余光中的形象特征。 B.在余光中《娓娓与喋喋》一文中,“娓娓”指贵族之间的谈话艺术,而“喋喋”指 俗人之间的谈话方式。 C.“背景音乐”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因为余光中先生做事认真、全神贯注,他认为 音乐会影响他的写作。 D.“五彩笔”体现了余光中先生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这也是他“艺术上的多妻主义 者”称谓的由来。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余光中说他的书房是苦练之地,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是因为他以苦行僧般的 状态写作,并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 B.生活中,余光中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也常常为之神魂颠倒,所以 他看花事,总是看得很绝望。 C.碰见话不投机的人,便正襟危坐;遇到“可与言的朋友”,便口角生风。从中可以 看出,余光中是一个坦诚、真实的人。 D.平时自律甚严,遇美则神魂颠倒;平常冷静文明,遇知己则热情慷慨……这些都是 余光中“外敛而内溢的个性”的体现。 3.文章说“余光中的诗歌更注重形式的节制”。请结合文本二,分析具体是如何体现的? (4 分) 4.如果欲以“试论余光中的完美主义”为题写一篇《诗文大家余光中》的小评论,请 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 分) 0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遍地应答 韩少功 打开院子的后门,从一棵挂满红叶的老树下穿过,就可以下水游泳了。 风平浪静之时,湖面不再是水波的拼凑,而是一块巨大的整体镜面,让人不知如何是 好。你在水这边敲一敲,水那边似乎也会震动。你在水这边挠一挠,水那边似乎也会发痒。 若是有一条小船压过来,压得水平线撑不住,镜面就可能倾斜甚至翘起-这种担心一 度让我紧张。 在这个时候下水难免有些踌躇,有些心怯。扑通一声,令宝贵的镜面破碎,实为一大 暴行。好在碎片经过一阵揉挤,一阵折叠,一阵摇荡,只要泳者不动,待倒影从层层褶皱 中逐一释放,渐次舒展和平复,湖面又会成为平滑的极目一镜。 在通向山外的公路修通之前,这里有很多机船,每天接送出行的农民,还有挑担的, 骑脚踏车的,以及活猪活牛。眼下客船少了,只有几只小渔船偶尔出现。船家大多是傍晚 下网,清晨收网,手摇船桨轻点着水面,静悄悄地来,又静悄悄地去,留下冷清和落寞的 湖面,一如思绪突然消失的大脑。 水边常有两样“静物”,那是垂钓的老人和少年。据说老人身患绝症,活不了多久了。 但他一心把最后的时光留在水边,留给自己的倒影。少年呢,中学生模样,总在黄昏 时出现。他也许是特别喜欢吃鱼,也许是惦记着母亲特别喜欢吃鱼,也许不过是要用这种 方式来积攒自己的学费。谁知道呢? 阵雨扑来时,雨点敲打着水面,打出满湖的水芽,打出升腾的水雾,模糊了水平线。 如果雨点敲醒了水面的花粉,水上就冒出一大片水泡,冷不丁看去,像光溜溜的背脊上突 然长满疖子。 几只野鸭惶惶地叫着,大概被这事儿吓着了,很快钻入草丛。 不远处,一条横越水峡的电线上,有个黑物突然直端端砸下,激起水花四溅。我以为 有什么东西坠落,过了片刻才发现,那不是坠物,而是一只鸟突然垂直俯冲,捕获了什么 以后,带水的翅膀扑棱扑棱,又旋回高高的天空,在阳光中播下一串闪闪的水珠。我不知 道这种鸟的名字,只记住了它一身蓝绿相杂的迷彩。 还有一只白鹭在水面上低飞,飞累了,先大翅一扬,再稳稳地落在岸石上,让人想起 优雅的贵妇,先把大白裙子一提,再得体地款款入座。它一坐好半天,平视远方,纹丝不 动,恍若一尊玉雕。但如果发现什么情况,玉雕眨眼间就成了银箭。一声鹭鸣撒出去,树 丛里就有数十只白鹭跃出,扑棱棱组成数十道白光,在青山绿水中绽放和飞掠。 它们有时候绕着我巡飞,肯定把我误认为鱼,一条比较奇怪的大鱼,大得让它们不知 如何下口;小鱼也经常围着我巡游,肯定把我当成一只落水的大鸟,同样大得让它们不知 如何下口。 不知是什么鱼愣头愣脑,胡乱嘬咬,在我的腿上和腰上留下痒点,其中一口咬得太狠, 咬在一个脚趾头上,痛得我从迷糊中惊醒。我这才发现,钓鱼的“静物”已经走了,天地 间全无人迹。 其实,这里还有很多人,只是我看不见罢了。想想看,这里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逝者 的残质,也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来者的原质-物物相生的造化循环从不中断,人不过是这 个过程中的短暂一环。对人来说,大自然是人的来处和去处,是万千隐者在眼下这一刻的 隐形伪装之所。有人说,接近自然就是接近上帝。那么,上帝是什么?不就是不在场者的 在场吗?不就是太多空无的实在吗?不就是一个独行人无端的惦念、向往以及感动吗?就 因为这一点,我在无人之地从不孤单。我大叫一声,分明还听到了回声,听到了来自水波、 草木、山林、破船以及石堰的遍地应答。 寂静中有无边喧哗。 (选自韩少功散文随笔集《山南水北》) 文本二: 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代的小说家中,很少有人像韩少功那样将随笔写得那么得心应手, 那么睿智。经过办《海南纪实》《天涯》杂志的考验,经过大特区商海浪潮的冲击,他的思 想更深刻成熟了,他的文风更老辣简洁了,他对文学的追求似乎更执著了。他右手写小说, 左手写随笔。在随笔的写作中,韩少功天赋中那种我们称之为智慧的素质被发挥到一种巅 峰状态。读着他近年的随笔,我有时会产生出这样一种古怪的想法:不知随笔这种文体是 专为韩少功准备的,还是韩少功天生就应当写随笔? 不管是韩少功无意间碰上了随笔,还是随笔找上了韩少功,韩少功的随笔写得好,却 是读过他的作品的人都公认的事实-那是智慧的独语,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 文学化。 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智慧不是聪明的滑头和取巧,不是知识的炫耀和卖弄; 智慧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心血的燃烧。