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通史限时集训6(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通史限时集训6(Word版附解析)

ID:414420

大小:35.71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通史限时集训(六) (时间:45 分钟) 一、选择题 1.1912 年,南京临时政府废除了以忠君、尊孔、读经为中心的教育政策,废 除了清朝学部颁布的教科书和含有封建专制内容的民间教科书。南京临时政府这 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政权的群众基础 B.塑造新的意识形态 C.提高国民的思想觉悟 D.应对尊孔复古逆流 B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在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提倡自由、平 等、民主等思想,与封建思想以及忠君的儒家思想是相背离的,临时政府这一举 措,更重要的是塑造新的意识形态,故选 B 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众参与政权,所 以无法得出扩大政权的群众基础的结论,故排除 A 项;提高思想觉悟与废除旧有 教育政策、教科书的关系不大,故排除 C 项;尊孔复古逆流在袁世凯称帝时期流 传最盛,故排除 D 项。] 2.孙中山于 1914 年创建的中华革命党高级干部不由选举产生,而是由党魁 直接指派;党员也分成三个级别,即“首义党员、协助党员和普通党员”;所有党 员必须立下誓约,并加盖指模(即按手印),声明“牺牲自己,服从孙先生,再举革 命”。据此,指出其背景是(  ) A.君主专制势力十分强大 B.领导涣散致革命屡次失败 C.民主共和已成社会共识 D.民国时期民主化持续发展 B [中华革命党创立于 1914 年,此时君主专制已被推翻,故 A 项错误;辛亥 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因组织涣散导致革命屡次失败,因而 1914 年成立的中华革命党“高级干部不由选举产生……由党魁直接指派……服从 孙先生,再举革命”,故 B 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民主共和思想,故 C 项错误;根 据材料“中华革命党高级干部不由选举产生,而是由党魁直接指派”不经过选举产生可知党内缺乏民主成分,故 D 项错误。] 3.1919 年 6 月,北京《晨报》就政府派军警抓捕上街演说的学生发表时评: “打雷,闪电,下雨,一时天地如晦。记者这个时候,不禁发了悲天悯人的感想, 何以故呢?因为老天大怒的时候,正是那几百位青年学生被围的时候。”《鲁迅日 记》记载当日:“晴,下午昙(多云)……晚大风一阵后小雨。”两者对当日天气说 法不尽相同,对此正确的看法是(  ) A.前者是记者的亲历见证,晨报叙述应为准确 B.后者是新文化运动先驱,记述应为真实可信 C.时评带有明显政治倾向,存在夸张描述可能 D.日记具有个人主观色彩,鲁迅记载不能采信 C [时评不一定是记者的亲历见证,且时评代表个人观点,其叙述不一定准 确,故 A 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先驱的日记,属于个人行为,其记述不一定真实, 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打雷,闪电,下雨,一时天地如晦。记者这个时候,不 禁发了悲天悯人的感想,何以故呢?因为老天大怒的时候,正是那几百位青年学 生被围的时候”和“晴,下午昙(多云)。……晚大风一阵后小雨”可知时评带有明 显政治倾向,存在夸张描述可能,故 C 项正确;日记也可能是真实的,鲁迅记载 不能采信的说法有误,故 D 项错误。] 4.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央委 员会也缺乏知识,这是罢工失败的原因……大家确信中国有实行国民革命运动的 必要,但是究竟应当怎样为中国革命运动工作的问题上,我们的观点各不相同, 有的还反对加入国民党……”陈独秀意在强调(  ) A.国民革命的必要性   B.领导工人运动 C.对国民党进行妥协 D.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D [从材料“《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可知此为中共 “三大”,结合中共“三大”的背景和中共“三大”的主要内容可知选择 D 项。] 5.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 干部,并利用革命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这些情形出现 的历史背景是(  ) 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B.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C.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 D.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 B [根据材料国共两党均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培训农民运动干部,发表 农村和农民题材文章,应该是国共实行第一次合作——国民革命运动时期,故 B 项正确;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故 A 项错误;国共两党 停止内战走向合作是在全面抗战开始之后,故 C 项错误;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是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故 D 项错误。] 6.(2019·龙岩质检)1917 年 12 月,北洋政府税务处宣布:“以后凡属手工所 织之布,除仍照案由海关征收每百斤出口正税银 1 两外,其应纳 50 里内常关税项 应予一体豁免。”这一规定旨在(  ) A.促进自然经济瓦解 B.保护国货市场竞争力 C.改善对外贸易环境 D.推进民族工业近代化 B [根据材料“以后凡属手工所织之布,除仍照案由海关征收每百斤出口正 税银 1 两外,其应纳 50 里内常关税项应予一体豁免”可知,北洋政府为土布手工 业减轻税收,有利于手工织布业的发展,从而保护国货市场竞争力,故选 B 项。] 7.(2019·茂名一模)1923 年初,上海华商各纱厂因花贵纱贱相继停工。为挽救 中国棉业,“棉纱大王”穆藕初与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的同事们积极活动,筹划按 国际惯例组织中华棉业银公司,但农商部因部分议员和内阁阁员的反对而搁置此 提议。材料反映了(  ) A.一战以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艰难发展 B.政府反对中国成立垄断性质的大公司 C.军阀割据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工人运动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A [1923 年为挽救中国棉业筹划组建的公司的提议被搁置,这反映了一战以 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艰难发展,故选 A 项;中华棉业银公司不是垄断性质的大公 司,其成立的目的在于挽救中国棉业,故排除 B 项;材料未体现军阀割据,故排 除 C 项;材料未涉及工人运动,故排除 D 项。] 