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市高三一模汇编:文言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6年北京市高三一模汇编:文言文

ID:569234

大小:134.5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6北京市高三一模汇编.文言文.‎ 海淀一模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n题。‎ 笔阵图 卫铄 夫三端①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煎涸③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如陆断犀象。‎ 乚如百钧弩发。‎ 丨如万岁枯藤。‎ 如崩浪雷奔。‎ ‎1如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飘扬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注释】①三端: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②该赡:渊博丰赡。③煎涸:指浅黑干涸。‎ ‎8.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润色:修饰文字 B.贻诸子孙,永为模范漠范:榜样 C.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消息:情况 D.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委曲:曲意迁就 ‎9.要成为优秀的书家,应具备怎样的个人修养?请根据第一段内容作答。(4分)‎ ‎10.我国古代“文房四宝”在文章第二段出现的顺序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2分)‎ ‎11.文章结尾处,“斯造妙矣,书道毕矣”中的“书道”指“书法之道”,请概括第三段至结尾处所介绍的“书法之道”。(6分)‎ ‎12.用“/”给下面文段中画线的部分断句。(5分)‎ 卫其书盔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以貌取人且犹不可而况书乎吾观颜公书未尝不想见其风采非徒得其为人而已,凛乎若见其诮卢杞而叱希烈,何也?其理与韩非窃斧之说无异然人之字画工拙之外盖皆有趣亦有以见其为人邪正之粗云。‎ ‎(苏轼《题鲁公帖》)‎ ‎8.(3分)D ‎9.(4分)作为优秀的书家应该通晓书法之源,精通书法之道,师法古人,学问渊博,见识丰富,善于感悟。(答出其中任意4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10.(2分)笔 砚 墨 纸 ‎11.(6分)(1)选择与书写字体相宜的正确执笔方式;(2)运笔须用全身之力;(3)从学写大字入门;(4)书法以“多力丰筋”(劲健丰润)为优;(5)心手相协,意在笔先;⑹用心揣摩,每书一字,各象其形。 (答出1点1分,2点3分,3点4分,4点6分,各点意思对即可得分。)‎ ‎ ‎ 西城一模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口舌,代心者也;文章,又代口舌者也。展转隔碍,虽写得畅显,已恐不如口舌矣,况能如心之所存乎?故孔子论文曰:“辞达而已。”达不达,文不文之辨也。‎ 唐、虞、三代之文,无不达者。今人读古书,不即通晓,辄谓古文奇奥,今人下笔不宜平易。夫时有古今,语言亦有古今,今人所诧谓奇字奥句,安知非古之街谈巷语耶?左氏去古不远,然《传》中字句,未尝肖《书》也。司马去左亦不远,然《史记》句字,亦未尝肖左也。至于今日,逆数前汉,不知几千年远矣。自司马不能同于左氏,而今日乃欲兼同左、马,不亦谬乎?中间历晋、唐,经宋、元,文士非乏,未有公然挦扯古文,奄为己有者。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空同①不知,篇篇模拟,亦谓“反正②”。后之文人,遂视为定例,尊若令甲③。凡有一语不肖古者,即大怒,骂为“野路恶道”。不知空同模拟,自一人创之,犹不甚可厌。迨其后一传百,以讹益讹,愈趋愈下,不足观矣。且空同诸文,尚多己意,纪事述情,往往逼真,其尤可取者,地名官衔,俱用时制。今却嫌时制不文,取秦汉名衔以文之,观者若不检《一统志》④,几不识为何乡贯矣。且文之佳恶,不在地名官衔也,史迁之文,其佳处在叙事如画,议论超越;而近说乃云,西京⑤以还,封建宫殿,官师郡邑,其名不雅驯,虽史迁复出,不能成史。则史迁佳处,彼尚未梦见也,而况能肖史迁也乎?‎ 或曰:信如子言,古不必学耶?余曰:古文贵达,学达即所谓学古也。学其意,不必泥其字句也。今之圆领方袍,所以学古人之缀叶蔽皮也;今之五味煎熬,所以学古人之茹毛饮血也。何也?古人之意,期于饱口腹,蔽形体;今人之意,亦期于饱口腹,蔽形体,未尝异也。彼摘古字句入己著作者,是无异缀皮叶于衣袂之中,投毛血于肴核之内也。大抵古人之文,专期于达,而今人之文,专期于不达。以不达学达,是可谓学古者乎?                                 ‎ ‎(取材于袁宗道《论文》)‎ ‎【注】①空同:李梦阳,号空同子,明代文学家。   ②反正:回到正确轨道上。 ③令甲:第一条法令。汉代皇帝颁布法令,按先后分为令甲、令乙、令丙。   ④《一统志》:记载全国地理的书。明代所修的称《大明一统志》。   ⑤西京:西汉的代称。‎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辄谓古文奇奥                  辄:就。‎ B.未尝肖《书》也                肖:相似。‎ C.迨其后一传百                  迨:等到。‎ D.不必泥其字句也                泥:沉溺。‎ ‎10.下列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B.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C.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D.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1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取秦汉名衔以文之 // 其翼若垂天之云 B.而近说乃云 //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C.虽史迁复出,不能成史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D.以不达学达 //  皆以美于徐公 ‎12.下列各项表述,与本文作者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A.