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ID:168848

大小:1.03 MB

页数:223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全册教案,共 161 页,可直接打印,下载后图片可见) 第一单元 单元概述 童年,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时光,也是令人留恋和难以忘怀的时光。本单元以“童年”为主题,依 次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一次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古诗三首》向我 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塑造了乡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 象;《稚子弄冰》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村晚》一诗是诗人即景而 写,写出了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吹奏的场景,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乡村 晚景图。《祖父的园子》一文,作者萧红用诗意的语言,写出了祖父的园子给自己的童年带来的快乐。 《月是故乡明》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眷恋故乡的真挚情感。《梅花魂》通过五个小故事,表现了外祖 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口语交际围绕“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习作以 “那一刻,我长大了”为主题,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成长历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要把感到自己长大了 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 1.会认、会写本单元的重点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4.引导学生练习习作,教会学生在习作中能把一件事写清楚,写具体,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5.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和珍贵。 重点 1.会认、会写本单元的重点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难点 1.指导学生通过对重点句子的朗读,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如何表达 出来的。2.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和珍贵。 《古诗三首》3 课时 《祖父的园子》2 课时 《月是故乡明》1 课时 《梅花魂》1 课时 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1 课时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 2 课时 语文园地 2 课时 1 古诗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作品,通过描写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 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的劳动场面,塑造了乡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全诗 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稚子弄冰》全诗共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 切入,描绘出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村晚》是一首描写乡村晚景的诗。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闲适的乡村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 情。 对于古诗,通过几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教学时,可采用举一反三、比较教学等 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再借助导语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介绍诗人之 后,可充分发挥插图和注释的作用,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更好地理解诗句。 1.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每首诗读准确、读流利,在对古诗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采用自 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加深对诗句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 2.加强朗读和背诵。诗词的积累,是一种重要的积累。它不仅是语言的积累,更是文化的沉淀。 要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诵读,把握住诗人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3.在学生对诗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感受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诗中呈现的情景,体 会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 4.让学生课外积累、诵读有关童年趣事的古诗,进行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能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古诗,理解诗意,感悟诗中描绘的画面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养成 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向往,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重点 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难点 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阅有关古诗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3 课时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情境,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情趣以及诗人表达的情感。重点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情境,感受乡村 田园生活的情趣以及诗人表达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的、美好的,也是丰富多彩的。身处童年的你们正在经历着人生的美好季节,你能想象 古代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让我们乘上古诗的飞船,穿越时光隧道,去感受古代儿童生活的 乐趣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教师范读,注意朗读节奏和停顿。(多媒体课件)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指名试读,评议。 2.释题:“兴”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兴”在这里读第四声,意思是“兴致”,题目的意思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 生了很多的感想”。) 3.带着对题目的理解,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你是从哪里 看出来的?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夏季,从“桑阴”一词可以看出;村庄儿女:昼耘田、夜绩麻;童孙:学种瓜) 三、精读古诗,探究诗意 1.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重点字词。 2.小组讨论,并全班交流。 3.指名试着概括全诗大意。 (白天在田间除草,夜晚搓麻线,村里的男女都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小孩子不懂耕田织布,也在 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四、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1.品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读这两句诗,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劳动画面。) (2)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 (插秧、收割、犁地、积肥……) 2.品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读这两句诗,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几个孩子在树荫下,拿着小铲子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的画面。) (2)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儿童的天真可爱,在勤劳的父母的感染下,他们也爱上了劳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情。) 3.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诵读古诗。读出对热爱劳动的劳动人民和儿童的赞美之情。 五、走进诗人,拓展延伸 1.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晚年自号石湖居士,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与杨 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 诗风清新明快。著有《石湖诗集》《石湖词》《吴船录》等。 2.课外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余的几首。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 范成大 {村庄儿女{昼耕田 夜绩麻}勤劳 童孙:学种瓜 ― →天真、可爱、爱劳动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稚子弄冰》。 2.边读边想象画面,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以及孩子们的天真可爱。重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孩子们的天真可爱快乐。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 通俗易懂,清新活泼,富有生活情趣,当时人称“诚斋体”。著有《诚斋集》等。 二、精读古诗,了解诗意 1.自学要求:小组合作学习。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诗意:早晨起来,小孩子把冰从盆里取出,用彩线穿起来当作锣来敲。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 越树林,冰块忽然落在地上发出像玉石破碎一样的声音。)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2.结合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境 1.师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品读理解。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诵古诗,每读一句想象到哪些美好的画面?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2)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描述出来并赋予它美好的情感。 2.交流感受,练习朗读。 围绕“诗中描述的儿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你觉得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的”这两个问题,有 感情地朗读古诗。全班交流。允许有自己的感受。对学生不正确的认识要恰当地进行引导。 四、课堂小结,拓展阅读 1.交流积累的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2.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舟过安仁 宋 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宋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五、作业 以“散落在古诗里的童年”为主题画一张手抄报。 稚子弄冰 宋 杨万里 稚子{脱晓冰 穿彩丝 敲玉磬}天真可爱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村晚》。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难点 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体会诗人的情感。一、复习激趣,导入新课 1.引导回忆、背诵以前学会的古诗,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2.出示诗题:村晚。 (1)解题:启发学生用逐字理解、补充意思的方法读懂诗题,初步了解这首诗描绘的画面。 (2)简介作者:雷震,宋代诗人。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指导自学。 2.检查自学效果。 (1)读准字音:指名让学生分句朗读,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指导识记。 (2)读好诗句:重点指导学生按古诗的节奏读好诗句。 草满/ 池塘// 水满陂, 山衔/ 落日// 浸寒漪。 牧童/ 归去// 横牛背, 短笛/ 无腔// 信口吹。 三、品读古诗,理解诗意 1.默读古诗,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交流议答,使学生明确: (1)草满池塘水满陂。 a.指名读。 b.谁能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池塘堤岸上长满了绿油油的草,池塘里涨满了水。) (2)山衔落日浸寒漪。 a.指名读。 b.这一句诗里的“衔”是什么意思?(衔:口里含着。) c.“山”如何“衔”落日?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 腰,好像被山咬住了。) d.“寒漪”这个词你是怎么理解的?(寒漪:“漪”指水中的波纹。“寒漪”是指傍晚夕阳下的暗 绿色波纹。) e.谁能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再把一、二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池塘四周长满了绿草,池 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远处的青山,衔着红彤彤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a.指名读。 b.“牧童”指什么人?(这里指放牛的孩子。) “归去”表示回到哪里去?(回到村子里去。) 看图:“横牛背”你是怎么理解的?(横坐在牛背上。) c.指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放牛回来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用短笛随口吹奏着不成调的乐 曲。) 四、体会情感,背诵古诗 1.整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你从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整首诗围绕“村晚”二字,描绘 了一幅恬静闲适的乡村晚景图。从中体会到了诗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2.带着感情自由朗读古诗。 3.指名背诵:比一比谁背得快。 4.全班一起背诵。 五、布置作业,课堂小结 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村晚 [宋]杨万里 景:草、水、山、落日→恬静闲适 牧童:横牛背、信口吹→调皮可爱 进入了五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并不陌生。因此在学生初读古诗时,我提示容易出现错误的字 的读音,引导学生复习古诗的一般的学习方法。由于以往一直都在渗透古诗的学习方法,所以学生很自 然就回忆起了:解释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于是我放手让学生按照此方法进 行自学。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状态,由读到悟,在整个自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 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古代儿童那种自由安闲的生活,但是无法 很好地诠释诗的大意,必须依靠老师的一些引导方可说出,说明学生在理解、想象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 如果这节课能够使用多媒体随时展现儿童玩耍的情景,使画面活起来,再结合文字教学,学生理解起来 会更容易。 2 祖父的园子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漂亮、富有童话色彩 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 光芒、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就像作者所说,“花园里边明晃晃的”“新鲜漂亮”。这里的 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这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虫子是自 由的,菜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正是作者童年快乐的源泉。文 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同年快乐、自由生活的怀念之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以及赏析、品悟课文内容的能力。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 自主意识已普遍增强,他们对作品的感受逐渐接近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他们的心灵逐渐与作者的思 想感情合拍。通过讨论,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与作者基本达成共识。充分自主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 会感情,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 1.可以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介绍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介绍她的《呼兰河传》, 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 2.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在 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交流园子里的景物,作者在园子里所做的事情,以及作者的心情,是从哪些描写中 体会到作者的心情的,或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交流中机引导学生读有关的段落,读 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3.可以引导学生背诵或抄写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 4.可以引导学生读《呼兰河传》的另一个描写园子的片段,进一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感悟作 者的表达方式。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熟读课文,知道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作者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体会作者自由自在、 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通过对园中景物的描写,体会作者快乐的心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1.知道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作者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外阅读《呼兰河传》。 2 课时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提高自主学习生字、新词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作者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 重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提高自主学习生字、 新词的能力。 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作者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1.童年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和事让我们念念不忘。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哪些童年生活情景让 作者对童年生活念念不忘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萧红的《祖父的园子》,感受她的快乐童年生活。(板 书课题:祖父的园子) 2.介绍作者。萧红,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张迺莹,黑龙江呼兰人。1933 年开始文学创作,1935 年发表了成名作 《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1940 年发表了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勾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同桌交流等方法理解文中部分 词语。 3.明确课文主要内容:记忆中祖父的园子色彩鲜艳,景物众多,祖父经常在园子里劳作,作者也 经常在园子里“乱闹”、玩耍,园中的景物是自由的,作者也是自由的、快乐的。 三、再读课文,梳清条理 1.小组讨论: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经历的哪些场景? 2.全班交流:记忆中的园子(第 1~3 自然段);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第 4~14 自然段); 园中的一切都是活的,都是自由的(第 15~16 自然段);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第 17~19 自然 段)。 3.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并和同桌交流,这些句子美在哪里。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学生认读。 2.教师示范书写。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摘录优美的句子。 2.熟读课文。 祖父的园子 1~3    记忆中的园子 4~14 快乐的园子 15~16 自由的园子 17~19 温馨的园子 1.熟读课文,体会作者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重点 熟读课文,体会作者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一、复习导入。 1.认读本课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熟练,并思考: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是从 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学生可能会有这样的印象: (1)祖父的园子是一个美丽、好玩的地方。 (2)祖父的园子里充满了快乐。 (3)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很自由的地方。 2.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反复朗读。 三、走进课文,品味童年 1.默读课文,园子里的哪些情景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 (1)园子里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①朗读第 1 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 ②用一个词语概括园子里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给你留下的印象。(充满生机、热闹、美丽……) ③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情。 (2)作者和祖父在园子里边干活边玩儿。 ①默读课文第 4~14 自然段,画出作者干活和玩闹的句子,细细地品味。 a.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b.哪里会溜得准,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反而把它踢飞了。 c.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于是丢下黄瓜又去追蜻蜓了。 d.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 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②讨论:作者在园子里到底是玩闹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干活就是玩闹,玩闹就是干活,都充满了欢乐。) ③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作者的快乐心情。 (3)园子里的花、鸟、虫子、倭瓜等。 ①朗读课文第 16 自然段,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是从哪些句子里读出来的? ②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关注下面的句子,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园子里的那份自由。 a.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b.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c.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d.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 e.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 f.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个自然段,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3.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可以从哪里感受到? 4.找出表现作者快乐的心情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回顾总结,延伸拓展 1.在作者童年的记忆中,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美丽、快乐、自由、温馨的园子。) 2.有自由的园子真好,有爱的园子真好。就这样一天天的,祖父、后园、作者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在三十一年短暂而坎坷的人生旅途中,对于人间的“温暖与爱”怀着“永久的憧憬与追求”的萧红常常 会忆起呼兰河城,因为呼兰河这座小城里住着她的祖父,有她和祖父的园子。所以,作者用一颗真诚的 心,用一本《呼兰河传》记录了曾经的点点滴滴。 3.推荐阅读:《呼兰河传》。 祖父的园子 玩闹 干活 自由 快乐《祖父的园子》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 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在导入文本后,我让学生结合课文的阅读提示,自主朗读,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 自由快乐,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让他们交流作者在园子里心情 是怎样的,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在交流反馈的同时,引 导他们读相关的段落,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悟出趣、悟出情,充分感受作者对童年 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祖父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 自由、随性、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 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3 ∗  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是散文大家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名篇,文章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童年生 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和牵挂。文章语言朴实,对故 乡的怀恋之情溢于字里行间。散文的“形散而神聚”特点在本文中表现得很充分。 五年级的学生对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还不是很了解,在学习本课时只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 只能欣赏文本的语言美,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接纳美的事物的胸怀。 1.课前让学生搜索有关“月与故乡”的古诗词,理解月是思乡的代名词。 2.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3.引导学生理解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4.通过品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知识与技能】 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对《月是故乡明》进行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 挂之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老师、同 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2.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认识到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重点 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阅读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 展开对话。 难点 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月与故乡”的古诗词。 1 课时 一、激情导入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月亮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景物。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不一 样的深意。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 情结。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释题:大家知道“月是故乡明”这句诗出自哪里吗?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2.聊作者。 季羡林(1911-2009),山东临清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他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 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 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文集》等。三、赏读课文,理清思路 文章开篇点题,接着由月过渡到山水,进而过渡到故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 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研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 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 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 (学生站起来朗读并稍加分析,3~4 个人) 我也找了两段,大家看看能不能把空填上? 我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_______的瑞士莱芒湖上,在_______的非洲 大沙漠中,在________的大海中,在________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________ 的,我都非常喜欢。 此地有________ ,________还有______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 光闪耀于______之上,上下______ ,一碧______ , ______远溢,______,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 2.作者的故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作者的故乡没有山,只有水,但是作者不觉得遗憾,仍然爱他的故乡,强化突出了作者对故乡的 一往情深。) 3.作者明明写故乡的月,为什么还要写童年的趣事呢,是不是多余? (不多余。故乡之月,是思乡的载体,取其团圆和美之意,因此人们常用它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作者早年离家,童年趣事深刻在记忆中,不管走到哪里,都构成了他思乡的回忆内容,而这些趣事,都 是在月下或跟月亮有关,因此不多余。) 4.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 (文中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月亮,起到对比和烘托的作用。突出了故乡月亮独一 无二的美,展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五、总结聚焦,深化主题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月”为线索,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在作者的眼中,月亮就代表了故乡 和亲人。不过,人们赋予月亮的象征义远不止于此。千百年来,人们总是以各种方式来抒发对月亮的吟 咏和思考。) 六、拓展练习 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资源,收集能体现“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Error!对故乡 的思念 我认为略读课文的教学应注重让学生自读自悟,老师要大胆放手,确实给出足够的时间,保证每个 学生都能真正从容地读上几遍课文,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在集体交流汇报展示环 节,应营造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激励学生乐于畅谈自己的读书所得,老师则要认真倾听,及时捕捉“鲜 活信息”,或点拨指导、或引发讨论、或归纳学法,使“生成”效果更佳。真正做到以读为本,自读自 悟。教学中我着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及方法运用可以说是得心应手,对课文的阅读 感悟也比较到位。 4 ∗  梅花魂 梅花经霜傲放,被人们赋予了坚强的品格,成为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象征。课文以“故乡的梅 花又开了”开头,引起对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的怀念。通过五个小故事,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 的热爱、眷恋之情。一位挚恋祖国的海外游子形象跃然纸上。梅花与老人交相辉映,融于一体,梅花魂 已注入老人的生命之中。 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普遍较好,班级同学比较活泼开朗,比较喜欢抢答问题,课堂活跃,因此,在 课堂上我采取了多讨论、多提问、多自学的方法,让学生们学习本文。 1.课前让学生搜索有关梅花的诗文读一读,对梅花的品质有所了解,以便体会外祖父对梅花的感 情。 2.课文以“故乡的梅花又开了”开头,引起对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的回忆。在学习本文 时,注意引导梅花与外祖父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3.课文重点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和眷恋之情。一共写了五件事,有的直接表达这种感情, 如读思乡的诗词会落泪;有的间接表达这种感情,如因作者弄脏了墨梅图而发脾气等,注意引导学生了 解情感的表达方式。 4.本课语句含蓄,感情深沉,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思乡意,领悟 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进行语言积累。 5.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文中的一些字的字音和字形。 【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感受外祖父的思乡之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3.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感悟、朗读、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学习课文,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赤子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赤子心。 2.理解题目的意思,懂得梅花不畏“风欺雪压”的高尚品格,并学习这种品格。 重点 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赤子心。 难点 理解题目的意思,懂得梅花不畏“风欺雪压”的高尚品格,并学习这种品格。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搜集与梅花有关的诗文。 1 课时 一、揭题导入,赏梅花 1.大家见过梅花吗?(多媒体课件出示一组梅花图片)梅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交流梅花 的古诗、名句、名画、歌曲等) 2.梅花历来是画家、诗人所赞美的对象,我国宋代诗人王安石、陆游,元代诗人王冕等都曾经写 下诗句赞美它。我们的开国领袖也曾写下词句盛赞它。梅花不愧是花中之王,花之君子。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一个与梅花有关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知梅花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2.速读课文,思考课文通过哪几个小故事,表达了外祖父眷恋祖国的赤子心? 3.讨论交流,理清条理,出示小标题。(吟诗落泪、珍爱梅图、思国伤怀、赠墨梅图、送梅花 绢。) 三、细读引导,悟梅花 1.同学们,我们读这几个小故事,都能感觉到外祖父爱梅花。你是怎样从这些段落中读出这种感 情的呢? (出示:我们可以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用这些方法:(1)联系上下文;(2)抓重点词句;(3)联系自己的 生活实际;(4)用朗读的方式;(5)其它自己喜欢的方法。) 2.自学体会,动手圈画。 3.读句交流,谈理解。 4.重点引导第二件事:从对比手法的使用及对外祖父的神情、语言、动作等的描写体会对梅花的 喜爱。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四、品读升华,颂梅花 1.过渡:外祖父为什么对梅花情有独钟,文中哪一段话给我们解开这个谜团? 2.自由读外祖父所说的那段话,互相交流、讨论。 (1)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了哪些内容? (2)把你了解到的内容讲给同桌听听。 (3)全班交流: ①梅花的精神(不畏严寒、坚贞不屈)。 ②梅花的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③保存墨梅图激励自己保持民族气节。 3.说说中国历史上出了哪些有气节的人物。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外祖父对梅花,对有骨气的中国人的敬佩。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3)齐读。 五、拓展深化,学梅花 1.课文除了写外祖父挚爱梅花外,还写了外祖父几次哭了的情形,请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你从 中体会到了什么。 (1)每当读到……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上。(2)我说:“外公,您也回祖国去吧!”想不到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3)想不到眼含泪水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 花。 从中体会到了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2.学完了课文,你明白文章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目了吗? 3.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谈。让学生明白,梅花魂就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4.“故乡、祖国”让多少身居在外的旅人、游子拥有无尽的相思与眷恋。古往今来,由于许多历史 原因,许多像外祖父一样的中华儿女流落他乡。他们虽然身穿洋装、说着异地的语言,但是他们的血管 里流动着中国人的血,他们的胸中跳动着一颗颗中国心。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明敏演唱的歌曲《我 的中国心》,让我们从歌声中再一次感受爱国华侨们的心声。 六、布置作业 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段落。 梅花魂 {吟诗落泪 珍爱梅图 思国伤怀 赠墨梅图 送梅花绢}民族魂 中国心 思乡情 《梅花魂》一文讲述的是华侨老人的思乡之情,爱国之情。如何让学生去体验这种情感呢?首先我 通过课件展示写梅花的诗,展示梅花图片,然后,我便引导学生体会梅花所代表的精神,把梅花所象征 的含义,通过外祖父对梅花的赞美,对中华民族的赞美层层引出。并从外祖父一系列的举动中让学生感 悟出,梅花寄托着外祖父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营 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学习语文的能力,并得到情感 的熏陶。 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这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走进大人们的童年岁月,了解他们小时候的故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交流。第一,将自己的记录整理好后交流结果;第二,说说自己在提问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事情;第三, 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注意提问的语气,不要随意打断别人。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应该和不少人打过交道:亲戚、邻居、老师、同学……具备了一定的交际能 力,因此学生是有话可说的。老师要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提问,获取有用的信息,让学生在交流时有话 可说,有故事可讲,有感受可谈。 1.听故事,复述故事时要将一件事讲述清楚、具体,并注意表达方式,能引起听众的兴趣。 2.拓宽思路,从不同的角度询问大人们的童年故事,以表现他们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3.通过收集大人们的童年生活中的事情,丰富学生的积累,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知识与技能】 通过口语交际,提高表达、倾听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将自己收集的材料进行归类、整理。 2.教给学生一定的讲故事的方法,以便在交流过程中表述清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收集大人们的童年故事,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重点 和别人交流时,要把自己听到的故事讲清楚、讲明白。 难点 能选择别人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讲具体。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收集大人们童年的故事。 1 课时一、播放歌曲,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首有趣的歌曲《童年》,如果你会唱,可以一起唱,边听边想,歌词 中反映的童年有趣在哪里。(播放歌曲) 听完了歌曲,你觉得趣在哪里? 2.童年生活,童趣无限,这节课我们就来聊一聊童年趣事。 二、勇于交流,发现童趣 1.回忆课文,体会童趣。 (1)大家还记得《祖父的园子》中的主人公吗,她的童趣是什么? (2)古诗中诗人笔下的三个儿童的童趣表现在哪里? 2.说说自己,回味童趣。 我们正处在童年这个五彩缤纷的时代,谁没有趣事呢?我们大家来说说自己童年中令你最难忘的事。 要求:以孩子的口吻,用口头语言,并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把故事讲具体、讲清楚。 3.走进长辈,明白童趣。 (1)走进大人们的童年岁月,了解他们小时候的故事。(小组内交流) (2)要求: ①小组内的每个同学轮流发言。 ②声音响亮,自信大方。 ③围绕主题,把故事说完整,把有趣的细节说清楚。 ④认真倾听,明确趣在哪里;不要插嘴。 (3)学生交流,教师参与,发现薄弱之处,予以指导。 (4)每个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三、课堂总结,提升情感 无论你生活在什么年代,童年都是会飞的梦,是一串串有趣的“冰糖葫芦”上的笑声,是一朵朵飘 舞的雪花……你们的童年比长辈们的童年要丰富多彩的多,你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童趣 重点讲述别人感兴趣的内容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刚学习了关于童年的诗和故事,既有利于激发学 生讲述的兴趣,又能把学生的目光从书本引向了生活。童年,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时光,也是令人留恋 和难以忘怀的时光。在学生交际的实践中,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口语交际教学,毕竟不同于学生一般 意义上的交际。所以,教师必须关注学生说话与听话方法、态度、能力、习惯等方面目标的达成。在学 生讲述自己或他人童年故事的时候,我有意或者无意地引导学生体会:说什么,怎么说清楚,怎么说具 体。我在“说具体”这一点上刻意作了文章。学生讲述的多是一个一个片断,没有完整地讲述。理想的 状态下,应该让学生讲述一个完整的童年故事。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 这次的习作的主题是“那一刻,我长大了”,通过写一件自己成长历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让你突 然觉得自己长大了。要求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感到自己长大了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记 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这是一篇写事的习作,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难事。难的是要在把事情写清楚、明白的基础上, 还要把感到自己长大了的“那一刻”的情形的瞬间写具体,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1.指导选材。先想一想哪件事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让你觉得自己长大了。选好材料,确 定自己要写的内容。 2.明确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要有真情实感。 3.指导构思。想一想自己准备怎样写,才能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写得打动人心。 4.当堂习作。教师随机指导,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并予以鼓励;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及时进行指 导。 【知识与技能】 选一件令人印象深刻,并让你觉得自己长大了的事写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习惯,做到表达时有条理、有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让自己长大了的经历,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并从中体会自己的成长。 重点 在动笔前理清思路,学会表达,完整清楚地叙述出这件让你觉得自己长大了的事。 难点 善于表达,说话有顺序,条理清楚,有重点。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回顾自己成长路上印象最深的、让你觉得自己长大了的事情。 2 课时1.选一件成长历程中印象最深的,让你觉得自己长大了的事写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感情要真实。 2.通过让自己长大了的经历,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并从中体会自己的成长。 重点 把一件事写清楚,写具体,要有真情实感。 难点 把感到自己长大了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一、激发情趣 在我们成长历程中,总有一些事让我们印象深刻,总有一些事对我们的成长意义非凡。让我们翻开 成长的史册,记录下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对我们成长意义非凡的事。 二、拓展思路 1.在你成长的历程中,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事? 2.指名回答,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而印象深刻。 3.小结: 有一些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是因为有趣,而有一些印象深刻的事让你成长了。 三、互动交流 1.刚才同学们都讲述了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有有趣的,有难过的,有遗憾的……想一想有没 有哪一件事让你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认真回顾事情的经过,要把事情的经过想清楚、想具体,然后再 想一想应该怎样讲述,才会打动别人。(学生自由练说) 2.指名回答,其他同学当记者,现场进行“答记者问”。教师引导学生说说感到自己长大了的“那 一刻”,说清楚自己觉得长大了的原因。(请个别同学讲述,教师指导) 3.在小组里说说让你觉得自己长大了的故事,然后推选其中说得最好的一位同学参与集体交流, 评选出最让人触动的小故事。评选条件:把事件说清楚,说具体;表达时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语句通 畅。 4.集体交流,注意评价。四、动笔写作 1.学生动笔拟提纲,完成习作。 2.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发现优秀习作。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 印象深刻 感到长大 真情实感 1.习作讲评。 2.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重点 习作讲评。 难点 共同评议中肯定优点,指出问题。 一、佳作赏读,交流评价 1.展示一篇写得比较好的作品,指名读,全班交流点评。 预设: 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让你“长大”的“那一刻”是什么呢? 你最欣赏这里面的哪个词或者哪个句子? 老师也喜欢这里面的一个句子。你们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好吗?好在哪里? 你觉得还有什么地方需要修改或者补充的吗? 2.小结:我国古代就有“文章不厌百回改”的说法,好文章就是修改出来的。希望同学们认真地 修改自己的习作,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结尾再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这样才能让习作更完整,才能达到 与对方真诚沟通的效果。 二、着手修改,比照赏析 1.相信刚才的欣赏与评价,对大家都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2.教师巡视,发现修改后有很大改观的典型习作。 3.