8.(2019·深圳二模)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近代以来宁波妇女发髻,初受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清末又流行日本发式,辛亥革命后则加髻于前额, 称为“兴汉头”。这说明(  ) A.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流行文化代表社会主流方向 D.民间风尚折射出社会变化 D [材料中宁波妇女最初受“西化”的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清末由 于向日本学习,日本风俗传入中国,宁波妇女又流行日本发式,辛亥革命后则受 反满的政治革命影响,宁波妇女又流行“兴汉头”,综合信息可知宁波妇女的发式 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变化,故选 D 项。] 9.(2019·莆田质检)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不断推动阳历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 甚至将阳历定为“国历”。1930 年,政府编印《什么叫做国历》的宣传大纲,列出 15 条“实行国历宣传标语”。这反映了(  ) A.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B.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 C.政府主导大众传媒演变 D.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大势 D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大力推行西方阳历,其实质在于积极融入西方主导的 世界体系,时间标准化是西方世界体系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中国走向世界需要接 纳的内容,故选 D 项;材料未体现中国阴历与西方阳历的融合,故排除 A 项;材 料未体现革命思潮,体现的只是国民政府的政府行为,故排除 B 项;材料体现的 是政府主导阳历的实施而不是大众传媒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演变,故排除 C 项。] 10.(2019·扬州二模)《宣言》认为:“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于间接民权之外, 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 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下列对该《宣 言》理解和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主张实现国民直接、平等的民权 B.有助于推动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 C.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D.对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作了新解释 B [材料“复行直接民权”“民权主义,为一般平民所共有”表明主张实现 国民直接、平等的民权,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辛亥革命发生在 1911 年,在 《宣言》之前,B 项错误,符合题意;材料“民权主义,为一般平民所共有”表 明这是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C、D 两项正确,不符合 题意。 ] 11.(2019·蚌埠二模)新文化运动后期,在各种进步刊物中,以“新”字命名 的刊物大量涌现,如《新社会》《新生活》《新江西》等。 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  ) A.催动知识分子主体意识觉醒 B.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 C.引发了许多救国思潮的涌现 D.对新闻出版业影响尤为突出 A [根据材料“新文化运动后期,在各种进步刊物中,以‘新’字命名的刊 物大量涌现”可知新文化运动后期,知识分子创造新词,主体意识觉醒,故选 A 项;材料未涉及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故排除 B 项;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救国思潮涌现,故排除 C 项;材料未将新闻 出版业与其他行业比较,故排除 D 项。] 12.(2019·株洲一模)1917 年至 1918 年,恽代英在武汉组织“互助社”,毛泽 东等在长沙发起“新民学会”,李大钊成立“少年中国学会”,邓中夏、傅斯年等 分别成立“国民社”“新潮社”。这说明(  ) A.民主革命的成果显著 B.西方社会思潮迅速传播 C.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巨大 D.共产主义获得普遍认同 B [题干述及 1917 年到 1918 年期间,众多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成立民主政 治社团、传播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史实,故选 B 项;题干中众多的政治社团主要 介绍和传播一些西方的社会思潮,故排除 A 项;“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巨大”的 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C 项;1917 年到 1918 年期间,共产主义还没有在中国 获得普遍认可,故排除 D 项。] 二、非选择题13.(2019·南充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头巾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至爱,往往能显其风雅之情趣。尤其是以 某一名士所戴头巾命名者,更是风行于世。如程子巾——相传宋代理学创立人程 颢曾戴此巾,故名……宋代士大夫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浓郁的文化意识带进服饰 天地,如林景熙诗曰:“爆竹声残事事新,独怜临镜尚儒巾”。在《历代名臣像》 中抗金英雄岳飞就是头束幅巾、身着圆领斓衫的儒将形象。因此所谓“儒将”和 “儒帅”,便成为宋人品藻军事将帅的一种审美风范。 ——摘自竺小恩《论宋代服饰文化的儒雅化趋向》 材料二 到 1912 年,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 破,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以样式论,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中山 装、西装的,也有中西服装混合穿的,颇为滑稽。退位的溥仪也穿西装,梳一头 中分,戴金丝边眼镜。