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 ‎(韩愈《答刘正夫书》)‎ B.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苏轼《答谢民师书》‎ C.文必曰先秦两汉,诗必曰汉魏盛唐,斯固然矣。‎ ‎(王九思《刻太微后集序》)‎ D.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 ‎(李贽《童心说》)‎ ‎13.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夫时有古今,语言亦有古今,今人所诧谓奇字奥句,安知非古之街谈巷语耶?‎ ‎14.本文作者在第三段中批判了当时文坛哪些现象?请用现代汉语加以概括。(4分)‎ ‎ ‎ ‎9.(3分)D       10.(3分)B       11.(3分)C       12.(3分)C ‎13.(4分)时代有古今(的分别),语言也有古今(的不同),(1分)今天的人们惊讶地认为是奇特奥妙文字的语句,(1分)怎么知道不是古代人的街谈巷语呢?(1分)‎ 评分标准:三个要点,每点1分;表达清楚流畅,1分。‎ ‎14.(4分)参考答案要点:‎ ‎①当代文人把李梦阳那种纯粹模仿古代文章的写法当成标准,只要有一句话不像古人文章,就立刻横加指责。‎ ‎②有些文人嫌当下的制度名称不够文雅,写文章的时候使用秦汉时候的称谓,让读者不明所以。‎ ‎③人们并不理解司马迁在写作上的真正妙处,甚至认为西汉以后的官制名称都不好听,即使司马迁在世也写不出好史书来。‎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 ‎ 东城一模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4题。‎ 申包胥者,楚人也。吴败楚兵于柏举,遂入郢,昭王出亡在随。申包胥不受命而赴于秦乞师,曰:“吴为无道行封【1】豕长蛇蚕食天下从上国【2】始于楚寡君失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吴,夷狄也,夷狄之求无厌,灭楚,则西与君接境,若邻于君,疆埸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图之。若得君之灵,存抚楚国,世以事君。’”‎ 秦伯使辞焉,曰:“寡君闻命矣,子其就馆,将图而告子。”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休,下臣何敢即安?”倚于庭墙立哭,日夜不绝声,水浆不入口,七日七夜。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言兵今出,包胥九顿首而坐。秦哀公曰:“楚有臣若此而亡,吾无臣若此,吾亡无日矣。”于是乃出师救楚。‎ 申包胥以秦师至楚,秦大夫子满、子虎帅车五百乘。子满曰:“吾未知吴道。”使楚人先与吴人战而会之,大败吴师。‎ 吴师既退,昭王复国,而赏始于包胥。包胥曰:“辅君安国,非为身也;救急除害,非为名也;功成而受赏,是卖勇也。君既定,又何求焉?”遂逃赏,终身不见。君子曰:“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不受赏,不伐矣。然赏所以劝善也,辞赏,亦非常法也。”‎ ‎(取材于西汉刘向《新序》)‎ 注释:【1】封,大。【2】上国,春秋时对中原各诸侯国的称呼,与吴楚诸国相对而言。‎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秦伯使辞焉 A.言辞        B.辞赋            C.推辞           D.告辞 ‎②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 A.宽厚        B.深厚            C.丰厚           D.醇厚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逮吴之未定                    逮奉圣朝 B.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        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C.申包胥以秦师至楚              皆以美于徐公 D.而赏始于包胥                  临溪而渔 ‎10.请用“/”为文中划横线的语句断句。(3分)‎ ‎11.请将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 ‎ ‎ ‎ ‎ ‎ ‎ ‎12.文中说“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请阅读此诗,完成①-②题。(3分)‎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①这首先时候诗出自我国古代第一部诗集总集《            》。(1分)‎ ‎②这首诗表达了        的思想感情,秦王赋此诗,目的是               。(2分)。‎ ‎13.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烛之武也在危急之时说服秦王,挽救了国家。请结合《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内容分条概括烛之武与申包胥游说方式的异同。(4分)‎ ‎ ‎ ‎ ‎ ‎ ‎ ‎ ‎ ‎14.文中说“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结合下面两段文字谈谈你对本句中“忠”的含义的理解。(6分)‎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左传》)‎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 ‎ ‎ ‎ ‎ ‎ ‎①【参考答案】C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实词含义,考点在于联系上下文。“秦伯使辞焉”,秦伯派遣使者推辞。‎ ‎②【参考答案】B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实词含义,难点在于补出主语。“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七天七夜哭声不断,(感情)深厚。‎ ‎9.【参考答案】B ‎【思路点拨】A选项:介词,趁着;副词,等到。B选项:均为介词,为(之)。C选项:介词,凭借;动词,认为。D选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 ‎10.【参考答案】吴为无道/行封豕长蛇/蚕食天下/从上国//始于楚/寡君失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 ‎【思路点拨】“//”为可断可不断处。