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散步》教学设计

ID:103456

大小:51.04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4-07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散步》导学设计 甘肃省华池县柔远初中 【导学目标】 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从写作的角度出发,弄清楚文本“写什么”“怎 么写”“为什么写”的问题,从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理解文本内容,又学会和积累阅读和 写作方法。 【导学思路】 通过“读—悟—析—研—写”五个环节,引导学生“以写导读,读中学 写”。 【导学过程】 第一环节 解读题目:凭借经验,审题质疑,获取信息,猜想内容。明白是什么文体? 板书课题《散步》后,问:这个课题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猜想这篇文本是什么文体?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散步”:交代了主要事件。 先引导学生复习小学学过的文体知识——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 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让学生初次阅读文本,说说自己对这篇文本文体的理解。最后, 教师可以明确告诉学生,这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散文,它属于记叙文的一种。 总结方法: 初读文题先质疑,猜测内容练思维; 训练思考想象力,写作文章会审题。 第二环节 细读文本:阅读全文,验证猜想,理清层次,理解内容。知道文本写什么? 1.阅读这个题目,我们知道文题“交代了主要事件”,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你猜想 一下文章会写到哪些内容? 板书: (1)谁和谁一起散步? (2)什么时候散步? (3)在什么地方散步? (4)散步时有什么见闻? (5)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6)最后是如何解决的? 2.让学生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阅读文本,边阅读,边勾画,阅读文本找出这些问题的答 案。学生结合文本中找到的语句对提出的问题做出解答。 教师板书: 人物:“我”,我的母亲、妻子和儿子。 时间:初春。 地点:南方初春的田野。 起因:母亲老了,身体不好,终于熬过了一个严冬。 经过:初春的田野生机勃勃,景色迷人又充满诱惑力,在选择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时, 祖孙二人发生了分歧。最后,母亲因为疼爱孙子做出了让步,一人家决定选择走小路。 结果:“我”背起了母亲,妻子背着儿子。总结方法: 再读文本解文意,记叙要素弄仔细。 人物时间发生地,起因经过与结局。 第三环节 品读文本:紧扣文题,纵观全文,探究意图,领情悟理。研究作者为什么写? 一、品读文本,领会主题 根据前面学生对文本内容和结构的理解、分析,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想一想:作者写这 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或者说这篇文章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很好的散文,文章写一家三代人在南方一个初春的田野一起散 步的其乐融融的和乐场景,读后让人感受到无限的欣羡与幸福,虽是平常的散步,然而充满 了天伦之乐;事情虽小,然而反映的主题却极耐人寻味,清新质朴诗意盎然的语言亦耐人玩 味。解读本文,应该立足于对主题的三点理解上,即:亲情,责任,生命。 1.教师向学生介绍作者写作本文的缘由以及写作背景 给学生分享作者莫怀戚谈《散步》创作的相关文章,让学生阅读了解文本的写作背景以 及表现的主题。 (一)莫怀戚谈《散步》的写作契机 《散步》写于 1985 年。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情色彩,因我 不善诗作,它就成了散文。所以说体裁这东西,往往非作者的刻意选取,实在只是一种自然 结果。 这篇文章写作的契机,现在回想,应该是两个。 第一个就是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确如文中所说:初春,南方的原野,哄了一 阵才将母亲带上路……当时我儿子正上幼儿园,他叫“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 和儿子”也是真的。但是当时我们的笑,是为小家伙的出语机灵而兴奋,像所有年轻的父母 一样,以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或者至少也有过人之处,你看他小小年纪便懂得归纳,将来 岂不是个哲学家? 第二个契机则较有理性色彩。我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 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 “孝悌”的看法他将其拆开,反对“悌”(他说弟弟没有必要高看兄长),而对“孝”,却大 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 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云 云。