韩少功的随笔,给我 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智慧。不过他的智慧,不是经院或书斋里的智慧;他的智慧,更多的 是来自生活的启示,来自他的生命的激发;他的智慧,不是体现于某篇文章,某个局部或 某个词句,而是化为一种精气流荡于他所有的文字中,并成为他作品的纹章印记,成为他 的人格在随笔中的自然呈现。 (摘编自陈剑晖《智慧的独语-关于韩少功散文随笔的札记》)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我”这个下湖游泳者的视角观察和感受世界,文中直接表现“我”的笔墨 不多,却让人感觉到处处都有“我”的存在。 B.作者面对镜子般的湖面“不知如何是好”,感觉下水打破湖面“实为一大暴行”,生 动传达出视湖水为有生命之物的微妙心理。 C.老人和少年像两样“静物”一样在水边垂钓,作者不仅欣赏这样一幅安静的生活画 面,更赞赏他们面对生活磨难时的沉静和坚毅。 D.静是作者刻意营造的大境界,静中又充满生机勃勃的动,包括阵雨、水鸟、游鱼这 样真实可感的动,也包括意念中的“无边喧哗”。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本一选自韩少功散文随笔集《山南水北》,字里行间流荡着一种睿智和精气,是一 篇个性色彩鲜明的“智慧的独语”。 B.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这是它与小说、散文等文体的不同之处,而真正的智 慧大都来自生活的启示和生命的激发。 C.韩少功作为著名作家,写过小说,办过杂志,后来他在随笔这种文体中真正找到了 用武之地,文学成就也达到了巅峰。 D.凡是读过韩少功作品的人,都认为他的随笔写得好,因为这些作品不要小聪明,不 投机取巧,也不炫耀和卖弄知识。 8.请简要赏析文本一中画横线的段落。(4 分) 9.文本二认为韩少功的随笔“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文本一是怎 样体现这些特点的?(6 分) 0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三个小女孩 季美林 我生平有一桩往事:一些孩子无缘无故地喜欢我,爱我;我也无缘无故地喜欢这些孩 子,爱这些孩子。我同这些孩子都是邂逅相遇,我语不惊人,貌不压众,不过是普普通通, 不修边幅,常常被人误认为是学校的老工人。这样一个人而能引起天真无邪、毫无功利目 的、二三岁以至十一二岁的孩子的欢心,其中道理,我解释不通,我相信,也没有别人能 解释通,包括赞天地之化育的哲学家们在内。 大约在 50 年代,我暑假回济南探亲。我们家住西屋和北屋,南屋住的是一家姓田的木 匠。他有一儿二女,小女儿名叫华子,我们把这个小名又进一步变为爱称:“华华儿”。她 大概只有两岁,路走不稳,走起来晃晃荡荡,两条小腿十分吃力,话电说不全。按辈分, 她应该叫我“大爷”;但是华华还发不出两个字的音,她把“大爷”简化为“爷”。一见了 我,就摇摇晃晃跑了过来,满嘴“爷”“爷”不停地喊着。有时候,我在北屋睡午觉,只觉 得周围鸦雀无声,恬静幽雅。猛一睁眼:一个小东西站在我的身旁,大气不出。一见我醒 来,立即“爷”、“爷”叫个不停。不知道她已经等了多久了。我此时真是万感集心。有一 次我出门办事,回来走到大门口,华华妈正把她抱在怀里。她说,她想试一试华华,看她 怎么办。然而奇迹出现了:华华一看到我,立即用惊人的力量,从妈妈怀里挣脱出来,举 起小手,要我抱她。她妈妈说,她早就想到有这种可能,但却没有想到华华挣脱的力量竟 是这样惊人地大。大家都大笑不止,然而我却在笑中想流眼泪。 下面再讲吴双的故事。 80 年代的某一年,我应邀赴上海外国语大学去访问。我的学生吴永年教授十分热情地 招待我。永年带了他的妻子和女儿吴双来见我。吴双大概有六七岁光景,是一个秀美、文 静、伶俐的小女孩。我们是第一次见面,她最初还有点腼腆,叫了一声“爷爷”以后,低 下头,不敢看我。但是,我们在校园中走了没有多久,她悄悄地走过来,挽住我的右臂, 扶我走路,一直偎依在载的身旁,她爸爸妈妈都有点吃惊,有点不理解。我当然更是吃惊, 更是不理解。一直等到我们参观完了图书馆和许多大楼,吴双总是寸步不离地挽住我的右 臂,一直到我们不得不离开学校,不得不同吴双和她妈妈分手为止,吴双眼睛中流露出依 恋又颇有一点凄凉的眼神。从此,我们就结成了相差六七十岁的忘年交。她用幼稚但却认 真秀美的小字写信给我。我给永年写信,也总忘不了吴双。我始终不知道,我有什么地方 值得这样一个聪明可爱的小女孩恋? 现在轮到未未了。未未是一个 12 岁的小女孩,爸爸是延边大学出版社的社长,母亲王 文宏,延边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第一次见面,我发现未未同别的年龄差不多的女孩不一样。 面貌秀美,逗人喜爱,但却有点苍白;个子不矮,但却有点弱不禁风。不大说话,说话也 是慢声细语。吃饭的时候,她依然是少言寡语。但是,等到出门步行回北大时,却出现了 出我意料的事情。文宏拉住我的左臂搀扶着我,未未却一步抢上前来,抓住了我的右臂来 搀扶住我,并且示意她母亲放松抓我左臂的手,仿佛搀扶我是她的专利,不许别人插手。 她这一举动,我确实没有想到。然而,事情既然发生一由它去吧! 第二天是文宏全家回延吉的日子。一大早,文宏就带了未未来向我辞行。文宏是感情 极为充沛的人,虽是暂时别离,她恐怕也会受不了。我口中念念有词,调动我的定力来拴 住自己的感情,满面含笑,“口若悬河泻水,滔滔不绝”。然而,言者谆谆,而听者藐藐。 文宏泪珠只停留在眼眶中,间或也滴下两滴。而未未却不懂什么诺言,也不会有什么定力, 坐在床边上,一语不发,泪珠仿佛断了线似的流个不停。我心里有点发慌。连忙强打精神, 含泪微笑,送她母女出门。一走上门前的路,未未好像再也忍不住了,一把抓住了我的胳 臂,伏在我怀里,哭了起来。热泪透过了我的衬衣,透过了我的皮肤,热意一直滴到我的 心头。我忍住眼泪,捧起未未的脸,说:“好孩子!不要难过!我们还会见面的!”未未说: “爷爷!我会给你写信的!”我此时的心情,连才尚未尽的江郎也是写不出来的。 我遇到了这样三个小女孩,是我平生一大乐事,一桩怪事,但是人们常说,普天之下,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可是我这“缘”何在?我这“故”又何在呢?佛家讲因缘,我们老百 姓讲“缘分”。虽然我不信佛,从来也不迷信,但是我却只能相信“缘分”了。