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庄暴见孟子 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三语文庄暴见孟子 教案

ID:68900

大小:14.35 KB

页数:7页

时间:2012-04-24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庄暴见孟子 《孟子》 教学目的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领会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3.学习理解对比在论辩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民本思想和对比手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提示法。 第一课时  词句疏通与文段朗读 一.教学导入: 由孟子的“王道”思想,谈到“民本”思想,引入到本课教学。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然后齐声朗读课文。 三.词语点读: 1.王语暴以好乐   语:告诉 2.直好世俗之乐耳  直:同“只”,只是 3.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乐:第一、第三两个“乐”读yue,意思是欣赏音乐;第二、四、五三个“乐”读le,意思是快乐。 4.举疾手蹙頞而相告曰  举:全都 5.兄弟妻子离散  妻子:妻子和儿女 6.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王:第一个是“大王”,第二个是“行王道一统天下”的意思。 四.一词多义理解: 1.见 A庄暴见孟子  拜见 B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接见 C父子不相见  见面 D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  看见 E居有日,扁鹊复见  进见 F诚恐见欺于秦  被 2.以 A暴未有以对也  来 B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把 C以啮人,无愈之者  如果 D无以,则王乎  同“已”,停止 E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用来 F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凭 3.直 A直好世俗之乐耳  同“只”,只是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与“曲”相对 C而直为此廪廪也  竟然 D半皮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同“值”,价格 E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挺直 4.举 A举疾手蹙頞而相告曰  全都 B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抬起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推荐,选用 D举数人以训汝  列举 E举大计亦死  发动 F戊卒叫,函谷举  占领 5.夫 A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句首助词 B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人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成年男子 D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丈夫 五.判断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情况。 1.王语暴以好乐  语:名词作动词,告诉 2.独乐乐,与人乐乐  前一个“乐”: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 3.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少,众: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4.今王鼓乐于此  鼓:名词作动词,弹奏、演奏 5.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疾病:生疾病 6.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王(后一个):名词作动词,行王道。 六.自读自译全文,然后解译下面的文段。 1.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梁惠王上》) 2.与民同乐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优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 3.仁者无敌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大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梁惠王上》) 4.为民父母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梁惠王下》) (这几段文字均较简单,容易翻译。翻译后,让学生说说每一段文字中,孟子的说理技巧。) 七.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分析内容 一.再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 二.分析课文: 本文记述了两次有关齐王“好乐”的谈话,表现了孟子主张人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庄暴与孟子的谈话。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一个引子,只有短短几句,由庄暴之言,提出齐王“好乐”,而孟子的简单回答,则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齐王好乐与齐国大治的关系:“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但这一部分的对话没有论述为什么齐王好乐齐国就能大冶,也许是孟子根本没与庄暴详谈,更大可能是有意留在记载与齐王谈话时再写出,更恰切有力。在下文孟子面对齐王展开论述与民同乐的观点前,引出一段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正面提出论题;制造议论悬念;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术的高明。《孟子》是对话体的文章,这种以对话形式切入论题,也是孟子散文的常见手法。下文中孟子向齐王阐述自己的观点,仍是用对话方式切入。 第二部分,孟子与齐王的谈话。这部分才是正文。这一部分又分为三层,前两层只是为了把齐王引入自己设计好的论题中,最后一层才是本文的重点。 第一层(从“他日,见于王”至“今之乐犹古之乐也”),紧承与庄暴的谈话,再次提出论题。孟子与齐王的谈话,也从齐王好乐开始。但话不投机,齐王变了睑色,并称自己喜好的不是先王之乐,只是世俗之乐。齐王变了脸色,固然是“惭其好之不正”(朱熹《孟子集注》),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但他也知道孟子是主张先王之乐反对世俗之乐的,他正面承认自己爱好世俗之乐,也就把自己和孟子的立场对立起来了。这时的谈话气氛并不融洽。如果此时孟子顺着齐王的话题去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雅俗高下,谈话气氛必然更为紧张,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也不可能达到。所以孟子转换谈话内容,再提前文与庄暴谈话时已提到的论题:“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不仅迎合了齐王,引起了齐王的兴趣,改变了谈话的气氛,而且巧妙地把谈话由音乐引入政冶领域。然后再补充一句“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既是承接齐王“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之言而来,又改变了原来的概念,进一步转换话题。先王之乐、世俗之乐和“古之乐”“今之乐”既相同又不同,前者雅俗的区分明显,后者无论今乐古乐,都有雅有俗。在偷换概念中,孟子巧妙地转换了话题。“其实,今乐古乐何可同也?但与民同乐之意,则无古今之异耳。”(朱熹《孟子集注》)避开容易引起齐王反感的音乐的雅俗问题,借题发挥,巧妙地把音乐话题转为政治话题,既不丧失自己对音乐的一贯立场,又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 第二层(从“曰:‘可得闻与?’”至“不若与众”),孟子果然改变了齐王的情绪,激起了他的兴趣,忍不住主动问道“可得闻与?”向齐王进说的时机似乎已成熟,但孟子并未就此开始阐发他的道理,而是再以两问进一步加重谈活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感情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既然齐王同意独乐不如与人同乐,与少数人同乐不如与多数人同乐,那么自然也就容易接受与民同乐的观点。 第三层(从“臣请为王言乐”至篇末),经过前两层的铺垫,齐王在不知不觉中,终于说出了“不若与众”时,谈话条件已完全具备,孟子滔滔不绝“为王言乐”,但仍不是谈音乐本身,而是谈齐王的音乐和田猎活动在老百姓心中可能引起的不同感受,由此引出与民同乐的主题。这里,孟子没有讲枯燥的大道理,而是以两幅生动形象而又截然不同的画面的对比,来揭示是否与民同乐的不同政治效果:国君只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造成人民“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局面,人民对国君怨声载道。国君在享乐时,也能考虑到人民的疾苦,人民能有安宁的生活,他们就会“欣欣然有喜色”,就会祝福国君身体健康。孟子在以两幅画面展现两种不同的政治局面时,分别结以“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和“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说明了造成两种不同政治局面的原因,点出了本文的主题思想。最后以“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作结,进一步升华主题,与民同乐,推行仁政,人民归附,便能统一天下。 三.分析写作特点 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显示了孟子高明的论辩艺术。 1.循循导人,借题发挥。 作者并不是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而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在与庄暴的谈话中,孟子只有一句话“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点出了齐王好乐与齐国政治的关系这个论题,但未加论述。在与齐王谈话中,孟子又从好乐切入,巧妙地重提论题,然后与齐王两问两答,从谈话气氛和思想感情上把齐王引导到自己的论题上后,孟子才进入自己的谈话主题。 2.对比和重复。 本文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运用的是对比方式。两段话在内容上是对立的,但语言上既有相对之句(如“举疾首……相告”和“举欣欣……相告”),又有重复之语(如“今王鼓乐……之音”和“今王田措……之美”)。这样论述,就强调了国君同样的享乐活动,引起人民不同的感受,形成不同的政治局面,原因只在于是否与民同乐,从而突出了论题。 3.生动形象的议论语言。 本文虽是议论文,语言却很生动形象,如写齐王的“变乎色”,写老百姓“疾首蹙頞”“欣欣然有喜色”等。孟子在正面论述自己观点时,完全没有用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两幅图画,生动自然地得出结论。 四.完成课后练习一。(略) 五.完成课后练习二。(略) 六.完成课后练习三。(略) 七.江总书记结合当代我国社会实际,提出“以德治国”的号召,这和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关系?(讨论) 八.作业: 完成同步训练。 九.教学后记: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