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新改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新改版)

ID:109552

大小:2.23 MB

页数:61页

时间:2020-12-10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新改版) 1.1.磁铁能吸引什么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二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的第 1 课。教科书从冰箱贴引入,引领学生了解生活 中常见的磁铁,发现磁铁虽然形状各异,但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功能——“吸”在铁 上。同时,学生很快发现,生活中很多物体上都能找到磁铁的踪影。由此引出本课研 究的主题。本课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回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磁铁,引 出本课的核心问题“磁铁能吸引什么样的物体”。第二部分——探索,包括“用磁铁 去吸引各种各样的物体”和“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是用铁做的”两个活动,让学 生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检测,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判断,培养学生的实 验探究能力。第三部分——研讨,让学生在经历实验检测活动的基础上开展思维辨析, 充分发表关于“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在材料上的共同特点”的观点,并在习得概念后进 行迁移应用(拾起木屑中的回形针),让科学概念的建构更完整。第四部分——拓展, 了解能被磁铁吸引的“特殊”金属镍和钴,进一步完善科学概念,让学生认识到“对 一个事物的探究,需要穷尽更多的材料,而我们的课堂探究只是很有限的一部分”。 作为《磁铁》单元的起始课,本课要帮助学生通过探究完善“磁铁具有磁性”的科学 概念,同时还要唤醒并了解学生对磁铁的原有认知,从而统领整个单元的学习。 【学生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磁铁并不陌生,大多有玩过磁铁的经验,对磁铁也很有兴趣。学生大多 能够知道“磁铁能吸东西”,但对“磁铁能吸引什么样的东西”并不清楚,特别关于 “金属还是铁”会存在较大争议。学生的这些模糊概念和争议将成为本课教学的起点。 本课希望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知道“磁铁能吸铁,磁铁能吸 铁一类物质的特点叫磁性,磁铁有磁性”,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磁铁的形状有条形、蹄形、环形等。 2.知道磁铁能够吸引铁一类的物体。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已有的经验,对“磁铁能吸引什么样的物体”做出猜想和预测。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实验获得证据,从而检验自己的猜测,会与同学交流探究 的过程与结论。 3.能利用磁铁,通过重复实验的方法鉴别物体是否含有铁。 科学态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磁铁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2.能够在获取证据后,如实地讲述事实。 3.养成认真的实验态度,培养重复实验的意识。 4.愿意跟同伴共同操作、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很多产品里含有磁铁,磁铁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2.了解到生活中有很多物体是用铁做的。 3.认识到可以用工具来探测物体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 通过“磁铁能吸引哪些材料”的实验,知道磁铁能吸铁,并体验利用磁铁寻找铁的活 动,知道磁铁能吸铁一类物质的特点叫磁性,磁铁有磁性。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纸片、木片、铜片、铁片、铝片、锡环,回形针、小钢珠、玻璃球、燕 尾夹、勺子、导线、剪刀、铁钉、橡皮筋,1 块条形磁铁和 1 张记录表。 教师准备:金、银制品,镍片、钴片,班级记录表,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体验“钓小鱼”的游戏,思考磁铁是怎样把小鱼钓上来的 (一)游戏体验,聚焦问题1.让学生体验磁铁钓鱼游戏。 2.师:我们是怎样把小鱼钓上来的? 预设:鱼竿上有磁铁,磁铁吸住了小鱼。 追问:仔细观察,小鱼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磁铁吸住小鱼的哪个部位? (二)磁铁到底能吸引什么(揭题) 学生简单预测。 设计意图:通过体验,唤醒学生对磁铁的原有认识;通过“磁铁到底能吸什么”让学 生产生思考和争论,为后续探究活动的开展快速聚焦。 二、通过“找朋友”的游戏,明确磁铁可以吸引铁 (一)出示材料,进行预测 1.预测说理,引起认知冲突。 师:老师帮助大家准备了纸、木、铜、铁、铝、锡六种材料,大家觉得磁铁能吸引它 们吗?为什么? 学生预测。 2.指导记录方法。 师:同学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记录在表格中“我来猜一猜”中,你觉得它能被磁铁吸 引,就画“√”,你觉得它不能被吸引,就画“×”。每位同学都把自己的想法记录 下来,稍后要跟其他同学一起交流哦! 3.学生进行预测并填表。 4.交流统计。 师:现在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每个同学都要根据自己的预测进行汇报。敢于发 表自己的想法,是一件很酷的事情,老师特别欣赏具有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同学。 交流汇总全班同学的预测。 (二)讨论方法,明确要求1.师:有什么办法能知道大家的预测是不是正确呢? 预设:用磁铁试一试。 追问:还有补充吗?我们要观察什么呢?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明确要观察的现象及如何判断结果。 2.师:我们一边实验,一边把实验的结果记录到表格中。 这里有三个格子,为什么要有三个格子呢? 为了让实验结果更准确,我们每种材料要重复检测 3 次。(PPT) 每一个同学手里都有磁铁,但是材料要轮流使用,相互配合。(PPT) (三)开展实验,检验预测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人人实验,及时记录。 实验完成后,提醒学生把材料放回原来的地方。 (四)交流小结,理性思考 1.师:看一看我们的预测,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呢?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磁铁能吸引什么材料?不能吸引什么材料? 哪个同学来跟大家交流一下? 预设:磁铁只能吸引铁,不能吸引纸、木、铜、铝、锡。 2.追问:大家的实验结果都相同吗? (五)演示实验,强化结果 1.师:老师这里有一个银手镯,磁铁能吸吗? 老师还特别戴了一个金的首饰,磁铁能吸吗? 这条金项链,磁铁能吸吗?下面我们就检验一下。(教师用磁铁实验) 这些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2.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磁铁能够吸引铁,不能吸金和银。设计意图:通过对问题的思考、预测、交流,引起认知冲突,帮助明确实验探究中进 行检验的目的。重复三次检验,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形成重复验证的科学方法。利用演 示实验展示磁铁不能吸金、银等他们较熟悉的其他金属,进一步巩固“磁铁能吸铁” 这一概念。 三、通过“寻找铁”的游戏,强化概念 (一)个人体验,运用提升 1.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尝试,经过认真分析,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真的很了不起! 接下来有两个挑战任务,我们一起来尝试完成吧! 2.挑战一:老师准备了这些物体,磁铁能吸引它们吗?(PPT) 我们把磁铁能吸引的物体放一堆,不能吸引的物体放一堆,边实验边做好记录。 3.挑战二:完成挑战一的同学,还可以尝试用磁铁去吸一吸教室里的其他物体,找一 找,教室里哪些物体是用铁做的。 师:对于能被吸引的物体,可以在小组的资料库中找到它们的“小名片”,了解一下 这个物体的成分。 思考:磁铁能吸引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点? 4.提示学生: (1)完成挑战一,再尝试挑战二。 (2)电视机、电脑、磁卡、手表、手机等不能用磁铁吸。 5.学生分组完成挑战。 师:跟刚才一样,我们还是要一边实验一边做好记录,每种物体至少试 3 次!(现场 找的物体可以用图画的方式记录) (二)科学论证,形成概念 1.师:磁铁能吸引的物体有哪些?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吗?能把你们的实验结果跟大 家交流分享一下吗? 教师选择一名学生进行分享。2.师:大家同意这个同学的观点吗?有没有不同的观点或是补充的观点呢? 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三)补充小结,完善概念 1.师:通过这个活动,我们知道了磁铁能吸引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点? 预设:都是铁或者是用铁做的。 2.师(拿出钴片、镍片):老师这里还有两块不知道名字的金属,但确定它们都不是 铁。你们觉得,磁铁能吸引它们吗?为什么? 预设:不能,因为磁铁只能吸铁。 师:那我们来试试吧! 演示:两块金属片能够被磁铁吸引。 介绍:这两种金属分别是钴和镍。这是除了铁之外,也能被磁铁吸引的金属。因为这 两种金属在我们生活中很少见,所以科学家们也是通过很长时间的研究才发现的。 3.小结:我们把磁铁能吸铁、钴、镍的特点叫磁性,磁铁有磁性(PPT)。 设计意图:通过增加不常见的金属钴和镍,帮助学生了解磁铁除了吸铁,还能吸钴和 镍两种金属,完善“磁性”这一科学概念的内涵。 四、解决问题,拓展延伸 (一)问题呈现,运用解决 师:老师不小心把小钢珠(或回形针)掉到了这堆纸屑中,同学们有什么办法帮老师 找出来吗?哪一种最快速? 学生上台演示。 研讨: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二)讨论小结,存疑延伸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了磁铁有磁性。对于磁铁的研究,我们还想知道什么 呢?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师:能提出这么多问题,你们真的很棒!这些问题,在本学期和以后的学习中会被一 一解决!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磁性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提出“还想研究哪些关于磁铁的 问题”,这一设计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情,为新的研究做好准备,同时,也激发了学 生进一步研究磁铁的兴趣。 