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课件.pptx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课件.pptx

ID:34883

大小:17.37 MB

页数:280页

时间:2020-01-15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左传》 曹 刿 论 战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教学目标: 1.加强诵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特殊句式。 3.充分认识到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民心的向背,体会曹刿 的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本文文限,领会全文主旨。 你能说出中国古代以弱胜强的 著名战役有哪些吗? 淝 水 之 战 官 渡 之 战 巨 鹿 之 战 赤 壁 之 战走进《左传》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 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其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 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国先 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因此本书在中 国的文学界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史学也有巨大的贡献 。 齐鲁长勺之战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 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 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 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齐国襄公无道,在位时发生内乱。襄公兄弟多人,公子纠的母亲 是鲁国人,他就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则逃到莒国。鲁庄公8年(前 686)秋,齐国人杀死襄公,立公子无知为国君,鲁庄公9年(前685) 无知又被人杀死。于是,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着回国。 公子小白设计先到,做了国君,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 齐桓公。齐国要杀公子纠,打败鲁军,再次威胁鲁国,要求鲁国杀 公子纠。公子纠被杀后,齐军在长勺与鲁军会战。当时齐强鲁弱, 但最终鲁军胜利,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长勺之战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 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 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编年体】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 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 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 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 治通鉴》都是编年体史书。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 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 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文学研究影响很大。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 ( ) ( ) ( ) ( ) ( ) 遍刿 ( )guì bǐ biàn鄙 孚 ( ) 间  bó帛 sháo jiàn zhé辙 轼 靡 勺 ( )( ) fú shì mǐ神弗福也 (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一鼓作气:指趁劲头大的时候抓紧做,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彼竭我盈:指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辙乱旗靡:形容军队溃败混乱。 课内成语 词内活用十年春,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 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 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 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 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 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 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 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 旗靡,故逐之。”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 参与 读出反对的语调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读出否定的语调 遍及、普遍学情 诊断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 读出肯定的语调 新词、朗读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作战,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 能够鼓起士气 第二次 (士气)枯竭 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调。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推测,估计 埋伏 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鲁庄 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 呢?”曹刿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 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 凭借什么作战?” 译 文:译 文: 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从不敢 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 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 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 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信用,未能让 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译 文: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 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 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职 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如果) 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译 文: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曹刿说: “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轧出的 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 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译 文: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刿回 答说:“作战,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 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译 文: 他们的士气已经耗尽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 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 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轧出的痕 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第一部分(第1段): 写战前鲁国的政治准备。 简要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原因和鲁庄公被迫出战的打算。 写乡人劝阻曹刿,曹刿解释说明。 通过三问三答,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即取信于民。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第二部分(第2段):记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记述曹刿指挥鲁军取得战斗的胜利。(追击) 交代地点和参战人。(参战) 记述曹刿和鲁庄公的不同看法,以及曹刿一举 取胜的战况。(反攻) 曹刿向鲁庄公进行解释说明,先总 说,指出士卒的勇气在战斗中具有极重 要的作用,然后照用第2段中两次“未 可”和两次“可矣”,分两层论述“未 可”和“可矣”的道理。 第三部分(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战前准备 请见原因 齐师伐我 政治 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战争经过 战后总结 齐人三鼓,鲁军一鼓, 齐师败绩 下视其辙,登轼望之, 遂逐齐师 进攻时机:齐人三鼓之后, 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战略思想 ( 取信于民 ) 战场指挥 (把握战机) 战术思想 (后发制人)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 刿 论 战彼竭我盈(         ) 公将鼓之(         ) 忠之属也(         ) 神弗福也(         ) 小惠未遍(        ) 肉食者鄙(        ) 齐师伐我(        ) 又何间焉(        ) 充满,这指士气正旺盛 击鼓命令进军 类,之类的 赐福,保佑 遍及,普及 浅陋,这指目光短浅 军队 参与政治上:为国分忧,有远见卓识,深谋远虑。 曹刿形象 军事上:机敏持重,善于把握战机;知“士气 盈竭”,有当机立断的才干;知“战场虚实”, 有务实求真的才智。 “远 谋”文章详略的安排对突出曹刿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 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 边的臣子、神灵,而不是百姓。 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鲁庄公终于 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 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鲁庄公形象 缺点:政治无能、军事无 知、目光短浅、鲁莽草率。   【“鄙”,具体表现在】 (1)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 (2)用兵轻举妄动,急功近利。 (3)取胜而不知胜。 优点:能虚心求教,信任 曹刿,让他参与指挥,识 人识才,任人唯贤。  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 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的无能;他 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曹刿, 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他作战 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 人唯贤;他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 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鲁庄 公不是昏君,而是一位缺乏 军事才能的明君。 鲁庄公形象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 政治清明,民心所向(在政治上取信于民); 上下团结,君民一心(团结曹刿、知人善用) ; 掌握策略,以逸待劳(不盲目与强齐硬战); 把握战机,后发制人(彼竭我盈一招致胜)。(1)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 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 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2)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 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 (3)抓住了有利的时机。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 “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抓住了恰当的追击 时机,详察敌情,确认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 全胜。这是“天时”因素。课文的核心人物是曹刿, 作者为什么还要写鲁庄公? 写鲁庄公是为了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曹刿 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 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 比中,突出曹刿的深谋远虑。第2段对曹刿语言、行动的描写,表现了曹刿(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 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A.忠君报国的思想 B.勇于牺牲的决心   C.急于取胜的心理 D.卓越的指挥才能 DA.鲁庄公在见曹刿之前对迎战齐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B.曹刿主动参战,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C.鲁国取胜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D.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并与他一起指挥战斗。 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A.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B.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强大的齐国将攻打弱小的鲁国,下面可表 现鲁国当时岌岌可危形势的一项是(  )曹刿与鲁庄公论战,可分为几个阶段 ? 【三个阶段 】 战前(“曹刿请见”) 战时(“战于长勺”) 战后(“既克”)战争中重点写了什么事件?其表现手法是什么 ? 写了两件事: 出击时机的把握和追击时机的把握; 通过对比手法表现的。战争结束后的论战是围绕什么展开的?有何作用? 围绕胜利原因展开,是对第2段 战争指挥的解释,是胜利必然性的 揭示,表明曹刿军事上的“远谋”。《左传》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和故事的情境。 3.以读代讲,议中落实,逐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 运用设喻说理,委婉劝说方法的妙处。 2.结合课下注释,与同桌疏通文意并积累重要文言词汇。 4.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敢于进谏的品格。学习人 际交往中以尊重为前提,采用委婉劝说的方式给别人提 意见和建议的语言艺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战国策》 本文选自《战国策》。 西汉末期,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主要记载 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 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叙了一些义士豪侠不 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它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 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春秋战国之际,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的内部新 旧势力的斗争,以及人民群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 尖锐激烈。 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 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 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 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所向是国家政权巩固的决定性 因素。无论是战争或生产,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 和参与。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 争相延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朝( )服  衣冠( ) 朝( )于齐期( )年 窥( )镜 昳( )丽yì kuī jī cháo guānzhāo(名词作动词,穿戴) (名词作状语,早晨)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朝服衣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朝服衣冠 闻寡人之耳者之过者 (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 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谏,用含蓄的话 委婉地规劝。 规劝国君、尊长或朋 友改正错误。 讽:婉言规劝 谏:直言规劝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 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长,这里指身高 早晨穿戴 好衣帽 照镜子 光艳美丽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 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说: “您美丽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译 文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 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 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 不若君之美也。” 旦日:第二天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 徐公美丽),因而又问他的妾说:“我同徐公比,哪一 个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 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与(客)坐谈,问他:“我 同徐公比,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 译 文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 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妾之美我者, 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次日,第二天 同“熟”,仔细 远远不如 认为我美 偏爱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 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 远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 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 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译 文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 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 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宫里侍妾一类女子 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 没有谁 全国范围内 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 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 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 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 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 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 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译 文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 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当面指责 在公众场所议论 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疏通文意 译 文 齐威王说:“好。”