请“修改典型”习作的作者上台朗读自己修改前后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这样改的原因。 4.教师出示一篇劣作,请同学们谈谈看法,并提出修改意见。 三、小组合作,互评互改 1.教师出示评改要求: (1)文章是否把一件事写清楚了,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瞬间是否写具体了。 (2)语句是否通顺,有没有让你心动的好词佳句。 (3)中心是否明确。 (4)是否有真情实感。 2.互相通读小组内成员的作文,相互提出优点、缺点及整改意见。 3.各自修改。 四、再次修改,誊抄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认真地抄写在作文本上。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希望通过这节课,你们不仅能完成这篇习作,而且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学会表达,学 会沟通,同时也别忘了学会倾听,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充满了阳光和爱。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 印象深刻 感到长大 真情实感 课堂即生活。教师在课堂上努力营造宽松、愉悦、融洽的学习氛围,自身极具亲和力。教师把学生 看成是一个生命体,如同是自己的朋友一般去尊重每一位学生。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 交流,人人都全身心地投入,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 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本次教学中, 学生在看、听、说、写、改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习作实践;在兴致盎然的习作实践中,感受习作带来 的乐趣;在具体形象的习作实践中,初步了解和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素养得到了 有效的培养。“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在这里得到了印证。 语文园地这个语文园地共设了三个板块。“交流平台”紧紧围绕本组课文的内容,通过读直抒胸臆的句子、 品味重点语句、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或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词句 段运用”意在让学生学会读句子,想象情景,体会怎样把句子写具体,以及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并学 会仿写。“日积月累”意在让学生积累古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意。 学生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能从多角度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根据句子,想象情景,体 会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并能仿写句子;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1.交流平台——在此次交流过程中,要结合具体课文加以体会,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 运用。 2.词句段运用——读句子,想象情景,体会怎样把句子写具体;体会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会仿 写。 3.日积月累——可以让学生自己把古诗读通顺,对于诗的意思了解即可,不要求串讲,最后让学 生熟读成诵。 1.通过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2.结合本单元“走进童年”的专题学习,交流课内外的学习与活动,在交流中积累学习方法并理 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进行改进。 3.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增加学生对古诗的积累。 4.通过“词句段运用”的学习,想象情景,体会特点,仿写句子。 重点 学会总结与回顾,理解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难点 积累古诗词,并能谈谈对古诗词的理解和体会。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积累古诗。2 课时 1.通过总结与回顾,理解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2.通过“词句段运用”的学习,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通过总结与回顾,理解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一、交流平台 1.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发现了童年生活中的种种趣事,在趣事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 的怀念。那么作者是怎样借往事表达出自己的情感的呢?你是从哪里体会到这种情感的呢? 2.回顾课文,揣摩写作特点,体会思想感情。 (1)快速浏览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并思考:这几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体会到作 者的情感的?结合相关句段谈一谈。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点评。 ①《祖父的园子》一文,作者是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如“花开了,就像是睡醒了 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都是自由的” 这一段,就是把情感寄托在园子里的花、鸟、虫 子身上,用含蓄的方式写出对祖父和园子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②《月是故乡明》中“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这句话不仅仅是写月亮,而是借月亮表达自 己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4)教师小结: 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①读直抒胸臆的句子;②品味重点词句;③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 人公;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 二、词句段运用 1.同桌互相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2.课件出示“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 的地方飞出来。”(这句话写出了太阳光的强烈。) 课件出示“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 (这句话则写出了天气的炎热。) 3.学生自己练读仿写。 教室里真静啊,静得空气像凝固了似的,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静得直听到每个人的气息声。 三、课堂小结 语文园地 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方法: (1)读直抒胸臆的句子; (2)品味重点词句; (3)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 (4)通过有感情地朗朗。 1.读句子,体会语句在表达上的特点。 2.理解古诗的含义,着重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诗所蕴涵的深义和喻义。 3.体会作者孟郊所表达的思母情怀。背诵古诗。 重点 着重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诗的意思。 难点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背诵《游子吟》。 一、词句段运用 1.读句子,体会语句在表达上的特点。 2.小组合作讨论。3.集体交流。 第一句:作者见到了“广阔世界的大月亮”,就想起故乡,想起故乡的小月亮,使我们感受到作者 深深的思乡之情。 第二句:杭州的桂花比不上故乡的桂花香,因为故乡的桂花已经融入了母亲的生命里,这句话表现 了母亲浓浓的思乡情。 4.照样子写一写。全班交流。 二、日积月累 1.初读诗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 2.出示注解,解释诗题。 3.介绍诗人和写诗的背景。 孟郊,唐朝著名诗人,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与母亲相依为命。他从小刻苦读书,但多次考试 落榜,直到四十多岁才中进士。这首诗是孟郊中进士后,为感激母亲的恩情所作。 4.认真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意思不理解? 5.哪几句诗是描写儿子离家前母亲对儿子的关爱的?请学生自由读,同桌讨论,并说一说意思。 (慈母手中拿着针线,正给准备外出的儿子缝制衣服。母亲担心儿子走后迟迟不回来,就把衣服的 针线缝得密密的,使它更结实、更耐穿。) 6.哪一句诗写出了儿子的心声?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 (像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一样,儿 子的爱心怎能报答的了母亲那深重的恩情呢?) 7.假如你就是那位即将远行的儿子,睡前看到此情此景,你会怎样想? 8.母亲用爱心养育我们,用智慧启迪我们,用美德陶冶我们,用真情沐浴我们,她们是多么可亲 可敬啊!谁能用自己的话赞一赞伟大无私的母爱? 9.背诵古诗。 三、学习小结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我们不能辜负这伟大的母爱,用我们的真情回报她们。 游子吟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交流平台”的教学中,我主要以交流为主,让学生回顾文本内容,理解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予以引 导。“词句段运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情境,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明确怎么把句子写具体;通过对比,突出情感。古诗的教学中,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学后,对诗文的主题加以提炼,从“谁言寸 草心,报得三春晖”中体会母爱的伟大,引导他们赏析古诗,进入情境,从而很快地背诵古诗。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精品】 第二单元 单元概述 本单元以“中华古典名著”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以及一个口语交际、一次习作、一个语文园地 和一个快乐读书吧。四篇课文有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草船借箭》;有选自《水浒传》第二十三回的《景阳冈》;有选自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的 《猴王出世》;有选自古典爱情小说《红楼梦》第七十回的《红楼春趣》。口语交际是“怎么表演课本 剧”,将课本剧搬上舞台,重现课文中精彩的情节和难忘的对话。习作以“读后感”为主题,要求学生 写出自己读书后的感想。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快乐读书吧 旨在带领学生走进中国古典名著,品读精彩故事,感悟百味人生。 1.会认、会写本单元的重点生字、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故事情节。 3.结合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4.引导学生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激发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感受名著的魅力。 重点 1.会认、会写本单元的重点生字、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故事情节。 难点 1.结合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2.引导学生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激发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感受名著的魅力。《草船借箭》2 课时 《景阳冈》2 课时 《猴王出世》1 课时 《红楼春趣》1 课时 口语交际:怎么表演课本剧 1 课时 习作:写读后感 2 课时 语文园地 2 课时 快乐读书吧 1 课时 5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相关内容改写的。课文写周 瑜妒忌诸葛亮,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 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虽然课文篇幅较长,学生对故事情节比较感兴趣,但对人物形象的感悟比较笼统。长文如何短教, 使学生在两节课里既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又获得语言的积累,是课前必须思考的问题。 教学中要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去读、去思考、去想象,将课文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从而达到长文 短教,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1.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三国演义》中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来读一读,或者听人讲讲三国的故 事,以帮助学生感知“三国”这段历史,感受诸葛亮的形象,为理解课文作准备。 2.教学时,可以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围绕题目质疑,根据质疑,学生自主读课文,理解文章的脉 络,大体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可采用读、议、演等多种方式 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最后,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几个人物进行评价,用自己的 话讲讲这个故事,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三国演义》。 3.课文中人物对话较多,特别是第 2 自然段,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特别能反映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对这个自然段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可以分角色朗读,进入情境,揣摩内心,加深理解。 【知识与技能】 1.会认,会写本课的重点生字、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4.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过程与方法】 读悟法,交流合作学习,体验名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重点 让学生读懂课文,理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难点 1.从“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师:准备本课多媒体课件。 学生:有条件的同学,请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至第四十六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 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2 课时 1.默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 这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会认,会写本课的重点生字、词语。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难点 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一、创设意境,感悟精彩 1.创设意境,渲染气氛。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片段的视频和主题曲。 2.调动积累。你们熟悉《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 3.尝试交流,整体感知。 (1)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出示课题:草船借箭)老 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交流。 (3)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二、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1.画出课文的中心句。请同学认真阅读全文,画出课文的中心句——“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品读感悟。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画出来,再用心体 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3.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画边体会。 4.交流、对话。 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品读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角色换位,对比体会:这场大雾,诸葛亮、鲁肃都看到了。他们各自心情会怎样?心里会怎么想? 分角色扮读。 (2)联系上下文来体会。课文中这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事先算准了这场大雾。如,第 2 自然段:“诸 葛亮说:‘只要三天。’”“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 受重罚。’”“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算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 箭。’” 第4自然段:“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 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第 6 自然段:“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 去取箭。’” 第 7 自然段:“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5.小组自学交流“诸葛亮懂地理”的情节。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默读课文,圈画相关的句子或重点词语。 (2)交流体会。 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第 6 自然段:“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第 8 自然段:“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 箭。”本句中“逼近”一词尤其能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理由一:逼得太近,曹操必能识破秘密;理 由二:距离曹军水寨远了,又不能受到箭或受箭面积不大。“度”的把握全在智慧。 三、课外延伸,回顾重点 1.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回、第四十六回和第九十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重点品读“诸葛亮识人心”的课文内容。 草船借箭 诸葛亮:神机妙算{识天文 懂地理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2.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重点 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地原因。 难点 深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一、欣赏名著,品读经典 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老师知道了同学们特别佩服诸葛 亮的神机妙算。有的同学说,诸葛亮通晓天文,有的说他懂得地理,还有的说诸葛亮之所以能借到箭, 最重要的是因为他“识人心”。的确,课文详细描述了“诸葛亮识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这也是这节课 我们要探究的重点。如果老师让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或最能展现自己才华的学习方式来欣赏、探究课文 描述“诸葛亮识人心”的内容,你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探究? 2.学生思考后汇报,老师梳理、概括出以下几种学习方式: (1)读:有感情地朗读。 (2)说:选择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有声有色地说一说。 (3)演:邀请几个同学,分角色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4)评:评说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识人心。 (5)写:根据看过的电视剧,展开想象,扩充、编写“诸葛亮识人心”的某些场景。 3.学生讨论确定各自的学习方式,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 4.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指导,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式、学习策略。如: (1)读:“诸葛亮识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如果选择的是“有感情地朗读”这种学习方式,请 按照自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进行个性化朗读,以求达到声情并茂、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效果。 (2)说:采用“说一说”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亮识人心”这方面的内容,你准备怎样说? (交流要点:①主要的情节和内容要讲清楚。②可以对故事的内容进行适当地创造,特别是第 2 自 然段的对话,要加上一些生动的提示语和有趣的细节等。③语言要自然、流畅。不同人物的语言,要用 不同的语气和语调,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④说话时态度大方,要注意“听众”的反应,能用目 光和手势与他们进行交流。) (3)演:如果选择“演一演”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亮识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该怎样演呢? (交流要点:①要编好“剧本”:把课文内容改为“剧本”,有些语言要适当改变。②选择好“演 员”,分配好“角色”。③各自熟悉“台词”。④准备好简单的“道具”。⑤注意:可以演具体片段:比如, 第 2 自然段的“对话交锋”,第 7 自然段的“饮酒取乐”;也可以串演整篇课文的内容。) 5.请同学们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学习伙伴,欣赏名著,品读“诸葛 亮识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 6.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自由欣赏、品读;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识人心进行汇报,教 师参与、互动。 以第 7 自然段为例——“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 天亮了就回去。’” 针对这个片段,如果是采用表演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同学,教学情境可以这样创设: 师:“《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 11 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 亮的‘笑’。你们演演看,诸葛亮这时会怎么‘笑’?”(可以是:诸葛亮向北岸望了望,从鼻孔里轻轻哼了一声:“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曹操轻蔑的嘲笑。) (可以是:诸葛亮面对南岸,仰天大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 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战胜周瑜心有定数,抑制不住高兴的心情的爽朗的笑。) (可以是:诸葛亮看着眼前的船只,听着擂鼓、呐喊声,微微一笑,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 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自豪、自信的笑。)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把“笑”的不同内涵读出来。 二、营造“对话”,塑造人物 1.同学们能不能用恰当的成语或四字词语来概括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上台板书) 2.用关联词说话训练。 提供几组关联词: 因为……所以…… 如果……就…… 只有……才…… 虽然……但是…… 一……就…… 同学们尽量多地选用这几组关联词,结合刚才你们概括出来的表示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把“草船 借箭”这个历史故事的前因后果介绍完整。 3.汇编诗歌,体味经典。 师:把故事编成了诗歌: 草船借箭不寻常, 要论成败有文章。 都督周瑜欲陷害, 孔明先生巧应对。 妙算天文雾漫天, 通晓地理蒙曹操。 洞悉人心妙计成, 箭如雨下满载归。 神机妙算诸葛亮, 世世代代美名扬。 喜欢的同学读一读,也可以背诵下来。 三、链接名著,拓展文本 请同学们自由畅谈读《三国演义》的原著后的体会,如“空城计”;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 四、布置作业 1.接龙复述故事。 2.把文本演绎成课本剧。 草船借箭 诸葛亮:神机妙算——识人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从哪些地方能够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后,首先让 学生去找,去琢磨,然后带着他们体会,教他们联系上下文学习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真的不用怕学生读 不出、找不到,课堂上学生的滔滔不绝让我们见识到了孩子们知识面之广、思维潜力之强。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6 景阳冈 《景阳冈》选自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 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 性格。 武松打老虎的故事学生都不陌生。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构建了相关的知识。 但是,学生对于武松打虎的一些细节并不十分了解,所以,对本文的学习,重点要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 样描写武松打虎的。 1.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读或者请人讲《水浒传》第二十三回的故事,了解武松打虎前后的一 些事情。 2.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接着组织学生重点阅读“武松打虎” 这一部分,最后,指导学生讲讲这个故事,有条件的还可以读原著,观看影视、京剧片段等。 3.指导朗读时,要注重引导学生透过人物语言,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以此来体会人物性格。 指导朗读时,不仅要边读边想象,而且要边读边探究:他为什么要这样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知识与技能】 1.会认、会写本课的重点生字、词语。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能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并能够绘声绘色地讲述“武 松打虎”的部分。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入境的朗读体验,体会语言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武松的内心变化,感受他的英雄气概。 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能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并领悟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这 部分内容。 难点 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教师:准备武松打虎的影像资料和本课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中“武松打虎”部分内容。 2 课时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的内容,初步感悟武松的性格特征,体会武松的优点和缺点。 3.激发与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重点 初步感悟武松的性格特征,体会武松的优点和缺点。 难点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一、谈背景,知武松 1.话说,北宋政和年间,纲纪败坏,贪官污吏把持朝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天下英 豪纷纷起义。于是,一部经典巨著就此诞生,它叫——《水浒传》。今天,我们就去熟悉其中的一员。 此人,正是曾被人誉为“水浒第一人”的“行者”——武松。(板书:武松) 2.说起这个武松,还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水浒传》中,从第二十三回到三十二回,非 常集中地写到了他。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选自它的第二十三回。(出示:景阳冈) 二、查预习,理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把字音读准确,不懂的字词可查阅工具书进行解决。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语。 (2)指名朗读。 (3)重点指导个别字词的音、形、义。 2.检查学生对课文的了解情况。 (1)课文写了打虎,还写了什么?(喝酒、上冈、下冈等。) (2)除了打虎,课文为什么还写了这么多事情?你怎么看? (3)谈谈你对武松的印象。 3.小结:通过这样的整理,我们眼前出现了两个武松:一个优点多多、一个缺点多多。到底武松 是个怎样的人呢,我们将继续深入地去研究这个人物。 三、入文本,探武松 1.任务一:合作研究武松的“优点”和“缺点”。 (1)明确研究内容:课文的哪部分写出了武松的优点?(打虎)哪部分主要写出了武松的缺点?(喝酒 和上冈) (2)小组讨论。 (3)教师巡视,随机指导。2.任务二:这些内容描写的时候又各有侧重,打虎部分主要是什么描写?(动作)喝酒和上冈主要 是什么描写?(语言和心理) 3.明确各自的学习方法。 4.交流反馈。 (1)优点部分重点交流: ①从中看出“武松”和“老虎”谁更厉害?展开讨论。 ②文中写老虎的厉害是为了突出武松的厉害。 ③男女生合作再把这段文字读读,注意把需要重读的词给强调出来。 (2)缺点部分重点交流: 文中哪些话最能看出武松的缺点?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看出了什么缺点。(随机板书:倔 强、粗暴、好面子、自负、多疑等) 四、出文本,评武松 1.通过这样一研究,武松这个人物离我们又更近了一步。那你是怎么看待武松这个人的呢?接下 来我们要完成本节课的第二个任务。拿起你的笔,把你的意思表达出来。 2.出示相应的学习提示: 根据你的看法,给武松的“优点”和“缺点”排排队,把结果写在作业纸上。 3.交流反馈。 4.小结:从总体上看,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武松?(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但优点胜于缺点。) 五、课外拓展 1.把“武松打虎”的故事讲给身边的亲人或朋友听。 2.读一读《水浒传》中与武松有关的章节,继续探究武松的性格。 景阳冈 机智、勇敢、敏捷、镇定 ,优点F 武松   ,缺点F 多疑、自负、死要面子、倔强1.细读武松“喝酒”和“打虎”两部分内容,感受武松智勇双全的特点。 2.凭借拓展阅读,认识武松多面化的性格特征,初步了解《水浒传》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激发 对古典名著《水浒传》的阅读兴趣。 重点 细读武松“喝酒”和“打虎”两部分内容,感受武松智勇双全的特点。 难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塑造武松这一英雄形象的。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本课的生字词。 2.复述你自己喜欢的一段故事情节。 二、品读“喝酒”部分,体会武松的豪爽和倔强 1.分角色读武松与酒家的对话,边读边体会,你对武松有了什么新的认识?(指两名学生分角色读 武松“喝酒”部分,指导学生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 2.全班交流。 (1)“武松端起碗,一饮而尽……有饱肚的买些吃酒。’”(豪爽) (2)“武松道:‘休得胡说……我也有鼻子。’”(豪放、倔强) (3)“武松道:‘便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却把大虫吓我?’”(浑身是胆) 3.思考:本文重点是打虎,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写喝酒? (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为下文写打虎作准备。) 三、细读“打虎”部分,感受武松的智勇 1.读武松“打虎”部分,填空: (1)武松见大虫(   )来,(   )在一边;大虫把腰胯一(   ),武松(   )在一边;大虫把 虎尾到竖起来一(   ),武松又(   )在一边。 (2)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把大虫顶花皮(   )住,(   )在地上,用脚往大虫面门上、 眼睛里只顾乱(   ),大虫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大虫嘴直(   )下黄泥 坑里,左手紧紧(   )住顶花皮,右空出右手来,(   )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   )。 2.我们填的这些词语都是什么词?(动词) 3.老虎进攻主要用了哪三招?武松又是怎么应对的呢? (老虎:扑、掀、剪;武松:闪、躲、闪) 4.面对老虎进攻,武松为什么没有正面应对,而是两“闪”一“躲”? (老虎来势汹汹,如果正面应对可能会对自己不利,而用“闪”和“躲”,可以避其锋芒,消耗老虎 的体力,挫伤它的锐气。) 5.从这些动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武松不仅武艺高强、勇猛过人,还机智灵敏,是一个有勇有谋的英雄。) 四、链接阅读,了解名著之“高明” 1.链接阅读: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对武松及《水浒传》的评价:武松,天人也。武 松天人者,固具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 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者也。 2.学生自由谈感受。 五、课堂小结 1.武松是一个很具有争议性的人物,要想真正了解武松,就应该置身于整个故事情节中,与他同 命运、共呼吸,这节课只是个起点。课外再去读读《水浒传》中写武松的其他章节,相信你们会有更多 的发现。 2.《水浒传》中大大小小的人物共有 705 个,每一个人物都是一个传奇。让我们阅读百年《水浒 传》,认识百位英雄,发现百味人生! 景阳冈 武松打虎 倔强豪放 机智勇武 《景阳冈》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武松打虎的经过,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机敏的英雄性格。 在教学“武松喝酒”这一部分,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武松语言的句子,根本不相信“三碗不过冈” 的警告,当酒家好心劝阻他不要独自晚上过冈、以防猛虎伤害时,武松更是出语豪壮:“就有大虫,我 也不怕。”“便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小组研读,角色对读等形式体会人物 性格。 教学的重点是“武松打虎”,打虎过程中最为惊险的是老虎进攻时“扑、掀、剪”三招,武松则避 其锋芒,以两“闪”一“躲”应之。这充分表现了武松的沉着冷静、有勇有谋。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理解 武松为什么只闪、躲而不攻,自然体会出武松的沉着机智。然后让学生找出描写武松动作的句子,形象 生动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通过默读和对读,激发想象的方法理解过程。 7 ∗  猴王出世 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 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 敢作敢为的特点。 对于《西游记》的故事,大多数学生并不陌生。这部带有童话色彩的神话小说,塑造了孙悟空、猪 八戒、沙和尚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备受学生喜欢。学完课文后,可开展语文活动,让学生把从书中 读到的、电影电视剧中看到的《西游记》的相关故事,讲给大家听。在进一步体会孙悟空英雄形象的同 时,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1.本文是一篇古代白话文,课前可布置学生查阅字典及有关资料,尽可能弄懂一些字、词的基本 意思。 2.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可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从读中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从读 中感受人物形象,最后组织学生讲讲猴王出世的故事。 3.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想、做等有机结合,让孙悟 空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 4.课文中有一些难认的字,其中,许多字在本课尚未列入“会认”的范围,这些字,学生凭借拼 音会读即可。课文中有些词句,学生能知其大意即可。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本课的生字。 2.默读课文,了解石猴出世和成为猴王的经过,体会石猴敢作敢为的性格特点。 4.在阅读中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来理解,体会《西游记》的语言风格,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 富的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自读,自悟, 想象画面, 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励大家学习“石猴”勇敢顽强、敢作敢为的品质,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重点 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过,体会石猴敢作敢为的性格特点。 难点 理解课文中古代白话文的意思,产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词句,标出不理解的地方,课上交流。 1 课时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看过《西游记》这本书的同学请举手。你们喜欢《西游记》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西游记》 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以无穷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读者。 老师也喜欢《西游记》,我最喜欢其中的角色是孙悟空。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节选自《西游记》, 讲述了一只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美猴王的故事。我们来看看,最初的孙悟空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二、根据“阅读提示”,了解学习要求 1.学生默读“阅读提示”,说一说本课的重点问题。 2.学生回答:(1)石猴是从哪儿来的?(2)石猴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三、指导阅读,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感悟石猴的形象 1.指名读、齐读描写“石猴出世”的语句。(板书:花果山石猴出世)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 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 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2.第 1 自然段中哪一句话介绍了石猴的生活?指名读。赏析句子(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 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3.石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合作朗读,读出石猴的自在、快活、友善、可爱。5.小结过渡:这只快乐、自在、可爱的石猴是怎么当上猴王的呢? 四、自主品读感悟,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经过,感悟猴王的形象 1.思考: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板书:水帘洞) 2.品读相关语句,体会语言的精妙之处。 (1)石猴成王这一经过写得非常精彩,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想想为什么喜欢。体会语言的精妙之 处,并写下批注。 (2)学习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 桥梁。 石猴喜不自胜,忽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 文章三次写石猴跳入水帘洞,反复写石猴“瞑目蹲身”“跳”。引导学生体会动作的准确性及语言 的个性化。可加上动作来读。 (4)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又道:“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 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 去!” 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 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 何不拜我为王?” 这是前后呼应的写法。引导学生体会石猴的神态、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话。 (5)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 将“石”字隐了,遂称美猴王。 理解“拱伏无违”的意思。齐读,体会石猴登上王位时的荣耀。(板书:“石猴”更改为“美猴 王”) 3.我们了解了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对石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觉得是什么样的个性使他当 上猴王的?(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聪明机智、身手不凡……) 五、回顾拓展,激发课外阅读《西游记》等名著的兴趣 1.整体回顾:全文用一副对联巧妙地将两个内容联系起来了,是哪一副对联,你发现了吗? (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2.体会“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的妙处。石猴出世在花果山,因“芝兰相衬”“天真地秀”“日 精月华”而成为“福地”;石猴成王在水帘洞,洞内有“天造地设的家当”,真是“别有洞天”!(补充 板书:福地洞天)3.拓展:在《西游记》中,一只出世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石猴当上了美猴王,后来又成了唐僧最得 力的徒弟孙悟空。孙悟空降妖除魔,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你知道哪些? 4.总结:《西游记》是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也是名著。在经典名著中,我们总能读到曲 折动人的故事,总能看到各具特点的人物形象,总能让我们与故事中的人物同悲共喜,总能引发我们的 思考。 愿同学们一生与名著相伴! 猴王出世 来历:仙石迸裂——顽皮可爱 成王:跳水寻源——敢作敢为 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从读 中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读读议议。接着 再读课文,从读中感受石猴的形象。最后组织学生讲讲猴王出世的故事,并适度拓展,开展语文活动。 对于孙悟空,学生大都比较熟悉,帮助学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注意结合学 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想、做等有机结合,让石猴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 起来。 8 ∗  红楼春趣 《红楼春趣》选自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第七十回。课文讲述的是宝玉、黛玉等人在 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表现了他们放风筝时的自由、快乐。通过对古典名著“点”的学习,激发学生 大量阅读优秀文本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古典作品的能力。 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 这是一篇自学课文,学生要在自主学习的基 础上,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文本内容。在交流环节,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能迅 速融入课文。 1.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应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多给时间让学生朗读、思考、质疑,发表 自己独特的见解。无论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是对语言的体会和品味,都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 尽量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或找到答案。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宝玉、黛玉等人在大观园放风筝的视频,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更加感性的认识。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通过个性赏析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地位,施展个性的空 间。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本课的生字。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宝玉的人物形象。 3.初步掌握阅读方法和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技巧;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过程与方法】 (1)熟读—整体把握—讨论交流—结论 (2)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作为本文学习的主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培养审美观,领会人物的美感。 重点 感受宝玉的人物形象,学习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方法来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技 巧。 难点 学生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培养审美观,领会人物的美感。 教师:“宝黛放风筝”的视频资料、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阅读《红楼梦》相关章节,以对文本有更加感性的认识。 1 课时 一、激情引趣、启发导入 1.大家看这些是什么?(课件出示一组风筝图片)很多同学都放过风筝,但你们知道古人是怎么放 风筝的吗?让我们一起走进《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感受一下宝玉、黛玉等人放风筝的热闹场面。2.走进作者:曹雪芹(约 1715-约 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曹雪芹一生经 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也由贵公子跌落为“寒士”。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不能不引起他对过 去经历的一切作一番痛苦而深刻的回忆,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播放“宝黛放风筝”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 2.检查正音。(多媒体课件呈现本课生字) 3.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标注出来。 (宝玉、紫鹃、探春、黛玉、宝钗、翠墨、晴雯、宝琴)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学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记述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记述了宝玉、黛玉与众姐妹以及丫头们在大观园放风筝的事。) 2.课文中出现了这么多人物,你觉得中心人物是谁?(宝玉) 3.宝玉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 (①善良、大气。捡到别人的风筝,要还给主人;大鱼风筝被晴雯放走了,自己一次都没放过也不 生气。②顽皮、率真。美人风筝放不起来,便急得汗都出来了;众人笑他,他便把风筝摔在地上,指责 风筝。) 4.除了宝玉,还有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试分析。(学生答,教师点拨) 四、品读感悟,积累语言 1.出示句子“那风筝都飘飘飖飖随风而去。一时只有鸡蛋大小,一展眼只剩了一点黑星儿,一会 儿就不见了。” (1)“飘飘飖飖”是什么意思?换成“飘飘荡荡”好不好? (“飘飘飖飖”是风筝在空中随风摇摆的意思,写出了风筝在天空中飘飞的姿态美,不能换。) (2)“鸡蛋”、“黑星儿”写出了什么? (写出了风筝的形状。因为风筝越飞越远,看到的形状也发生了变化。) (3)“一时”“一展眼”“一会儿”说明了什么? (说明风筝断线后随风飞去后很快消失。) 2.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写出了风筝在天空中迅速飞去直至消失的过程,抓住了风筝的姿态和形状,写得十分具体 生动,表达了宝玉、黛玉及众姐妹放风筝时快乐的心情。)3.画出自己喜欢的语段,小组交流。 五、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红楼梦》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同学们课后可以读读其他 片段,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红楼春趣 Error!放风筝{姿态:飘飘飖飖 形状:鸡蛋、黑星儿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宝玉、黛玉和众姐妹们在大观园放大鱼、美人、凤凰、大雁等各种风筝的情景。 文中出现的人物众多,学生不能很好地抓住中心人物,对于宝玉的性格也不能很好地把握,这就需要老 师点拨。通过阅读,学生了解了我国古代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塑造人物形象的 方法,以及通过这几个方面对人物形象进行赏析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分析其他的人物形象。 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有明显提高。 口语交际:怎么表演课本剧 本单元口语交际与本单元课文的关联性很强,都力图彰显古典名著的魅力,意在激发学生阅读、探 究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怎么表演课本剧”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怎么表演课本剧,可以从“选择课文, 改编剧本”“依据剧本,分配角色”“怎么演好角色”这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轮流 做主持人,学会引导每个人发表意见,并尊重大家的共同决定。 五年级学生对四大名著的阅读也大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篇幅都比较长,理 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改编起来难度会更大。 1.对五年级学生而言,如何将课文语言转换为课本剧中人物的台词、动作、神态是教学的重点。 所以在教学的处理中,选取《草船借箭》中的一个片段,指导学生进行改编,通过示范和指导,突破这 一难点,引领学生亲近名著,感受其魅力。 2.学生自主讨论的环节,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选择一篇适合表演课 本剧的故事进行讨论如何改编。 3.充分利用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喜爱课本剧表演活动的特点,而改编学过的课文,也更有利于创建轻松交际的氛围,增强学生交际的自信。 