【板书设计】 磁铁能吸引什么 磁性:磁铁能吸引铁(含有铁)一类物质的特性 钴和镍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学生需要先认识图片中的物体,如果是自己准备的物体,则需要先给物体标上相应的 序号,即把物体和序号一一对应。这样的操作可以提升学生记录的速度,也便于实验 后进行研讨交流。 在表格中,需要让学 生 先预测结果并用“√” 或 “×”记录,然后再开 展 实验。老师提醒学生: 每 种物体重复检测 3 次, 再 在“实验结果”这一 栏 中用“√”或“×”进行 记 录。 因为最终会从“物体本身”指向“组成的材料”,所以建议教师尽量选择组成材料相对单 一、典型的物体进行实验(可以适当选几个由两种或三种材料组成的物体,但要保证组成 的材料很容易辨别),以便于学生归纳得出简单的科学概念“磁铁能吸引的物体的组成材 料里都有铁”。 1.2 磁铁怎样吸引物体【教材简析】 本课是二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的第 2 课。教科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从“使小车 动起来需要力”的体验活动引入,引领学生思考怎样通过直接接触和不直接接触让小车动 起来。第二部分——探索,在探究直接接触让小车动起来的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 作感知到“推力”和“拉力”;在探究不直接接触使小车动起来的活动中,发现磁铁不仅 能使小车动起来,还能隔着一些物体让小车动起来。第三部分——研讨,在经历体验、探 究活动后,让学生探讨不接触小车,磁铁为什么能让小车动起来。第四部分——拓展,在 经历隔着物体吸引铁后,让学生来玩一玩磁铁隔着一定的距离吸引带有回形针的“蝴蝶” 的游戏,体验磁铁与铁之间的作用力。 学生在本课以及本单元具体学习情境中,逐步领会到磁力的含义是指磁铁和铁、磁铁 和磁铁之间的作用力,还能体会到磁力可以穿透一些物体,这一概念暗含着对“磁场”的 初步理解,并指向了“能量”这一科学概念。 【学生分析】 学生玩过各种各样的玩具小车,他们知道可以用手推或拉小车使小车前进或后退,但 是他们没有经历过用实验方式具体研究小车运动与力的关系。人与物体之间发生了作用力, 可以用“推力”和“拉力”来描述。学生在玩磁铁的时候,发现了磁铁对铁一类物体的吸 引力,这是一种不需要接触就能起作用的力,甚至可以隔着一段距离就把物体吸引过来。 教科书设计的活动对学生非常有吸引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磁铁可以隔着一定距离和一些物体对铁产生吸引作用。 2.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 科学探究目标 1.运用推力、拉力和磁力,让小车动起来。 2.在教师指导下,能简单讲述探究过程,并与同学交流研讨。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对探究过程进行评价与改进的意识。科学态度目标 1.能够围绕探究主题,进行思考和推测。 2.能够根据观察获得证据,完善和修正自己的想法。 3.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对小车的运动产生思考与设计的兴趣。 2.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自于方法的不断进步。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观察磁力的存在。 难点:感受和描述磁力的特点。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磁铁、小车、棉线、布片、塑料尺、薄木片、纸、玻璃、装水的小塑料 袋、厚木板、铁片、纸蝴蝶、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同学们玩过玩具车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玩具车(出示实验用小车图片),你有 什么办法可以让小车动起来吗?两位同学一组试一试。 设计意图:通过玩小车,探索归纳使小车动起来的各种方法。 二、探索 (一)认识拉力和推力 1.说一说,你们是怎么让小车动起来的? 2.拉动小车使它动起来,推动小车使它动起来。你能给这力取个名字吗?(板书: 拉力 推力)设计意图:用线拉动使小车动起来,用手指推使小车动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拉 力和推力。让学生多感受几次,尝试着说出力的名称。 (二)不接触小车,让小车动起来 1.如果我们不接触小车,你能让它动起来吗?小组内试一试。(用嘴吹、用扇子扇风 等方法) 2.(出示磁铁并演示)如果有了磁铁,不接触小车就可以让小车动起来。思考是什么 力量使小车动起来的,用画图的方式表示这种力量。(在活动手册上画出) 3.全班交流,请学生介绍这种力量。 4.教师总结:磁铁与小车之间产生的这种力量,我们叫磁力。(板书:磁力) 设计意图:不直接接触就让小车动起来,学生会想到用嘴吹、用扇子扇,这是用气流 来推动小车,也会有学生很快会想到磁铁。用磁铁隔着一定距离就能吸引小车。学生通过 试一试、画一画,感受磁力虽然看不到、摸不着,但和推力、拉力一样,是确实存在的力。 (三)磁铁能隔物体吸引小车吗? 1.不接触小车,磁铁可以隔着一定的距离让小车动起来。如果在磁铁和小车中间隔 着一些物体,还能让小车动起来吗? 2.出示并介绍物体(布片、塑料尺、薄木片、纸、玻璃、装水塑料袋),学生先预测, 在活动手册“磁铁能隔物吸引小车吗”的“预测”一列内,用“√”或“×”记下预测的 结果。 3.实验操作要求:(1)两位同学为一组,先预测后实测;(2)隔着不同的物体尝 试时至少重复做 3 次;(3)随时记录;(4)完成并记录,结束时整理材料。 4.学生进行实验,合作完成,做好记录。 5.全班汇报交流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隔着一些物体,让学生感受,就算隔着一些物体,磁铁仍会对铁产生 力的作用。注意,这里的“一些物体”是指非铁的、较薄的物体。 三、研讨 1.磁铁隔着纸片、薄木片、布片、塑料片等都能吸小车,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说:磁铁隔着任何物体都能吸铁呢? 2.小结:虽然磁铁可以隔着一定距离吸铁,也可以隔着一些物体吸铁,但是我们只 是测试了有限的这些物体,没有测试更多材料的物体,因此还不能说磁铁隔着任何物体都 能吸铁。 3.引导学生把薄木片换成厚木板,把单张纸片换成一沓纸片……再试试。 4.让学生思考,如果隔的物体是铁片,那么会怎样?然后把铁片分发给学生,让学 生试一试。 5.小结:磁铁只能隔着一些物体吸引铁。 设计意图:通过逐步引导,把学生可能形成的“磁铁隔着任何物体都能吸铁”更正为 “磁铁隔着一些物体能吸铁”。 四、拓展 1.老师这里有一只纸蝴蝶,它真的可以飞起来,你们看一看。(播放视频) 2.学生两人一组玩“蝴蝶飞”游戏。 3.讨论:纸蝴蝶为什么能悬在空中,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设计意图:磁铁能够隔着一定距离吸引回形针,回形针带着纸片就悬在空中,就像 “飞”起来了。指导学生尝试有效的方法,游戏成功的小组给其他小组分享技巧。 【板书设计】 磁铁怎样吸引物体 拉力 推力 磁力 磁铁可以隔着一定的距离吸引铁 磁铁可以隔着一些物体吸引铁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本课的活动手册有两部分内容:一是让学生画一画磁力,二是记录磁铁能不能隔着这 些物体吸引铁。活动目的:磁力是一种无需接触物体就能发挥作用的力,它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本课让学生画磁力,目的是将这个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存在的力表达出来。学 生用直线、曲线、箭头、波浪线等各种方式来描述磁力,都是可以的。 在记录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小车时,要求学生先将预测记录下来,然后开始检测, 而且必须重复 3 次检测。这既是为了排除实验的偶然性,也是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结论的得 出需要反复验证。另外,学生可以自带一些薄的物体,将名称填写在物体栏的空格中,然 后同样进行预测和三次检测。这样,学生对磁铁能隔物吸铁的认识将更深刻。 1.3 磁铁的两极 【教学目标】 1.知道磁铁的磁极吸力最大、磁极能指示南北、同极相斥和异极相吸。 2.根据磁铁指南北的现象,能标示出磁铁上的 S 极、N 极。 3.利用所学进行分析,知道磁悬浮列车的悬浮原理。 4.了解利用科学技术能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教学重点】 研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 让悬吊的条形磁铁自由旋转并逐渐静止。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各类磁铁 1 套、铁钉、纸盒、木支架、棉线、磁铁小车 2 个 学生材料:条形、蹄形磁铁各 1 个、铁钉、纸盒、磁力小车 2 个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探究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探究意图课前活动 互动交流 互相介绍 调动氛围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今天的科学课 请来了一个特殊的朋友,它叫什 么? (磁铁) 2.磁铁的种类很多,为了方便区 分,科学家根据它们的形状起名字, 它是什么形状的?可以给它们起 个什么名字? 3.(教师出示常见磁铁的图片,指 导学生根据磁铁的形状命名。) 总结:按照形状不同可分为: 条形磁铁 圆形磁铁 环形磁铁 球形磁铁 蹄形磁铁 (出示马蹄图片) 4.导课:磁铁形状各异,都在生 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 就来研究磁铁。(板书:磁铁) 1.学生观察 磁铁,并按照 形 状 给 磁 铁 起名字。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生 活经验,激发学习动 机,并为接下来的研 究做铺垫。 该环节让学生认识不 同形状的磁铁,体会 到磁铁的种类多样化, 方便后面的教学。 通过让学生自己命名 磁铁,使学生感受到 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1.提问:关于磁铁,你知道些什 么? 2.总结:磁铁能吸铁、镍等金属。 3.追问:磁铁能吸铁钉吗? 4.用磁铁吸铁钉时,哪一部分吸 1.学生说出 自 己 的 生 活 积累。 2.学生回忆 生活经验,说 出 自 己 的 猜二、认识磁铁的 磁极 的多?中间还是两端? 5.教师指导学生猜测,接下来做 实验验证。 实验器材:磁铁、铁钉、纸盒 实验过程: (1)整个条形磁铁(蹄形磁铁、 环形磁铁)水平放在均匀铺排的铁 钉中,轻轻拿起来观察哪个位置吸 得多。 (2)指导学生齐读实验过程,并 提出疑问: ①怎样铺铁钉才叫“均匀”? ②“整个磁铁放在铁钉中”怎样 放? (3)指导学生演示以上两个问题, 教师评价并强调,指导学生分组做 以上三个实验。 6.教师听学生的汇报并总结:磁 铁上有的地方磁力大,有的地方磁 力小。磁铁上磁力最大的部分叫磁 极。 7.提问: 条形磁铁的磁极在哪里?有几个 磁极? 蹄形磁铁的磁极在哪里?有几个 磁极? 环形磁铁的磁极在哪里?有几个 测。 3.学生完成 实验、记录实 验 结 果 并 汇 报。 