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课件

ID:10987

大小:19.85 MB

页数:133页

时间:2019-10-04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5 七律 长征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 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沁园春·雪》《七 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 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 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 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 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 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 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创作背景关于长征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 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后 来,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 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 得不离开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1935年1月,在长征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 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 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等十一个省。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难,行程二万五千里,终于 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 合,长征胜利结束。瑞金 遵义 金沙江 大渡河 大雪山 水草地 吴起镇会宁 红一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 红四方面军逶迤 磅礴 泥丸 云崖 岷山 横渡 wēi yí bó wán yá dù 字词学习 mín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读出气势。 我读《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知识知多少? 结构: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押韵〔七律〕 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 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 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 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 句按常规要用对仗。包括四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诗意】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 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 常。 赏析: 指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诗意】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 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 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 滚动。 气势雄伟。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诗意】金沙江浊浪滔 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 峭壁悬崖,雾气蒸腾;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 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 寒意阵阵。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意】更加令人喜悦 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 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 个个笑逐颜开。金 沙 水 拍 大 渡 桥 横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总 纲 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 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 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 ” 写长征行程之远,时 日之长 “难 ” 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 之苦 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 到的一切困难。 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 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 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承“千山”,以五岭、 乌蒙为代表 绵延不断逶迤 腾 五 岭 突出奔腾气势 乌 蒙 磅礴 形容其巍峨高大 走 突出它的疾驰状貌,细浪 泥丸 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 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 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承“万水”,以金 沙、大渡为代表 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 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 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 道急流险滩。 “金沙水拍云崖暖”: 形象地状写出了金沙江两岸悬崖高 耸入云、江面水势奔腾激荡的景象,描 写出红军巧渡金沙江时险恶而又神奇的 情景。“大渡桥横铁索寒”: 1、“寒”字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 寄托着对死难烈士的无限哀思。 2、“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形 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 泸定,令敌人胆寒的壮烈情景。 3、“寒”字用来烘托泸定桥自然环境 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 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 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 的景象。 暖: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 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 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 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 更 喜”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 方面军”。 