他还同我一起看过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说这种“由政府出面召集,全国像 一家人在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我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 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也就产生了。 选材时,我最终确定第一个契机为文章的外延,或曰思想感情之载体,是这样考虑的: 一、这是一次真实的散步,有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细节),这样,想象加工的部分便 有了依托,较之纯粹的虚构更有实感; 二、刚好三代人,主体“我”和“我的妻”,客体“儿子”“母亲”齐全,便于“导演”; 三、说“导演”,是因为近年的散文写作倾向之一,是情节化(也有称细节化的),总之 寓理于事之风长,单纯说理之风消,可读性越来越被强调。 切入角度:强化“生命”,淡化伦理,一是因为伦理说得已经太多,出新很难,二是“生 命之说”不但本质,而且人性与动物性的参照也出来了只有人类才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 且善待衰老的生命。所以成熟的生命,即所谓中青年人吧,其责任的沉重可想而知,其社会性,或曰伦理性 质,也暗暗渗透了出来。 而且沉重的责任,自需背负,所以我在文中设计了背:背小的,背老的;将整个世界背 起来,中青年人责无旁贷。 而且为了突出“责任感”,特意改造出“歧路之争”,由我裁决,不能两全这个重要细节。 当时事实是:有歧路,无争执。祖母宠孙子,一下子就依了他。但不加改造,无以产生表现 力。 而且那次也只背了儿子,并未背母亲,但这之前是背过母亲的。譬如 1981 年我们陪母 亲游都江堰,离堰涉水,景象略险,我便背着母亲慢慢走。那时母亲尚不很老,似觉过意不 去,我说你在我背上我还稳当些。这倒是实情。母亲当时还说:“那么倒是我在保护你?” 所以说如果从未既背过小,也背过老,也难想到背负这一幕。 综观此文之作,也不过暗合了一条文艺理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是而已,也无甚 特别的技法。 (1996 年第 3 期《语文学习》) (二)莫怀戚《二十年后说》 我说写生命,不是故作高深。先说说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吧。文章写于 1985 年。我父 亲刚去世。照料了他多年的母亲似乎一下子给抽掉了生活目标,身体情况变得很复杂。我有 个弟弟是医生,私下说,母亲处在丧偶综合症中,这是一个微妙的阶段,必须谨慎度过,最 不能缺的就是子女的陪伴。 那次散步,就是一次陪伴。而与陪伴相伴的,就是对“生命”这个命题的感受和思考。 所以,文章里有这样一句话:“这一切只让我想到一样东西:生命。” 人类,在造物主的眼里,也不过是一个物种而已,与其他物种的性质并无两样。但与其 他物种有一点不同,就是人类的强壮的生命,没有资格独享强壮——它(我在这里说的是生 命,不是人)必须对它的两端的弱势负责,即强壮当对幼小和衰老负起责任来。 动物只对一端负责,即幼子,而人类还对老人负责。这就是人与动物的不同。对幼子负 责,属于遗传本能,而对老人负责,就是文化了,与本能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你说,这不就是孝道吗?多老的话题。我说,不是孝道,是责任。 我对孝道之说是很反感的。封建社会的提倡孝道,醉翁之意不在酒。统治者要的,并不 是各家的青壮照顾好各家的老人,他要的是“向上尽心”这种普遍心态,最终落实到爱皇帝, 即忠。所以孝是假,忠是真。 而且孝心的内核,是报恩,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我不同意这个说法,因为是父母自己的 需要,才有了孩子,孩子并不欠谁的,何报之有? 所以有时候别人见我们在照顾母亲,便称赞:啊,真是好孝心。我总是笑着摇头,在心 里说不是孝心,是母子感情加上责任。 对这种责任的强调,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特点。有位加拿大的汉学家,十多年前即开 始关注我们的春节晚会,有一次他突然对我说只有你们中国人敢于把老人这个包袱背在背上, 这是你们的底气,也是你们的心灵最健全之处。 旁观者清,我相信他说的很真诚。 所以,新加坡教育部选华文教材时,也将《散步》选了进去——这是 1996 年的事。 这说明,全世界都注意到了中华文化这个特点。 其实,说尊老爱幼也罢,说人类的生命规则也罢,并无多大不同。说法本身并不要紧, 关键是你如何行动。从人们的问话里我明白,教师们并没有从“人类生命规则”这个角度去 理解这篇文章。但是,尽管与作者的角度并不完全重合,却亳不影响大家对它的评价。十几 年了,年年选;现在各地自选教材,几乎全国都选,就是证明。与中华文化对比鲜明的,是西方文化:发源于希腊,成型于欧洲,在美国达到极致。“孩 子的天堂,青壮的战场,老人的坟场”,对美国社会的此种描绘,已成共识。不错,美国很 强大,但我不欣赏这种秩序。这种秩序其实是仿生——仿动物的,文化含量很稀薄。而且, 就人类社会而言,这秩序差一种起支撑作用的因素,那就是协调。 协调,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显著特点。这特点也是一种弱点,就是不适于竞斗。但是,怎 么说呢?我相信人类最终要走向的,恰恰正是协调,而不是输赢。 (摘自《语文学习》2005.12) 2.要求学生读文本,请找出文中揭示主题(亲情、责任和生命)的句子,并理解其含义。