实验前让学生自己解 决实验中可能出现的 操作错误,促使学生 主动思考,避免错误 结果对学生的误导。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 对现象的思考,激发 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 究兴趣。磁极? (让学生指一指,教师结合实物讲 解) 8.总结:磁铁有两个磁极,磁极 的磁力最大。 4 .学生根据 实 验 结 果 指 出 磁 铁 的 两 个磁极。 三、探究磁极的 指示方向 磁铁的两极---小秘密 1 1.谈话:磁铁的两极有两个小秘 密藏在神秘山洞中,只有认真观察, 仔细分析的小侦探才能发现,你有 信心能找到吗? (营造神秘的气氛并播放一段有 神秘感的音乐) 2.指导学生齐读神秘山洞的提示, 教师演示实验,并讲解实验过程。 ①把条形磁铁水平悬挂在支架上, 让它能自由转动,静止后,仔细观 察条形磁铁的两极,指向哪里? ②随便转动一下磁铁,再等它静止 后,观察磁铁的两极,指向哪里? 3.教师指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 述观察到的现象,并提示教室里的 东南西北方向。 4.总结:不管如何放置,磁铁静止 时,条形磁铁的一端总是指向南方, 另一端总是指向北方。磁铁指南的 一端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 1.学生观察 实验 2.学生观察 条 形 磁 铁 的 指向,并说出 自 己 的 观 察 结果。 用小秘密营造情景, 激发探究的欲望。 培养学生用科学的语 言完整描述实验现象 的能力。的一端叫北极,用“N”表示。 5.提问:为什么用 N S 表示?用别 的字母表示可以吗? 6 . 讲 解 : “ 北 方 ” 的 英 文 是 "North",“南方”的英文是"South", 所以磁铁指北的一极叫 N 极,指南 的一极叫 S 极。(板书) 3.学生思考、 回答 学科融合,便于学生 理解 四、磁极的互相 作用 磁铁的两极---小秘密 2 1.谈话:神秘山洞中寻找第二个 磁极的秘密,第二个秘密藏在磁铁 小车中。 2.神秘山洞提示: 水平桌面上的磁铁小车可以自己 移动吗? 不用手接触小车怎样让它移动? 教师演示: ①两个磁铁小车的 N 极相靠近。 ②两个磁铁小车的 N 极和 S 极相靠 近。 3.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4.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纠正, 并引入“吸引”、“排斥”两个词。 提问:刚才的实验中用了什么极靠 1.部分学生 根 据 生 活 经 验 提 出 将 两 个 磁 力 小 车 的 磁 极 靠 近 会移动。 2.学生观察 实验,说出自 己 的 发 现 。 (吸住、跑向 另一边.....)近什么极? 5.还能将什么极靠近什么极? 6.引导学生将四种情况回答全面, 并板书。 N--N S--S N--S S--N 7.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填写实 验记录单。 8.按照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如下: N--N S--S S--N N--S 9.提问:小侦探们,你发现了磁 极的第二个秘密了吗?是什么? 10.总结:磁铁同极互相排斥,异 极互相吸引。(板书) 11.追问:其他的磁铁有没有这样 的性质?比如环形磁铁? 12.教师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说出 看到的现象。 13.总结:环形磁铁同极相斥,异 极相吸。 3.学生实验、 汇 报 实 验 结 果 4.学生观察 黑板,总结出 磁极的秘密。 5.学生说出 培养学生有计划、有 步骤地进行实验的严 谨态度。 板书清楚明朗,学生 能通过观察黑板,找 到规律,进而自己总 结出磁极的第二个秘 密。 环形磁铁的实验现象 明显,演示该实验激 同极 异极 排斥 吸引拓展应用 1.讲述:科学家们利用磁铁的这 个特性,制造出了一种高科技的交 通工具----磁悬浮列车,它就是利用 了同极相斥的原理。下面我们通过 一段视频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2.播放磁悬浮列车运行的原理。 自 己 发 现 的 现象。 6 .学生观看 视频,了解磁 悬 浮 列 车 的 原理。 发学生的兴趣,并为 磁悬浮列车的原理做 理论铺垫。 让学生体会科学应用 于生产生活,能造福 人类。 五、全课小结 1.谈话:同学们,这节课快结束 了,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适当纠正补充) 1.学生汇报 自 己 的 收 获 (知识、能力、 情感等方面) 通过学生汇报自己的 收获,使学生认识到 自己是课堂的小主人。 六、布置作业 1.了解更多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1.结合生活 经验,思考利 用 磁 铁 的 例 子 使学生认识到理论和 生活的联系。 1.4 磁极与方向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二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的第 4 课。教科书在磁铁的两端是磁极的基础上,引 领学生去发现磁铁上的不同颜色、不同字母与磁极之间的关联,由此就引出本课的主题。 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由指南针能够指示方向暗示磁铁的磁极与方向之 间有关系。第二部分——探索,通过支撑和悬挂两种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不同 形状磁铁的磁极最终都会指向南北。第三部分——研讨,学生通过观察和归纳发现,磁极 指向南、北方向是有规律的,建立起磁铁有南极和北极的概念。第四部分——拓展,学会 使用指南针并用指南针辨认实际的方向,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南北磁极的命名及由 来,为后续制作水浮式指南针做好伏笔。【学生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生已经发现磁铁上有两个磁性最强的部位,叫做磁极。他们也 发现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的两个磁极上分别涂有红、蓝两种颜色,甚至还关注到磁极上标 注的字母“N”和“S”。但大多数学生可能认为磁铁的颜色和字母与磁铁的本质是没有联系的, 以此为契机刚好可以作为本课教学的起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字母 S 表示;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 字母 N 表示。 2.指南针是利用磁铁能够指示南北方向的特点制成的。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支撑和悬挂的方法组装实验器材。 2.能通过重复测试、简单表格来收集和记录磁极与方向的证据。 3.能初步运用比较的方法从实验记录表中发现磁极与方向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 1.能采用表格的方式如实地记录和交流有关磁极与方向的信息。 2.体会重复测试在探究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知道指南针是生活中常见的产品,它为人们辨认方向带来了便利。 2.能通过说明书了解指南针的使用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发现磁铁总是指示南北方向。 难点:归纳总结指南的磁极叫南极,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教学准备】 旋转支架(包括底座和旋架)、用白纸包裹的条形磁铁(与旋转支架配套使用)、方位 纸、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细线、木制支架或塑料支架、指南针、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 出示一块磁铁,请学生说出磁铁哪里磁力大,再请学生说出磁铁磁力大的部位叫什么。 聚焦:磁极除了磁力大之外还和方向有关,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呢?(引出课题:磁极与方 向)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对磁极与方向关系的兴趣。 二、探索 (一)条形磁铁的磁极会指示南北方向 1.出示并安装装置(底座和支架、白纸包裹并标注 1 和 2 的条形磁铁),教师把磁 铁放在支架上,轻轻拨动磁铁,让磁铁转动,问:你们想试试吗? 2.提出实验要求:①先把方向纸按照实际方向摆好;②转动时不要太用力;③记录 磁铁停下来后两端分别指向的方向。 3.指导活动手册的记录方法,并提醒学生做 3 遍实验。 4.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在活动手册上记录结果,并强调要做 3 次。 5.小组内讨论:打开白纸观察指示“南”的是哪个颜色的磁极?指示“北”的是哪 个颜色的磁极。 6.学生汇报实验发现。 7.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条形磁铁并标出磁极指示的南北方向。 (二)蹄形磁铁和环形磁铁也能指示南北方向吗? 1.出示蹄形磁铁和环形磁铁,分别将蹄形磁铁和环形磁铁悬挂起来,轻轻转动,提 问:停止转动后,红色磁极和蓝色磁极也会指示方向吗? 2.再次强调实验要求。3.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活动手册,教师提醒学生做 3 次。 4.小组讨论总结:蹄形磁铁、环形磁铁静止后它们的磁极分别指示哪个方向。 5.学生汇报,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蹄形磁铁和环形磁铁的两个磁极分别对应的方向。 设计意图:利用支撑和悬挂两种方法,让不同形状的磁铁在转动后自然停下来,观察 并记录磁极所指的方向,利用多次实验寻找普遍规律。 三、研讨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磁铁的磁极与方向存在关系吗,蓝色的磁极总是指向南方, 红色的磁极总是指向北方。 2.我们还发现蓝色的磁极上都有一个英文字母 S,红色的磁极上都有一个英文字母 N。N 是英文 north(北方)的首字母,S 是英文 south(南方)的首字母。 3.指向北方的磁极(N)叫北极,指向南方的磁极(S)叫南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验结果归纳出不同磁铁的磁极与方向的关系,教师结合英文单 词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并更容易记住这两个表示磁极的字母 N 和 S。 四、拓展 1.我国古人利用磁极能指示南北方向的特点,发明了指南针,这也是我国古代四大 发明之一。(出示指南针) 2.介绍指南针的结构,阅读学习指南针的使用方法。 3.带着指南针,去校园找一找国旗在哪个方向,校门又是在哪个方向。 设计意图: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亲身去体验指南针的使用,为下节课制作指南针打 下良好的基础。 【板书设计】 磁极与方向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条形磁铁能否指示方向 活动目的:让学生直观地发现条形磁铁静止后磁极所指示的方向。 活动手册说明:第一次实验的条形磁铁用白纸包住,磁极分别命名为 1 和 2。磁铁停 止转动后,如果磁极 1 指东就在对应的“东”的下面打“√”,磁极 2 指西就在对应的“西” 下面打“√”。