‎ ‎11.【参考答案】然而赏赐是用来劝勉善行的,拒绝赏赐也不是恒常的法则。‎ ‎【思路点拨】翻译重点:“所以”,用来……的;“劝”,劝勉、勉励;“非常”,古今异义,不是恒常的。‎ ‎12.‎ ‎①【参考答案】《诗经》‎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 ‎②【参考答案】与战友同仇敌忾;表明秦楚为盟友、共同击吴的立场,及出兵救楚的决心。‎ ‎【思路点拨】“与子同袍”“与子同仇”“与子偕行”表明战友之谊与同仇敌忾的决心。‎ ‎13.【参考答案】‎ 相同点:均独自面见秦伯,陈述利害;均从秦的利益出发,讲述道理。不同点:烛之武主要是晓之以理,讲出兵对秦的好处,不出兵对秦的坏处;申包胥先晓之以理,再动之以情,立墙庭哭,绝食七日,最终打动秦伯出兵救楚。‎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课内外的对比阅读能力。答题注意思路清楚,根据分值答题。‎ ‎14.【参考答案】‎ 材料①中,郑伯请烛之武说秦伯时,烛之武虽最终以国事为重,答应请求。但是在过程仍因曾不被重用,而有所不满,产生推脱之辞。相比之下,申包胥主动赴秦乞师,则是完全不顾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忠心之举。‎ 材料②中,曾子的“忠”指为人做事要尽心竭力地为对方考虑。申包胥在国家存亡之际,尽心竭力为国家考虑,不待楚王命令到达,而独自赴秦乞师,是一种“尽己”的表现。‎ 综上所述,本句“忠”的含义是:不顾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尽心竭力为国家做事。‎ ‎【思路点拨】结合材料内容,分别写出两则材料中“忠”的含义,并写出申包胥与两则材料相关的“忠”的体现,最后总结文章中本句“忠”的含义。答此题时,注意结合文本,言之成理,思路清晰。‎ ‎【参考译文】‎ 申包胥是楚国人。吴国在柏举大败楚军,就攻入郢都,楚昭王逃亡到随国,申包胥不等接受楚王命令就奔赴秦国请求出兵(援助),说,“吴国做出不合道义的事,行为就像大猪长蛇一样(贪婪残暴),像蚕(吃桑叶一样)吞食天下,对中原国家用兵,首先从楚国开始(攻打)。敝国国君失去了国家,流亡在草野之中,派遣臣下来报告急难说:‘吴国是夷狄之国,夷狄的欲求是没有满足的,灭亡了楚国,那它的西边就和您的国家接壤,如果(吴国)与您接境为邻,那就是大王边境上的心腹大患。趁吴国形势未稳,大王一定要想办法图谋。如果能仰仗大王的威风,保存并安抚楚国,楚国将世世代代侍奉大王。’”‎ 秦伯派人推辞,说:“我们大王知道您的要求了,您还是到宾馆(休息),我们将商议此事并告诉您(结果)。申包胥答道:“敝国国君流亡在草野之中,没有获得一个休息的地方,我怎么敢去安歇?”靠着宫廷的墙壁站立着哭泣,哭声日夜不断,水浆也不喝一口,(这样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为他吟诵了《无衣》这首诗,说军队现在就出发。申包胥磕了九个头才坐下,秦哀公说:“楚国有这样的臣子还亡了国,我没有像这样的臣子,我灭亡的日子没有几天了。”于是就发兵援救楚国。‎ 申包胥带领秦军到达楚国。秦国大夫子满、子虎率领五百辆兵车,子满说:“我们不了解吴国的战术。”让楚国部队先跟吴国部队作战,然后与楚军会合,大败吴军。‎ 吴国退兵后,楚昭王收复了国家,奖励就从申包胥开始。申包胥说:“辅佐君王安定国家,不是为了自己;拯救急难铲除祸害,不是为了名声;功成了就接受奖赏,这是出卖自己的勇力。国君已经得到安定,又还追求什么呢?”就逃避赏赐,一辈子也不露面。‎ 君子说:“申先生不等接受楚王命令就奔赴秦国,这是忠心;七天七夜哭声不断,这是(对国家)感情深厚;不接受赏赐,这是不夸耀(功劳)。但赏赐是用来勉励善行的,拒绝赏赐,也不是经常可以用的法则。‎ ‎ ‎ 朝阳一模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修保而勿失。然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何故也?是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使能为政也。”‎ 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今王公大人之要务在于众贤。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欲众其国之贤良之士,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将可得而众也。”古之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甲】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亲近者闻之,皆以失其所恃而为义,而国之远者闻之,皆以上举义不辟远而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民闻之,皆竞为义,则国之贤者众矣。贤者之治国也,国家治而刑法正,官府实而万民富。‎ 古之圣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国之贤者,高与之爵,厚与之禄,重与之令。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重,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定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人人思贤也。‎ 今王公大人亦欲效古人,以尚贤使能为政,然高与之爵而禄不从也。夫高爵【乙】无禄,民不信也。民不信,岂能亲其上哉?故先王言曰:“贪于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于货者,不能分人以禄。”事则不与,禄则不分,天下之贤人将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哉?若贤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则不肖者在左右也。王公大人尊此,以为政乎国家,则赏必不当贤,而罚亦必不至暴。苟赏不当贤而罚不至暴,则为贤者不劝,而为暴者不阻矣。是以使治官则盗,守城则倍,君有难则不死,出亡则不从。故圣王以尚贤使能为政。尚贤者,政事之本而百姓之利也。‎ ‎(取材于《墨子·尚贤》)‎ ‎9.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 ‎10.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与例句中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分)‎ ‎①例:有能则举之 A.一举成名    B.举一反三    C.举国同庆    D.唯才是举 ‎②例:事则不与 A.