【知识与技能】 讨论排演课本剧的步骤,能够根据需要适当改编故事内容,设计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台词、动作 和表情。 【过程与方法】 在讨论怎么表演课本剧的过程中开展小组讨论,学会轮流主持,引导组内每个人发表意见,讨论中 既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又能够听取最合理的意见,尊重大家共同的决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怎么表演课本剧,进一步亲近名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重点 讨论如何将课文语言转换为课本剧中人物的台词、动作、神态。 难点 教学中指导主持人引导组员达成共识。 教师:《草船借箭》课本剧视频,并根据教学需要制作课件。 学生:观看与本单元课文相关的影视片段,从学过的课文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适合表演课本剧的 故事并打印出来,为自己准备表演的课本剧准备简单的道具。 1 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交际主题 1.同学们,你们看过课本剧吗?谁说说你看过哪些课本剧? 2.这节课,我们来分小组讨论怎么表演课本剧。(齐读课题。) 二、看剧读文,明确讨论内容 1.学生观看《草船借箭》课本剧视频,交流哪个角色演得好。2.学生交流讨论怎么表演课本剧。 3.教师小结板书:选课文 分角色 怎么演 三、分组讨论,落实讨论内容 每组确定 3 位主持人,分步骤主持本组讨论。 1.第一步:选择课文,改编剧本。 (1)提出讨论要求:主持人先引导每个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楚选择的课文及原因,最适合改 编的片段。然后展开讨论,最终形成一致意见。 教师特别提示:既要人人发表意见,又要尊重共同决定。 (2)小组讨论,教师巡导。 (3)各组汇报交流。 2.第二步:依据剧本,分配角色。 (1)依据剧本中不同身份、性格的角色,讨论小组中的各个成员分别适合扮演哪个角色。 教师特别提示:既要考虑角色的身份、性格,又要考虑组员的实际情况。 (2)小组讨论,教师巡导。 (3)各组汇报交流。 3.第三步:怎么演好角色。 (1)从角色的台词、表情、动作以及服装、道具等方面进行讨论。 (2)以《草船借箭》第 2 自然段为例,教师抓住其中的几个句子,指导学生给人物加上合适的语言、 动作、表情。 ①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 好?”(周瑜说这句话时会有什么样的动作或是表情?) ②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诸葛亮会有怎样的表情或是动作?) ③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你认为给两人加上什么样的语言、动作、表情最合适?为什么?) (3)结合你对人物的理解,需要准备哪些服装、道具。 (4)主持人组织小组讨论,对本组选定的故事内容和人物台词、动作、表情进行改编。 (5)教师巡视指导。 四、小组排练,班上表演 1.课下各小组根据讨论的内容进行排练。 2.请一组同学上台表演课本剧片段。3.引导学生讨论哪里演得好,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 五、拓展延伸,课后继续排演 同学们,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有大量的历史名著和文学作品,其中包含着许多引人入胜的 故事,课下请你们选择最感兴趣的故事和同学一起读一读,演一演。 口语交际:怎么表演课本剧 主 持 讨 论 {选课文(学过的课文) 分角色(身份、性格) 怎么演(台词、表情、动作、服装、道具) 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经验,观看课本剧视频了解课本剧的特点,运用探究性学习 策略讨论怎么表演课本剧。小组分工合作学习,轮流做主持人分层交际,教师示范指导提炼方法引领, 让学生自由表达、充分表达、创意表达。教学环节层层推进,逐步加深,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分步达 成。课本剧讨论过程远重于演出成果。由此,突出了教学重点,化解了教学难点,提升了学生的口语交 际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力图在情境、开放、民主的交际课堂中,创设真实的口语交际情 境,通过探究性学习、模块化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分层交际,多方互动,体现口语交际学习的自主性、 开放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力求学生的交际能力在课堂上获得实实在在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活动 中得到扎扎实实的发展,学生的人文情怀在学习中获得真真切切的培养。 习作:写读后感 “写读后感”在五年级的教学中是一个起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积累将感受写具体的方法并初 步运用这些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完成的初稿中能明确自己的感受点,并 呈现出了多个角度,但不能将感受写具体,没有说服力。本次作文课中,努力体现让学生自主发现、亲 自体验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并将其当作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在促进学生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同时,注意开拓他们的思维,培养其创造潜能。力求营造和谐、 务实的课堂氛围。 五年级的学生阅读种类在增多,阅读面扩宽,求知欲望在增强,对看到的东西有一定的分析和判断 能力,会初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但学生喜欢读不喜欢记,什么东西都放在心里,不善于表达出来。 要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1.为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可以先从故事入手,启发兴趣,然后以聊天交流的形式谈谈自己读过 的文章或一本书的感受。 2.通过自我展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3.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知识与技能】 1.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2.从最近读的书中,选择印象最深的写一篇读后感。 【过程与方法】 要写清楚读的什么书,并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真实的想法、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读写结合,积累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学习例文,掌握写读后感的方法。 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抒发情感,自由表达,写出真实的感受和见解。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再次阅读自己喜欢的一本书。 2 课时 1.从最近读的书中,选择印象最深的写一篇读后感。 2.要写清楚读的什么书,并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真实的想法、看法。重点 掌握写读后感的方法。 难点 能联系实际,写出读书后的真实见解和感受。 一、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读习作提示并思考: (1)什么是读后感? (2)写读后感应注意什么? 2.谁来说说,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是读后感? 3.这段话告诉我们写读后感应注意什么? (①读是基础,读懂了文章才会有感受;②感是重点,不能过多地重复文章内容。) 4.教师小结并补充:读是基础,感是重点。为了把感受写具体,可以适当地应用相关资料,还可 以联系实际来谈。 二、佳作引航,感悟写法 1.读后感怎么写呢?我们一起来找答案吧。 如山的父爱 ——读《纸钢琴》有感 “父亲每天很早出去,很晚回来,裹着一身泥便倒头大睡。”父亲为何如此拼命?原来,它是为了 给他酷爱音乐的女儿买一架钢琴。就这样度过了五个春秋,钱终于凑够了,可是,谁又能料到,在买钢 琴的途中钱被偷了。父亲无奈,只好含泪送给女儿一架“纸钢琴。” “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满足儿女的愿望,为了培养儿女成才,为了拯救儿女的性命,每一位父 母都愿意为此付出任何代价,甚至生命也无怨无悔。 记得,我们曾经学过这样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 1989 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 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坍塌。一位父亲一心要救出他的孩子阿曼达,不顾他人的劝告,冒着生命危险在学 校的废墟中不停地挖呀、挖呀……过了 36 个小时,他的双眼已经布满了血丝,两只手上沾满了鲜血, 破烂不堪的衣服紧贴着他的身体。38 个小时过去了,奇迹发生了:那个孩子得救了,那个班的孩子们 也安然无恙。他和他的儿子阿曼达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这位父亲不仅拯救了儿子的生命,还拯救了儿子 全班同学的生命。 父爱是坚韧的;父爱是深沉的;父爱是厚重的;父爱如山! 点评:这篇读后感是在作文指导后当堂动笔的真情细作,文章情真感深,该文尤为成功的地方是小 作者能抓住生活中切实感受的“父爱”生发开去。按照习作课堂所指导的“引 — 议 — 联 — 结”写法进行习作,并能所学所用,举学过的实例恰到情深处,紧扣中心,抒发真情。习作整体结构严谨,语 言流畅,无半点牵强、矫揉造作之势,令人读后不禁拍案叫绝。 2.导读第 1 自然段:这段话主要写的是什么? 教师小结:引出读了什么文章,文章讲了什么内容,这种写法叫做:引出所读。(板书:引出所读) 3.导读第 2 自然段:这段话写了什么? 教师小结:这种写法叫作议出感受。(板书:议出所感) 4.读第 3 自然段:这段话把感受写得更具体了,作者用什么方法把感受写具体的呢? 教师小结:这段话就是通过联系实际的方法把感受写具体的。(板书:联系实际) 5.读第 4 自然段:这是文章的结尾,主要写了什么? 教师小结:总结了读文章后的感受。这种写法叫总结所感。(板书:总结所感) 6.小结:这就是读后感的一般写法。第一步是(生:引出所读)第二步是(生:议出所感)第三步是(生: 联系实际)第四步是(生:总结所感)。简单地说就是:引、议、联、结。 7.过渡:如果把引、议、联、结四个部分看作是读后感的身材,那么,文章的题目就好像是她的 眼睛。为了给这篇读后感取个亮闪的题目,先后想了三个题目(屏幕出示):《纸钢琴》读后感、读《纸 钢琴》有感、如山的父爱——读《纸钢琴》有感。请你选选,哪个最好,为什么? 教师小结:前面两个题目也可以。但第三个题目更好,让人一眼就看出作者的感受是什么,文章的 中心是什么。 三、交流感受,激情写作 1.在同学们读过的文章或一本书中,一定有许多让你感动的。最使你感动的是哪一篇文章或哪一 本书呢?它带给你怎样的感动或启发?能联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吗?请同学们自己先想一想,想好 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2.全班交流:谁来说一说,你最感动的是哪篇文章或哪本书?它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或启示?(在 学生谈感受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 3.要是把我们读文章或书后的感受写下来,供自己以后回味和欣赏,那该多好啊!请同学们选择 感受最深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 4.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发现写得好的及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备点评。 写读后感 引出所读 议出所感 联系实际 总结所读1.通过总体评议学生的作文,让学生了解自己作文中的优点与不足。 2.学会运用修改符号来修改作文的方法,能对他人的作文进行正确的点评,训练学生的作文点评 能力 。 重点 学习作文点评的方法,培养学生点评作文的能力。 难点 学习围绕要求进行作文点评。 一、回顾习作要求并分析 1.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习作要求,(课本)请大家齐读。 (1)从看过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 (2)必须是最喜欢的,印象深,感受深;必须写出真实的体会、感想,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2.写一篇读后感,应当怎样处理“读”和“感”的关系呢? (简单概括原文的主要内容,重点写感想。) 3.读后感的两种基本写法是什么? (先读后感,读感交替。) 二、集体评改,完善习作 1.朗读自赏。朗读自己的习作,画出满意之处。 2.同桌欣赏。 (1)和同桌互相欣赏彼此的作文,你一定会发现他(她)的哪个词、或哪句话写得特别好,或者哪段话 写得很感人,或者他(她)列举的例子很有说服力,或者他(她)写的字特别工整。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欣赏, 把你认为写得好的用波浪线画出来。 (2)谁来推荐自己同桌的作文?推荐一段话、几句话、用得好的词都可以。 三、佳作推荐 老师发现某某同学的读后感写得很好,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习作)请这位同学上来读读他的文章,其他同学当小老师,看看他的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修改?大家可要认真哟。 1.小老师们,谁来说说,自己最欣赏这篇文章的什么地方?还有什么不足之处吗?谁来评评,这 篇习作可以得多少分? 2.读完问小作者:来,告诉大家,你最得意的地方是哪儿呢?有不满意的地方吗? 3.教师小结:这篇文章,某某同学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写成读后感,引、议、联、结四个部 分都有,而且联系实际把感受写得很具体,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是一篇很不错的读后感。 四、指出普遍问题 老师也发现有些同学会过多地重复文章的内容,而把感想写得过于筒略;也有些同学的感想写得比 较宽泛,没有围绕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方面来写,感点不够清晰和深刻;还有个别同学看别人写什么自己 就写什么,没有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这些都是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的问题,每位同学都 看看自己的作文,看是否存在老师刚才说的这些问题,有的话要想想应该怎么修改。 五、升华总结,鼓励勤写 好文章都是经过不断地修改出来的,希望同学们养成修改文章的好习惯。今天,我们学会了怎样写 读后感,经常写读后感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读写能力,还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水平。希望同学们把平时读 书时那种即兴的感受,日常生活中那些点滴的发现,随时记录下来,一来可以自己回味欣赏,二来也可 以和好朋友交流,多好啊!课后请把今天的习作完善好再交给老师。 讲评《读后感》 评优 读为基础 感为重点 先读后感 读感交替 析差 有读无感 读多感少 有感无读 读感脱节 学生要写好读后感,首先要对想写的文章或书用心地读,用情地读,理解内容;其次要选好“感受 点”,一篇好的文章或一本好书,可写的感受点很多,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或身边的实际选择一个 自己最善于写的来写;最后要联系实际,有感而发,因为没有情感的读后感是苍白无力的,是不能感染 人的。 我们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及内容的重难点后,能根据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思路清晰,突破 重难点,过渡自然,随机应变,在善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同时,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并对学生的回 答做出中肯的评价,正确引导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我看这节课就算成功了。 语文园地 本次“交流平台”列举了古典名著中的几个句子,让学生体会并掌握一些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以 便于我们理解名著的内容。“词句段运用”安排的词语古今义有所不同,引导学生理解;能结合上下文 理解句子的含义;能根据选段猜测人物,激发学生阅读四大名著的兴趣。“日积月累”意在让学生积累 古诗词,理解诗意,背诵古诗《鸟鸣涧》。 通过本次语文园地的学习,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四大名著,感受人物的栩栩如生,感受名著的魅 力,激发阅读的兴趣。 1.本组教材围绕“名著”选编的,文中的语言与现代文有所区别。因此课前可以让学生查字典和 有关资料,尽量弄懂一些词句的意思。 2.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使阅读更加顺畅。 3.古诗词应结合图片、诗意,指导学生快速地背诵。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交流,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理解句子的意思。 2.通过“日积月累”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提高朗读能力,增加语言积累, 使学生了解、热爱我国优秀的古诗词。 【过程与方法】 1.运用交流、讨论、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打开思维,实现自我学习。 2.感受课文中人物的栩栩如生,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把人物写生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重点 交流阅读方法,指导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了解词语的古今义,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文本,大致了解词语的古今义。 2 课时 1.通过交流,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理解句子的意思。 2.了解词语的古今义,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3.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交流阅读方法,指导朗读。 一、谈话导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典名著精髓荟萃。我们小学生应从小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吸收 民族文化的智慧,使之传承发扬。你们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词语或者一些句子让你费尽 心思也不得其解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些阅读名著的方法吧。 二、交流平台 1.课件出示句子: “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九,遂有灵通之意”。说说你对句话的理解。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有哪些方法可以降低阅读的难度。 3.全班交流。 4.师生小结: (1)可以联系上下文猜测语句的意思。 (2)遇到难理解的语句,知道大致意思就行。(3)借助资料了解更多的人物信息,有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4)结合电影、电视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加更多的阅读乐趣。 (5)还可以从成语、俗语中揣摩大意。如“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十面埋 伏”“四面楚歌”等。 三、词句段运用 1.课件出示词语: 榜文 印信 驿站 郎中 店家 客舍 货郎 墨客 (1)利用工具书弄懂每个词语的古今义。 榜文:古代指文告。现在一般叫通知、公告等。 印信:政府机关的图章。现在一般叫印章。 驿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及往来官员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相当于现代的旅馆、 宾馆、招待所或高速服务区。 (2)拿出积累本,分小组交流自己的预习情况。 (3)全班展示。 2.结合句子,理解词语。 (1)读句子,猜测画线部分的意思 。 “但有过往客商,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 请勿自误:请不要使自己受伤害。 (2)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3)结合上下文,自主学习二、三两句,自学有困难的可以向小组成员求助。 (4)全班交流。 “喜不自胜”就是高兴得控制不了自己的意思。“瞑目蹲身”是闭着眼蹲下身子的意思。写出了石 猴发现水帘洞的欣喜之情。 “拱伏无违”“序齿排班”是说猴子们听到他说的话,立即跪在地上 没有一个违抗的,一个个按 照年龄排位次,朝着上方礼拜,都称“千岁大王”。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基本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了解了一些词语的古今义。希望同学们课下 能够多阅读名著作品,感受名著的魅力。 语文园地  古典名著阅读方法:(1)联系上下文理解(2)了解更多人物信息 (3)影视剧认识人物 (4)成语、俗语等了解故事情节 1.感受课文中人物的栩栩如生,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把人物写生动。 2.有感情地朗读《鸟鸣涧》,并背诵。 3.了解诗句的意思,体味诗句所描绘的情境。 4.感受诗人内心的安宁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重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绘的情景。 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把人物写生动。 一、词句段运用:根据语段猜人物 1.自由读选段,说说他是谁?(孙悟空 诸葛亮 武松) 2.为什么大家能一眼就看出作者写的是谁? 3.全班交流。 4.小结:要把人物写得徐栩栩如生,就是把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写好,人物的形 象就突出、鲜明了。 二、日积月累 (一)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王维(701-761),唐代大诗人,字摩诘,太原祁州(今山西省祁县)人。他的山水诗造 诣极高,《鸟鸣涧》是他山水诗的代表作,苏轼就曾经夸他的诗“诗中有画”,现在就让我们来品读这首 诗,欣赏这幅画。 2.学生自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3.(屏显古诗)指名读。4.读了这么几遍,你知道这首古诗写的是什么时候吗?(春夜) 5.诗人王维在春夜看到了那些景物呢?请同学们到诗中一句一句仔细地找,并把它圈出来。 (这里有桂花、山、月、鸟、涧。) (二)感知诗意,体味清幽。 1.指名读第一句:人闲桂花落。 (1)这句诗写的是在一个幽静的夜晚,桂花轻轻柔柔地飘落了。(屏显:人闲桂花落。) (2)这桂花落地的簌簌声告诉我们什么呢?(夜静)那诗人写桂花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是为了告诉我 们什么呢?(指名回答) (3)夜静,更因为看风景的人心更静,哪个字写作者内心的静呢?(生:闲。) (4)小结:是啊,王维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悠闲自在,淡泊名利,所以他说自己是——人闲。带 着这份情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第二句:夜静春山空。 (1)听着这桂花落地的簌簌声,王维才发觉夜是多么静啊!真是——夜静春山空。此时的月夜静得 诗人觉得好像整座山什么都没有了,空荡荡的。谁来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 (2)让我们把这个“静”字留在心中,读好这句诗。(屏显: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齐读。 3.第三、四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引读: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从哪出来呢?(云)怎样的云?(薄薄的几片云。) (2)是呀,一轮明月从云层中钻出来,皎洁柔和的月光一下子倾泻在山涧中,睡梦中的鸟儿于是睁 开朦胧的睡眼,啾啾叫着。诗人不是写夜静吗,怎么会写鸟鸣声呢? (这就是一种反衬手法,以动衬静。) (3)齐读。 4.朗读背诵整首诗。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读的时候要想象那屡屡桂香飘溢,悠悠鸟鸣传荡。让我们把鸟鸣涧 的幽静永远留在心里,一起背一背。 三、作业 1.默写古诗《鸟鸣涧》。 2.写一写“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情景。 鸟鸣涧 花      春 山      夜月      明 鸟      静 涧      美 本节课我主要以交流为主,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我国古典名著和古诗词的魅力,增加阅读兴趣。“词 句段运用”则是借助了解词语的古今义读通名著,并学习作者是如何把人物写得生动形象的。“日积月 累”要学生品读诗人的内心,激起学生与诗人情感的共鸣,这一环节往往受学生生活阅历的影响,有一 定难度,因此,配乐诵读诗歌,使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中入情入境地想像画面,把自己当作诗人,体会当 时的心境,使学生更深入、更确切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快乐读书吧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是指《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它们是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 作品,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都有着极高的文学水平和艺术成就,细致的刻画和所蕴含的深刻思想都 为历代读者所称道,其中的故事、场景、人物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 学生对四大名著的影视作品是非常喜欢的,但是对原著的阅读有些困难,只能说一些耳熟能详的故 事情节,对人物形象和人际关系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所以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去阅读名著,去感悟作品 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1.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读四大名著,为理解课文做准备。 2.通过网络、书籍了解自己喜欢的人物,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 3.选读自己认为喜欢的故事情节阅读,能进行复述。 【知识与技能】 1.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读懂名著的历史知识、深厚的民族情感和道理。 2.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读通名著,并运用到课外阅读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感受名著的永恒魅力,从中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启迪人生。 重点 指导学生学会读通名著,并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难点 通过阅读,感受名著的永恒魅力,从中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启迪人生。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阅读名著。 1 课时一、激趣导入 1.根据歇后语,写出中国古典名著中的人物。 (   )上梁山——官逼民反 (   )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   )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2.你知道四大名著的作者吗? 《三国演义》罗贯中  《红楼梦》曹雪芹 《水浒传》施耐庵   《西游记》吴承恩 二、走进名著 1.《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作者吴承恩在书中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这个神通广大, 敢于反抗的英雄形象。 (1)孙悟空的哪几个故事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说说你眼中的孙悟空是个什么样的人? (3)除了孙悟空你还想说说哪个人物?和他有关的哪个故事情节最精彩? (4)全班交流。 2.《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1)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诸葛亮的哪几个故事情节很精彩? (舌战群儒、草船借箭、 七擒七纵 、空城计等。) (3)你还想说说哪个人物? 3.《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这部小说通过对四大家族衰亡史和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 剧的描写,有力地鞭打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小说。 (1)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他(她)的哪件事让你喜欢上他(她)的? (2)复述你最喜欢的故事情节。 三、课堂小结 说说阅读名著有哪些方法? 四、作业 从你读过的名著中选一部,做一个简要的读书笔记。好书推荐卡 作品 作者 朝代 作品的主要内容 印象最深的人物 给你的人生启示 读古典名著 品百味人生 方法{了解作家作品知识 了解主要人物和性格 了解主要情节和典型事件 识记与作品有关的诗句、名言、歇后语 能说出自己的感受 为了更好地了解、掌握名著,我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摘抄,写读书心得。 但是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不高,只是对精彩的故事情节感兴趣,导致课堂上的气氛不够热烈。在今后 的教学中应该开设阅读课,让学生走进阅览室,在静默中畅游阅读天地,接受文化的熏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精品】 第三单元 单元概述 本单元教材围绕“遨游汉字王国”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初步了解汉字的特点和发 展历史,加深学生对汉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正确运用汉字的自觉性。同时培养学生策划和开 展活动、查找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汉字识记量,在此基础上编排一次有关汉字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对汉 字的音、形、义等各方面进行归类辨析,通过自主活动增强对汉字构造的感性认识,悟出汉字的构字规 律,对提高识记汉字的效率,增强对汉字的情感有着重要意义。本组分成“汉字真有趣”和“我爱你, 汉字”两部分。 1.学生能从总体上明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了解其特点,为今后进行综合性专题学习打下了基础。2.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能够学会制定活动计划,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参与,勇于承担一定的任 务,并能通过独立或合作学习,较好地完成任务。 3.学生能够认真阅读提供的相关阅读材料,从中受到启发,搜集到更多体现汉字神奇、有趣的资 料。 4.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能够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字的美,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之情,从小 增强为祖国的语言文字作贡献的意识。 5.通过活动,学生能够很好地参与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探究意识的形成。 重点 1.学生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了解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掌握综合性学习的方法,为今后进行综合 性专题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初步学会制定活动计划,并按计划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会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难点 学生能够很好地参与合作探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探究意识的形成。 汉字真有趣 4 课时 我爱你,汉字 4 课时 汉字真有趣 “汉字真有趣”分为《字谜七则》《门内添“活”字》《有意思的谐音》《“枇杷”和“琵琶”》《有 趣的形声字》五个部分。 字谜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游戏形式。《字谜七则》提供的字谜是一些范例,有三种形式:①~④是文 字 谜 , 谜 面 都 像 一 首 小 诗 , 形 象 地 描 述 了 某 个 汉 字 的 特 征 , 读 来 朗 朗 上 口 。 谜 底 分 别 是 “日”“坐”“也”“口”。⑤⑥是画谜,谜底是“休”“斗”。⑦是故事谜语,谜底是“默”。通过猜 谜使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初步了解字形往往表示着一定的意义。学生了解了字谜的形式和构成方式, 也可以自己去搜集或编制字谜。 《门内添“活”字》是一个典故,讲的是三国时期的杨修猜字谜的故事,意在让我们体会汉字的有 趣。 《有意思的谐音》介绍了歇后语,它是由近似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形象而俏皮的口头用语。教材中出现的是谐音歇后语,其特点是借助同音或音近的联系,产生俏皮风趣的表达效果。 笑话《“枇杷”与“琵琶”》则告诉我们汉语同音字很多,不能随意乱用,否则会闹笑话。 《有趣的形声字》是一篇有关形声字的知识短文。向我们介绍了两类形声字。一类是在象形字的基 础上增加声符创造的,另一类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形符创造的。我们可以利用形旁和声旁来辨别一 些形似字和同音字,避免写错别字。 猜字谜是学生喜爱的游戏。开展这项学习活动,重在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所以要鼓励学生把活 动设计得生动有趣,既吸引同学,又活跃思维。谐音的表现形式很多,歇后语是比较常见的形式之一, 可以让学生通过工具书、网络等去搜集。 教学时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阅读材料,课本上的字谜不妨让学生先猜一猜,说说猜的过程和想 法。有谐音的歇后语不妨让学生读一读,引导学生注意把重音落在谐音的音节上,体会表达之妙。 【知识与技能】 1.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2.通过了解字谜、谐音和形声字的特点,体会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搜集资料,培养独立、合作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进对汉字的了解,增强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1.通过对阅读材料的学习,增进对汉字的了解,增强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学会搜集资料,培养独立、合作的探究意识。 教师:准备教学挂图、各种关于汉字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4 课时 1.加深对汉字的历史、影响的认知。 2.接触汉字形态的象形有趣面并迁移运用,感受汉字的魅力。 3.利用汉字媒介提高学生想象力,提升语言素养。 4.规范使用汉字,并为汉字的规范使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重点 加深对汉字的历史、影响的认知。 难点 规范使用汉字,并为汉字的规范使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简介汉字历史及影响 1.汉字天天见,日日用,同学们对汉字的了解有多少? 2.出示文明古国文字,找同学说说各自的特点。(要求要有条理) (古埃及象形文字就是一幅幅图画;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也有图画性,只有线条没有颜色,多楔形; 古印度的也是以图画为主;中国的甲骨文符号性更加明显。) 3.总结: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使用了三千多年目前仍然使用的文字,不过汉字随着时代的变迁,从 形态到字体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汉字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是非常巨大的,也能从侧面反 映出我们这个民族的智慧和强大的创造力。 二、汉字对周边文化的影响 1.出示日文指示牌。简介这是日本街头的路牌和标志,同学们看一看,并说一说发现。 生:日文中有汉字。 师:日本在古代并没有文字,直到和中国有文化交流之后,才引进中国的汉字作为书写的工具。后 来因为汉字笔画繁复书写不便,为了实际需要,才又利用汉字草书简化而成,汉字因而成为日本文字的 主体。 2.总结:汉字除了历史悠久,除了对东亚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外,还是一串密码,能打开中华文化 的宝藏;是一条航船,承载着汗牛充栋的文化典籍;是一张张黄皮肤的面孔,从中可以看出了中国人的精气神。 3.下面我们就到汉字中去体会和感悟。 三、俗解汉字,感受汉字的别样魅力 1.知道姚明吗?知道姚明的哪些信息?知道姚明最害怕的汉字是什么? 2.出示姚明与囧。看了这幅图,你知道姚明为什么害怕这个字了吗? 3.囧,读什么?是什么意思?本意是什么?(聊的味道要浓)讲解:囧读作 jiǒng。本义为“光明”。 从 2008 年开始在中文地区的网络社群间成为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成为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使用 最频繁的字之一,它被赋予“郁闷、悲伤、无奈”之意。“囧”被形容为“21 世纪最风行的单个汉字” 之一。 4.我们领略汉字的别样趣味。出示汉字的对话。 出示“臣”对“巨”说“同等面积,我有三室一厅”,读对话,想一想,妙在哪里? 小组讨论:兵会对丘说什么?由对甲说什么?日对曰说什么? (由对甲说:你什么时候学会倒立了? 兵对丘说:哥们踩上地雷了啊?两个腿怎么都没了? 日对 曰说:该减肥了!) 5.总结:汉字,是我们的根。不但有用而且有趣。 遨游汉字王国 汉字的历史 汉字对周边文化的影响 汉字的别样魅力 1.体会猜字谜带来的乐趣。 2.通过学习,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字的美,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想象、记忆等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4.通过活动,学生能够很好地参与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重点了解字谜的特点,体会汉字文化的魅力。 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想象、记忆等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一、激趣导入,明确学习内容 1.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汉字并不陌生。我们平时看书、读报、写信、写作文的时候, 都离不开汉字,汉字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你对汉字的认识。 2.学生畅所欲言。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基础知识展示。 1.我会读这些字谜的谜面。 2.小组内相互猜字谜后,全班交流:第一则字谜(大屏幕出示第一则字谜),这则的谜底应该是“日” 字,因为“日”代表的是太阳,太阳画出来的时候就是圆的,“日”字写出来的时候就是方的;“日” 也代表一天,冬天的一天时间很短,而在夏天一天时间很长。所以说谜底就是“日”。 师及时评价:同学们能根据汉字字形、字义猜出这个字谜是“日”字,所以我们说汉字是世界上唯 一的一种音、形、义结合在一起的文字!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字谜是由文字来表述的,对于这种由文字 来表述的谜,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文字谜”。同学们,字谜还有很多。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字谜,能 不能让大家一起来猜一猜?②~④也是文字谜,谜面都像一首小诗,形象地描述了某一汉字的特征,读 来朗朗上口。谜底分别是“田“立”“也”。 3.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有些字谜可以用动作来表示,我们就可以叫它们“动作谜”。有些字谜 可以用图画来表示,我们就叫它“图画谜”。如⑤⑥是画谜,谜底是“休”“斗”。还有⑦是故事谜语, 谜底是“默”。 4.杨修是东汉相国曹操的谋士,也是一个猜谜高手。曹操的后花园落成,视察时在门上写了一个“活” 字,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阔)你知道哪些猜字谜的方法,与大家交流一下。 5.全班交流。 (1)组合法是根据谜面的暗示,把笔画或部件作加减,凑成一个字。如:“一口咬掉牛尾巴”就是“口” 把“牛”的尾巴咬掉了,谜底是“告”。 (2)象形法是把汉字的笔画比拟成事物。如“河边一蜻蜓,天上双雁飞”。蜻蜓的身体像个“干”字, 河就是三点水,加起来就是“汗”字;双雁像“从”,天的上面是一横,加起来就是“丛”字。 (3)会意法要求从谜面的意思去联想。如“客满”,客满就是人太多,谜底就是“侈”。 (二)活动展示。 设置字谜擂台,进行猜字谜接力赛。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1.游历了字谜王国,说说对汉字有什么新的认识。 2.多种方式展示搜集到的字谜。 3.根据汉字的特点,以小组为单位创作谜面,全班交流。 三、知识拓展延伸 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体会汉字的有趣。 字谜七则   门内添“活”字  文字谜    组合法  图画谜    象形法  故事谜    会意法 1.引导学生认识汉字的谐音现象,发现汉字的谐音用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想象、记忆等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 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了解汉字谐音的特点,体会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 分好学习小组,布置学生搜集谐音性歇后语、古诗和对联。 一、提出学习目标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故事《开会》: 一个口音很重的县长到村里作报告:兔子们,虾米们,猪尾巴!不要酱瓜,咸菜太贵啦!(同志们, 乡民们,注意吧!不要讲话,现在开会啦! )县长讲完以后,主持人说:咸菜请香肠酱瓜! (现在请乡 长讲话!)乡长说:兔子们,今天的饭狗吃了,大家都是大王八! (同志们,今天的饭够吃了,大家都 使大碗吧!) 不要酱瓜,我捡个狗屎给你们舔舔。(不要讲话,我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听 。 ) (2)自由读,说说哪里好笑。(3)小结:这个笑话,是因为汉语方言的谐音引起的。 谐音就是指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板书: 谐音、一音多字)同学们,谐音现象是汉语特别的地方, 它在别的语言中是不多见的。今天就让咱们一 起遨游 “谐音趣味王国”吧! 2.引出课题。 3.引导学生(结合单元导读及课文提示)提出学习目标。 (1)学习书上的那些歇后语,体会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 (2)认识汉字的谐音现象,发现汉字的谐音用法。 (3)多种方式展示搜集到的谐音性歇后语、古诗和对联。 (4)根据汉字的谐音用法,进行个性创作。 二、展示学习成果 要求:1.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作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我会读这些歇后语。 2.这节课,我知道了歇后语是一种由前后两部分构成的带有谜语性质的固定语句,前一部分是形 象的比喻,像谜面,后一部分是解释、说明,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利用谐 音,是创制歇后语的重要方式。 3.我还知道了这些谐音性歇后语、古诗和对联。(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二)趣识谐音。 1.谐音歇后语。 (1)狐狸吵架——(    ) (2)老九的兄弟——(    ) (3)和尚的房子——(    ) (4)和尚打伞——(    ) 2.对联。 (1)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缺一少十。 指名学生讲《郑板桥妙解对联》的故事。 (2)对联: 莲子心中苦 , 梨儿腹内酸 。 指名学生朗读。注意正音,指导读出节奏和韵味。感受谐音用法的妙处: 对联字面上的意思是明 显的,而作者用“莲”与“怜”、“梨”与“离”的谐音关系,含蓄地表达与儿子隔离的凄苦、酸楚之 情。3.商品的广告词。 随心所浴(欲)  咳不容缓(刻) 默默无“蚊”(闻) 洗出望外(喜) 酒负盛名(久) “骑”乐无穷(其) 别无锁求(所) 首屈一纸(指) 4.“琵琶”和“枇杷”。 请同学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这是枇杷(水果),这是琵琶(乐器)。此“枇杷”非彼“琵琶”,“若使琵 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是呀,音相同但是意思却不一样,如果搞错了可要闹笑话。那么,同学 们,你们课下的时候有没有读过一些类似的谐音笑话呢?有谁愿意讲给大家听一听呢? (几个学生一起表演谐音笑话“报数和抱树”。) 总结:是呀,一个是“数字”的“数”,一个是“树木”的“树”,弄混了就要闹笑话。从大家刚才 开心的笑声当中,我觉得这几位同学的表演那可真是:飞机上挂暖壶——高水平。你们听出来没有,刚 才老师的话中藏着一个谐音的内容,是什么?谁听出来了?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游历了谐音王国,说说对汉字的谐音有什么新的认识。 2.多种方式展示搜集到的谐音性歇后语、古诗和对联。 3.根据汉字的谐音用法,自主创造一些歇后语、古诗和对联等。(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三、知识拓展延伸 查找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或笑话,然后和同学交流。 有意思的谐音 歇后语 广告词 对联 谐音笑话 1.初步了解形声字的造字特点,了解形声字的演变过程。 2.体会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增强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造字规律,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汉字文化的魅力。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连线游戏。 (一边是几个象形字,一边是相应的图片,让学生连线。) 2.你发现了什么?(象形字,真奇妙,模仿形状把字造。) 二、读文本,初探造字秘密 1.读“星”“凤”两节,说说这两个形声字的演变过程 2.自由读、同桌互学。 3.多媒体演示图画到象形字的演变过程。 4.全班交流。 “星”和“凤”最早就是象形字,是用图画的方式创造出来的,和原来事物的形状相似。象形字是 我国最早的一种造字方法。后来,汉字简化,为了好辨认,人们就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了声符,创造 了新的形声字。 三、读课文,再探造字秘密 1.读“蜀”和“祭”两节,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接龙读文反馈。 3.师生交流。 4.游戏——你来画,我来猜。(同桌合作,一个画图,一个猜字) 5.寻找我身边的形声字。 有趣的形声字 象形字{加声符 加形符}形声字 教学《汉字真有趣》时,我主要通过让学生课前收集材料,制定学习计划的方式来学习。课中观赏 古代象形文字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了解汉字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猜字谜,使学生体 会到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通过歇后语、谐音笑话故事的展示,进一步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在综 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也应该积极参与,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爱你,汉字 “我爱你,汉字”的编排方式完全改变了以往教材的编法,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第二板块主要是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社会调查等 活动,加深同学们对汉字的了解和热爱,并为纯洁祖国语言文字而出力。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能 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并能够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充分体现了大语文观,体现了生活 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思想。 《汉字字体的演变》是表格加文字解说的形式,以“日”“月”“车”“马”四个字为例,演示了几 千年来汉字的演变过程。从这个表格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汉字文化有着丰富的内 涵。 《甲骨文的发现》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现存的最早的文字是殷 商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距今已有四五千年。 《书法欣赏》旨在让学生赏析书法作品,要求不必高,只要学生能感受到汉字字体的多样性,认识 书法是一种艺术就可以了。 《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必要性》旨在让学生懂得学好汉字的重要性。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要求学生了解研究报告的结构,学写研究报告。 本次综合性学习内容通俗易懂,形式新颖有趣,学生学习热情高涨。通过阅读《汉字字体的演变》, 学生可以感受到汉字的发展历程。《书法欣赏》,可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也可请有书法特长的老 师、家长进行指导。学习《关于“李”姓的历史与现状的研究报告》,教师可指导学生写简单的研究报 告。 为了开展好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在这里提出几个注意点:从“有趣”走向“可爱”。汉字的故事 非常多,可以通过网络、报刊等多种途径获得关于汉字谐音、歇后语等大量素材,让学生通过活动对汉 字的起源、发展及特点有大概的了解。通过活动,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汉字的趣,更应感受到汉字与生 俱来的,有历史的温度和生命的气息,并凝聚成对汉字的一种真诚的爱。 从书本走向生活。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很具有代表性,可以引起学生对汉字的关注和思考。学生在 活动时除从书本里寻找相关素材外,还可以引导他们到现实生活里去找,把活动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 来,对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也大有禆益。 从自主走向自觉。对如何开展好本次综合性学习,教材里都作了相关的提示,教师在完成必要的知 识教学后,应该充分发挥学生活动的自主性,以指导者、参与者和建议者的身份对学生的活动提供帮助。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汉字字体的演变。 2.认识错别字产生的危害。 3.学习欣赏汉字书法艺术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1.通过社会用字调查,增强学生规范用字的意识,努力为纯洁祖国文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2.在活动中,学会制订计划,并能统筹安排、落实计划;学会撰写研究报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提高对纯洁祖国语言文字的认识,养成防止错别字和纠正错别字的 习惯。 1.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提升学生对汉字的感情,在活动中学会制 订计划。统筹安排、落实计划。 2.学习欣赏汉字书法艺术的方法,并会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挂图和有关文字演变、发展、形成的资料以及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4 课时 1.初步了解汉字字体的演变,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提高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认识。 2.了解甲骨文的历史,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引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3.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 学习能力。 重点 初步了解汉字字体的演变,了解汉字的起源,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难点 培养学生策划和开展活动、查找和运用资料的能力,提高正确使用汉字的自觉性。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进行综合性学 习,增进对汉字的了解,加深对汉字的热爱吧。我们知道汉字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字体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今天,我们就先来感受一下汉字的演变过程。 2.提出学习目标。 (1)了解汉字字体从古到今大体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2)仔细发现,从表格中你发现汉字字体的演变趋势是什么? (3)读《甲骨文的发现》一文,讲讲这个故事,谈谈感受。 (4)课外资料搜集展示;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关于《汉字字体的演变》。 1.从表格中,我们了解到了汉字字体从古到今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甲骨文——金文——小 篆——隶书——楷书五个阶段。 2.