教师交代清楚后,学生才可以进行实验。注意:每次实验要做 3 次并记录 3 次。 2.其他形状的磁铁能否指示方向 活动目的:让学生直观地发现蹄形磁铁或环形磁铁静止后磁极所指示的方向。 活动手册说明:这两种不同的磁铁实验可由学生分工完成。操作环形磁铁就在表格 南 北“环形磁铁”旁边的括号内打“√”,相反,就在“蹄形磁铁”旁边的括号内打“√”。等 磁铁停止转动后,记录红色、蓝色磁极分别指向哪个方向,并记录 3 次。 在表格下方有一道选择填空题,由学生自己完成,但在学生选择前,教师需要和学生 讨论,并引导学生选出正确答案。 1.5 做一个指南针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二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的第 5 课。教科书从指南针的历史入手,通过插图让 学生了解水浮式指南针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并介绍了指南针对航海事业的重要意义, 由此引发学生制作指南针的兴趣。本课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让学生了解指 南针的历史及用途,通过认识古代水浮法指南针的结构来聚焦本课的主要任务——做一个 水浮式指南针。第二部分——探索,学生使用钢针、菱形吹塑纸、条形磁铁、水盆、指南 针几种物体来制作一个水浮式指南针。制作步骤为:(1)准备材料;(2)制作磁针; (3)安装磁针;(4)校检磁针;(5)标注磁极。第三部分——研讨,在经历制作水浮式指南针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制作指南针,这既可以是课堂上的一次 头脑风暴,也可以是一次课后的实践活动。 本课的主线是制作一个水浮式指南针,但重点在于让学生体验包括设计、实施、改进 在内的简单的技术与工程过程,培养他们的动手制作能力和创造意识,并能对制作过程或 测试结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法的能力。 【学生分析】 在上节课,学生已经知道磁铁具有指示南北方向的性质,并认识和使用了指南针。他 们会发现,条形磁铁指示南北的实验装置实际上就是一个简易的指南针,具有和指南针相 似的构造。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及对航海上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激发学 生制作一个指南针的想法。 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对于他们而言,水浮式指南针的制作相对容 易一些,但因为制作过程用到了钢针,所以教师要反复强调安全问题。再用其他的方法制 作一个指南针,这就需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指南针是利用磁铁(或磁针)指示方向的仪器,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2.钢针经过磁铁摩擦后可以变成磁针。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利用磁铁来磁化钢针,以制成磁针。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示意图对磁针和漂浮物之间的组装方法进行初步设计。 3.能借助实物指南针确定并准确标注磁针的南北极。 4.能针对制作过程或测试结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参与制作水浮式指南针的活动。 2.在制作水浮式指南针及其效能检测过程中,表现出耐心、细致的研究态度。3.在教师指导下,能多角度地提出指南针的设计和制作方法或提出改进意见。 4.在研讨中,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我国古代在指南针的研究与应用上的贡献,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 的促进作用。 2.通过自制指南针,初步体验包括设计、实施、改进的技术与工程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制作水浮式指南针让学生体验包括设计、实施、改进在内的简单的技术与 工程过程。 难点:能发挥创造性思维,采用多种方法来安装磁针。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没有磁化的钢针(缝被针)、大头针(回形针)、菱形吹塑纸、条形磁铁、 指南针、水盘(盛有水)、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没有磁化的钢针(缝被针)、大头针(回形针)、条形磁铁、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课件出示司南图片(有实物的司南仿品更好),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预设:学生可能会直接说指南针。 教师介绍司南的历史。 课件出示水浮法指南针和罗盘的图片。 学生观察水浮法指南针的构造(灯草、磁化钢针及水盘)并了解罗盘在航海中的应用。 聚焦:你们想不想做一个指南针!(引出课题《做一个指南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教师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指南针的历史,知道指南针是我国古 代四大发明之一,在航海上有巨大的作用。其中,对水浮法指南针的观察是重点,结合观察和教师的介绍,学生不仅要了解它的结构,更要懂得它工作的原理。 二、探索 (一)出示材料 1.课件逐一出示制作材料:钢针、吹塑纸、水盘(出示吹塑纸时,教师说明这是一 种厚而轻且不易被水浸湿的纸)。 2.思考: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做一个水浮式指南针?这些材料分别能起到怎样的作 用? 预设:(学生有着刚刚观察水浮法指南针的经验,因此在这里很容易就会想出材料的 组装办法)把钢针和吹塑纸组合起来,放在水面上。吹塑纸比较轻又不易被水浸湿,刚好 能让钢针浮起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本课制作指南针的主体材料,思考这些材料分别能起到怎样的 作用以及怎样把这些材料组合在一起。在这里先不出示条形磁铁,保留钢针是否具有磁性 的问题。 (二)制作磁针 1.教师追问:如果要求钢针能指示南北,钢针就必须像磁铁一样具有磁性。手里这根 钢针有磁性吗?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它有没有磁性? 预设:用它去吸轻的铁质物体,看看能否吸引。 教师演示用钢针吸引大头针(或回形针)。学生观察,发现钢针没有磁性。 2.课件出示磁化的方法:按住钢针的一端,用条形磁铁的一个磁极沿同一方向摩擦钢 针,摩擦 20 次左右。 3.教师进行操作演示。演示结束后,再去吸引大头针(或回形针),发现有磁性了。 4.教师提醒学生操作注意事项。学生制作磁针并检验是否具有磁性,教师适时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和演示,学生了解给定的钢针不具有磁性,并不能直接用来制作 指南针。 (三)安装磁针1.教师提问:磁针做好了,怎样把磁针安装到吹塑纸上呢? 2.小组讨论:磁针在吹塑纸上怎样摆放?用什么方法把磁针和吹塑纸固定在一起?把 讨论的结果画在活动手册上。(要求学生能尽量画出磁针的摆法和固定方法,也可以在图 片旁边辅以文字说明) 3.各个小组交流安装磁针的方法。 4.学生活动:按照班级交流后可行的方法来安装磁针。 设计意图:组内交流安装的方法,使学生能尽快投入到方法的讨论中,活跃思维,思 考更多的方法。在活动手册的记录中,组内同学有不同的想法,也可以进行不同的记录。 在班级交流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各种方法,尽量让学生自行分析这些方法的优劣,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校检磁针 学生活动:将安装好的磁针轻轻放入水盘中间,使磁针慢慢转动,注意观察静止后磁 针针尖和针尾的指向。(需要重复放 3 次,观察每一次的指向是否一致) 校检时需注意的问题:(1)如果磁针不转动,可能是钢针磁化程度不够,需要重新 磁化;(2)如果触碰到水盘的边缘,则应该拿起磁针,等待水面静止后再次轻放;(3) 注意在水盘周围不要有磁铁或铁制品,以免产生干扰。 设计意图:通过测试,让学生了解水的作用是让磁针能够自由转动。重复 3 次是为了 避免偶然性。 (五)标注磁极 将盒式指南针放在离水浮式指南针较远的位置。对照盒式指南针,判断出水浮式指南 针磁针的南极和北极,用笔在吹塑纸上记录 S 和 N,并同时记录到活动手册中。 设计意图:标注了南北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指南针。标磁极不仅能让学生知道自己磁 针的磁极情况,也验证了水浮式指南针制作方法的科学性,更为后续的研讨提供了依据。 三、研讨 1.小组(投影)展示本组制作的指南针,汇报交流。 (1)这个指南针的磁针是怎样安装的。(2)磁针能不能自由转动,正确地指示南北。 (3)磁针的针尖是什么极,针尾是什么极。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的比较和思考,认识到不同小组的磁针磁极不一样,并思考原因。 (4)在制作和校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有什么困难无法克服等。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多个小组的指南针,使学生了解用不同安装方法制作的指南针的 优劣。通过对磁针磁极不一致的讨论,让学生发现可能是磁化时钢针的放置方向或摩擦方 向不同导致的。 2.讨论:如果再做一个指南针,你还有什么方法? 预设:可以把吹塑纸剪成其他形状;用其他材料(如泡沫、纸板或者塑料片等)来代 替吹塑纸;把磁针挂起来或用旋转支架支起来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制作指南针的多种方法,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板书设计】 做一个指南针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记录 1:学生需要将磁针和吹塑纸的组装方法用简单示意图画出来。示意图上需要呈 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磁针在吹塑纸上的位置,二是怎样将磁针固定在吹塑纸上的。除 了画图,还可以让学生用简短的文字进行必要的说明。组装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 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设计,而不是完全按照教科书上的方法组装。 磁化 → 安装 → 校验 → 标注 钢针 条形磁铁 磁针 吹塑纸 水盘 指南针记录 2:根据自制水浮式指南针的实测结果和盒式指南针指示的方向,学生确定磁针 的磁极后,需要在吹塑纸上和活动手册上的吹塑纸图片上分别标出 N 极和 S 极。活动手册 上的标注并非多余,因为书面记录比实物更便于交流,而且学生更容易从诸多书面记录的 对照中发现磁针的针尖有的指南,有的指北。 1.6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二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的第 6 课。教科书从观察两块条形磁铁的磁极相互靠 近时产生的不同现象开始,引导学生去探索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由此引发本课的探究任务。 