在我走到那 个长满了野百合花的地方之前,这三个同我有着说不出是怎样来的缘分的小姑娘,将永远 留在我的记忆中,给我孤寂的晚年涂上点有活力的色彩。 (摘编自季羡林散文集《我这一辈子》) 文本二: 常读到一些散文家的论调,说什么:“散文的诀窍就在一个“散”字。”散者,松松散 散之谓也。又有人说“随笔的关键就在一个“随”字。”随者,随随便便之谓也。有些作者 自己有时也感到单调与贫乏,想弄点新鲜花样;但由于腹笥贫瘠,读书不多,于是就生造 词汇,生造句,企图以标新立异来济自己的贫乏。结果往往是,虽然自我感觉良好,可是 读者偏不买你的账,奈之何哉!读这样的散文,就好像吃搀上沙子的米饭,吐又吐不出, 咽又咽不下,进退两难,啼笑皆非。 根据我个人多年的玩味和体会,我发现,中国古代优秀的散文家,没有哪一个是“散” 的,是“随”的,正相反,他们大都是在“意匠惨淡经营中”,简练描摹,煞费苦心,在文 章的结构和语言的选用上,狠下功夫。文章写成后,读起来虽然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 实际上其背后实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空口无凭,有文为证。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 篇用“也”字句,其苦心经营之迹,昭然可见。 (摘编自季羡林《漫谈散文》)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强调了“我”与三个小女孩之间“无缘无故的爱”,突出了缘分的 妙不可言和“我”对这种感情的珍视。 B.华华从妈妈怀里挣脱,举起手让我抱,妈妈惊异于孩子的力气之大,而我则因孩子 对我的依恋而感动,两人的心理不尽相同。 C.文章主要写作对象是三个小女孩,但通过对话、心理、细节等描写,读者也能够感 受到“我”亲切慈爱的形象特征。 D.“我”之所以喜欢上这三个小女孩,除了彼此投缘外,还因为与她们相处的时光给 “我”的晚年生活带来了很多快乐。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一项是(3 分) A.“我”对华华的称呼由“华子”到“华华儿”“小东西”,与《故乡》中闰土对“我” 的称呼由“迅哥儿”变为”老爷”异曲同工,都体现出人物情感的变化。 B.“口若悬河泻水,滔滔不绝”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赏誉》,后来形成三个成语“口 若悬河”“一泻千里”“滔滔不绝”,用来形容人的口才好。 C.“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在文中似贬实褒,《红楼梦》描写贾宝玉的《西江月》也采 取这种手法,表面是用世俗观念批判,实则是对宝玉叛逆性格的肯定。 D.欧阳修《醉翁亭记》连用 21 个“也”,既加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抒情意味,也有助 于表达作者寄情山水怡然自得的心情,使主题得到充分显现。 8.文本二中,作者认为优秀的散文大都是作家“简练描摹,煞费苦心”的结果,请以 《三个小女孩》为例,分析其具体表现。(4 分) 10. 季羡林对一些散文家论调的批评,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现代文阅读Ⅱ(两文本类)阅读训练(四) 0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雄狮献瑞 练建安 “咚咚恰,咚咚恰,咚恰,咚恰,咚咚恰……”听闻这熟悉的锣鼓,增发按捺着内心的 激动,不动声色,专心地经营他那摊“杭川牛肉兜汤”。 大年初五,是闽粤边的武邑岩前镇请客的日子。客家村寨春节期间请客的日期,都有 定日。坐落在狮子岩的均庆寺,是定光古佛的祖庙。此日,格外热闹。 杭川,是闽西上杭县的雅称,此地与武平县山水相连,声气相通,同时于宋淳化五年 建县,因此,百姓互称老友。“牛肉兜汤”是杭川风味名小吃。 增发的生意不错,一大早,卖了三五十碗。5 文一碗的牛肉兜汤,每碗可赚一个铜板。 照这个样子,10 斤牛肉很快就可以卖完了,赚个百十文不成问题。 “初一落雨初二晴,初三落雨烂泥坪。”闽西正月多雨,昨夜下了一场连绵不断的“冷 浆雨”,均庆寺前的石坪低凹处水汪汪的。阳光照射下,闪着金光,北风吹来,寒气逼人。 摊点冒着丝丝白雾状的热气,牛肉兜汤飘出阵阵香味。前来均庆寺游玩的客人,就有 好些人被吸引了过来。 “牛肉兜汤”做法简易,以上等牛肉切成薄片,裹以薯粉,调以姜末、茴香、八角、 酱油、鱼露等物,放入木鱼干、猪骨头熬制的滚汤中稍煮片刻舀出,晒上葱花、姜末。这 样的天气,喝口浓稠爽滑的兜汤,正合适。 增发是上杭城肚里郭坊人,是“南狮”的师傅头。传说他打单狮可以轻轻松松地“缩” 上两张层叠的八仙桌。前些年“杭川狮会”夺魁,得了金牌,名声很大。之所以来到 130 里外的岩前古镇摆“牛肉兜汤”小食摊,说来也与“牛”有关。增发好赌,手气差,一次 豪赌,急红眼了的他牵来大哥家的一头水牛,又赔了进去。他恨不得剁了双手,拈脚就走 了,发誓要“以牛还牛”,赚回了牛本钱,再回杭川。 这一天,均庆寺也办狮会,号称“闽粤赣三省狮王争霸赛”。汀江木纲老板练大炮悬赏 1000 两银子的花红,奖励优胜者。这下可热闹了,周边客家地区来参赛的青狮足有 18 只, 都是各县身怀绝技者。 百十丈外,是均庆寺。石坪上,人头攒动,锣鼓声声。这一边,增发指望快一点卖尽 牛肉兜汤,收摊寄存在阿三哥的日杂店里,自家悄悄地挤入人群中瞧上几眼,解解馋。20 余年的拳脚功夫,都被那些南狮锣鼓催醒了,发痒发麻。 一位老阿婆牵着小孙子过来了,叫了一碗。增发问阿婆要不要也尝一口,天冷,喝了 驱寒。阿婆使劲咽着口水,说:“吃过了,过年喽,鸡汤都喝怕啦。”说着,抖抖索索地从 上衣上摸出一块旧手帕,拣出 5 块铜板,反复数过,递到增发手上。小孙子喝完了,捧着 空碗,舌尖舔着嘴唇,盯着老阿婆看。增发给他添上了半勺浓汤。小孩子乖巧地说:“阿叔 新年发大财。”增发笑了。 均庆寺外石坪,18 只青狮跃跃欲试。场中,竖立着一根 1 丈 8 尺的桅杆,上头,以红 绳悬挂一束雪里蕻。六张八仙桌依次按三、二、一的阵式叠好。哪一只青狮采下雪里蕻, 哪一只青狮就是赢家,就是优胜者。1 丈 8 尺的桅杆实在是太高了,往常,“缩”上两张八 仙桌高度表演的青狮,就算是方圆百里的高手了。3 张?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要么怎么 叫狮王争霸赛呢?