我还发现了汉字字体的演变趋势:汉字字体的发展是逐步从象形走向符号化的,从笔画较多走 向笔画简单,使书写更加快速便捷。 (二)关于《甲骨文的发现》。 1.我会读通、读顺这个故事,并能自己讲讲这个故事。 2.我了解到了甲骨文是怎么被发现的故事。 3.读了这个故事,我了解到汉字的历史非常悠久,甲骨文是现存的最早的文字系统。 4.我发现,在生活中只要仔细观察和善于思考,可能就会有新的发现。 (三)资料搜集展示。 1.采用编汉字小报的方式介绍汉字字体的演变: 汉字的最初模样,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是现在所知最早的汉字。与甲骨文差不多同 样古老的字体还有铸刻在铜器上的金文,后来到了秦代,秦代就统一了文字小篆。甲骨文是 19 世纪末 发现于河南小屯村的,甲骨文从殷墟出土,故又称“殷墟文字”,它的特点是图画性强;金文产生于商 代后期,通行于西周。常铸刻在钟或鼎上,又叫“钟鼎文”,它的特点是象形程度降低;小篆是秦始皇 统一六国后正式使用的文字。它的特点是结构稳定,字体定型,线条圆转,粗细一致,标志着汉字的统 一…… 2.解说式: 甲骨文大都是商王朝占卜吉凶时,刻的卜辞和有关的记事文字,是殷代到纣亡 273 年间的遗物,日前成为研究商周社会的重要历史资料。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有 4500 个左右,可认识的约 1700 个…… 金文的笔画特点是字形圆转,大小均匀,象形性比甲骨文有所降低,字的定型性有所提高,但还有 较多的异体字…… 篆书有大篆和小篆之分。小篆笔画更加匀称整齐,线条粗细一致,更加圆转,符号性增强了,图画 意味大大削弱了。因为小篆在大篆基础上简化而成,一般说小篆是大篆的简体…… 隶书将小篆圆转均匀的线条变成方折平直、粗细有致地笔画,风格也变为横扁舒展,“隶变”成了 汉字发展史上的分水岭…… …… 3.谈感受: 从看汉字的演变过程 可以看到:汉字字形的总体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每一种新字的出现,都改 变着前一种字形难写、难记的缺点:同时,汉字不断趋于定型化、规范化。 …… (四)创作性展示。 1.个性感受: 通过搜集关于汉字的资料,感受到了汉字的神奇、有趣,感受到了它的悠久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 化,让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字…… 2.我想说: 通过活动,我们初步了解了汉字文化,加深了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并提高了文化素养和 审美情趣。同时,我还懂得了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三、知识的拓展延伸 课外再搜集更多关于汉字的相关资料,了解汉字的历史。 我爱你,汉字 汉字 字体 的演 变 {甲骨文:商周时期 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金文:商周时期 刻在铜器上的文字 小篆:秦朝统一后的文字、字形结构稳定 隶书:形成于战国 笔画简化 楷书:魏晋时代 字形方正 1.学习欣赏汉字书法艺术,增进对汉字的了解。 2.增强学生对汉字的兴趣,感受汉字的美。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想象、欣赏等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 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重点 分好学习小组,布置学生搜集优秀的书法作品,欣赏汉字书法,感受汉字的美。 难点 培养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汉字不仅是中华文明的使者,也是一种特殊艺术的载体,从古至今,书法作为一门艺术, 为众多文人墨客所喜爱。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赏析书法作品。 2.引出课题。 3.引导学生(结合单元导读及课文提示)提出学习目标。 (1)对书上的三幅作品作出评价,感受汉字的美。 (2)读《千字文》,认识楷书、草书和行书。 (3)多种方式展示搜集到的优秀的书法作品。 (4)结合课文所得,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作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我会欣赏王羲之与柳公权的书法作品并对作品作出评价,我感受到了汉字字体的多样性,认识 到书法是一种艺术。 2.我会读《千字文》。 3.我还知道了一些欣赏书法作品的方法。(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二)如何赏析书法作品。1.赏析书法既要对作品宏观把握,又要细微地观察。 2.其次是由线条点画组合的汉字结构,艺术型的意趣和哲理。 3.第三是布白包括字、行气、章法。 4.第四是神采,就是指书法的精神气质、格调风韵。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欣赏完汉字书法,说说对汉字书法的新认识。 2.多种方式展示搜集到的优秀书法作品。 3.自主创造书法作品。(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四、知识拓展延伸 动笔写一张自己最满意的书法作品,然后和同学交流。 书法欣赏 楷书  草书  行书 汉字之美  汉字之润 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体会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必要性,懂得学好汉 字的重要性。 2.认识错别字产生的危害,防止和纠正错别字,增强规范用字意识。 重点 1.走上街头,调查招牌、广告等用字情况。 2.搜集有关写错别字闹出的笑话或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例。 3.整理出作文本和作业本中的错别字。 难点 认识错别字产生的危害,防止和纠正错别字,增强规范用字意识。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2.提出学习目标。 (1)了解错别字的类型及原因,认识错别字产生的危害。 (2)探求纠正、不写错别字的方法。 二、展示学习成果 生 1:读了《一字值万金》这个故事,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在工作中一定要严谨细致,否则将带来巨 大的损失。 生 2:是啊,错别字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而且还会毁了一支军队,请听我搜集的小故事《一字毁 千军》。 生 3:我在街头搜集了这些错别字:独“衣”无二、挂“扬”头卖狗肉、“即”打折又送礼…… 生 4:通过调查,我发现写错别字有以下这些原因: 1.同音混淆:如再和在,以和已等; 2.形近混淆:如已和己,摘和滴等; 3.多笔少画:如洒和酒,候和侯等; 生 5:我从作文本和作业中整理出这些常写错的字…… 生 6:预防错别字,我有巧办法。 1.每人准备一本错别字更正本,登记错别字,并订正 3 遍。 2.把自己易混易错的字进行归类,常复习。 3.结对子,互相帮助、互相督促。 生 7:我用编顺口溜的方法来记易错的字:亡口月贝凡(赢)、横戌点戍戊中空、全封巳半封已不封 是自己。 三、激发知识冲突(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四、知识的拓展延伸 把活动的收获用笔记录下来,形式不拘。可记叙活动的过程,也可以抒写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写简 单的调查报告、研究报告。 认识错别字 调查同学们的作业本  街头招牌 规范用字1.通过学习,要弄清楚“李”姓的历史和现状。 2.通过学习,掌握研究报告的写法,课下分组学写一份研究报告。 3.培养学习过程中独立探究、分工合作的能力。 重点 学写研究报告。 难点 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分工合作的能力。 一、明确研究报告的结构 标题:要体现研究的主要内容。 问题的提出:写出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写清楚研究方法。 资料整理:把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出来。 研究结论:对资料进行简要的概括和分析。 二、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这次写研究报告,搜集资料是中心环节。各小组要事先拟订一个简单的计划,要讨论清楚需要 搜集什么资料和到哪儿去搜集资料。搜集的资料尽可能多和全面,正面的和反面的都要。搜集资料可以 自己调查、访问、记录,可以从有关的书籍报刊上摘录,还可以利用网络搜索。 2.了解汇报制订活动计划的要求。 (1)自由组成小组。 (2)讨论活动计划。 (3)制订活动计划。 (4)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 (5)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 三、课后实践:搜集、查找、整理资料1.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和搜集、整理工作。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汇报展示。 (形式:(1)书面汇报。(2)合作汇报。(3)制成演示文稿汇报。(4)出示实践活动展板或编小报汇报。)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的结构{标题 问题的提出 研究方法 资料整理 研究结论 “有趣”是本次主题活动的灵魂,“体会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体会学习过程的有趣”应是本节课的立 脚点。学生活动时最感兴趣的就是成果汇报,那么就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切入,以“如何成功展示成果”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精选材料,加工材料,制作成果汇报作品”。在设计板块时,要让学生感到进行活 动就像是在进行游戏,使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活动。另外,还可以通过评选的方式促使学生重视小组合 作。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精品】 第四单元 单元概述 本单元教材共有 4 篇课文,这些课文都讲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古诗三首》从诗人描绘的情 景中体会诗人的情感——不畏艰难、守边卫国,同情、愤恨,欣喜若狂,归心似箭。《青山处处埋忠骨》 让我们了解一代伟人毛主席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 怀。《军神》用深情的笔墨高度歌颂了刘伯承的坚强意志,表达了作者的敬佩之情。《清贫》一文主要表 现方志敏在生死关头仍能坚守革命信念,这种舍己为公的高尚情操使人心潮难平。习作以“他________ 了”为主题,通过运用动作、神态、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语文园地从“交流平台”“词句段运 用”“日积月累”几个板块入手,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引导学生在阅读这些文章时,思想受到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 的高尚。 2.体会文章情感的同时,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3.通过文中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4.引导学生练习习作,尝试运用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突出人物的个性特 征。 重点 1.认识本单元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在阅读这些文章中,思想受到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 的高尚。 3.通过文中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难点 1.体会文章情感的同时,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2.引导学生练习习作,尝试运用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突出人物的个性特 征。 《古诗三首》3 课时 《青山处处埋忠骨》2 课时 《军神》2 课时 《清贫》1 课时 习作:他________了 2 课时 语文园地 2 课时 9 古诗三首 《从军行》这是一首边塞诗,描绘了守边将士的艰苦生活和英勇戍边的胸怀,全诗格调悲壮,洋溢 着将士们的英雄主义气概。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 十多年了。被罢斥归故乡的陆游,仍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 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写因安始之乱而颠沛流离的诗人听闻收复失地的喜讯后欣喜若狂,即刻收拾行装返乡的事,抒发了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愿望,表达了诗人 真挚的爱国情怀。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 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显学生的主 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1.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每首诗读准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古诗的内 容有大概的了解。 2.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古诗的积累不仅是语言的积累,更是文化的沉淀,要采用多种 方式训练学生诵读。 4.在学生对诗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 2 题,引导学生深入读悟,结合自己的感受 和文中插图,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知识与技能】 1.会认会写本课的重点生字、词语,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把这三首诗背下来,并默写《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 迎凉有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结合注释,来理解全诗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描写的情景,感受诗人的爱国之情。 重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 难点 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3 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从军行》。 2.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重点 理解诗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一、引入新课、铺垫渲染 1.以往我们学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和学生接诗)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 过渡:王昌龄在他的笔下,又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边塞风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板书课题: 从军行) 2.解诗题: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上 “歌”“引”“吟”“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请大家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生读) ①谁来读一读?(师点评指导) ②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图画、想象画面) 请同学们借助这些方法,默读这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 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 2.析字词、明诗意。 (1)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①自己轻声读一读,你从中看到了边塞的什么景物?(青海湖、长云铺天盖地,很长很长、雪山、 一座孤城,还看到了玉门关。) ②追问:什么样的雪山?(出示雪山图)这里的雪山,是指祁连山,海拔 4000~5000 米,终年积雪, 雪光闪耀。祁连山因它的雪白而壮丽,如今怎么就暗了下来呢?(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 暗了,边塞变暗了。) ③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这两句。 ④人有时会因心情的不同而对周围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就如杜甫在国破家亡时看到盛开的繁花溅 泪,听到鸟的叫声亦惊心。再读读这句,对“暗”还有不同的理解吗?(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 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暗淡的。)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⑤在你积累的诗句中有和玉门关有关的吗?背给大家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 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⑥联想到这些诗句,再读这句诗,哪个字撞击着你的心扉?(孤独,对故土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 思念。)把你的感受融在诗句中,再读。 过渡:环境是这样的恶劣,______________;乡情是这样的深切,______________。可戍边将士 ______________。 (2)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①齐读,谁愿意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在黄沙满天的战场上,征人的金甲都被磨破了,他 们表示不破楼兰就不回来。) ②师:“穿”是“穿上金甲”吗?(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金属制作的盔甲会磨破!不可思议呀! 你认为可能吗?边塞将士是怎样把金甲磨破的?(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 ③指导感情朗读: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将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所有的豪情、气势都融在 了这两句诗里。刀光剑影、生死拼搏里横刀立马的身影流露着马革裹尸的豪情。 豪壮的语言中,你感受到了将士们一颗怎样的心?(决心,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的决心,一颗热爱 祖国的决心。) 3.感悟诗情。 (1)“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铿锵有力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将士们的万丈豪情,难道他们就不思念 家乡的亲人,真的不想还吗? (2)家乡的亲人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们啊!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 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首以盼;也许一双年幼的儿女在一次次的呼唤父亲回家;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思念而过早的让黑发染霜。请你们代替边关的将士们给家乡的亲人写一封信, 告诉他你为什么‘终不还”。 4.练习背诵。 三、总结全诗、升华悟情 1.不是每场战斗都能像这次这样取得胜利,“一将功成万骨枯”,战斗的胜利是用许多将士“白骨 掩蓬蒿”的壮烈牺牲换来的,战火无情,(出示课始师生接读的两句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 还。由来征战地,能得几人还。学生读。 师:“能得几人还?即使人未还?可守边的战士们却——(引导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 终不还。”) 2.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塞外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感受到了守边战士戍边的凄苦孤独与悲凉, 更感受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决心以及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这凄美、悲壮,向上的画卷就是唐朝的边 塞诗。 3.尝试默写。 四、拓展延伸 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七首诗七幅不同的画面,还有另外六首大家课后选自己喜欢的读 一读。感兴趣的同学回家之后可以再收集一下其他诗人的边塞诗读一读,感受盛唐边塞诗的悲壮、豪放。 从军行 [唐]王昌龄 Error!保家卫国 豁达胸怀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抓住关键词,理解古诗的意思,品味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3.品读古诗,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 重点 反复品读古诗,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难点 体会中原百姓所遭受的苦难和当权者的昏庸无道。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心灵。一、谈话导入,渲染气氛 1.激情导入:唐宋,是我们中华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两个时代,无数的诗人就像夏夜的繁星, 各自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今天,让我们走进南宋这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一起走进诗人陆游的心灵,去感 受他的情怀。 2.走进作者:陆游,“南宋四大诗人”之一,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他年少的时候就立下“马 上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他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人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歌,一起感受他在 68 岁写下这首诗的情怀。来,一齐把课题读一遍。 3.齐读课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指导学生将课题读通读顺。找出关键词“感”(感受); “凉”(清凉、凄凉)。指名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诗歌,感受音韵之美 1.课前大家已经进行了预习,谁来读读这首诗? 2.师生点评。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力求将这首诗读通、读顺,并把诗歌的节奏美、音律美读出来。 3.自由朗读古诗。 4.全班齐读,读出一种豪壮的美感。 5.谁来试着说说诗歌的大意呢?(用自己的话说,自己怎么理解就怎么说……)同学们,这短短的 28 个字就描述了诗人这么丰富的内心情感!全班再读。 三、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心 1.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心语。诗人还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一些景物中,那么,在这首诗 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呢?(作者描写了“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这两样景物) 2.我们一齐来把这两句诗读一下。 (1)谁来说说“三万里河”指的是什么?(“河”指的是黄河。)三万里是真实的数字吗?(不是,是 突出了黄河的长。)仅仅是长吗?你还可用哪些词、句来形容黄河呢? (“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惊涛骇浪、波涛汹涌”等词语来形容。) (2)你还了解哪些描写黄河的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远上白云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3)说得很好,你很善于积累,我眼前仿佛浮现了黄河挟风带雨卷起万里沙的磅礴气势,一起来把 黄河的这种气势读出来。“三万里河东入海”。 (4)“五千仞岳”呢?“岳”指的是什么?(高山,西岳华山)“仞”是什么意思?(长度单位,七、 八尺为“仞”);“五千仞岳”说明了华山怎样?(高)高到哪种程度?(上摩天,直入云天。) (5)你能用哪些词、句来形容华山?(直插云霄、耸入云天、高耸入云……)来,带着你们的感受再来 读读这两行诗。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什么?(祖国山河壮丽。) (6)祖国河山如此壮丽,你的心里涌起一股怎样的情怀?(高兴、激动、自豪、兴奋)带着这种心情来 读一遍。3.你们琅琅的读书声让我感受到了你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是啊,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 雄竞折腰!怎不令人留恋、沉醉、自豪?让我们带着这种难以言状的自豪再来读一读这首诗。(齐读) (1)读完后两句,你又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情?(悲凉、悲伤)你是从哪些字眼体会出来的?(“泪” 字体会到的。) (2)诗人和遗民在金兵的铁蹄下干什么?流泪,流到了哪种程度?那泪是什么泪?(是血泪,是痛苦 的泪,还有期盼……) (3)但是他们没有绝望,每天每夜、每时每刻仍然(读)——南望王师又一年。他们“望”的是什么? (期望王师赶走侵略者,收复失地。) (4)此时此刻,你一定深深地被诗人的心诗人的情所震撼了,你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忧 国忧民)陆游最终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人世,但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那对祖国无限的热爱,那一字 一句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背诵——《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4.尝试默写。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诗人那份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爱,那强烈的爱国心,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心头。读—— 《示儿》 2.积累古诗。《春望》《出塞》《题临安邸》《示儿》《满江红》等。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精忠报国 匹 三万里河  泪尽(凄凉)  天 夫   山河壮丽  遗民   下 有 五千仞岳  南望(悲凉)  兴 责     忧国忧民     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的意境。 3.借助相关背景理解诗人听到胜利喜讯后欣喜若狂的原因,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 感。重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的意境。 难点 借助相关背景理解诗人听到胜利喜讯后欣喜若狂的原因,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一、揭题,知背景 1.揭题。杜甫的一生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五百余首。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 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因此,他的诗风格深沉,旋律悲壮。但有一首例外,那就是我们今天要 学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齐读课题) 2.解题。“闻”什么意思?(听说)谁听说了什么?(杜甫听说了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那“河 南河北”指的是什么?(其实“河”在古代专指黄河,河南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地区) 谁来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杜甫听说了唐王朝军队收复了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的消息) 3.了解背景,再次读题。 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知道那是什么事件吗?(安史之乱) 这一喜讯冲开了诗人郁积多年的情感闸门,喷薄出“生平第一首快诗”——再读课题。 二、初读,读通顺 1.大声朗读这首诗,做到字正腔圆。 2.指名读诗,检查生字读音。 3.再读古诗,注意押韵。 4.齐读,读出节奏和韵味。 三、再读,明诗意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读古诗,看看你能读懂什么。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讨论解决。不能 解决的问题,请做上记号。 2.质疑问难。说说古诗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协同解决。 课件出示地名,师简单介绍。 3.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古诗的意思。(教师适时点拨) 四、细读,悟诗情 1.一首好诗,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也总是蕴涵着一种心情!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 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2.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地品味一下。 3.集体交流。 (1)读第一至六句。 ①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 的泪呢?(这是喜悦的泪、激动的泪、感慨的泪……) ②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放歌、纵酒) ③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想到的诗人一家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 (2)读第七、八句。 ①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 千里迢迢。在这里诗人却只用四个动词,你怎么理解? (表现了诗人渴望回到故乡的喜悦和归心似箭的心情。) ②李白曾有一句诗,和杜甫的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归心似箭,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 故乡就在眼前。让我们一同感受诗人轻快愉悦的心情。(再次齐读古诗) 4.当年,杜甫随着浩浩荡荡的逃难人群别离了故乡,历尽千辛万苦。现在,他又要和千千万万还 乡的父老一起重归故里。这份喜悦,只是诗人一家人的喜悦吗?还有谁的喜悦? (这是人民诗人杜甫的心声,更是唐朝千千万万苦难子民的共同心声。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 诗人一同放歌,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 五、诵读,懂诗人 1.你读懂了一个怎样的杜甫?(爱国、爱人民) 2.透过诗句,隔着千年的时空,我们仍能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杜 甫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他始终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这位伟大的诗 人,被人尊称为“诗圣”。最后让我们再次朗读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并背诵下来。 六、拓展延伸 这节课读懂了古诗,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真挚的爱国之情。请同学们下去之后继续积 累杜甫的古诗,也可以把这首古诗改为一篇记叙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Error!爱国爱民 五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古诗学习的方法,因此我从学生的预习入手。强调了古诗预习的方法: 知诗人,明诗意,找同类。以此为基础让学生汇报预习的情况,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并让他们了解 预习的重要性。其次,以读为主。在朗读指导时做到有目标,分层次,讲实效:定了“四步读诗法”, 即“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读出感觉——读出意境。”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课堂上书声琅琅。 接着,尊重学生个体感悟。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自读自悟自批,让学生用几个词来表达读完 这首诗的感觉,再引导学生静心轻读,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让学生学 会在古诗中捕捉“感受”的来源。最后,课外拓展及时。古诗的教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对老师各 方面的素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还要提高各方面的素养,特别是文学素养。“路 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全文以毛主席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主 席收到电报后内心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请求是否运回岸英遗体,而朝鲜方面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 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经过矛盾、痛苦的挣扎,最后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 后写毛主席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表现了毛主席崇 高的精神境界,让人肃然起敬。 课文讲的是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主席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 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和伟人的胸怀。大部分学生在初读 课文之后,够说出文章的大意。根据文章大意,学生应该能比较准确地感受到文章的感情基调。但毛主 席老年丧子的无比悲痛心情,学生受到年龄和经历的限制,不可能感受得那么深刻,教学时不过分要求 学生,求真情,有所感,有所悟即可。 1.本课是一篇精读课文,教学时,首先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哪 些地方自己深受感动,为什么感动,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毛主席常人的情感世界和伟人的博大胸襟,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让学生 交流自己深受感动的地方,抓住一些细节描写,联系、调动学生的家庭亲情指导学生去感受。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进一步强化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快速读、精读等能力,培 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习惯。 3.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说、写”这些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一代伟人毛主席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重点 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难点 了解一代伟人毛主席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教师: 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 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毛主席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的资料。 2 课时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主席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了解一代伟人毛主席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一、诗歌导入,激情引出课题 1.课前背诵毛主席诗词《蝶念花·答李淑一》。 2.这是毛主席纪念杨开慧的诗词,毛主席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了六位烈士,其中就有他深爱的长子——毛岸英。(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基点 1.自由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 2.学生自由读 3.指导读好重点字词,理解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马革裹尸”出 自《后汉书·马援传》。 “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 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 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 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4.根据课文内填容空:主席的爱子(   )在(   )战争中(   ),主席收到了仿佛是(   ) 的电报后,(     )。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请求(     ),朝鲜方面要求(     ),这个抉 择让毛主席(     )。 三、读懂电报,提出问题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主席收到的电报,再用自己的话说说电报的主要内容。 2.指名说说电报的主要内容。 (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执行任务时光荣殉职。) 3.毛主席最后的决定是什么? (1)交流并简单了解“抗美援朝”和“毛岸英”。 (板书:闻噩耗 作抉择 写批示) (2)刚才你细细地读了,默默地看了,那么你最想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主席此时的心情? (心如刀割, 撕心裂肺、悲痛欲绝。) (3)如果让你用一个字形容,那是什么?(板书:痛) 四、课堂小结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去体会毛主席他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吧!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生字词。 2.熟读课文,将让你感动的语段抄写下来。1.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进一步强化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快速读、精读等能力,培 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习惯。 2.通过“读、说、写”这些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3.初步领悟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重点 初步领悟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难点 体会毛主席丧子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博大胸襟。 一、研读课文,深入感知 1.这是一个(    )的决定啊!用心读课文,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完成填空,并从课文描写毛 主席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的句子中,找出你这样填写的理由,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再邀请小组成 员一起读一读感受最深的那句话。 小组合作要求:画出相关句子,对小组成员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你 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读懂的? 2.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与交流。 (1)悲痛的决定。 ①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 经热了几次。 从“整整一天、一支接着一支、热了几次”。引导学生从这些描写时间和动作的词语中体 会到毛主席的悲痛。 ②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 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乡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这次怎么会…… 指导学生将“这次怎么会……”补充完整。加深体会毛主席感到震惊,不敢相信也不 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加深体会毛主席的无比悲痛。 ③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从“打 湿的枕巾”体会一位父亲彻夜未眠,满怀悲痛的心情。 (2)顾全大局的决定。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国家主席,就要搞特殊。 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 愿吧。” 指导学生读懂反问句,通过语言描写感受主席心中不仅装着自己的儿子,也装着所有献出生命 的志愿军战士,体会毛主席无私宽阔、顾全大局的博大胸襟。 (3)艰难的决定。 ①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 引导学 生扣住“想”与“打消念头”,体会主席在见与不见的选择中痛苦犹豫的心理。 ②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黯然的目光”, 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 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 二、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画出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中,重点感知 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1)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体会要点: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毛主席此时已是近 60 岁的老 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 (2)当“志愿军司令部请示是否将遗体运回国”“朝鲜方面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 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体会要点:作为一国的领袖、国家的主席,他强忍悲痛,一切从大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自己的 情感。) (3)当毛主席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 (体会要点:毛岸英是毛主席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中的一位,毛主席在做最后 的决定时,心底又流露出对亲人的无比眷恋。) (4)当毛主席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体会要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主席那博大的胸襟和那 深深的慈父之情。) 2.深情朗读,深化感悟。 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 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 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厚重,他的情如海般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 海似山! 三、升华情感,拓展运用 1.这一夜对毛主席来说,注定是一个难眠之夜,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拿起手中的 笔写下这难眠的一夜,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和细节描写,写出毛主席的那一份撕心裂肺、肝肠 寸断的痛。2.全班交流。 3.拓展延伸,出示资料:12 年后,毛岸英的妻子思齐第一次赴朝鲜为岸英扫墓时,此时主席已近 七十岁,七十岁的老人这样说:“思齐,到了那里,要告诉岸英:你也是代表我去给他扫墓的。告诉他, 我们去晚了。告诉他,我无法去看他,请他原谅。告诉他,爸爸想他、爱他……”(课件出示话语,音 乐起) 四、课堂总结 读了这篇课文,我们的心忽地一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都变得苍白无力。他是一个平凡的父亲, 因为他深深爱着他的儿子,他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因为他的心里装着是千千万万的子民。让我们记住这 样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记住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 悲痛、踌躇  慈爱的父亲 艰难抉择 博大胸襟的领袖 在教学中我注重从文本中挖掘,让学生通过初读来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在细读中让学生动手画出描 写主席心情的句子,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通过交流学习,使学生学会抓住重点 词语来体会句子的含义,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品质。以读为主,在读 中感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采用“情境教学法”,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 性和形象化,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从整堂课的效果来看,我觉得学生的感悟还是比较深的,能从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 感悟到主席作为一个普通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怜,一个伟大领袖所具有的博大的胸襟。 11 军 神 《军神》这篇课文记叙了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使用麻醉剂的故事,赞扬了刘伯承 钢铁般的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之情。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并通过人物语言、神态、 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课文先写了沃克医生给刘伯承检查眼睛伤势,发现刘伯承是个军人;接 着写沃克医生给刘伯承做手术,刘伯承拒绝使用麻醉剂,最后写手术后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敬佩。 学生的自主求知欲很强,对历史人物比较感兴趣,但对人物的精神品质感悟方面不能联系时代背景, 在朗读的同时不能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先让学生独立搜集有关刘伯承的资 料,初步感知人物形象。1.本文描写了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教学本文时,可以提前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故事背景,为 理解刘伯承的坚强意志奠定基础。 2.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性强,应有意识地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 3.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把感受较深的部分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并把自己心中 的感受写在旁边。之后,再组织大家交流,并说说自己为什么会感动。 4.教师适时给予朗读上的指导,可以通过范读拨动孩子的心弦,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生字,掌握并会运用新词。 2.理解课文,体会“军神”一词所包含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掌握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人物情感态度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敬佩之情,并体会这种感情。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感受刘伯承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 重点 理解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进一步掌握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人物情感态度的方法。 1.刘伯承的相关资料。 2.生字卡片。 2 课时1.学习生字,掌握并学会运用新词。 2.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重点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刘伯承的钦佩之情。 一、创设情境引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英雄人物。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为中国人民的解 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他被人称为“军神”。(出示刘伯承的头像) 2.关于刘伯承,你们知道些什么?(学生展示课外收集刘伯承的资料) 3.为什么刘伯承被称为“军神”呢?学了课文,相信对大家会有所启发。 二、初读课文识字词 1.现在就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课文,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生自读)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词语。(生自读) 师生共同学习生字、词语。 三、精读课文知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刘伯承的眼睛负伤,在接受治疗时拒绝使用麻醉剂,手术结束后还能准确地说出刀数,被主治医 生称为军神。)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事情发展顺序,分为求治——术前——术中——术后四部分。) 3.从文中找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变化的词语,并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冷冷→愣住→迟疑→冷冷→目光柔和→生气→愣住→吓了一跳→惊呆→慈祥→肃然起敬。沃克医 生一步步被刘伯承在就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钢铁般的意志所折服。)四、课堂小结 沃克医生为什么要称刘伯承为“军神”呢?(出示问题)相信大家也有这样的疑问。那就让我们一起 带着这个问题在下节课一起继续学习课文,寻找答案。 军神 求治→术前→术中→术后 1.进一步掌握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学习课文运用侧面描写、细节描 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读懂课文,了解刘伯承的钢铁意志,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实现革命理想坚定刚毅、 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理解表现刘伯承为“军神”的重点语句,体会刘伯承坚强的意志。 难点 进一步掌握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人物情感态度的方法。 一、回顾原文入新章 1.听写词语。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梳理文章脉络 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求治—术前—术中—术后”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11 自然段):写刘伯承眼部受伤,找沃克医生求治,沃克医生从刘伯承受了很重的 伤还依然镇定,看出他是军人。 第二部分(第 12~15 自然段):写刘伯承为了不影响脑神经,坚决不使用麻醉剂,甘愿忍受巨大疼 痛的坚定态度。 第三部分(第 16~17 自然段):一方面写沃克医生担心刘伯承会挺不住,一方面写刘伯承忍受剧痛 却一声不吭。第四部分(第 18~26 自然段):写刘伯承不仅忍受剧痛,而且一直在数刀数,沃克医生被刘伯承的 精神深深感动,赞扬他是“军神”。 三、师生共读深探究 浏览课文,找出沃克医生两次评论刘伯承的句子。(学生自己找相关句子) 1.感悟“军人”特质。 句子 1:“你是军人!”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 样从容镇定。” (1)指导学生朗读。 (2)为什么沃克医生说受伤的年轻人是军人?(感悟刘伯承伤势的严重程度和他的从容镇定。) (3)伤势有多重? (4)“从容镇定”是什么意思?读读表现刘伯承从容镇定的句子。(分角色读) 2.感悟“军神”特质。 (1)拒绝使用麻醉剂。 ①刘伯承是怎样拒绝的?