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由“两块条形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会出现怎样的 现象”,引出本课要探究的问题。第二部分——探索,学生讨论汇总形成条形磁铁的磁极相 互靠近的四种情况。通过重复实验,发现并记录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第三部分——研讨, 学生结合记录表,交流实验过程中发现的现象,找出条形磁铁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 再次通过实验发现其他形状的磁铁磁极间也有这样的规律。第四部分——拓展,通过“干扰下的磁铁无法正常指示南北方向”的活动,学生将进一步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一块磁铁有两个磁极,分别是南极和北极。不论用南极还是用北极去靠 近铁质物体,都能吸引。有部分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有这样的发现: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 有时会吸在一起,有时又会相互推开。但是,二年级学生的认识还是零散并且比较模糊的, 对于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认识还不能很好地进行概括和归纳,对于不同形状磁铁的磁极之间 的相互作用也没有开展过充分的探究。学生对于磁极间相互作用的模糊认识将作为本课教 学的起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磁铁的相同磁极相互排斥,不同磁极相互吸引。 2.磁极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现象的观察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2.在教师指导下能通过重复实验来收集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证据,并能初步利用简单 的表格、图画来记录和整理证据,能初步运用归纳的方法发现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干扰下的磁铁无法指示南北”的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在好奇心驱使下,探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在探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的实验中,能够耐心、细致地操作,有合作意识。 3.能如实地记录和讲述有关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的证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计划地做实验,整理实验信息,找出磁极间的作用规律。难点:能解释干扰下的磁铁无法正确指示南北方向的原因。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小车(车上有磁铁)、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木制支架或塑 料支架、细线、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木棒(两端分别粘有磁铁,且对外的磁极为异名磁极)、课件、班级记录 表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装有磁铁的玩具小车和木棒,演示:用木棒的一面靠近小车,小车被吸引;用 木棒的另一面靠近小车,小车被推开了。 记录学生的发现:用箭头表示小车的运动方向。(规范学生用语,用“排斥”代替“推 开”,用“吸引”代替“吸过来”) 吸引 排斥 2.聚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有什么规律?(引出课题:磁 极间的相互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活动,观察磁极间相互靠近时小车的运动方向,引导学生思考产 生这个现象的原因。引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这一研究主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探索 1.回顾条形磁铁的磁极。(在黑板上贴条形磁铁图片) 条形磁铁有两个磁极,N 表示北极,S 表示南极。 2.讨论:如果用另一块条形磁铁的磁极水平靠近它,有哪几种不同的方式。 学生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将每一种情况都粘贴在黑板上,直至 4 种情况都罗 列出来。 N S预设:学生列出的情况可能不止 4 种,会有很多表述不完全一样但实质是一样的情况。 教师注意引导和“解读”学生的语言。 设计意图:通过班级集体讨论的方式得出四种情况。 3.讨论: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研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呢? 预设:(1)将一块磁铁悬挂起来,手持另一块磁铁靠近。(2)将磁铁放在桌面上, 将另一块磁铁靠近。(3)用两只手分别握着一块磁铁,彼此靠近去感受。 教师提议先用比较简便的方法来试一试:双手各拿一块磁铁,相互靠近来感受磁极的 作用。 4.请一个学生来演示,问:你有没有感受到这个力,这个力很大吗?教师强调要仔 细地感受,才能有所发现。 5.出示记录单,介绍记录的方法,明确要求。 (1)每次实验重复 3 次,再记录结果。 (2)用“←→”表示相互排斥,用“→←”表示相互吸引。 6.教师分发材料,小组实验、记录,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全班共同讨论、归纳两块磁铁磁极间相互作用的 4 种情况,并让学生以小 组为单位亲身去实践、感受,一方面是让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强化对“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 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将一颗“统计学”的小小的种子种在了学生心里,有助于学生未 来更高年级、更高学段的学习。 三、研讨 1.呈现各组的记录表。分析这些实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S 和 S、N 和 N 排斥,N 和 S、S 和 N 吸引;同样字母的磁极相互排斥,不同字 母的磁极相互吸引。 适时指导学生规范表述:相同磁极相互排斥,不同磁极相互吸引。 小结:当两个相同的磁极靠近时,磁极之间会产生相互排斥的力,于是出现“推开” 的现象;当两个不同的磁极靠近时,磁极之间会产生相互吸引的力,于是出现“吸过来” 的现象。2.条形磁铁磁极间有这样的规律,其他形状的磁铁也有这样的规律吗? (1)演示:悬挂一块蹄形磁铁,分别用另一块蹄形磁铁的同名磁极和异名磁极靠近。 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聆听,并说出有没有与条形磁铁相同的规律。 (2)出示三套实验器材:一对蹄形磁铁,一对环形磁铁,条形磁铁和蹄形磁铁。 (3)学生小组选择其中一套实验器材,实验重复 3 次,完成后可与其他小组交换器 材,并交流观察、归纳出的结论。 (4)各小组进行汇报,教师及时板书。 (5)小结:无论什么形状的磁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都表现出“相同磁极相互排斥, 不同磁极相互吸引”的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发现了条形磁铁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再“乘胜追 击”拓展到其他形状磁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既是再一次验证了规律的科学性,也有效清 除了部分学生头脑中“只有条形磁铁有这种规律”的潜意识。另外,环形磁铁同名磁极相 互排斥的现象也非常有意思,在铅笔等物体的协助下,一块环形磁铁能够利用斥力把另一 块环形磁铁浮起来,这无疑会大大增加学生的兴趣,更会让学生更加热爱、喜欢科学这一 学科。 四、拓展 1.提问:(出示图片)一块条形磁铁悬挂起来,磁铁静止后指示南北方向。此时,如 果用另一块磁铁去靠近它,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学生猜测原来的磁铁会被吸引或者排斥。 2.演示实验:将一块条形磁铁的磁极靠近悬挂着的静止磁铁,追问:这时悬挂着的这 块磁铁还能指示南北方向吗? 学生尝试解释磁铁被另一个磁铁干扰了,对南北方向指示的不准了。 3.小结: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但是当周围出现其他磁性物体或铁时,它指示的方向 就会发生改变。人们就利用这种现象来寻找大自然中含有铁或含有磁铁的矿物。 设计意图:学生先观察现象,再应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来解释,巩固所学概念。通过 介绍生活和生产中人们利用磁铁磁性的实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板书设计】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条形磁铁 蹄形磁铁 相同磁极相互排斥 环形磁铁 不同磁极相互吸引 条形磁铁和蹄形磁铁 ……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目的:学生用符号画出磁极之间相互作用(符号“←→”表示相互排斥,符号 “→←”表示相互吸引),通过整理记录的信息,发现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活动手册说明: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有四种情况,记录表在“实验方法”一栏中用 图示的方法给出了这四种靠近的方法。可以在磁铁示意图中标注“N”和“S”,方便学生 整理自己的发现。每一种情况,学生重复实验 3 次后,再进行记录。完成记录表后,进行 组内和班级整体的分享交流,通过多张记录表的信息比较,学生去发现磁极间相互作用的 规律。“我的发现”中,学生要利用记录表提供的术语,填写“排斥”和“吸引”,或者选 填数字序号和,而非诸如“推开”“吸住”等日常用语,以建构科学概念。1.7 磁铁和我们的生活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二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的第 7 课。学生在前 6 课已经认识了磁铁及其主要性 质,本课旨在通过了解磁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理解 磁铁的相关性质。本课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通过课前寻找身边物体中的磁 铁引出本课要研究的内容;第二部分——探索,用正确的方法寻找身边物体中磁铁的存在, 了解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与磁铁性质有关系,知道大多数信息都是利用磁进行传递;第 三部分——研讨,结合前面几课的学习总结和整理磁铁的特点,从整理的信息中提出一些 后续研究的问题。 