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精品教学课件.ppt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精品教学课件.ppt

ID:34893

大小:25.92 MB

页数:186页

时间:2020-01-15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1.能够有感情朗读诗歌,提升解读诗歌的能力。 2.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含义。 3.能够感悟诗人的爱国之情,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报国之志。 学习目标《国家》 一玉口中国 一瓦顶成家 都说国很大 其实一个家 一心装满国 一手撑起家 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 在世界的国 在天地的家 有了强的国 才有富的家 …… 新课导入 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厦门。结集出版的诗集有 《双桅船》等。她的诗歌创作主要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 构思独特,情调婉约,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她的 诗不侧重客观生活的描摹,而是注重表现自己真实的内 心世界。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 走近作者 舒婷初中毕业以后,去福建上杭山村插队。1972年底 回城当工人。这首诗发表于1979年7月,据说成诗却早在 1976年4月24日,写于“四五运动”发生后不久。 背景资料熏 黑 隧 洞 纤 绳 迷 惘 富 饶 绯 红 驳 船 笑 涡 xūn suì wǎng ráo qiàn fēi bó wō 字词积累【干瘪】干而收缩,不丰满。 【淤滩】水退之后淤积下来的滩地。 【簇新】极新;全新。 【绯红】鲜红。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朗读诗歌 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 高亢的语言节奏,所隐含的情感基调则是由沉郁、凝重到高 亢、激昂。其中第一节风格沉郁、凝重、低缓,第二节简短 急促,第三节回旋反复,抑扬顿挫,第四节明快激越。 整体感知概括课文每节的内容 【第一节】表现祖国贫穷、落后的历史; 【第二节】表现人民的痛苦和希望; 【第三节】展示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 【第四节】再次强调我与祖国的血肉关系,表现诗人献身 祖国的热望。意 象 是诗中的艺术形象。是客观生活中的物象经过 审美再创造,渗透了观思想感情的形象,它是诗人 感情的载体。 细节探究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 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第 一 节 意 象 象 征 情 感 破旧的老水车 熏黑的矿灯 干瘪的稻穗 失修的路基 淤滩上的驳船 贫 穷 落 后 悲 哀 第一节,诗人以深沉悲痛的心情、委婉曲折的 笔触,回溯了祖国数百年来贫困、落后的历史。诗 人用“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等密集的意 象,概括出祖国长期处于贫穷和落后的状态。我/是贫穷,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第 二 节 意 象 象 征 情 感 “飞天”袖间千百年 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痛 苦 中 的 希 望 痛苦希望 第二节,写出了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不泯灭希望 的精神。祖国和人民没有因“贫困”而丧失希望,只 是长期以来希望太渺茫,像“飞天”袖间的花朵,美 丽诱人,未落地面。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第 三 节 意 象 象 征 情 感 簇新的理想 古莲的胚芽 挂着眼泪的笑涡 雪白的起跑线 绯红的黎明 新 生 希 望 激 动 欣 喜 第三节,连用一组意象,描绘出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 祖国形象。新生的祖国已站在“雪白的起跑线上”。包含 作者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赞扬。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第 四 节意 象 象 征 情 感 主 题 破旧的老水车 熏黑的矿灯 干瘪的稻穗 失修的路基 淤滩上的驳船 “飞天”袖间的花朵 簇新的理想 古莲的胚芽 挂着眼泪的笑涡 雪白的起跑线 绯红的黎明 贫穷落后 痛苦中的希望 新 生 悲哀 痛苦 希望 激动 欣喜 与祖国密 不可分, 血肉相连 第四节,再次强调“我”与祖国唇齿相依、不可分 割的关系。“迷惘”“深思”过的诗人沸腾了,她以发 自肺腑的语言倾吐了献身祖国的热望,表达了强烈的爱 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每节最后一句诗“——祖国啊”的作用。 思 考: 从破折号引出,“祖国啊”这一激情咏叹,这是叙 述人称的转换,也使读音在小小的高潮中稍作停顿。 圆周式的构“我是…——祖国啊!”增强了痛苦 和挚爱的深度。诗中的“我”仅仅指诗人自己吗?“我”与祖国是 一种什么关系? “我”不仅仅指诗人自己,也代表那些和祖国有着 共同命运的一代人,大家一起从苦难中走过,面对新的 历史机遇,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承担重任。 “我”的形象熔铸在祖国这一大形象之中。既是祖 国有机的一部分,也是伟大祖国形象的代表。“我 ” 回溯历史,贫困落后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人民的痛苦与希望 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 献身祖国的热望 悲哀低沉 欣喜高昂 读诗必须用心灵去读,才能读出真情,才能更好地 把握好作品的内在思想意义。今后同学们要用你的眼睛 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用心灵去感受生活、感悟人生, 用你的笔去歌颂我们伟大的祖国。 课堂小结 我们欣赏了当代女诗人舒婷的朦胧诗代表作之一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中有许多意象,下面就 以“我是你——”的句式仿写一组意象来表达对祖国的 拳拳赤子之心。可以交流,可以合作,把它写出来,每 人仿写一句话。 如:我是你发梢上的蝴蝶结,时时刻刻展示你的风姿。 随堂练习梅岭三章1.能够感受诗歌韵律,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 3.能够体会并学习勇往直前、坚定信念等革命精神。 学习目标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因“左” 倾冒进主义的错误指挥导致失败,红军主力被迫作战略转移。 陈毅因伤留下,担负起领导江西工农红军进行游击战争的重任。 当时赣南游击队在敌人重兵围攻中,斗争万分艰苦。陈毅和战 友们转战在深山密林中,已有两个年头。 由于和陕北中央长期失去联系,大家非常着急。这时,有 个派在敌军内部做兵运工作的陈海叛变投敌,他写信上山谎称 中央派人前来联络。要游击区负责人下山前往县城接关系,妄 图诱捕我游击区领导人。 新课导入 陈毅接到密信,亲自赶往大余城接头,幸遇我基层 群众报告陈海叛变,于是立即离开县城。归途中又遇陈 海带领反动军队搜山,只好躲进树丛,避开敌人的搜捕。 敌人听说山上有游击队的重要负责人,便调集了四个营 的兵力,将梅山团团围了20多天。陈毅以伤病之身伏丛 莽间,幸得脱险。《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被困梅山, 自料难免牺牲的情况下写成的一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陈毅】(1901—1972),中国 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 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华人民共 和国十大元帅之一。