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铁路的完成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一条铁路的完成

ID:71216

大小:46.71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3-10-16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 教学内容:    《一条铁路的完成》 二. 学习目标    通过讲解《一条铁路的完成》,达到三个目标1、通过了解东北人民“反五路”的斗争,感受当时广大学生中蕴藏的爱国热情,也感受在那个帝国主义肆虐的特定年代里学生们的幼稚、压抑和无奈。2、了解现代女作家萧红的生平,欣赏她的作品,并体会她独到的文学风格语言风格3、初知萧红与身边进步作家(鲁迅、萧军、端木蕻良)的关系,并体会他们互相救助的友情与他们各自不同的个性。 三. 知识归纳总结1、作者介绍 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虽然算不上是一位“大”作家,但却是一位独具风格的作家。她本名张迺莹,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里。幼年丧母,父亲是一个冷酷的官僚,只有祖父给她疼爱和温暖。1927年,她离开故乡,进入哈尔滨女子中学读书,1928年冬,萧红经历了生平以来第一次反帝学生运动,那是与课堂上师生斗法无法比拟的。1928年6月4日,日军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张作霖,乘张学良刚主政东北,威逼其践以前修铁路之约。消息传开,东北各地相继掀起反日护路示威,反帝情绪空前高涨。哈尔滨举行全市学生反日护路示威游行,两千余名大中学生上了街。当时在女子中学上学的萧红参加了示威游行。 1931年,家中为她包办的那个未婚夫追至北京,在此人的诱骗下,萧红与他同居,并于1932年回到哈尔滨,住在旅馆里,欠下了食宿费之后,那个人借口回家取钱,从此一去不返,把即将临盆的萧红遗弃在旅馆里。旅馆老板为了挽回经济上的损失,准备把萧红卖到附近的妓院里去。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她得到了萧军等人的帮助。萧红逃出这家旅馆后,与萧军同居,开始了贫穷但是相依为命的生活。在青岛萧红写完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生死场》,在鲁迅的鼎立帮助下,在上海出版,从此,文坛上开始形成东北作家群,但这个团体很快有了分歧,1940年1月,萧红与端木蕻良从重庆到香港。在香港期间,她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和《马伯乐》。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萧红陷落在九龙,在一所临时医院里因误诊不幸逝世。年仅32岁。病重的日子里,她已不能说话,只用笔在纸上写道:“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寥寥数语,写尽了一生的痛苦与挣扎、漂泊与无奈、奋斗与成就。在饥寒交迫的1933年,她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弃儿》。自此至1941年不到十年的岁月里,她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其中,《生死场》是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鲁迅在序言中说:“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另一部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闭塞的呼兰城为背景,展示了这里的风土、民俗和居民的生存状态、思想性格,在艺术上更加成熟。作为女人,她几乎承受了那个动荡时代的全部屈辱,仅仅为了活命的生存苦难、维护民族尊严的战争苦难、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种种病痛对身体的折磨……她颠沛流离于各地,独自以柔弱之躯抵御着饥饿、寒冷、病魔、战火,不然又能怎样呢?她的家早就对她关死了门,她的国正被片片蚕食,她的爱要么被践踏,要么得不到回应,她的一生啊,多的是凄苦、误解和嘲讽,少的是欢乐、安宁与温情。绕树三匝,无枝可依,一只盘旋徘徊在20世纪初荆棘林里的鸟儿!2、萧红独到的文学风格和语言风格萧红是一个有独特思想、性格、气质和追求的作家。萧红是在交织着爱与恨、温暖与冷酷的环境中长大的,她饱饮过生活的苦酒,体验过世态的炎凉,目睹过人民的灾难,同时也受过新文化运动的民主思想和反帝反封建思想的熏陶,同时还得到过旷代人师鲁迅等人的扶持和奖掖。