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 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 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 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 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 信任。提问: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 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 “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 图?说说理由。 腾越五岭 疾跨乌蒙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 征 难 图”一、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二、夸张手法的妙用 (目的:通过写山来反衬和塑造 红军战士摧坚历险、藐视困难的 大无畏精神。) 写作特点: 1.正确处理了个别与一般的 关系,再现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 革命史实。 2.正确处理叙事与抒情的关 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金沙 水 拍 云崖 暖, 大渡 桥 横 铁索 寒。 上承“万水”二字 名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名词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颈联互动分析结构 小结 •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 为代表。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的喜悦。感悟远征难 1.诗中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 难的五幅雄壮图画,你能一一概括吗 ?用动词加地名的方式概括。 2.选其中最喜欢的一幅,说说感受。腾越五岭 疾跨乌蒙 巧渡金沙江 飞 夺 泸 定 桥 喜 踏 岷 山 雪 这首诗生动形象地 红军 的光辉战斗 ,热情洋溢地 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 强的 和 ,显示了 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 和 。 课堂小结: 概括了 长征 歌颂了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生命力 战斗力 艺术特色: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2.夸张手法的运用 历程 革命英雄主义 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 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 水→渡过金沙江→巧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 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 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 10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的基本路线: 拓展延伸一、多音字组词。 蒙 měnɡ________ mēnɡ________ ménɡ________ 横行霸道hénɡ________ hènɡ________ 蒙古包 蒙骗 蒙蒙细雨 随堂练习 横 蛮横二、读课文,回答问题。 这首诗是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这两句展开叙事抒情的,向我们展示了五 幅红军“征难图”,你能仿照下面的例子加以概括 吗? ①攀(五岭) ②越( ) ③渡( ) ④抢( ) ⑤翻(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 只等闲 乌蒙山 金沙江 泸定桥 岷山狼牙山 在五勇士坚守的棋盘坨主峰 顶建立了纪念塔,塔为五角形, 共五层,高十余米,塔真正面有 聂荣臻手书的“狼牙山五勇士纪 念塔”九个红色大字。巍巍燕山高,潇潇易水寒, 英雄五壮士,威震狼牙山 6. 日本侵略军为了扑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 装力量,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扫荡。对根据地 人民的屠杀非常凶残。例如,1943年9月,日军对晋 察冀边区北县区进行了三个月的“秋季大扫荡”,仅 三个月的时间,日军残杀我人民6674人,烧房54779 间,抢掠与焚毁粮食2934万斤,抢走耕畜19300余头, 毁农具172600余件,使北岳人民受到了严重损失。 历史背景寇(kòu) 冀( jì ) 批( pī ) 副( fù ) 榴(liú) 抡(lūn ~刀 lún ~材) 悬(xuán) 沸(fèi) 涧( jiàn ) 雹 (báo) 叽(jī) 屹(yì) 悦(yuè ) 屈 (qū) 生字 日寇 进犯 游击 奋战 转移 险要 沉着 射击 始终 顶峰 悬崖 沸腾 攀登 依托 山涧 仇恨 屹立 眺望 喜悦 冲锋 壮烈 豪迈 坚强 不屈 手榴弹 字词学习居高临下 昂首挺胸 全神贯注 斩钉截 铁 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 热血(xuè) 沸腾 (后两行是描写日寇的,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恨与不满。) 大举进攻 坠(zhuì) 落山涧 粉身碎骨 叽里呱啦 纷纷滚落 读下列词语,说说他们之间有什么特点? (前两行是描写五壮士的词语,表现了五壮士的英雄气概。)1.全部精力集中在一点,形容注意力高度集 中。 ( ) 根据意思写词语 全神贯注 2.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 ( )居高临下 3.比喻为了某种目的或遭到什么危险而丧失生命。 ( )粉身碎骨 4.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 定不可动摇。 ( )屹立•1.齐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是按 什么顺序写的。 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整体感知2.请给每一部分标上小标题: 第1自然段: 接受任务 第2自然段: 第3自然段: 4—5自然段: 6—9自然段: 诱敌上山 引上绝路 顶峰歼敌 英勇跳崖 事 情 发 展 顺 序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文章写了 五壮士的什么事? •这篇文章写的是五壮士为了人民群众和 连队主力,和敌人英勇作战,最后英勇 跳崖的事。(一)学习“诱敌上山”部分 •默读第2自然段,找一找五位壮士接 受任务后具体是怎样做的?把相关 的句子画出来,读给大家听。 解读“壮举”“壮言”,感悟精神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gě )振 林打一枪就大吼(hǒu )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 要把胳膊抡(lūn )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 (běng )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1.作者是通过什么来刻画这些人物的形象的 ? 神态、动作描写2.从这些词语中,你们能感受到什 么? 对日寇的痛恨,一定要完成任务的坚定信念。 3.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一 读第2自然段。(二)学习“引上绝路”部分: •默读第3自然段,哪些语句表现了 他们的壮举?把相关的语句画出 来,并在旁边批注他们是怎样的 五位壮士。