(指名读相关的句子) 句子 2: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 ②他说话时的语气是怎样的?你从“平静”这一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平静”说明这位军人此 刻没有丝毫怯意。)带着你的理解再读句子。 (2)忍受手术的剧痛。 ①手术到底有多痛?(指名读相关的句子) 句子 3: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 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②作者是怎么写出剧痛的? (抓住人物的动作与神态来描写。) ③“一声不吭”是什么意思? (手术过程对病人来说是痛苦的,而刘伯承却一直坚持着,反映出他的钢铁意志。) ④带着你的理解读句子。 3.一直在数刀数。 (1)出示沃克医生与刘伯承对话的句子。 准确地数出刀数“七十二刀”,说明了刘伯承的冷静,更衬托出他的惊人毅力。 (2)出示:“吓了一跳”。 为什么沃克医生会“吓了一跳”?(3)两个人说话的语气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两个人的不同语气可以先从标点符号处入 手,沃克医生的话末尾是问号,而刘伯承的话末尾却是句号。引导学生揣摩两个人说话的语气为什么不 一样,感受刘伯承的崇高精神。) (4)根据你的理解读读这段话。 4.感悟中心。 刘伯承回答“七十二刀”之后,沃克医生又有怎样的反应? 句子 4:“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1)生交流:为什么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会说话的钢板”?理解“钢板”。 (说明刘伯承意志坚强。) (2)说说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是“军神”。 (作为军神,除了应具有普通军人的镇定外,还应具有一般军人所难以具备的杰出之处。刘伯承手 术前坚决不使用麻醉剂,手术中一声不吭,还数清了刀数,无不表现了他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超乎常人 的非凡气概,所以沃克医生称他为“军神”。) (3)“你堪称军神”充分流露出沃克医生发自内心的惊叹与赞赏。 (4)指名朗读,范读,齐读。 5.学习课文的写法。 课文按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过程,对沃克医生的神态和语言作了大量细致的描写,让我们一 起找出这些语句,体会一下沃克医生当时的反应。 出示幻灯片。(重点摘出沃克医生的“四句话”,指导朗读。) “你是军人!”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 定。”(惊疑) “你,你能忍受吗?”(怀疑) “你挺不住可以哼叫。”(关爱) “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敬慕) (1)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刘伯承) (2)那课文为什么用这么多笔墨描写沃克医生呢? (侧面描写,是为了正面烘托刘伯承。) 6.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重点句段妙解析 1.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 [妙析]刘伯承拒绝使用麻醉剂并不是担心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而是害怕以后再也不能行军打仗为国效力了。 2.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 [妙析]通过沃克医生双手“有些颤抖”,从侧面衬托了刘伯承惊人的忍受能力和钢铁般的意志。 3.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 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妙析]“紧紧抓住”和“汗如雨下”形象地写出了刘伯承在手术中忍受着剧烈的痛苦,表现了他坚 强的意志。 4.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七十二刀。”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 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妙析]“大声嚷道”说明沃克医生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敬佩之情,以至于大声地叫起来,这更加衬 托出刘伯承意志的坚强。 五、扩展延伸,熏陶感染。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像刘伯承一样有着坚强意志的人?还知道哪些像刘伯承一样为祖国的解放 和建设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 军神 沃克医生―→冷冷―→柔和―→肃然起敬 ↓    ↓    ↓ 刘伯承病人―→军人―→军神 从容   镇定   意志如钢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我选择了以 读为主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自由读、个人读、引读、齐读等,在人物的对话、 神态的描写中体会人物形象及其内心活动。在读中感悟,领会刘伯承的“军神”品质。理解课文主人公 是刘伯承,却用大量篇幅描写沃克医生神态变化这种侧面烘托的好处,这对同学们在今后写作表达上有 很大启发。 12 ∗  清 贫 本文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同志于 1935 年在狱中写下的。文章用简洁朴实的语言,叙述了自己 被俘后被两个国方兵士搜身时的情景,表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的 革命情操。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了,可以让学生们通过个人读,同桌互读,或是分段朗读,将 课文读通读顺后,找自己的小伙伴来分角色朗读,注意要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从而体会方志敏的 高大形象。在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人物品质,可以加上学生的想象用恰当的动作表演。 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收集方志敏的有关资料,让学生体会方志敏廉洁自律、不怕贫苦和艰苦奋斗 的美德,从而激发学生们对革命领导人的敬爱之情。 2.建议采取“读题释题——读书交流——朗读感悟”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 此基础上使学生对方志敏的敬佩之情得以升华。 3.全文从头到尾,都在对比。巧用对比突出了共产党人的美德。 【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的崇高精神。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角色朗读、圈画等学习运用语言、神态和动作表达人物身份特征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2.展开小组讨论,说一说方志敏是个怎样的人? 3.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重点 学习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 难点 学习简明生动地叙述一件事,在叙述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于方志敏的故事。1 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生,有的人庸庸碌碌,有的人充实幸福。为什么?因为他们对生命价 值的思考不同。无私奉献、珍爱生命、恪尽职守、自尊自信,这些都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亮点。今天让我 们一起来感悟一下革命烈士方志敏的精彩人生。 二、作者介绍 方志敏(1899-1935),无产阶级革命家。1934 年红军长征前,奉命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遭国 民党军重兵围困,在突围时,因被叛徒出卖,于 1935 年 1 月被捕。在狱中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 《狱中纪实》等,1935 年 8 月于南昌就义。 三、检查预习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2.指名学生读生字。 四、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方志敏为何将文中之事称为“趣事”?(对敌人的蔑视和对自己所献身事业的自豪。) 2.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的?(通过细腻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特点。)圈画 最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心理的语句,说说它们的作用。可以从以下角度来体会: (1)体现国方兵士贪婪的; (2)体现国方兵士凶狠的; (3)体现方志敏从容镇定的; (4)体现方志敏清廉为公的; (5)体现方志敏对敌人蔑视的。 3.作者在结尾处为何特意补叙了“传世宝”一事?(对艰苦生活的乐观,使作者的“清贫”真实可 信,使文中观点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4.本文题目“清贫”是什么意思?方志敏为什么要坚持一种“清贫”的生活态度? 五、精读课文,感悟作者伟大的人格 1.分角色朗读。 2.你觉得方志敏是个怎样的人?两个国方兵士呢?(方志敏:心胸坦荡、乐于无私奉献、生活清廉、 甘于清贫的共产党人;两个国方兵士:贪得无厌、恐吓利诱、追求功名利禄。)六、拓展延伸 1.阅读郭沫若盛赞方志敏烈士的话。 2.小话题。 思与辩:在提倡全面小康的时代,“清贫”精神还需要吗? 清 贫 一块时表   一支水笔 今天上《清贫》一课,教学程序整理得不够清楚,在处理一些环节的时候,过于简单,生硬,导致 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静下心来,想想原因——看来还是对文本理解不够,一些问题,在自己走入课堂 之前,其实没有很好地解决。比如,分析两个国方兵士和方志敏的对话时候,分析的目的没有考虑清楚, 抓住人物形象之后应该做什么,怎么和“清贫”的内涵联系起来。 另外,讲课的方法也没有把握好,是用朗读法还是圈画法,造成上课的时候部分学生较为茫然。我 想,这篇课文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但不能轻视,还是应该深入探究,考虑问题要全面。 习作:他    了 本次习作主要是观察一个人,抓住他的神态、表情、动作、语言、心理及周围人的反应,突出他陶 醉或者是生气、伤心等的样子。写人就离不开写事,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来写,注意写清楚前因后 果,特别要把他当时的表现写具体。 语文课本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各有特色,各具性格,给我们这些小读者留下 了深刻而鲜明的印象。而我们学生笔下的人物形象往往都是千篇一律,如:老师都有着满头白发,小伙 子都是浓眉大眼,人物缺少活动,缺少人物特征,所以针对学生刻画人物形象的单一性,空泛性,我设 计了这节课的主题:观察人物的特点,写出人物个性,我确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去体现人物的特点。 1.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所给的材料,审清题意,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 2.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 3.做好习作评议,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读一读,评一评,然后全班交流评议,在此基础上引导 学生互相修改。【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写人作文的基本方法。 2.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进行人物片段描写。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写作训练,能够写出较完好的习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描写人物外貌的基本笔法:根据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或中心思想的需要,有选择、有重点 地进行描写。 2.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全神贯注地做一件事的好习惯。 重点 了解和学习人物外貌描写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描写,突出 人物的个性。 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批改习作,促进写作能力的形成。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整理素材。 2 课时 1.使学生懂得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2.学会描写人物外貌的基本方法:根据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或中心思想的需要,有选择、有重点 地进行描写。重点 了解和学习人物外貌描写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描写,突出 人物个性。 难点 尝试运用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 一、 创情景引出文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亲人、朋友、同学等等,这些人中,你有没有见过某个人生气、感动、 伤心或陶醉时的样子? 二、审文题明确要求 1.读题目要求:你都了解到了什么?你认为此次作文应重点在什么上下功夫?(仔细观察,内容具 体。) 2.明确要求。 这次作文主要写什么?(写人)可以从哪些角度写人?(语言、动作、神态。) 三、明特点拓宽思路 1.出示文本片段,说说这个片段是怎么把这个人当时的样子写具体的。 (眼睛:闪着奇异的光芒;面孔:因激动而涨得通红;语言:太美了!真是太美了;神态:痴痴地 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地凝望……) 2.我们怎么把这次习作写具体呢?(把事件写清楚;抓住人物的细节进行描写,把人物当时的表现 写具体,反映出人物的内心。) 3.小组内交流。 (1)说一说他是谁? (2)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写他,他的哪件事或哪次的样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把你选择的材料完整的说给大家听。(在独立选材的基础上可以就近进行交流。) 4.全班汇报自己的选材。 请同学先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教师应注意评价学生的 评价,要充分肯定优点,适当地指出需要努力的方面。 四、动笔练习 根据你刚才的材料进行写作练习。注意要把过程写得生动具体。他________了{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能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别人交换意见,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3.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形式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 4.通过习作赏评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感受习作的快乐。 重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能从自己和他人的习作中找到优点及需改进的地方。 难点 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形式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推敲》这篇课文,课文中的贾岛由于认真地推敲诗句,才使得他的诗流芳百世。 同样,我们的习作,经过推敲也会更加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同学们,你们愿意推敲自己习作 中的字、词、句吗?(愿意)好!这节课我们就以《他________了》为例上作文讲评课。 二、面向全体,整体评价 这次的习作《他________了》写得非常好,有的同学的佳作已经在我校的优秀作文专栏上发表了, 获“优秀小作家”称号的有这些同学:……下面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些优秀小作家。 三、佳作欣赏,归纳标准 1.师:老师在品味大家的作品时,一位同学的大作特别吸引我,想不想欣赏一下。(想) 2.师:好!下面就请某某同学把自己的习作大声的读一读。其他同学要认真听,想一想文章哪些 地方写得好,为什么? 3.师:谁来说一说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4.师:同学们,好的场面描写的文章应该达到什么标准呢?预设:(1)我认为好的文章应该是好的成语多,好的句子多,字数要够。 (2)我觉得好文章要有条理,语句要通顺。 (3)用词要准确。 (4)语句要优美、重点突出。 (5)能够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6)写人物时,运用恰当的描写方法,如神态、语言、动作等。 5.师:好的文章的确应该达到以下标准:用词准确、重点突出、叙述清楚、人物描写恰当等。 四、集体修改 1.师:常言说“文章不厌百回改”,要让我们的文章更精彩,就看我们怎么改。 2.师:老师这有一篇有待修改的习作是某某同学的。你愿意和大家共同修改你的习作吗?(愿意) 为什么? 3.(集体交流)师:谁来说一说某某同学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 4.师:你再读一读改后的文章。通过刚才的修改,你觉得文章怎么样?(好多了)真应了一句话, 那就是“文章不怕改,越改越精彩”。 五、自我修改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修改习作了吗?有些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对自己的文章作一番 润色了。如果你能一边大声读一边改,或和同桌讨论怎么改,你的习作会改得更好。 2.同学们修改自己的习作并认真誊写。 六、小结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希望大家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好习惯。课下把自己的习作再好好地修改一 下。 他    了{佳作引领 标准:用词准确、重点突出、 叙述清楚、人物描写 恰当等 认真修改 在本次习作课中,我一步步地引导、点拨,学生能够主动地体验、观察、自由地表达,写出的作文 不仅内容丰富、具体,还有条理。小学生习作的阶段目标和具体的课时目标把握得很准,体现了新课标 让学生写真实的事的要求,在指导的层次上很到位,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习作的每一步做得很真实。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先写好草稿,然后再修改的良好习惯,并根据每次作文情况讲解一些修改要点、 修改方法等,逐步引领学生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提高文采。从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的内心世 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 语文园地 本次的“交流平台”从描写人物的主要方法入手,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中让学生自己自主学 习、合作交流所学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词句段运用”引导学生品读句子,从多角度体会人物的心 理活动,并能进行仿写。“书写提示”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明白书写要求。“日积月累”通过对古诗的 学习,了解诗意,揣摩意境,积累语言,提高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 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内心,并能从中分析人 物的性格,这样有利于学生很好地完成本次语文园地的学习。 1.教学时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意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 师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归纳。 2.注意联系课文实际,要以课文对人物的具体描写为依据,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3.要重视语言的积累。对于语言清新,意境优美的古诗,可以鼓励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要强调书写的格式,让每个学生的书写作品美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知识与技能】 1.交流时做到自然、大方,表达流利,通过交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能根据例句进行仿写。 3.能根据书写提示完成作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4.引导学生背诵古诗《凉州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的学习模式拓展学生的思维,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养成乐于交流、团结合作的好习惯。 2.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重点 交流时做到自然、大方,表达流利,通过交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难点 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的学习模式拓展学生的思维,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好积累本和将要交流的材料。 2 课时 1.交流时做到大方、自然,表达流利,通过交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能根据例句进行仿写。 3.让学生养成乐于交流、团结合作的好习惯。 重点 交流时做到大方、自然,表达流利,通过交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难点 仿写是注意运用一些特定词语 以体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一、交流平台 1.导入: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可以体会人物的内心,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是 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我们学过《军神》一文,课文是怎样刻画沃克医生的变化的呢? 2.读课文后,小组内交流。交流要求:(1)要从具体的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中体会到什么说起。 (2)学会倾听,不要随便打断别人。 (3)每个人都要发言,推荐本组最优秀的发言人。 3.延伸拓展:从学过的其他课文的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中,你能体会到人物的内心吗? 4.全班交流课前准备好的句段。 二、词句段运用 1.课件出示例句“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体会到了毛主席那常人的情怀,他失去爱子时是那样的悲痛,同时也知道了他是多么的爱他的儿 子。) 2.生自主学习另两句后共同交流。 (1)体会到了黄继光对敌人强烈的仇恨、誓死消灭敌人的信念以及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体会到了将军对守岛战士的关心和内心的感动。 3.出示词语“焦急地等人”“期待落空”“久别重逢”。 (1)说说词语表达的意思。 (2)小组内议一议这次词语的特点。 (3)选一个场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反映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4)全班交流。 4.练习朗读,模仿说话。 (1)同桌互读句子,说说你从句子中读出来什么。 (2)课件出示第一句: “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 次又一次”。 同一个人前后不同的表现,说说他们表达的效果。(“从容镇定”到“颤抖、汗珠滚滚”说明沃克 医生为病人是否能忍受痛苦而担心,同时也被病人的意志力所折服。) (3)同桌交流学习第二句: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听听同学的发现跟自己的有什么不同。 (4)照样子说句子,集体交流,注意评价。 三、教师小结 语文园地 动作 语言 神态 ——体会人物的内心1.能根据书写提示完成作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引导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3.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 了解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难点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诵读中增加积累,提升审美情趣。 一、书写提示 1.指导书写,明确要求。 (1)标题和作者要写在醒目位置。 (2)段落要分明。 (3)标点符号不顶格书写。 2.学生书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优秀作品,投影展示,师生评议。 (还要注意:笔画写整齐、规范、正确;字的大小要适中;卷面干净。) 二、赏析《凉州词》 1.读前两句,这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各自都有什么特点呢?你从诗中的哪些字词可以感 受到这些特点? (1)黄河:雄伟壮观。 从“远上”“白云间”体会到的。 (2)孤城:联系上下行的诗句想一想,它指的是哪座城?(玉门关) (3)你觉得玉门关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 你还能从哪些字词体会到玉门关的特点?(一片、万仞山:片,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单薄。) 2.读“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1)这句诗中你觉得哪些词难以理解?提出来。 何须:有什么必要,意即没有必要。 杨柳;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原来古人有个习惯,即是常用谐音来寓意。“柳”与“留”同 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 (2)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何必用羌笛吹奏《折杨柳》这首哀怨的思念家乡的曲子,就算是春风也吹不过玉门关外的。) (3)这句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首诗的感情?(怨) (4)那么,战士们,究竟是怨还是不怨呢?如果怨,他们怨什么?如果不怨,他们又为什么不怨呢? 展开讨论 (5)师: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豪迈的、誓死保家卫国的将士们。面对这些,诗 人发出了震撼人心的呼喊,写下了这首诗,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 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三、赏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学生借助课后生字表和工具书朗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 2.请学生朗读,注意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正确地停顿,体会古诗的音律美。 3.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 (1)自主学习,把有困难的地方做上记号。 (2)同桌进行交流、讨论,相互帮助,说说诗句的大致意思。 4.学生汇报古诗意思。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5.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学生再朗读古诗。 6.背诵这两首诗。 《凉州词》 黄河 白云 孤城 怨 凄凉 悲壮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 辞 孤帆 尽 依依惜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减少语文园地的内容带给学生的枯燥感,我借助图片和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 趣,使学生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以语文园地中的各板块内容为主体创设情境,如“交流平台”和“词句 段运用”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书写提示”则是让学生照着样子 写,最后通过学生互评互改,互相帮助,在自主探究中学会评价,也学会怎样把字写端正、写好看,从而初步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日积月累”让学生抓住诗词中的关键词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大大 提升了学习效果。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精品】 第五单元 单元概述 本单元围绕“作者笔下的人物”这一主题,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一个“交流平台”和“初试身 手”,两篇习作例文及一次习作。 《人物描写一组》由三个独立的片段组成,分别侧重于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外貌描写以及动作、神 态等细节描写。《刷子李》则是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突出他技艺的高超。 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并初步运用这些方法,尝试把一个人 的特点写具体。 1.掌握本单元的重点生字、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尝试 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 难点 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运用。 《人物描写一组》3 课时 《刷子李》2 课时交流平台及初试身手 1 课时 习作例文 1 课时 习作:形形色色的人 2 课时 13 人物描写一组 这篇课文由三个独立的片段组成。《摔跤》选自中篇儿童小说《小兵张嘎》,《两茎灯草》选自《儒 林外史》,《他像一棵挺脱的树》选自《骆驼祥子》,题目为编者所加。这三个片段分别描写了小嘎子、 严监生、祥子这三个人物形象,每一个片段,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可以说这三个 片段是人物描写的经典。 学生曾读过大量的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也写过这类作文,已经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读写经验。以此 为基础,进一步让学生感受作者笔下的小嘎子、严监生、祥子等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 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1.课前可组织学生回顾阅读过的比较精彩的以写人为主的文章,或者自己写过的比较满意的写人 的文章。如有条件,也可布置学生查阅与本文相关的资料,或者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影视片。 2.本篇课文在形式上不同于一般的课文,由三个片段组成。因此,本文的教学宜采用如下步骤: 回顾交流,即畅谈自己读过的写人文章中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或交流有关读写经验,或提出有关写人 的种种困惑;阅读片段,即分别阅读各个片段,感受各个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整合拓 展,将三个片段合起来进行比较阅读,看看三个片段中,写人的方法有哪些相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 自己有何感悟或体会,并开展课外读写实践。 3.教学时,一是要引导学生牢牢抓住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句子,组织学生充分 阅读,细细品味,可以将个人独立思考与全班合作交流有机结合,从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表现人物 特点的方法。二是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通过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在反 复读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三是要借助各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 悟。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祥子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外貌、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讨论,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现、质疑、创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到三个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在头脑中浮现出人物鲜活的形象。 (2)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与相关多媒体课件。 学生:在课前了解《小兵张嘎》《儒林外史》《骆驼祥子》的故事梗概。 3 课时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生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理清脉络。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会运用。 一、主题导入,认识人物形象1.在这学期的语文学习中,我们结识了不少作者笔下的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哪些给你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说。 2.揭示课题:这些人物都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在我们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再来 认识一位很有特点的人物,他是小嘎子。(出示图片) 3.板书课题,齐读。 4.默读导读部分,初识人物形象。 二、初读感知,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1.检查预习,过字词关。 (1)多种形式认读生字词,正音。 (2)你读懂了哪个词? (3)指导书写。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利用课题名扩展法进行概括) (2)学生汇报。 (3)师小结:把课题稍加扩展充实,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方法叫做题目扩展法。这是概括 课文主要内容的一种好方法。 (4)读了课文,小嘎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三、走进文本,深入感悟人物形象 (一)品味小嘎子。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 3 自然段,用“——”画出描写小嘎子的句子,并抓住重点词在旁边写写 自己的体会。 2.学生汇报交流。 (1)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 ①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到的?读出你的感受。 ②重点指导: a.“手疾眼快”是什么意思?你是通过什么方式知道这个词的含义的?从字面上理解字义是一个很 好的学习方法。从这个词中,我们看出小嘎子什么特点?(机灵) b.为什么不“一叉一搂”?这又可以看出小嘎子怎样的性格特点?(富有心计) ③朗读体会。 (2)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 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①你从哪个词体会到了什么? a.“精神抖擞”是什么意思?通过做动作来理解,看哪位同学做得最精神抖擞,此时,你体会到什 么?(小嘎子信心十足) b.让学生上台演一演蹦来蹦去的嘎子,你觉得这一蹦,蹦出了一个怎样的小嘎子? c.这句话抓住了小嘎子的什么来描写?(动作、心理) ②朗读体会。 (3)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 ①从“沉不住气”体会到了什么?(争强好胜)这一钩,钩掉了小嘎子的什么?(钩掉了他胜利的希望) ②有感情地朗读。 (二)认识小胖墩儿。 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 1.让学生做动作理解“塌着腰”“合了裆”。 2.你体会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小胖墩儿?(力气大、老实、敦厚) 四、总结运用,领会人物描写方法 (一)在这个片段中,徐光耀爷爷主要抓住小嘎子的什么来表现他的个性特点的?(主要是抓住动作来 写的) (二)小练笔。 续写《摔跤》,注意用上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 五、巧设作业,拓展阅读丰富形象 阅读儿童小说《小兵张嘎》。 摔跤 小嘎子 机灵、有心计(动作描写) 小胖墩儿 沉稳、厚道(动作、神态描写)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边读边赏析精彩语段。 2.抓住作者刻画祥子外貌的语句,逐步感受祥子的人物形象,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重点 抓住对祥子外貌描写的句子,感受祥子的人物形象。 难点 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会运用。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 拓者之一,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代表作有《龙须沟》《四 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2.教师介绍《骆驼祥子》。 3.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祥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4.教师范读。 5.学生交流难读之处。 二、再读课文,认识人物 1.请你再读课文,说说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祥子?写出了祥子的什么特点? (外貌描写,写出了祥子长相普通、淳朴憨厚、体格健壮,充满活力的特点。) 2.文中的祥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祥子虽然才二十来岁,但他身体发育超过了实际年龄,他身体结实、硬棒,他的理想是当一个最 出色的车夫,他是一个有理想的年轻人。) 三、佳句赏析,感受魅力 1.“看着那高等的车夫……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 赏析:这是对祥子外貌的描写,作者把一个身材魁梧的祥子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赞美了祥子的健 壮、朴实、充满生气。 2.“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 赏析:这段话描写了祥子的外貌,突出了祥子很有精神。 3.“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祥子比作一棵树,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祥子的健壮体魄和朴实 性格。 四、拓展阅读,激发兴趣1.欣赏《骆驼祥子》电影片段。 2.相信大家阅读原文之后,对祥子这个人物还会有新的看法。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 祥子 (外貌描写){胸:铁扇面 背:直硬 肩:宽而威严 脚:大 脸:有精神 }健壮 活力 1.掌握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3.感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重点 体会严监生的人物形象。 难点 感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节新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2.介绍文章背景。 二、学课文,练朗读 1.结合注释,通读课文。 2.指名读,评议指导。重点指导读好人物说话的语气、神态,如怎样读好赵氏的话。 3.师范读。 4.小组赛读,相互点评。三、学课文,识人物 1.在刚才的读书活动中,大家认识了谁呀? 2.说说你眼中的严监生。 (学生说,教师板书:吝啬鬼、守财奴) 四、学课文,悟技巧 1.这篇短文可以说是写作技巧的百宝箱。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特别精妙? 可以一边读一边做批注,也可以跟同桌交流交流。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点评。 3.教师引导学生一一梳理。 (1)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特点。(多媒体课件出示表现严监生病重的句子) ①指名读,生边听边找:哪些句子告诉我们严监生病得很重? ②引导学生将这些句子分为两类: 第一类: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严监生喉咙里 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 第二类: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以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 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 ③大家看,同样是写严监生病重,这些句子有什么区别? ④教师小结:直接写严监生病重的句子是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通过描写其他人来表现严监生 病重的句子是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这种写作技巧叫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特点。 (2)巧设悬念,抓住读者。 出示句子: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伸着两个指头。 ①读到这里你特别想知道什么? (“两个指头”到底指什么?) ②对啊,“两个指头”到底指什么呢?是什么东西如此重要,竟让临死前的严监生这般牵挂呢?你 想知道答案吗?那该怎么办? (迫不及待地往下读。) 那你就中了作者的“圈套”了,作者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这就是悬念的作用。有了悬念,故事就好 看。你能举个例子吗? ③教师小结:有了悬念的文学作品引人入胜,让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这种写作技巧叫巧设悬念, 抓住读者。 (3)细节刻画,表现内心。(多媒体课件出示众人猜测及严监生反应的句子)①找出描写严监生反应的句子,读一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说一说。 (严监生的心急如焚、痛苦失望。) ②教师引读: 当大侄子猜测时: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当二侄子猜测时:他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当奶妈猜测时: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严监生想说什么呀? ③我们能对严监生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都是因为作者对临死前的严监生动作、神态的细致刻画。 这也是我们刻画人物最常用到的方法,这种写作技巧叫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 (4)尺水兴波,层层渲染。 (多媒体课件出示改写过的文章: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 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我晓得你的意思!你 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去挑掉一茎。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①这样改写怎么样?为什么? ②对呀,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直接告诉大家谜底就没意思了。 ③指导读出原文层层递进的味道。 ④教师小结:这种写作技巧叫尺水兴波,层层渲染。 (5)制造反差,极尽讽刺。(多媒体课件出示严监生断不了气与赵氏挑掉一茎灯草后咽气的句子) ①生齐读。 ②故事的结局跟你想象的一样吗?为什么? ③严监生这样一个富家翁,临死前倔强地伸着两个指头,牵挂的不是两个亲人,不是两笔银子,也 不是两位舅爷,更不是自己死后抛弃的孤儿寡母,而仅仅是灯盏里的两茎灯草。这种强烈的对比,真是 大大地出乎我们所有人的意料,让人啼笑皆非。 作者通过这种对比对吝啬的严监生进行了无情的讽刺!这种写作技巧叫制造反差,极尽讽刺。 4.技巧小结:回过头来我们看一看,短短 412 个文字,竟然蕴藏着这么多的精妙之处,(学生齐 读):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特点。 巧设悬念,抓住读者。 细节刻画,表现内心。 尺水兴波,层层渲染。制造反差,极尽讽刺。 5.现在,你有何感想? 作者真是天才!这就是经典!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严监生这个极度吝啬的守财奴形象,很多同学会觉得很不可思议, 作者正是通过这样一种极具讽刺的手法来揭露当时的社会。让我们走进《儒林外史》这部名著,去认识 更多个性鲜明的人物。(课件出示:王冕、范进、匡超人、穷秀才……) 走进《儒林外史》,品读人物描写,精彩无限。 六、布置作业 尝试运用其中一两种方法写一个片段,表现一个你熟悉的人。 两茎灯草 吝啬鬼←严监生→守财奴 ↑ 讽刺 《人物描写一组》这课有三个描写人物的片段,教学时我抓住了每个细节描写的侧重点进行教学。 第一个片段是抓住了小嘎子和小胖墩儿的动作描写,文中对小嘎子摔跤时的动作描写极为细致。对于这 些动作的体会,我分别请几对同学上台表演课本剧,请同学从动作这方面去评审这几对同学的表演,加 强了对“站、围、蹦、转、推、拉、拽、顶、扳”等动作的理解。第二个片段从人物描写的几个方面入 手。第三个片段抓住了严监生的神态、动作描写,我让学生画严监生摇头的动作和伸手指的动作来体会 作者所刻画的爱财胜过爱生命的守财奴形象。在教学这课时,第二个片段中对祥子的外貌描写,我采取 了范读的方式,在熟悉的基础上,让学生练读,然后挑读,并引导学生简单地理解了句子。为了让学生 进一步了解祥子这个人物,我将从《骆驼祥子》中截取的片段播放给学生看,图文结合,更好地帮助了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14 刷子李 这篇短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艺为话题。既为奇人,则轶事多多,但作者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 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一波三折的叙事,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 一次次渲染,紧紧抓住了读者,起到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许多学生对粉刷不太了解。因此,很难真切地体会“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儿。这是教学的 难点,这一难点不突破,不仅很难感受“刷子李”这一人物形象,而且也不可能去体会作者的写法。教 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走访活动,听一听家长对粉刷的介绍,或看一看粉刷工人的操作,或做一做粉刷工作。 通过走访,让学生对粉刷有一些感性认识。然后抓住直接描写“刷子李”刷墙的重点句段,引导学生深 入体会。 1.教学时,首先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在学生充分自读思考的基础上,师生围绕“刷子李的技艺 高超表现在哪儿,作者是怎样写出他技艺高超的”这两个问题交流讨论。最后整理小结,若有可能,再 读读与本文相似的文章,如《泥人张》《快手刘》。 2.组织学生开展走访活动,听一听家长对粉刷的介绍,或看一看粉刷工人的操作,或做一做粉刷 工作。 3.推荐同类文章让学生阅读,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这类人物的感受,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便于 学生较全面地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位普通的手艺人高超的技艺。 3.继续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习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高超技艺的赞叹,感受独特的语言韵味。 重点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者运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师:了解冯骥才和他的《俗世奇人》,搜集相关资料,提供同类文章《泥人张》《快手刘》。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同时阅读人物描写出色的文章,积累优美词句及写作方法。 2 课时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了解“刷子李”高超的刷墙技艺,想象“刷子李”刷墙时的风采。 3.激发学生对高超技艺的赞叹,感受独特的语言韵味。 重点 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 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位普通的手艺人高超的技艺。 一、导入新课 1.师: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或是听到一些身怀绝技的人或 故事,让我们不由地发出一声由衷的惊叹。著名作家冯骥才在《俗世奇人》这本书中就记载了民间许许 多多身怀绝技的奇人。今天我们就去认识其中的一位。 2.出示课题:刷子李。 3.通过预习你对这个题目有了哪些了解?(一个姓李的粉刷匠的粉刷技艺高超。) 4.是的。这是一种特殊的称谓,在天津卫这个地方,某一行有绝活的人,人们就用他的行当加姓 称呼他。比如在天津,有个姓张的,泥人捏得特别好,就叫他——泥人张;有个姓魏的风筝做得特别好 的就叫他——风筝魏,又如这篇课文中的主人公,他姓李,刷墙技术特别好的,人们就称他为刷子李。 二、检查预习,读准难读字音 1.师:大家预习过了课文,预习是一种好习惯,好习惯就要延续下去。 2.出示本课的生字词。 三、浏览课文,找找奇特之处(第一次) 1.要求:快速浏览课文,找找刷子李奇在哪儿,绝在哪儿。用笔画一画,找到一处就用笔标上①,再找到一处就标上②……还可以用最简洁的语言或词语,记 录下你的感触。 2.小组交流:把你找到的描写刷子李的神奇之处在小组内交流,说一说。 3.全班交流: (1)“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①我们见过的粉刷匠都是什么样子的? ②刷子李穿一身黑衣,身上却没有一个白点,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可以说——黑衣无瑕。(“瑕” 就是瑕疵、白点的意思。) (2)“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神仙一般快活。” (3)“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这个规矩非常奇特。) (4)“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 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 ①“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刷墙的动作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只有刷子李一人。读读这句 话,读出“悠然”。(齐读) ②我们也来学一学。请生举起手来边读边学刷子李刷墙的动作。 4.梳理上面 4 个句子。 (1)读着读着,刷子李不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粉刷匠了,已经成了一个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艺术 家了。读读这些句子,说说刷子李在你的心目中成了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家?(粉刷艺术家、舞蹈家、画 家、裁缝、书法家。) (2)这几个句子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刷子李的奇?(效果奇、规矩奇、动作奇。) 5.小结:文章对于刷子李的直接描写就叫正面描写,正是在这样多方面的描写中,刷子李的形象 才变得越来越丰满,冯骥才先生写人叙事的高超技艺真叫人拍案叫绝。所以有人这样评价:冯骥才的笔 就像女娲的手。我相信同学们也能将这种写作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四、课外拓展,再次体会“刷子李”的“奇” 在民间,像刷子李这样的奇人还有很多,大家课后可以搜集一些这样的奇人奇事,并互相交流。 刷子李 冯骥才 技艺高超{规矩奇特 效果非凡 动作娴熟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位普通的手艺人高超的技艺。 2.能抓住重点句段反复朗读,体会文章是怎样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的,感受语言独特的韵 味。 3.继续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位普通的手艺人高超的技艺。 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1.认读后听写本课生字。 2.简单介绍一个你了解的“俗世奇人”。 二、浏览课文,找找出乎意料之处(第二次) 1.快速浏览第 6~9 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然后试着完成这个填空。 起初曹小三对师傅的绝活一直(    ),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 他真觉得(    ),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    )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子上有一个白点, (    ),最后才知道那是师傅抽烟不小心烧出来的小洞时,(    )。 2.交流(出乎意料的句子): (1)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 (2)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 黄豆大小。 (3)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来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 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3.细品第(1)句: (1)哪个词直接写出了“出乎意料”?(居然) (2)“出乎意料”的是什么?(连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 (3)用一个线条图来表示曹小三的心理图示。(师出示)4.学生自己品读第(2)(3)两句,也学老师来画画曹小三的心理图示。 5.交流: 第(2)句“出乎意料”的词是“竟然”,师傅如山般的形象在曹小三的心里轰然倒塌。学生想出的字 有:吹牛!切!晕!吹吧!…… 6.想象写话: (1)师:看这个线条图,用一个成语来表示:(一波三折) (2)小练笔:如果你是曹小三,选择一处,写出你心中最想说的话。 ①当小三在师傅的黑衣上找不到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时,他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曹小三在师傅裤子上发现一个黄豆大小的白点时,他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曹小三明白白点原来是师傅抽烟时烧的小洞时,他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观察分段,体会小说结构的“一波三折” 1.师出示课文的分段(大屏幕): 第一部分(第 1~2 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 3~11 自然段) 2.引导学生体会另一个“一波三折”: (1)读第一部分有什么感受?(半信半疑、技艺高超、神奇) (2)第二部分发出了赞叹。(名不虚传) (3)这也是“一波三折”。这是小说结构的“一波三折”,因为有了这个“一波三折”,小说才会这么 好看,真的要感谢作者,写出了这么精彩的小说。 3.你们读了这篇小说,明白了什么呢?(刷子李的本领是勤学苦练形成的。) 四、拓展延伸 送“刷子李”一副对联: 上联:天衣无缝刷子见功底 下联:黑衣无瑕绝活写传奇 横批:俗世奇人 五、课堂小结 今天文中的主人公通过冯老先生的生动描写带给了我们很多惊奇,那你们还想了解更多的奇人奇事 吗,同学们不妨去阅读一下《俗世奇人》。书中奇人荟萃,一个个奇人身上发生的一桩桩趣事,肯定会 令你拍案叫绝。刷子李:技艺高超{规矩奇特 效果非凡 动作娴熟 曹小三:半信半疑↗佩服↘失落↗心服口服 课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技艺为话题。既为奇人,则轶事多多,但作者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 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我把这堂课定位为“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即目标求 简明,过程求简要,引导求简练。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把本课教学定为两大板块:聚焦文本内容,从 细节描写中感知“技艺高超”;聚焦表达形式,在揣摩曹小三内心活动中感知“一波三折”。本设计,始 终考虑学生的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取舍,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学生学 得兴趣盎然。 课堂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这节课也不例外,课堂上语言赏析还不够地道,这也是我备课时深感困惑 的地方,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文本津味语言特色,从而深刻解读带有天津烙印的刷子李的生命形态,挖 掘人物背后厚重的民俗文化意蕴。对这一点,我自觉只做到了蜻蜓点水。 交流平台及初试身手 本次“交流平台”旨在让学生了解一些写人的基本方法。“初试身手”则是运用学过的写人方法写 一位同学或者用具体的事例表现家人的特点。 通过对本单元课文内容的回顾,学生了解要把一个人写活,就要抓住他的特点,但是很多同学笔下 的人物形象不鲜活,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用多种写人方法,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学生能初步掌握写人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写人能力。 2.学会细心观察,抓住人物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凸现人物鲜活的个性。 3.运用写人的方法刻画人物,在写作中,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特点。 2.掌握写人的方法,将人物形象写得鲜活。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具体地表现人物的特点。 2.在交流过程中,学会倾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细心观察,抓住人物的独特之处,凸显人物鲜活的个性。 重点 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具体地表现人物的特点。 难点 学会细心观察,抓住人物的独特之处,凸显人物鲜活的个性。 准备多媒体课件。 1 课时 一、交流平台 1.谈话引入。 师:走进第五单元,我们认识了顽皮机敏、争强好胜的小嘎子,身材挺拔的祥子,吝啬鬼严监生, 技艺高超的刷子李,这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在我们的脑海中久久回荡,那么作者为什么能写出如此令 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呢? 2.学生自学交流平台,归纳写人的方法。 写人的基本方法:(1)选用典型事例,把它写具体。 (2)可以通过外貌、动作、神态、心理、语言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具体地表现人物的特点。 (3)用侧面烘托的方法间接写出人物的特点。 3.回顾课文内容,说说如何才能把人物的特点写出来?分组讨论。 4.全班交流。 (1)《一棵挺拔的树》对祥子的描写属于外貌描写,那外貌描写要抓住人物的哪些方面?(学生交流, 此时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有针对性地板书) (2)《摔跤》《两茎灯草》则是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①我们怎样才能刻画好人物的动作呢?(学生交流怎样写人物的动作) 教师总结:准确的动作描写,能体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征。描写人物的动作,既要写出做 了什么,更要写出怎么做的。首先,要精选动词,把动作写准确具体;其次,要写出人物的连续动作, 活现出人物的动态情景;然后,尽力写出人物的动作细节,反映出个性风采。 ②我们怎样才能刻画好人物的神态呢?(学生交流怎样写人物的神态) 教师总结:写人物的神态,要善于捕捉人物脸部细微的表情和变化,可以同动作、语言、环境等描 写相结合。 (3)这些都是正面描写,《刷子李》的技艺则更多地使用了侧面描写。用周围人的反应,间接写出人 物的特点。 (4)写事。 ①生:写人,没有典型事例可不行。 ②师小结: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点,必须用事实说话,必须借助一两件典型、新颖的事例来表 现。“典型”,就是要有代表性,鲜明而突出。“新颖”,就是不落俗套,不能千篇一律。 二、初试身手 1.要求:(1)观察一位同学,用学过的写人方法写一写他。 (2)你的家人有什么特点?可以用哪些典型事例来表现他们的特点? 2.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围绕老师提出的要求自由畅谈。 3.全班交流介绍自己要写的人。 4.学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5.指名读自己的小练笔,师生共同评议。 三、课堂总结 要想写出人物的特点,必须选择一件突出的事例;要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要 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如何写人 外貌:容貌 身材 穿戴 语言 动作 神态 心理 典型事例 人物品质 本节课,我先是引导归纳写人的一些基本方法,然后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注意特点鲜明的 人,学会通过观察交往等多种方法了解人物的特点,收集人物典型的事例和相关材料。说写结合,引导 学生借助生动鲜活的具体事例,恰当地运用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写人,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 习作例文 《我的朋友容容》通过“取报纸”和“寄信”两个典型事例,表现了容容的天真可爱;《小守门员 和他的观众们》通过细致的观察,将小守门员和观众们的外貌、动作、神态写得十分具体、形象,表现 了人物的不同特点。这两篇短文意在让学生进一步体现描写人物的方法。 学生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已经能从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等方面来刻画人物的 特点,如能将这些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效果会更好。 1.教学第一篇习作例文《我的朋友容容》时,引导学生将其与《两茎灯草》进行对比,明确其选 取了“取报纸”和“寄信”两个典型事例来表现容容的可爱、好奇和忠于职守。 2.教学第二篇习作例文《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时,引导学生将其与《摔跤》进行对比,明确 其抓住了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表现了人物的不同特点。 3.引导学生从外貌、动作、典型事例等方面分析人物的特点,学习作者是如何将人物刻画得生动 详细的。 【知识与技能】 1.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事例写人的。 2.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表现出人物的不同特点的。 【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将其运用到习作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看图和学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重点 学习作者是如何将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的。 难点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将其运用到习作中。 准备教学挂图或课件。 1 课时 一、《我的朋友容容》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作者写了容容的几件事?这件事突出了容容的什么品质?(两件事:取报纸 和寄信。突出了容容的“忠于职守”和天真可爱。) 2.哪件事写得比较详细?(寄信) 3.容容的形象鲜活,作者是怎么做到的? (选取了“取报纸”和“寄信”两个典型事例。) 4.小组讨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师生交流汇报。 二、《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 1.出示挂图。请同学们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图上画了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足球,小守门员注视前方,一些小观众和一位叔叔在看球赛。) 2.指导观察顺序。根据这幅图的特点,我们可以按什么顺序来观察呢?(整幅图可以按从人到景的 顺序来观察,而人又可以按从主到次,即从守门员到观众的顺序来观察。) 3.指导观察小守门员和候补守门员。 (1)对小守门员我们可从哪些方面来观察? (可从他的外貌、神态、动作等方面来观察。) (2)观察并说说小守门员后面的小男孩的外貌、动作、神态。 4.指导观察观众。 (1)在赛场一侧观看比赛的共有几个人? (共有 7 人。) (2)观察图上七位观众的外貌、动作、神态,说说他们的样子有什么不同。 5.小结。刚才我们按照从整体到部分、从人物到景物、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的顺序观察图画,了解了图意。 6.学习写作方法。 (1)文中描写了画面上这么多人,但有没有给人雷同的感觉?(没有雷同感,因为作者抓住了每个人 的特点。) (2)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些是写的画面本身,哪些是写的作者的联想?这样将看到的和想到 的结合起来写有什么好处?(将画面上的人写活了。) (3)小结。作者在对画面进行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按从主到次的顺序,抓住人物特点,同时又适当 展开联想,将画面上的人物写活了。 习作例文 细致观察 从主到次 人物特点 外貌、动作、神态 整体课堂还是比较完整,我发现自己的整个节奏还是偏快了一点,到最后我都不知道该怎么继续。 还有就是评价,我自己也感觉到了课堂的评价语言还比较欠缺,学生有时候多鼓励会做得更好。我还有 一个问题,课堂上自己的积极性还不够,虽然较以前有所进步,但还是不够成熟,还是不够调动整个气 氛,不够有气场。 习作:形形色色的人 本次习作的主题是“形形色色的人”,要求运用本单元学过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等描写人物 的方法,并选用典型的实例,具体地表现人物的特点。 从三年级开始,我们多次练习写人,对于写人,我们一点也不陌生,那写好这篇文章——写一个特 点鲜明的人,只要大家能将本单元学到的写人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一定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1.可以先让学生读题,明确习作要求:试着运用本单元学过的写人的方法,写一个人,要具体地 表现出人物的特点。 2.根据习作要求,可以让学生确立写作对象,对人物进行细致的观察,也可以对人物进行采访, 以便熟悉了解写作对象。 3.教师(学生)模拟表演一次活动的情境,其他学生边看边思考:人物有什么特点?要表现这一特 点可运用哪些写人的方法。4.完成习作后,要组织学生互评互改。评改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为学生展示自己的 习作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写练习,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和选取典型的事例具体地表现人物的特 点的习作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构思和认真修改自己习作的良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真正让习作练笔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 重点 掌握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和选取典型的事例具体地表现人物的特点的习作方法。 难点 培养学生独立构思和认真修改自己习作的良好习惯。 准备多媒体课件。 2 课时 1.明确习作要求,完成习作。 2.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选取典型的事例来具体地表现人物的特点。 3.启发学生从学过的写人的课文中领悟写法。重点 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选取典型的事例来具体地表现人物的特点。 难点 启发学生从学过的写人的课文中领悟写法。 一、谈话导入 师出示话筒,问:这是什么?(生答:话筒)一般来说哪种职业的人离不开它?(生答:歌手,主持人) 那这些人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生答:唱歌唱得非常好。)那好,今天老师就拿着话筒给大 家唱一首《为了谁》,(老师深情地唱,学生静静地欣赏。)唱完,师接着问:老师歌唱得怎样?(生说: 唱得很好)这就是老师的一个鲜明的特点。 今天,我们的习作就是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 二、明确目标,打开思路 1.准确审题让学生快速浏览习作要求,看看编者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什么任务? 2.引导学生理解题目。 (1)习作对象:一个印象深刻的人,人物特点鲜明,体现于音容笑貌举手投足(行为举止)之间。选人 的范围:这个人可以是熟悉的人,也可以是偶然见到过的陌生人。 (2)习作要求:运用写人方法,写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特点包括:性格,爱好,兴趣,习惯, 特长。) (3)修改要求:合作评一评,改一改,使人物的特点更加突出。 3.引导:从三年级开始,我们多次练习写人的习作,对于写人,我们一点也不陌生,那要写好这 篇文章——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关键是要做到什么呢? 归纳:①选准人物。比如说班上的某某同学性格温和或者爱跳绳还是溜冰溜得好等等给你印象深刻, 你就选择写他。 ②选准事例。就是能突出他某一特点的真实的事情,当然写事情一定要写清楚。 ③用准方法。比如说写具体事情的时候,就要把当时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写出来。 4.让学生拿出笔和本子,把老师唱歌时的情景写出来。老师说一句,同学们接着写。老师用左手 拿起心爱的话筒,情不自禁地……教师巡视,个别指导。要求写好了就举手。 5.修改。写好的同学上台读出来,然后全班同学看着习作评一评,他的习作哪里有问题,哪些地 方写得好。对大家认为写得好的地方老师给予鼓励。 三、拓展延伸,运用写人方法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 1.从学过的课文和读过的优秀习作,以及从刚才讨论修改的“病例”中,你认为要介绍一个人物, 必须注意哪几方面呢?2.归纳写人文章的一般规律:第一,要抓住典型的事例写人,可以是“一人一事一品质”,可以是“一 人多事一品质”,也可以是“一人多事多品质”。第二,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 反映人物的特点。 四、独立拟题撰文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注意搜集比较有创意的文章和题材。 习作:形形色色的人 选准人物(性格、爱好、兴趣、习惯、特长) 选准事例(真实的事情,写清楚) 用准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1.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作文中的不足之处并认真修改。 2.培养学生独立构思和认真修改自己习作的良好习惯。 重点 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作文中的不足之处并认真修改。 难点 培养学生独立构思和认真修改自己习作的良好习惯。 一、启发谈话,激发评赏兴趣 1.当你手里抓一把沙土放在太阳光下一照,就会看到点点金光。同样,各人的作文都有闪光之处, 哪怕是写得不够理想的作文,也有一二句优美的句子或几个闪光的词语。 2.你的习作通过自己的几次修改,一定有许多成功之处。请你将自己习作中的成功之处读给同桌 或小组里的同学听听,和他们一起分享你成功的欢乐。如果你认为自己全文写得好,就读全文;如果你 觉得只有某一片断写得精彩,就读这个片断。 二、明确要求,引导学生互评 1.习作要求:运用写人方法,写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特点包括:性格,爱好,兴趣,习惯,特长。) 2.修改要求:合作评一评,改一改,使人物的特点更加突出。 三、小组交流,启发自我评赏 1.组内交流,品评小组成员的文章。 2.推荐本组优秀文章,组长记录推荐理由。 四、全班赏析,收获习作喜悦 1.学生上台朗读佳作,朗读前先由组长读推荐词。 2.听佳作时学生做好优缺点的速记。 3.师生共同点评:先说优点,再补充修改建议。 4.师生共同推荐范文,投影出示。 5.教师根据学生的点评,运用正确的修改符号直接在文中作示范性批注。 6.畅谈习作收获,分享习作成功的乐趣。 7.学生根据受到的启发,分头修改自己的习作。 五、誊抄习作 学生将修改好的习作誊抄在作文本上。 习作:形形色色的人 选准人物——性格、爱好、兴趣、习惯、特长 选准事例—— 真实的事情,写清楚 用准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在本节课教学中,课堂气氛教热烈,学生的表演欲望也比较强烈,环节也清晰。但是作为习作指导 课,时间分配不均,学生静心思考和写作的机会不多,教学方式好像是以教师为主,学生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不突出。建议在学生打开话匣子的基础上,教师顺势而导,采用质疑追问的方式让学生 把自己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的特点说具体。最后还应加一个欣赏交流的环节,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精品】 第六单元 单元概述本单元教材选取了三篇课文,都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 高潮和结局。《自相矛盾》是一篇文言文,讲一个卖盾和矛的楚人同时夸耀自己的盾和矛,使自己陷入 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局面。《田忌赛马》告诉我们在学习生活中要勤于动脑、善于分析,才能找到解决 问题的好方法。《跳水》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讲述了一件发生在帆船上的事,表现了船长的沉着、 果断。习作以“神奇的探险之旅”为主题,要求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编一个探险故事,把过程写 具体。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语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三个板块。“交流平台”以了解人物的 思维过程进行交流;“词句段运用”旨在让学生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日积月累”要求学生进行语言 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3.引导学生练习习作,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生动地表述自己在探险途中遇到的问题,化解的 方法和心情的变化。 4.教会学生如何修改作文,体会写作的乐趣。 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2.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 1.引导学生练习习作,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生动地表述自己在探险途中遇到的问题,化解的 方法和心情的变化。 2.教会学生如何修改作文,体会写作的乐趣。 《自相矛盾》1 课时 《田忌赛马》 2 课时 《跳水》2 课时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 2 课时 语文园地 2 课时 15 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截取故事中最能体现其内在寓意的人物语言,适当加以展开:先写楚人夸口和旁人的 诘问,后写楚人的窘态,形象地表达出楚人话语中的矛盾。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学生可能听过这个故事,但不一定知道它蕴含的道理。通过本次学习,学生会 对这个寓言故事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 感。 1.这是一篇文言文,学习本文要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 2.学生尝试读课文,根据学生读文情况教师示范读课文,帮助学生把文章读流利。 3.在读通课文后,结合注释和结合上下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4.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了解寓意,受到教育和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重点 理解寓言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难点 明白寓言故事中包含的深刻道理。 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1 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的寓言故事有哪些,谁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 2.谁能说一下寓言是什么呢? (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 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3.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板书课题,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识字词 过渡:请大家读课文。 1.朗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5.这个寓言故事主要讲了些什么?同桌间互相说一说。 6.检查自学情况。 三、精读课文知文意 1.想知道这个寓言故事的内容吗?请自由朗读课文。 2.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 3.这个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1)教给学生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先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再说事情的起因、经 过和结果。) (2)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陷”(教师板书字形,动作演示“陷”)在这个故事中,是什么“陷”什么?(4)他是怎么卖他的盾和矛的?(边叫边夸)顺势帮助学生区分“买”和“卖”。 (5)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誉)(板书) 4.“誉”是什么意思?(夸耀)他是怎么夸耀的?他先夸自己的(盾——坚固得很——什么矛——都不 能刺破)他接着又夸自己的(矛——锐利得很——什么盾——都能刺破。) (1)谁来读读这位楚人的话。 (2)谁再来学学这位楚人夸夸自己的盾和矛。 (3)听了这位楚人的话,有人买吗?为什么? 对,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人话中有问题。有什么问题? (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5.如果你是其中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指导读好问话。(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1)你是一位孩子:“叔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是一位中年人:“兄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是一位老人:“年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围观者的反问中,那个楚人有什么反应? (1)只能“弗能应”——“弗能应”是什么意思?(无法回答。) (2)“弗能应”可以换成哪些词? 在围观者的反问中,那个楚国人________,回答不出来了。(哑口无言,目瞪口呆,理屈词穷,无 话可说……) (3)他为什么无法回答?他敢试给大家看吗?为什么? (4)拓展思维练习:如果试的话,会有什么的结果? 如果矛刺破了盾,说明盾不____________,这跟他说的哪一句话相矛盾?如果矛不能刺破盾,说明 矛不________,这跟他说的哪句话相抵触,这两种结果,最终都使他的盾和矛________________。 四、课本剧小表演 五、联系生活,明道理 1.通过学习课文和刚才的表演,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说话、做事不要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 2.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你的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六、资料库 作者简介:韩非(约前 280~前 233),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与李斯同师事荀子。他吸收道、儒、墨各家的思想,尤其有选择地接受前期法家的思想,集法家学说的大成。 提出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君主统治术,强调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很大。 著有《韩非子》。 自相矛盾 盾     矛 坚固    锐利 什么矛   什么盾 刺不破   刺得破 教学这则寓言故事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多读、多讲,在读中感悟、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学 会简要概括故事的内容,练习讲故事,再以课文为出发点,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外阅读中去,激发学生 读书的兴趣,引导他们大量阅读寓言故事。 16 田忌赛马 《田忌赛马》讲述了战国时期的齐国军师孙膑使用计策帮助田忌在与齐威王赛马时取胜的故事。本 文语言浅显易懂,情节虽然很简单,但趣味性很强,适合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应让学生重点把握孙膑 的思维过程。 本文语言浅显易懂,文字障碍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自行解决,同时文章本身趣味性比较强,可 以让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故事的背景。至于孙膑的思维过程,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难度,教 师在课堂上应当耐心引导。 1.运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模式进行教学,让全体学生在读书、演示、讨论的过程中有 所思,有所悟。 2.画出齐威王和田忌赛马的对阵图,明确田忌是因为孙膑的巧妙策略而取得比赛胜利的。 3.默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能联系课文理解“赏识”“摩拳擦掌”“胸有成竹”“跃跃欲 试”“出谋划策”“引荐”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田忌赛马的故事。 3.知道孙膑为什么要让田忌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分析孙膑的思维过程,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 【过程与方法】 明确田忌获胜的原因,体会孙膑的善于观察、认真分析,足智多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科学分析,这样才能想出好主 意的道理。 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田忌赛马的故事。 2.知道孙膑为什么要让田忌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分析孙膑的思维过程,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 难点 引导学生从孙膑献计中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科学分析,这样才能想出好 主意的道理。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查阅相关故事背景、人物资料。 2 课时 1.运用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田忌赛马的故事。 3.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来感悟、体会孙膑的聪明才智。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田忌赛马的故事。 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来感悟、体会孙膑的聪明才智。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家叫齐国,齐国有一名叫田忌的大将特别喜欢赛马。今天,就让 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一起去观摩一场赛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赏识”“摩拳擦掌”“胸有成竹”“跃跃欲试”“出谋划策”“引荐” 等词语。 2.自由默读课文,并填空。 (1)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有(   )、(   )、(   )。 (2)(   )和(   )之间进行了一场(   )比赛。 (3)孙膑在看了几场比赛之后发现(      ),马可以分为(   )、(   )、(   )三等。 三、熟读课文,讲述故事 1.把齐威王和田忌赛马的对阵图画出来。 齐威王    对阵    田忌 上等马 上等马 中等马 中等马 下等马 下等马 2.用自己的话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 四、课堂小结,激发兴趣 《田忌赛马》是一个历史故事。历史上有许多运用谋略取得胜利的故事,大家可以找一找相关资料, 并和同学们交流。 田忌赛马 齐威王    对阵    田忌 上等马 上等马中等马 中等马 下等马 下等马 1.知道孙膑为什么要让田忌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分析孙膑的思维过程,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科学分析,这样才能想出好主 意的道理。 重点 知道孙膑为什么要让田忌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分析孙膑的思维过程,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 难点 引导学生从孙膑献计中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科学分析,这样才能想出好 主意的道理。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并填空。 出谋划策 摩拳擦掌 引荐 跃跃欲试 胸有成竹 田忌和齐威王的对阵开始了,比赛双方(    )、(    )。田忌在孙膑(    )地指点下, 赢得了比赛。齐威王觉得有人给田忌(    ),最后田忌将孙膑(    )给了齐威王。 2.概述课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精读课文,感悟献计 1.生自由读第 2~9 自然段。 (1)说说孙膑“胸有成竹”的原因是什么? (孙膑认真观看比赛,分析出比赛双方的具体情况,想出妙计。) (2)揣摩田忌和孙膑的对话: ①“一匹也不用换”说明孙膑的计策非常巧妙。 ②“胸有成竹地说”说明孙膑早已思考成熟。 ③“按照我的主意办,一定能让您赢”说明孙膑具有必胜的信心。 2.指名读第 10~14 自然段。 (1)说一说:孙膑为什么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 ①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②教师总结:因为田忌和齐威王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将马分成上、中、下三等。如果用同等 级的马对阵,田忌就不能稳操胜券。而通过合理安排马的出场顺序,让田忌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 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利用马力的悬殊,就可以达到三局两胜的目 的,赢得比赛。 (2)揣摩比赛过程中田忌的神态: ①第一场:田忌输了,“他不动声色,一点儿都不着急”。 ②第二场:胜了,“田忌微微一笑”。 ③第三场:又胜了,“田忌满意地笑了”。 ④这些神态描写有什么作用?(从侧面衬托了孙膑的足智多谋。) 三、拓展质疑,深化主题 1.启发质疑: (1)田忌获胜的原因有哪些? (2)这么好的主意,为什么田忌想不出来,齐威王也想不到,孙膑却想出来了? 2.小组交流,全班讨论。 3.小结:因为孙膑:①仔细观察;②认真思考;③科学分析。 四、总结,积累 1.在田忌、孙膑、齐威王三个人中,你最喜欢谁?说说你的理由。 2.田忌赛马这个故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做任何事情都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科学分析,采用最佳方案解决问题。) 田忌赛马 合理安排马的出场顺序  赢得胜利 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科学分析 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以读悟情,培养学生主动领略和体会语言文字。同时受 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孙膑的足智多谋。课上到这里,为了尊重学生个人阅读的体验,让学生自由释放各 自的阅读体验,我说:“在田忌、孙膑、齐威王三个人中,你最喜欢谁?”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再一 次热闹起来。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展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不作统一结论,只是引导同学们共同认识:竞赛双方都要注意策略,策略高低是胜败的关键。 17 跳 水 《跳水》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文章记叙了在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上发生的事:一只 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 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课文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划分为三 部分,整个故事始终在事物的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 心、求知欲,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过几年的学习,学生对学习语文有了较高的兴趣,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特别对故事性较强的文 章,兴致特别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了不少,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朗读课文能力也 较强。 1.从题目入手,围绕题目质疑“谁跳水?”“为什么跳水?”“结果这么样了?”根据质疑,学 生自由读课文,大致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通过读、议、演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 3.本课要求学生正确读写的词语比较多,要引导学生理解词义,正确书写,积累运用。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知道船长在那个危急时刻是怎么想的,采用了什么办法以及采用此办法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水手们的几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 冲动。重点 1.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难点 理解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找列夫·托尔斯泰的有关资料。 2 课时 1.掌握本课生字、词语。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难点 知道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一、激趣导入,读题质疑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奥运会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跳水项目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 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板书: 跳水。) 2.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谁跳水?为什么跳水?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经过怎样?结果 又如何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学生字新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3.再读课文,直到把课文读熟读通顺。 4.检查自学情况。交流字、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多媒体课件,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 (2)理解词语。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检查朗读课文情况: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师生进行评议。 2.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并说说每个部分写了什么? (1)第一部分(第 1~2 自然段):写由于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放肆起来,摘走了孩子的帽子,爬 上了桅杆。 (2)第二部分(第 3~4 自然段):写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走上了桅杆顶端的横木上,万分 危险。 (3)第三部分(第 5~6 自然段):写在万分危急关头,船长举枪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了上 来。 3.孩子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 (猴子一边挑逗孩子,一边往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爬去,并把帽子挂到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顺 着猴子的足迹,走上了桅杆顶端的横木上。) 4.孩子是怎样得救的? (船长举枪命令孩子跳水,孩子跳入水中后,水手们也跳入水中,把孩子救了上来。) 四、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 2.把船长的思维过程写出来。 跳 水    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 孩子追猴子→船长举枪命令孩子跳水→ 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1.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2.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 3.能说出读后受到的启发,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并练习归纳。 4.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重点 知道船长在危急时刻是怎么想的,采用了什么办法以及采用此办法的好处。 难点 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好品质。 一、导入课题 1.我们继续学习跳水,大家齐读课题。 2.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还有什么问题不理解,同学读后提出来。 二、自主合作学习课文 1.课件出示思考题: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 险?课文多次描写了水手们的 “笑”,这几次“笑”与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联系? 要求:(1)学生自己读书做批注笔记。 (2)小组内互相交流个人收获。 (3)在班上汇报交流。 三、品读感悟,理解重点部分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不但对课文内容有了详细的了解,而且还做了认真的讨论探究,这对我们 学习文章有很大的帮助。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尝读书的果实。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猴子的挑逗,水手们的哄笑,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孩子为了夺回帽子,挽回自尊,于是 去追赶猴子,走上了桅杆顶端的横木。) 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①从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②从“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孩子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 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2)出示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 难以转身,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千钧一 发、危在旦夕……) 3.课文多次描写了水手们的“笑”,这几次“笑”与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联系? (1)“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正因为水手们“哈哈大笑”,猴子才 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这是故事发生的起因,为后面猴子摘孩子的帽子作了铺垫。 (2)“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这个“笑”使得猴子不会停止逗孩子的行为, 为后面猴子撕孩子的帽子作了铺垫,推动故事向前发展。 (3)“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水手们的哄笑刺激了孩子,伤到了孩子的自尊, 间接地导致了孩子追猴子,将故事推向了高潮。 4.看到这里紧张吗?你想救他吗?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赶快想办法,时间可不等人啊!(采用 小组讨论的办法) 5.这些办法实际上都不能行,那么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指名读课文第 5 自然段。说说 船长为什么这样做? 6.研究: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小组展开辩论。)从课文中找出根据,说明父亲不 会开枪。 7.“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四十秒钟非常短,可是时间宝贵, 人们救人心切,已经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四、总结全文 1.教师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2.学习课文后,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 (船长,他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我们也要像船长一样,遇事不要慌,不要束手无策,要想办 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 3.此时此刻,你想对船长的儿子和水手们说些什么? 五、拓展延伸 1.孩子被救上来以后,会说些什么?船长会说些什么?水手们又会说些什么?展开想象,说一说, 再写下来。 2.如果你当时也在船上,回到家,你向亲人讲述这件事后会怎样说? 跳 水水手逗 放肆 猴子拿 追 孩子命令 救↖跳水 船长 学生主体性突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第一课时,让学生整体感知 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让学生画语句、读语句、评文章。既紧扣教材的重点,又敢于让学生去读、 去说、去评。我在此过程中,加强了指导,如第二课时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想、去读。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我的主导作用下得以充分发挥。 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 本次习作是编写一个惊险刺激的探险故事。在写的时候要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 生的方法、曲折的过程写具体,连同自己的感受、心理也写进去会更好。 五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量大大增加了,视野也开阔了,对人或事都有了自己的见解。本次习作,应 该给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完成一次探险之旅。 1.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材料,审清题意,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2.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选择的场景,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办法、曲折的 过程写具体,并能尽量将心理的变化融入其中。 3.教师一定要先把学生的思路打开,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内容上、顺序上、语言的运用上能有 新意。 4.对个别写作有困难的学生要加强当面指导和批改,同时也可以适当放宽要求。 【知识与技能】 1.明确写作要求,确定写什么,打开思路,确定顺序,选好材料。 2.通过讲评,使每个学生享受习作成功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 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选择的场景,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办法、曲折的过程 写具体,并能尽量将心理的变化融入其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重点 扩宽学生的思路,选好角度,选好材料。 难点 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办法、曲折的过程写具体,并能尽量将心理的变化融 入其中。 布置学生课前查找历险的相关资料和野外探险的常识。 2 课时 1.明确写作要求,确定写什么,打开思路,确定顺序,选好材料。 2.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选择的场景,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办法、曲折的 过程写具体,并能尽量将心理的变化融入其中。 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选择的场景,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办法、曲折的过程 写具体,并能尽量将心理的变化融入其中。 一、谈话导入,诱发探险欲望 1.同学们,探险家们确实值得我们佩服,他们是勇敢、顽强、刚毅、智慧的化身。 2.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藏着一个梦,那就是探险的梦。今天这堂作文课老师就要和 同学们一起去圆这个梦,进行一次假想探险。 二、进行设想,形成探险计划 (一)确定人员组成。1.要去探险,首先我们就要组成一支探险小队。我们来看这张图表上的要求,请你来读一读。你 读懂了什么? 2.团队很重要,所以请你们做出慎重的选择。 (二)确定探险场所及装备。 1.下面我们就要确定探险的目的地了,你想去哪里? 2.大家想去的地方还真不少,探险家去探险的地方都有很多相似之处,你说说看——人迹罕至、 充满未知、危险重重…… 3.了解了你们即将要探险的地方,还愿意继续到那里去探险吗?我们得先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你 说应该先要做哪些准备呢? 4.全班交流。 三、创设情境,想象探险之旅 (一)带入情境,想象环境。 1.让我们带好行囊,前往各个探险地。 2.经过漫长的奔波,我们终于来到了魂牵梦绕的探险之地。(板书:入险地)你来到了哪里? (二)音乐渲染,想象险情。 1.也许,更多的秘密在探险之地的深处,让我们闭上眼,跟着音乐往里走……(音乐)更危险的, 也许在更深的地方……(音乐) 2.请大家睁开眼睛,在刚才的假想探险的过程中,你仿佛经历了什么?你遇到了哪些危险,(板书: 遇险情)你又有什么发现呢?请大家先和同桌交流一下。 3.全班交流。 四、动笔记录,描述探险之旅 1.我们的探险之旅,非常有意思。下面我们就拿起笔来,让我们记录下来,记录探险过程中难忘 的时光。 2.学生完成习作。 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 过程具体   入险地 个性鲜明   遇险情 融入心理   脱险境1.通过讲评,使每个学生享受习作成功的快乐。 2.引起学生续编探险故事的兴趣。 3.培养学生课余看课外书的习惯。 重点 习作讲评。 难点 掌握评改习作的方法,学会修改习作。 一、明确要求 出示作文评改的要求和重点: 1.内容叙述是否具体; 2.语言表达是否规范流畅; 3.书写是否美观; 4.结构是否严谨; 5.想象是否合理丰富,有没有心理活动; 6.是否切题。 二、范文引路 出示一篇中等水平的学生习作。 1.学生快速阅读。 2.合作学习,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进行评价、讨论。 3.小组派代表予以点评,宣布本组成员所给的分数及理由。 三、合作批改 1.找出自己文章中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 2.合作批改。小组交流,互相学习别人的长处,找出不足。 (1)小组成员之间交换阅读一篇作文。(2)用修改符号批改,按要求评分。 3.汇报交流。 (1)指名读自己或他人所写的优美语句。 (2)谈收获。 四、集体会诊 1.各组选一篇较为典型的作品,请大家共同评议,肯定优点,指出问题。 2.让学生读一读自己习作中最满意的段落,请其他同学赏析。 3.让同学们说一说自己在写作时遇到的问题,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办法。 4.学生二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五、完善习作 在以上环节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听一听其他同学的意见,进一步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为 止。 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 评改要求{内容 具体 想象 合理 语言 流畅 结构 严谨 如果说“细察、深思”是作文创造性思维的凭借和基础,那么,联想和想象就是作文创造性思维翱 翔的双翼。在这次作文中,审题与立意、选材等环节,也往往需要借助联想。可以说联想、想象是思维 空间的拓展,是写作创造素质的体现。因此,我在这节作文课的设计中突出的是借助于联想的训练,培 养学生思维的丰富性、敏捷性、创造性,教学难点定位在“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于是,我在课堂中, 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的空间,鼓励他们展开大胆的想象,所以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发言,站在 自己独特的视角表达自己的观点。我只是适时地加以引导和归纳。我想,只要尊重学生,只要给学生充 足的机会,他们就会带给我们惊喜。 