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回答后,教师总结明确: 文本揭示主题的句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 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我”和妻子——这一代中年人,承担着孝敬老人、爱护儿子的双重责任,这种责任已 经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更是社会的,也是对生活的使命感。作者运用这带有象征性的句子, 写出了作者本人的使命感,深化了全文的中心思想,歌颂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赞 美了家庭温馨的亲情大爱和生命的美好,流露出作者尽到责任的自豪感。这正是本文的主题 所在。 二、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探究文本所表现的主题 这篇散文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对亲情、责任和生命的描写与歌颂。所以,对本文主题的 理解,应该从这三方面入手,抓住重点句段,找准切入点来细细品味、体会。 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采用的是“分歧”法,即“一波三折,尺水兴波”,这就避免了 平铺直叙,使情节波澜起伏。这个分歧主要是:“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 小路,小路有意思。”分歧得以解决的结果是母亲做出了让步,走我的儿子喜欢的小路。然 而这个让步是我已经做出了“委屈儿子,走大路”的决定之后由母亲提出的,一家人的亲情、 和乐、责任便可见一斑了。 表现“亲情”这一主题是很容易理解的,让人感动的是莫怀戚与妻子在分歧产生的时候 都能以老人为重,而“背母亲”这一情节也是真实的,因其真实,才更加感人。莫怀戚曾经 在一次外出带母亲旅游的时候就背母亲趟过河水,母亲说:你背我时,我很害怕。莫怀戚说, 让你自己蹚水过河我更害怕。对母亲的孝敬之情感人至深,这也是为当下许多人所缺乏的。 “责任”是本文要表现的第二个主题,这个词语在文中第八段里出现过:“一霎时,我 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这句话是在前面的三个分句“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 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 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的基础上出现的,一家四口人有三口都要听我的,不能不说责 任非常重大。 课文的结尾一句话更是巧妙点出了“责任”这一主题:“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 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记叙之中有议论点题 的成分,对于整个家庭来说“整个世界”莫过于儿子能茁壮成长,母亲能长寿健康,“我背 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因为我们这个年龄的人上有老,下有小,肩上的 责任可谓重大,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要用我们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担,这是我们义不容辞 的责任与担当。 然而对于“生命”这一主题可就有些抽象了,因为这个理解不是直白的,而是隐藏在字 里行间,需要我们一点点通过语言文字去触摸文本背后的意蕴。 文章第二自然段主要介绍母亲身体不好,“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老了”表明年龄大,“身体不好”是因为年龄大或是身体有毛病;因为这样,才会“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其实是一个巧妙的伏笔,为下文第二段景物描写 暗示生命的主题做铺垫。 第二段仍然不动声色地来写: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 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段能不能去掉呢?不能。这段仍然是写母亲年龄大了,身体不好。“今年的春天来得 太迟,太迟了”,两个“太迟”运用反复的手法表现了对春天的极度的期盼,真是“千呼万 唤始出来”,春天来了,母亲的身体可能就壮实一些,健康一些,这是所有做儿子最为盼望 的吧。这里看似闲笔,实际是表现了“我“对母亲的孝敬之情。“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 冬”一句中“熬”字用得好,恰当地表现出母亲身体的不好,可能是行将就木了吧,“有一 些老人挺不住”是在暗示母亲可能不知哪天也会出现挺不住的时候,又一次表现了我的孝敬。 最耐人寻味的还是第四段的景物描写: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 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里作者运用写实的手法描写亲眼所见,从大处着眼,细处落笔,用三种景物表现内心 散步时特有的感受:大块小块的新绿、树上的嫩芽、田里的冬水,通过视觉与听觉表现出大 地回春时的自然景物,景物描写之中均透露了一样信息:生命是那样美好可贵,我们要珍惜 生命,所以作者莫怀戚禁不住说“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里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首先是表现生命意识的蓬勃生长,用词自然质朴,不雕饰,看似随意的描写其实读来是 最有味道的。