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话总说不进孩子的心里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为什么你的话总说不进孩子的心里

ID:53304

大小:39.14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5-14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为什么你的话总说不进孩子的心里 宋与石 “老师,孩子不听我的,您该批评批评……” “老师,我督促了,孩子不耐烦,总说知道了知道了……”上 “老师,孩子我说不听,作业方面辛苦您多关注……” 诸如这样的话,经常从不同的家长那里听到。听得多了,忍不住对这些家长多了一个 问号:为什么你的话总说不进孩子的心里? 试着问过几个学生,得到一些这样的答案: “总说我这不行,那不行的,神烦!”(家长看不到孩子优点) “无法沟通,想跟他们说个事儿,太费劲。”(这也是大部分学生的答案,自己想的 和爸妈想的始终是平行线) “一次不听他们的,能唠叨半个月。”(当然孩子可能比较夸张) “好不容易抢到某某演唱会门票,我妈 8000 千块给我转卖了,卖了?卖了!”(这里 可以想象一下孩子的语气) “答应我上次考好了就……(给出了承诺),成绩出来就一句话,我太忙,下次考好了 再说,太无语了。”(承诺不给兑现,却提出更高的要求) “没收我手机。我就不学,反正也这样了。”(家长有没有问过自己,在这个信息化 的时代,自己是否离得开手机) “不用交流吧?(这里是疑惑的语气)除了要钱……(哈哈哈,孩子一串笑声)”(孩 子顺便给我看了跟父母的微信聊天记录,基本就是:爸,没钱了,然后一个转账,几乎零 交流。看着他的聊天记录,莫名还有点心疼这孩子) 诸如此类吧,还有很多别的回答。大致可以归纳为一下几种: (1)父母过于唠叨、自我,不能与孩子“共情” (2)父母过于武断,没收电子产品,引发逆反 (3)父母看淡自己的承诺,却要求孩子必须如何如何 (4)父母只看分数,忽略孩子其他方面的优点 (5)父母工作太忙,给钱成了表达爱最常见的方式 曾经有个十几岁的女孩跟我说:“成长需要自悟。不然像我爸妈那种,一个月回不了 几次家,回家就抱着手机,我要是天天矫情,爸妈不陪我啊什么的,我还不得自闭了。” 她的话让我有些吃惊,孩子太成熟了。也许,孩子的懂事更多的是源于对家长的无奈吧。 为什么你的话总说不进孩子的心里?这个局面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所谓“冰冻三 2 尺,非一日之寒”,孩子对家长的失望以及逆反情绪的产生,都是在无数次的“抗争”无 果后,形成的自我保护机制。 其实,孩子都非常爱自己的爸妈,最初的时候,也都是非常懂事的。当各种各样的问题 出现而得不到解决之后,才会有了这些家长口中“不听话的孩子”。 有时候,我在想,家长口中的“听话”“不听话”,跟孩子心里想的可能都未必一样。 家长认为的“听话”,更多的应该是让孩子顺从自己的意志,走自己给孩子安排的路, 做自己觉得正确的、对孩子有利的事情。 这叫“顺从”“服从”,是一种上对下的“要求”。换个角度想,自己犯了一点小错, 上司因为心情不好或别的原因,借机撒气,夸大你的错误并且给你带来一定的损失。事后, 你的心里会没有任何芥蒂吗?那么以后在工作中,你还会发自内心地“听话”吗?那个时候, 想必你的“听话”也只是无奈的“顺从”、不得已的“服从”吧。 这样来想,当家长让孩子感觉到的是“命令”时,孩子,尤其是处在青春期本来就容 易叛逆的孩子,他们又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既然是“命令”,那我就用“不听话”来反抗吧。也许,这就是很多时候,家长和孩 子沟通起来障碍重重的原因。 家长没有用心说,孩子没有耐心听。 为什么我的话总说不进孩子的心里去呢?多问自己几次这样的问题,也许心里就有答案 了。 反思自我,是一条打开与他人的沟通大门的捷径。亲子关系中也不例外。 第一种方法: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孩子的世界 如果让一个成年人完全去理解孩子,未免也太难为做父母的了。毕竟,自己走过的弯路、 自己吃过的亏,自己都心里明镜儿一样,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误入歧途”。 可是,孩子的心里没有一面“明镜”,年纪决定他的认识高度,他还看不见世界的另 一面。 有些错,我们不去犯一次,我们不知道那是错;有些路,我们不去走一趟,我们不知 道那是会“撞到南墙”还是“一片坦途”。人都是充满好奇心的,我们成年人不也是如此 吗?有多少追梦者被现实打击得体无完肤,依然倔强地坚持自己的梦。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家长,要允许孩子有一点小固执,从他的小脾气里理解他 3 在想什么。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家长的“共情”是必不可少的。 举个例子,有个高三的男生遇到心仪的女孩,表白了。按理说,家长应该非常反对的。 但是男孩的爸爸却只说了一句“看你自己”。这个爸爸为什么在孩子高三谈恋爱的时候,还 如此淡定?他说:“我跟我媳妇也是高中时候认识的。” 