这就使她具有了反帝反封建、同情劳苦人民的思想;养成了坚韧、倔强、疾恶如仇的性格。她具有豁达而沉静的气质,对真善美和奥妙的艺术有着不懈的追求。这些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她的创作风格。    《商市街》是一部自传型的抒情散文集。是她与萧军在哈尔滨时期度过的那段穷困艰苦但是趣味盎然的生活的回忆。比如她在很多篇章中,都有对于饥饿的描写。她在哈尔滨的流浪生活中,长期受到饥饿的威胁,在《饿》这篇散文里,她甚至写到饥饿得实在难以忍耐的时候,想要去偷,“肚子好像被踢打放了气的皮球”,她对着空荡荡的屋子,发出了“我拿什么来喂肚子呢?桌子可以吃吗?草褥子可以吃吗?”这类令人胆寒的疑问,这种构思,真是常人不可想象的。《呼兰河传》是作者在阅历了人生之后写的一本童年回忆录。她在这部长篇小说里,不仅以朴实细腻的笔法,描绘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而且也真实生动地勾勒出故乡人民的生活场景。她用素描的手法,朴素地描绘出东北农村那种富有地方色彩的风俗画。她鞭笞了那些愚昧保守但又自得其乐的农民身上的弱点,歌颂他们之中那些勇敢善良、追求自己幸福的人们。除此之外,她还毫不留情地描绘了我国农村由于长期受到封建主义思想的统治而造成的种种弊病:盲目地反对革新和大多数人的甘愿当看客,以及喜欢虐待违反传统习惯的人与事,非常轻视做人的基本权利而可笑地敬鬼神。她一方面描绘出这种令人窒息的生活,另一方面又留恋自己记忆中的童年,对儿时的生活流露出一种牧歌式的情调。萧红作品的语言风格受时代、地域、民俗等诸因素的影响。首先,在地域特色方面,萧红将北大荒冬日的冰雪、严寒相揉和;将春夏的花草、凉风相熔炼;将秋天的田野、希望并描绘,体现出了北大荒的荒漠和淡远、富饶和粗野的意境。萧红笔下的北大荒冬景是:“严寒把大地冻裂了”,“人的手被冻裂了”,“偶一不慎,就把盛豆腐的方木盘贴在地上拿不起来了,被冻在地上了。”“小狗冷得夜夜的叫唤,哽哽的”,“水缸被冻裂了;井被冻住了;大风雪的夜里,竟会把人家的房子封住,睡了一夜,早晨起来,一推门,竟推不开门了。”(见《呼兰河传》)。“冬天,对于村中的孩子们,和对于花果同样暴虐。他们每人的耳朵春天要浓肿起来,手或是脚都裂开条口”。(见《生死场》)这些,是北大荒独具的情景,显示着一种严酷、冷峻的色调,并表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悲凄。萧红写到的北大荒的春夏也很别致:“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像地衣那样绿,透出在这里、那里。”“草芽出土了,蒲公英发芽了,羊在春天荒甸上咩咩地叫,乌鸦绕着杨树林子飞。”“在我的家乡那里,春天是快的。五天不出屋,树发芽了,再过五天不看树,树长叶了,再过五天,这树就像绿得使人不认识它了。”这是北大荒的叮当作响的春天,带着诱惑的希望的春天。它有别于江南风清日丽的春天,也不同于大西北飞沙遮日的春天。然而,这种春天又来得这样迟,去得是那样的快,往往给人一种好景不长在的悲凉感。北国之夏不同于南国之夏的燥热,有浓密的山林和清澈的小溪,给人一种畅适的凉意,这是自然的美。夏天有蝴蝶飞,蜻蜒飞,螳螂跳,蚂蚱跳;柿子红,茄子紫、花儿艳、黄瓜香,但更多的是疯长的蒿草和让人忧愁的阴雨。这是那个落后的社会生活,给北大荒的夏天涂抹了一种凄楚的色彩,显示了北大荒的荒凉和落后。秋天虽然有成熟的大豆和高粱,有收获的蔬菜和喜悦,但树叶飘零,草叶枯黄,“雾气像云烟一样蒙蔽了野花、小河、草屋,蒙蔽一切声息。”3、本文主题1928年冬,17岁的萧红经历了她生平第一次反帝学生运动。9年后,她用生动而不 乏幽默的笔调写就,作品描述了她参加示威游行的经过和当时的心理、情态。她以女性细腻的触觉捕捉时代情境中自我与他人的精神气息,并以有别于传统定势的视角、鲜明的自我立场真实地描摹了当时人们那狂飙突起般的爱国行动。 “走在石头道街又碰到了一个日本女子,……我们就用手指着她而喊着。另一方面,我们又用自己光荣的情绪去体会她狼狈的样子”,“男同学们跺着脚,并且叫着,在我听来已经有点野蛮了”,“我的耳边闹着许多种声音,那声音并不大,也不远,也不响亮,可觉得沉重,带来了压力,好像皮球被穿了一个小洞嘶嘶的在透着气似的,我对我自己毫没有把握”——人们的义正辞严似乎显得有些虚弱和可笑。理直气壮的爱国热情与嘈杂混乱的游行队伍与血腥、无奈的运动结果构成了“不和谐”的反差,一场正义的运动似乎成了一场游戏。然而,作品的价值,正在于萧红对历史的尊重。她的每一笔都真实而生动,坦然地再现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学生们坚决维护民族尊严的热情,这热情之中也包容着幼稚与困惑的精神因素。做个比喻,萧红所参加的那次示威游行也是百年来中国人民反帝救国斗争轨迹中一个具有研考价值的节点。4、本文的写作特点身在事中又能超出事外,言辞简单而情思深沉。以独特的视角作极度真实地个人化叙说是这篇散文的突出特点。表现学生运动的作品大多数是站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表现学生运动的过程和伟大意义,突出进步学生的形象,讴歌他们的优秀品质。