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高二历史开学摸底考(人民版A卷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年4月高二历史开学摸底考(人民版A卷解析版)

ID:422891

大小:186.66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年 4 月开学摸底考(人民版 A 卷) 高二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 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人民版必修一、二、三中国古代史部分。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候疑焉,立诸候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则生争,争生乱。 是故诸候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这表明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君主专制 C.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则生争,争生乱”等,可知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解 决权力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防止贵族之间的争斗,D 正确;材料中实行嫡长子制度不是确立嫡长子的地 位,A 错误;君主专制是秦朝以后实行,B 错误;嫡长子继承制是防止贵族内部的纷争,并不是保证贵族血 统的纯正,C 错误。故选 D。 【点睛】关于宗法制,要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第一,血缘关系、嫡长子继承、大小宗等级森严、后世影 响深远是几个关键知识点,要加强领会和灵活运用。第二,宗法制下,大宗、小宗关系是相对的;周天子 既是各诸侯国的盟主,又是姬姓的族长。 2.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后来又直接提出了“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的观点。孟子的这 些观点 A.阐释了“仁政”思想的基本内容 B.使儒学人格精神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 C.强调不分等级贵贱的儒家仁义观 D.有利于统治者利用仁义观念巩固统治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孟子提出“仁”、“义”为标准的君臣父子关系,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观点有利于统治者规 范社会秩序,巩固其统治,D 选项符合题意;阐述仁政思想的基本内容与孟子针对君臣父子提出的具体的 仁义标准不符,A 选项错误;一个仁义的具体主张,不能说明人格精神在不断丰富和发展,B 选项错误;孟 子的父子君臣仁义观强调了等级尊卑,C 选项不符合题意。 3.武王克商以后……回到西土仍惴惴不安,以至夜不能寐……周公深刻地总结了历史经验,认识到夏商之 不善终,关键是没有拱卫的力量,内外交困时没有辅屏,最终不免于灭亡。”为此,西周实行 A.分封制 B.采取王位世袭制 C.建立中央集权 D.加强思想控制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 随从作战、缴纳贡赋等义务,有利于解决“没有拱卫的力量,内外交困时没有辅屏”的问题,故选 A;王位世 袭制与解决“没有拱卫的力量,内外交困时没有辅屏”问题无关,排除 B;秦朝才正式建立中央集权,排除 C;D 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没有拱卫的力量,内外交困时没有辅屏”,联系所学分封制的目的分析解答。 4.我国自古就有过年家家户户写春联的习俗,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田园风光绝好,农家岁月更新”, “雷鸣龙走蛰,泥暖燕舍春”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是 A.牛力耕田模式 B.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 C.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 D.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风调雨顺……田园风光绝好……雷鸣龙走蛰,泥暖燕舍春”可知春联内容均体现人们对农 业生产环境的期盼及农业时令作息的总结,反映了我国古代以农业种植为主的生产方式,故 D 项正确;材 料内容未体现牛力耕田模式,排除 A 项;题干未体现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排除 B 项;题干信息未涉及农 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排除 C 项。故选 D 5.秦始皇横扫六合,开创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这使得关于“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无非 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这就是说 A.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B.秦朝的朝议制度徒有虚名 C.秦始皇早已决定要实行郡县制 D.贵族政治已取代官僚政治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关于‘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可知作者强调 的是郡县制的积极意义,郡县制是国家统一和巩固中央集权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故 A 项正确;材料主 旨是说明郡县制的必然性,不是秦朝的朝议制度徒有虚名,故 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秦始皇决定要实行郡 县制的时间问题,故 C 项错误;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D 错误。 6.秦汉王朝规定在“市”内进行交易的商人都要被编入“市籍”,如此才能得到在“市”内定居和营业的合法权。 这一规定 A.利于稳定经济秩序 B.提升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C.拓展了“市”的空间 D.扩充了中小商人的数量 【答案】A 【解析】商人被编入“市籍”,在“市”内定居,有利于稳定经济秩序,故选 A;秦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 B;C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商人被编入“市籍”,在“市”内定居,与小商人的数量的扩充无关,排除 D。 7.在汉代儒者看来,春秋战国以来的社会政治变迁严重破坏了三代以来延续已久的“天命有德”的政权合法 性理论,汉武帝继承了儒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理念,确立了基本的礼制。这种“礼制” A.突出天命的神圣性和绝对性 B.以道德教化来稳定统治秩序 C.为专制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 D.儒家天命思想学说开始确立 【答案】B 【解析】“天命有德”突出强调统治者的德政意识,汉武帝继承了儒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理念,说明汉 武帝确立儒学的主流地位,以道德教化来稳定统治秩序,故选 B。