语文园地 本次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是 让学生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词句段运用”旨在引 导学生掌握文言文中词语的意思,了解这些词语的古今义;练读句子,揣摩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意思; 通过学习叶圣陶先生修改的作文,学会怎样修改作文。“日积月累”则是让学生了解古代关于不同年龄的称谓。 通过对本单元课文内容的回顾,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 题的能力;“词句段运用”中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及修改符号,学生掌握、运用会有一定的难度。 但要学生明白能够修改一篇作文要比盲目地写几篇作文的收益还要大。 1.要引导学生养成修改自己的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 沟通见解。 2.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 1.从课文中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学,并注意听听同学的发现,互相交流。 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 2.要引导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 3.读读背背名言警句,受到人生启迪。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方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参与中得到发展提高,听说读写并重,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重点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认真听别人说话和多积累的习惯。 难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准备多媒体课件。2 课时 1.从课文中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学,并注意听听同学的发现,互相交流。 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内容充实。 2.掌握文言文中词语的意思,了解这些词语的古今义。 3.练读句子,理解句子的含义。 在自主参与中得到发展提高,听说读写并重,使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一、交流平台 1.谈谈你心中的孙膑。 (1)学了《田忌赛马》后,我们被孙膑的聪明才智所折服,现在我们就来说说孙膑的思维过程。 (2)小组交流 要求:组成四人小组,相互交流自己在读书中的发现,共同分享发现的快乐。交流时可以互相问答, 互相补充,互相评价。 (3)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每组推荐出介绍得好的同学到班上进行交流,共同探讨,进行评价。 2.《跳水》一文中的船长也是反应敏捷、机智过人,现在我们来分析、交流他在极短的时间里的思 维过程。 (孩子在横木上进退两难,稍一犹豫,孩子就有可能掉下来摔在甲板上,必死无疑。海水会有一个 缓冲作用,并且水手们都在甲板上,可以跳入海中把孩子救上来。相比之下,让孩子跳水是最好的选 择。) 3.小结:同学们的发现真多!看来只要我们在学习、生活中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就能有所发现, 有所收获! 二、词句段运用 (一)学习词语,交流发现。 1.课件出示词语。 吾盾之坚 坚固 弗能应  应答道旁李 道路 问其故 缘故 冀复得兔 重复 守株待兔 守候 2.利用学习工具理解加点字的意思。 3.全班交流词语意思。 吾盾之坚 :“坚”是坚硬、牢固、结实的意思。 坚固:“坚”是结实、牢固的意思。 4.小组内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5.全班交流。 (二)练读句子,理解句意。 1.自由读句子,你有什么疑惑。 2.说说你对“四十秒——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句话的理解。 (孩子在水中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十秒,但对于急切要救孩子的水手们来说这时间太长了,因 为在海中的每一秒都决定着孩子的安危,大家的心都绷得紧紧的,所以觉得时间太长了。) 3.小组讨论交流“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这句话的含义。 (“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 ”所表示的时间很长,但是相对于琥珀的形成却是时间如流。) 三、课堂小结 语文园地 吾盾之坚 坚固 弗能应  应答 道旁李  道路 问其故  缘故 冀复得兔 重复 守株待兔 守候 1.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和修改符号。 2.要引导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 3.了解古代关于不同年龄的称谓。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作文修改符号的作用。 难点 对作文修改符号作用的认识和应用。 一、词句段运用 1.修改作文需要注意些什么? (错别字、不恰当的词语、不通顺或表意不清楚的句子、句子前后的逻辑关系不正确、标点符号使 用不当等。) 2.修改作文的方法有哪些? (增、删、补、调、换) 3.读读叶圣陶先生修改的这篇作文,你对叶圣陶先生的修改有什么感受? (1)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教师引导、总结。 ①用词不准确。如,把“一张画像”改为“一幅画像”,因为量词使用不恰当。 ②句子不通顺。如,把“我看见他的粗眉紧皱着,像拧成了一股黑绳”改为“我看见他紧皱着眉 头”,改过后不仅文字简洁,而且变通顺了。 ③存在前后逻辑冲突。如,“今天又见到‘黑老蔡’”,因为王老师是新班主任,“今天”是第一次见, “又见到”不符合逻辑,所以叶圣陶先生要删掉“又”。 ④词句重复啰唆。如,“可却画出了一张饶有风趣的画像”中的“可”和“却”都表示转折,所以 叶圣陶先生删掉了“却”。 ⑤句子意思表达不清楚、不完整。如,把“几何书皮”中的“书皮”改为“课本的包书纸”,叶圣 陶先生这样修改,使句子的意思变得清楚。 ⑥存在错别字和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现象。如,将“象开玩笑似的说”中的“象”改为“像”;“心 就像刚上岸的鱼‘扑腾、扑腾’一个劲儿地跳。”“鱼”字后面要用逗号把句子断开,“扑腾扑腾”中间 不必加顿号。 二、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八个表示年龄称谓的词语,学生自由朗读,圈出不认识的字,并查字典注音。 2.指名读。3.全班交流。 (1)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豆蔻”是从植物引申出来的意思, 出自唐代杜牧的《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大意说十三四岁的少女姿态袅娜, 举止轻盈美好,就像二月里含苞待放、初现梢头的豆蔻花。 (2)及笄:指女子年满十五岁。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在古代女子十五岁时结婚,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3)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古代二十岁的男子,要把头发盘成发髻,称之为“结发”,然 后再戴上帽子,举行加冠之礼,表示已经成年。但这时身体还未发育强壮,所以称弱,而弱就是年少之 意。因此,后来就用“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4)而立:指人三十岁。古代认为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后将“而立”作为三十岁的代称。 (5)不惑:指人四十岁。一是四十岁的代称,二是形容人到中年(四十岁)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 (6)花甲:指人六十岁。旧时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子。 (7)古稀:指人七十岁。出自唐代杜甫的《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8)期颐:指人一百岁。出自《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4.自由朗读,并尝试背诵。 三、课堂小结 学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 语文园地 词句段运用:修改作文的方法 日积月累:熟读成诵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落实,在扎实上下了功夫,并在授课中注重了知识的延伸,并合理设 计练习形式,降低了学生练习的难度。在教学内容上,课件内容呈现过多,给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了一定 的压力,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课件内容的精简,课件内容多的情况下,要作恰当处理,可以通过自 己读给学生听,让学生朗读等形式增加趣味性。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精品】 第七单元 单元概述 本单元课文以“异国风情”为主题,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 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威尼斯的小艇》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特有的风光。《牧场之国》让学 生感受荷兰牧场的田园风光,体会动物与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金字塔》引导学生从多渠 道、多途径的搜集资料,来了解埃及金字塔,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在学习本单元课文时,要潜移 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尊重世界多样文化的教育,使学生受到审美情趣的陶冶。1.会认会写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并加以积累。 3.通过对文本的学习,了解异域风情,使学生受到审美情趣的熏陶。 4.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式。 重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2.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感受审美情趣的熏陶。 难点 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 《威尼斯的小艇》2 课时 《牧场之国》2 课时 《金字塔》2 课时 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 1 课时 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2 课时 语文园地 2 课时 18 威尼斯的小艇 本文的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 术以及小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课文首先交 代了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接着详细介绍了小艇独特的构造特点和船夫的高超驾驶技术,最后 介绍了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学本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文中的美,通过品读赏美, 从而使学生感到生活的美,感到语文的美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进而内化为学语文的动力。学生进入小学五年级的第二个学期,有较强的独立阅读能力,在阅读中,他们基本能把握文章的主 要内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还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作 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悟文章表达方法的能力。随着经验的积累,他们也懂得如何搜集资料 帮助理解课文。但对于他们不熟悉的事物,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些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调动 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入情入境。 1.准备威尼斯风光的图片、视频和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威尼斯的资料。 2.教学时,首先应理解第 1 自然段中“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这句话的 含义。再采用不同的方法分别学习有关“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 系”的句段。 3.最后让学生回顾全文,看从中学到了什么表达方法。课后习题 4 可以放在课中阅读理解时读写 结合完成写作片段,也可放在领悟写作方法时完成。 【知识与技能】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艇的特点、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 的重要作用。体会作者笔下威尼斯的动、静之美。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赏读课文感悟美,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使感悟美内化为审美的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激发了解威尼斯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重点 让学生了解小艇的特点和它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威尼斯小艇的图片、资料。 2 课时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小艇的特点和船夫的驾驶技术。 3.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 重点 了解小艇的特点和船夫的高超驾驶技术。 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 一、导入新课 1.激情导入。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国外走走。看,这是意大利东北部美丽的水上城市——威尼斯。(板书:威尼斯) 2.了解作者,简介威尼斯。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演说家,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奠基人。他的作品融幽默、 讽刺于一体,别具特色,主要作品有《百万英镑》《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威尼斯:意大利东部著名的旅游与工业城市。由 118 个小岛组成,117 条运河密布其间,有着“水 城”“水上都市”等美称。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被称为“威尼斯的城市名片”。 3.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本课新字,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课文主要写了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高超驾驶技术以及小艇与人们的密切关系。) 三、品悟重点段落 1.品读第 2 自然段,了解小艇的特点。(长、窄、深、两端翘起、轻快灵活。) (1)比较句子,学习写法。 出示: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 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2)小结:是呀,正是这几句比喻的运用,文字更生动了。我们仿佛看到了那构造独特的小艇。 (3)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这一段。 2.品读第 4 自然段,了解船夫的驾驶技术。 (1)认真读一读第 4 自然段,看看哪个词最能体现船夫的高超驾驶技术。(操纵自如) 有几个动词体现了操纵自如,你发现了吗?(挤、穿过、急转弯……随机板书,抓住动词体会船夫 的驾驶技术) (2)假如你就是船夫,你该如何吸引游客坐上你的小艇呢?(可结合小艇的特点、坐在里面的感受等) 3.指导朗读。 驾驶技术这么好的船夫,你坐在里面感觉是怎样的?(有说不完的情趣)作为乘客的你对船夫这么高 超的技术想说什么?(表扬、惊叹)带着这样的语气,抓住这些关键词,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4.体会写法。 开头的第一句话在本段中起什么作用?(是中心句,总领下文。)那么后面的几段话讲的是什么?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写作方法叫做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它可以使文章的层次分明。尤其在写景、 状物的文章中经常用到这种写法,大家也可以把这种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四、总结方法 1.这节课我们细细体会到了威尼斯小艇独特的样子和船夫高超的驾驶技,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 第 1 自然段。 2.在这座河道纵横交叉的水上城市里,这样可爱灵活的小艇自然成为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这样 的小艇对于那里的人们来说是何等重要!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后面的课文。 五、课后作业 书写生字词。 威尼斯的小艇{小艇的样子和特点{长、窄、深(独木舟) 两端翘起(新月) 轻快灵活(水蛇) 船夫的驾驶技术:操纵自如{挤 穿过 急转弯 1.通过学习课文,进一步了解威尼斯的独特风情,小艇的特点及它与威尼斯之间的密切关系。 2.初步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重点 了解小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会作者笔下威尼斯的动、静之美。 难点 初步领会文章中所渗透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在自己的写作当中。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小艇图片,让学生看图片介绍小艇,教师小结导入新课。 二、提出要求,精读、品读 1.教师引语,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再次整体把握全文。 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作者马克·吐温是怎样告诉我们小艇与威尼斯之间的关系的?找出 相关语句,说体会,并简单批注。教师巡视,个别交流。 3.反馈交流。 (1)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坐小艇干什么? 时间 白天 晚上, 什么人 商人 青年妇女 孩子、保姆 老人、全家 看戏的人,坐小艇, 干什么事 沿河做生意 高声谈笑 呼吸新鲜空气 作祷告 看戏  (2)作者写的是威尼斯的小艇,为什么要描写威尼斯的夜景呢? (威尼斯的夜晚是静谧的,小艇都停泊在码头上,与白天小艇在河道里穿梭的热闹景象形成鲜明对 比,更衬托出小艇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艇动城闹,艇停城静。) (3)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语概括小艇和威尼斯之间的关系。(息息相关) (4)小艇和威尼斯之间的关系你是从哪些语句中读懂的?读完后,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发言,交流体会,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这些经典句段,领略异域风情。把握时机,指导学生朗 读、渗透写作方法、练笔) 预设句段:第 3 自然段——人们乘坐小艇的感受;第 4 自然段——船夫驾驶小艇的技术十分高超; 第 5~6 自然段——小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三、回顾全文,了解课文结构特点 1.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总—分) 2.你真会读书,是呀,下面的部分都是围绕第 1 自然段来写的,这就是总分的关系。在写文章时, 我们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方式使文章条理、脉络清晰。(了解总—分的作用) 3.同学们游览了威尼斯,观赏了小艇,你有什么收获? 在写作方法上的收获: ①抓住事物的特点,恰当运用比喻; ②动静结合。 四、总结全文,推荐阅读 1.总结全文。2.阅读文后“阅读链接”《威尼斯之夜》,并提出阅读要求。 五、布置作业 写自己喜欢的物品或家乡的景物,运用所学的写作方法写出特点。 威尼斯的小艇 (总—分) 小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这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散文。异域风情,学生不太了解,我搜集了威尼斯的图片, 并制作课件,上课为学生播放威尼斯的风光片,把学生带到风光旖旎的威尼斯古城,为理解文本打下了 基础。我的教学思路以小艇和威尼斯人生活的关系贯穿始终,围绕中心,层层推进。小艇的样子、船夫 高超的驾驶技术以及威尼斯的小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结构紧凑。学生理解文本,对文本产生浓厚 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19 牧场之国 荷兰一向以“花之国”“风车之国”“运河之国”“牧场之国”闻名于世。本文正是从“牧场之国” 的角度来展现荷兰的独特风情的。 课文为我们描绘了荷兰牧场白天的辽阔无垠、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神秘含蓄;课文的描写 让我们看到了荷兰蓝天、碧草、牛羊组成的优美迷人、自然和谐的景观,作者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 荷兰”,这既是作者在向人们介绍荷兰的特点,更是对荷兰的美景发出的赞叹。 学生对于异域之邦缺少直观了解,因此课前动员学生查阅有关荷兰的图片及有关资料,以便使学生 对荷兰有个整体的了解。 学生具备了独立学习阅读课文的能力。本文的教学可以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读 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 加强学生对于写作的积累。本课有些语段采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优美,可以让学生把 自己喜欢的语段自觉摘抄。还可以把搜集到的有关荷兰的内容整理到资料袋中。 1.本文语言生动,形象传神,比喻、拟人是本文语言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注意引导学生领悟本文 在写景方面的一些特点,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2.课前准备课文的插图及荷兰的风景图片以及优美的音乐,以便教学时创设情境,辅助阅读。3.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想象画面,感受异国的风光。 【知识与技能】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体会荷兰牧场的宁静之美。 3.了解作者眼中“真正的荷兰”的样子,明白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比喻、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荷兰的无比喜爱之情,激发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体会文中描绘的荷兰牧场的宁静之美。 难点 了解作者眼中“真正的荷兰”的样子,明白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查阅有关荷兰的图片及有关资料。 2 课时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性,积累语言。 3.感受荷兰的独特风光,初步感受东西方的文化差异。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感受荷兰的独特风光。 难点 初步感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不同的语言魅力。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荷兰以郁金香、风车、牧场和运河而闻名天下。同学们,你们了解荷兰吗? (请几名同学交流有关荷兰的图片或资料) 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让我们随作者一同走进这优美、恬静的地方吧!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荷兰为什么被称之为“牧场之国”呢? 4.今天,我们就去荷兰游览一下,去感受真正的荷兰。 二、检查预习,掌握字词 1.课件出示本课新字,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带着生字词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流利。(注意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边读 边想象画面。)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说说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读完后,用文中的词句来完成老师大屏幕上的 填空。 白天,奶牛__________,骏马__________,家畜__________。 傍晚,人们__________,这里一片寂静,__________________。 夜晚,________不断地运往远方,车船过后,________________。 2.填完以后,你有没有什么发现? 师:是啊,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动物们的自由王国,黄昏挤奶的劳作,寂静无声的夜晚,这一幅 幅画面就组成了荷兰无限美丽的田园风光。 3.现在请大家轻声地读读课文,读完后把能体现荷兰是牧场之国的语句找出来,再读一读,充分 地体会一下。 第 2~4 自然段重点引导学生感受牲畜之多;第 5 自然段借助课外资料明白畜牧业尤其是奶牛和奶 制品在荷兰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四、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请默读课文 2~4 自然段,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朗读,把体会写在旁边。 2.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生说,师评价。 五、抄写词语,积累语言 1.抄写生字词。 2.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摘录在笔记本上。 牧场之国{白天 辽阔美丽 傍晚 马牛成群 晚上 悠远宁静 1.以朗读为重点,在朗读中感悟语言,体会情感,深化感受。 2.体会作者对荷兰的喜爱之情,体会动物与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激发其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 3.比喻、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重点 让学生明白课文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难点 体会文中语言的表达效果。 一、朗读课文,体会牧场之国的韵味 1.学生默读课文,看看“牧场之国”哪些地方最吸引你,一边读一边做记号。 2.在小组内交流感受,并读出感受。 3.全班交流。随着学生的回答,朗读相关的内容,教学第 2~5 自然段。 (1)第 2 自然段:这个自然段主要写牛。 ①在这一段里你还看到了什么?(随机朗读理解相关句子,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语言美,丰富学生 的语言积累,如:“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无比尊严。”) A.牛会在思考着什么呢? B.除了仿佛正在思考着的牛,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牛? ②教师小结: 这么多各种各样的牛,这么多神态各异的牛,难怪,作者写到——齐读:“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 绒般……花牛。” ③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象,争取情境再现。 (2)第 3 自然段:这一自然段主要写骏马。 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一群群骏马在辽阔无垠的草原上自由地飞驰。) ②作者为什么说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 (这里没有食物的纷争,没有强敌的进攻,它们可以在这里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生活。) (3)第 4 自然段:主要写各种家畜、家禽。 ①“成千上万”“成群结队”说明了什么? (小鸡和长毛山羊的数量多,也从侧面说明了收场的辽阔。) ②想象一下,猪群可能会发出怎样的赞许? (景色优美、生活安闭。) ③指名朗读这一段,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 (4)第 5 自然段:这一自然段主要写夜晚的收场。 ①夜晚的牧场与白天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更加宁静祥和) ②从这一段中,你看到了什么? (人与动物、自然和谐相处。) (5)教师小结:无论是白天的牧场还是夜晚的牧场,这里都没有喧嚣,一切都是那么宁静、自然、 和谐。 二、品读课文,重点体会“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读完课文,我完全同意这真的是个牧场之国。却对文中一而再,再而三出现的这一句:“这就 是真正的荷兰”不理解。这句话文中出了几次?(4 次)难道说,以郁金香而闻名的“花之国”就不是真 正的荷兰了?难道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而运河纵横交错的“水之国”就不是真正的荷兰了?作者为 什么要在文中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在这句话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大家再次回顾课文,结合插图,静下心来想一想。 2.交流: 师引导:作者不是否认“花之国”、“水之国”不是真正的荷兰。他是通过这样的句子,这样的方 式来表达自己对被称为“牧场之国”的荷兰的深深的喜爱与赞美。这份喜爱与赞美,全都融在了这四次 出现的“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一句话中了!而这四句话分别出现在不同的自然段中,作者所赞叹情象 又各不相同。 3.指导朗读。让我们与作者一起来表达对牧场之国这份深深的喜爱与赞叹! 三、诵读体验,感悟写法 1.交流(重点赏析这几句): ①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这是一个总起句,句子紧扣课题,开门见山,点明了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后,强调了本文 重点要描写的是荷兰独特的地形特点:牧场范围广,这句话总领全文,下面就具体描写了荷兰广阔无际 的牧场和生活在牧场上的无忧无虑的家畜、家禽。 ②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专注”指专心注意,这一拟人写法让人感到牛无论吃草还是站立时都像一个人那样深沉含蓄,不 时地琢磨着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回味着草原的无边美景,由此可以看出整个低地是何等的安静祥和,外 界对牛没有一点干扰。 ③极目远眺,四周全是碧绿的丝绒般的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 这一句是对前面具体地描写了牛群活动场面的总括,句中“全是”让人想象到如同丝绒般柔软而细 密的碧绿草原上,活动着的全是黑白两色的花牛,景致壮观,色彩明丽,于是作者发出了赞叹“这就是 真正的荷兰”。 ④“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 理解“自由王国”,感受“主人和公爵”,体会主人在家的悠然自得、无忧无虑,体会公爵在王国的 尊贵地位、自由自在。 没有牧人的吆喝,没有食物的纷争,没有强敌的进攻,马儿是这无边草原尊贵的主人,作者面对骏 马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目睹它们在草原上无拘无束的自在和任意驰骋的英姿,感叹这草场与骏 马的和谐。 ⑤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 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晚霞消逝,夜幕降临,牲畜沉睡,一切都显得无声无息,只有远处的灯塔像瞌睡人的眼闪着昏黄暗 淡的光,这是多么安然与宁静的境界啊!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既是作者对荷兰特点的总结,又是作者对荷兰牧场呈现的不同的美发出的赞 叹。 2.教师小结:作者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让我们感受到牛、马、猪、羊把这天堂般的绿色草原、绿色的丝绒般的草原当成了自己的家,自己的王国,让我们感受到它们在这里生活得如此怡然自得、惬意 舒畅,怪不得作者会不断地发出感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再次齐读这句)怪不得作者会称荷兰 是“牧场之国”!(再次齐读课题) 四、布置作业 1.写一篇小短文,介绍你的家乡。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搜集荷兰被称为“水之国”“花之国”的由来。 牧场之国 Error!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文中处处流露出作者对荷兰牧场,尤其是对生活在其中的悠然自得的牛、马、羊、猪、鸡这些家畜、 家禽的喜爱之情,只有真正融入文本,才能有感情地读出来。因此,在教学时,我注意采用多种形式的 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荷兰牧场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特别是文中四次出现“这就 是真正的荷兰”,在充分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能层层递进地读好这四句话,达到了人文统一的 效果。 20 ∗  金字塔 《金字塔》是一篇略读课文,由《金字塔夕照》和《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两篇短文组成。《金字塔 夕照》主要以描写的表达方式,描绘了金字塔在夕阳照耀下开阔而又雄浑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金字塔 的喜爱之情。《不可思议的金字塔》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介绍了胡夫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以及古埃及在 各个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赞扬了古埃及人精湛的技艺和杰出的智慧。 对于这样的略读课文,教师应该充分放手,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反复引导学生发现、感知、体验, 让学生在“疑——探——悟——说”中与作者、与金字塔进行心灵的对话。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面的提示,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2.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第一遍小声读,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第二遍默读,在读中感悟古埃及人的聪明才智。 3.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4.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写作方法之后,要让学生进行欣赏性的品读。【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一些关于金字塔的知识。 2.了解作者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来介绍金字塔的宏伟精巧。 【过程与方法】 体会两篇短文在介绍金字塔的方式上的不同,学习常用的介绍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展开丰富的联想,感受金字塔的雄伟壮丽和神秘莫测,从而产生对勤劳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 之情。 重点 体会两篇短文在介绍金字塔的方式上的不同,学习常用的介绍事物的方法。 难点 感受金字塔的雄伟壮丽和神秘莫测,从而产生对勤劳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教师:多媒体课件、金字塔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学生:课前预习,了解金字塔的相关知识。 1 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在人类历史上,曾有世界七大奇观,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大部分早已湮没,埃及金字塔成了 硕果仅存的遗迹。长久以来,它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金字塔,一睹它的风采。 2.板书课题:金字塔。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1)圈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读通句子,难读的多读几遍; (3)找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做上标记。 2.检查自学效果。 三、《金字塔夕照》 1.默读短文,想一想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什么? (金字塔在夕阳的照耀下呈现的开阔而又雄浑的画面;“金字塔”这个译名中“金”的由来;作者 面对金字塔发出的感怀。) 2.这篇短文写“金字塔夕照”,为什么从“开罗是金色的”写起? (开罗是埃及的首都,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主要位于开罗附近,这句话点明了金字塔所在的位置。 而强调“金色”,既引出下文,又显得庄重辉煌。) 3.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对夕阳照耀下的金字塔怎样的感情?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喜爱和赞叹。最后一自然段。) 4.结尾说“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怀古的幽思”,会有哪些幽思呢? (金字塔这么宏伟的工程,是怎样建造的呢?古埃及人的智慧真是让人惊叹啊……) 四、《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一)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 1.埃及的金字塔很多,文章不可能向我们一一介绍,作者想了什么办法?(板书:举例子)举了哪 个例子?(胡夫金字塔)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胡夫金字塔,真切地感受它的宏伟与精巧。 2.学生自主感悟探究。 3.组织交流,引导想象,加深理解。 (1)胡夫金字塔建成几千年后,世界上才出现比它更高的建筑。 ①学生交流。 ②教师小结: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胡夫金字塔的高。 (2)“用大约 230 万块石材彻成,……塔基面积有 126 个篮球场那么大。” ①学生交流。 ②教师小结: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介绍了胡夫金字塔的用料、高度、塔基面积和体积, 突出了它高大宏伟的特点。 (3)“每块石头都磨得很平,至今仍很难用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 ①如此精湛的工艺,几千年的工匠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②学生交流。(二)建造金字塔时的古埃及。 1.默读课文,想一想金字塔为什么要建在尼罗河的岸边? ①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②教师巡视,加以引导。 2.古埃及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成就? (天文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造船技术、建筑成就) 五、总结课文,深化情感 夕阳照耀下的金字塔黄澄澄、金灿灿的,多么宏伟啊!这么宏伟的工程,几千年前的工匠们是怎么 实现的呢?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是塔高的 10 亿倍,这只是巧合吗?关于金字塔的未解之谜,等待着 你们去探究,去发现。 六、作业 1.阅读有关埃及金字塔的课外书。 2.制作一张关于金字塔的手抄报。 金字塔夕照 描写{夕阳下的金字塔(开阔、雄浑) 译名中“金”的由来(联想) 怀古的幽思(难以忘记)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说明{胡夫金字塔{规模宏大 年代久远 古埃及{技艺精湛 伟大成就 教学时,我首先通过金字塔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金字塔的宏伟。在教学《金字塔夕照》时,主 要让学生去朗读,感受夕阳照耀下是金色世界。在教学《不可思议的金字塔》时,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 各种说明方法来体会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并最终转向对写作方法的体会。首先,请学生分别找出能让 他们感受到金字塔宏伟和精巧的句子,然后说一说,这些句子到底是哪些地方让他们有了这样的感受呢? 在此引出各种说明方法。 整个过程环环相扣,通过数字体会写作方法,通过数学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在语言教学 中渗透着写作教学,用写作教学强化语言教学,并深化情感教学,彼此互为相长,学生也较容易理解与 接受。 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本次的口语交际的主题是“我是小小解说员”。让学生能根据不同的地方选择合适的资料进行讲解, 讲解时注意自己的语气、语速,还可以用动作、表情作辅助。 对于讲解,学生是初次接触,课前教师要适当介绍讲解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听讲解的同学有不明白 的地方可以提出疑问,教师要注意引导,让讲解员把条理讲清楚。 1.教材对本次口语交际活动的要求、步骤、方法做出了明确的提示,教学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 导。 2.分小组交流,根据成员的意见,改进自己的讲解,并在全班交流,评出“优秀讲解员”。 3.评议时,应以鼓励为主,适当指出存在的不足。 4.注意培养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知识与技能】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讲解员的介绍方法及要求。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介绍学校的食堂,学习用眼神交流、用肢体辅助,学会大方地讲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练习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胆量。 重点 用眼神交流、用肢体辅助,学会大方地讲解。 教师事先准备好讲解稿《介绍学校的食堂》。 1 课时一、谈话导入 1.你有过跟团旅游的经历吗?跟团旅游的时候导游是怎么给你们介绍景点特色的呢?(学生发言, 教师引导)导游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2.今天,我们都化身为小讲解员。如果有客人来我校参观,你打算怎样介绍我们的学校呢?就从 学校食堂开始吧。 二、学习介绍 1.出示食堂讲解词: 大家好,现在我带大家来参观我们学校的食堂。我们学校的食堂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七彩 堂”,共有两楼。 我们先看一楼。一楼是一至三年级学生就餐的地方。一进门,可以看到左边有一排打饭的窗口,每 一个窗口上都标志着一个年级,对应年级的学生在对应窗口打饭。中间是就餐区域,餐桌椅也是按年级 排列的,每个年级的学生坐在对应的区域就餐,秩序井然。右边有一个回收餐车,上面有一个饭菜收集 桶和一个餐具回收箱。吃完饭后,学生可以把吃不完的剩饭剩菜倒在饭菜收集桶里,再把餐具放在餐具 回收箱里。 二楼是四至六年级学生就餐的地方,整体布局跟一楼一模一样。这就是我们学校的食堂,环境干净 整洁,饭菜美味可口,欢迎大家在我们食堂就餐。 2.自由读,说说你从这份“食堂讲解词”里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指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3.如果让你来介绍我们学校的食堂,你会怎么介绍? 4.以上面这份讲解词为例,说说作为一个讲解员,要介绍一个地方,需要注意些什么? (1)小组讨论,轮流作答。 (2)教师总结:讲解的时候条理要清楚,声音要响亮,还要学会用肢体动作作辅助,面带微笑,用 眼神交流。 三、全班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定一个要讲解的地方。 2.小组练习——个别介绍——学生互评。 3.各组推荐代表到班上交流。教师点评。 4.评出今天的“优秀讲解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相信大家都有了很大的收获,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 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 条理清楚、语气、语速适当动作、表情辅助讲解 课堂是口语际能交际训练的主阵地,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 力。在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时,尽可能地将课堂内外相联系,把学生各种时间、空间所获得的经验 唤起、激活。所以,教学时我努力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学生说话,学生在课前也进行了很好的准备,因此 在课堂上他们畅所欲言,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很活跃。 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颐和园、秦始皇陵兵马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世界文 化遗产,我们来写写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简介。先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然后 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可以讲景点风光,也可以讲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许多重要文化遗产消亡或失传。通 过本次习作,相信同学们会好好的保护它们。 1.可以从一幅幅文化遗产的图片入手,在背景音乐中欣赏,在欣赏中引起心灵的共鸣,激发学生 的民族自豪感。 2.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到平时积累的语言,选择喜欢的表达方式。 3.重视习作的交流和评议。学生写完后要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习作,通过师生评议,达到能修改 自己习作的目的。 【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文化遗产以及我们的身边有哪些文化遗产。 【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等资料,了解其现状、特色、有关的故事等,撰写习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的意义,增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重点 培养学生口语交际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难点 对搜集的材料进行恰当的处理,将其转化成自己的语言。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图片和视频资料。 学生:课前搜集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字材料、图片和故事。 2 课时 1.体会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感受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观念。 3.培养学生口语交际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对搜集的材料进行恰当的处理,将其转化成自己的语言。 一、图片展示,切入课题 1.出示图片: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布达拉宫……学生边听音乐边欣赏。 2.文化遗产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等能彰显独特的人文价 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遗产。 二、认真审题,明确要求 1.指导学生看书,明确这次习作的要求。 2.学生交流发言。 3.师生总结归纳: (1)确定习作的内容,即介绍一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然后选择最有特色、最有价值的内容进行介绍。 (2)可以写景点风光,也可以写与景点相关的故事、传说。 (3)将搜集到的材料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4)可以用图片、表格等辅助形式,使介绍的内容更加生动具体。 三、小组交流,共享资源 1.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选择一处在小组内进行口头交流。 2.小组成员相互评议。 四、根据要求,下笔行文 1.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2.介绍最有特色的内容,著名风光,景点,适当引用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 3.做到有条理、重点突出。 4.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发现有代表性的习作。 习作: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内容:著名风光、景点特色、动人故事、美丽传说 要求: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语言生动 1.交流习作,师生共同讲评。 2.修改习作。 学会修改自己和他人的习作。 一、回顾习作内容和要求 介绍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抓住最有特色的内容,著名风光、景点,适当引用美丽、动人的民间 传说。做到有条理、重点突出。 二、展示佳作,共同评议1.教师将习作展示在大屏幕上,引导学生说说习作好在哪里,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2.找出习作的精彩之处,说说作者是怎样介绍得有条理的。 3.再读习作,说说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提出你的修改意见。 4.师生小结。 三、指导学生修改习作 1.对照别人的习作,看看自己的习作有哪些地方写得比较好。 2.检查一下自己的习作是否条理清楚。 3.看看语句是否通顺,有无错别字。 4.看看文章还有没有其他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 5.自己修改后,小组内互相交换,再次进行修改,并为修改后的习作写评语。 四、撰写习作 将修改好的习作认真撰写在作文本上。 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条理清楚 语句通顺 无错别字 重点突出 本节课在设计上最大的亮点是深入浅出、细致严密,非常注重作文评改课的可操作性、实用性。教 学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首先让学生明白“标题、开头、结尾”评改的各项具体标准以 及“要为中心服务”的大原则,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自评、互评、互改、自由讨论、共同商讨、分工合 作,精益求精。学生兴趣浓、热情高,既调动了主动性,又培养了合作意识,比单纯老师批改收获大, 学生也认可这种自主评改作文的方式,是可以继续深入探索的。无论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学形式上都 体现了由点到面、讲究实用的教学思想,达到了让学生学会修改,分享写作心得,共同追求写作进步的 目的。 语文园地 本单元都是描写景物的课文,我们随着作者的视角浏览了一幅幅具有异国风情的画面。“交流平台” 则是从景物描写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入手,引导学生在写作时让静景和动景相辅相成,相映成趣。“词 句段运用”则是从优美的语句中体会作者是怎样将二者有机结合,交相映衬,创造出灵动的意境的。“日 积月累”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了解诗意,背诵古诗,提高阅读古诗的能力。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借助注释了解诗意的能力,但只是流于字面的背诵。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挖掘教材的深度,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对意境的想象;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美、语言 美、诗境美、诗情美。 1.“交流平台”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读写景的课文时要注意作者的写作方法,从所读的内容上体 会写法。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巩固、迁移,帮助学生掌握 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感悟古诗,不仅仅是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还要挖掘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只有当平面的诗 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曲曲优美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 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引领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语言美、诗境美、诗情 美。 【知识与技能】 1.“交流平台”全员参与,逐步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和学习语文的能力。 