于是下命令:“大 小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 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 够在公共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并能使 我听到的,受到下等奖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满一年常常,不时 偶然进谏 到齐国来朝见 在朝廷上取得胜利。意思是内政 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译 文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 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后,还不时有人 偶然进谏;满一年后,即使有人想说,也没有 什么可进谏的了。燕、赵、韩、魏听说了这件 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说的 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1)邹忌修八尺有余 (2)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通“又”) (通“熟”,仔细) 通假字明日,徐公来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今:某一区域或空间的某一部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 今:明天,今天的下一天古:第二天 古:国土方圆 今:讽刺,侧重揭示、 批评或嘲笑 古:用暗示、比喻的 方法委婉地规劝 古今异义窥镜而自视 今:照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今:表大致范围,方位词 能谤讥于市朝 今:议论 古:身边侍候的人,近臣 古:偷偷地看 古:诽谤讥讽 古今异义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 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 邹忌有三问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 “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结构分析 邹忌解蔽,当晚有三思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 “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入朝见威王,有三比 臣之妻私臣 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结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齐王纳谏,下令有三赏 上赏 中赏 下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能上书谏寡人者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课堂小结 邹忌是一个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不偏听偏 信,能正确审视自己和对待别人,还敢于向 帝王进谏,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我们应 从其身上吸取精华,继承优良品质,树立起 正确的价值取向,争取比古人做得更好。 本文通过记叙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劝谏齐威王和 齐威王勇于纳谏的故事,表现出作者对善于劝谏者和 开明君主的肯定和赞赏。说明了作为明君善于纳谏的 重要性,以及作为臣子善于进谏的必要性。诸 葛 亮 出师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用法,积累文言知识,逐步提高 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能够背诵课文的重点段落。 3.感受诸葛亮复杂的情感,诸葛亮的人品、气节,以及 这篇千古名文的魅力。 2.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整体感知课文 内容,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诸葛亮 181-234 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 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南阳邓县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市西南) ,但对于世事十分留心,人称“卧龙”。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 )在隆中耕种,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辅佐刘备建立蜀汉。 代表散文《出师表》《诫子书》等。【表】古代的一种文体,臣子给君主上的奏章。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 或表明精忠报国之心,或献攻略之策。 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唯独诸 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灿然于文苑。 这是因为孔明之作,持论贤明通达,行文情浓义明, 因而被奉为理政的规范,作文的楷模。出师表 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 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 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了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 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诸 葛亮留下了两篇《出师表》,后世称建兴五年第一次出师伐魏前所上表为 《前出师表》,建兴六年第二次出师北上伐魏所上表为《后出师表》。本 文是《前出师表》。( ) ( )( ) ( ) ( ) ( )崩殂 ( )菲薄 ( ) 裨补  陟罚臧否 阙漏 ( ) 行阵 猥自 夙夜 cú fěi bì zhìzāng pǐ háng wěi sùquē驽钝 攘除 遗陛下 攸祎 ( ) 诹 ( )( ) ( ) ( ) ( )rǎng zōu nú wèi yōuyī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 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死 时候 指三国时期蜀汉的创建者刘备, 公元221—223年在位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 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厚遇 追念 朝廷 这里指疆场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发扬光大 扩大皇上听闻(的范围)。 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听取意见 发扬,扩展 说话不恰当 随意地看轻自己译文:先帝创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 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立困弊,这真是危急存亡的时刻啊。 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忠心的将士在外舍身忘死,大 概是追念先帝对大家的特殊待遇,想在您的身上进行报答。 您应该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的美德。 激发志士的勇气,不应当妄自菲薄。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 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指皇宫和丞相府中 晋升、处罚,赞扬、批 评,不应该(因在宫中 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 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 负责专职的官员 罚 宫中和丞相府的赏罚不同公平清明的治理译文:皇宫和丞相府中都是一个整体,晋升、处 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 而)不同。如有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的人,或行 为忠善的人,应该交给负责专职的官员,判定他们 受罚或者受赏,以显示陛下公平清明的治理。不应 该有所偏爱,使宫中和丞相府的赏罚不同。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 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 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行伍,部队 性情品德善良公正译文:将军向宠,性情品德善良公正,又通 晓军事。过去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很有才能, 因此众人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禁军营 中的事都去咨问于他,必能使部队和睦,才能 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的安排。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 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 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感到痛心、遗憾 这里表示原因译文: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 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 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臣谈论这事, 没有不感到痛心、遗憾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都是古代官职名 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 译文: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坚贞可 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 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会指日可待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 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 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 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 社会地位低微, 见识短浅 奔走效劳 屈尊就卑 亲身耕种 有名望,显贵 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感奋激发译文:我原本是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身耕种。