1928年的哈尔滨“一一•九”反日护路运动在哈尔滨学运史上正是一次大规模的爱国学生运动。虽然它没能阻止日本在东北修建铁路,但它仍然很好地体现了广大学生维护民族尊严,保护国土和主权不受侵犯的决心和责任感。然而,作者却并未把叙述重心放在交代事件背景、突出学生英勇无畏的爱国精神上。与轰轰烈烈的学运场景相比,作者更关注的是这样的时代情境中真实的、具体的存在的人们,尤其是普通人的心态与精神特征。本文正是从“我”这个当时对日本政府的侵略意图并不了解的普通中学生的视角,审视这场学生运动的过程和意义。无论是最初被攫去游行时的懵懂、游行进行中因为被感染而产生的兴奋与骄傲,还是在学联主席宣讲下的热情高涨、自告奋勇,以及面对与荷枪实弹的警察冲突时的亢奋与慌乱……我们没有看到视死如归,也没有看到思想觉悟的快速提高。相反,“至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日本完成吉敦路’这事情的本身已经被人们忘记了,唯一所要打倒的就是滨江县政府。到后来连县政府也忘记了,只‘打倒警察;打倒警察……’”,“这一场斗争到后来我觉得比一开头还有趣味。在那时,‘日本帝国主义’,我相信我绝对没有见过,但是警察我是见过的,于是我就嚷着:‘打倒警察,打倒警察!’”,“我手中的传单,我都顺着风让它们飘走了,只带着一张小白旗和自己的喉咙从那零散下来的人缝中穿过去。” 四、课文分析层次结构 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一九二八年的故事……我一回头看见了有几个女同学尿了裤子的(因为一整天没有遇到厕所的缘故)。”  这一部分写“我”参加哈尔滨学生反日护路示威游行队伍和第一天请愿无果的经过。可以分为两层——先写包括“我”在内的哈尔滨女子中学的学生们参加请愿游行的缘起,即被男同学“攫”入队伍——“拿长棒的童子军”“冲进了教员室,冲进了校长室”,“我听到校长室里在闹着”。女校长“好像被鹰类捉拿到的鸡似的软弱,她是被拖在两个戴大帽子的童子军的臂膀上”。“有那许多人,我从来没有见过,使我想像到军队,又想像到马群,又想像到波浪……总之对于这个我有点害怕。”“那些男同学们还满院子跑着,搜索着,好像对于小偷那种形式,侮辱!侮辱!他们竟搜索到厕所……”书声朗朗的女子中学学生就是这样有些不明所以地,甚至是强行地被拉入了游行行列。然而,年轻的她们却感受到一种兴奋—— “这一切好像有一场大事件就等待着发生,于是有一种庄严而宽宏的情绪高涨在我们的血管里。”接下来写游行队伍经过日本领事馆、长官公署、教育厅。在道尹署前苦等,而道尹终究没有出来。作者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理变化—— “可是一出校门不远,连对这侮辱的愤怒都忘记了。向着喇嘛台,向着火车站。小学校,中学校,大学校,几千人的行列……那时我觉得我是在这几千人之中,我觉得我的脚步很有力。凡是我看到的东西,已经都变成了严肃的东西,无论马路上的石子,或是那已经落了叶子的街树。反正我是站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喊声中了。”周围学生的情绪更强烈地感染着“我”,于是大叫着口号,体会着学运的光荣。同时,作者也以冷静而细腻的笔法记录了光荣背后的狼狈——“这还不算什么惨事,我一回头看见了有几个女同学尿了裤子的(因为一整天没有遇到厕所的缘故)。” 第二部分:“第二天没有男同学们来攫……我听到他们关于受伤的议论和救急车”。 这一部分写学生联合会组织爱国学生“示威”的经过。在抵抗日军修铁路的宣传下,“我”自告奋勇参加了宣传队。队伍在滨江同滨江县政府警察发生了流血冲突。作者对事件的简练描述揭露了当局的反动嘴脸,也如实描写游行队伍的溃乱状态和学生与当局的激烈冲突,真实地再现了这场学生示威运动给一个中学生带来的激动、亢奋与惊心动魄—— “虽然我和别人一样地嚷着不怕,但我对这新的一刻工夫就要来到的感觉好像一棵嫩芽似的握在我的手中”“我的耳边闹着许多种声音,那声音并不大,也不远,也不响亮,可觉得沉重,带来了压力,好像皮球被穿了一个小洞嘶嘶的在透着气似的,我对我自己毫没有把握”的忐忑心理,“只一秒钟,我们旁边那阴沟里,好像猪似的浮游着一些人。女同学被拥挤进去的最多,男同学在往岸上提着她们,被提的她们满身带着泡沫和气味,她们那发疯的样子很可笑,用那挂着白沫和糟粕的戴着手套的手搔着头发,还有的和已经癫痫的人似的,她在人群中不停地跑着……”“对于枪声,人们像是看到了火花似的那么热烈。至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日本完成吉敦路’这事情的本身已经被人们忘记了,唯一所要打倒的就是滨江县政府。到后来连县政府也忘记了,只‘打倒警察;打倒警察……’”第三部分:“第二天的报纸上躺着那些受伤的同学们的照片……那条铁路到底完成了。”交代这次学生爱国运动的结果:没能阻止日本修建吉敦铁路。 五. 典型试题与考点分析1、简单对比冰心和萧红的创作,各自显示了什么样的审美追求?