“天命有德”“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突出的 是统治的德政意识,而非天命的神圣性和绝对性,排除 A;为专制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的是法家思想,而 非儒家的德治主张,排除 C;天命思想在先秦时期就已存在,D 项“开始确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汉代儒学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解读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学理解“天 命有德”“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等理念的内涵。 8.如图所示的耕作方式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在 A.春秋以后 B.战国以后 C.汉朝以后 D.隋唐以后 【答案】C 【解析】图示反映的是铁犁牛耕,汉朝以后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答案为 C 项;春秋战国 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排除 A、B 项;隋唐时期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 后世沿用,排除 D 项。 9.下面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中枢机构示意图。据此可知,当时政治的突出特点是 A.分权制衡 B.君主专制 C.中央集权 D.家国一体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汉代的中朝制度,它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产物,故 B 项符合题意;中朝没有体现 分权与制衡,排除 A 项;中朝加强的是君主专制,而不是中央集权,排除 C 项;材料无法体现家国一体, 排除 D 项。 10.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 这种做法 A.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 B.加剧了土地兼并 C.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 D.刺激了人口南迁 【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对有效信息进 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试题以考试大纲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 为考点,通过设置唐宋时期,南 方地区梯田的形成这一情境,具体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的认识。 11.如表反映的是曹魏至北宋时期入仕群体中寒门学子所占的比例,导致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4% A.中央机构的调整 B.选官制度的变革 C.监察制度的完善 D.儒家思想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曹魏至北宋时期入仕群体中寒门学子所占的比例及所学可知,寒门学子所占比例的提 高得益于隋唐实行科举制,打破了对门阀世族对政治的垄断,故 B 正确;题干不能反映中央机构的调整, 排除 A;题干信息与监察体制变化无关,排除 C;题干不能反映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 D。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结合曹魏至北宋时期入仕群体中寒门学子所占的比例变 化趋势进行分析。 12.草市原来是乡村定期集市,各地皆有俗称,两广、福建等地称“墟”,川黔等地称“场”,江西等地称 “扵”,北方称“集”。下列关于草市的表述错误的是 A.性质上属于民间集市 B.不受政府行政管理 C.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D.一般设在离城镇较近的乡村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政府对草市进行相关行政管理,B 选项符合题意;草市一般设 在离城镇较近的乡村,性质上是民间集市,其广泛存在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ACD 三项与史实基本一致, 不符合题意。 13.唐代皇帝对要官子弟任职多有限制,尤其是很多诏令都对宰相子弟进行严格限制,如素官回避和翰林 学士的任职限制,主要是针对宰相子弟选士,回避中也将宰相子弟列为主要限制对象,唐朝的这一做法 A.否定了宰相参与中枢 B.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旨在维护君主的权威 D.提高了庶族官员的地位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限制宰相等高官子弟任职的素官、回避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这一做法旨在维 护君主权威,防范相权过重,C 选项符合题意;限制宰相等权臣子弟当官的做法,不是对宰相参与中枢的否 定,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无关庶族官员地位的提高,ABD 三选项错误。 14.宋《梦粱录》中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 店矣。”可见当时的商业发展 A.摆脱重农抑商约束 B.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 C.突破时间上的界限 D.开始出现夜市新形式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卖早市者又开店矣”可知宋代商业发展已打破传统的时间限 制,故 C 项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政策在宋代并未废除,排除 A 项;题干信息未体现商业发展突破空间限制, 排除 B 项;题干不能说明夜市开始出现,排除 D 项。故选 C 15.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忠、孝、廉、节。这几个题字反映了 ①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 ②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 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 ④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宋明理学。根据材料“忠、孝、廉、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注重人身修养,①正 确;朱熹以忠、孝、廉、节作为岳麓书院的题字,体现了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正确;根据材 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③正确;材料内 容没有强调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并且表述过于绝对,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故 A 选项正确; 排除 B、C、D 选项。 16.元代加强了对疆域的有效管理,其中管辖今天西藏地区的机构是 A.