作为《磁铁》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要帮助学生梳理磁铁的特点,发现磁铁在生活中 的应用,产生对磁铁有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生活中的磁铁有许多感性的认识,他们知道磁铁的一些特点,也知道生活中 一些物体是利用磁铁的特性制造出来的。但是,对于磁铁的特点还不能很好地用科学的语 言来描述和总结,对生活中隐藏的磁铁应用还不熟悉,对科技发展中的磁应大都比较陌生。 这些都是本课的教学起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 2.磁铁的用途和它的特点是有联系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基于所学知识,提出关于磁铁的感兴趣的后续研究问题。 2.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磁铁制品,并描述不同磁铁制品所利用的是磁铁的什么特点。 3.能通过环形磁铁间的相吸和相斥实验来猜测磁悬浮列车的基本原理。4.能较完整地描述磁铁的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对磁铁及其磁现象的后续探究表现出兴趣。 2.乐于搜集人们在关于磁铁的研究和应用方面的信息。 3.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磁铁制品,体会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2.意识到科学与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3.体会到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工作可以推动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重点:磁铁的特点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提出关于磁铁后续要研究的问题。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勺子、喇叭、磁贴等生活中常见物体(每组 1 套,每套 7 个左右,要包 括有磁铁的物体和没有磁铁的物体),环形磁铁(每组若干)、塑料小棒、指南针,学生活 动手册。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课前布置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磁铁并记录在活动手册第 10 页。 聚焦: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课件出示图片,包括冰箱贴、门吸、磁性铅笔 盒、飞镖、钓鱼玩具等) (引出课题:磁铁和我们的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收集和汇报,让学生预先知道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了磁铁,为本课后续的探究和研讨做铺垫。 二、探索 (一)常见物体中的磁铁 1.(课件出示图片:勺子、安全绳、喇叭、磁贴、小电动机等)这些是我们生活中常 见的物体,它们分别是什么?它们在使用中用到磁铁了吗? 出现学生不熟悉的物体时,教师做适当的提示。 2.(出示两种检测方法)让我们一起来检测一下。方法一,用铁去吸;方法二,用磁 铁去吸。你会选哪种方法?请学生说出选择的理由。 预设:受潜意识和前面第 1 课内容的影响,学生可能更多会选择方法二,这时,就需 要教师做引导了。教师可以通过反问或者直接利用某一个待检测物体现场演示的方式来与 学生共同认证哪一个方法最佳。 (二)寻找物体中的磁铁 1.磁铁“找朋友”。 提供刚才图片出示的物体和“找朋友”的小提示: (1)找同一个“好朋友”要重复找 3 次。(2)“朋友”的每个角落都要寻找。(3)找 到“好朋友”的要分开放。 学生开始“找朋友”游戏,并把有磁铁的物体的名称记在活动手册上。 学生汇报成果。对于有磁铁的物体,要说明利用了磁铁的什么特点。 2.(出示话筒、手机、电脑、对讲机、扩音器等图片)寻找磁铁更多的“好朋友”。 这些物体在生活中也很常见,它们里面有磁铁吗?请几个同学说一说,其他同学来判断他 们寻找的方法是否正确。(交流擦玻璃器时,引导学生说说这是利用了磁铁的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物体中的磁铁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前 6 课所学的关于磁铁的特点的 知识,并知道利用这些特点可以设计和制作成各种物体,方便我们的生活。 (三)特殊的磁铁——磁悬浮列车 1.活动:(课件出示悬浮磁铁塔)你们能做出这样的悬浮磁铁塔吗?它们利用了磁铁的什么特点呢?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己完成活动。 2.(出示磁悬浮列车图片)你们认识它吗?它也是悬浮着的。结合悬浮磁铁塔的原理, 你能说出磁悬浮列车的原理吗? 设计意图:由活动到高科技,让学生切身感受磁在改变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变 得更便利、更快捷。 (四)磁记录信息 1.还有一些物体中有很多“磁铁”微粒,它能记录信息,让我们来认识它们。(出示 磁卡、磁带、磁盘图片) 2.既然这些物体上也有磁,尽管磁很微小,那么它们有没有磁的一些性质呢?一起 来检测。(播放《磁卡有磁性》视频) 请同学们也尝试做一做。 设计意图:通过看视频和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知道磁卡上的确有磁存在,而这种磁 能记录信息。这一活动可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在后续的研究上有一 个延伸的空间。 三、研讨 1.到现在为止,我们都学习了磁铁的哪些特点?我们一起来记录一下。同学们说, 老师来记录,好不好? 预设:学生总结不全面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描述前几节的实验场景加以提示。 2.生活中又有哪些物体利用了磁铁的这些特点?把你想到的说出来。 3.一个单元即将结束,不知同学们是否有更多关于磁铁的问题提出来让大家一起思 考和研究呢? 设计意图:学生先进行思考总结和概括整理,然后补充说明相关的内容。在整理的过 程中,学生还会想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他们会带着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学习中自行研究。 【板书设计】 磁铁和我们的生活【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本课活动手册安排了“我找到的含有磁铁的物体”的活动。学生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 方式将找到的含磁铁的物体记录下来,记录方式包括文字、图画、照片等形式。 课前准备:本课的活动记录大部分工作需要在课前完成。教师在课前布置任务,要求 学生认真寻找家里含有磁铁的物体。(可以邀请家长配合学生完成此项活动的记录) 课中使用:课堂活动过程中,在聚焦和探索环节,学生结合自己的记录与班级或者小 组同学一起分享自己寻找到的物体,还可以交流自己是如何找到这些物体的。交流过程中, 在后面空白处可以增加同学分享的含有磁铁的物体,同样可以用文字、图画等方式记录。 2.1《观察我们的身体》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二年级下册《我们自己》单元的第 1 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隶属于小学科学 课程标准生命科学领域,指向“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这 一科学概念。 本单元共六课,前四课从身体的结构入手,发展到对感觉器官的认识;最后两课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关注自身健康成长的机会,这也是在为“生活习惯和生存环境会对人体产生 一定影响”这一科学概念做铺垫。 本课作为单元的起始课,聚焦部分在明确了本课的研究对象是“我们的身体”之后, 提出了“关于我们的身体,你知道些什么?”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前认知。探索部 分由四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对身体外形结构的观察,核心是“身体是由哪些部分组 成的”,认识人体的基本结构——头、颈、躯干和四肢; 第二个活动是对身体外形的对称性的观察;第三个活动和第四个活动都是将观察的重点由 身体外部引向身体内部,对人体展开了由外部到内部的观察活动。在研讨环节,“我们用 了几种方法观察身体?” “说说观察中的新发现和想研究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引发学生 对观察方法、观察内容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探究人体秘密的兴趣。拓展环节主要是通过仔 细观察人体结构图认识身体内部的一些看不到的结构。 【学生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身体结构”这个概念是模糊的,往往会把眼睛、鼻子、耳朵等五官与 身体结构混淆。同时对身体内部结构的认识也不具体、不全面。 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观察过植物和动物的结构,同时学习了一些观察方法。本课 的观察对象是同学和自己的身体,是学生相对熟悉的、能摸到的、能看到的,这些都为完 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提供了很好的知识、技能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我们的身体基本结构分为头、颈、躯干和四肢,身体外形具有左右对称的特点。 2.身体内部还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结构,如骨骼、肌肉、心脏等。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观察并描述身体的外部结构。 2.能够用摸、听等方法,探知身体内部的情况。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开展观察活动,以证实自己的观察结果。2.能够如实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够发现人们身体结构相似,但相貌等方面总会有些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观察和描述身体的外部结构。知道人的身体基本结构分为头、颈、躯干和 四肢,身体外形具有左右对称的特点。 难点:能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开展观察活动,以证实自己的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白纸、彩笔。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单、人体结构图。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看图认动物。 