主办方为安全计,在桅杆的四周铺设了一层层谷笪,谷笪下铺垫有厚厚 的稻草。 主事宣读完规则,鞭炮炸响,接着就是一下重锣。赣南远客为先,6 只青狮在锣鼓声 中一跃奔出,翻滚跌扑,煞是好看。不料,来到谷笪处,纷纷栽倒,折腾了半炷香工夫, 就是挨不近八仙桌,只得退场。粤东也是 6 只青狮,无意上八仙桌采高青,成双结对表演 了一套“雄狮献瑞”连贯动作,吐出“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红布条幅。锣鼓停歇,恰 好回到了原处。现在轮到闽西的了,也是 6 只。先出 4 只,舞到谷笪上,也接二连三地栽 倒了,退了回来。剩下的两只,一只是当地的,一只就是杭川郭坊的。郭坊的锣鼓敲起, 有些乱。增发拨开人群,来到狮头旁,抚摸着狮子耳朵。狮头移开,露出了他大哥的脸。 大汗淋漓的大哥又惊又喜,说:“好你个发狗,躲在这里修仙哪!”增发说:“大哥,我来, 赢钱还你水牛。” 说话间,锣鼓声响了,岩村青狮已经奔跳出去老远。郭坊青狮欢快蹦达,一会儿工夫, 就追了上来。岩村青狮上谷笪了,摔倒、爬起、摔倒、爬起,一副不屈不挠的架势。郭坊 青狮在谷笪外停了停,嗅了嗅。鼓点骤响,郭坊青狮一跃而起,落地生根。每走一步,大 吼,四脚齐齐发力,顿一顿,似有千钧之势。围观者听得谷笪下面发出脆响,仔细听听, 是谷笪下滚动的圆竹杠破裂的声音,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围观者大声喝彩,一浪高过一浪。 岩村青狮伏地不动了,狮头大口大口地喘气,冷汗湿透了后背,手脚发抖。他想,看不出 这卖牛肉兜汤的,功夫竟是那样的高深莫测。(节选自练建安《雄狮献瑞》有删改) 文本二: “客家侠义小说”,看似有“民间故事”色彩,实则是较为高超的“模仿”作品。作者 或从民间故事中吸其内核加以综合演绎,或以独特构思演化为“民间故事”,升华思想内核, 使小说故事更隽永深邃。其结构精致,往往一波三折,却叙事从容,读者很难一眼看穿作 者的真实意图,掩卷思考,才恍然大悟。作者深受传统文法影响。擅用白描手法,用最简 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客家民系是中华民族汉族的一支优秀民系, 客家精神内涵丰厚,其中,客家乡土侠义精神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作者笔下的人物,多为 客家民间社会的小人物,心理素质出奇的镇定,临危不惧,他们个个身手不凡又深藏不露, 不到关键时刻,绝不一争高低,颇具客家乡土侠义精神。 (节选自练德良《客家乡土多侠义一一一一练建安“客家乡土侠义小说"系列作品浅析》)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写增发听到“熟悉的锣鼓,按捺着内心的激动”,暗示他与舞狮有不一般的情感, 与结尾写他在狮王争霸赛中的出色表演相呼应。 B.文章第 8 段写增发一个舞狮金牌得主,却落得到岩前古镇摆“牛肉兜汤"小食摊的缘 由,意在告诫世人赌博害人、好賭必输的道理。 C.文章第 11 段写增发与阿婆婆孙俩的相关情节,不仅可以看出阿婆经济的不宽裕,也 体现了小说主人公增发人性的美好。 D.文章写“牛肉兜汤飘出阵阵香味"“牛肉兜汤的做法",与写当地的狮会一样,都体 现 了杭川一带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及其传承。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咚咚恰,咚咚恰,咚恰,咚恰,咚咚恰一一"欢快的锣鼓声开头,渲染气氛, 为后文写增发在狮王争霸赛中取得好成绩蓄势。 B.第 10 段写“百十丈外的石坪上,人头攒拥,锣鼓声声"的热闹场景,与牛肉摊的冷 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增发卖牛肉兜汤的生意难做。 C.文章最后一段通过对岩村青狮“摔倒,爬起"两个动作的反复描写,以岩村青狮的“不 屈不挠"来衬托郭坊青狮赢得比赛的不易。 D.作者重视语言感受,用词生动传神,富有地域特色。比如“冷浆雨”,“缩"“城肚里” “谷笪" “落雨"等词语的使用,颇有客家语言风味。 8. 请结合文本二,分析小说《雄狮献瑞》是如何塑造增发这一人物形象的。(4 分) 9.作品是怎样叙述增发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0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老橡树的歌 【韩】赵南柱 时间应该足够通过人行道,可是出租车就开始减速,没等红灯亮起,就停在了 等待线 前。 “想听首歌吗?” 突然,年纪大概有 60 多岁的出租车司机拿起放在副驾驶位置的木吉他,开始 演奏。 “我的刑期已满,正要赶回家……” 一首常听的歌。《老橡树上的黄丝带》,这是结束监狱生活回家的男人送给妻 子的歌。 他对妻子说,如果你还在等我回家,那么请在村口的老橡树上系一条黄丝带。 我记得很久 以前在杂志上读过。绿灯亮起,司机赶忙把吉他放回副驾驶位置,重新 握起方向盘。 “做歌手是我的梦想,以前还谱过曲,现在彻底放弃了。” “原来是这样啊。” 我喝醉了,只是礼节性地回答。 司机并不介意,继续说道:“我想唱歌,也有想见的人。如果您不喜欢听,请 告诉我。” 我偶尔会以大学生记者的身份在新闻网站上传文章,突然觉得弹吉他的出租车 司机可 以成为新闻主人公。在交叉路口,在人行道旁,我又听了几段,到达家门口 的时候,我正 式做了自我介绍,并且说我还想和他多聊会儿。司机有些尴尬,我决 定不关里程表,问他 想见的人是谁。 “我那时很不像话,说要做音乐,一分钱也不给家里,还指手画脚……” 很长时间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加入组合,前往音乐咖啡厅和活动现场唱歌, 可是 连零花钱都赚不够。也曾带着试音带找过多家唱片公司,最终也没有得到机会。他对通过 媒人介绍认识的妻子没有丝毫感情。双胞胎女儿出生的瞬间,他还在和一 起做音乐的人通 宵喝酒,抱怨这个世界让他怀才不遇。即使如此,妻子也没有埋怨 过他,而是独立抚养着 两个女儿。直到现在,他也不知道妻子当时是怎样维持生计的。 除了这些,他还出过轨。任何情况下都没发过牢骚的妻子,唯独这件事不肯放 过他。 闻味道,翻口袋,不让他换电话。他外出的时候,妻子悄悄尾随,带着两个 女儿去音乐咖 啡厅,从早到晚监视他。有一天,妻子和两个女儿突然失踪了,没有 留下只言片语,也没 和亲戚朋友联系。