•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 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zhǎn) 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 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 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 上绝路。1.“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 ? 坚决果断,毫不犹豫。表现了班长的坚决 果断,体现了五壮士为保护群众和连队主 力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精神。2.“绝路”在文中指什么?找到相 关的语句读一读。 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tuó), 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狼牙山东西、东南各长15公里,面积为225 平方公里。环山共有五坨36峰,主峰莲花瓣 海拔1105米,西、北两面均为峭壁悬崖,山 势险峻。东、南两面稍缓,各有一条羊肠小 路通向主峰,“闫王鼻子”、“小鬼脸”等 险要之处非贴壁不可逾越。 3.为什么称这条路为绝路?4.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这仅仅是把敌人 引 上绝路吗? •为了能让群众和主力部队安全转移,我 宁可牺牲自己。 5.此时的班长会想什么? 不是,五位壮士把自己也引上了绝路。6.其他四位战士又会想什么?请联系他们 的 行为说一说。 班长做得对,我们要把敌人一网打尽, 牺牲我又怎么样,只要能保证群众和主 力部队安全撤退,去再所不辞……战士:士兵 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的意思。 五壮士:马宝玉 葛振林 宋学义 胡德林 胡福才 7.这时,你认为称他们为“五壮士”合 适,还是“五战士”合适?为什么?(三)“顶峰歼敌”部 分 •请你默读文章4、5自然段,哪些语句 表现出了他们的壮举?请把相关的语 句画出来,用四字词语在旁边写出对 五位壮士的评价。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 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 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 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 们!用石头砸!” 抢 夺 插 举 喊 顶峰歼敌: 文1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 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 头上砸去。 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非常 ,非常 。这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 的决心和与 的英雄气概。 迅猛 有力 英勇杀敌 敌人血战到底 顶峰歼敌: 文2(四)学习“英勇跳崖”部分 当他们跳下悬崖时,他们的口号响彻天空, 他们豪迈的声音在山谷里回荡。这是怎样的 声音?大家齐读: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 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 牙山顶峰, 着群 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 向。他们回头 还 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 露出胜利的喜悦。 眺望 望望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的壮 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到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 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 文3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两次讲到完成掩 护任务,哪一次是作为重点来写的,为什么要 这样写? 第二次 突出五壮士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 雄气概。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认为他们是怎 样的五位壮士呢? •赞颂的是许多像他们一样视死如归、 具有英雄气概的人。 这仅仅是赞颂我们认识的这五位壮士 吗?为什么? 不畏艰险、大义凛然、不怕牺牲……接受任务 痛击敌人 引上绝路 英勇跳崖 峰顶歼敌 英勇顽强、不畏牺牲 狼牙山五壮士 板书设计 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 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 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 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 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 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主旨归纳 两位英雄跳崖后,被树枝挂住,幸 免于难,但伤得很重。葛振林苏醒后挣 扎着爬上来,又帮助不远处的宋学义爬 上崖头,他二人拄着棍子往棋盘陀古庙 方向挪着。我辨清他们是两个负伤的八 路军战士,所以就上前扶着他们。我们 3人走走停停,到了棋盘石山腰的古庙。 拓展延伸“第二天,时近中午,李元忠老道回到 庙里,听我介绍两位是跳崖受伤的,立 即双手合起来深施一礼,说他昨日躲在 崖缝,正好看到八路军抗击敌人,舍身 跳崖的壮举,还看见日本鬼子在八路军 跳崖处列队行礼,说明被八路军的精神 折服了。” (选自《党史文汇 》2001年第01期 第13页 《狼牙山不朽的证言——访“五壮士”幸存者 的救援人余药夫》)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夜泊水村》 关于报国的诗句:1.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 他们的口号声惊天动地。 ( ) ② 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 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 ) 夸张 比喻2.本文按照( )先写了 接受任务→( )→( )→( )→跳下悬崖 痛击敌人 引上绝路 顶峰歼敌 事情的发展顺序3.读下面的句子,想想斩钉截铁的意思, 说说句子好在哪里。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 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 头向棋盘陀走去。 示例:“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 决果断,毫不犹豫。表现了班长的坚决果 断,体现了五壮士为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 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精神。谢谢观赏!7.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 有知果果热敏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鸡冠师生、 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辛酸屈辱 丧权辱国 内忧外患 同学们,请根据你以前阅读的书籍 或文章,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一说近 百年来中国的现代史是一部怎样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 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 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 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 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 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 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 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了。 