让学生观察图片,说出这些动物的名字,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设计意图:在一年级时,学生观察过动物的 身体特点, 剪影图能帮助学生迅速找到动物外形的基本特点, 同时这也 是本课学习认识人的身体基本结构的方法。 2.谈话:同学们在一年级时,就认识了很多 动物,通 过观察了解了它们的身体结构。你对自己的身体 结构有哪 些认识呢?(课前布置学生完成活动手册上的信息采集,此处学生便可根据活动手册进行 说明了)今天,我们就来观察我们的身体。(板书课题:观察我们的身体) 二、探索 (一)观察身体的外部结构 活动一 画一画 1.明确活动要求。(1)每组选择一名同学,躺在大白纸上。 (2)每组再选择一名同学用彩笔沿着这名同学的身体外部把轮廓画出来,然后再把 身体轮廓剪下来,其他人辅助操作。 (3)笔的墨迹不要碰到同学的身体和衣服。 (4)安全使用剪刀,不要伤到自己或他人。 2.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作品。思考:不同同学的轮廓有哪些相同之处呢? 3.小结:人的身体结构分为头、颈、躯干和四肢。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相同之处,帮助学生认识到人的身体的外部结构包括头、颈、躯 干、四肢。 活动二 折一折 1.把轮廓沿中间对折,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汇报。 3.谈话:把轮廓沿中间对折,左右两个部分会重合在一起,这个现象说明,我们的身 体具有左右对称性,比如,我们的左手和右手是对称的。你还能说说我们的身体哪些地方 是对称的吗? 4.小结:不同的人有很多不同之处,但外部结构基本是相同的,包括了头、颈、躯 干、四肢四部分。同时,人体还具有左右对称性。 (二)观察身体的内部结构 活动三 摸一摸,听一听 1.明确活动要求。 (1)用手摸一摸自己的身体,会有什么感觉?感觉皮肤下面有什么?在轮廓图上标 出摸的位置。 (2)两个同学一组,互相听一听对方的腹部和背部,哪里有声音?可能是什么器官 发出的声音?在轮廓图上标出它的位置。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并在轮廓图上记下观察的位置。3.学生展示本组的观察结果,教师板书记录。 要求:汇报时注意要用“我用什么方法,感觉到什么,听到哪里有什么声音,它可能 是什么器官。”这样的句式。 设计意图:小组内分工合作观察身体的某一个部分,防止因观察内容过多,导致记忆 不准确。通过标记位置,让学生初步认识人体内部结构。要求学生按照规范的句式回答是 为了让学生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准确地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同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 性。 三、拓展 出示人体的骨骼示意图、肌肉示意图和内部器官分布图。 看图,想想你刚才摸到的可能是什么,听到的声音可能是什么器官发出的。 设计意图:学生对比人体结构图和自己在轮廓图上的记录,就可以解答自己想知道的 问题了。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人的身体外部结构是相同的,都包括头、颈、躯干、四 肢四部分。同时,人体还具有左右对称性。我们还发现身体内部还包括很多结构,具体内 容我们将在以后慢慢学习。【板书设计】 观察我们的身体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目的:帮助学生收集身体的基本信息。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信息收集工作,在课上“聚焦”环节使用 (本教学与设计就是采用这个方法)。也可以在课上让学生亲自测量、收集数据,这样可 以帮助学生通过测量认识身体各部分。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完本课之后再填写身体信息,画 出手的轮廓图,进一步加深对身体结构的认知。 2.2 《通过感官来发现》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二年级下册《我们自己》单元的第 2 课。本课重点呈现的是人体感觉器官的基 本功能,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在聚焦环节,通过对感觉器官作用的回顾,一 是认识到“眼、耳、鼻、舌和皮肤是我们的感觉器官”,二是认识到“感觉器官可以帮助 我们知道周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探索环节由三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交流。我 们的感官能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明确各个感觉器官都有自己能够感知的信息,强调每个 感觉器官只能够感知特定的信息。第二个活动“看下面的图片,说说我们看到的和我们想到的,并用词汇记录下来”,用眼睛观察图片,呈现出眼睛能够看到的事实与头脑中的想 象的不同。认识到单独一个感觉器官有无法采集到的信息,综合使用多种感觉器官会更加 全面地认识事物。第三个活动“用五种感官实际观察物品”意图让学生将上一个活动的想 象部分,通过其他感觉器官进行验证,给出事实现象的描述,再次对事实和想象加以区分, 并使学生认识到人体对周围事物的认识需要多种感觉器官的合作。在研讨环节,通过研讨, 让学生认识到每个感觉器官只能感知自己能够感知的信息,对于其他信息无能为力。多种 感官一起观察事物,能够得到这个事物的更多信息,更加接近事实。拓展环节将感觉器官 的研究与社会问题建立起关联,如残障人士缺失某些感觉器官,导致他们需要利用其他感 觉器官来弥补,有时还需要各种辅助的科学仪器来帮助他们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学习和工 作。 【学情分析】 从一年级开始,观察活动都要借助各种感觉器官来完成,所以学生对感觉器官的功能 已经很熟悉了,有利于本课的教学。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感觉器官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认识事物、感受外界环境的 变化等,但是学生并没有意识到感觉器官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眼、耳、鼻、舌、皮肤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事物及其变 化等。 2.每个感觉器官都有自己能做的事情,也有不能做的事情。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采用实验的方式,研究感觉器官能做的事情和不能做的事 情。 2.能够清楚地描述自己的观察、实验发现的事实和自己想象的内容。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如实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想法。2.愿意在合作中承担自己的工作,并积极参与研究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残障人士因为感觉器官功能障碍所造成的生活困扰。理解他们为了更好的生 活而综合运用其他感觉器官的意义。 2.知道技术发明为残障人士改善生活提供了帮助。 【教学重难点】 重点:眼、耳、鼻、舌、皮肤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事物及其 变化等。 难点:每个感觉器官都有自己能做的事情,也有不能做的事情。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石头、豆包、装有 40 ~50℃热水的杯子、音箱、盲道图片等。 教师准备:学生材料(1 套),班级记录单,纸箱,板栗。 【教学过程】 一、聚焦 上节课我们观察了我们的身体,了解了我们的身体结构,认识了我们身体中的很多器 官。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感觉器官。感觉器官非常重要,通过感觉器官我们能认识丰富 多彩的世界。(板书课题 :通过感官来发现) 二、探索 (一)认识感官及其作用 活动一 我说你猜 1.教师出示一个暗箱(箱子里装有板栗),让学生猜一猜箱子里装了什么物体。要求: (1)一名同学闭上眼睛,用其他感觉器官感受箱子中的物体,并描述物体的特点。(2) 其他同学根据这个同学的描述,猜测箱子中的物体。 2.学生按要求进行活动。 3.讨论:说一说,你刚才用了哪些感觉器官?这些感觉器官的作用是什么?注意:用手摸一摸,感觉物体是硬的。教师要告诉学生这种感觉不是手感觉到的,而 是手上的皮肤感觉到的,皮肤是触觉。 4.提问:你知道人还有哪些感觉器官吗?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人的感觉器官及其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使用暗箱,帮助学生认识到感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世界。放入 板栗是为了增加辨别的难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辨别能力、表述能力,进一步认识感 官及其作用。 6.提问:你有什么办法能够迅速识别出箱子中的物体? 预设:用眼睛看。 追问:眼睛能帮我们看到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体会感觉器官能做到的事和不能做到的事。 7.小结:每种感觉器官都有自己能收集到的信息,但也有收集不到的信息。 (二)综合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准确 活动二 看一看,说一说 1.谈话:看来,眼睛能够收集比较多的信息,下面我们来看看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物 品(出示石头、豆包、装热水的杯子、音箱),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填写在记录单中。 要求:(1)每人选取一个物品作为观察对象。(2)最后两列暂时先不填写。记录单 ( )组 2 . 学 生 用 眼 睛 观 察 之 后 汇 报 , 说 一 说 自 己 这 么 想 的 理 由。 学 生 汇 报 时 , 教 师 及时出示相关的科学词汇。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将观察到的事实和头脑中的想象做区分。 活动三 验证自己的想法 1.用五种感官观察这四种物品,并填写记录单(最后两列)。 2.讨论:(1)用五种感官观察和只用眼睛看有什么不同?(2)我们“通过看想到 的”都正确吗?解释一下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每个感觉器官都有自己无法接收的信息,而综 物品 眼睛看到的 通过看 想到的 用五种感官 感受到的 想到的和事 实是否完全 一样 合使用多种感觉器官会更加全面地对事物加以认识。 3.小结:每种感官都有自己的功能,每种感官都有无法获得的信息,综合运用多种 感官能更加全面地认识事物。 三、拓展 活动四 不一样的道路 1.出示盲道图片。 2.学生尝试说出盲道的作用。 3.提问:你还知道哪些科技产品?它们对残障人士有哪些帮助?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感觉器官的重要性,了解科技产品对残障 人士的辅助作用。 