只想在 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有名望,显贵。先帝 不因为我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亲自降低身份, 屈尊就卑,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 事,由此使我感奋激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劳。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 危难之间,尔来 二十有一年矣。 覆灭,颠覆。这里指兵败 译文:后来遭遇兵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 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自那时以来二十一年了。 自那时以来 二十一年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 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早晚,日日夜夜 刘备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 并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 未能奏效,不成功 不生长草木。这里指贫瘠、未开垦的地方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 排除,铲除 原来的都城,指东汉都城洛阳 劝勉,鼓励表示期望译文: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把国家 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 惟恐托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损于先帝的英明。因 此五月渡泸南征,深入不毛之地。 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甲已经充足,应当勉励 统率三军,北定中原,期望竭尽我低下的才能。 铲除奸邪、兴复汉室、返还旧都洛阳。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处理事务)斟酌情理,考虑得失 译文: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理 事务)斟酌情理,考虑得失,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 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 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 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这里是功效的意思 揭示他们的过失 怠慢,疏忽 祭告 发扬皇上盛德的话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询问(治国的)好方法 刘备给后主的遗诏 指正确合理的言论 流泪,落泪译文:希望陛下把讨伐汉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 去完成;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以祭告先帝的英灵。 如果没有发扬皇上盛德的话,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 董允的怠慢,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谋求自强, 询问(治国的)好方法,考察并采纳正确合理的言论, 深思先帝的遗诏。臣蒙受大恩,不甚感激。现在即将远 离,一边写表,一边流泪,真不知该说些什么。而中道崩殂 宫中府中 半,形容词 内,里,中间 一词多义 而中道崩殂 以咨诹善道 路,途 道理今天下三分 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分开 本分 以光先帝遗德 以遗陛下 遗留 给予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每与臣论此事 判定 谈论,议论 生词、朗读然后施行 性行淑均 必能使行阵和睦 做,执行 品德,品行 必能裨补阙漏 先帝称之曰能 能够 能干,有才能 行列,这里指军队然后施行 性行淑均 必能使行阵和睦 做,执行 品德,品行 必能裨补阙漏 先帝称之曰能 能够 能干,有才能 行列,这里指军队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不以臣卑鄙 以光先帝遗德 以塞忠谏之路也 受命以来 咨臣以当世之事 介词,把 因为 以致于 表限定 连词,来 用诚宜开张圣听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今:四季中的秋季 先帝不以臣卑鄙 今:商店开始营业 古:扩大 古:时 今:品质低劣 、下流古: 身份低微,出身低下 古今异义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今:十分憎恨 猥自枉屈 今:卑鄙下流 临表涕零 今:鼻涕 古:亲自降低身份 古:痛心和遗憾 古: 眼泪 名词作状语 北,在文中意思为向北。 躬,在文中意思为亲自。 ②北定中原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形容词作动词 ①庶竭驽钝  竭,在文中意思为用尽。 动词作名词①恐托付不效  托付在,文中意思为 托付的事。①以光先帝遗德  ②恢弘志士之气  ④亲贤臣,远小人  ③苟全性命于乱世  亲,在文中意思为 使……亲近 远,在文中意思为 使……疏远 全,在文中意思为使……保全。 恢弘,在文中意思为使……发扬 光,在文中意思为使……发扬光大 使动用法①此皆良实  良实,在文中意思为忠良诚实的人。 ②攘除奸凶  奸凶,在文中意思为奸邪凶恶的人。 ③优劣得所  优劣,在文中意思为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形容词作名词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 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 心,点出出师本题, 表达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一部分(1~5段): 写临出师前的忠谏, 提出了广开言路、执 法如一、任人唯贤的 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8段) :诸葛亮对当前形势的分析是什么?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主观条件 客观条件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 (1)开张圣听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亲贤臣,远小人。表文为了说明亲贤远佞的利弊,以先汉“兴隆”和后汉“ 倾颓”的历史事实作为前车之鉴,以先帝叹息、痛恨桓帝、 灵帝昏庸误国为告诫,促使后主刘禅亲信贤臣;以“汉室之 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由近及远,借古鉴今,成败并举, 经纬成文,思路开阔。所以,这段文字不能去掉。 表文第五段为什么插入对往事的回忆 ? 去掉这一段文字,好吗?说说6、7段在表达方式上与前文有何不同。 前文主要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向刘 禅提出建议;第6和第7段主要用“叙述” (记叙)的表达方式,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陟罚臧否(   )  中道崩殂(   )      以遗陛下(   ) 行阵和睦(   ) 性行淑均(   ) 庶竭驽钝(   ) pǐ cú wèi mù  xínɡ n ú为下列句子中的“以”选择恰当的义项 A.用     B.以致      C.用来    D.因为 (1)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 (2)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3)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 D B A【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 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 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 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 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 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 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 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 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联系两段看,甲段中的“将军”也就是乙段中的______。先帝 甲、乙两段文字所表达的共同目标是什么? 恢复汉室,一统霸业。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 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 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三个(句、对)。 (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三个即可)有关典故: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等。 有关成语: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有关名言警句: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等。 有关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 诗词曲五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教学目标: 1.查找资料,学习有关诗词曲的知识,了解作者及其作 品的特点,并背诵这几首诗词曲。 3.精读、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生活、创 造美好生活的审美情趣。 2.反复阅读,体会诗词曲的用词,从情感、修辞、手法 等不同角度进行赏析。诗  曲 词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 》 《十五从军征》出自《乐府诗集》。 