答案:她们都基于对社会本质的认识和了解,但她们所表现的所有不同,一个表现爱,一个表现恨,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和追求。“冰心”最大的追求是讴歌人类之爱,颂扬人性的美好,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爱能融化一切,复苏一切,爱是拯救一切的神奇力量,代表作《超人》,是冰心这种爱的象征,冰心是充满理想化的作家,有一种浪漫的情调,但冰心并不肤浅,并不认为这个世界已经都充满了爱,而是缺乏爱所以她要追求、颂扬爱。萧红审美的追求与冰心相反,表现出对人生的痛苦、失望和悲伤,揭露了人世间的丑恶、残忍和冷漠。她更多看到的是饥饿、孤独和凄凉等景象。直接来源于她对生活的本质的表现。通过这种血淋淋的表现来显示社会的本质。如《小城三月》是对人生悲凉的象征。附冰心     超人 何彬是一个冷心肠的青年,从来没有人看见他和人有什么来往。他住的那一座大楼上,同居的人很多,他却都不理人家,也不和人家在一间食堂里吃饭,偶然出入遇见了,轻易也不招呼。邮差来的时候,许多青年欢喜跳跃着去接他们的信,何彬却永远得不着一封信。他除了每天在局里办事,和同事们说几句公事上的话;以及房东程姥姥替他端饭的时候,也说几句照例的应酬话,此外就不开口了。他不但是和人没有交际,凡带一点生气的东西,他都不爱;屋里连一朵花,一根草,都没有,冷阴阴的如同山洞一般。书架上却堆满了书。他从局里低头独步的回来,关上门,摘下帽子,便坐在书桌旁边,随手拿起一本书来,无意识地看着,偶然觉得疲倦了,也站起来在屋里走了几转,或是拉开帘幕望了一望,但不多一会儿,便又闭上了。程姥姥总算是他另眼看待的一个人;她端进饭去,有时便站在一边,絮絮叨叨的和他说话,也问他为何这样孤零。她问上几十句,何彬偶然答应几句说:“世界是虚空的,人生是无意识的。人和人,和宇宙,和万物的聚合,都不过如同演剧一般:上了台是父子母女,亲密的了不得;下了台,摘了假面具,便各自散了。哭一场也是这么一回事,笑一场也是这么一回事,与其互相牵连,不如互相遗弃;而且尼采说得好,爱和怜悯都是恶……”程姥姥听着虽然不很明白,却也懂得一半,便笑道:“要这样,活在世上有什么意思?死了,灭了,岂不更好,何必穿衣吃饭?”他微笑道:“这样,岂不又太把自己和世界都看重了。不如行云流水似的,随他去就完了。”程姥姥还要往下说话,看见何彬面色冷然,低着头只管吃饭,也便不敢言语。这一夜他忽然醒了。听得对面楼下凄惨的呻吟着,这痛苦的声音,断断续续的,在这沉寂的黑夜里只管颤动。他虽然毫不动心,却也搅得他一夜睡不着。月光如水,从窗纱外泻将进来,他想起了许多幼年的事情,——慈爱的母亲,天上的繁星,院子里的花……他的脑子累极了,极力的想摈绝这些思想,无奈这些事只管奔凑了来,直到天明,才微微的合一合眼。他听了三夜的呻吟,看了三夜的月,想了三夜的往事——眠食都失了次序,眼圈儿也黑了,脸色也惨白了。偶然照了照镜子,自己也微微的吃了一惊,他每天还是机械似的做他的事——然而在他空洞洞的脑子里,凭空添了一个深夜的病人。第七天早起,他忽然问程姥姥对面楼下的病人是谁?程姥姥一面惊讶着,一面说:“那是厨房里跑街的孩子禄儿,那天上街去了,不知道为什么把腿摔坏了,自己买块膏药贴上了,还是不好,每夜呻吟的就是他。这孩子真可怜,今年才十二岁呢,素日他勤勤恳恳极疼人的……”何彬自己只管穿衣戴帽,好像没有听见似的,自己走到门边。程姥姥也住了口,端起碗来,刚要出门,何彬慢慢的从袋里拿出一张钞票来,递给程姥姥说:“给那禄儿罢,叫他请大夫治一治。”说完了,头也不回,径自走了。——程姥姥一看那巨大的数目,不禁愕然,何先生也会动起慈悲念头来,这是破天荒的事情啊!她端着碗,站在门口,只管出神。呻吟的声音,渐渐的轻了,月儿也渐渐的缺了。何彬还是朦朦胧胧的——慈爱的母亲,天上的繁星,院子里的花……他的脑子累极了,竭力的想摈绝这些思想,无奈这些事只管奔凑了来。过了几天,呻吟的声音住了,夜色依旧沉寂着,何彬依旧“至人无梦”的睡着。前几夜的思想,不过如同晓月的微光,照在冰山的峰尖上,一会儿就过去了。程姥姥带着禄儿几次来叩他的门,要跟他道谢;他好像忘记了似的,冷冷地抬起头来看了一看,又摇了摇头,仍去看他的书。禄儿仰着黑胖的脸,在门外张着,几乎要哭了出来。这一天晚饭的时候,何彬告诉程姥姥说他要调到别的局里去了,后天早晨便要起身,请她将房租饭钱,都清算一下。程姥姥觉得很失意,这样清净的住客,是少有的,然而究竟留他不得,便连忙和他道喜。他略略地点一点头,便回身去收拾他的书籍。他觉得很疲倦,一会儿便睡下了。——忽然听得自己的门钮动了几下,接着又听见似乎有人用手推的样子。他不言不动,只静静的卧着,一会儿也便渺无声息。第二天他自己又关着门忙了一天,程姥姥要帮助他,他也不肯,只说有事的时候再烦她。程姥姥下楼之后,他忽然想起一件事来,绳子忘了买了。慢慢地开了门,只见人影儿一闪,再看时,禄儿在对面门后藏着呢。他踌躇着四围看了一看,一个仆人都没有,便唤:“禄儿,你替我买几根绳子来。”禄儿趑趄地走过来,欢天喜地地接了钱,如飞般走下楼去。不一会儿,禄儿跑得通红的脸,喘息着走上来,一只手拿着绳子,一只手背在身后,微微露着一两点金黄色的星儿。他递过了绳子,仰着头似乎要说话,那只手也渐渐地回过来。何彬却不理会,拿着绳子自己走进去了。