1977年其遗作专 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走近作者朗诵 1.读出节奏 2.把握情感基调 (乐观、豪迈) 整体感知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困。余伤病伏丛莽间二 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本组诗歌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当时的 环境、背景。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细节探究(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本诗后两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运用设问,总领全诗 运用想象的表现手法,写出领 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力量的浩大, 表现出与反动派战斗到底的决心。 至死不渝的革命斗争精神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族十万斩阎罗。(重点词的表达效果) “招”字旗帜鲜明,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 浩大声势;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 临下的气势,写出了广大士兵与作者一样,将与反动派斗争 到底的决心和必胜信念。(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如何理解本诗前两句? “烽烟十年”表明革命事业之艰难与诗(一) 相呼应;“头悬国门”化用伍子胥的故事,具有悲 壮之感。抒写了诗人壮志未酬,死难瞑目的情怀以 及对战友满怀激情的鼓励。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后两句在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的诗意之上,更增加一份豪壮之气,表现了诗人视死 如归的壮烈豪情和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捷报飞来当纸钱”中的“飞”能否换成“飘”“传” ?为什么? 不能。“飞”字显得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 力和感情色彩。用“飘”,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 ,无形象感。 这一句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想象,表达 作者乐观的革命主义情怀,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如何理解诗歌前两句? 诗人投身革命便义无反顾,面对枪林弹雨的惨烈 斗争,坦然面对生死,甘为革命献身,并且坚信人民 终究得到解放。最后一句“人间遍种自由花”有什么表达效果? 是对诗(一)自问式起句的最终回答,是诗人所 追求的革命理想,表现出诗人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 遍种自由花。(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运用了借喻和引用的修辞手法。“血雨腥风”借喻国民 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镇压,“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 民解放;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坚信革命一定能取得胜利的乐观 主义精神。“取义成仁今日事”借用古语“舍生取义”“杀 身成仁”,指为真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而英勇牺牲。概括这组诗的内容 示例: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  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  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内在联系。 第一首:写自己。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 新战区,豪情满怀;表现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 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思考探究第二首:给同志。勉励战友,勉励后死者努力作战, 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作者心系革命、切盼人民解 放的思想感情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首:望未来。展望未来,表现作者坚定的革 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①想象、联想相结合充分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 大气魄。如第一首中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三、 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抒 发豪迈的革命胸襟。第二首、第三首联想“捷报飞来当纸 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浪漫 主义的创作,在表达诗人强烈思想感情的同时具有独特的 艺术感染力。 写作特色 ②借代和引用。如第三首多次用了借代和引用的修辞 手法。“阎罗”是旧时所说的地狱之王,作者引用来比作 人间的反动统治者。又如“旌旗”,原是旗帜的通称,这 里借来指代军队或武装力量;“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 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来指代战争。这些修辞的运用,形 象贴切,暗含了诗人愿意为了革命做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 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诗人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 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 诗人以“泉台”“烽烟”“血雨腥风”等意象, 形象的概括了革面征程的艰辛,表达了对牺牲者的缅 怀,又以“斩阎罗”的“旌旗十万”、纷飞的捷报、 遍布人间的自由之花等意象,表达了不屈的战斗意志 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课堂小结梅岭三章 一、过去 二、现在 三、未来 内容 现实、理想、想象相结合 精神 回首征程 勉励战友 展望未来 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 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 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时间短诗五首1.朗读诗歌,感受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3.能够体会诗歌情思、哲理。 