据《乐府古题要解》,《十五从军征》晋代已入乐。 在它被用为横吹曲辞以前,是否曾入乐,已难查考。 此诗原来或许是汉魏间大动乱时代的民歌,是为控 诉残酷繁复的兵役制度而创作的。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描绘了一位在外征战的老兵 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所见所感,揭露了古 代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于劳动人民的残 酷奴役和对于人性的残害,具有一定的史诗 意义。诗境被一种怨愁情绪所弥漫,基调极 为悲凉,作品真实、深刻、催人泪下。( )( )( ) ( ) ( ) ( )阿谁 ( ) 冢累累 狗窦  舂雉 羹 饴 ē zhǒng dòu chōngzhì gēng yí阿谁:疑问代词。犹言谁,何人。 冢累累:冢,坟墓。累累,众多的样子。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 雉:野鸡。 舂: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用杵撞击,便去皮壳或捣碎。 羹:这里指用蔬菜煮的羹。 饴:同“贻”,送给。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zhǒng zhì 合作 探究 指导朗读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 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gēng yí chōng刚满十五岁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路遇一 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 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柏林中的一片墓地。”走到家门 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 ?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 ”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 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面对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 “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动作描写: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突出老兵“ 出门东向看”与“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 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 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715-770 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 陵。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 称“高岑”。 主要作品: 《逢入京使》、《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 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 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 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边塞诗】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以边塞军旅生活为 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 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边塞诗一般出自于 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 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 尚情操。在唐代边塞诗中,多以汉朝喻。瀚海 锦衾 狐裘( ) : ( ) : ( ) : qiú hàn qīn 狐皮袍子 织锦被子 指沙漠 阑干 ( ) : ( ): 掣 lán ch è 纵横交错的样子 拉,扯白草:西域所产的一种牧草,干枯时变为白色。 胡天:这里指塞北一带的天空。 辕门:领兵将帅的营门。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合作 探究 交流翻译 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太薄。 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着。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再读诗歌,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1-10句)从不同侧面咏雪。 第二部分 (11-14)宴请归客与送客出辕 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 (15-18)送别依依不舍的心情。 (11-18 句)送别 第一部分一天雪景的变化线索 诗题 “白雪歌 ” 咏雪(天气情况) “送武判官归京 ” 人物(诗人、武判官) 事件(归京) 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句以春景喻冬雪,角度巧妙, 内容贴切,意境清新,读之令人叫绝。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卷”“折”: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风势之猛。 “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 “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 “即”: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既展示了冰天雪地、万里愁云的景象,又自然 引出下文送别的场面,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想 象之奇。再从帐外写到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 然后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别的特定 环境。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 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 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 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 写法小结辛弃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1140-1207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词人, 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 辛弃疾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虽命运多舛、壮志 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把满腔激情和 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寄寓于词作之中 。 主要作品:《稼轩长短句》 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在 镇江知府任上。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 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 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总是触景生情, 感慨万千。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北固亭,最初修建年代未知,新亭 重建于明朝崇祯年间,又称凌云亭、摩 天亭、天下第一亭。《三国演义》中孙 尚香惊闻夫君刘备病殁白帝城的噩耗后, 曾在亭里设奠遥祭,旋即投江自尽,故 此亭又叫祭江亭。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兜鍪 móu 古代作战时 兵士所戴的头盔 这里指代士兵。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 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 ?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 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 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 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 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 “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词人登上高高的北固楼,放眼望去是美好的神州风光 这牵发了他的联想,思古之情油然而生。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运用设问,自问自答。这句问纵观千古成败, 意味深长,回味无穷。词人想到了国家的盛衰、 千古的兴亡,正好比悠悠东逝的长江水,滚滚流 不尽,令人惘怅感喟不已。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这里用了《三国志》中的一个典故,曹操曾对刘备 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刘备)与操耳”指只有被称为 天下英雄的曹刘才是孙权的对手。三处设问,处处精 妙。问的角度新,答的内容巧,构思十分精妙。生子当如孙仲谋 “仲谋”是孙权的【字】,所以这里用了《三国志》 中的一个典故,即曹操赞叹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 词人此处赞叹孙权的雄才大略,实际上暗指类似东吴 占据了江南半壁江山的南宋,没有出一个像孙权那样有 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今昔对比,令词人慕古伤今,忧 患惘怅,用典很有新意和深意。上片【景 】 下片【怀古 】 以问起句,以答 结句,使人触景生 情,不胜感慨。 借对孙权的赞美, 暗含对当朝的忧虑 和讽刺。 望神州、北固楼、 千古事、长江流; 万兜鍪、战未休、 谁敌手、孙仲谋。 