这已经是 20 多年前的事了。 “现在我知道她们在哪儿。女儿们还是学生,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我也帮不上忙, 怎 么好意思主动联系她们呢?我盼着她们偶然坐上我的车,曾经在她们附近转来转 去。我在 孩子们的学校附近转来转去,一次也没遇到,可能她们不坐出租车。我应 该去开公交车……” 他搔着后脑勺,难为情地笑了。车费持续上涨,我说我想把歌听完。他又拿起吉他。 我 觉得他可能会不喜欢露出自己的脸,就主动要拍摄他弹奏的手和轮廓。 “现在,整车的乘客都在欢呼。我无法相信我所看到的。我要回家。” 唱到“老橡树上挂满了上百条黄丝带”的时候,他的眼角含着泪水。我也有点 儿感动。 付他的车费比平时高出 3 万韩元。 报道反响不错,还上了门户网站的主页。大部分评论都说自己重新思考了家庭 的意义, 或者希望得到妻子的谅解,希望妻子幸福。几家电视台想要采访出租车司机, 可我并不知 道司机的联系方式。故事似乎就在余韵中结束了。 傍晚时分,有人留言说见过弹吉他的出租车司机——前面的头发已经花白的出 租车司 机,副驾驶位置上放着木吉他,每次等信号灯时都会弹唱经典老歌。不过每 段留言提到的 故事都不相同:为了寻找因为父母反对而分手的初恋,为了寻找离家 出走的儿子,为了寻 找贫穷而从小被人领养的小弟弟……有人像我一样,为了把歌 听完而多付车费,有的只是 想帮助他而随手给他些钱,更多的人不肯收他找回的零钱。反对留言和抗议电话接踵而至, 最后不得不发文道歉,撤回原来的报道。 我感到气愤而羞耻!我给留言的网友发邮件,向私人出租车工会咨询,辗转出 租车停 车场四处打听,还是没能找到他。当时为什么没想到记下他的车牌号呢?现 在我也没有什 么办法,可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些流传于世间的众多新奇的, 令人惋惜、流泪 的故事,不论真假,我们总被忏悔者的真诚所打动。但又有谁在忏 悔者背后蜷缩着,无辜 地承受着更多的伤痛?我讨厌自己的疏忽和无情。 从那之后,我再没有写过报道,仍然在寻找那夜的出租车司机。 (节选自中信出版社《她的名字是》,有删改) 文本二: 我的刑期已满/正要赶回家/我必须知道有哪些东西还属于我/若你收到了我 的信/告 诉你我将重获自由/那么,你知道该怎么做/如果你还要我的话/在老橡 树上系条黄丝带/漫 长的三年过去了/你还要我吗/如果我看见老橡树上没有系黄 丝带的话/我会留在巴士上/ 忘了我俩的过去/责怪我自己/如果我看见老橡树上 没有系黄丝带的话/司机先生/请帮我 看一下/因为我无法承受即将看到的/我其 实仍在监牢/只有吾爱握有钥匙/我需要的仅是 黄丝带/即可将我释放/我已写信 告诉过她/现在/整车的乘客都在欢呼/我无法相信我所看 到的/我要回家/老橡 树上挂满了上百条黄丝带! (《老橡树上的黄丝带》歌词)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 分) A. 时间足够通过人行道,但出租车却减速停车,可见司机的心里非常想在乘客的 面 前演奏一曲。 B. 面对弹唱,“我”开始并不感兴趣,打算继续聊是因为“我”认为司机适合做 新闻 的主人公。 C. 在到家之后,“我”仍想跟司机聊聊,而对陌生人突然好奇自己的过往经历, 司机 感到尴尬。 D. 虽然司机有编故事谋钱财之嫌,但故事内容引发广泛共鸣,这说明社会生活中 存 在类似问题。 2.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小说开头由有限视角展开叙述,逐步揭开司机“曲折的人生经历”,吸引读者 逐步 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B. 作者采用“我”与司机的对话的方式来还原司机的故事,既保证小说的现场感, 又 让叙事集中紧凑。 C. 作者选择普通人的生活场景作为叙事的切入点,真实自然,叙述语言平实质朴, 使 小说有很强的纪实色彩。 D. 结尾写“我”再没有写过报道,但仍想寻找那夜的司机,小说到此戛然而止, 余 味无穷,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3. 撤回报道后,“我”为什么会感到气愤、羞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 4. 请根据你对文本二歌词的理解,谈谈文本一中引用歌词的作用。(6 分) 现代文阅读Ⅱ(两文本类)阅读训练(五) 01 (二)现代文阅读 Ⅱ(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冬至的礼物 奚同发 今天是冬至,白天上街买馅自己包了饺子,反正一人吃饱全家不饥,于是中午晚饭都 吃了饺子。 他独居多年。在自己尚不知疼痛的年龄便失去了父亲,母亲独自把他带到十岁多也撒 手人寰。成年后从农村招工进厂,而后也有过短暂的家庭欢乐。不幸的是妻子在生孩子时 没有抢救过来,儿子四岁多也因病折。很长一段时间,他不知自己的生命出现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身边的人一个个都先他而去,唯独让他还活着,而且一直活到快七十岁。 小区一帮老头儿常聚在一起晒太阳。老胡头爱说儿子多么多么忙、多久多久才打来一 个电话。虽如此,他脸上仍是一副满足的样子,有些炫耀的意思。如果谁家孩子回来看他 们一趟,或给某个老家伙过个生日,他们一准会从儿子说要回来那天起,便开始向大家唠 唠叨叨∶都多大年纪了,还过啥生日,可儿子非要回来给咱过,你说这些孩子天天忙得啥 样儿?比如老胡这么一说,一圈人便夸赞他养了个好儿子。老胡自然高兴得合不拢嘴,多少 天后还会向大家复述他过生日的盛况∶终于全家人都聚齐了,孩儿还亲自炒菜,你说男孩 儿怎么喜欢下厨?都是女人的事儿嘛!大家知道他故意这么说,还是纷纷接话∶不就是为让你 老家伙高兴吗?搁平日,人家西装革履,家有保姆,哪会自个儿下厨呀? 现在的商家无孔不入,就是冬至也弄得满大街的节日气氛。电视节目也都与冬至有关。 坐在客厅沙发上看电视,无聊地频繁换台,打瞌睡,干脆关了电视闭目养神。还不到七点, 他这时不会上床睡觉,咋说也要挨到九点或十点,否则夜太长,要醒几次。 如果儿子活着,也该成家立业,也该有了孩子了……如果儿子一家今天回来,他肯定也 会提早张罗一桌好菜好饭等着他们。 也下意识地望了一眼门,竟好像有钥匙转动。他揉一下双眼,不是幻觉,也不是老眼 昏花,确实锁柄在转动。 接下来,他看到门被推开一道缝,一只手从门缝伸进来关掉门侧的开关。"