患难与共    B.与人为善    C.欲取先与    D.与时俱进 ‎11.根据文意,如果在文中【甲】【乙】两处分别加入虚词,意思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且乙:而           B.甲:则乙:而 C.甲:且乙:则           D.甲:则乙:则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以设问形式从反面提出治理国家要重用贤能的人。‎ B.墨子认为要给予贤能的人足够的财富、地位、礼遇、荣誉。‎ C.墨子认为当时的王公大人不重用贤才,身边都是不肖之徒。‎ D.文中以“古之圣王”与“今王公大人”做出了鲜明的对比。‎ ‎13.请把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 ‎ ‎ ‎ ‎ ‎ ‎14.文章结尾说:“尚贤者,政事之本而百姓之利也。”墨子认为,重用贤能的人对百姓有好处。请根据文意概括,重用贤能的人对百姓有哪些好处。(4分)‎ ‎ ‎ ‎ ‎ ‎ ‎ ‎ ‎ ‎9.(5分)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定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人人思贤也 ‎【评分参考】答对2处得1分。答错2处扣1分。扣完为止。‎ ‎10.(4分)①(2分)D(A.中举;B.列举;C.全;D.任用)‎ ‎②(2分)C(A.和;B.偕同;C.给;D.随着)‎ ‎11.(3分)B ‎12.(3分)C(“认为当时的王公大人不重用贤才,身边都是不肖之徒”与原文“若贤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则不肖者在左右也”不符)‎ ‎13.(6分)如果奖赏不能落到贤人身上,处罚不能落到恶人身上,那么贤能的人就不会被勉励,作恶的人就不会被阻止。因此让不贤的人治理官府就会监守自盗,让他守城就会背叛,君王有难时他就不肯献身,君王外出流亡他就不肯跟随。(“劝”“阻”“是以”“倍”“死”“亡”各1分)‎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14.(4分)重用贤能的人,可以治理好国家,使百姓获得安定、富足的生活(2分);可以让普通劳动者有机会得到任用,才华有用武之地(2分)。‎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子墨子说:“如今治理国家的王公大人,都希望长久保持而不失去(自己的国家)。但是(他们却)不能使(国家)富足而是使(国家)贫穷,不能使(人口)众多而是使(人口)稀少,不能使(社会)安定而是使(社会)动荡,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治理国家的王公大人,不能用重用贤能之士的方法来治理国家。”‎ 贤良的人多,那么国家治理(的政绩)就多;贤良的人少,那么国家治理(的政绩)就少。现在王公大人的紧要事务就是使贤人增多。问:“(既然)这样,那么使贤人增多的方法是怎么做的呢?”子墨子说:“想要使自己国家中贤良的人增多,一定要让贤人富有,让他们有尊贵的地位,让他们受到尊敬,让他们得到赞美,这样做之后国家的贤人就可以得到并且增多了。”古代的圣贤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说是:“(人如果)不仁义(我就)不让(他)富有,(如果)不仁义(我就)不让(他)尊贵,(如果)不仁义(我就)不让(他与我)亲好,(如果)不仁义(我就)不让(他与我)接近。”因此国家中(原本)富贵(与君主)亲近的人听到这个政令,都因为失去了自己(原本能够)倚仗的(只能)行仁义之事,国家中(原本与君主)疏远的人听到这个政令,‎都因为 君主能不回避关系疏远重用仁义之人而行仁义之事。直到边远偏僻的郊外的臣子、宫庭的戍卫人员、都城中的民众、四方边境的百姓听到这个政令,都争相行仁义之事,那么国中贤人就多了。贤人治理国家,(就能使)国家安定,刑法公正,府库充实,百姓富足。‎ 古时的圣贤君主治理国家,重用有德行的贤人。即使是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经商的人,有能力就任用他。国中的贤人,给他很高的官位,给他丰厚的俸禄,给他很大的权力。(如果贤人的)官位不高,百姓就会不敬重(他);俸禄不丰厚,百姓就会不信任(他);权力不大,百姓就会不敬畏(他)。拿(官位、俸禄、权力)这三种东西给贤人,不是对贤人予以赏赐,(而是)想要使(治理国家的)事情成功。所以在那个时代,根据德行任官,根据官职授权,根据付出确定奖赏,衡量功劳来分予禄位。所以为官者不会永远富贵,百姓不会永远贫贱,人人都想要成为贤人。‎ 现在的王公大人也想效法古人,用重用贤能之士的方法来治理国家,却(只)给贤人很高的官位,但俸禄却不随着(增加)。官位高(却)没有(相应的)俸禄,百姓就不信任(君王)了。百姓不信任,怎么能亲附他的君王呢?所以先王说:“贪于权位的,不能把政事分给别人;重视财货的,不能把俸禄分给别人。”政事的权力不交给别人,俸禄不分给别人,天下的贤人怎么会自己到王公大人的身边来呢?如果贤人不到王公大人的身边,不贤的人就在(王公大人的)身边了。王公大人使这些人得到尊位,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那么奖赏一定不会落到贤人身上,处罚一定不会落到恶人身上。如果奖赏不能落到贤人身上,处罚不能落到恶人身上,那么贤能的人就不会被勉励,作恶的人就不会被阻止。因此让(不贤的人)治理官府就会监守自盗,(让他)守城就会背叛,君王有难时(他)就不肯献身,(君王)外出流亡(他)就不肯跟随。所以圣贤君主用重用贤能之士的方法来治理国家。重用贤人,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是对百姓有好处的事。‎ ‎ ‎ 石景山一模 二、本大题共9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有关明清时期北京城西风景的图文材料,完成7—15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3题。‎ 西堤   ‎ ‎【明】刘侗 水从高梁桥而又西,萦萦入乎偶然之中。岸偶阔狭,而面以阔以狭,水底偶平不平,而声以鸣不鸣。偶值数行柳垂之,傍极乐、真觉诸寺临之,前广源闸节之,上麦庄桥【1】越之,而以态写,以疏密致,以明暗通。过桥,水亦已深,偶得濆【2】衍,遂湖焉。界之长堤,湖在堤南,堤则北;稻田豆场在堤北,堤则南。曰西堤者,城西堤也。‎ 堤,官堤,人无敢亭,无敢舫,无敢渔。荷年年盛一湖,无敢采采。凡荷,藕恶石及水,芊恶泥,蒂恶流水,花叶恶水而乐日。故水太深以流,泥太深浅者,不能花也。西堤望湖,不花者数段耳。荷,花时即叶时,花香其红,叶香其绿。荷,风姿而雨韵。姿在风,羽红摇摇,扇白翻翻;韵在雨,粉历历,碧琤琤,珠溅合,合而倾。荷,朵时笔植,而花好偃仰,花头每重,柄每弱,盖每傍挤之。菱砌芡铺,簪之慈菇。鹥步鶂投,浮鹭没凫,则感荷而愁鱼矣。‎ 堤行八九里,龙王庙。庙之傍,黑龙潭。