他忙着都收拾好了,握着手周围看了看,屋子空洞洞的——睡下的时候,他觉得热极了,便又起来,将窗户和门,都开了一缝,凉风来回地吹着。“依旧热得很。脑筋似乎很杂乱,屋子似乎太空沉。——累了两天了,起居上自然有些反常。但是为何又想起深夜的病人。——慈爱的……,不想了,烦闷的很!”微微的风,吹扬着他额前的短发,吹干了他头上的汗珠,也渐渐的将他扇进梦里去。四面的白壁,一天的微光,屋角几堆的黑影。时间一分一分的过去了。慈爱的母亲,满天的繁星,院子里的花。不想了,——烦闷……闷……黑影漫上屋顶去,什么都看不见了,时间一分一分的过去了。风大了,那壁厢放起光明。繁星历乱地飞舞进来。星光中间,缓缓地走进一个白衣的妇女,右手撩着裙子,左手按着额前。走近了,清香随将过来;渐渐地俯下身来看着,静穆不动地看着,——目光里充满了爱。神经一时都麻木了!起来罢,不能,这是摇篮里,呀!母亲,——慈爱的母亲。母亲啊!我要起来坐在你的怀里,你抱我起来坐在你的怀里。母亲啊!我们只是互相牵连,永远不互相遗弃。渐渐地向后退了,目光仍旧充满了爱。模糊了,星落如雨,横飞着都聚到屋角的黑影上。——“母亲呵,别走,别走!……”十几年来隐藏起来的爱的神情,又呈露在何彬的脸上;十几年来不见点滴的泪儿,也珍珠般散落了下来。清香还在,白衣的人儿还在。微微地睁开眼,四面的白壁,一天的微光,屋角的几堆黑影上,送过清香来。——刚动了一动,忽然觉得有一个小人儿,蹑手蹑脚地走了出去,临到门口,还回过小脸儿来,望了一望。他是深夜的病人——是禄儿。何彬竭力地坐起来。那边捆好了的书籍上面,放着一篮金黄色的花儿。他穿着单衣走了过去,花篮底下还压着一张纸,上面大字纵横,借着微光看时,上面是:我也不知道怎样可以报先生的恩德。我在先生门口看了几次,桌子上都没有摆着花儿。——这里有的是卖花的,不知道先生看见过没有?——这篮子里的花,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名字,是我自己种的,倒是香得很,我最爱它。我想先生也必是爱它。我早就要送给先生了,但是总没有机会。昨天听见先生要走了,所以赶紧送来。我想先生一定是不要的。然而我有一个母亲,她因为爱我的缘故,也很感激先生。先生有母亲么?她一定是爱先生的。这样我的母亲和先生的母亲是好朋友了。所以先生必要收母亲的朋友的儿子的东西。禄儿叩上何彬看完了,捧着花儿,回到床前,什么定力都尽了,不禁呜呜咽咽的痛哭起来。清香还在,母亲走了!窗内窗外,互相辉映的,只有月光,星光、泪光。早晨程姥姥进来的时候,只见何彬都穿着好了,帽儿戴得很低,背着脸站在窗前。程姥姥陪笑着问他用不用点心,他摇了摇头。——车也来了,箱子也都搬下去了,何彬泪痕满面,静默无声的谢了谢程姥姥,提着一篮的花儿,遂从此上车走了。禄儿站在程姥姥的旁边,两个人的脸上,都堆着惊讶的颜色。看着车尘远了,程姥姥才回头对禄儿说:“你去把那间空屋子收拾收拾,再锁上门罢,钥匙在门上呢。”屋里空洞洞的,床上却放着一张纸,写着: 小朋友禄儿:我先要深深的向你谢罪,我的恩德,就是我的罪恶。你说你要报答我,我还不知道我应当怎样的报答你呢!你深夜的呻吟,使我想起了许多的往事。头一件就是我的母亲,她的爱可以使我止水似的感情,重要荡漾起来。我这十几年来,错认了世界是虚空的,人生是无意识的,爱和怜悯都是恶德。我给你那医药费,里面不含着丝毫的爱和怜悯,不过是拒绝你的呻吟,拒绝我的母亲,拒绝了宇宙和人生,拒绝了爱和怜悯。上帝呵!这是什么念头啊!我再深深的感谢你从天真里指示我的那几句话。小朋友呵!不错的,世界上的母亲和母亲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也都是朋友,都是互相牵连,不是互相遗弃的。你送给我那一篮花之先,我母亲已经先来了。她带了你的爱来感动我。我必不忘记你的花和你的爱,也请你不要忘了,你的花和你的爱,是借着你朋友的母亲带了来的!我是冒罪丛过的,我是空无所有的,更没有东西配送给你。——然而这时伴着我的,却有悔罪的泪光,半弦的月光,灿烂的星光。宇宙间只有它们是纯洁无疵的。我要用一缕柔丝,将泪珠儿穿起,系在弦月的两端,摘下满天的星儿来盛在弦月的圆凹里,不也是一篮金黄色的花儿么?它的香气,就是悔罪的人呼吁的言词,请你收了罢。只有这一篮花配送给你!天已明了,我要走了。没有别的话说了,我只感谢你,小朋友,再见!再见!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都是好朋友,我们永远是牵连着呵!  何彬草我写了这一大段,你未必都认得都懂得;然而你也用不着都懂得,因为你懂得的,比我多得多了!又及。“他送给我的那一篮花儿呢?”禄儿仰着黑胖的脸儿,呆呆地望着天上。2阅读《小城三月》的开头与结尾,谈谈环境描写与小说人物描写的关系。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像地衣那样绿,透出在这里,那里。郊原上的草,是必须转折了好几个弯儿才能钻出地面的,草儿头上还顶着那胀破了种粒的壳,发出一寸多高的芽子,欣幸地钻出了土皮。放牛的孩子,在掀起了墙脚片下面的瓦片时,找到了一片草芽了,孩子们到家里告诉妈妈,说:“今天草芽出土了!”妈妈惊喜地说:“那一定是向阳的地方!”抢根菜的白色的圆石似的籽儿在地上滚着,野孩子一升一斗的在拾。