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 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 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 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 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课堂小结文天祥 过零丁洋文天祥 1236-1283 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 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末年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秀夫、 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景炎三年(公元1278)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 九年(公元1282)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 主要作品: 《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等。过零丁洋 这首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宋祥 兴二年(公元1279)。宋祥兴元年(公元1278), 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 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 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 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零丁 释义: 孤苦无依的样子 寥落 稀少。指宋朝抗 元战事逐渐消歇。 liáo 汗青 这里指史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诗人回顾自己的仕途和征战的经历:因科举而蒙朝廷重 用,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中已经度过了四个春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首联:如何起笔 ? 国家的灾难、个人的坎坷浓缩在这两个比喻句中, 意思是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颔联:诗人的境况如何 ? 在曾经兵败的惶恐滩头,诗人也曾为自己的命 运惶恐忧虑,而今途经零丁洋又怎能不感叹自己 的孤苦伶仃,无力挽救国家。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 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因此成为 千古流传的名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主旨 本诗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 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 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感慨,情绪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 亢的语调展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诗人拥有的胸怀和气度,针对的是自己个人,也就是说, 从个人角度上说,他可以置生死于不顾,舍生取义; 而感慨的发出,既有自己的因素,又是针对国家和朝廷 来说的,是国家的命运遭遇不幸,自然引发了个人的感 慨。二者并不矛盾,更有一种相生相映的关系。 在《过零丁洋》一诗中,作者既然拥有“人 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胸怀、 大气度,为什么又发出“惶恐滩头说惶恐,零 丁洋里叹零丁”的感慨呢?张养浩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1270-1329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 又称齐东野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 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与清河元明 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 主要作品:《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潼关历史悠久,闻名遐尔。古潼关居 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马超刺槐、十二连城、仰韶文化遗址等名 胜古迹星罗棋布;风陵晓渡、谯楼晚照、 秦岭云屏等潼关八景,引人入胜。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 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 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 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 分操劳而殉职。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是张 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 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 (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 潼关外有华山,内有黄河,山河雄伟, 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殿遗址经过,引发无限 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一朝兴盛,百姓受苦; 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一个“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 群山攒立之状;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 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一个“怒” 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 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 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 ”字注入了作者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 情。望西都,意踌躇。 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 长安,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 都建都长安。昔日的繁华早已灰飞烟灭,只剩下 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作者不禁踌躇伤心。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昔日的 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 象,不禁令诗人踌躇伤心。第六、七句“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 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 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 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 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 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 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第一层 (前三句) 第二层 (中间四句) 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之感,主要写从关中 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作者途经潼关, 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 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 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 遭殃受苦的总是老百姓。 第三层(末四句)写法上,作者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 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 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让这首曲有了强烈的感染力。 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 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写法品评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 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是非成败转头空。 杨慎《临江仙》 张养浩《山坡羊·洛阳怀古》 陈草庵《山坡羊·叹世 》 赵庆善《长安怀古 》 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兴,百姓苦”的原因是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 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亡,百姓苦”的原 因是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百姓 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 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与这些句子相比《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句子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好在哪里?你对诗词曲的认识有了怎样的定位 ? 每首作品,都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作者的心志。 古体诗格律最为严格,用词最为讲究(讲精当、讲准确、 讲丰富);词的题目与诗相比,多了词牌名,在格律上比诗 要灵活一些,有了长短句的排列,也就多了参差美,多了自 由度;曲的题目与格式与词相近,比诗自由,而曲在词的基 础上,可以增字减字,更加灵活。 诗词曲作品,在文学史上十分重要,是古代文学、文化、 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其地位达到了相应 的高度,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假如给你们一个推介某一诗词曲作品的机会, 你们最想推荐谁的哪首作品?如何推荐? 请同桌相互合作,充分交流, 为你们喜欢的诗词曲作者, 及其作品设计一段推介语。

资料: 215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