学习目标月 夜 沈尹默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 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他 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正 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 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这首诗在文 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么样的魅力呢? 新课导入【沈尹默】(1883-1971), 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 法家。“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 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 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 《月夜》《落叶》《三弦》等。 走近作者沈 尹 默 书 法 作 品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 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 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 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 “民主”, 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 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背景资料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 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 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 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朗诵 1.读出节奏 2.感受意蕴 整体感知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 将它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 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 满了美的意蕴。 《月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细节探究 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象征 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 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 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 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 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 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要点:“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 固执而迂腐。 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 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 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 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 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现 代著名诗人。出版第一本诗集中《雨 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 ”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 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走近作者【萧红】(1911-1942),原名 张迺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 现代女性作家。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 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 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 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相关介绍朗诵 1.读出节奏 2.体会情感 初读本诗你有怎样的感受? 此诗题作“口占”,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 见,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看过 诗题,再读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语言, 也不见泪水的痕迹,给人的印象并不强烈。 整体感知萧红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因病死在极度混乱中 的香港。这对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 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 戴望舒“他们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 者,弄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 着,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理 葬并且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 的木签。”萧红生 前是那样坎坷不幸,而身后又偏偏是那样寂寞、凄楚。 背景链接死者是如此,活者也是如此。戴望舒曾因宣传 抗日而被日本宪兵投人监狱,受尽了折磨。出狱以 后,原先在香港宣传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经过 党组织的帮助,早已纷纷离港潜返内地,戴望舒孤 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寂寞地等待、等待……过了 很多年,诗人才得以前来凭吊萧红。《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结合诗歌背景,你从“走了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中体会到了什么? 细节探究 “六小时”强调时间之长,“长途”强调距离之远, “寂寞” 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 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作者跋山涉水凭吊萧红墓,可见 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 藏着诗人痛惜萧红的早逝,希望她仍 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 丰富复杂的感情。 