其实,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商人和市民早已经捷足先登,在 服饰上近代化了,一些前卫的女性竞相脱掉保守老式服装,穿起了西式旗袍,配 上瓢鞋丝袜,这是当时前卫和时髦的象征。就连有些村民也对洋货产生了浓厚的 兴趣,洋布、洋伞、洋鞋充斥着农村市场。但那些远离口岸地区的人们,或许是 习惯成自然,或许是无资添办,或许是出于对逊清的留恋,仍沿用旧服。 ——摘编自张华《民国服饰习俗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服饰文化出现儒雅化趋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民国建立后服饰变迁的特点,分析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积 极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服饰文化变迁的认识。 解析:第(1)问,结合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进行回答即可。 第(2)问的第一 小问,根据材料二指出服饰变化与政治、经济发展联系紧密,服饰多元化、自由 化,中西融合,传统与前卫、时髦并存等特点;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 学知识,从社会经济、社会风气及思想观念等角度回答。第(3)问,可以从服饰文 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存在的反映,服饰文化的变迁是社会 进步与发展的表现,服饰文化的变迁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时代的创新等角度回 答。 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实行文人治国、重文轻 武的国策;儒学的复兴,理学的形成;实行科举制,书院的兴盛,教育的普及。(2)特点:服饰变化与政治、经济发展联系紧密;服饰多元化、自由化;中西 融合,传统与前卫、时髦并存;涉及社会各阶层。 影响: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冲击了等级秩序,改变 了旧的的社会习俗,促使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有利于西方平等、民主、自由等 思想的传播;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认识:服饰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存在的反映;服 饰文化的变迁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表现;服饰文化的变迁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 时代的创新。 14.(2019·德阳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孙中山大事年表 1894 年 6 月 上书李鸿章,主张“仿行西法以筹自强”。 1894 年 11 月 成立兴中会,首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密谋广州起义。 1905 年 8 月 同盟会成立,被推举为总理,提出政治纲领。 1905 年起 先后组织惠州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但均遭失败。 1912 年初 就任临时大总统,提出“五族共和”。 1912 年 4 月 正式辞职。同时,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 年 9 月 担任全国铁路督办,筹划筑路事宜,但铁路计划未实施。 1913-1915 年 连续发起了武力讨袁的“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 1917-1918 年 联合西南军阀,发动反对北洋军阀的护法运动。 1920 年 开始接受苏俄的帮助。 1924 年 1 月 提出新三民主义,并正式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1924 年 11 月 为和平统一中国,应冯玉祥邀请,抱病北上。 1925 年 孙中山病逝于北京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根据表中提供的孙中山为振兴中华的探索历程,蕴含了关于民族复兴的诸多 启示。从表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予以说明。(要求: 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解析:首先我们要明确要素——提炼启示、结合史实说明。 启示:根据“孙中山为振兴中华的探索历程,蕴含了关于民族复兴的诸多启示”和表中探索中的孙中山先生或“均遭失败”或“未实施”或“辞职”,最后“病 逝于北京”并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而得出民族独立是 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提。 说明:扣住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并牢牢把握住启示:民族独 立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提,围绕近代中国由于不是独立地位,深受列强凌辱、压 迫,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抗争是壮烈的,但未实现民族复兴,直到中国共产党领 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才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 答案:示例: 启示:民族独立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提。 说明: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导致中 国主权大量丧失,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华民族无法立于世 界民族之林。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 华民国,推动了政治民主化。但这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国家依然积贫积弱。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工农武装割据” 的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 独立。这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前提。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民 族的振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维护民族的独立与尊严。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