其二,景物描写使文章张弛有度,增加了可读性。其三,诗意的描写为文章增 加了较为浓郁的文学色彩。 当然主要还是生命意识的觉醒或是说对生命的深切感悟,而这种生命意识不是凭空产生 或是说捏造的,它是一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身体的衰老自然而然地就产生的。 第七、八两段话中还有两处运用白描手法写景物的句子,录如下: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第七段)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第八段) 第七段的写母亲眼里的景物,与第四段的景物的选择一样,依然是三种:金色的菜花、 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母亲对生命的理解与渴望是那样深刻,年老的母亲是多么盼 望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啊! 第八段与第七段相照应,人物在阳光的沐浴中熠熠生辉,此处渲染烘托了一种别样的生 命的蓬勃之美与一家人的和合之美,增添了无限的诗意。 莫怀戚在谈到本文的写作契机时说:“《散步》写于 1985 年;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 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情色彩,因我不善写诗,它就成了散文。”“切入角度:强化‘生 命’,淡化伦理,一是因为伦理说得已经太多,出新很难,二是‘生命之说’不但本质,而 且人性与动物性的参照也出来了——只有人类才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 命。” (亲情、责任、生命是理解本文主题的三个基本方面,忽视了哪一个都会使本文教学不 深刻。只有理解了作者意、文本意,才能正确地把握该“教什么”,也才能使我们的课堂焕 发生命的活力。) 总结方法: 欲探究写作目的,先了解背景动机。 唯真实体验经历,方突出文本主题。第四环节 研读文本:重点阅读,逐段分析,品味语言,探究方法。分析作者是怎么写的? 一、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要求学生运用小学学习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自然段的主要 内容”的方法,围绕主要事件“散步”概括每自然段的内容。 先让学生独立阅读在各自然段后面做批注,然后反馈明确: 1.交代散步的地点和人物。 2.交代散步的目的 3.交代散步的天气和缘由 4.描写散步的环境(初春的景色) 5.描写一家人散步的温馨画面。 6.散步时发生了分歧,以及“我”的决定。 7.选择散步路线时,母亲的决定。 8.散步的结局。 二、引导学生理清文本结构,学会写作构思的技巧 第一部分(1-3 自然段)交代散步的地点、人物、起因。开篇点题。 第二部分(4-7 自然段)描写散步的经过。先描写环境为后面写分歧做铺垫;再写发生 分歧后,“我”的心理活动和决定,最后,尊重母亲的决定选择走小路。 第三部分(8 自然段)散步的结局。“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突出主题:热爱生命, 尊老爱幼。 三、结合文本主题,探究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与技巧 引导学生结合文中描写人物的具体语句,学习文中描写人物所运用的方法,分析人物的 个性特点。 1.学生阅读文本,勾画语句,分析思考。 2.学生结合具体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3.归纳明确 (1)“我”的个性形象分析 从初春时节,“我”想到带母亲出来散步,就可以看出“我”有孝心,有责任感;第 6 段对“我”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了“我”尊重生命,关爱母亲;“我”背着母亲走小路, 表现出“我”孝敬母亲,有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2)“我”的母亲个性形象分析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 样。”表现出母亲老了,在儿子面前显得很温顺。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看得出,母亲很谨慎小心,不想发生什么意外,给儿子 添麻烦。 “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 背着我。”动作、语言的描写,既表现出母亲对孙儿的疼爱,又表现出她慈祥善良、善解人 意,不让儿子为难的个性。 (3)“我”的妻子个性形象分析 “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表现了她的负责任。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表现出她贤惠、温从、善良和夫唱妇随的个性。 “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再次突出表现了她对家庭和家人负责任、有担当和尊 老爱幼的品质。 (4)“儿子”的个性形象分析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对儿子的语言描 写,表现了他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个性特点。 “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这句可以看得出儿子充满好奇心。 还有,自散步产生分歧之后,儿子再没有说一句话,也从侧面写出了儿子的听话懂事。 总结方法: 紧扣标题细品味,逐段理解知大意; 理清结构与层次,感悟内容深领会。 抓住人物细分析,动作语言与心理; 外貌神态形象绘,文章结尾揭主题。 第五环节 赏读文本:分析鉴赏,读中学写,总结技巧,写作运用。思考“我”收获了什么? 一、 引导学生从做人方面谈收获,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这是一篇写“亲情”大爱的散文,也是一篇表现责任担当的散文,更是一篇讴歌生命的 美好与顽强的散文。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悟。比如:懂得了尊老孝亲,学会理解宽容, 明白责任担当,知道珍爱生命…… 二、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总结写作方面的收获 这篇散文,不论是事件的选择,还是记叙要素的交代,结构的安排,人物个性特点的描 写,都可以让学生学到很多方法与技巧,要引导学生领会、学习。 1.领会“以小见大”的写法 文中写的是一家人散步的一件小事,表达了却是天底下所有家庭的大事——尊老爱幼。 这种选材和写作的方法就叫“以小见大”。 2.学习写作文时拟题的方法 如果是要求写一篇记事的文章,那么,写作时,就可以借鉴本文的拟题方法,以“主要 事件”来拟题。 3.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记事的文章离不开人物描写,要想突出人物个性,避免千人一面,众口一词,就要抓住 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进行刻画描写,这样才能把人物的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形 象逼真。(结合文本中的语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 4.写作时,要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 5.恰当地进行环境(景物)描写,渲染氛围,烘托心情,隐含主题。 本文有多处景物描写,可以让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分析它的作用。 (1)冬去春来,“大块小块的新绿”有浓有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 也咕咕起了水泡”。 这“新绿”,这“嫩芽”,这“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 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力的礼赞。 (2)“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写出小路 的美好景色 ,抓住了春天景物的特征,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衬托了一家人散步的快乐 心情。 三、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阅读了《散步》这篇写“亲情”的散文,总结出了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趁热打铁指导学 生进行一次写作训练。 请以“亲情”或“家庭生活”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一、 以“主要事件为题”。 可以拟出下面题目: 1. 病了 2.这件事,真让我 3.试卷拿回家之后 4.买礼物 5.庆团圆 比如,以“庆团圆”为题目,指导学生作文。 1.先让学生运用阅读时,学习的质疑和理解问题的方法,这也是一个以事件来拟题的记 叙文,先进行审题。 (1)解题:“团圆”一般是指久别的家人见面团聚,也可以是理解为同学、朋友们的 久别重逢。 (2)质疑:看着这个题目,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就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 什么人庆团圆?(人物) 什么时候庆团圆?(时间) 在哪里庆团圆?(地点) 为什么要庆团圆?(起因) 庆团圆时发生了什么?(经过) 庆团圆后自己的感受或感想是什么?(结果) 2 按照这些问题列出写作思路,先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试着口头讲述主要内容。 3.参照口头讲述,以“庆团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二、 以“人物感情来拟题”。 可以拟出如下的题目: 1.我爱我家 2. ,我爱你 3.难忘 给予我的爱 4. 是我最爱的人 5.一碗 总结方法: 写作文体有分类,选材写法也各异。 借鉴方法多练笔,读写能力同步提。 开头简洁点文题,层次构思巧立意; 内容详略会处理,升华主题在结尾。

资料: 5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