隔湖一堤,而各为水。又行一里,堤始尾,湖始濒,荷香始回。右顾村百家,上青龙桥,即玉泉山下也。‎ 万历十六年,上谒陵还,幸湖,御龙舟。先期,水衡【3】于下流闸水,水平堤。内侍潜系巨鱼水中,处处识之,则奏举纲,紫鳞银刀,泼剌水面,上颜喜。‎ ‎                                               (取材于《西京景物略》)‎ 注释:【1】麦庄桥:即今日麦钟桥。【2】濆(pēn)衍:水势汹涌漫衍。【3】水衡:管理池苑之官。‎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傍极乐、真觉诸寺临之 A.面对        B.降临          C.到          D.统管 ‎②朵时笔植     ‎ A.栽种        B.直立      C.植物        D.建立 ‎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萦萦入乎偶然之中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遂湖焉                则牛羊何择焉               ‎ C.故水太深以流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D.堤始尾                千呼万唤始出来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岸偶阔狭,而面以阔以狭    ‎ 河岸时宽时窄,河面也随之或宽或窄 B.前广源闸节之 ‎   前面有广源闸调节水流 C.鹥步鶂投,浮鹭没凫 ‎   鸥、鹭等水鸟时而浮游漫步,时而入水捕鱼 D.则奏举纲 ‎   就上奏列举出要点 ‎10.请把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 ‎ ‎ ‎ ‎11.本文在写景记游中折射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结合文意简要说明。(3分)‎ ‎ ‎ ‎ ‎ ‎ ‎ ‎12.荷,亦称莲,向来为文人墨客所钟爱,周敦颐《爱莲说》与本文都对其进行了描绘。相比之下,两篇文章所写荷(莲)在形象、写法上有何不同?(5分)‎ ‎ ‎ ‎ ‎ ‎ ‎ ‎ ‎ ‎ ‎ ‎13.在横线处填写相关作品原句。(6分。限选其中6处。)‎ 信步闲游的刘侗笔下有“风姿而雨韵”的荷。其实,在古代诗文作品中,花草树木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折射出人的不同境遇与追求:陶渊明的理想境界在一片“中无杂树,  ①   ,  ②  ”的茂盛桃花林尽头;欧阳修陶醉于滁州“山间四时之景”,与花木相伴:“  ③  ,  ④  ”;满怀羁旅乡愁的范仲淹面对野草则有“  ⑤  ,  ⑥  ”之叹,国破家亡的李清照眼中的菊更是“  ⑦  ,  ⑧  ,如今有谁堪摘”,一派孤寂落寞之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极乐寺纪游 ‎【明】袁宗道【1】‎ 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 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2】作六桥【3】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 是日分韵各赋一诗而别。‎ ‎    注释:【1】袁宗道(1560-1600), 明代文学家,明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公安派”的发起者和领袖之一,与弟袁宏道、袁中道并称“公安三袁”。【2】进贤冠:古时儒者所戴的一种表示身份的缁布冠。【3】六桥:在杭州西湖苏堤上,称“跨虹六桥”,风景优美。‎ ‎14.请用斜线(/)为文中画线句子断句。(3分)‎ ‎(三)根据要求,完成第15题。‎ 本图为清代京西水系及园林略图,图中灰色部分为水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根据《西堤》、《极乐寺纪游》两篇文言文推断,上图中    (可填一个或多个地名)一带水域及其附近区域可能是明代北京的旅游热点。(2分) ‎ ‎ ‎ ‎ ‎ ‎(一)‎ ‎7.(2分)①A    ②B        8. (2分)D      9. (3分)D      ‎ ‎10. (4分)‎ ‎    万历十六年,皇上拜谒先帝陵墓回来,到了此湖,乘龙舟游览。在此之前,管理池苑的官员已经在下游关闸蓄水,使湖水与堤齐平。‎ ‎11.(3分)‎ 官府将景色优美、物产丰富的西堤定为官堤,导致百姓无法在此休闲谋生;官员为讨皇帝欢心,不惜大费周章,弄虚作假。这些现象折射出明末官场媚上欺下的不良风气。‎ ‎12. (5分)答案要点:‎ 刘侗笔下的荷,是清香、娇艳、姿态翩跹的自然界的荷;周敦颐笔下的荷,是坚贞高洁的君子形象。‎ 刘侗运用白描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描绘出荷的美态。周敦颐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塑造出荷的高洁。‎ ‎13. (6分)‎ ‎①芳草鲜美      ②落英缤纷       ③野芳发而幽香      ④佳木秀而繁阴 ‎ ‎⑤芳草无情      ⑥更在斜阳外     ⑦满地黄花堆积      ⑧憔悴损 ‎(二)‎ ‎14.(3分)断对6处给3分,断对4处给2分,断对2处给1分。//处可断可不断。‎ 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 原文标点:‎ 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 ‎(三)15.(2分) 写出下列一个或多个地名均可得2分。‎ 高梁桥  真觉寺极乐寺 广源闸  麦钟桥 ‎ ‎ 丰台一模 二、本大题共8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6题。‎ 治狱 客问龚自珍曰:“子之南也,奚所睹?”‎ 曰:“异哉!睹书狱者①。”‎ ‎“狱如何?”‎ 曰:“古之书狱也以狱,今之书狱也不以狱。微独南,邸抄②之狱,狱之衅皆同也,始狡不服皆同也,比其服皆同也,东西南北,男女之口吻神态皆同也。吾睹一。‎ ‎“或释褐而得令,视狱自书狱,则府必驳之,府从则司必驳之,司从则部必驳之。视狱不自书狱,府虽驳,司将从,司虽驳,部将从。吾睹二。‎ ‎“视狱自书狱,书狱者之言将不同,曰:‘臣所学之不同。’曰:‘臣所聪之不同。’曰:‘臣所思虑之不同。’学异术,心异脏也或亢或逊或简或缛或成文章语中律令或不成文章语不中律令,曰:‘臣所业于父兄之弗同。’今十八行省之挂仕籍者,语言文字毕同。吾睹三。‎ 曰:“是有书之者,其人语科目京官来者曰:‘京秩官未知外省事宜,宜听我书。’则唯唯。语入赀来者曰:‘汝未知仕宦,宜听我书。’又唯唯。语门荫来者曰:‘汝父兄且慑我。’又唯唯。尤力持以文学名之官曰:‘汝之学术文义,懵不中当世用,尤宜听我书。’