如何理解“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 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 被摧残、窒息的。 如何理解“我等待着,长夜漫漫”和“你却卧听 着海涛闲话”。 “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人天永隔,逝者 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表现出作者美好的 愿望以及与已故者深厚的情谊。 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情感 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 透出激情,是戴望舒一生中最优秀的诗篇之一。 课堂小结《月夜》:知识分子追求独立 《萧红墓畔口占》:朴质深厚的情谊断 章 卞之琳【卞之琳】(1910-2000), 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 (“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 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文化 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 代派的代表诗人。 走近作者 本诗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 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 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 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 性的一首诗。 背景资料朗诵 1.读出节奏 2.感受意蕴 整体感知《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诗由哪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 “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 “桥”“楼”“明月”“窗子”。 细节探究 诗歌的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 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又有什么联系呢?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 在楼上看你”, 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产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 别人的梦”,在“装饰”这一点上又产生了联系。 看到的风景,进入梦里,将四个画面交叠在一起。 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 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蒙、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 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充 溢着奇幻色彩、荡漾着温馨情调。 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 什么道理? 宇宙间的事物存在着普遍的联系,互相依存;这个 事物与那个事物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受制约的。本诗通过几组意象营构了丰富的诗境、诗趣、 诗思,又通过意象的顶真旋复在意象之间建立联系, 使其在人的视野中变得充盈与丰富,并不断膨胀链 接,最终形成了无限丰富、完整、饱满的艺术世界。 课堂小结风雨吟 芦 荻【芦荻】1912年生,现代诗人。 原名陈培迪,生于广东南海。曾与人 合编刊物。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后任暨南大学教授。著有诗集《桑野 》《驰驱集》《芦荻诗选》等,亦有 诗歌理论、鉴赏文章和著作行世。 走近作者朗诵 1.读出节奏 2.体会内涵 整体感知《风雨吟》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开头两句“卷”“奔”两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细节探究 “卷”“奔”这个动词极为生动,突出风雨气势 之猛烈、磅礴,描绘出了此时“大地”的动荡、不安 和被裹挟的状态,自然的将大地与大海联系起来。诗中的“风雨”有哪些含义? 不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 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也象 征着“人生”的坎坷与磨难。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当时 中国社会局势动荡不安, “风雨”更深层次的涵义是 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如何理解“年轻舵手的心”? “我”面对苦难中的祖国,就像年轻而缺乏阅历、 经验的舵手一样,忧思满怀,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 向。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的感到忧虑的同时也激 发了“我”敢于乘风破浪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诗人描绘了在铺天盖地的疾风骤雨中,世界的 陌生化给人的冲击与感受。在颇有象征意味的“风 雨”中,表现一个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志 青年,面对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的责任感、使命感 以及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课堂小结统一 聂鲁达【聂鲁达】智利著名诗人。13岁 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 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 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 上智利诗坛。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 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 走近作者朗诵 1.读出节奏 2.体会哲理 整体感知《统一》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细节探究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片花, 所有的树与一棵树,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和 “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作者在此用“是”将其 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统一的思想。如何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明确: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 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 果实,而果实的本质有是生命的传递。因此繁多是生物 存在的表象,他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 这一片叶就能对所有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 说你的看法。 