蒲公英发芽了,羊咩咩的叫,乌鸦绕着杨树林子飞,天气一天暖似一天,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杨花满天照地的飞,像棉花似的。人们出门都是用手捉着,杨花挂着他了。 草和牛粪都横在道上,放散着强烈的气味,远远的有用石子打船的声音,空空……的大响传来。河冰发了,冰块顶着冰块,苦闷的又奔放的向下流。乌鸦站在冰块上寻觅小鱼吃,或者是还在冬眠的青蛙。天气突然的热起来,说是“二八月,小阳春”,自然冷天气还是要来的,但是这几天可热了。春天带着强烈的呼唤从这头走到那头…… 小城里被杨花给装满了,在榆树还没变黄之前,大街小巷到处飞着,像纷纷落下的雪块…… 春来了,人人像久久等待着一个大暴动,今天夜里就要举行,人人带着犯罪的心情,想参加到解放的尝试……春吹到每个人的心坎,带着呼唤,带着蛊惑…… 我有一个姨,和我的堂哥哥大概是恋爱了。结尾等我到春假回来,母亲还当我说: “要是翠姨一定不愿意出嫁,那也是可以的,假如他们当我说。” ……翠姨坟头的草籽已经发芽了,一掀一掀的和土粘成了一片,坟头显出淡淡的青色,常常会有白色的山羊跑过。 这时城里的街巷,又装满了春天。 暖和的太阳,又转回来了。 街上有提着筐子卖蒲公英的了,也有卖小根蒜的了。更有些孩子们他们按着时节去折了那刚发芽的柳条,正好可以拧成哨子,就含在嘴里满街的吹。声音有高有低,因为那哨子有粗有细。 大街小巷,到处的呜呜呜,呜呜呜。好像春天是从他们的手里招待回来了似的。 但是这为期甚短,一转眼,吹哨子的不见了。 接着杨花飞起来了,榆钱飘满了一地。 在我的家乡那里,春天是快的,五天不出屋,树发芽了,再过五天不看树,树长叶了,再过五天,这树就像绿得使人不认识它了。使人想,这棵树,就是前天的那棵树吗?自己回答自己,当然是的。春天就像跑得那么快。好像人能够看见似的,春天从老远的地方跑来了,跑到这个地方只向人的耳朵吹一句小小的声音:“我来了呵”,而后很快的就跑过去了。 春,好像它不知多么忙迫,好像无论什么地方都在招呼它,假若它晚到一刻,阳光会变色的,大地会干成石头,尤其是树木,那真是好像再多一刻工夫也不能忍耐,假若春天稍稍在什么地方留连了一下,就会误了不少的生命。 春天为什么它不早一点来,来到我们这城里多住一些日子,而后再慢慢的到另外的一个城里去,在另外一个城里也多住一些日子。 但那是不能的了,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 年轻的姑娘们,她们三两成双,坐着马车,去选择衣料去了,因为就要换春装了。她们热心地弄着剪刀,打着衣样,想装成自己心中想得出的那么好,她们白天黑夜的忙着,不久春装换起来了,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 答案:三月,春天。小城,喧嚣。读完萧红的《小城三月》,心里浮出一丝的凉意,一个关于小城春天的故事,一个在新旧时代交替的哀曲,一段在喧嚣过后凝视无语的情殇,一段埋没在小城三月春光里的恋情。无人知晓,无人观赏,只有“我”将它拾起细细品酌。 《小城三月》讲了一个关于“我”的姨——翠姨的爱情故事,作者以一个家族小辈的角度,用淡淡的笔调、平稳的口气讲述了这样一个无疾而终却又透着无尽悲凉的故事。翠姨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她受到了新文化的冲击,同时又受着中国封建文化的束缚,她想爱而不能爱,她想反抗而无力反抗,最后只能用死来了却她的一生,然而她所爱的人——“我”的堂哥却至翠姨死后也不知其为何而死,这对于为他而死的翠姨不失为一种莫大的悲哀。然而,春天已逝,飘然而过,乃其追溯,难寻其影。 在《小城三月》的第一部分,作者就直截了当地告诉了我们——“我有一个姨,和我的堂哥哥大概是恋爱了。”前一部分对小城春天的肆意描写,让人在触到这么直白的一句话后,心里不由为之一跳,不禁思忖这个“姨”的结局。而在这一句话的上一段话——“春天来了,人人像久久等待着一个大暴动,今天夜里就要举行,人人带着犯罪的心情,想参加到解放的尝试……”这样几句带着预示性的描述就让我们知道了这个“翠姨”必将不会服从于她的现世命运。是不是她没有机会说?是不是她没有能力说?不是,都不是,只是一个在封建环境下呆习惯的人,缺失了她大声喊出来的权力,习惯了,真的习惯了。在第五部分,家人一再的询问,堂哥的看望,也没能让翠姨开口,最后果真将她所谓的秘密带进了坟墓。翠姨死了,连堂哥也不知道她为什么死,只有“我”的些许文字成为她最悲凉的墓志铭。春天,流逝。小城,平复。翠姨死了,带走了她的一片春天,给人留下了无限的哀伤。萧红站在一个作者的高度,用平静几乎不带感情的语气说——“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 就是这么短……那么下一个春天又是怎样的一片景致呢?是不是还会出现这么一个翠姨呢?是不是春天一逝而过,真的就追溯无影呢? 一切的一切,有文字为证。小城三月,只够留住春天一瞬。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感受凤凰谢德才①迈步穿行在凤凰古城曲曲弯弯、朦胧幽幽的深巷,但见经过岁月洗礼的青石板路泛着幽幽的冷光,脚踏上去的瞬间,感觉到稍许滑动,让我仿佛踩在了沉重的历史书页上。