2.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能根据提供的场景仿写句子。 3.了解诗意,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大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养成课 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2.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能根据提供的场景仿写句子。 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2 课时1.“交流平台”全员参与,逐步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和学习语文的能力。 2.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能根据提供的场景仿写句子。 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能根据提供的场景仿写句子。 一、交流平台 1.学生阅读“交流平台”中的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以静写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生动地勾 勒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的。 2.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 3.全班交流。 4.小结归纳: (1)抓住特点。我们要抓住景物的形状、大小、颜色、气味、质地以及变化等,仔细观察,写出它 的动态美或静态美。 (2)描写有序。或从上到下,或由远及近,或从整体到部分,或先里后外再中间,或从前往后再四 周等等,依次描写,写出景物的全貌。 (3)展开想象。想象是作文生动形象的翅膀,它能载着我们飞向美丽王国。 (4)运用修辞。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生动有趣。 二、词句段运用 1.出示句子,学生默读,说说每一句属于什么描写? 2.师生交流。 (1)“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是动态描写,写出了船夫驾驶技术的高超。 (2)对车船过后的描写是静态描写,突出了荷兰夜晚的祥和宁静。 3.以“放学后的校园”为场景写一写,想一想应该写成动态还是静态。 4.展示成果。 5.课件出示语句,说说这些句子分别描写了怎样的场景,体会他们在表达上的特点。 6.汇报交流,师生评议。三、小练笔 以“群鸟飞过湖面”和“火车进站”为场景,展开想象,运用修辞,写一段话。 语文园地 动静结合{抓特点 描写有序 运用修辞 展开想象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3.读句子体会它们表达上的特点。 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难点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强化学法,自学能力。 一、词句段运用 1.出示句子: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古老 的金字塔啊,简直像用纯金铸成的。说说这句话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1)反复用“金色”这个词语描写出一些极具色彩的景色,给人呈现一种立体画面感,造就了文章 绝美的意境。 (2)反复用“纯白”这个词语,是为了表现泰姬陵的圣洁和庄严。 二、日积月累 (一)通读全诗,感受诗的节奏美。1.(出示全诗)谁来说说以前学古诗的方法? 2.请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第二遍,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读得有节奏、有 韵律感。明白吗? 3.谁想读?读准没有? (二)理解诗意,感悟诗的语言美。 1.谁能结合注释说出诗句的意思?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说。 2.汇报:(点拨:一、二句写景;三、四句写人) 3.这诗意明白了吗?赶紧带着自己的理解,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三)品味诗句,感悟诗的意境美。 1.品味第一、二句。 (1)读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板书: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2)四月的乡村,是诗的世界,如果请你给这首诗的第一、二句配上一幅画,你准备用上哪些色彩 来画?并说说你的理由。 如:我准备用(  )画,因为(     )。 (3)指导品读:遍、满。 ①读到“绿遍山原”这个词,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②除了满世界的绿,你还看到了什么?(白满川) (4)乡村四月,还是童话的故乡,如果你用心听,你能听到哪些声音? “子规”是怎样啼叫的? (5)这“雨如烟”什么感觉?看图片读诗,把这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读出来。 2.学习第三、四句。(课件出示第三、四句) (1)这乡村四月真是绝美的山水画。从翁卷的诗中,你除了看到山水风光,还能看到什么?生活在 那里的人们又怎样呢? (2)汇报。 农家生活,人人都有事做,个个都勤劳。才了________,又________。 (3)在这繁忙的四月,大人们除了采桑插田,还可能忙什么呢?小孩子们在忙什么呢?除了人们, 还有谁也忙起来了呢? (四)理解诗人,回归整体,感悟诗情之美。 1.在诗人的笔下,乡村四月变得妙不可言。诗人这样写,他此时的心情会这样吗?他主要想表达 一种怎样的感情? 2.尝试背诵。乡村四月 绿原 白川 子规 烟雨 景美 闲人少  才……又  人勤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次的教学实践中,我并没有很好地关注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一 些问题并没有及时解答,这是出现在预设的教学环节之外的,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合理安排课堂时 间,尽量为学生提供自由提问的时间,尊重他们的积极性,关注他们的想法。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精品】 第八单元 单元概述 精练得当的语言,能准确地表达思想、情感;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活跃生活;机智巧妙的语言,有 时能帮人摆脱困境;生动优美的语言,能愉悦身心……本单元课文就是以语言艺术为主题来组合的。《杨 氏之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谈笑的经过,孩子机智幽默的回答,令人拍案叫绝。《手指》以风 趣的语言写出了五根手指各自的姿态和性格。《童年的发现》以生动的语言写出了童年时有趣的发现。 “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让学生通过发现、搜集、积累、运用有特色的语言,体会语言艺术的 魅力。 1.会认读、会写本单元的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语言的精妙,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语言的精妙,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杨氏之子》2 课时 《手指》 2 课时 《童年的发现》1 课时 口语交际:我们都来讲笑话 1 课时 习作:漫画的启示 2 课时 语文园地 2 课时 21 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 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一个九岁男孩的故事。 学生一般会觉得文言文很难读、很难懂,如果引导不慎,就会让学生厌恶文言文。针对这种实际情 况,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尽量让学生产生这样的认识: 学习文言文真有趣!为他们以后学习更多、更复杂的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1.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 2.本文虽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建议采取以下步骤帮助 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 (1)学生尝试读文,根据学生读文的情况教师示范读文,帮助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流畅。 (2)在读通课文后,请学生根据注释、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师加以点拨, 使学生能贯通全文。 如:“为设果”是说谁为谁摆放水果?“家禽”是现在说的“家禽”吗? 3.拓展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关于语言表达精妙的小故事。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生字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 【过程与方法】 结合注释,反复朗读,合作交流,理解句子的意思,增强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朗读,感受人物语言的风趣幽默,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幽默。 难点 理解古文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幽默。 教师:多媒体课件,准备《世说新语》的资料和课文插图。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标出不明白的地方。 2 课时 1.能初步感知文言文。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3.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感受人物语言的风趣、幽默。 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幽默。一、谈话导入,揭题释义 1.古文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笔巨大的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古文,伸出手来和老师 一起写课题:杨氏之子。课题是什么意思?(“杨”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之”的意思是 “的”,“子”的意思是“儿子”。“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2.你贵姓?也可以称为——某氏之子或之女。学着课题的样子介绍介绍自己或同桌吧。 3.介绍《世说新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关于杨氏之子的故事被刘义庆记录在《世说新语》里。 这本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到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分上中下三卷,共 36 篇。《杨氏之子》 是第二篇里的一个小故事。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检测预习情况。 屏幕出示本课生字。 学生指读,齐读。 2.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指名朗读。 强调多音字在本文中的正确读法: 为设果 儿应声答 引导读准停顿。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教师范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读法。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 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生练读。 (5)指读、齐读,评价。 三、识记生字,规范书写 屏幕出示本课生字。 1.找出易写错的字,提醒同学们注意。2.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注意书写姿势。 3.教师听写。 四、熟读成诵,加深印象 反复朗读,争取能够背诵。 杨氏之子 Error!应答巧妙 聪明机智 1.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2.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1.积累并运用精妙的语言。 2.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一、复习导入 1.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想象情景,正确、熟练地背诵课文。 二、研读课文,理解意思 1.回顾学法。 引导学生回顾理解句子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看注释,借助工具书,看插图…… 2.运用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读读古文,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有不明白的在同桌间、小组内研讨,解 决不了的提出来共同探讨。 (2)小组学习。 (3)全班汇报。 汇报通过合作学习仍未解决的问题。预设: 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梁国姓杨的人家有个九岁的儿子,特别聪明。 ②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他的儿子叫了出来。 ③为设果,果有杨梅。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谁为谁摆上水果。 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⑤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引导学生分清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指孔君平家,“禽”指鸟,而 现在的“家禽”是一个词,指鸡、鸭、鹅等家里养的禽类。 3.学生串讲故事。 三、精读品味,分析内涵 1.话说这孔君平去拜访杨氏子的父亲,可谁知他父亲不在,于是把他的儿子叫了出来。杨氏子为 孔君平端来了水果,这水果里有杨梅,孔君平看着这杨梅,他会怎样想呢?听完孔君平的“此是君家 果”,杨氏子又会怎样想呢?请同学们展开合理的想象,揣摩二人的心理活动。 出示:孔君平看着果盘里鲜红的杨梅,心想:“早就听说这孩子很聪慧,不如试探他一下。正好, 孩子姓杨,这里又有杨梅,那就在杨姓上做文章吧。”于是他笑眯眯地对杨氏子说:“这是你家的果 子。”杨氏子听了孔君平的话,顿时明白了他话中的意思,他想:“我姓杨,杨梅也有杨字,叔叔这是 在姓氏上做文章啊!既然这样,叔叔姓孔,孔雀也有孔字,不如我就在孔姓上做文章。”于是他马上回 答道:“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啊。” 2.学生交流,教师随机点拨。 引导学生了解孔君平拿杨氏子的姓氏和杨梅的“杨”字做文章,杨氏子用同样的方法拿孔君平的姓 氏和孔雀的“孔”字做文章,这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杨氏子聪慧的表现。 3.为何杨氏子不直接反驳“孔雀是夫子家禽”,而要加上“未闻”二字? 比较句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雀是夫子家禽。 从“未闻”中感受杨氏子的委婉、礼貌和聪慧。 4.若来者是李君平、黄君平呢?杨氏子又会怎样“应声答”?谁来替他回答?李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______________。” 黄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______________。” 5.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四、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录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 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生动活泼的小故事,推荐学生阅读。 杨氏之子 孔君平  杨 梅  杨家果 杨氏子  孔 雀  孔家禽 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带着同学们读古文。读古文时,要注意适当停顿,语速要慢。让学生尝试读 完一遍后,发现学生是一字一停地读,没有古文的韵味。于是我又采取范读、领读、学生练读的方法, 让学生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虽然所花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时间。我明显地感觉到了学生是越 读越好,越读越有兴趣。随着入情入境地朗读、品味,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也就加深了。当学生理解 了文意,深入体会本文语言精妙时,我抛出了本文的中心问题:杨氏之子的应答妙在何处?有学生马上 轻松地作了解答:杨氏之子也顺着孔君平的思路,巧妙地用姓氏作答。这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的道理吧! 22 手 指 《手指》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散文,借平凡的日常所见,揭示生活真谛。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尝试 着抓住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丰子恺先生选取了自己最熟悉的生活题材,即 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以自己独特的感受具体描写了五根手指 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语言幽默风趣,让读者在会心一笑中感悟生活哲理: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 短以及团结就是力量。 关于人文主题,学生要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感悟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而这些情与理的 内容要以学生的反复阅读为前提,以学生搜集的资料为辅助。立足文本,拓展延伸,使课外的信息与课 内的文本互相补充,从而纳入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提高系统。1.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对课文的感悟,在广 泛的交流中完善、丰富个人对文章的品读。 2.要在抓重点句段理解和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上着力强化。 3.要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为学生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用“大语文”的思想引领学生搜集 整理课外信息,为学习文本服务。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生字词,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了解五根手指各自的特点,体会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以及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 2.学习过程中,能自己利用工具书或者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积累与“手”有关的成 语,丰富语言储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重点 理解五根手指的特点,了解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表达方法来表现这些特点的。 难点 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勤于思考的习惯。 多媒体课件 2 课时1.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字词。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各自的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了解五指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运用什么表达方法来表现这些特点的。 一、联系实际,引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猜谜语:“五个兄弟,住在一起,有骨有肉,长短不齐。”你们猜这是什 么?(手指) 我们人人都有一双手,手上长着十根手指(伸出两只手),时时看到,常常用到。可你去仔细想过他 们吗?是不是对他们的存在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 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手指》。 2.简介作者:丰子恺。(出示课件)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 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 映社会现象。主要作品有《远远堂随笔》《缘缘堂再随笔》等。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文章围绕手指主要写了什么?丰子恺先生笔下的五根手指各有什么长与短?请大家自己去读一读 课文,找一找答案。 1.学生自读。(出示课件)提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汇报自读效果,讨论交流。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提出讨论。(本文语言浅显朴素,较容易理 解。) (2)指名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出示课件。课文主要内容: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________,然后分别具体写________,最后总结写________。 三、细读课文,了解特点 过渡:文章主要写了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具姿态,各有长短,那么他们各自都有哪些长处和短处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并作出记号。 1.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找句子,理解。 (1)找出写各手指长处的句子,读一读,理解。 重点体会表现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特点的句子:①抓住“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 用劲扳住”等词语。②体会“排比”的修辞手法在这里起的作用。③有感情地朗读。 其余句子略加点拨。 (2)找出写各手指短处的句子,读一读,理解,师简单点拨。 2.完成表格 手指名称 优点 缺点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3.议一议: (1)你最喜欢其中哪根手指?为什么? (2)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你现在还认为你说的那根手指最有用吗?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2.“阅读链接”的小诗《手》,自读感悟。 手 指 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1.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以及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2.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重点 了解五指各自的特点,作者是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难点 领悟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一、谈话导入 丰子恺先生是怎样理解五根手指之间关系的?从哪里知道的? 二、品读课文,感悟写法 (一)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哪根手指的性格最像你或班级里的同学?最像你的或他人的手指的那 一段多读几遍。 (二)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或他人最像哪根手指? (三)学生说想法,说理由,结合朗读课文,随机交流,体会不同手指的不同性格和作用。 1.大拇指: (1)性格:最肯吃苦。 (2)重点句:例如拉胡琴……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 ①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肯吃苦?“死力”“拼命”“用劲”体现; ②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注意体会修辞手法;指导朗读时,用“我”替换“他”,再读课文。 (3)作者这些描写你平时注意到了吗?引导学生多观察。 (4)读完之后你觉得大拇指还有什么作用?学生充分说,再请一两个学生用排比的手法说一说。齐 读相关课文。 2.食指: (1)性格:能干机敏,哪些词句最能够体现? (2)重点句: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要他主干的。 ①你觉得食指重要吗?体会没有食指写字时的感受,学生说一说,体会“全”“都”“最多”“必 须”。 3.中指: (1)性格:高傲。 (2)重点学习比喻句:他居于中央……片刻不离。 (3)结合课文观察自己的中指,说说感受。 4.无名指和小指:(1)性格:能力薄弱,但并非一无是处。 (2)重点句: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插入“兰花指”图片,感受“最优美的两瓣”。) (四)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三、学习末段,读文明理 1.作者从这五根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手指中悟出了什么道 理? 2.出示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 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学生齐读。) 3.思考: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举例说说。 4.再读,收获启示: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不能一致团结,不能成为一 个拳头,那它们个体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就非常有限了,强弱美丑也就尽显于外了。 5.小结:是啊!正如作者所说的,只要五根手指能够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 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我们人类更是这样,正所谓团结就是力量。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你能说出几个关于“团结就是力量”名言警句? 2.团结为什么能使力量变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充分发挥各人的作用,凝聚成一股合力;大 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等。) 3.手指需要团结合作,才能扬长避短,发挥最优效果,从而帮助主人完成各项任务;那么,自然 界、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你能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1)做饭时需要油、盐、酱、醋……他们各有各的品味。 (2)班级大扫除的分工,扫地,擦玻璃,抹桌子,倒垃圾各有各的分工。 (3)同学们当中也各有各的优缺点…… 五、作业 大家还记得五官争功的故事吧,下面就根据我们所学内容,以《五指争功》为题,编写课本剧或小 故事。 手 指 各有所长   根根有用 团结一致 各有所短   根根有力这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 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 理,“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 之分了”。 在教学设计时,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在理解 大意的同时也了解了本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其次,在品读环节,通过细读品析,着重让学生体会 作者语言的幽默性和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旨在渗透写作方法。最后,通过小练笔的形式让学生学以致 用,写自己的某一器官,可模仿本文的写作方式。 在授课的过程中,课堂气氛仍不够热烈,学生发言略显拘谨。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 激励,留给学生能够充分的表现空间。 23 ∗  童年的发现 《童年的发现》是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在九岁的时候通过思考、观察,发现了胚 胎发育的规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 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五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到这类文章,既好奇又急于得到答案,针对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理和大胆的想 象力,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了解“我”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从而激发学生勤学好 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精神。 1.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科学家发现的故事读一读。 2.本课的重点是讲作者童年的发现。教师引导的着眼点不要放在发现本身,而应该放在发现的过 程上。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自读自悟,了解作者是怎么发现的。通过读议,让学生明白,作者童年时之 所以会有这个发现,与他敢于提问、不断探究、大胆想象是分不开的,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3.要鼓励学生在读书中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反复读书,尝试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跟 大家交流讨论。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本课生字。 2.了解作者的“发现”经历的探究过程。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 精神。 4.感受课文中有趣的内容以及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搜集资料和课外延伸作业,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重点 了解作者的“发现”经历的探究过程,感受课文中有趣的内容及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难点 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 注生活的态度。 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 学生: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搜集有关科学家发现的资料。 1 课时 一、读题质疑,激发兴趣 在难忘的童年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地成长着,有笑,也有泪;有喜,也有忧……今天我们学习 《童年的发现》,不知它又能带给我们哪些感受呢?(出示课题)从课题中,你最想了解什么? 二、紧扣“发现”,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3.“我”的发现可靠吗? (可靠。在几年后老师的讲课中得到了证实。)4.“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 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1)仔细读读这几句话,理解句子的意思,并带上自己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 (2)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 (格外高兴、得意……)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围绕“发现”,品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哪些地方给你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谈自己的体会。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并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2.探讨交流,理清脉络。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行,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梦中飞行”的天赋,于是便 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 理?”“人怎么会是鸟?”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再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 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4)“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的答案。 3.从“我”的发现和发现过程来看,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找出相关句子来理解。 (1)“我”是个富于幻想的孩子。(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人 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2)“我”是一个执着探究的孩子。(“那天,我们几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人怎么会是鸟?”“我 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转征。”) (3)“我”是一个幽默风趣的孩子。(“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 了惩罚。”“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四、转述“发现”,小结课文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体会“我”执着探究的精神。 2.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我们要勤学好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 3.怎样理解第 19 自然段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哥白尼等科学家都有过这 样的遭遇;其二,这是作者用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作者把自己与世界上重大发现的人列在 一起,这是作者真正得到安慰的理由。 五、布置作业 1.写一写自己的“发现”。 2.搜集同学们的发现,看看谁的发现最有意义。 童年的发现 “胚胎发育的规律” 梦中飞行——产生疑问,请教老师——人的进化——独立思考,生物课上——得出结论、得到证实 ——受到“驱逐”和“迫害” 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这篇课文的语言是那么幽默,那么富有童趣。学生和我一样,对“胚胎发育规律、进化论”等问题 充满了疑惑与好奇。于是我按照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教学。以“发现”为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提问,主 动探究,使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同时,透过课外知识的补充阅读,满足学生兴趣,初步了解进 化论的相关知识。以“形象”感悟为线索,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语言,体会作者童年天真可爱的形象, 享受童年发现的快乐。读通了课文,理解了字词和课文资料,而且培养了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学 得扎实到位。 口语交际:我们都来讲笑话 这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是“我们都来讲笑话”。教材中提示性文字要注意让学生阅读,它的要求比较 明确,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有助于本次口语交际的顺利开展。 五年级的学生都要面子,越要面子越不喜欢发言,所以为了很好地完成本次口语交际,应该事先让 学生搜集笑话,从中选择一两个最精彩的在家先讲给家人听,根据家长反馈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再到教 室里讲给大家听。让每个学生都有备而来,就能做到胸有成竹。1.教学时,应当把握学段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2.从倾听、表达、应对等方面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的综合性训练。 3.应当关注学生口语交际综合素养的培养,使他们乐于与人交往,注重语言美,自觉抵制不文明 现象,循序渐进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知识与技能】 1.能用普通话大方地讲笑话故事。 2.培养学生口头说笑话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生活情趣。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课前搜集笑话,筛选后先讲给家人听。 2.教给学生一定的讲笑话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倾听别人的讲述,并能与人交流评价。 2.能体会带给别人快乐时自己也得到快乐。 3.懂得生活无处不精彩,从生活中来,回生活中去。 重点 掌握讲笑话的注意要点。 难点 培养学生大胆表现与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幽默感。 教师:准备一些精彩的幽默笑话。 学生:课前搜集好一些笑话,在家里演练一遍。 1 课时 一、笑话激趣,引出课题1.教师绘声绘色地讲一个笑话,引出课题。 2.你看,一则小笑话,不仅能把我们逗笑,还能放松我们的心情,多好啊。今天,我们也来讲讲 笑话,一起分享笑话带给我们的乐趣。(齐读课题) 二、弄清要求,了解特点 1.请同学们打开书,读读这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了解笑话的特点: (1)内容上幽默有趣。 (2)情节比较简单,形式短小精悍。 (3)语言浅显易懂。 3.说笑话时注意要点: (1)要熟记笑话的内容。 (2)尽量表现出笑话中人物的神情、语气和动作。 (3)克服口头禅、重复等不良的口语习惯,讲笑话的时候要沉住气,不要笑场。 (4)语言生动,声音洪亮,神态、表情丰富自然,如果能加上一些手势动作效果会更好。 三、小组互动,交流笑话 1.小组内相互讲一讲自己准备的笑话。 2.小组评议 (1)谁讲的笑话最好笑,讲得最好。 (2)谁是最佳听众。 3.小组推选代表讲笑话,推出小组的最佳听众。 四、全班交流,评选推荐 1.各组代表上台讲笑话。 2.教师引导评价。 (1)大家评议,说说谁讲得好,好在哪里;也可以建议他怎么样讲可以更好;也可以对别人讲的笑 话提出质疑。 (2)集体评议,推选今天的“小笑星”和“最佳听众”。 3.在音乐声中为“小笑星”和“最佳听众”颁奖。 五、课堂总结 你们看,生活中笑话的作用可真大,它不仅能愉悦我们的心情,还能让我们转怒为喜,也能让我们 体会到带给别人快乐时,我们自己也能感受到快乐。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搜集一些笑话,讲给父母听, 讲给身边的人听,继续传递这份快乐。口语交际:我们都来讲笑话 幽默健康    声音洪亮 短小精悍    表达清楚 浅显易懂    表情丰富 这次活动是有准备的,让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熟悉、了解和积累一些笑话,从而产生兴趣。整个活 动是讲述、倾听、交流、评价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创设了一种交流互动的氛围,让每 一个学生都动起来。所以课堂气氛很活跃,同学们参与度很高。但在活动过程中,个别学生在讲笑话时 别人没笑自己却笑成一团,导致听的同学干着急,场面有点乱,要注意引导。 习作:漫画的启示 《漫画的启示》是想象作文,意在引导学生读懂漫画并从漫画中有所发现,获得启示,并能自觉地 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行动为生活之书增添更新、更美的篇章。这就要求学生要仔细观察漫画,看看 漫画上有哪些内容,同时还要认真思考,大胆想象,发现漫画之外的内容。 大多数学生都喜欢漫画,但很多同学只停留在看漫画的表面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按照了解漫画、 欣赏漫画、撰写漫画的步骤,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走进漫画世界,又走出漫画世界,站在一定高度品味 漫画,获得启示,受到教育。 1.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漫画开始,引导学生观察漫画,弄懂作者的意图,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 2.明确写作要求。一要写清事实(一幅什么漫画),记事要注意写清过程;二是写明白从中获得的 启示。 3.当堂写作,老师随机指导,并引导学生写完后自读自改。 4.教师批改作文后,组织交流,讲评。 【知识与技能】 1.仔细观察,看懂画意,了解漫画内容,获得启示。2.根据阅读提示把看到的想到的编成故事,进行习作。 【过程与方法】 抓住中心,恰当运用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 重点 能够仔细观察,读懂漫画的意思,理解漫画。 难点 理解漫画的寓意,透过漫画体现的思想,获得启示。 准备挂图、多媒体课件。 2 课时 1.仔细观察,看懂画意,了解漫画内容,获得启示。 2.根据阅读提示把看到的和想到的编成故事,进行习作。 3.抓住中心,恰当运用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描写。 重点 仔细观察,读懂漫画的意思,理解漫画。 难点 理解漫画的寓意,透过漫画体现的思想得到启示。一、激趣导入,了解漫画 1.出示几幅漫画,让学生用心欣赏,并找出漫画与普通画之间的异同。 2.教师总结漫画的特点: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讽刺性或批评性的画面。画家从生活现象中取材, 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采用幽默、风趣的画面,讽刺、批评或表扬某些人或事,引人深思, 给人以启示。所以欣赏漫画时,我们不能光用眼看,而要用心看。 3.试着让学生理解两幅画中的一幅,体会漫画的欣赏方法。 4.导入新课: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华君武的两幅漫画,看看它又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二、指导观察,欣赏漫画 1.观察漫画,理解画面。 (出示漫画)师:这是漫画家华君武的一幅漫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画家都画了些什么? 指名汇报观察所得。(老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 2.展开联想,拓展画面。 师:同学们对画面的观察非常仔细,能透过画面想象画家没画出来的内容吗?出示第一幅漫画指导: 这可能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周围还会有哪些景物?两个人在树下会说些什么? 3.小结:看漫画就要这样,仔细观察画面后,要展开联想,透过画面看到画外的东西。 4.学生采用刚才的方法欣赏第二幅画,让它们也变得有血有肉起来。想好后与同桌交流,再全班 交流。 5.联系生活,升华主题。 (1)根据画面,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你自身有过类似的现象吗? (2)联系实际,说说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3)教师总结,提示积累: 一幅小小的漫画就能够带给我们这么多启示和思考,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 注意积累和思考。 三、明确要求,撰写漫画 1.明确要求。 (1)默读课本中的习作要求,并用铅笔勾画出重点。 (2)归纳要求:写漫画带来的启示。先写清楚漫画的内容,再写出自己的思考。 (3)指导写作侧重点,请同学选择要写的内容。 2.指导学生依据不同的内容选择用第几人称的叙述方法,指导习作。 3.当堂习作,教师随时个别辅导。习作:漫画的启示 看懂漫画 明白意图 联系实际 获得启示 1.通过习作讲评,能找出习作的亮点,发现不足。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重点 通过习作讲评,能找出习作的亮点,发现不足。 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一、阅读批语,培养兴趣 1.教师发下习作本,学生阅读批语和自己的习作。 2.请学生展示自己在本次习作中的优点:表达准确的词语,语言优美的句段,巧妙的构思等,以 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为下一步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拓展思路。 二、教师点评,好文欣赏 1.教师从优略得失等方面小结本次习作的情况。 2.提出学生的共同问题,在全班进行集体评议、修改。 3.宣读优秀习作,学生进行欣赏。 4.当堂课点评一至两篇习作,引导学生修改。 三、小组合作,自己修改 1.自己朗读自己的习作,再读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请他们帮着评改,自己进行修改。 2.相互修改,完善习作。(1)对比别人的习作,看看自己的习作有哪些地方写得比较好,哪些地方不太好。 (2)检查自己的习作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 (3)看看语句是否通顺,有无错别字。 (4)是否把漫画的内容写完整了,是否有自己的想法,漫画中的讽刺意义是否表达出来了? (5)看看文章中还有没有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 四、课外拓展 在全班举办一次以“把我最喜欢的漫画推荐给你”为主题的漫画习作展——漫画粘贴在习作的前面。 同学间传阅浏览,互提建议。 习作:漫画的启示 联想是否符合要求   启示是否清楚 这节课,我最大的成功就是引导学生看懂了漫画,且让他们联系实际,从漫画中得到了启示。另外, 教给了孩子们欣赏漫画的方法。但在指导孩子从说到写,布局谋篇的时候,我高估了孩子们的能力,忽 略了对不同写作角度的具体指导,导致少数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把启示和漫画内容糅在了一起。另外, 教学中,有的学生对“第一人称写法”的理解有偏差,误以为只要文中出现了“我”就算第一人称写法。 我只指出了他的错误,没给他明白讲透怎样才叫第一人称写法,让学生将糊涂带出了课堂。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以求些许提高。 语文园地 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和别人有效地沟通,能愉悦我们的身心。 阅读课文,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并通过综合性学习,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以不断丰富我们的 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学生在读书时,经常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经过今天的学习,让学生在读书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并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1.要引导学生朗读文本,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 2.教学时,教师要整体观照本单元教材编排的特点,整体安排教学活动,做到教学内容自然融合,教学活动能够协调进行。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2.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交流学习后的感受、体会与收获,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3.交流搜集、积累的语言材料,不断丰富语言积累,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过程与方法】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来, 在活动中,体会语言的 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交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使学生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 重点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在活动中,体会语言的精妙。 难点 通过交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使学生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 准备教学课件。 2 课时 1.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学 习语文的渠道。 2.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交流学习后的感受、体会与收获,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重点 积累、运用有特色的语言,体会有艺术魅力的语言。 难点 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一、交流平台 1.回顾本单元的课文《杨氏之子》《手指》和《童年的发现》,体会文中语言的精妙。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推荐说得最好的同学在全班交流。 3.交流汇报,师生评议。 《杨氏之子》一文精妙的语言体现在对话中,孔君平和杨氏之子都利用姓氏做文章,一个问得巧, 一个答得妙。用巧妙的对答来讲述故事。 《手指》中语言风趣,生动地展现了五个性格各异的手指形象,读来联想丰富,令人深思。 《童年的发现》用幽默活泼的语言讲述了作者在九岁的时候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并在几年后老 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这件事。 4.展示成果。 (1)将自己收集的语言精妙的相声、学过的课文、笑话等读给大家听。 (2)说说自己的感受或者收获。 二、词句段运用 (一)朗读句子,体会特点。 1.分小组讨论,体会句子的特点。 2.交流汇报。 “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运用 比喻的修辞,将无名指和食指比作关平和周仓,刻画出中指地位的独特与高贵。 “这个体操运动员的动作真灵巧,她在高低杠上的表演就像猴子在树林间攀缘、穿行”。运用比喻 的修辞,把运动员比作猴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运动员动作灵巧的特点。 3.从 “游子回到家乡”“雨点落在窗玻璃上”“云朵在天上飘荡”三个情景中选择一个来说一说。 注意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4.各抒己见。 (二)读一读,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的? 1.先分小组说一说,再全班交流。2.汇报交流: 这段话作者通过举具体事例写出了大拇指最肯吃苦的长处。排比句的运用不仅能增强语言的气势, 还能突出作者的情感。 3.照样子写一段话。 要求:抓住物品的特点,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它写具体,让读者读后产生丰富的联想。 语文园地 语言 幽默 风趣 巧问妙答 修辞 1.了解颜真卿的书法特点。 2.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重点 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难点 通过交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使学生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 一、认识颜真卿 1.走进颜真卿:唐代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 2.书法特点:有以往的气韵法度,又不为古法所束缚,突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规,自成一格,称为“颜 体”。 3.书法作品:作品众多,据说流传下来的有 138 种。为后人重视的有楷书《多宝塔碑》《东方画赞 碑》《颜家庙碑》《颜勤礼碑》等。 4.字帖临摹。 二、日积月累 1.熟读成诵。 2.查阅资料,小组内弄懂意思。3.全班交流。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是君子有宽广的胸怀,不计较个人得失。小人心胸狭窄,斤斤计较, 患得患失。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意思是同情怜悯的心,是本心中的仁的萌芽。 多行不义,必自毙。意思是不义的事情做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意思是一个人有了羞耻之心,就能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 4.背诵并默写。 三、拓展延伸 办一期书法作品展。 语文园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子语类》 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安 全的情境,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自由奔放地想象和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交流平台”教学时, 我创设情境,激起学生说话的兴趣。在交际过程中,学生调动了平时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展开了想 象的翅膀,丰富了交际的内容,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想交际,也乐于交际。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