不管这个男生的“爱情”最后有无结果,至少听到爸爸那一句“看你自己”的时候,他 不会产生一定要跟父母唱反调的心理。 因为毕竟是高三,学业为重,当孩子渡过头脑发热的那几天,让他冷静下来,爸爸再 去跟他说要好好学习、不能把太多时间用在感情上、可以高考结束后再花精力恋爱之类的 话,孩子更容易听得进去。 这里并不是提倡纵容孩子犯错,而是面对他的“错”,家长要考虑一下,在孩子的心 中他是否认为那是“错”。如果孩子自己认为自己是对的,必然听不进家长的话。 追星、玩游戏、玩手机……诸如这样的情况都是需要“共情”去化解亲子危急。 在孩子没有意识的“错”之前,我们要学着等待时机去跟他们沟通。 第二种方法:试着问问自己,对孩子说的话是真的想说给孩子听,还是想说给自己听, 自己和孩子的沟通是否有效 生活中,家长和孩子对话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很多无效沟通。 举个例子,有个脾气比较暴躁的妈妈,从小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应该也比较严厉。孩子为 了讨好妈妈,选择在考试中作弊,因为只要成绩好,妈妈就不会骂他。 后来高三的时候,随着模考次数增多,这种频繁的作弊被各科老师发现,考虑到这会严 重影响高考的成绩,最后决定如实告知那位妈妈。 然而下一次考试的时候,孩子依然在“自欺欺人”。了解以后才知道,那位妈妈只是轻 描淡写地问孩子:“老师说你考试成绩有水分,你作弊了没有?” 孩子当然回答“没有”二字。然后,这件事就在家长的眼中翻篇了。 首先,这位妈妈未必相信,或者是不愿意相信,孩子每次“考”出来的好成绩是作弊 得来的,所以她并没有把这当回事。 其次,这位妈妈根本没有真的想去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她的那句“问”,也许只是问 给自己的,得到了一个自己想要的答案后,便不了了之。 这便是无效沟通。 4 有个成语,叫方枘圆凿。枘(ruì)指榫头,凿指榫眼,“枘”如果是方形的,那么圆 形的“凿”必然装不进去。就跟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一个道理。 家长的话是“枘”,孩子的想法是“凿”,这样的情况下去沟通,可以想象结果如何。 与孩子的沟通无效这样的情况,其实不只是存在于家长和孩子之间,师生之间也是如 此。 举个例子,有个学生,家境比较富裕,非常聪明但是不好好学习。我劝他学习的时候, 跟他说:“你看你,这么聪明,好好学肯定没问题。不然以后怎么办?” 孩子回答:“没事儿,我爸说随便考个大学就行。” 我跟他的沟通也是无效的。 我的出发点是“你的以后怎么办”,这个“以后”是“未来”的意思;孩子的想法是 “有个大学上就叫以后”。 诸如此类,各种各样的无效沟通,都是“方枘装不了圆凿”的问题。而很大一个方面, 是因为提出问题的我们,出发点都是从我们的方向去考虑,所以得多问问自己,“对孩子说 的话是真的想说给孩子听,还是想说给自己听”。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是说给自己听的。 教育孩子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作为老师,我也会经常跟家长说“多花点时间跟孩子 如何如何”“多鼓励鼓励孩子”之类的。后来发现,这样的话没毛病,但家长做起来确实 费劲。 家长们工作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原因,大部分时候,大部分家长是愿意花很多时间 和精力在自己孩子身上的。以高三为例,很多家庭都是爸爸或妈妈一方请长假、甚至辞去 工作,来陪读。 这能说家长没时间、没精力教育孩子吗?时间有,精力有,还得有一个大前提,就是 孩子愿意“被你教育”。 “我想给他/她听写单词,他不愿意”“我想给他/她默写古诗,他回到家除了吃饭的时 候,都把房间门关上”“我一给他/她提学习,他就不耐烦、甩脸子”“在家不能给他/她提 学习,不然就生气,饭也不好好吃”……诸如此类的情形,可以想见,做父母的有多难。 后来发现,所谓的高三陪读,只不过是给孩子做做饭、洗洗衣服。 5 所以,这里再谈“陪伴”“鼓励”等,都是废话了。“陪伴”“鼓励”的前提是孩子 愿意让我们“陪伴”“鼓励”,也是“你的话能够说进孩子的心里”。 最后附两条建议: 第一,“防患于未然”,如果自家的孩子还处在青春叛逆期之前,属于比较乖巧,比较 好沟通的,那么家长要“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孩子的世界”、要保证平时生活中大 部分的时候“自己和孩子的沟通有效”,避免出现到了初三、高三这样的关键时期,除了 “吃啥”“穿啥”,关于学习的话孩子一概听不进去。 第二,如果孩子正在毕业班,“沟通无效”已经形成定局, 考前这段时间,保证孩子 “吃好”“穿好”,孩子听不进去的话我们就先别说了。 毕业班学生的压力,无论是否表现出来,都是家长、老师体会不到的。“感同身受” 根本不可能。如果我们不能保证自己的话是可以用来给孩子排解压力的,那么就不必再用 “你得好好学”“看看这次进步了,继续加油”等无关痛痒的话给他们增加压力了。 对于毕业班的孩子来讲,鼓励有时候也是压力;更别提批评了。

资料: 8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