屈辱沧桑的历史终于一去不回了,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年10月1日,新 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了!现在,你们 就是参加开国大典的新闻记者,去抓拍那 些具有历史意义的镜头吧! 开国大典会场 参加开国大典的群众开国大典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 楼上毛主席在宣读公告董希文美术作品《开国大典》 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情况,认识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深刻 的句子。 3.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协商 汇集 预定 爆发 高潮 距离 宣布 就位 鼓舞 宣告 雄伟 肃静 旗帜 宣读 语调 选举 完毕 检阅 制服 一致 排山倒海 xié huì bào jù yuè zhì xuān写出下列意思对应的词语: 1.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 ) 2.郑重举行仪式。 ( ) 3.高级首长在军队或群众队伍面前举行检 验仪式。 ( ) 4.推开高山,翻倒大海。 形容力量强盛, 声势浩大。 ( ) 排山倒海 就位 典礼 检阅大典前 大典时 大典后 典礼 阅兵式 群众游行 领袖出现 宣告新中国成立 升旗 宣读政府公告 本文是按_____顺序叙述的。时间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 根据刚才的脉络试着完成下表。 时间 事件 群众反应 (重点字词) 表达感情时间 事件 群众反应 (重点字词) 表达感情 典 礼 时 领袖出现 三万人的目光一齐 投向主席台 热爱领袖 宣告新中国 成立 三万人一齐 欢呼起来 当家作主, 情不自禁 升旗 宣读政府 公告 全场响起雷鸣 般的掌声 热爱尊敬国 旗,兴奋 热烈欢呼, 响起掌声 热烈拥护 政府 时间 事件 群众反应 (重点字词) 表达感情 典礼前 典礼时 (阅兵式) 典礼后 (游行)自主品读 时间 事件 群众反应 (重点字词) 表达感情 典礼前 群众入场 擎 提 人的海洋 直奔会场 赶 兴奋 喜悦 典礼时 (阅兵式) 检阅 海军 步兵 炮兵 战车师 骑兵师 空军 抛帽子、报纸 欢呼、喊哑了、 拍麻了 热爱自己 的军队 典礼 (游行) 放礼花 群众游行 擎 舞 高呼 举、高声欢呼 喜悦 兴奋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 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表达了全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无比 自豪的心情。 反复 震撼人心的效果。•两段(洪流)分头向东城、西城 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 了整个北京城。 •换掉括号里的词,对比体会。 洪流 游行队伍 流 走 光明 光亮• 小组互相学习,把你还没有弄懂的地方 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1.“两股洪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2.“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 “红灯”,群众的“掌声”、“ 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代指游行队伍,表明了游行 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两段(洪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 (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①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 ②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摆脱了黑暗统 治,获得了光明。 双 关同学们:你们知道54门大炮齐响28响的意义 吗? 54门礼炮代表我国54个民族,我国现有 56个民族。54个是根据当时的统计数字。 28响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 奋斗的28年。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亿万人民欢欣鼓 舞,因为伟大祖国将走上繁荣昌盛的道路! 公元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这 一天,一个崭新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 的东方诞生了,她的建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 元,中国社会从此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这 个时代正象著名诗人何其芳在开国大典上写下的诗 篇中描述的:在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啊,你终于 在旧中国的母体内生长、壮大、成熟,你这个东方 的巨人终于诞生了。(按时间顺序写,突出重点,详略 得当地写了开国大典的全过程) 通读全文,总结一下本文的写作特点。拓展延伸 齐唱《国歌》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 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 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 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 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 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一、课内语段阅读。 随堂练习 1.这自然段写了开国大典的_________ _____________环节。 宣读中央 人民政府公告 2.文中____次写到“掌声”,从中可 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两 人民群众激动的心情和对 毛主席的爱戴之情台灯 舞台灯光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灯?煤油灯 路灯8* 灯 光 《灯光》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一个 动人的故事,它是谁写的呢? 王愿坚(1929—1991),当代作家,山东 诸城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 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 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 《七根火柴》等;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 》(与陆柱国合写)。读一读 千钧一发 jiān 歼灭照耀 倚靠 电钮 憧憬 微弱 暴露 牺牲 璀璨 聚精会神震天动地 jūn cuǐcàn 自言自语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课 指天安门广场灯光耀眼。 千钧一发: 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璀璨: 自己对自己说话。自言自语:围绕“灯光”,作者写了一件什么事? 