又唯唯。今天下官之种类,尽此数者,既尽驱而师之矣。强之乎?曰:否。既甘之矣。吾睹四。‎ ‎“佐杂书小狱者,必交于州县,佐杂畏此人矣。州县之书狱者,必交于府,州县畏此人矣。府之书狱者,必交于司道,府畏此人矣。司道之书狱者,必交于督抚,司道畏此人矣。督抚之上客,必纳交于部之吏,督抚畏此人矣。吾睹五。‎ ‎“其乡之籍同,亦有师,其教同,亦有弟子,其尊师同,其约齐号令同。十八行省皆有之,豺踞而鸮视,蔓引而蝇孳,亦有爱憎恩仇,其相朋相攻,声音状貌同。官去弗与迁也,吏满弗与徙也,各行省又大抵同。吾睹六。‎ ‎“狎富久,亦自富也。狎贵久,亦自贵也。农夫织女之出,于是乎共之,宫室、车马、衣服、仆妾备。吾睹七。‎ ‎“七者之睹,非优、非剧,非酲、非疟,非鞭、非箠,非符、非约③,析四民而五,附九流而十,挟百执事而颠倒下上。哀哉,谁为之而壹至此极哉!”‎ ‎(取材于《龚自珍全集》)‎ 注:①书狱者:明清时期,写刑事判决文书的人,指刑名师爷。②邸抄:朝廷定期发布公文、案例的报纸。③优、剧:指艺人演唱、做戏。酲、疟:指喝醉酒、患疟疾。鞭、箠:指受鞭笞、棍打。符、约:指订合同、立契约。‎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之书狱也以狱   狱:案件实情          B.豺踞而鸮视   而:表并列 C.农夫织女之出     之:用于主谓之间      D.其相朋相攻   朋:勾结 ‎10.下列括号中添加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龚自珍)曰:“异哉!睹书狱者。”‎ B.(京秩官)则唯唯 C.(汝)懵不中当世用 D.官去(书狱者)弗与迁也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或释褐而得令 有的人刚脱去平民衣服得到一个县令的职位 B.视狱自书狱 县令审理案件时,亲自起草文件,处理案件 C.臣所聪之不同 我的聪明和别人不一样 D.尤力持以文学名之官 尤其极力挟持在文学、学术上有造诣、有名声的官员 ‎12.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陈述了办案的刑名师爷操纵案情的种种丑恶现象,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司法黑暗。‎ B.本文中的刑名师爷们长期亲近、巴结富贵者,他们自己也借此跻身于富贵者行列。‎ C.本文揭露封建司法的极度腐败,尽现作者敏锐的政治目光和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D.本文和苏轼《赤壁赋》都以主客问答形式,揭示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 ‎13.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心异脏也或亢或逊或简或缛或成文章语中律令或不成文章语不中律令 ‎14.请把第一段中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2分)‎ 子之南也,奚所睹?‎ ‎ ‎ ‎15.实现司法公正是中国百姓长期以来的愿望。先秦的《曹刿论战》一文中,鲁庄公就以“     ,     ,   ”的承诺,赢得了曹刿“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肯定。(3分)‎ ‎16.文章列举了作者目睹的七种怪象。请从中任选两种,分别针对其特点提出消除这种怪象的合理建议。(6分)‎ ‎ ‎ ‎ ‎ ‎9.(3分)C【解析:“出”在这里是动词用作名词,“之”应作结构助词“的”解释。A联系课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B对举结构推出作并列解释。D联系“朋比为奸”】‎ ‎10.(3分)C【解析:应该是“学术文义”,可从句子成分的划分和主谓语的合理搭配角度推断】‎ ‎11.(3分)C【解析:“臣所聪之不同”的“聪”,抓住所字结构后跟动词的词法特征,应能推断出此处“聪”作动词用,作“听”】‎ ‎12.(3分)D【解析:“揭示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只是《赤壁赋》的特点,非本文的特点】‎ ‎13.心异脏也/或亢或逊/或简或缛/或成文章/语中律令/或不成文章/语不中律令 ‎(评分标准:扣住两两对举的特征,可以划分句读;共3分,每断对一处得0.5分,每断错一处倒扣0.5分,扣完3分为止)‎ ‎14.(2分)翻译示例:你到南方去,看到了些什么呢?‎ ‎(评分标准:翻译点有“之”“奚”和宾语前置句)‎ ‎1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评分标准:3分,每处全对得1分,一处中有漏字错字之一者不得分)‎ ‎16.(6分)答案示例:‎ 示例一:‎ ‎“前三睹”揭示了记录案情、拟稿判案,不按照案情,只按照刑名师爷们相互沿袭的固有模式,以致千案判决皆雷同。可以用“审判和执法公开”来去除此弊。‎ 示例二:‎ ‎“第六睹”揭露了刑名师爷长期盘踞各地、操纵司法的丑恶嘴脸。可以用“加强执法官员定期交流,打击司法队伍拉帮结派”去除此弊。‎ 示例三;‎ ‎“第七睹”揭露了刑名师爷巴结富贵之人而得以自富自贵的丑恶嘴脸。可以用“打击司法领域钱权交易,去除司法以权谋私毒瘤”去除此弊。‎ ‎(评分标准:6分,任选两个方面作答,每一个方面先概括弊端,再提出解决办法;意思符合言之成理即可;每一个方面3分,概括弊端2分,指出办法1分)‎ ‎ ‎ ‎《治狱》参考译文 有位客人问我龚自珍说:“你到南方去,看到了些什么呢?”‎ 我说:“奇怪呀!我看到一些办理刑事案件的人。”‎ ‎“是怎样办案的呢?”‎ 我说:“古代纪录办理案件是根据案情来写的,现在纪录办理案件却不是根据案情来写。不仅南方是这样,朝廷专门发布案例的报纸上登载的也是这样,所有案件双方争执的情况都相同,当事人开始时狡赖不认罪的情况相同,后来服罪的情况也相同。不论东西南北,不论男女,当事人的口吻、神态都相同。这是我看到的第一种情况。‎ ‎“有的人刚脱去粗布衣服得到一个县令的职位,如果根据案情亲自拟稿判案(交上去),那必定受到知府的驳回;如果知府同意了,那省按察司一定又驳回;如果按察司同意了,那京师刑部也一定驳回。如果不是根据案情亲自拟稿判案(交上去),那么,即使给知府驳回了,省按察司会同意原判;如果给省按察司驳回了,那京师刑部也会同意原判。这是我看到的第二种情况。‎ ‎“根据案情亲自拟稿判案,办案人写的判词就会不相同。(为什么呢?)有的说,‘这是由于我所学习研究的不同’;有的说,‘这是由于我所听来的不同’;也有的说,‘这是由于我所考虑的不同’。(这又是为什么呢?)学不同的内容,考虑问题自然就不一样了。写的判词有的偏重,有的偏轻;有的简单,有的详细;有的条理分明,合乎法令;有的条理凌乱,违反法令。(他们)说:‘我从父兄那里学的,本来就不相同啊。’然而,现在十八省当官的,语言和文字却完全相同。这是我看到的第三种情况。‎ ‎“(所以这样),是因为有了专门办案件的幕僚,这些幕僚对科举出身的京官到地方任职的人说:‘你们京官不懂外省的事情,应该听我的话办案。’