江浙行省 B.宣政院 C.中书省 D.澎湖巡检司 【答案】B 【解析】元朝时期实行“一省两院制度”其中两院是枢密院和宣政院,其中宣政院是管理西藏和少数民族地区 事务的机构,故 B 正确;江浙行省辖地相当于今天浙江、福建,排除 A;中书省是管理现在的河北、山东、 山西和内蒙古部分地区,排除 C;澎湖巡检司是管理台湾地区的机构,排除 D。故选 B。 17.明太祖“乾纲独断”,不仅掌握最高决策权,而且还成为领导政府日常工作的行政首脑。出现这一现象的 主要原因是 A.中枢机构效率低 B.明太祖勤于政事 C.内阁制度的建立 D.丞相制度的废除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丞相,使得皇帝不仅掌握最高决策权,而且还成为领导政府日常工 作的行政首脑,选项 D 正确;选项 A 与题无关,排除;选项 B 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内阁是明成祖设置 的,排除 C。 18.顾炎武认为,君与臣都是为民而立,他们取得俸禄都是因为有管理之责,行代耕之义,因此,君与臣 “—也”。他还反对君主有“绝世之贵”,取“无事之食”。由此可知,顾炎武 A.用民本思想批评君主专制 B.论述了君主治民的逻辑性 C.强调实行“众治”的优点 D.分析了明清政局动荡的内因 【答案】A 【解析】材料“君与臣都是为民而立”体现了顾炎武的民本思想,认为君主和官员都是服务于民众的。顾炎武 反对君主有“绝世之贵”,取“无事之食”实际是批判君主的独尊与厚取于民,故排除 B,A 符合题意;材料与 “众治”无关,故 C 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探讨明清政局动荡的内因,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A。 19.《明太祖实录》载:“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 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迟留月日而使其货 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这表明当时 A.政府鼓励朝贡贸易 B.国家重视堵塞税收的漏洞 C.商人地位得到提高 D.区域间存在长途贩运贸易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明朝时期区域间长途贩 运贸易发展较快,D 选项符合题意;朝贡贸易是政府垄断的和周边附属国的贸易关系,与材料中规范官吏 执法无关,A 选项排除;材料中官吏违规征税,与政府防范偷漏税、重视堵塞税收漏洞无关,B 选项排除; 明太祖规范官员执法,不能说明长期实行“重农抑商”的中国,商人地位得到提高,C 选项排除。 20.清朝独创朱批密折制度,有奏折权的官员一般由皇帝发给折匣,匣上加锁,皇帝与官员本人各掌握一 把钥匙。官员写来密折时,要派专人用折匣送给皇帝阅批,皇帝阅批后,又交专差以折匣送回。对于密折 内容,皇帝和官员都要严守秘密,虽骨肉至亲不能示知,可见这一制度 A.开创了保密制度的先河 B.有效地加强了君主集权 C.避免了臣下腐败的发生 D.改变了君臣的主奴关系 【答案】B 【解析】从密折制度的内容和“皇帝和官员都要严守秘密,虽骨肉至亲不能示知”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一制度 有利于皇帝了解实际情况,有利于官员之间互相监督,从而有效地加强君主集权,故答案为 B 项;A 项中 的“开创”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 项中的“避免”说法绝对,排除;这一制度使君臣之间的主奴关 系进一步加强,排除 D 项。 21.有学者在评论中国明清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是防守和排外的。” 他评价的是 A.闭关锁国政策 B.崇文抑武政策 C.“重本抑末”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某一政策”、“……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是防守和排外的。”并结合所学可知,导致倾 向倒退、中国防守和排外的政策是闭关锁国政策,A 正确;崇文抑武政策是宋代的政策,B 与题意不符;“重 本抑末”政策与材料“防守和排外的”不符,C 错误;休养生息政策主要是汉初的政策,与材料无关,D 错误。 22.《清明上河图》以写实的手法记录了古都开封汴河两岸繁荣的景象。下列场景不可能在画中出现的是 A.字画当铺当街而立 B.瓦肆表演京剧《空城计》 C.烧饼小贩沿街叫卖 D.文人骑马结伴鱼贯出行 【答案】B 【解析】因为京剧出现在清朝,《清明上河图》是宋代张择端的作品,B 符合题意,答案为 B;ACD 在宋朝 均能够出现,不符合题意,排除。 23.北宋路振的《九国志》冲记载,唐哀宗天祐四年(907 年),郑璠攻打豫章城(今江西南昌)时,曾利用“发 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一战例一般被认为是火药兵器出现的最早战例。据此可推断 A.火药是由军人发明的 B.唐末火药已运用于军事 C.火药最迟出现于唐代 D.火药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答案】B 【解析】从材料“这一战例一般被认为是火药兵器出现的最早战例”内容可推知火药是唐朝末年用于军事上的, 答案为 B;材料没有说明火药何时何人发明,AC 错误;D 说法不符合史实,错误。 24.据考证,“乾隆中叶以后,扬州闻名的戏班一半以上是徽商的家班”,徽商常以自家戏班联络地方官员和 乡绅。1790 年,为庆祝乾隆八旬寿辰,徽商江鹤亭组织“三庆班”,进京祝寿,开“四大徽班进京”之先河。 这表明 A.古代戏曲技艺传播甚广 B.京剧吸收元曲戏曲元素 C.商业发展助力艺术交流 D.家班符合士大夫的品味 【答案】C 【解析】徽商为了笼络地方官员和乡绅,家中都有戏班存在,当时徽商江鹤亭组织“三庆班”进京祝寿,开“四 大徽班进京”之先河,之后经过不断的吸收融合,形成京剧,之所以形成艺术瑰宝,得益于徽商的发展助力, 故答案为 C;ABD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 3 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25.(25 分)中国古代地方权利呈日益分散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 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般周制度论》 材料二 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一开给,统治者使有意识地采用 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元代犬牙相入的原则走向了极端。清人储大文说:“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 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家分道之旧,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 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 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 ——摘编自周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 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 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 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 ——摘编自张研等着《清史十五讲》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大居正之制度”是指哪一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产生的积极作用。