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教学设计

ID:95495

大小:10.66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18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利用工具书和网络搜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有效整合、提炼。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深入了解“以和为贵”的内涵,并在现实生活中努力践行。【重难点突破】重点:学会利用工具书和网络搜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有效整合、提炼。难点:训练、培养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教师:l.整理需要搜集的资料的类别,发放给学生。2.准备课本中所给资料的译文。学生:1.搜集有关资料,对资料进行有效整合、分析。2.查阅工具书,理解课本中所给资料的大意。【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活动,激趣引思。导入中华民族历来崇尚“以和为贵”。600多年前,郑和受命出使西洋,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明朝初期的中国,是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强国。但是,与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国家的殖民政策不同,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宗旨,尊重当地习惯,平等开展多边贸易,把中国在建筑、绘画、雕刻、服饰等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亚非国家,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作为“和平使者”,郑和下西洋的“和平之旅”永载史册。作为中学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和发扬“和”文化,为建设和谐社会尽一份心力。(板书课题:以和为贵)用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导入新课,营造一种沉思、奋进的学习气氛,并启发学生“和”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为后面的活动打下基础。二、活动形成阶段。第一环节;探“和”之义1.大屏幕展示下面的材料:(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2)云“君子和而不同者”,和,谓心不争也;不同,谓立志各异也。君子之人千万千万,其心和如一,而所习立之志业不同也。云“小人同而不和者”,小人为恶如一,故云同也;好斗争,故云不和也。——皇侃《论语集解义疏》(3)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朱熹《四书章句集注》(4)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义者,宜也,各适其宜,未有方体,故不同。然不同因乎义,而非执己之见,无伤于和。利者,人之所同欲也,民务于是,则有争心,故同而不和。此君子、小人之异也。——刘宝楠《论语正义》2.同桌之间,共享所搜集的资料,理解材料的大意。教师讲解、明确:(1)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通俗地说,“和而不同”就是能包容尊重一切不同的观点的博大胸怀,在讨论时能各抒己见,私下里能相互尊重与理解;“同而不和”就是在讨论时随波逐流,而暗地里却不服气,有时还会拆人家的台。(2)皇侃认为,“和”的意思是内心平和不争,“不同”的意思是人各有志。“同”指的是小人“为恶一致”,“不和”指的是喜欢争斗。(3)因为没有乖戾(乖张,不合情理)之心,所以君子之间能和谐、协调;相反,小人因为有阿比(对比)之意,所以人云亦云,阿谀附和。(4)“和”是因为道义一致而产生的,“同”是因为利益一致而产生的。追求道义的人,各得其所,保持自己的独立;追求利益的人,他们的欲望是相同的。后三则是对第一则材料的解释说明。3.请同学们归纳出“和”与“同”之间的区别。讨论、明确:(1)“和”是因为道义一致而产生的,“同”是因为利益一致而产生的。(2)“和”是内心平和不争,“同”是小人“为恶一致”。4.讨论:“和而不同”在当下有何意义?讨论、明确:“和而不同”能包容尊重一切不同的观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在讨论时能各抒己见,私下里能相互尊重与理解。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独立的思考、博大的胸怀、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这些优秀的品质,在今天仍然是我们生活、学习中必须具备的品质。5.理解“和”的内涵。(1)大屏幕展示下面的材料: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尧典》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师:“和”的内涵是丰富的,古代经典中对“和”的论述也涉及多方面。以上是老师搜集到的资料,同学们搜集到了哪些呢?学生朗读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并解说大意。(2)教师讲解材料大意:第一则:他能发扬才智美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百官的善恶。百官的善恶辨明了,又使各诸侯国协调和顺。上下和睦,百姓安居乐业是儒家思想中的理想社会。这段话以颂扬帝尧的功德,强调“和”的重要性。我们常说:“家和万事兴。”说的就是人人友爱,家庭和睦,才能万事兴盛。以家见国,以小见大,道理相同。第二则: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发生,可以称之为“中”(心情平静无偏无倚),(喜怒哀乐的感情)发生了,但都能适中且有节度,可以称之为“和”。中,是天下间(万物)最大的本源;和,是天下最畅通之道。如果能做到中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才能孕育生长。(3)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可以提炼出有关“和”的哪些含义?尝试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和”的含义。讨论、明确:家族和睦、国家和顺、感情适中。第二环节:寻“和”之用1.浏览课本中《“六尺巷”的故事》,体会“和”的真谛。学生思考、解答:(1)互相谦让,能使邻里和睦。(2)与人相处要心胸豁达,才能和睦相处。(3)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2.阅读下面的故事,谈一谈你的感悟。中国古代有许多“和亲”的故事,朝廷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国王,以改善民族之间的关系。如文成公主和蕃,不仅缓和了大唐和吐蕃的关系,巩固了西南边防,更把汉民族文化传布到西域,促进了藏汉两族人民的友谊.学生谈看法。明确:“以和为贵”的做法,可以消除战端,带来和平。3.下面是著名的“将相和”的故事,读后你对“和”又有怎样的深刻认识?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因而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后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后两人和好,一起尽心尽力地辅佐赵王治理国家。学生回答、明确:只有胸怀宽广、以国家为重的人,才能做到不计自己的得失,忍让他人,以和为贵。师: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三则史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人崇和、尚和、护和的文化理念。事实上,小到修身养性、齐家交友,大到治国理政、邦交抚远,都离不开“和”的价值守则。对于中国人来说,以和为贵、与人为着,信守和平、和睦、和谐,是生活习惯,更是文化认同。可以说,没有“和”的滋养,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没有“和”的润泽,就没有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   4.教师小结:自古以来,“和”已经落实到中国人的生活中,成为中国人重要的信仰和思想观念,对中国人的影响非常大。家庭内部有“家和万事兴”之说,人与人之间讲“和气致祥”,做生意讲“和气生财”,国家之间讲“和舟共济”。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以和为贵”的精神品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对外、对他人的侵略毫无原则地忍让,如果受到外来的侵略,我们要奋起抗争,保护国家的和平和安宁。“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