这些官只好连声答应:是是。幕僚对用钱买来官职的人说:‘你们不懂当官这一套,应该听我的话办案。’这些官同样连声回答:是是。幕僚对凭借祖宗功劳当上官的人说:‘你们的父兄还怕我三分,(你们更得听我的)。’这些官员同样连声回答:是是。(幕僚)尤其极力挟持以文学知名而当官的人,说:‘你们的学问和文章昧于事理,不合当世所用,尤其要听我的话办案。’这些官员也连声答应:是是。现在天下的官吏,就是这几种了,他们都赶着去拜幕僚为师了。是强迫这样做的吗?不。是心甘情愿这样做的。这是我看到的第四种情况。‎ ‎“佐杂一级办案的小幕僚,必定勾结州县一级的官员,佐杂一级的官员便害怕他们了。州县一级办案的幕僚,必定勾结知府一级的官员,州县一级的官员便害怕他们了。知府一级办案的幕僚必定勾结司道一级的官员,知府一级的官员便害怕他们了。司道一级办案的幕僚,必定勾结督抚一级的官员,司道一级的官员便害怕他们了。督抚一级办案的幕僚,必定勾结刑部一级的官员,督抚一级的官员便害怕他们了。这是我看到的第五种情况。‎ ‎“幕僚们的籍贯相同,也有教师,教育内容相同;也有学生,尊重教师的态度相同,他们的规则和号令也相同。十八行省都有这种幕僚,他们象豺狼那样盘踞各地,象猫头鹰那样虎视眈眈,象毒藤那样到处伸展,象苍蝇那样遍地繁殖。(他们)也有自己的爱、憎、恩、仇,互相勾结或互相攻击,语言和态度都一样。地方官离职时,他们并不跟着走,地方官任期满(要调离)时,他们也不跟着走。这种情况,各行省又大概相同。这是我看到的第六种情况。‎ ‎“这些幕僚,亲近巴结富人的时间长了,自己也就富起来。亲近巴结权贵的时间长了,自己也就有了权势。农民种的粮,织女织的布,都被他们分占去了,他们的楼房、车马、衣服、奴仆和小妾都齐备了。这是我看到的第七种情况。‎ ‎“我看到的这七种情况,不是唱歌作戏临时表演,不是醉酒患病神志不清,不是鞭揍棍打不得不做,也不是束束缚于契约身不由己。这些人是从士、农、工、商四种人中间分出来的第五种人,是附在九流后面的第十流,他们挟持操纵各级官吏而颠倒了上下级的关系。可悲啊,是谁造成这样极端腐败的局面呢!”‎ ‎ ‎ ‎ ‎ 顺义一模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5题。‎ 彻里帖木儿,阿鲁温氏。祖父累立战功,为西域大族。彻里帖木儿幼沉毅有大志,早备宿卫,擢中书直省舍人,遂拜监察御史。时右丞相帖木迭儿用事,生杀予夺皆出其意,道路侧目。彻里帖木儿抗言,历诋其奸,帖木迭儿欲中伤之。会山东水,盐课大损,除山东转运司副使。期月,补其亏数皆足。转刑部尚书,京师豪右惮之,不敢犯法,而以非罪丽法者多所全脱。‎ 天历二年,拜中书右丞,寻升中书平章政事,出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黄河清,有司以为瑞,请闻于朝。彻里帖木儿曰:“吾知为臣忠、为子孝、天下治、百姓安为瑞,余何益于治。”岁大饥,彻里帖木儿议赈之。其属以为必自县上之府,府上之省,然后以闻。彻里帖木儿慨然曰:“民饥死者已众,乃欲拘以常格耶?往复累月,民存无几矣。此盖有司畏罪,将归怨于朝廷,吾不为也。”大发仓廪赈之,乃请专擅之罪。文宗闻而悦之,赐龙衣、上尊。‎ 至顺元年,云南伯忽叛,以知行枢密院事总兵讨之。治军有纪律,所过秋毫无犯。贼平,赏赉甚厚,悉分赐将士。师旋,囊装惟巾栉而已。‎ 除留守上都。先是,上都官买商旅之货,其直不即酬给,以故商旅不得归,至有饥寒死者。彻里帖木儿为之请。有旨,出钞四百万贯偿之。迁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以严厉为政,部内肃然。寻召拜御史中丞,朝廷惮之。‎ 初,彻里帖木儿之在江浙也,会行科举,见驿请考官,供张甚盛,心颇不平,故其入中书,以罢科举为第一事。至元元年,拜中书平章政事。首议罢科举,又欲损太庙四祭为一祭。监察御史吕思诚等列其罪状劾之,帝不允,诏彻里帖木儿仍出署事。时罢科举诏已书而未用宝,参政许有壬入争之。太师伯颜怒有壬曰:“汝风台臣言彻里帖木儿邪?”有壬乃曰:“科举若罢,天下人才绝望。”伯颜曰:“举子多以赃败,又有假蒙古、色目名者。”有壬曰:“科举未行之先,台中赃罚无算,岂尽出于举子?举子不可谓无过,较之于彼则少矣。”伯颜心然其言,然其议已定,不可中辍,乃为温言慰解之。‎ 彻里帖木儿尝指斥武宗为那壁,那壁者,犹谓之彼也。又尝以妻弟阿鲁浑沙女为己女,冒请珠袍等物。于是台臣复劾其罪。诏贬彻里帖木儿于南安,人皆快之。久之,卒于贬所。‎ ‎(取材于《元史·彻里帖木儿传》)‎ ‎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除山东转运司副使            除:撤销官职 B.时右丞相帖木迭儿用事      用事:执政当权 C.而以非罪丽法者多所全脱      丽:通“罹”,遭受 D.时罢科举诏已书而未用宝    用宝:加盖皇帝印章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祖父累立战功,为西域大族                   彻里帖木儿为之请 B.生杀予夺皆出其意                           监察御史吕思诚等列其罪状劾之 C.以知行枢密院事总兵讨之                     举子多以赃败 D.其属以为必自县上之府,府上之省,然后以闻   科举未行之先,台中赃罚无算。‎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河清,有司以为瑞,请闻于朝 黄河水变清了,地方官认为是祥兆,要上报朝廷 B.太师伯颜怒曰:“汝风台臣言彻里帖木儿邪?”‎ 伯颜生气说:“是你鼓动台臣说彻里帖木儿坏话的吗?”‎ C.见驿请考官,供张甚盛,心颇不平 看到驿馆中宴请考官,举子们心中愤愤不平 D.民饥死者已众,乃欲拘以常格耶?‎ 很多百姓已经饿死了,竟然还要拘泥于常规吗?‎ ‎12.下列属于“诏贬彻里帖木儿于南安”的原因一项是(3分)‎ A.彻里帖木儿曾经大声谴责右丞相帖木迭儿的奸诈行为 B.彻里帖木儿曾任刑部尚书,严格执法,令京师豪右害怕 C.至元元年,彻里帖木儿曾经第一个提出了废科举之事 D.彻里帖木儿在言语上对武宗不敬,并曾骗取朝廷的赏赐 ‎13.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赏赉甚厚,悉分赐将士 ‎(2)寻召拜御史中丞,朝廷惮之 ‎14.请用两个四字短语分别概括彻里帖木儿在赈灾和治军时的形象。(4分)‎ 赈灾时;‎ 治军时。‎ ‎15.文中彻里帖木儿、伯颜主张“罢科举”而许有壬反对“罢科举”,请简要说明其各自理由。(4分)‎ ‎ ‎ ‎ ‎ ‎9.(3分)A“除”,任命官职。‎ ‎10.(3分)B.(A.①为:成为。②为:替。B.①②中的“其”,都是“他的”意思。C.①以:凭借。②以:因为。D.①之:动词,“去”,“往”,“到”。②之:助词,不译。)‎ ‎11.(3分)C.应当是“看到驿馆中宴请考官,彻里帖木儿心中颇为不平。”‎ ‎12.(3分)D.‎ ‎13.(4分)‎ ‎(1)朝廷赏赐非常丰厚,他都分给将士(赏赍翻译正确1分;悉1分)‎ ‎(2)不久召他回朝拜为御史中丞,朝廷大小官员无不怕他(寻翻译正确1分;惮翻译正确1分)‎ ‎14.(4分)行事果断勇于担当;不拘一格,治军严明,体恤将士,廉洁自律(意思对即可)‎ ‎15.