啪"的一声, 全屋顿时黑下来。他轻轻地发出一声惊讶。见过太多世面,走过太漫长的人生,已退休多 年简直挨着日子等待大限的他,似乎对此不会有太多怎么样的反应。打劫或偷窃?如此熟练 地开门、熄灯,像进了自家门,显然不是他们第一次"光临"同样的住宅。 眼睛还没适应,借着门外的光,他看到呼啦啦冲进几个黑影,其中一人转到他身后用 双手蒙住他的眼睛,好在手并不重。接下来,他没听到任何命令他的恐吓或威胁,身后的 男声只是说∶快。再就是感到身前的茶几上一阵哗啦啦响动。身后男子又说∶儿子,快点 儿,你们快点儿。一个童声应答∶爸爸,就好,马上就好。 突然手机铃声在他身后响起,捂他眼睛的一只手随即挪开。 他听到身后的手机里有人说∶儿子,你们什么时候到呀?接着,手机里又传来一女声∶ 让我说,让我说。儿子,你们到哪啦? 我跟你爸在小区 门口等你们哩? 余左手捂着他左眼的男子,迅捷松手跳开,然后冲向门口,按压墙壁上的开关……"啪" 的一响,大家都在暖黄色的灯光下了。 顿,他的老眼才看清∶身前茶几边站着一个男孩儿和一个女人,两人正拆一个大纸盒 子的手停在半空,另一年轻男子站在门口望着他张口结舌….. 哈哈哈.他先笑了。 认出来了,是楼上老张的儿子一家。儿子眼边那颗痣非常明显,跟他爸一样一样的。 不等人家三口回过神儿来,他淡定地说∶孩儿,你们走错门了,你爸住楼上。 老张儿子一家极为尴尬,连忙道歉。女人边收拾桌上的东西,边道∶瞧这事儿弄得, 瞧这事儿弄得……男也说∶真对不起,真对不起,大爷大爷…… 没事没事。他说着这些,人家已"咣"一声拉上门。屋内又一次寂静下来。他自笑了, 正想自己的儿子,老张儿子一家就来了,也算是老天爷可怜他,给他一个短暂的冬至礼物 吧。这屋里多少年没来过年轻人和孩子啦!他索性又打开电视,调来调去,荧屏上一个主持 人正下饺子,另一主持人说着什么"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有管"。 瞧瞧,这日子,哪的人过得都差不多,楼上楼下也就差个孩子回来。他之前上过老张 家,也去过楼下老刘家。除了家具款式略有差异外,各家屋里家具摆放位置大同小异。如 果不开灯,摸错了屋,进错了门儿,也没啥不可能的。更何况这单元楼都长得一个样儿, 有一次他走到另一单元,钥匙半天塞不进锁眼,屋里人就开了门…哈哈,大家相视一笑, 瞧这事弄哩,错了… 刚放松靠到沙发背上的他,突然身子挺得直直的——可是,可是,他们的钥匙?老张家 的钥匙咋能打开∶家的门呢? 文本二∶ 又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 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 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 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一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 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 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 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 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 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 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问题,没有新发明, 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选自顾颉刚《通俗论集·怀疑与学问》)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详写老胡头向众人说起儿子回来给自己过生日的事情,意在与"他"处在失去亲 人的孤独境况形成对比,同时为下文开错门的情节做铺垫。 B.一次错误的开门入户却让孤独老人感到这是冬至短暂的礼物,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社 会问题∶空巢老人问题。社会应给他们更多的关注与精神慰藉。 C.老张儿媳反复说"瞧这事儿弄得",儿子反复说"真对不起",展现了老张儿子一家误入 别人家的尴尬场面,也表明老张的儿子并不经常回家探望老人。 D.作者刻意略去主人公的姓名、职业、身份等信息,也略去了外貌描写,重点突出老 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这样使老人的形象更具代表性、普遍性。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孩子们回家祭祖的日子,在北方有吃饺 子的习俗,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这一天独居老人感到格外孤独。 B.《大学》是讨论教育问题的儒家经典,相传为曾子所著;《大学章句》是朱熹对《大 学》的解析,被认为最有权威,影响最大。戴震敢于质疑朱熹,是需要勇气的。 C.顾颉刚认为怀疑虽然有它的消极影响,但是更有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积极意 义。同理,我们对于小说等文学作品的赏析,也可以在质疑中获得新的发现。 D.戴震质疑的核心是宋代的朱熹怎么可能了解一千多年前周代人的真正想法呢?所以 朱熹在《大学章句》里阐发的观点、所做的分析,也未必完全符合古人的本意。 8.从冬至夜里"他"的房门突然被打开起,独居老人的心理经历了怎样跌宕起伏的变化? 请结合文本一相关情节简要分析。(5 分) 9.顾颉刚主张学贵有疑。对于文本一中"老张的儿子小张误入老人家门"这一情节,在课 堂上引起了同学们的广泛质疑。有人认为这不合情理,是作者情节设计上的败笔;但也有人 认为作者已然认识到了钥匙的问题,还这样设计,应该是刻意而为,必有匠心。你要参与 讨论并发言,请写出发言要点。(6 分) 02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流水函关 沈念 古代的故事。多是发生在河流、古道,或是边界的关楼。