围绕“灯光”记叙了战争年代, 郝副营长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 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 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 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 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 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 写的都是往事。 默读课文,弄清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 副营长书上插图的灯光和战场上的微弱火光之 间的联系,试着找出相应的句子。 ①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周围的宏伟建 筑,使人心头光明而又温暖。 ②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 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多好啊! ”他自言自语。③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 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 经足够亮了,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 墙。围墙里响起了一篇喊杀声。 ④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在天安门前璀璨的 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①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 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为什么看到这上千万盏灯,心头感到光明,感 到温暖? “万盏灯”——这么多的灯,大放光明,广 场周围还有许多“宏伟的建筑”,说明祖国的建 设突飞猛进,所以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②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 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 “多好啊!”他自言自语。 郝副营长借着现实中微弱的灯光,对书中是描绘 的虚拟的幸福生活表现出由衷的羡慕与向往之情。 ③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 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 已经足够亮了,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 了围墙。围墙里响起了一篇喊杀声。 正是借着郝副营长点燃的那一簇微弱的火光, 才使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但郝副营长却暴露 自己而牺牲了。此处的灯光,旨在歌颂郝副营 长舍身为部队的前进引路的伟大壮举。。 ④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在天安门前璀璨 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这是文中最后一处写到的“灯光”,与文本开 头相呼应,这种写法叫做首尾呼应。再次告诉 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数不清 的烈士用他们的鲜血与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 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郝副营长:“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 ,他在憧憬什么呢?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 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 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 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 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 郝副营长的话道出了他的美好的心愿,反映了他 崇高的精神境界,他想的是祖国的下一代,希望能够 给他们创造一个优越的学习条件。郝副营长所说的" 多好啊!"是指孩子们在这光亮的灯下学习、生活是 多么幸福啊!憧憬的内容可能是:等革命胜利后,劳 动人民将为建设祖国、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辛勤 工作,不再为地主资本家卖命,他们的子女将有可能 在舒适的环境中读书学习,不再像父辈那样被剥夺上 学的权利……  郝副营长美好的憧憬实现了吗?快速默读 第6~10节,哪一节直接告诉了我们?   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 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 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 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1)突击连的任务是什么? 突击连的任务就是突破守军的 围墙,为大部队打开前进的道路。战斗打响后,因为突破口沉寂了,后 续部队在黑暗中找不到突破口而与突 击连失去了联系。 (2)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为什么和 突击队失去了联系?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 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来 得及见一见电灯。”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惜牺牲自己性命为 后代谋幸福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引起我回忆往事的原因是什么?   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勾起对往事的回忆。这三个字是连接现 实和往事的一根链条,因为英勇牺牲的 郝副营长也说过:“多好啊!”  “我”怎么会想起郝副营长这位亲 爱的战友? 一是见到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因为郝 副营长生前也曾经憧憬过这美丽的灯光。 二是听见游人发出的“多好啊!”的赞叹, 因为郝副营长生前也曾经这样赞叹过。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三个“多好啊!” ,说说它们间的关系。   第一次说这话是对天安门广场“灯光” 的赞叹,是引起我回忆的直接原因。第二次 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他看了书中插图后, 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第 三次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 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郝副营长为了心目中美好而神圣的憧 憬,不惜献出了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却 没来得及看到一眼他一直深情憧憬的灯光, 这是多么令人遗憾啊。可他为革命胜利, 不惜壮烈牺牲而又感到毫无遗憾,表现他 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 王愿坚一直致力于小说创作,1974年改编了 剧本《闪闪的红星》,它以在20世纪30年代艰难 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年英雄潘冬子为中心 人物安排情节,将他爱憎分明、不畏艰险、机智 勇敢、纯洁质朴的性格特征刻画得生动鲜活。 《闪闪的红星 》1.课外阅读《七根火柴》和《三人行》。 2.练笔:仿照课文的叙述形式写篇作文, 内容自选。

资料: 215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