②那天晚上,我住在沱江边吊脚楼的“翠翠楼”里。说来真是幸运,我所住的“翠翠楼”竟然是古城中最为古朴的吊脚楼之一。房间极为简单,除了一张安放行李的凳子外,就三张木床,推开木格子窗户,用一根木条把窗扇页支起来,一股湿润的沱江的气味便涌入房间。此时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脚下、木板的下面就是沱江水,而我今夜就要枕着沱江入眠。③我站在窗口,阅读着那些生长在江边密密麻麻的吊脚楼,灰暗的表面,纤细的结构,巧夺天工的设计。吊脚楼像士兵组成的方阵,由高到低一字排开,就像凤凰的女子,作风豪放,外形纤柔,内心善良。这些作为凤凰古城骄傲的吊脚楼,曾在宋祖英的歌里被反复吟唱,曾是苗族和土家族的姑娘们倾诉心事的闺房,也是小伙子放飞梦想的地方。吊脚楼里无比宁静,而沱江上依然有渡船,有浆声灯影,不远处横卧江面的虹桥上彩灯闪烁,想必是有许多人在那儿饮酒品茶,谈古论今吧。我顺着一个女孩的指点,从一架木梯下到吊脚楼底下冲浴。洗后,拖一双鞋,搬一张凳坐到门口的街巷边,与这里人谈起对这条街的感觉,对“翠翠楼”这座百年吊脚楼的一些思考,还说到沈从文的小说与人生……④入夜,我很久无法入眠。闭上眼,浮现出关于凤凰的一些遥想;睁开眼,看到的是被烟熏火燎的木板壁的吊脚楼。夜渐渐深了,仅听见楼外的沱江水沙沙作响,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直到苗族姑娘用歌喉唱开黎明才醒。那是《边城》里那水面浮起灵魂的歌声?是那撩拨翠翠少女情怀的歌声?那歌声韵味十足,给凤凰的清晨平添了一些情致。从窗口望去,有很多洗衣女子和淘米洗菜的主妇在江边忙起来……⑤凤凰是一个人文气息很浓的地方。精致的楹联,飘逸的画卷,灵动的刺绣俯拾皆是。“翠翠楼”里便满屋挂着裱好的字,相当漂亮。只是地气甚潮,那潮湿一直沿着木墙爬上来,给字幅下端涂上鲜黄青绿的印痕。也许就是这样,一年又一年,纸上的字已经被绿霉吞噬,而有些东西却还留存。沈从文写字的稿纸已经残缺,他的故事,他的气息却如门外的沱江一样依旧流淌。他的翠翠和那条忠实的老黄狗,已成化石,依旧在痴痴地等候那个年轻人、那用歌声让翠翠的心在梦里飞起来的年轻人,也许是“美丽的梦留下美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流传……”⑥如果你是独自一人去凤凰,又假如你还是单身,你会感到寂寞,真心渴望遇到心中的“翠翠”;假如你不是单身,你就会后悔,当时为什么没有带自己的那位同去,分享那里的宁静。所以,到凤凰你最好与你的另一半同去,脸上会自然流露出一种深藏已久的喜悦,你们会思想更纯,心靠得更近,手握得更紧,更爱对方,会深深感受到河水的浪漫,感受到脚底下这片土地的肥沃、厚实与博大。⑦常常有人去了凤凰城就舍不得走了,于是就在这儿干起自己的事业,其实主要为了享受这里的生活。虹桥民俗文化艺术中心的老板陈墨,本在外面有很好的活儿,但到凤凰之后,就被这里的山水给留住了。很多远方人去了凤凰,都愿意到虹桥上去散步、谈心,让很多人产生对凤凰的另一种解读。⑧多姿多彩、魅力无穷的凤凰,她古老而不俗气,至今仍充满着崭新的活力;她灵秀而有韵致,处处显现出独有的风味与情愫。她美得让人揪心,阅读她的千年史,许多带有血泪历史的故事让人扼腕;阅读沈从文先生的作品,许多伤心的爱情故事让这座城市变得凄美。细雨濛濛中,当我乘上中巴车回家时,隐约听到“翠翠”的那一句话:“明天你还会来吗?”                                        (选自《财富地理》2006年第2期)1. 穿行在凤凰古城,作者为什么说“仿佛踩在了沉重的历史书页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第②、③、④段,作者为何着力描写吊脚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中多次提到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女主人公“翠翠”,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第⑦段中,作者说“很多远方人去了凤凰,都愿意到虹桥上去散步、谈心,让很多人产生对凤凰的另一种解读”。请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结合全文,说说对凤凰城有哪些解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切不可巴望“好皇帝”邵燕祥有人说,既然唐太宗能使国家富强,百姓安生,我们“巴望”有一个现代的“唐太宗”有什么不可呢?切切以为不可。 话是从肯定唐太宗李世民“举贤纳谏”说起的。人们常以犯颜直谏的良臣魏征同唐太宗的关系为例。魏征也确有点批龙鳞、不怕死的精神,一生陈谏数百事,史有明文;然而,唐太宗听了谏议,退朝后发脾气,或酒后吐真言,不满于魏征,甚至想把魏征干掉,也是史有明文的。早在唐太宗即位的贞观元年,就有人打小报告,说魏征“阿党亲戚”;审查一阵,“查无实据”,搁了下来。