函谷关南接秦岭,北倚黄河, 东西或绝涧或高塬,它的迷人之处,也是它的揪心之处,就在于那么多人想通过它、占守 它。它是阻滞、关闭,也是畅通、开放。 在这里,有一件事是不能回避的,那便是历史的追溯。无论藏在哪个角落,历史的风 扑面而来,情绪的力量在历史的托举下,让去往函谷关的路变得跌宕起伏。始于 90 年代的 修建。关楼只是历史的化身,过往痕迹被抹去-直到被一尊黑色石碑身后的函关古道所打 开。在古代,那只是一条在沟谷中蜿蜒的土路。有记载说这条曾经崎岖狭窄、蜿蜒相通的 路全长 15 华里,沟壁有 50 米高,坡度有 40 至 80 度,有的地方仅 2 米宽,仅能容一辆 牛车通过。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并非夸张的描述,可以想象它在 军事战略上的利害。从遥远的春秋战国就开始了碰撞,直至秦国一统。函谷关扮演着决定 胜负的关键角色。西汉贾谊在名篇《过秦论》中议论:“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 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好一个“逡巡而不敢 进”! 然而到了公元前 209 年陈胜义军过关交战,刘邦绕关灭秦,项羽使黥布破关,怒而焚 关,函谷关又为秦的灭亡画上了一个终结的句号。自此往后,进退之间,是“逐鹿中原”, 也是“入主关中”,这八个字里藏着千钧重量和血腥杀戮。再去拨开时间的密叶,沿经“安 史之乱”中的桃林大战,闯王李自成激战斩明兵部尚书孙传庭,1927 年冯玉祥北伐驻防, 直至 1944 年 5 月中国军队阻挡侵华日军西犯的函关大战,都绕不过此地。太多与函谷关 勾连的历史细节需要叙说,铁打的雄关流水的战事,得失均因这里而起。这里,并不只是 一座青砖砌起的城楼,还是一条真正通往时间深处的道路。也许它从来都是道路,如同它 倚临的黄河,连接的不只是一个个地点,还有可追溯的来处、可前行的去往,它是立体变 幻的时空,也是后人想象的原点。 这条看不见的道路,更远的地方,是远方,也是远去。 从古道上走过太多的出关者,有一人不能不提。公元前 491 年农历七月的一天,函谷 关令尹喜清晨起床。看到了东方的紫气,知有异人来。他等来了八十高龄的老者-东周守 藏史老子。这位又名李耳的老人骑着青牛,被他的崇拜者热情地挽留下来著书立说,从而 有了五千言的《道德经》。也许连函谷关也没想到,在经历那万千厮杀争夺之后,被封堵在 深井里的血液依旧如岩浆般汩汩流动,为它加持的正是这位眉宽耳阔、目如深渊的老人。 一块精致的黄河石被供奉在纪念祠屋的一侧,万千来客的手掌在石头上抚摸而留下了一层 光泽。已无人探究石头的年代和书桌的真假,只为老子完成著述出关后的“莫知其所终” 而好奇与叹惋。 叹惋那散落时光里的,与一个人、一座关、一条河有关的秘密。谁能说,任何普通渺 小的生命,不会因这片黄河流经的土地而变得不凡? 黄河在北,隆起的土塬隔阻了函谷关的视线。静寂中水声传来。古关与长河,都把各 自印烙在对方的骨骼之上。这条大河,微微发出的声响,都是振聋发聵的轰鸣。在抵达函 谷关的短暂时光里,我能亲密地感应到从四面八方汇集而至的那些水声。流水声里,有风 貌之变,也有愿景之欢,桩桩美好落色为图-筑坝建库后的水波清粼,生态改良后的天鹅 栖息,挣脱贫困后的喜乐安宁……中原大地上的万千气象、幕幕大戏皆可沿着这条大河被我 们遇见。 河流之上的备忘与注脚,被时光拍打的浪花卷起。众生命运千差万别,然而与之有关 的黄河故事到处流传。 (摘编自沈念《流水函关》) 文本二: 张翔武:在对小说的态度上,你更喜欢故事本身,还是故事的叙述技巧,比如语言风 格、结构之类的? 沈念:很长时间以来,纠缠作家们的无非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我以为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老题材可以有新写法,新题材不留神就成了老腔调。一切皆有可能。 我个人以为,在掌握了一些写作技巧后,写出什么样的效果,就不止是技巧问题,更重要 的是作者自身的内涵。一个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人无论怎么使用新的技巧,也只是在炫技, 外表华美里面空荡。我现在对自己在这方面也越来越警醒,不想成为徒有外表的空心人。 (摘编自《(为了不再恐惧平庸的生活》-对沈念的访谈》)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流水函关”为标题,其中的“流水”指的是发生在函谷关的从陈胜义军过 关交战到中国军队阻击日军西进的多次战争。 B.文章在描写函谷关的时候,既有具体详实量化的客观数字,又有充满哲理意味和抒 情色彩的词句,给读者以不同的阅读感受。 C.文章的句子富于变化,既有长句又有短句,既有整句也有散句,既有典范的现代汉 语句式,又有文言色彩的句子,读来别有风味。 D.文章主体部分虽然描述的主要是一些往事,但最后呈现的是万千气象的美好现实, 丰富了文章内涵。升华了文章的艺术境界。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贾谊的名篇《过秦论》多用排比和对偶手法,气势充沛,一气呵成,被认为是一篇 气“盛”的文章。 B.记载陈胜起义的《史记》兼具史书性质和文学色彩,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 韵之《离骚》”。 C.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专说对待之理”,如“有”和“无”、“胜人”和“自胜”等, 充满了辩证色彩。 D.“安史之乱”是杜甫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的创作背景,其中《蜀相》就抒发了这种 关心民瘼之情。 8.请结合文本二,简要概括作者对于小说创作的观点。(4 分) 9.文本一的函谷关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6 分) 03 (二)现代文阅读 Il(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珠海望远 冯英子 到珠海的第二天,珠海度假村的副董事长吴兆声先生在中餐部的楼上请我们吃晚饭。 餐厅靠海那边,是一式的大玻璃窗,从窗中望出去,海上风光非常美丽,澳门历历在望, 九洲港外的横州岛和细岗岛,也隐约可见。