(8 分) (2)据材料二,说明元朝行省划分体现的主要原则并加以评价。(8 分) (3)据材料三,归纳清代基层社会结构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设计的认 识。(9 分) 【答案】(1)制度:分封制。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 捧月的政治格局。 (2)原则:犬牙交错(犬牙相入)。 评价:积极方面:有利于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协调地方经济文化差异,促 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消极方面:不利于地方治理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3)特点:官方政治组织、宗族组织和经济组织并行交错,相互关联。 认识:地方管理制度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完善;应该协调和平衡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关系 【解析】(1)制度:依据材料一“新建之国皆其功臣”可知是西周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作用:依据材料“以 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和所学从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以及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 等回答。 (2)原则:依据材料二“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可知是犬牙交错。评价:依据材料和所学从积极和消极方 面评价,积极方面从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协调地方经济文化差异以及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 和发展回答。消极方面从不利于地方治理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分析回答。 (3)特点:依据材料三“官方出面组织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可知官方政治组织;依据材料“聚族而居、自然 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可知是宗族组织;依据材料“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可知是经济组织并 行交错。认识: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地方管理制度要与时俱进以及要协调和平衡等回答。 26.(12 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 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懊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皆格物之谓也。若只求诸已,亦 恐有见错处,不可执一。 ——《朱子语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三位思想家分别是谁?(3 分) (2)材料二中董仲舒的主张是什么?这一主张对儒学的地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7 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朱熹治学的方法。(2 分) 【答案】(1)思想家:A 孟子;B 荀子;C 孔子。 (2)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儒学地位开始上升成为正统(主流)思想。 (3)方法:格物致知。 【解析】(1)思想家:根据“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知 A 是孟子;根据“制天命而用之”可知 B 是荀 子;根据“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可知 C 是孔子。 (2)主张:根据“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得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结合 所学可知,儒学地位开始上升成为正统思想。 (3)方法:根据“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懊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得出格物致知。 27.(1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 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材料二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 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饿莩,饿死的人)耳。 ——董猬《救活荒民书》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2 分)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 特点是什么?(6 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3 分)针对这一问题,统治阶级采取了什么措施?(3 分)并分析历 代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的原因?(3 分) 【答案】(1)生产方式: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或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2 分)主要特点:以家庭为单 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脆弱性;封闭性;落后性;分散性。 (6 分,答出 3 点即可) (2)土地兼并。(2 分)措施:限田、均田制。(2 分)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3 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可知,材料一描述的 是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 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 (2)根据材料二中“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可知,材料二描写的是土地兼并的现象。为了 抑制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北魏至唐朝实行了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但 这些措施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因为这是由封建土地私有制引起的。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的特征、土地兼并现象。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