四、课堂小结 通 过 今天的学 习,我们 认识到每 种感官都 有自己的 功能,每 种感官也 都有无法 获得的信 息,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感觉器官才能对事物有更加全面 的认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利用感觉器官来认识世界。 【板书设计】 通过感官来发现 物品 眼睛 看到 的 通过 看 想到 的 用五 种感 官感 受到 的 想到 的和 事实 是否 一样【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目的:区分观察和想象的内容。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活动手册放在探索 环 节 使 用,填写的内容都是通过感觉器官观察到 的 。 以 岩石为例,填入的内容可以是“粗糙的”“硬的”“重的”等。 在学生的表达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把语言说完整,如“用手摸,感觉粗糙”。在填 写活动手册时,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用怎样的词汇更加准确。教师可以预先将相关词汇写 在班级记录单中,避免学生遇到不会写的字,影响表达。也可采用图文并茂的记录形式。 在讨论的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区分观察和想象的内容,明确“每种感官都有自己的 功能,每种感官也都有无法获得的信息,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感觉器官才能对事物有更加全 面的认识。” 2.3《观察与比较》教案 【教学目标】 1.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能从多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教学重点】 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教学难点】 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多种感觉器官,通过不同的感觉器官可以获得不同的感受。 在观察事物时,我们需要调用多种感觉器官,以获得更全面的感受。 二、探索任务 探索任务一 1.比较两幅画的不同,探索要求:两人一组,观察教材中两幅图的不同。 2.观看 PPT,学生抢答两幅图片中的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眼睛观察可以发现不同。 探索任务二 1.判断是什么物品被扔进了桶里,探索要求:同学们都闭上眼睛,老师向桶 内扔物品,猜到的同学进行抢答,看哪一组同学猜得最多。 2.请猜正确的同学说说你是怎么进行判断的。 设计意图:通过耳朵听声音可以发现不同。 探索任务三 观察不同并排序,探索要求:往 3 杯饮用水中分别滴入不同数量的酱油,我们可以按照什么对这 3 杯水进行排序呢? 探索任务四: 1.挑选仿真水果,探索要求:挑选部分同学分成 3 组,各从一堆水果中挑选 出仿真水果,看哪组挑得快。 2.获得胜利的小组说说是怎样操作的。 三、研究探讨 1.通过前面的探索任务,我们运用感觉器官可以做哪些方面的比较? 2.与运用单一感觉器官相比较,运用多种感觉器官有什么好处? 2.4《测试反应快慢》教案 【教学目标】 知道人体的各种器官对外界的反应。 【教学重点】 知道人体的各种器官对外界的反应。 【教学难点】 知道人体的各种器官对外界的反应。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你们玩过翻拍手游戏吗?在这类游戏中,我们用到了哪些感觉器官?在这个游戏中,怎样做才能使获得胜利的可能性更大? 二、探索研究 1.制作一个“反应速度尺”。 用纸张裁切出一个宽约 5 厘米、长约 40 厘米的长方形纸条,并将 40 厘米的 一边分成 5 等分,每份涂上不同的颜色,从上到下逐渐变浅,并依次标上 2、 4、6、8、10 作为分数。 2.玩“抓尺子”游戏 2 人一组,一个人拿住尺子的顶端,另 1 人把手放在尺子的下方,拿着尺子的 同学突然将尺子松开,尺子就会落下,另 1 名同学试着抓住下落的纸条。 3.比一比抓住的次数 2 人一组,还是按照之前的游戏规则,一共游戏 10 次,看看谁抓住尺子的次 数更多。 1 2 3 4 5 6 7 8 9 10 A 同学 B 同学 4.思考 在这个游戏中,有的人抓住的次数多,而有的人抓住的次数很少,这是为什 么呢? 5.比一比抓住的分数2 人一组,游戏规则和之前一致,一共游戏 5 次,注意记录抓住尺子处的分数, 看看谁抓住尺子获得的分数更多。 1 2 3 4 5 总分 A 同学 B 同学 6.思考 在这个游戏中,每个人获得的分数有高有低。我们知道,只有每次尽可能的 获得 10 分,才能取得更高的总分,那怎样才能尽可能获得 10 分呢? 2.5《发现生长》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 【教学重点】 了解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 【教学难点】 了解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喜欢猜谜吗?今天老师想考一考你们的眼力。2.请同学们看一看这是谁的照片?出示幼儿、儿童、少年、青年时期的某同 学的照片。(猜猜他是谁)(每张照片上的年龄)。 A.现在能猜出来吗? B.为什么刚才你们猜不出来呢?(生:照片与本人不一样、成长变化了等等) 二、大家说的都很正确,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我们自己。 三、我们是在不断成长变化的,谁能说一说从哪些现象你感觉到自己长大了? 【预设】 生(1):以前的衣服都穿不下了,感觉衣服变小了。 生(2):以前我的个子只能够到爸爸的肚子,现在我可以够到爸爸的胸口了。 生(3):我们的牙齿发生变化。 师答:同学们说出了我们生长变化的一些现象,你们有没有好办法更准确的 了解我们的生长变化情况? 生:用测量记录的方法来了解自己的生长变化情况。(在回答错误是要及时引 导。) 师:是的,要想知道自己生长变化的精确情况,需要对我们的身高和体重进 行测量。这样能更加准确地反映出我们在生长。 四、计算一下,我们的体重和身高比出生时增加了多少?五、我们的身体每天都在生长变化吗? 1.说明我们的指甲、头发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2.你还知道我们的生长表现在哪些方面? 六、听家长讲一个有关我们成长的故事,再讲给其他同学听。 2.6《身体的“时间胶囊”》 【教材简析】 本课是《我们自己》单元的第 6 课,《身体的“时间胶囊”》是学生对于未来生长发育 的推测。推测的理由来自之前对自己身体的各种了解,这是目前身体的基本情况,也是未 来发育的基础。所以,首先要把目前的各种身体信息补充、完善。此外,对未来生长发育 的推测,还有来自对六年级学长的观察(身高、体重等各个方面),这种推测其实是对某 一年龄段人身体的基本状况的分析。至于对自己家长在儿童时期身体信息的分析,这种分 析是基于遗传的。本课的活动具有一个很长的年龄跨度,促使学生关注自己的身体是不是 像设想的那样发展,其实也是对“健康教育、健康意识”的培养。 教科书的聚焦环节直接安排做一个“时间胶囊”,让学生把自己现在的身体信息和预 测小学毕业时的身体信息记录下来,这样就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探索环节中, 指导学生从多方面记录自己的身体信息,并且有根据、有理由地预测自己到六年级时会变 成什么样子。最后,把所有的信息封存起来,等到六年级时再打开。在研讨环节中,第一 个问题是让学生分析自己推测六年级时身体变化的依据,使他们明白推断是要有根据的。 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讨论身体健康成长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使学生明确健康成长的注意事 项,教师顺势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学生分析】 在学习完第 5 课后,学生已经了解了自己的生长变化不仅体现在身高、体重,也体现 在其他方面,比如在学习技能方面、身体运动技能方面等也有所进步和提高,所以在本课 的记录身体信息活动中,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进行记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会不断地生长。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通过对长辈、哥哥、姐姐们的身体生长情况的了解,推测自己身体的生长变化情 况。 科学态度目标 能够关注未来身体的生长,认同健康生活是自己的责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够关心自己和他人,理解我们都有着生长发育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自己未来的生长发育进行有根据的推测。 【教学准备】 塑料瓶、记录单、体重秤、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入:上课之前,我们先看一段动画片。(播放一段《熊出没》视频) 2.视频中提到了一个词——时间胶囊(板书)。这段视频说的是光头强写了一封信, 留给二十年后的自己,并把这封信放在一个罐子埋了起来。今天,我们也来做一个“时间 胶囊”,一个身体的“时间胶囊”。设计意图:学生对“时间胶囊”并不熟悉,教师用一段视频让学生了解时间胶囊是什 么,可以在里面放些什么物品,记录哪些信息。 二、探索 (一)了解“时间胶囊”里的记录信息 1.提问:在“时间胶囊”里我们可以写下关于身体的什么信息呢? 学生思考。 2.谈话:还记得上节课我们观察到的身体生长情况吗?我们可以把现在的身高、体 重、腿长等信息记下来,然后再预测一下,四年后我们身体各部分会增长到多少,我们把 这些预测的信息也填写在记录单上,最后把记录单放进塑料瓶里,封好并保存起来。等到 我们小学毕业的时候再拿出来,作为毕业礼物送给自己。 学生了解“时间胶囊”里记录单要记录的内容。 3.学生使用工具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二)预测六年级时的变化 1.请你预测一下,自己在六年级时会是什么样。 学生预测自己的生长情况。 2.你能具体说说自己会在哪些方面发生变化吗?理由是什么? 学生举例说明自己会发生的变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人身上找到变化的理由,让学生有根据地进行推断。 三、研讨 1.提问:我们依据什么来推测六年级时身体的变化呢? 学生进行推测依据的归类。 2.思考:平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才能让身体健康成长呢? 预设:学生会说注意饮食,经常运动,适度玩手机和电脑,早睡早起等。 四、制作自己的“时间胶囊”1.学生填写完记录单,制作自己的“时间胶囊”。 2.举办一个“时间胶囊”装箱、封闭保存的小仪式。 【板书设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手册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人信息记录。在这个记录中,学生可以有选择 地记录或者增加记录内容。“现在”的信息必须是真实的;“毕业时”的信息是推测的, 但要有依据,缺乏依据的可以不写或者替换掉。 可以使用皮尺测量体长信息,测量时需要教师做出指导,测量方法可以适当简化。臂 长可以测量手腕至肩头的长度;腿长可以测量踝骨到胯骨突出的那块骨的长度,也可以测 量地面到大腿根部的长度。 “留言:给长大后的自己”,这个活动需要学生先说说自己的想法,可以采用小组讨 论的形式互相启发,然后用文字或者画图的方式在记录中呈现。也可以请家长和学生共同 完成。

资料: 37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