我忽然想到,这个楼才是地地道道的望海楼。 从这个楼上望出去,极目千里,尽是南海风光。珠海市在珠江的出海口,与新会的压 门为邻。压门的山叫作压山,1279 年,宋元的最后一战,就发生在这里。那一年,宋将张 世杰与元军主帅张弘范在此会战,不幸战败。宰相陆秀夫恐被俘受辱,负着小皇帝跳入海 中,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这是赵宋历史上最悲惨的一页。想不到如此 平静、如此美好的海域,当年曾经是决定两个朝代胜败的场所。在珠海几天,我几乎一直 在思考着这段历史。 从珠海的香洲区到拱北区,有一段路是沿海而筑,人少,路静,海浪拍击着堤岸,发 出“哗哗"的声音。我几次徘徊在这条迷人的路上,有时站在海边的礁石上,一阵风浪,衣 履尽湿,浑身感到凉意。想到杜牧那句“折戟沉沙铁未销"的诗,我也很想能够找一点儿沉 沙的折戟,追思一下前朝的战争,为什么江山如此美丽,人民如此勤劳,有着 200 多年统 治经验的赵宋,却敌不住新兴的政权?为什么甘为对方奔走的,有许多赵宋王朝的将军? 这恐怕要从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谈起了。他惩于五代军人的拥兵自重,用此计消除 割据,集兵力于自己手中。赵宋以后,藩镇割据之局不再存在,大将奉命出征,回师部队 上缴,兵不识将,将难拥兵,节度使之类不过是个空罢了。从集权这点来看,自然不是坏 事,可惜他忽略了另一个方面,就是只管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忽略了外部的敌人。中央虽然 膨胀,四肢却相对萎缩,缺少了缓冲和中间地带,金兵一出,可以直捣东京,赵宋君臣, 望风披靡,割地称臣,以儿皇帝自保。元军来犯,他们也是打一仗、败一仗,逃到海边, 终至灭亡。说得透彻一点儿,历史自有它发展的规律,非个人的主观意志可左右,压山的 败亡,正是赵匡胤自己撒下的种子。超然客整理 当然,也有人看到了这个危机,文天样就是其中之一,他任兵部尚书后,就主张“分 境内为四镇,建都督统御于其中.“.“数日齐备,有进而无退,日夜以图之"。可惜被认为是 “迂一个人病入膏肓,却总是“自我感觉良好",良、平不能用,扁鹊、华佗也只能束手, 赵宋之亡,不在于压山之战,而在于自缚其手足。 张范覆亡赵宋之后,在压山立过一块碑,大书“镇国大将军张范灭宋于此",来歌颂自 己的功劳。这种如此高调的行为引起遗民以及后世的讠曼骂,人们纷纷对他进行谴责。有 传闻说,后世有人在“镇国"前加了一个“宋"字,变成“宋镇国大将军灭宋于此所谓的“宋” 将张弘范灭宋,其实是后人的一个美好愿望,但实际上张弭范没有当过一天宋臣。自古一 朝天子一朝臣,张范孝忠元朝,无可非议。腐朽没落的王朝必然被新兴王朝替代,这是历 史发展的规律。解放以后,原来刻有张范题字的石碑被航道部门炸毁,直到 1964 年秋, 当地政府请田汉先生题写了“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13 个行草大字,刻在近岸的 奇石上,以纪念这悲壮的历史。 珠海的风景实在很美,有海,有山,有湾,有滩,有四季常青之树、八节盛开之花, 每一个宾馆、每一家酒店都是一个小小的花园,这么多小花园又组成了珠海的大花园,花 团锦簇,光辉灿烂,而且古代建筑的巍峨同现代的富丽调和在一起,九洲城是天安门的缩 影,珠海宾馆却是江南园林的再造。总的说来,它比深圳典雅,比厦门开阔,作为一个经 济特区,也确实具有许多有利条件。 我望着珠海新会间的海域,一直想着压山之战的情景,但历史决不会重复,看来我倒 是忧天的杞人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小品文是很小的。人家或以为它太小了,只配供人消遣,不能载道。我则以为除供人 消遣外,还须载道,其寿命才能长久。不过,道也有个分别,假如我说“立天之道,曰阴 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所说倘真是道,也未免太艰深了。 小品文所载之道,应该是众人应该明白而且都能明白之道理,那便有普及的价值了。世间 不少长篇大论,因太长太大,只有以读文章为职业的人才有工夫去读它;又因其说理复杂 曲折,也只有以读文章为职业的人才能读得懂,这便没有普及的价值。小品文短小,读来 不甚费时,所述之理浅显,读来不甚难懂。此两个长处,小品文可作普及文化与教育之良 好工具。要小品文能载道,又要它能普及,便须文章作得很好。就形式说,当为短小短小 之法,我也可以举一些,曰,不要导论,不要结论;反之,只要一个本论。近来常见三五 百字之小品文,其开端便占一两百字,太不经济。小品文虽极短小,内部仍可以有严密的 组织,仍可以有起承转合。一句抽象之道理,可以写三两句具体之说明,正面说了,还可 以说反面。总而言之,小品虽经济,然而是“文”章。 (节选自周谷城《泛说小品文》)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前两段先叙述作者在珠海餐厅眺望大海,照应文章的题目,接着由珠海市引出 压门,又由压门引出压山,层次井然。 B.文章第三段接连两问,表达了作者对赵宋王朝灭亡的深深遗憾之情,这不仅引发了 读者的思考,也为后文的议论做了铺垫。 C.文中句子“中央虽然膨胀,四肢却相对萎缩"把道理说得形象因而容易理解:朝廷 掌握军队,很有力量,边防军数量却极少。 D.文章写珠海的山、水、花、树,赞赏其新貌,强调了其作为经济特区的有利条件, 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在文中暗示作者在想到元与宋的战争时,渴盼从水中捞一件 当年的兵器以抒怀古之幽情。超然客整理 B,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出他誓 死不降的决心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C,文本一“良、平不能用"意为宋朝统治者用不了西汉初年的张良、陈平这样的人才, 只能从本朝发现和任用人才。 D.周谷城在指出小品文就是文章时,特意把“文"字加了引号,是在强调小品文相比其 他类文章更要有华美的文采。 8.文艺批评家全鸥说《珠海望远》是“触景生情,以古鉴今",你对此如何理解?请结 合文本简要回答。(4 分) 9.根据文本二,我们应该主要从哪些角度对文本一进行赏析?请简要解说。(6 分)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