(4分)评分参考:彻里帖木儿、伯颜认为举子多以贪赃而身败名裂(1分),且彻里帖木儿在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时科举考试,在馆驿盛宴招待考官,内心颇为不平(1分)。而许有壬认为若废科举,天下人才必然抱怨(1分),且科举未行之先,御史台中因贪赃而受罚者无数,不能说贪赃尽出于举子。(1分)‎ 附:译文 彻里帖木儿,姓阿鲁温氏。祖父累立战功,为西域大族。彻里帖木儿自幼沉着,胸有大志,早年入宫为禁卫亲军,后升为中书直省舍人,拜监察御史。右丞相帖木迭儿执政,握生杀予夺之大权,人们无不恐惧。彻里帖木儿却敢于与他对抗,指责其一切奸诈行为。帖木迭儿一心想中伤他。山东大水,盐课多有亏损,朝廷任命彻里帖木儿为山东转运司副使,仅数月,所亏盐课皆如数补济。转任刑部尚书,京师豪强都怕他,不敢犯法,而无罪被拘留的人多被释放。‎ 天历二年(1329)拜中书右丞,不久又升为中书平章政事,后又出任河南行省平章政事。黄河水清,地方认为是祥兆,要上报朝廷。彻里帖木儿说:“我只知为臣忠,为子孝,天下治,百姓安,这才是祥瑞之兆,其余何益于百姓?”这年闹灾荒,彻里帖木儿提出赈济灾民,其僚属认为必须先由县上报给府,府上报于省,省上报朝廷。彻里帖木儿说“:如今饥民死者已多,还要拘于平常的程序,往复要几个月,那时能存活的百姓就不多了。这是地方官府畏罪,使百姓抱怨朝廷,我决不这样做。”先开仓赈济,然后上书请专擅之罪。文宗不仅不罪,而且十分高兴,赐龙衣、上尊。‎ 至顺元年(1330),云南的伯忽反叛,彻里帖木儿以知行枢密院事领兵讨伐,他的军队纪律严明,所过秋毫无犯。平叛后朝廷赏赐甚厚,他都分给将士。班师回朝时,自己只有日用行装。‎ 回朝后任上都留守。上都官府买商人的东西不给钱,故来上都经商的人无盘缠回家,甚至有饿死冻死的。彻里帖木儿到上都后,将此等情形上报朝廷,朝廷令出钞四百万贯来偿还给商人。后调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为政严厉,官吏不敢胡作非为。不久召他回朝拜为御史中丞,朝廷大小官员无不怕他三分。‎ 当初由于彻里帖木儿在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时,举行科举考试,看到在馆驿盛宴招待考官,内心颇为不平,故回朝入中书省把废科举列为第一事。至元元年(1335),拜中书平章政事。他首先主张废除科举制度,把对太庙一年四祭改为一年一祭。监察御史吕思诚罗织一些罪状弹劾他,顺帝不理会,仍令彻里帖木儿署理中书平章政事之职。这时,废科举之诏已拟定,只是尚未加盖皇帝玉玺,参政许有壬坚持不废科举。太师伯颜对有壬大怒,问许有壬:“你这个谏官是冲着彻里帖木儿来的吗?”许有壬说:“若废科举,天下人才必然抱怨。”伯颜指出,举子多以贪赃而身败名裂,并认为科举制妨碍了蒙古传统的选官之法。有壬辩解说:“科举未行之先,御史台中因贪赃而受罚者无数,怎能说贪赃尽出于举子?不能说举子中无贪赃者,但比起来还是少一些。”并举出事实说明科举并未妨碍传统选官之法,二人反复辩论不已,伯颜虽心中已同意许有壬的意见,但废科举之议已定,不可中止,只得以温和语言来劝解许有壬。‎ 彻里帖木儿曾指斥武宗为“那壁”,“那壁”是蒙古语,意为“彼”。又曾将妻弟阿鲁浑沙之女为自己的女儿来向皇帝请求赏赐珠袍等物。于是大臣们又弹劾其罪,因而诏贬彻里帖木儿于南安,人人称快。最后,彻里帖木儿死于南安。‎ ‎ ‎ 通州一模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逐猫文 ‎[明]李渔 物之畜于人者,同功则并叙。牛司耕,马服御,同功也,称者则曰“牛马”;鸡司晨,犬守夜,猫辟鼠,亦同功也,称者则止曰“鸡犬”而不及猫。昔人得道升仙,鸡犬俱而猫不与,情有难周乎?抑三者之有幸不幸也?余尝以之诘人,人无应者;因自穷诘而得其故。盖鸡犬之鸣吠,无所利而为之也;猫得鼠以自啖,有所利而为之也。自利者贪自利而获利人之名者僭贪与僭仙家所谓祸车也然则猫朝捕夕辟功利兼收犹不得与徇义忘利者等至其利于身而不利于家且将不利于利于家者,将何以处之?‎ 余畜一猫,缁衣素裳,俗有“乌云覆雪”之号,遂以皮相见收于主人。抚之摩之,减食食之,甚至寝处与俱以示爱。当其率性之始,视鼠如仇,有弗捕,捕则必获。未几而厌常趣异,升险如猱,走旷类犬。昼猎飞鸣宿食于外,夜则酣宿于家。向视为仇者,今则同眠而不之怪也。遂至群鼠公行,家无完笥。主人问罪于猫,而猫方孕,姑俟诸。无何,举二子,旦夕乳之,无暇野食,见鸡之雏者、犬之稚者,辄垂涎而攘臂焉。鸡犬交哗而诉于主人,主人怒曰:“此患不除,二族能安乎!且前之有待者,以其有子也。今子无知,视母以为知,敬效其所为,将以食鸡犬为常而捕鼠为异。是母犹情之,子且性之矣!”家人请售之,主人曰:“售者幸矣,受者奚罪?”“然则歼之乎?”主人曰:“罪则当诛,前功难泯;且有二子在,讵①不克庇一母?”乃为爰②书曰:“司捕弗捕,是失职也,失职有斥逐之条;凌轹③有功,是妨贤也,妨贤正放逐之典。数里之外,其有北林乎!”乃命童子举而投之。濒行,谓曰:“无念尔子,于兹永诀。尔其悔之!”既去,戒其二子曰:“率尔良能,无循胎教!”复呼鸡与犬而饬之曰:“无无人吠,无非时鸣;殷鉴不远,视尔同群!”童子归而主人问状,童子曰:“投之中原,林木蓊翳,猿啼戏而鸟栖枝,一跃而升,逞其故智。”主人太息曰:“鼠能唾肠,猿则噬脐;逐而不悔,猫其终欤!”                       (有删改)‎ 注:①讵:难道。②爰:通援,引用。③轹:欺凌。‎ ‎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情有难周乎?             周:普遍 B. 升险如猱,走旷类犬。     险:危险 C. 今则同眠而不之怪也。     则:却 D. 妨贤正放逐之典           典:法令 ‎10.下面各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物之畜于人者,同功则并叙 ‎——人所蓄养的动物,如果对人的功用大小相当就并在一起叙谈。‎ B. 抚之摩之,减食食之,甚至寝处与俱以示爱 ‎——轻轻地抚摸它,省下食物喂养它,甚至睡觉也和它一起,以此表达对它的喜爱。‎ C. 是母犹情之,子且性之矣 ‎——这种情况在老猫那里还是成长过程中的特殊情况,在小猫那里就成了本性了。‎ D. 凌轹有功,是妨贤也 ‎——小猫仔想要欺凌、捕食对家庭有功的鸡和狗,这种行为就是伤害贤良。‎ ‎11. 文中家人将猫放到树木里之后,猫又“逞其故智”,请用原文回答“故智”指的是什么?作者据此推测“猫其终欤”的理由是什么?(5分)‎ ‎12. 请为文中加下划线的文字加上标点。(4分)‎ 自利者贪自利而获利人之名者僭贪与僭仙家所谓祸车也然则猫朝捕夕辟功利兼收犹不得与徇义忘利者等至其利于身而不利于家且将不利于利于家者 ‎ ‎ ‎9.(3分)C      10.(3分)D ‎11.(5分)答案:(1)“故智”指“升险如猱”“猎飞鸣”‎ ‎(2)作者推论的理由是:林中还有“猿啼戏”,猿比猫强大,必将猎食升险猎鸟之猫。‎ ‎12.(4分)答案:自利者贪,自利而获利人之名者僭,贪与僭,仙家所谓祸车也。然则猫朝捕夕辟,功利兼收,犹不得与徇义忘利者等,至其利于身而不利于家,且将不利于利于家者 ‎ ‎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