贞观十七年,魏征刚死,因为出了另一起案件,唐太宗又怀疑起魏征生前搞小集团。后来又发现魏征把前后“谏诤言词往复”的记录抄给史官,有整“黑材料”之嫌,唐太宗更加不高兴,一怒撤销了把衡山公主下嫁魏征长子的婚约,又把亲自撰文书写的魏征墓碑推倒。假如魏征不死于贞观十七年,到了贞观十八年会怎么样,就很难说了。 唐太宗同魏征的关系并不那么甜蜜,魏征的日子看来并不好过。“伴君如伴虎”,是封建皇权制下的通例。唐太宗大约也并不特别可亲可爱,因为一个封建皇帝的“民主作风”毕竟是有限的。 不过,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毕竟算个“好皇帝”。但是,今天我们是不是还要巴望一个现代的“唐太宗”呢?倘若真有百分之百的“唐太宗”再世,恐怕随之而来的就是百分之百的封建主义:什么终身制、世袭制 、等级特权、人身依附、分封割据、山头行帮,以至“家有千口,主事一人”的家长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裙带风,难免就要顺理成章地合法化了。 因此,一句话:不要皇帝,哪怕是“好皇帝”,白给也不要。我们多年来遭受的种种灾难,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够健全,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受到破坏。而决不是由于缺少“唐太宗”或别的“好皇帝”。因此,我们不要在“好皇帝”和“坏皇帝”之间做选择,我们是要在真正的社会主义与封建主义之间,在民主与专制、法治与人治之间做选择。而巴望出现一个现代的“唐太宗”即“好皇帝”的心理,使我们想到封建社会中暂时还没有做稳奴隶的人们对暂时做稳了奴隶的人们的歆羡;它产生在十年浩劫之后,人心思治之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却会使我们忘记或放松对封建主义残余的警惕和斗争。那结果将是非常危险的。这是危言耸听吗?居安思危,正是为了真正的向前看。5. 从全文看,文章开头两节在论证中起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作者花那么多笔墨分析唐太宗和魏征的例子用意何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居安思危,正是为了真正的向前看”,作者这样说是什么用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有人对本文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作者没有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好皇帝”,请从这个角度出发,用理论论证的方式写一段批驳本文的话,不少于50字。                            【试题答案】(一)1. 答案:凤凰城历史悠久,像一部古老的书;凤凰城许多带有血泪的历史故事让人扼腕,给人以沉重感。                                                                  2. 答案:吊脚楼是凤凰城的标志性建筑,是凤凰城的骄傲;为了突出凤凰女子作风豪放,外形纤柔,内心善良的特点;吊脚楼是凤凰人的精神寄托和精神家园;吊脚楼引发了作者的很多联想和思考。  3. 答案:“翠翠”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使凤凰城更具文化气息,充满灵动、朦胧之美;引起读者无尽的遐想。4. 答案:凤凰城美得让人揪心,适宜人居;凤凰城厚实、博大,内涵丰富;凤凰城古老而不俗气,充满着崭新的活力;凤凰城灵秀而有韵致,富有氛味与情愫;凤凰城孕育了沈从文等文化名人,充满人文气息。 (二)5. 答案:文章一问一答,先破后立。先提出反面观点,树立批驳的靶子,然后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为全文的论证奠定了基础。6. 答案:唐太宗和魏征的例子是别人用来证明可以巴望好皇帝的主要依据。作者分析其封建专制的本质,指出其危害,从而达到驳斥对方观点的目的。7. 答案:十年浩劫之后,人心思治,要警惕专制、人治等封建残余势力沉淀于社会结构,同时也要防范民族心理中的做惯奴隶的精神痼疾,大力提倡民主和法制,建设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             8. 答案:在当时的封建皇权社会里,唐太宗能够虚心听取魏征的意见,使国家富强,百姓安生,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兴利除弊的,因此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唐太宗就是百姓巴望的好皇帝。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