明确:认同,将零散的事物化整为统一,通过 事物现象归结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更清楚的认识, 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不认同,从事物 的独特性方面阐述,言之成理即可)本诗由事物的表象特征看到其本质特征,让人 思考事物的“统一性”。揭示了事物认知的规律, 简明质朴而又蕴含哲理。 课堂小结 从这五首短诗中举例说说新诗的“新”体现 在哪些方面? 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 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 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 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 ”“海”等。 艺术特色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 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 收国外新语法,如“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霜风呼 呼的吹着”等,语言散文化。 ③在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 情、情感与见解。《断章》——哲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 《风雨吟》——象征:风雨 大地 我 《统一》——哲理:对立之中存在统一海 燕1. 能够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 2.能够品味语言,体会海燕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3.学习海燕勇敢、坚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进取的态度。 学习目标海燕是一种海鸟,上部分是黑 色的,尾部呈白色,腿很长。 善于在海面飞行,被誉为 “大海里杰出的飞行家”。 新课导入 高尔基,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 》。1906年高尔基写成长篇小说《母 亲》,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 1913~1916年完成自传体长篇小说三 部曲的前两部《童年》和《在人间》。 1923年完成《我的大学》。 走近作者飞沫( ) 掠起( ) 胆怯( )  蠢笨( ) 飞窜( ) 呻吟( ) mò lüè cuàn qiè chǔn shēn 字词积累苍茫: 呻吟: 胆怯: 精灵: 蜿蜒: 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胆小;畏缩。 神仙,精怪。 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蛇类爬行的样子。阅读全文,划分层次并进行概括。 1-6段:暴风雨将来,海燕渴望暴风雨。 (海燕高傲的飞翔、其它海鸟惊慌失措) 7-11段:暴风雨逼近,海燕搏风击浪,欢快叫喊。 (乌云浓暗、海燕英勇搏斗) 12-15段:暴风雨即临,海燕热情呼唤。 (风云雷电海激烈斗争、海燕预言 暴风雨即将 来临) 整体感知海燕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从文章中找到具体语句 并结合相关写法进行分析。 碰、穿过、冲、掠 起…… 黑色闪电…… 大笑、号叫 两次叫喊 勇敢、锐不可当 矫健 乐观、坚定 豪迈 细节探究 海燕:矫健豪迈、斗志昂扬、乐观坚定、无所畏惧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黑 色的闪电”比喻精确、传神,寥寥数字 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并且给海 燕活动的背景增添一点亮光,使人从海 燕身上看到光明和希望。“高傲的飞翔 ”总写海燕的行动,“高傲”赋予海燕 以人的性格,这一句从形、色两方面突 出了海燕勇猛、善战的姿态。与其它海鸟形成对比,衬托海燕形象 海鸥 海鸭 企鹅 海燕 呻吟、飞窜、恐惧 自由、勇敢、高傲的飞翔 躲藏、胆怯 呻吟、吓坏了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 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呻 吟”“吓坏”等词,赋予海鸭以 人的声音、动作和情感,写出了 海鸭的恐惧、胆怯,与英勇的海 燕形成鲜明对比。恶劣环境的渲染与烘托 (狂风、乌云、闪电、大海) 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 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抱 ”“甩”“摔”几个动词连用,以“恶 狠狠”的神态刻画,赋予狂风人的性格, 写出了风的猖狂和凶狠,点明海燕所处 环境的险恶,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突 出海燕的高大形象。文中除了海燕,还出现了大海、海鸥、海鸭、企鹅、 乌云、闪电等多种意象,联系时代背景,思考它们各自 象征着什么。 思考探究高尔基写这首诗是在1901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 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 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当 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 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 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 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这篇《海燕》。 背景链接海燕 大海波浪 海鸥、海鸭、企 鹅 乌云、闪电、雷 声、狂风 英勇无畏的革命 先驱者 革命群众的力量 假革命者、不革命 者、害怕革命者 反革命黑暗势力 太阳 革命的胜利“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在文章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 革命先驱者向人民群众发出的召唤; 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渴望和期待; 预示无产阶级革命风暴的即将到来; 表现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高瞻远瞩、坚定不移的革命精神。 富于鼓动性和战斗力,鼓舞和号召人民群众积极 行动起来,投身革命,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推荐你喜欢的语段进行朗诵,并说明推荐理由。学习海燕精神, 需要心动,更需要行动。 你打算如何做当今社会 的“海燕”? 示例:要做新时期的海燕,就不能像面对暴风雨充满 恐惧的“海鸥”、被“轰隆隆的雷声”吓坏了的“海鸭” 和畏缩起身子藏在崖岸下的“企鹅”那样胆怯、自私和逃 避现实,面对困难要如海燕般的勇敢、执着、不畏强暴和 勇于献身;要具备乐观无畏的豪情,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战 胜一个个未知的困难与挑战!《海燕》这篇著名的散文是革命者掷地有声的 革命宣言,表达了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高昂的革 命乐观主义精神。它也是革命者对人民群众热切是 召唤,号召人民行动起来去迎接一场“暴风雨”般 伟大的革命。请以“海燕”的口吻,描述暴风雨即将来临时你的所 见、所闻、所感。(注意突出场面描写和心理描写)

资料: 215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